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文学 > 重生之大书商 > 第十四章 初刻拍案惊奇

第十四章 初刻拍案惊奇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第九特区神级影视大穿越汉化大师逆行诸天万界我一个人砍翻末世蜀山道主我的分身帝国从同福开始无耻术士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本不好意思开口,但成绩委实可怜,厚颜求收藏、求推荐,鞠躬感谢。)

    最近单位有点抑郁的气氛,总编换成一老右了。

    从清水湖陆续回来的老右嘴中传出,这位总编大人思想极为活跃,时不时的有惊人之举。这让下面的编辑个个提心吊胆。保不齐那天,又出来什么事件,那就彻底悲剧了。

    罗书林从偏远的山里返城,这两年来,小日子刚刚过上。谈好的对象也松了口,正在筹备结婚。但让人头疼的房子,中午听办公室老鸟们神侃,估计这回悬了,要工龄。刚回城才几天,有屁工龄。

    罗书林是个老实人,小眼眨巴眨巴,百无聊赖的把桌面上的稿子翻来翻去,一个字都看不下去。脑子里就琢磨,下班怎么去跟对象说房子的事。

    正费神,听得传达室的“炮筒子”在门口大喊:“罗书林,你的信。”

    一哆嗦,手里拿着的钢笔掉了下来,笔尖漏出的墨水在稿子上滴了老大一滴,本来心情就不爽,罗书林气恼的站起来,指着“炮筒子”:“你喊个锤子!”

    罗书林是双江省会江陵市本地人,对退伍回来的农村兵“炮筒子”有一种优越感。

    走到门边,黑着张脸,从“炮筒子”手里拿过信。感谢话也没一句,转头回自己办公桌前。

    “狗日小罗你吃春药了?冲‘炮筒子’发啥火哟?”一个办公室的王晖放下稿子,对罗书林问道。

    王晖比罗书林大五岁,也比他早进出版社几年。罗书林进单位,带他的老师就是王晖。王晖说话,罗书林自然不敢炸毛。

    “没啥,心里不舒服。”罗书林重重的坐在藤椅里,把椅子坐得嘎吱嘎吱乱响。

    “嘿嘿,昨晚上没搞顺趟,火没泄出来啊?”王晖一脸淫笑,戏谑的对着自己的年轻学生道,“晚上来了几火?”

    “哎呀,王老棍,你又在**小罗!”另外一个女编辑放下书稿,她跟王晖一起进的单位,级别都一样,跟王晖说话也大大咧咧的,“烧得慌,碰到你老婆当心告你的状哈。”

    罗书林所在的这个办公室是大办公室,里面坐了八位编辑。人一多,有人开头说话,那都不干事了,七嘴八舌的就开始调笑起来。

    罗书林没心情跟一帮子同事瞎扯,拿起信一看,发觉很有趣。

    信封上没按一般的横式书写,而是按古文信皮,从右至左。字是毛笔小楷,很有水准。

    不由好奇,自己压根不认识万川的朋友。

    小心翼翼的拆开信,很厚的一叠。信笺是红星宣纸写就,信里的字跟信封上的一样,都是毛笔小楷。看笔迹也是同一个人。不看内容,光看一页小字,就非常典雅,很是赏心悦目。

    这种老派文人做法,罗书林是很多年没见识过了,就小时候在双江美院教国画的父亲那看见过。

    展信细读,才明白,这是自己编辑出版的那本《华夏兵工史略》的读者,自号山里巴人。

    零零碎碎的说了些感受,无非是受益匪浅之类的。烦躁的心情因几页马屁,顿时舒爽。

    这个山里巴人云山雾罩的吹了半天,才渐入正题。询问是否有可能,与出版社就图书出版展开一些合作。这个合作,透着新鲜,至少罗书林进出版社这么久,还没见过这种合作方式。

    简单说来,这个山里巴人有一套很好的,肯定会畅销的书稿,想通过双江出版社出版。

    跟自费出版不同,山里巴人提出一个新的合作方案。

    大致有两层意思,一是按照出版流程走,先把选题申报了,待稿件审读后,签订出版合同;

    二是出版合同签定后,作者方、出版社、印刷厂签订一个三方协议:出版社以一定折扣购进作者方在印厂印制出的书籍进行销售,其中以一定数量的图书抵扣书号管理费。两个月账期完毕,由印刷厂开具发票到出版社,出版社将款项全部划入印刷厂,印刷厂扣除图书印刷成本,剩余款项再返还给作者方。

    尚文远提出的这个方案,是最典型的小成本运作方式。

    因为一本书的成本,说起来项目挺多,但真正负担的现金却不是很多。

    大头是图书的印刷成本和作者稿酬,以及书号费。其他包括设计、出片、编校等费用都不是很多。按照尚文远提出的这种方式。

    不用预先交现金到印厂,印厂更愿意和出版社合作,有保障嘛。

    书号费也用图书抵扣了,也不用现金。

    剩下的就是稿酬和其他一些零碎费用,相对前两种,就不算什么了。

    最主要的就是,稿酬一般情况下,是三个月后才会支付的。而三个月后,出版社的结款已经回来了,支付作者稿酬自然不是问题。

    这个方案不算空手套白狼,只是最低成本的运作,如果图书销售情况良好,这点成本基本可以忽略。

    但这种合作方式,关键有两个问题:一是出版社回购折扣和回购数量。二是书号费的高低。当然这些都可以通过谈判解决。

    最最关键的是,这种合作方式,作者方是绝对弱势的一方。首先就是选题全部受制于出版社。你再好的书,如果出版社觉得这书不行,那也就出不了。再加上出版社这种事业型单位,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风格,宁愿不做或少做。发行部门就不会努力去给你发这书,量始终上不去。

