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先破
推荐阅读:注视深渊、篮坛少帅、联盟之魔王系统、绝地之传奇归来、网游之神级村长、成全、一枪致命、落地一把98K、纵猎天下、英雄联盟之全能天才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当余显听到伙房大妈告知那个npc铁匠学徒逃跑了,整个人都不好——这游戏竟然能让npc下属逃跑!要知道这个追求真实的游戏在一次系统更新中已经将状态面板给取消了,现在所有的东西都是自己摸索,所以下属忠诚度玩家都是两眼一摸黑。
余显也很纳闷,各地的卡子房都打过招呼了,怎么没看到咧;而且余显自问对下属NPC还算好的,每天有荤(一点肉未)有素的,过节还加餐带看戏,也没怎么打骂过手下,包吃包住还包看病,也没干什么体力活,只是教授操纵车床,怎么一个半大不小的NPC铁匠学徒偏偏冒尽被抓住挎打甚至丧命的风险也一定要逃跑咧!
本着搞不懂就不想的余显首先的保证剩下的几个npc不会再逃跑,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余显首先和言悦色的找伙食大妈去套套话,毕竟相比其它几个壮劳力就算跑出去也自食其为,伙食大妈40出头50不到的年龄在清末也可以称的上高寿了,离开余显之后明显自身难饱:“蔡大妈,你说说我这一不缺吃喝,二不曾打骂,三又不劳累的,那个姓梁的铁匠学徒跑什么啊?”蔡大妈正在择菜,听到余显说话也不吭声,只是规规矩矩的放下择菜的手听着。
余显看此,接着道:“我也不是什么十恶不赦的大罪人,只是他一声不吭的跑了实在是不像话,若他有什么难处,说一声就行,别看我穿着洋人样式的军装,但我好歹也是朝廷正五品的经制武官,水晶顶,补服绣熊的,与同知平级,比什么知县还高了两品。这个小梁逼急了我去找济南官昨天喝酒的几个同知,道员,我就不信这一会儿他能逃出山东省!他跑的了和尚跑不了庙,我不信我照着契约上的户籍还找不到他人!”
蔡大妈手抖了抖,老老实实他说:“老爷,您有所不知,这个小梁家里并不是太差,只因上面哥哥很多把他送到铁匠铺当学徒,可惜遇上个大烟鬼师傅”蔡大妈抬头看了看余显脸色平常,就大着胆子接着说:“这小梁在跟着师傅当学徒时有个相好的,据说是义和拳黑灯照(寡妇)某位大人物的女儿。前些日子在军营门口相见,不知与此事有无关系。”
余显看着蔡大妈提起义团时亲近的眼神的脸色,心里五味杂陈:
义和团的导火索是教案事件
同治元年(1862年),江西巡抚沈葆祯为教案事曾派员到民间密访,问起民众为什么要与教士拼命,民众回答说:他们要夺我们本地公建的育婴堂,又要我们赔他许多银子,且叫从教的人来占我们的铺面田地,又说有兵船来扶制我们。我们让他一步,他总是进一步,以后总不能安生,如何不与他拼命?可见,教方妨害其生计的侵略活动,是迫使他们起来反抗的最直接原因。由于民受害最深,抗争也就最坚决。当查访者问及“教方真的有兵船来,难道你们真的与他打仗吗?”民众回答说:目下受从教的侵凌也是死,将来他从教的党羽多了,夺了城池也是死……横竖总是死。他不过是炮火厉害,我们都拚着死,看他一炮能打死几个人。只要打不完的,十个人杀他一个人,也都够了。
德国圣言会传教士安治泰说:“哪里有教民,哪里就发生词讼。”
