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文学 > 大明读书人,怎么会逆儒? > 第104章 好圣孙,朱棣的心头肉

第104章 好圣孙,朱棣的心头肉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建文帝的生死,关乎大明的长治久安。

    朱棣绝对不允许有人出来搅局。

    市舶司蓬勃发展,宁波府欣欣向荣。

    这是何等的盛宴?

    但这些功绩,只是朱棣宏图霸业的开始。

    草原的麻烦还没有解决,算不上大治之世!

    朱棣神思涌动。

    他登基以后,能够让他动容的事,越来越少。

    一身煞气萦绕,朱高炽都要避开锋芒,生怕被朱棣注视。

    唯有朱瞻基,天不怕地不怕,跟朱棣有一种天然的亲近。

    朱棣三个最宠爱的儿子加起来,都不如一个孙儿!

    正是朱瞻基的出生,才让朱棣决定造反。

    历史上朱棣远征时,将十二岁的朱瞻基留在北平督政。

    等到他年纪稍长,又带着他出征。

    这才有了朱瞻基的文武双全。

    现在朱瞻基年岁尚小,就已经展露不俗的气度。

    体格健壮,生气勃勃。

    和他的父亲朱高炽完全不同,英气直逼朱棣。

    朱瞻基下江南,朱棣见不到孙儿,思念深重。

    “爷爷!”

    朱瞻基清脆的童声,让朱棣将关于建文帝的那些肮脏事抛之脑后。

    “这一次下江南,有没有想爷爷?”

    朱棣笑意和蔼、真挚,放下了一切疑心与戒备。

    “想,我给爷爷写了好多信。”朱瞻基脱口而出道。

    “哈哈哈!”

    朱棣纵声大笑,心情舒畅至极。

    朱瞻基在江南数月,将自己的心得、体验都写到了信件中。

    这也是朱棣为何允许朱高炽留在江南这么久的原因。

    他是真的在用心教导朱瞻基!

    大明,不需要“何不食肉糜”的皇子。

    这会丢了老祖宗的颜面。

    朱高炽一路前行,一路教导朱瞻基辩识农具、传授耕种知识,以及亲身体会田家衣食。

    书籍里的道理,朱高炽缓缓地讲。

    生活的理念、处事的智慧,他一样都没有落下,都传授给了儿子。

    朱瞻基通过书信,与朱棣进行沟通,这也是朱高炽的要求。

    相当于检查功课一般。

    朱高炽演绎出了深厚的境界、风范,以及人生哲学。

    朱瞻基很聪慧,没有辜负父亲的教导。

    “爷爷。”

    “市舶司能够为朝廷带来财富,为什么要禁海呢?”

    朱瞻基很疑惑,目光清亮地望着朱棣。

    “海上,是法外之地啊。”

    “张士诚、方国珍余孽在海上称王称霸,甚至在南洋都有势力。”

    “试想一下,在大明疆土之内杀人,有官府管理,杀人偿命。”

    “在船上杀人,众口铄金,官府如何断案?”

    “船员在海上航行久了,容易缺乏对皇权的敬畏。”

    朱棣语重心长,与朱瞻基畅谈帝王之术。

    “开海是好的,但这事儿啊,犹如脱缰的野马,脱离朝廷的掌控。”

    “王守敬是一个天马行空的人,他给大明带来了许许多多的变化。”

    “你爹管不了他,你二叔也不行,你年轻还有一定的机会。”

    “现在也就咱能管一管……”

    朱瞻基被带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他的内心蠢蠢欲动,渴望着抓住朱棣递过来的缰绳,驾驭大明这一匹烈马。

    ……

    宁波府。

    市舶司。

    郑和收到朱棣的命令,立即安排前往南洋的人手。

    他知道这是朱棣的心病,所以必须尽快确认。

    “王知府,往后去往南洋的舰队,必须安排市舶司的密探。”郑和深施一礼道。

    “没问题。”王守敬没理由拒绝。

    只是在异国他乡打探消息,极其艰难。

    要验证消息的真伪,没有一年时间几乎不可能。

    王守敬只是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罢了。

    现在宁波府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王守敬无法轻易脱身。

    否则他倒是愿意出去看看。

    和郑和商讨一些细节后,王守敬就不再管了。

    此时王守敬已经预感到了一些“危机”。

    宁波府的发展,很明显超乎了一般人员的想象。

    不只是民间、地方官府,就连朝廷大员,都在暗暗吃惊。

    王守敬的初露锋芒,给宁波府带来了太大的变化。

    各地的政绩,黯然失色。

    在这种时候特立独行,容易被当成“另类”。

    官场上的孤立,就是这么来的。

    宁波府的政绩,比起其他地方好上太多了。

    以前还可以用隐藏的“市舶司”来解释,现在完全解释不通。

    例如宁波府的土地改造。

    无数的视线,都投放在宁波府。

    王守敬的一举一动,都被注视。

    再加上宁波府在江南水灾的时候,秀了一次肌肉,展示了财力与担当。

    王守敬想继续低调,根本不可能了。

    为了保住宁波府的成果,就必须让更多的人了解这种发展的模式。

    王守敬才不会被当成“怪异”处理。

    顺便宣扬一下对外交流的理念,扩大通文馆的影响力。

    王守敬思来想去,最终决定采取“视察监督”的办法。

    他准备上书朝廷,请朝廷派遣官员,以及让各地的知府抽空到宁波府逛一逛。

    杨士奇得知后,惊为天人。

    宁波府的发展模式,不可能进行复制。

    但很多观点,都值得学习。

    比如清肃吏治,以及如何维护百姓、商贾、官府之间的平衡。

    宁波府涌入了四十万的外来人口,官府都能够妥善地安排、处置,这是怎么做到的?

    杨士奇希望更多的官员,能够了解宁波府。

    按照洪武二十六年的人口统计,大明总人口为6054 万人。

    苏州府有两百多万人口,应天府一百多万。

    浙江布政使司人口千万级,宁波府将近百万。

    一下子涌入这么多人口,任何官府都会手忙脚乱。

    宁波府妥善地解决了,一点压力都没有。

    难能可贵的是,宁波府还有足够的工作岗位提供给百姓。

    这已经不是市舶司能够消化的了,码头工人只占据了三分之一左右。

    消耗劳动力的主力,还是各式各样的作坊,以及城中的商铺等等。

    这是王守敬此前通过招商,将商贾忽悠过来的。

    宁波府人口增长了,需求自然也在增加。

    商贾们纵使不参与“走私”,也能赚得盆满钵满。

    如果这种模式能够推广,大明将走向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