    但这是没办法的事情,书号是国家的,统一管理。个人和民营单位是不能进入的。别说现在了,就是在30年后,全国那么多的一流书商,都依然受制于这个问题。

    罗书林看完信,琢磨透全部的意思后,拿不准意见。就把凳子搬到老师王晖边上,跟王晖说:“晖哥,你看看这个,我有点拿不准。”

    王晖接过信,入眼就是很清爽的毛笔小楷,很是惊奇,赞叹一番后,仔细看了信。尤其是在罗书林强调的部分读了几遍。看完后,才呲牙对罗书林说:“这种方式,还是头一次听说啊。我也搞不准,这样,我们拿给当官的看。”

    两人嘀咕了一番,然后出了办公室。

    从主任办公室到副主编,再到财务部、发行部,最后来到总编室。

    副主编先过目,同样拿不准,准备就直接否决了。不过,王晖虽说嘴上花花,但办事情却是很有一套,而且眼光也还不差。

    他觉得,这一种全新的模式,能够规避政策法规上的风险,不存在公开买卖书号的问题。其次,图书内容都掌握在社里面,各种风险可控。最关键的就是,这种模式一旦推行开来,那出版社的稿源问题就可以很大程度的拓展开了。

    都是在事业单位打滚多年的老鸟,自然明白,王晖说的这个稿源拓展,其实是个托辞。真正意思是,出版社这种僵化体制下,都没那心思去做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好书。而民间个人不同,想赚大钱,就挖空心思考虑读者喜欢什么,盯紧市场,出来的书自然不同。

    尚文远前世看过一个出版年鉴,到21世纪,全国95%以上的畅销书都是民营出版商做出来的。剩余的5%才是国家出版社通过专营等特殊渠道做成。

    双江出版社的这一群编辑团队,这时候还都比较年轻。自然希望做出几本像样的好书出来,都还算有点追求的文化人。

    王晖跟几位副主编大人把情况一摆,几位副主编觉得有道理。但他们做事从来都是小心翼翼的,口头禅就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考虑了一番,几个人都拿不稳。其中一个副主编性格急躁一点,沉吟一番后就一拍桌子:去他娘的,我看可以试试。

    这种事情,最终还得交给总编。尽管出版社这单位,工商管不了,但怕上级部门说:你几爷子不务正业,吃多了吗?太多求新求变的人在体制内栽了跟斗。

    最终尚文远的这封信送到总编大人宁长河案头。

    宁长河是万川人,还是万川最偏远,最穷的咸溪县人。咸溪县的人有一个特性:执拗。只要动了念头,用万川的说法是:狗日咸溪人都是黄牛的弯脑壳——掰不回来。

    宁长河就是典型的咸溪人,反右的时候,他的几个老伙计莫名其妙的弄成了老右,给弄到清水湖种地去了。自然是遭了罪,其中有个伙计身体不好,受不了管理的折磨,跳湖自尽了,还给弄了个畏罪自杀的罪名。一家人都跟着遭殃,一双儿女书读不成不说,小小年纪就跟着母亲被罚去化粪池掏粪。

    宁长河当时是江陵市委办的主任,凭着一手好字和好文章,很得领导欣赏,而且家底清白,前途光明着呢。

    但几个老伙计的遭遇,让他受不了,就到处替他们伸张。同事、朋友、领导都劝他不要跟大势对抗。但宁长河执拗劲发作,什么都听不进,依然四处蹦?。结果把自己也折腾到清水湖去了。

    宁长河看到送到案头的信以后,先也被那一手小楷震了一震。现在用毛笔写信的可是很少了,何况字还不错。

    欣赏完字,再看内容。被尚文远所提的这种合作方式吸引到了。

    作为双江出版社出版总负责人,而且是平反的老右,自然是有些想法的。

    双江出版社从78年重新独立出来,一直四平八稳,没出过什么大问题,也没什么大长进。按理来说,新出版社至少有几年朝气蓬勃的气象。可双江社现在却是一副暮气沉沉的模样。

    接手双江社总编一职,宁长河就一直在策划,怎么也得弄一个全国叫得响的图书品牌。但他把任务下给下面的人,结果都这么几天了,却一直没什么动静。

    看到尚文远的信,思虑了很久。他觉得这种全新的模式,未必不可去尝试一下。所谓旁观者清,站在局外人的立场,可能对整个图书市场的预估更清晰一些,对市场的认知,直接决定图书的销售。

    宁长河觉得可以搞,就拿好信,去了社长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