备受教案困扰的曾国藩在奏折中写道:“凡教中犯案,教士不问是非,曲庇教民;领事亦不问是非,曲庇教士。遇有民教争斗,平民恒屈,教民恒胜。教民势焰愈横,平民愤郁愈甚。郁极必发,则聚众而群思一逞。”
张汝梅在处理完大刀会案件后指出,教民“一经入教,遂以教士为护符,凌轹乡党,欺侮平民,睚眦之仇辄寻报复。往往造言倾陷,或谓某人毁谤洋教,或指某人系大刀会匪,教士不察虚实,遂欲怵以兵威。不知教士之势愈张,则平民之愤愈甚”。
袁世凯尽管极端仇视义和团运动,然对于民教相争一节,仍不得不坦陈“东省民教积不相能,推究本源,实由地方州县各官,平时为传教洋人挟制……往往抑制良民……而教民转得借官吏之势力,肆其欺凌,良民上诉亦难伸理。积怨成仇,有由然也。”
1861年恭亲王奕?奏:“传教士每以民间琐事前来干预,致奉教与不奉教之人诉讼不休。……奉教者必因此倚恃教众,欺侮良民……为地方官者,又或以甫定和给,惟恐滋生事端,遂一切以迁就了事,则奉教之计愈得,而不奉教者之心愈不能甘。”
鲁迅先生的名言:“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尽管义和团在齐鲁爆发被清廷不断打压,实际掌握政局的慈禧太后多次发布严禁义和团的上谕并组织军队进行围剿。但义和团还没有到运动后期那样,由于成员日益复杂,出现了许多违法乱纪的现象,但连后来的清政府上谕也不得不承认“……涞涿拳匪既焚堂毁路,亟派直隶练军弹压。乃该军所至,漫无纪律,戕虐良民,而拳匪专持仇教之说,不扰乡里,以致百姓皆畏兵而爱匪,匪势由此大炽,匪党亦愈聚愈多”对义和团后期纪律败坏的记载:“城中日焚劫,火光连日夜……夙所不快者,即指为教民,全家皆尽,死者十数万人。其杀人则刀矛并下,肌体分裂,婴儿生未匝月者,亦杀之残酷无复人理”,“京师盛时,居人殆四百万。自拳匪暴军之乱,劫盗乘之,卤掠一空,无得免者。坊市萧条,狐狸昼出,向之摩肩击毂者,如行墟墓间矣。”“义和团之杀教民毛子也,京西天主堂坟地,悉遭发掘,若利玛窦,庞迪我,汤若望,南怀仁诸名公遗骨,无一免者。胜代及本朝御碑,皆为椎碎。
山东河北的老百姓还没有见过义和团后期鱼龙混杂时的疯狂,对义和团好感颇多。余显也不想触这个霉,就自认倒霉道:“我虽是朝廷经制五品武官,可也看不惯朝廷自光绪十九年(1897年义和团冠县起义)以来屡屡镇压义和团的拳拳报国之心,既然是投奔义和团,我也就不为难他了。”
说完这话,余显索性站在院中,把所有人集合起来说:“朝廷虽视义和团为邪教,但我却视之为国之栋梁,义和团屡屡抗击洋人,为国辛劳,我也不能拖后腿!”说完就拿出梁姓npc铁匠学徒的卖身契,当着众人的面烧毁了。
众人不管是真心实意还是虚情假意都跟着喊道:“老爷仁慈!”却把余显给吓了一跳。刚听蔡大妈称呼余显“老爷”时余显还没在意,但当几个人一起喊“老爷”时余显却仿佛想到什么有不太清楚,余显也没心思刷什么“忠诚度”了,摆了摆手让众人退下休息,意兴阑珊的回到大厅中坐着发呆。
余显左思右想直到后半夜也没想出啥,就开始琢磨“老爷”这个带有明显封建制度色彩的名词,在清末的时代,余显几个下属尽管余显认为只是手下,可对那几个npc而言以言作为卖身奴向买主叫“老爷”中“主人”的意思更大!在晚清这片半殖民半封建制度下用奴隶制度对npc本身就接受不了,若非毫无生计(如蔡大妈),npc的忠诚度确实是个问题。可余显自认自己不可能成为龙傲天那种浑身一抖,众npc忠诚度刷满且不掉落的bug存在,不用奴隶制度实在不放心,可现在奴隶制度也不靠谱,那怎么办?
