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文学 > 历史追光者 > 第27章 焚书坑儒

第27章 焚书坑儒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咸阳城,宏伟的宫殿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然而,此刻宫殿内的气氛却凝重得让人窒息。

    秦始皇高坐于王座之上,眉头紧锁,目光威严地扫过殿下的群臣。一统六国后,一直以来统一文化,统一思想阻碍都很大。,建立的中央集权的大秦帝国,可如今,对于如何治理这个庞大的帝国,朝堂之上却争议不断。

    “陛下,如今六国初定,当以仁政安抚民心,恢复民生。分封诸侯,让功臣贵族各守其土,方能保江山永固。”一位老臣颤颤巍巍地出列说道。

    秦始皇脸色一沉,冷哼一声:“分封诸侯?那岂不是又要重蹈春秋战国之乱?朕好不容易统一天下,绝不能让分裂再现!”

    这时,李斯挺身而出,拱手道:“陛下圣明!分封制弊端甚多,诸侯拥兵自重,相互攻伐,百姓苦不堪言。如今应当推行郡县制,由中央直接管辖,方能令行禁止,实现真正的大一统。”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炸开了锅。一些守旧的大臣纷纷指责李斯:“你这是违背古法,数典忘祖!”

    李斯毫不退缩,大声反驳:“古法未必适用于今时!如今天下局势已变,若不革新,如何能治理这广袤的疆土?”

    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秦始皇面色愈发阴沉,他深知,若不能统一思想,这大秦帝国的根基将难以稳固。

    “够了!”秦始皇猛地一拍扶手,“朕的帝国需要新的秩序,新的思想!”

    然而,争论并未因此停止。儒生们也加入了这场纷争,他们引经据典,坚持认为应当遵循周礼,恢复旧制。

    “陛下,儒家经典乃传世之学,不可废弃。礼义仁智信,乃治国之本。”一位儒生慷慨激昂地说道。

    秦始皇怒目而视:“朕的帝国需要的是实用之策,不是这些空泛的仁义道德!”

    李斯趁机进言道:“陛下,如今思想混乱,百家争鸣,众人各执一词,难以达成共识。如此下去,必将影响帝国的稳定和发展。臣建议,焚除民间私藏的《诗》《书》百家语,只保留秦史和实用之书,以统一思想,使万民归心。”

    此语一出,满朝皆惊。有人惊恐,有人愤怒,有人沉思。

    秦始皇沉默片刻,缓缓说道:“此事容朕再思量。”

    但他心中清楚,为了帝国的长治久安,必须做出决断。一场思想的风暴即将席卷整个大秦……

    秦始皇嬴政面色阴沉地坐在王座上,那凝重的神情仿佛能压垮一切。下方的群臣噤若寒蝉,大气都不敢出。

    就在刚刚,一场激烈的争论画上了休止符,而这场争论的核心,是关乎国家未来走向的思想统一和文化政策。

    “朕统六国,天下归一,然百家争鸣,思想纷乱,如何长治久安?”嬴政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和深深的忧虑。

    丞相李斯站出一步,恭敬地拱手道:“陛下,如今诸家学说繁杂,私学盛行,百姓思想不一,对法令多有抵触。臣以为当焚百家之书,以法为教,统一思想。”

    此言一出,群臣中顿时一片哗然。有人挺身而出,激烈反对,言辞恳切地陈说焚书之害;

    有人则选择沉默,目光闪烁,心中权衡着利弊。但嬴政心意已决,他坚信唯有统一思想,才能稳固这刚刚建立的大一统帝国。

    那道无情的焚书令在公元前 213 年正式下达。

    这是一场文化的浩劫。除了秦记以外的史书,《诗》《书》百家语等大量典籍被无情地投入烈火之中。

    那些承载着先哲智慧的经典着作,如《尚书》,记载了上古圣王的治国理念和政治经验;《周礼》,描绘了一套完备而精细的社会制度和礼仪规范;

