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虚无的皇帝梦(一)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若是一个人能捱过兵荒马乱的岁月,即便他是一个穷困潦倒的乞丐也会在心中怀揣着帝王大梦。”
有时候,这天地间总是有种似有若无的规则,但是你若是刻意去寻找这天地间的规则,往往会得不偿失,这就像是秋天的落叶一样,你看着那树下的堆积一层的树叶便以为所有的树叶都飘落在树下。但是总有一两片树叶飞向远方,你以为你看到的是所有的树叶,但是总有些树叶是你看不到的。
这世间就是这样神秘莫测,明知道人的命运虚无缥缈的,却还要抓住这一片命运的树叶,刘裕回到这京口就是为了奉命寻找一片在这乱世中的树叶,而让他来这寻找的正是目前的北府兵将领中的实权人物,刘牢之。
“刘叔?这些孩子怎么跟过来了?你不是说不让我告诉别人吗?这些孩子怎么知道的?”檀道济看着身后那一群跟着他们往京岘山走的些孩子们不由得皱起了眉头。
刘裕看着身后的那些孩子,却是摆出一副高深莫测的表情说道“有些事,有的人该知道,而有的人则是不该知道。”此时的刘裕在别人眼里还是一个武夫,可是他自己却从来不觉得自己是武夫,他有野心,在他看来,无论是现在掌握北府兵实权的刘牢之,还是掌管朝政大权的桓玄他不认为别人比他强。
他特意找来一群孩子,让这些孩子知道他是奉刘牢之的命令来这寻找始皇所断的龙脉,刘裕他只想让这些孩子知道吗?他是希望让桓玄知道这是刘牢之让他来的,他也在这孙无终手底下干了这么多年了,他也知道,如果如果没有斗争,像他这样草根出身的人是没有出头之日的现在没有战争,那么刘裕就为他们制造内斗!
桓玄和北府兵的矛盾早在其父桓温掌权的时候就开始了,北府兵和掌握中央实权的桓家现在就像是一坛烈酒,沾火就着。当年,桓温功勋卓著,自命不凡,因此也久怀异志,曾三次发动北伐希望先建立功勋,然后回朝接受九锡,从而夺取政权。
有的读者可能不知道加九锡意味着什么,《后汉书·袁绍传》注引《礼含文嘉》曰:“九锡一曰车马,二曰衣服,三曰乐器,四曰朱户,五曰纳陛,六曰虎贲之士百人,七曰斧钺,八曰弓矢,九曰秬鬯。”
在东晋之前,王莽,曹操,孙权,就连西晋的奠基人司马昭也接受过;晋以后的宋,齐,梁,陈四朝的开国皇帝都曾受过“九锡”,于是乎“九锡”成了篡逆的代名词。
咸安元年(371),桓温听从郗超的建议,在这年废黜了司马奕,另立会稽王司马昱为帝,是为简文帝。而这简文帝却是在第二年就死了,孝武帝司马曜即位。也是这一年桓温,便以进京祭奠简文帝为由,于宁康元年(373)二月率军来到建康城外,准备杀大臣以立成。他在新亭预先埋伏了兵士,下令召见谢安和王坦之。
当时,京城内人心惶惶,王坦之非常害怕,问谢安怎么办。谢安神情坦然地说:“晋祚存亡,在此一行。”王坦之硬着头皮与谢安一起出城来到桓温营帐,紧张得汗流浃背,把衣衫都沾湿了,手中的朝板也拿颠倒了。谢安却从容不迫地就座,然后神色自若地对桓温说:“我听说有道的诸侯设守在四方,明公何必在幕后埋伏士卒呢?”桓温只得尴尬地下令撤除了埋伏。一代枭雄桓温到死也没当上皇帝,或许真的是为了完成父亲未完成的愿望,桓玄的皇帝梦比他父亲还要强烈!而桓玄和北府兵的矛盾也比以往更加强烈。
在刘裕看来无论这桓温和刘牢之,他们斗得越狠,自己就越能被重视,唯有如此他才能获得更大权力,所以刘牢之托付给他的事情,他必须让桓玄知道!