余显想破脑袋瓜子也想不通,可看到大院中还未散去的小梁的卖身契的灰烬灵机一现,想起一个很是中二的名言——汉族是个了不起的民族:
天破了,自己炼石来补;
洪水来了,不问先知,自己挖河渠疏通;
疾病流行,不求神迹,自己试药自己治;
在东海淹死了就把东海填平,被太阳暴晒的就把太阳射下来;
谁愿意做拣选的石子就让他去吧,谁愿意做俯伏的羔羊也让他去吧;
谁愿意跪天子跪权臣就让他去吧,谁想不问苍生问鬼神也让他去吧;
斧头劈开的天地之间,到处都是不愿做奴隶的人。
这就是这个民族不可亵渎的东西。
中国尽管一直有奴隶制度的存在,可一直到明末都对其遮遮掩掩,穷人除非饿的吃不上饭一般不会主动投身为奴,富人一直对外声称只是佣人或义子。直到我大清,开国满州人是皇帝的奴才,至于汉人想到奴才都不行!清朝也禁止汉人对皇帝自称奴才,认为汉人奴才不如,只准称臣。因为乾隆时有汉臣邀宠自称奴才,因此发圣谕满汉今后上奏折一律称臣。宁可满人降格称臣,也不能让汉人做奴才!
奴才”一词,虽含鄙意,却在清朝典章制度上有着一个特殊的位置。清朝规定,给皇帝上奏章,如果是满臣,便要自称“奴才”;如果是汉臣,则要自称“臣”。汉臣如果自称为“奴才”就算是“冒称”。“奴才”与“臣”这两个称谓,谁尊谁卑,以今人的眼光,无疑是“奴才”低于“臣”。但这种判断,与清朝的实际情况相差甚远。“奴才”一称,从表面看,似不如“臣”字体面、尊严,实则“奴才”要比“臣”金贵得多。“奴才”,实际是一种满洲人主奴之间的“自家称呼”,非“自家人”的汉人是没有资格这样称呼的。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满臣天保和汉臣马人龙,共同上了一道关于科场舞弊案的奏折,因为天保的名字在前,便一起称为“奴才天保、马人龙”。乾隆皇帝看到奏折后,大为恼火,斥责马人龙是冒称“奴才”。于是,乾隆帝做出规定:“凡内外满汉诸臣会奏公事,均一体称‘臣’”。这个规定,目的就是不让汉臣称“奴才”,为此,宁肯让满臣迁就汉臣也称“臣”。
本来,满族统治者是一向严求汉族人与自己保持一致的。他们强迫汉人剃头发,易衣冠,搞得血雨腥风,都是为了让汉人归化于自己,臣服于自己,但惟独不肯让汉人也与自己一样称“奴才”。这是为什么呢?鲁迅先生的杂文《隔膜》里有一段话,实际上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满洲人自己,就严分着主奴,大臣奏事,必称‘奴才’,而汉人却称‘臣’就好。这并非因为是‘炎黄之胄’,特地优待,锡以佳名的,其实是所以别于满人的‘奴才’,其地位还下于‘奴才’数等。”
满洲人入关前,大体处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虽然占据了中原,但奴隶制的胎记并未完全退去,“严分着主奴”,就是一个明显的表现。即使到了晚清,满洲人内部仍保持着很浓厚的奴隶制习气。坐观老人《清代野记》记云:“每有旗主,贫无聊赖,执贱役以糊口,或为御者,或为丧车杠夫,或为掮肩者。若途遇其奴,高车驷马,翎顶辉煌者,必喝其名,使下车代其役,奴则再三请安,解腰缠以贿之,求免焉。故旗奴之富贵者,甚畏见其贫主也。”这就叫“严分着主奴”。“严分着主奴”的习惯反映到典章制度上,便是满臣奏事时要自称“奴才”。满臣自称“奴才”,不仅表示自己是皇帝的臣子,更表示自己是皇帝的家奴;而汉臣则没有满洲人传统的主奴关系,所以也就只有臣子的身份,也就不能称“奴才”。正因为这个原因,马人龙奏事时自称了“奴才”,便被认为是冒称。
即使晚清,满洲人内部仍保持着很浓厚的奴隶制习气。因此我大清到灭亡还是明明白白的执行奴隶制度。
与社会严重脱节的奴隶制余显想执行起来自然难,可梁姓npc铁匠学徒在被卖时温顺表现让余显看到了另一种制度远远高于奴隶制度,那就是封建制度!
同样手执契约,大烟鬼铁匠拿着学徒契约就敢把学徒卖了,余显拿着卖身契约却让学徒跑了。余显似乎悟到大烟鬼铁匠敢头,学徒却不敢跑的关键不是学徒契约,而是封建制度——大烟鬼是学徒师傅→而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思想根植于学徒脑海→封建制度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观念使学徒不敢跑,跑了三观就毁了!
