复兴文学 > 抗战之谍海浮生 > 第五十四回 朝堂上逞舌三寸 春帆楼遗羞万年

第五十四回 朝堂上逞舌三寸 春帆楼遗羞万年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皇居中的一番话,令天皇对眼前这个年轻人刮目相看。

    但见此人眉目清爽,顾盼神飞,侃侃而谈,颇有气度。

    天皇边听边点头,不觉身体前倾。

    “爱卿,朕一直在寻访一个合适的理论,如同当年大清朝雍正帝所书的《大义觉迷录》,宣示清朝入主中原的正统地位。如今和卿家一席话,令我感慨非常。”

    “朕常念兹在兹其中的数语‘夫我朝既仰承天命,为中外臣民之主,则所以蒙抚绥爱育者,何得以华夷而有更殊视?而中外臣民,既共奉我朝以为君,则所以归诚效顺,尽臣民之道者,尤不得以华夷而有异心。此揆之天道,验之人理,海隅日出之乡,普天率土之众,莫不知大一统之在我朝。’朕要建立的,就是如蒙元、满清一样的东亚大一统政权。”天皇说到激动处,拍案而起。

    “陛下,文化之争,甚于种族之争。正如韩愈所言:‘中国而夷狄也,则夷狄之;夷狄而中国也,则中国之。’中原之人,倘行夷狄之礼,则为夷狄,断非华夏。四夷倘能延亘华夏一脉,则是华夏,而非夷狄。臣此番赴日,亲见国朝种种境况,非但满清,即便隋唐礼制,不外如是。而中原华夏之地,早已风物沦丧。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今睹圣人语,真心痛如刀绞,中原之地,竟不如扶桑之邦,扶桑之邦,更胜中原之地。”秋津奈绪旁征博引,一气呵成,有如蛟龙出水,猛虎下山。

    “爱卿的见解甚合朕意!真是博学多才之士。”

    “这些均是土肥原君和松本君所言,臣受其耳提面命数年,摭拾他们的教诲,扩展开而已。”秋津奈绪认为自己不可太过招摇,索性把渊薮推给了土肥原贤二和松本丰川。

    “土肥原君、松本君,是不是如此?”天皇顾首问道。

    “臣之前曾说过一些类似的论断,然而秋津君才资聪颖,非我等能及。”土肥原贤二此语,一来是实情,全是秋津奈绪自己现场陈辞,二来,反而显得土肥原自己更加的谦虚和举荐人才。

    “好,好,好,你们谍战之人果然精诚合作,握指成拳。每人均赏樱花勋章一枚。”天皇又问道,“秋津君,你的官阶是?”

    “目前暂领少佐衔。”

    “朕今将秋津君官升三级,擢升至少将。”天皇笑道,“卿家,这个官阶可曾满意?”

    “谢陛下隆恩。”秋津奈绪匍匐于地,毕恭毕敬地行礼。

    五人退出皇居后,天皇特命内政部官员带领他们参观RB横滨军工厂和富士山。

    濑户内兵工厂是RB最大的兵工厂,日军的十余艘航空母舰和大多数战列舰,均有此地驶入浩渺无际的太平洋。此外,大多数日军的武器装备,也系该厂制造。日军内部有一句俗语“可以无京都奈良,不可无濑户内兵工厂。”

    一名女宣讲员分花拂柳地走来,对着墙上的图片,讲解道:“濑户内兵工厂由大清马关赔款建造而成。当时,帝国本意是要求赔款三万万两白银,奈何神刀馆刺客小山丰太郎枪击李鸿章,李鸿章以安全不周为由,避而不谈。伊藤博文首相最后同意削减一万万两,而勉勉强强把这个兵工厂建立了起来,如今已是远东最大的军事重镇。”

    看到其他人脸上和颜悦色的表情和女宣讲员柔曼的声音,秋津奈绪痛心疾首。他记得离别家乡赴京求学时,父亲赠与他一本书。用蓝纺绸包裹着,他拆开一看是线装本梁启超的《李鸿章传》。

    父亲说:“士不可不弘毅,近代国势沦沉,倭寇跋扈,李鸿章以耄耋之躯,颓死之年,同列强周旋,含恨而终。这本书我送给你,你要时时翻阅,勿忘国耻。尤其是李鸿章与伊藤博文在春帆楼的对谈,他的弥缝补苴,与伊藤博文的盛气凌人,这里面浸透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血泪史。”

    秋津奈绪依稀记得,年已不惑的父亲,对他的殷切期望。他更不能忘记,书中李鸿章令人哀怜的描述,他面前浮现出春帆楼的会谈场景:

    李鸿章巴望着嘴问道:“总请再让数千万,不必如此口紧?”

    伊藤博文拂袖道:“屡次言明,万万不能再让。”

    李鸿章又乞求道:“赔款既不肯减,地可稍减乎?到底不能一毛不拔!”

    伊滕博文勃然大怒:“两件皆不能稍减,不能稍改。”

    ……

    伊滕博文虎视眈眈地瞅着台湾:“换约后一月内两国各派大员办理台湾交接。”

    李鸿章分析形势道:“一月之限过促,总署与我远隔台湾,不能深知情形。最好中国派台湾巡抚与RB大员即在台湾议明交接章程,其时换约后两国和好,何事不可互商?”

    伊藤博文寸步不让,骄横十足地说:“一月足矣。”

    李鸿章低声下气:“头绪纷繁,两月方宽,办事较妥,贵国何必急急,台湾已是口中之物。”

    伊藤博文却目中露出贪婪的眼神:“口中之物,尚未下咽,饥甚!”

    李鸿章瘦巴巴地嘴抽动着说:“两万万足可疗饥,换约后尚须请旨派员,一月之期甚促。”

    伊藤博文还是死咬着不放:“可写一月内,奉旨派员云云。”

    ……

    此情此景,虽然早在半世纪前的经历,每次想来,都戳中了秋津奈绪的内心,令其啮齿拊膺。

    大学之时,秋津奈绪曾听闻过一次南开大学蒋廷黻教授的演讲:李鸿章因春帆楼受辱,发誓“终身不履日地”,这是他的“伤心之地”。数年后,他周游欧美,途经RB换船,可他不愿登岸,最后只好在两艘轮船间搭设一块木板。李鸿章病逝后,吴汝纶出使RB见春帆楼内李鸿章的座椅竟比伊藤博文矮半截,可见其受辱之深。

    时光飞逝,物换星移。李鸿章早已沦为冢中枯骨,伊藤博文也丧命哈尔滨街头。然而,在秋津奈绪的心中,这段血泪史,这股深仇血恨,永远没有完结,中华民族早晚要血债血偿。

    更深人静,他辗转难眠,甲午一役,中国民族错失了腾飞的壮举。北洋战舰,这个当年远东海军的霸主,居然败给了蕞尔小国RB中国输的五十载没有翻身之日。

    他记起了光绪帝挥毫写下祭奠邓世昌的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远处传来怒涛狂啸之声,夜月孤栖,鶗鴂断肠。他按捺不住心中的激愤,悄悄地记录下了此刻心中的万千感慨:

    “霜涛拍岸,思千载过往,生平偃蹇无成,问古今英雄归何处;

    秋风易起,登百尺危楼,岁月蹉跎有恨,但万里山河入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