而此次这刘牢之是听信了当时建康的一位玄学大家的话,才派刘裕来这寻找龙脉。这魏晋玄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巨大,这些魏晋的玄学大家对儒、道、佛三家思想都有研究,魏晋时人注重《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之为“三玄”,而《老子》、《庄子》则被视为“玄宗”。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到了东晋这时候,还有张湛这个奇人。这刘牢之是听了张湛的话,只有将这山上的丹徒洞中放着的巨石移走,才能让这龙脉重现。
那奇人告诉刘牢之,在晋陵郡丹徒县有龙脉迁移的迹象,这龙脉正是当年的秦始皇所断的龙脉。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消灭六国诸侯王,统一全中国。为保其一统江山万古千秋,秦始皇传旨,急驱3000多名赭衣囚徒,星夜赶往京岘山,名为修筑驰道,实则是砍毁古树名木,劈山削岭,断其“龙脉”,败其“风水”,并煞费苦心地将谷阳更名为“丹徒”,顾名思义,即赤衣囚徒之地。
有诗曰“凿京岘命赭衣徒,名象虽存迹久芜,未及临洮东属海,长城筑罢竟亡胡。”这首诗的大概意思就说秦始皇已经把这龙脉断了,长城也筑好了,为什么秦朝还会灭亡?刘裕看着身后的那些人跟了他一路孩子们,笑呵呵的说道“待会咱们去京岘山的丹徒洞,把那洞中的巨石移走!你们这帮孩子过来帮我挪开那巨石,我刘裕是不会亏待你们的!”
这丹徒洞据说是为了掩埋当年断这龙脉被活活累死的赭衣囚徒,这洞也因此得名丹徒洞,而且这洞据说一直有个白色怪鸟镇守,但凡是有人进入这丹徒洞都会被这白色小鸟蛊惑,迷失心神,患上失心疯。
所以此时这些十一二岁的孩子们听到这刘裕要到这丹徒洞,这顿时都是一脸的惊慌。
“什么,刘将军要带我们去那洞里搬石头!”这些孩子一脸惊恐的看着刘裕,而那檀道济也是有些踌躇的看着刘裕。
“是啊,怎么了?咱们到那把压在那洞内的石头搬走,这事情就算是完了,我也不会让你等吃亏的!”这刘裕跟这些孩子说道。
他此番之所以带着一群孩子来,而非是派遣士兵,是因为刘裕虽然对于那些方士并不相信,但是他怕万一这方士所说的是真的,这里真的有什么龙脉,他可不愿这东西到别人的手里,所以他跟这刘牢之情愿说“此事甚至重大,属下愿亲自前往!”
“若是一个人能捱过兵荒马乱的岁月,即便他是一个穷困潦倒的乞丐也会在心中怀揣着帝王大梦。”
有时候,这天地间总是有种似有若无的规则,但是你若是刻意去寻找这天地间的规则,往往会得不偿失,这就像是秋天的落叶一样,你看着那树下的堆积一层的树叶便以为所有的树叶都飘落在树下。但是总有一两片树叶飞向远方,你以为你看到的是所有的树叶,但是总有些树叶是你看不到的。
这世间就是这样神秘莫测,明知道人的命运虚无缥缈的,却还要抓住这一片命运的树叶,刘裕回到这京口就是为了奉命寻找一片在这乱世中的树叶,而让他来这寻找的正是目前的北府兵将领中的实权人物,刘牢之。
“刘叔?这些孩子怎么跟过来了?你不是说不让我告诉别人吗?这些孩子怎么知道的?”檀道济看着身后那一群跟着他们往京岘山走的些孩子们不由得皱起了眉头。
刘裕看着身后的那些孩子,却是摆出一副高深莫测的表情说道“有些事,有的人该知道,而有的人则是不该知道。”此时的刘裕在别人眼里还是一个武夫,可是他自己却从来不觉得自己是武夫,他有野心,在他看来,无论是现在掌握北府兵实权的刘牢之,还是掌管朝政大权的桓玄他不认为别人比他强。
他特意找来一群孩子,让这些孩子知道他是奉刘牢之的命令来这寻找始皇所断的龙脉,刘裕他只想让这些孩子知道吗?他是希望让桓玄知道这是刘牢之让他来的,他也在这孙无终手底下干了这么多年了,他也知道,如果如果没有斗争,像他这样草根出身的人是没有出头之日的现在没有战争,那么刘裕就为他们制造内斗!