当余显听到伙房大妈告知那个npc铁匠学徒逃跑了,整个人都不好——这游戏竟然能让npc下属逃跑!要知道这个追求真实的游戏在一次系统更新中已经将状态面板给取消了,现在所有的东西都是自己摸索,所以下属忠诚度玩家都是两眼一摸黑。
余显也很纳闷,各地的卡子房都打过招呼了,怎么没看到咧;而且余显自问对下属NPC还算好的,每天有荤(一点肉未)有素的,过节还加餐带看戏,也没怎么打骂过手下,包吃包住还包看病,也没干什么体力活,只是教授操纵车床,怎么一个半大不小的NPC铁匠学徒偏偏冒尽被抓住挎打甚至丧命的风险也一定要逃跑咧!
本着搞不懂就不想的余显首先的保证剩下的几个npc不会再逃跑,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余显首先和言悦色的找伙食大妈去套套话,毕竟相比其它几个壮劳力就算跑出去也自食其为,伙食大妈40出头50不到的年龄在清末也可以称的上高寿了,离开余显之后明显自身难饱:“蔡大妈,你说说我这一不缺吃喝,二不曾打骂,三又不劳累的,那个姓梁的铁匠学徒跑什么啊?”蔡大妈正在择菜,听到余显说话也不吭声,只是规规矩矩的放下择菜的手听着。
余显看此,接着道:“我也不是什么十恶不赦的大罪人,只是他一声不吭的跑了实在是不像话,若他有什么难处,说一声就行,别看我穿着洋人样式的军装,但我好歹也是朝廷正五品的经制武官,水晶顶,补服绣熊的,与同知平级,比什么知县还高了两品。这个小梁逼急了我去找济南官昨天喝酒的几个同知,道员,我就不信这一会儿他能逃出山东省!他跑的了和尚跑不了庙,我不信我照着契约上的户籍还找不到他人!”
蔡大妈手抖了抖,老老实实他说:“老爷,您有所不知,这个小梁家里并不是太差,只因上面哥哥很多把他送到铁匠铺当学徒,可惜遇上个大烟鬼师傅”蔡大妈抬头看了看余显脸色平常,就大着胆子接着说:“这小梁在跟着师傅当学徒时有个相好的,据说是义和拳黑灯照(寡妇)某位大人物的女儿。前些日子在军营门口相见,不知与此事有无关系。”
余显看着蔡大妈提起义团时亲近的眼神的脸色,心里五味杂陈:
义和团的导火索是教案事件
同治元年(1862年),江西巡抚沈葆祯为教案事曾派员到民间密访,问起民众为什么要与教士拼命,民众回答说:他们要夺我们本地公建的育婴堂,又要我们赔他许多银子,且叫从教的人来占我们的铺面田地,又说有兵船来扶制我们。我们让他一步,他总是进一步,以后总不能安生,如何不与他拼命?可见,教方妨害其生计的侵略活动,是迫使他们起来反抗的最直接原因。由于民受害最深,抗争也就最坚决。当查访者问及“教方真的有兵船来,难道你们真的与他打仗吗?”民众回答说:目下受从教的侵凌也是死,将来他从教的党羽多了,夺了城池也是死……横竖总是死。他不过是炮火厉害,我们都拚着死,看他一炮能打死几个人。只要打不完的,十个人杀他一个人,也都够了。
德国圣言会传教士安治泰说:“哪里有教民,哪里就发生词讼。”
备受教案困扰的曾国藩在奏折中写道:“凡教中犯案,教士不问是非,曲庇教民;领事亦不问是非,曲庇教士。遇有民教争斗,平民恒屈,教民恒胜。教民势焰愈横,平民愤郁愈甚。郁极必发,则聚众而群思一逞。”
