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文学 > 大明读书人,怎么会逆儒? > 第46章 皇后的小心思

第46章 皇后的小心思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王守敬一次号召,就让宁波府的商队络绎不绝。”

    “等到他开始做生意,宁波府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

    朱棣思绪翻涌,脑海中幻想着东南沿海的繁荣、昌盛。

    这对于大明,有没有影响?

    朱棣很有野心。

    在一些决策上,他也很谨慎。

    他想做的事太多了。

    比如修书、北伐、安天下等等。

    朱棣甚至想过迁都北平。

    毕竟北平是他的龙兴之地,也更适合出兵北伐。

    然而。

    他脑海中的每一步,都需要巨额的资金支撑。

    正如王守敬奏折中所说,难不成他真的要依靠土地的产出,完成自己的战略吗?

    这和剥削百姓,有什么区别?

    土地是百姓的命根子。

    无论豪绅、官僚、勋贵、皇族,都不会亲自下地耕种。

    只有百姓,任劳任怨。

    无论朝廷以任何形式对土地加税,伤害都会转移到百姓身上。

    朱棣动了恻隐之心。

    为何朝廷不能有新的资金来源呢?

    唯有开辟贸易,才能满足朱棣的野心。

    “王守敬深识人心,他死死地拿捏住了商贾。”

    “以利益驱动他们,以利益逮捕他们。”

    “方孝孺一介腐儒,怎么可能教导出这样的弟子?”

    “他自恃清高,也不可能容忍王守敬胡作非为。”

    “除了朕,没有人能够容忍王守敬动摇国本。”

    朱棣目光如炬。

    俗话说得好,穷则思变。

    重农抑商持续了将近两千年,这一国策证明了,王朝可以较为平缓地传承下去。

    朱棣要向太祖皇帝证明自己的文治武功,就必须走出不一样的道路。

    如果按部就班,他最大的功绩,也不过平定元蒙余孽罢了。

    所以朱棣热衷于修书,给子孙后代,留下最宝贵的财富。

    除了这些呢?

    还有领土!

    王守敬的能力,和朱棣的野心十分契合。

    这也是朱棣愿意给王守敬机会的原因。

    “倘若王守敬能够运转好宁波府市舶司,朕全面开海又何妨?”

    朱棣目光深邃,好似穿透了万古岁月。

    一女子款款而来,笑语盈盈道:“夫君为何忧虑?”

    朱棣寻声望去,正是他的皇后徐氏。

    她的面容沉静安宁,好似清秋的月光。

    “这是张辅来的奏书,字字不提穷,字字都在向朕要钱啊。”

    朱棣的语气带着几分探究,眉头微蹙。

    “夫君何须过虑?”

    “这些事,应该是户部头疼才对。”

    徐氏温和清朗,让朱棣心底的疲惫一扫而空。

    “户部?”

    “也就夏原吉有点能耐。”

    “他那一点能耐,早就被朕消耗光了。”

    朱棣满脸无奈,眉宇带着些许冷峻。

    “不是还有王守敬吗?”徐氏坦然举荐道。

    “王守敬还太年轻了。”

    “如果朕贸然给他权柄,说不定是害他。”

    “此次提拔他为宁波知府,朕已经格外地开恩了。”

    朱棣的声音,比以往都迟缓,多了一份柔情。

    “也对。”

    “他年纪也不小了,却尚未婚配。”

    “有了家室,他自然容易成长。”

    徐氏出言提醒,令朱棣眼前一亮。

    他怎么忽略了这一点?

    为官。

    没有一点牵挂怎么行?

    先成家,后立业。

    这几乎是官场的规矩。

    有了家室,思考问题自然会成熟。

    “皇后言之有理。”

    “这王守敬做什么事,几乎都是豁出去,没有一点顾虑。”

    “朕到现在还没有琢磨透,他到底是志向远大的清官,还是很会伪装的贪官。”

    朱棣眉宇一紧,又头疼起来。

    “王守敬或许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所以迟迟不敢成婚。”

    “要颠覆大明重农抑商的国策,唯有置之死地而后生。”

    “他非是没有野心,而是在等待恰当的时机罢了。”

    “夫君站得高,看得远。”

    “他一介举人,能知道什么?”

    “还不是需要夫君的提点?”

    徐氏一番吹捧,让朱棣心花怒放。

    “既然皇后有心,王守敬的婚事就交给皇后操办了。”

    “朕还是看好他的。”

    朱棣准备放下此事,没想到徐氏突然面色凝重。

    “这件事恐怕不会这么容易。”

    朱棣霎时面无表情,脸上的柔和散去,透出一种冷漠。

    “怎么。”

    “皇后赐婚,王守敬还敢不从?”

    徐氏甜甜地一笑,风韵犹存。

    她解释道:“非也,只是王守敬可能和道衍和尚有一点关系。”

    朱棣心神一震。

    他怎么忘记了这一点?

    当初他被方孝孺气得不行,要杀方孝孺十族。

    是道衍和尚提醒朱高炽和徐氏,到句容去看看。

    事实证明,王守敬的确是大才。

    只要他不和朱棣对着干,朱棣愿意破例留他性命。

    如今徐氏提起,朱棣心中竟起伏不定。

    “哼!”

    朱棣冷冷一笑,接着道:“难不成王守敬是道衍和尚的私生子?”

    徐氏抿嘴一笑。

    “不如我替夫君去探探道衍和尚的口风,夫君觉得如何?”

    朱棣心痒难耐,他也很好奇。

    王守敬到底如何跟道衍和尚扯上关系的?

    “好。”

    “有劳皇后了。”

    朱棣没有隐瞒自己的内心。

    只有在面对徐氏的时候,他才会如此坦荡,没有任何负担。

    姚广孝,也就是道衍和尚,可谓是传奇僧人。

    朱棣敬重他的同时,又带着一种独特的忌惮。

    当面建文帝削藩,姚广孝劝说朱棣起兵。

    朱棣犹豫不决。

    “百姓都支持朝廷,怎么办?”

    姚广孝回答:“臣只知道天道,不管民心。”

    洪武年间,太祖皇帝诏令精通儒书的僧人到礼部应试。

    姚广孝赫然在列,受赐僧服而归。

    在途径北固山时,他写下了一首诗。

    “谯橹年来战血干,烟花犹自半凋残。”

    “五州山近朝云乱,万岁楼空夜月寒。”

    “江水无潮通铁瓮,野田有路到金坛。”

    “萧梁帝业今何在?北固青青客倦看。”

    这哪是与世无争的僧人所着?

    姚广孝展露了自己的野心。

    和辛弃疾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有异曲同工之妙。

    然而。

    功成名就的姚广孝,却选择了常伴青灯,令朱棣捉摸不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