桓玄和北府兵的矛盾早在其父桓温掌权的时候就开始了,北府兵和掌握中央实权的桓家现在就像是一坛烈酒,沾火就着。当年,桓温功勋卓著,自命不凡,因此也久怀异志,曾三次发动北伐希望先建立功勋,然后回朝接受九锡,从而夺取政权。
有的读者可能不知道加九锡意味着什么,《后汉书·袁绍传》注引《礼含文嘉》曰:“九锡一曰车马,二曰衣服,三曰乐器,四曰朱户,五曰纳陛,六曰虎贲之士百人,七曰斧钺,八曰弓矢,九曰秬鬯。”
在东晋之前,王莽,曹操,孙权,就连西晋的奠基人司马昭也接受过;晋以后的宋,齐,梁,陈四朝的开国皇帝都曾受过“九锡”,于是乎“九锡”成了篡逆的代名词。
咸安元年(371),桓温听从郗超的建议,在这年废黜了司马奕,另立会稽王司马昱为帝,是为简文帝。而这简文帝却是在第二年就死了,孝武帝司马曜即位。也是这一年桓温,便以进京祭奠简文帝为由,于宁康元年(373)二月率军来到建康城外,准备杀大臣以立成。他在新亭预先埋伏了兵士,下令召见谢安和王坦之。
当时,京城内人心惶惶,王坦之非常害怕,问谢安怎么办。谢安神情坦然地说:“晋祚存亡,在此一行。”王坦之硬着头皮与谢安一起出城来到桓温营帐,紧张得汗流浃背,把衣衫都沾湿了,手中的朝板也拿颠倒了。谢安却从容不迫地就座,然后神色自若地对桓温说:“我听说有道的诸侯设守在四方,明公何必在幕后埋伏士卒呢?”桓温只得尴尬地下令撤除了埋伏。一代枭雄桓温到死也没当上皇帝,或许真的是为了完成父亲未完成的愿望,桓玄的皇帝梦比他父亲还要强烈!而桓玄和北府兵的矛盾也比以往更加强烈。
在刘裕看来无论这桓温和刘牢之,他们斗得越狠,自己就越能被重视,唯有如此他才能获得更大权力,所以刘牢之托付给他的事情,他必须让桓玄知道!
而此次这刘牢之是听信了当时建康的一位玄学大家的话,才派刘裕来这寻找龙脉。这魏晋玄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巨大,这些魏晋的玄学大家对儒、道、佛三家思想都有研究,魏晋时人注重《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之为“三玄”,而《老子》、《庄子》则被视为“玄宗”。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到了东晋这时候,还有张湛这个奇人。这刘牢之是听了张湛的话,只有将这山上的丹徒洞中放着的巨石移走,才能让这龙脉重现。
那奇人告诉刘牢之,在晋陵郡丹徒县有龙脉迁移的迹象,这龙脉正是当年的秦始皇所断的龙脉。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消灭六国诸侯王,统一全中国。为保其一统江山万古千秋,秦始皇传旨,急驱3000多名赭衣囚徒,星夜赶往京岘山,名为修筑驰道,实则是砍毁古树名木,劈山削岭,断其“龙脉”,败其“风水”,并煞费苦心地将谷阳更名为“丹徒”,顾名思义,即赤衣囚徒之地。
有诗曰“凿京岘命赭衣徒,名象虽存迹久芜,未及临洮东属海,长城筑罢竟亡胡。”这首诗的大概意思就说秦始皇已经把这龙脉断了,长城也筑好了,为什么秦朝还会灭亡?刘裕看着身后的那些人跟了他一路孩子们,笑呵呵的说道“待会咱们去京岘山的丹徒洞,把那洞中的巨石移走!你们这帮孩子过来帮我挪开那巨石,我刘裕是不会亏待你们的!”
这丹徒洞据说是为了掩埋当年断这龙脉被活活累死的赭衣囚徒,这洞也因此得名丹徒洞,而且这洞据说一直有个白色怪鸟镇守,但凡是有人进入这丹徒洞都会被这白色小鸟蛊惑,迷失心神,患上失心疯。
所以此时这些十一二岁的孩子们听到这刘裕要到这丹徒洞,这顿时都是一脸的惊慌。
“什么,刘将军要带我们去那洞里搬石头!”这些孩子一脸惊恐的看着刘裕,而那檀道济也是有些踌躇的看着刘裕。
“是啊,怎么了?咱们到那把压在那洞内的石头搬走,这事情就算是完了,我也不会让你等吃亏的!”这刘裕跟这些孩子说道。
他此番之所以带着一群孩子来,而非是派遣士兵,是因为刘裕虽然对于那些方士并不相信,但是他怕万一这方士所说的是真的,这里真的有什么龙脉,他可不愿这东西到别人的手里,所以他跟这刘牢之情愿说“此事甚至重大,属下愿亲自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