张汝梅在处理完大刀会案件后指出,教民“一经入教,遂以教士为护符,凌轹乡党,欺侮平民,睚眦之仇辄寻报复。往往造言倾陷,或谓某人毁谤洋教,或指某人系大刀会匪,教士不察虚实,遂欲怵以兵威。不知教士之势愈张,则平民之愤愈甚”。
袁世凯尽管极端仇视义和团运动,然对于民教相争一节,仍不得不坦陈“东省民教积不相能,推究本源,实由地方州县各官,平时为传教洋人挟制……往往抑制良民……而教民转得借官吏之势力,肆其欺凌,良民上诉亦难伸理。积怨成仇,有由然也。”
1861年恭亲王奕?奏:“传教士每以民间琐事前来干预,致奉教与不奉教之人诉讼不休。……奉教者必因此倚恃教众,欺侮良民……为地方官者,又或以甫定和给,惟恐滋生事端,遂一切以迁就了事,则奉教之计愈得,而不奉教者之心愈不能甘。”
鲁迅先生的名言:“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尽管义和团在齐鲁爆发被清廷不断打压,实际掌握政局的慈禧太后多次发布严禁义和团的上谕并组织军队进行围剿。但义和团还没有到运动后期那样,由于成员日益复杂,出现了许多违法乱纪的现象,但连后来的清政府上谕也不得不承认“……涞涿拳匪既焚堂毁路,亟派直隶练军弹压。乃该军所至,漫无纪律,戕虐良民,而拳匪专持仇教之说,不扰乡里,以致百姓皆畏兵而爱匪,匪势由此大炽,匪党亦愈聚愈多”对义和团后期纪律败坏的记载:“城中日焚劫,火光连日夜……夙所不快者,即指为教民,全家皆尽,死者十数万人。其杀人则刀矛并下,肌体分裂,婴儿生未匝月者,亦杀之残酷无复人理”,“京师盛时,居人殆四百万。自拳匪暴军之乱,劫盗乘之,卤掠一空,无得免者。坊市萧条,狐狸昼出,向之摩肩击毂者,如行墟墓间矣。”“义和团之杀教民毛子也,京西天主堂坟地,悉遭发掘,若利玛窦,庞迪我,汤若望,南怀仁诸名公遗骨,无一免者。胜代及本朝御碑,皆为椎碎。
山东河北的老百姓还没有见过义和团后期鱼龙混杂时的疯狂,对义和团好感颇多。余显也不想触这个霉,就自认倒霉道:“我虽是朝廷经制五品武官,可也看不惯朝廷自光绪十九年(1897年义和团冠县起义)以来屡屡镇压义和团的拳拳报国之心,既然是投奔义和团,我也就不为难他了。”
说完这话,余显索性站在院中,把所有人集合起来说:“朝廷虽视义和团为邪教,但我却视之为国之栋梁,义和团屡屡抗击洋人,为国辛劳,我也不能拖后腿!”说完就拿出梁姓npc铁匠学徒的卖身契,当着众人的面烧毁了。
众人不管是真心实意还是虚情假意都跟着喊道:“老爷仁慈!”却把余显给吓了一跳。刚听蔡大妈称呼余显“老爷”时余显还没在意,但当几个人一起喊“老爷”时余显却仿佛想到什么有不太清楚,余显也没心思刷什么“忠诚度”了,摆了摆手让众人退下休息,意兴阑珊的回到大厅中坐着发呆。
余显左思右想直到后半夜也没想出啥,就开始琢磨“老爷”这个带有明显封建制度色彩的名词,在清末的时代,余显几个下属尽管余显认为只是手下,可对那几个npc而言以言作为卖身奴向买主叫“老爷”中“主人”的意思更大!在晚清这片半殖民半封建制度下用奴隶制度对npc本身就接受不了,若非毫无生计(如蔡大妈),npc的忠诚度确实是个问题。可余显自认自己不可能成为龙傲天那种浑身一抖,众npc忠诚度刷满且不掉落的bug存在,不用奴隶制度实在不放心,可现在奴隶制度也不靠谱,那怎么办?