    还有众多先秦诸子的着作,如墨家的兼爱非攻、道家的无为而治,这些丰富多元的思想结晶,都在这场灾难中化为灰烬。

    对于当时的学者和百姓来说,这无疑是一场噩梦。无数读书人痛心疾首,他们视书籍如生命,却只能眼睁睁看着珍贵的文化遗产付之一炬。

    那些世代相传的知识和智慧在这场堪称文化浩劫的焚书风暴中,无数珍贵典籍化为灰烬,文明的传承遭受重创,令人痛心疾首。

    然而,总有护书如命的读书人。世代守护着中国的文化。就在这黑暗的深渊里,孔子的九世孙孔鲋挺身而出。

    孔鲋,乃孔子的第九世孙,出生于鲁国的书香世家。自幼便在浓厚的儒学氛围中成长,深受家族传承的熏陶。

    孔家世代致力于儒学的研究与传播,孔鲋的先辈们在鲁国乃至各诸侯国中皆以博学多才、品德高尚而备受尊崇。

    孔鲋成长的岁月里,目睹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与动荡,也见证了儒家学说在乱世中的坚守与曲折发展。他自幼聪慧过人,对儒家经典烂熟于心,且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成年后的孔鲋,以其深厚的儒学造诣和高尚的品德,在当地学术界享有颇高的声誉。他心怀传承儒学、弘扬正道的使命感,四处讲学,弟子众多。

    然而,面对秦朝的焚书令,孔鲋深知儒家典籍面临着灭顶之灾。他毅然决定挺身而出,以家族的荣誉和使命为担当,想尽办法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孔鲋面色凝重地将家人召集到一起。昏黄的油灯下,他的目光坚定而决绝:“这些儒家典籍是先圣的智慧结晶,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所在,哪怕付出一切代价,我们也要将它们保存下来。”

    孔鲋的妻子眼中含着泪花,却坚定地点了点头。年幼的子女们虽然还不太明白其中的深意,但从父母的神情中也感受到了责任的重大。

    一家人悄悄地在自家的屋舍中,寻找着最为隐秘的角落。孔鲋亲自在墙壁上小心翼翼地敲凿,每一下都仿佛敲在他的心尖上。终于,一个足以容纳众多书籍的暗格出现了。

    他们将那一部部珍贵的儒家经典,如《尚书》《礼记》等,轻轻地放入暗格中。孔鲋的双手颤抖着,仿佛捧着世间最珍贵的宝物。

    妻子则用柔软的绸缎将书籍仔细包裹,生怕它们受到一丝一毫的损伤。孩子们也懂事地帮忙传递,眼神中充满了敬畏。

    多年过去,秦朝的统治在风雨中飘摇,最终走向了灭亡。

    孔鲋藏于墙壁这些藏书到了汉代,鲁恭王刘余在拆除孔子故宅时发现了这批藏书,使得这些珍贵典籍得以重见天日。

    鲁恭王刘余偶然的机会中,听闻了关于孔鲋藏书的传说。

    一个寻常日子里,鲁恭王刘余,前往孔鲋旧宅所在的地区。与当地一位老者交谈时,无意间提及了孔鲋旧宅的种种传说,其中就包括那神秘的藏书之事。

    孔家曾是此地的名门望族,孔鲋更是德高望重,相传他在秦朝焚书时冒险藏书。但多年过去,那旧宅历经风雨,如今已破败不堪,却始终无人敢轻易动土翻修,只因心中对那些传说怀着敬畏。