余显想破脑袋瓜子也想不通,可看到大院中还未散去的小梁的卖身契的灰烬灵机一现,想起一个很是中二的名言——汉族是个了不起的民族:
天破了,自己炼石来补;
洪水来了,不问先知,自己挖河渠疏通;
疾病流行,不求神迹,自己试药自己治;
在东海淹死了就把东海填平,被太阳暴晒的就把太阳射下来;
谁愿意做拣选的石子就让他去吧,谁愿意做俯伏的羔羊也让他去吧;
谁愿意跪天子跪权臣就让他去吧,谁想不问苍生问鬼神也让他去吧;
斧头劈开的天地之间,到处都是不愿做奴隶的人。
这就是这个民族不可亵渎的东西。
中国尽管一直有奴隶制度的存在,可一直到明末都对其遮遮掩掩,穷人除非饿的吃不上饭一般不会主动投身为奴,富人一直对外声称只是佣人或义子。直到我大清,开国满州人是皇帝的奴才,至于汉人想到奴才都不行!清朝也禁止汉人对皇帝自称奴才,认为汉人奴才不如,只准称臣。因为乾隆时有汉臣邀宠自称奴才,因此发圣谕满汉今后上奏折一律称臣。宁可满人降格称臣,也不能让汉人做奴才!
奴才”一词,虽含鄙意,却在清朝典章制度上有着一个特殊的位置。清朝规定,给皇帝上奏章,如果是满臣,便要自称“奴才”;如果是汉臣,则要自称“臣”。汉臣如果自称为“奴才”就算是“冒称”。“奴才”与“臣”这两个称谓,谁尊谁卑,以今人的眼光,无疑是“奴才”低于“臣”。但这种判断,与清朝的实际情况相差甚远。“奴才”一称,从表面看,似不如“臣”字体面、尊严,实则“奴才”要比“臣”金贵得多。“奴才”,实际是一种满洲人主奴之间的“自家称呼”,非“自家人”的汉人是没有资格这样称呼的。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满臣天保和汉臣马人龙,共同上了一道关于科场舞弊案的奏折,因为天保的名字在前,便一起称为“奴才天保、马人龙”。乾隆皇帝看到奏折后,大为恼火,斥责马人龙是冒称“奴才”。于是,乾隆帝做出规定:“凡内外满汉诸臣会奏公事,均一体称‘臣’”。这个规定,目的就是不让汉臣称“奴才”,为此,宁肯让满臣迁就汉臣也称“臣”。
本来,满族统治者是一向严求汉族人与自己保持一致的。他们强迫汉人剃头发,易衣冠,搞得血雨腥风,都是为了让汉人归化于自己,臣服于自己,但惟独不肯让汉人也与自己一样称“奴才”。这是为什么呢?鲁迅先生的杂文《隔膜》里有一段话,实际上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满洲人自己,就严分着主奴,大臣奏事,必称‘奴才’,而汉人却称‘臣’就好。这并非因为是‘炎黄之胄’,特地优待,锡以佳名的,其实是所以别于满人的‘奴才’,其地位还下于‘奴才’数等。”
满洲人入关前,大体处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虽然占据了中原,但奴隶制的胎记并未完全退去,“严分着主奴”,就是一个明显的表现。即使到了晚清,满洲人内部仍保持着很浓厚的奴隶制习气。坐观老人《清代野记》记云:“每有旗主,贫无聊赖,执贱役以糊口,或为御者,或为丧车杠夫,或为掮肩者。若途遇其奴,高车驷马,翎顶辉煌者,必喝其名,使下车代其役,奴则再三请安,解腰缠以贿之,求免焉。故旗奴之富贵者,甚畏见其贫主也。”这就叫“严分着主奴”。“严分着主奴”的习惯反映到典章制度上,便是满臣奏事时要自称“奴才”。满臣自称“奴才”,不仅表示自己是皇帝的臣子,更表示自己是皇帝的家奴;而汉臣则没有满洲人传统的主奴关系,所以也就只有臣子的身份,也就不能称“奴才”。正因为这个原因,马人龙奏事时自称了“奴才”,便被认为是冒称。
即使晚清,满洲人内部仍保持着很浓厚的奴隶制习气。因此我大清到灭亡还是明明白白的执行奴隶制度。
与社会严重脱节的奴隶制余显想执行起来自然难,可梁姓npc铁匠学徒在被卖时温顺表现让余显看到了另一种制度远远高于奴隶制度,那就是封建制度!
同样手执契约,大烟鬼铁匠拿着学徒契约就敢把学徒卖了,余显拿着卖身契约却让学徒跑了。余显似乎悟到大烟鬼铁匠敢头,学徒却不敢跑的关键不是学徒契约,而是封建制度——大烟鬼是学徒师傅→而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思想根植于学徒脑海→封建制度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观念使学徒不敢跑,跑了三观就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