    鲁恭王刘余本就对古代文化充满兴趣,听闻此事后,心中的好奇被瞬间点燃。他决定亲自前往孔鲋的旧宅一探究竟。

    来到旧宅,只见房屋破旧,杂草丛生。他在宅中仔细搜寻,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

    终于,在一间昏暗的屋子中,他发现一面墙壁的砖石有些异样。经过仔细观察和轻轻敲击,他感觉到这面墙壁内部似乎有空洞。

    鲁恭王刘余即命人小心地拆除这面墙壁,随着砖石的一块块卸下,一个隐藏的空间逐渐展露出来,里面正是孔鲋所藏的珍贵典籍。

    当那堵隐藏着秘密的墙壁被缓缓打开,岁月的尘埃弥漫开来,大家的眼中满是激动和惊喜。

    凝视着这些泛黄残破的书卷,不禁感慨万分:“孔鲋此举,实乃文化传承之大幸!在这黑暗的岁月里,他以非凡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守护住了先圣的智慧之光。这些典籍虽历经沧桑,却如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鲁恭王刘余如获至宝,他小心翼翼地将这些书籍整理出来,带回京城。消息传开,在学界引起了轩然大波。

    皇帝听闻此事,对这些珍贵的典籍极为重视,下令召集天下的学者共同研究和整理。以张苍为代表的学者们齐聚一堂,参与到与藏书相关的后续整理,学都们面对这些历经沧桑的书卷,感慨万千。

    他们日夜钻研,试图从残存的文字中解读出先人的智慧。虽然许多篇章已经缺失,但每一个字都显得无比珍贵。 一些儒生和学者凭借着惊人的记忆力,在汉朝时努力恢复和整理曾经的典籍,为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做出了贡献。

    这些幸存的典籍,成为了新王朝文化复兴的基石,为后世的学术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而孔鲋的名字,也永远铭刻在了文化传承的历史长河中。

    在焚书之后,秦始皇的朝堂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大臣们在议事时更加谨小慎微,生怕一言不慎触怒龙颜。

    原本活跃的学术讨论氛围荡然无存,朝堂之上只剩下对秦始皇意志的绝对服从。而民间的学者们,失去了书籍的指引,陷入了迷茫与痛苦之中,秦始皇对学者和大臣的态度愈发严厉和猜忌。他对不同的声音容忍度更低,加强了对思想和言论的控制。

    公元前 212 年,咸阳城依旧弥漫着紧张压抑的气氛。

    此前,有一群方士,他们自称能为嬴政求得长生不老之药。嬴政对长生充满了渴望,毫不犹豫地给予他们大量的财富和权力。然而,时间一天天过去,长生之药却杳无音讯。卢生、侯生等方士不仅没有兑现承诺,还在背后大肆非议嬴政的暴政。

    嬴政得知此事,怒不可遏:“朕待尔等不薄,竟如此欺骗于朕!”

    他下令严查此事,发现不仅这些方士,就连一些儒生也参与其中,对他的统治评头论足,宣扬与秦法相悖的思想。

    “这些儒生,满口仁义道德,却行不忠不义之事!”嬴政龙颜大怒。

    于是,一场残酷的坑儒行动展开。士兵们在咸阳城内外大肆搜捕那些被认为是“妖言惑众”的儒生和方士。一时间,咸阳城人心惶惶。

    有些儒生,一心向学,怀揣着治国安邦的理想。然而,却被卷入了这场灾难。

    “我只是阐述自己的见解,何罪之有?”儒生被抓捕时大声呼喊。 但无人理会他的辩解。在城外的大坑旁,一群儒生和方士被驱赶到一起。他们面容惊恐,却又带着一丝不屈。

    嬴政亲临现场,冷冷地看着这些人:“尔等妄图乱朕之江山,罪不可赦!”

    随着一声令下,士兵们将他们推入坑中,泥土逐渐掩埋了他们的身躯。此次坑儒,大约活埋了 400 余人。这些被坑杀的人中,有像卢生、侯生这样以长生不老之名行骗的方士,也有对朝政提出批评、倡导复古思想的儒生。

    这场焚书坑儒的风暴,让咸阳城陷入了死一般的沉寂。但在这沉寂之下,是思想的禁锢和文化的重创。

    然而,嬴政坚信,唯有如此,才能巩固他的统治,让大秦帝国永固长存。只是,他未曾料到,这极端的举措,在百姓心中埋下了深深的怨恨,也为帝国的未来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加速了秦王朝的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