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第190章 乡试结束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考场内的生活是非常苦闷的,每天的考试就是对着纸卷和四面墙壁,还有那好似凿壁偷光一样的小方孔,无人交谈,每日听到的也不过是锣声和虫鸣,偌大的贡院虽然满是考生和巡场、监场的官兵,但这里却很静谧。
纪宁第二天便将四道五经题做完,可一直到第三天下午,第一场才开始收卷。
考生需要将自己的卷子,通过小孔递出去,弥封官会用特殊的胶水将考生的姓名糊名,卷子会陈列于木匣之中,要等考生三场考试之后,把三场乡试的卷子汇总到一起,随后会有誊录官对卷子中的内容进行誊录,阅卷时所用的是誊卷。
对纪宁而言,那是考官和监场官的事,考试之外的事情就不需要他担心了。
第一场考完,考生也能适当轻松一些,这天晚上也是不禁喧哗的,很多狂傲的考生在自己的水壶中夹带了酒水,第一场考完之后,有的便借着喝酒,晚上在吟诗作赋,声音有些凄厉。
面对一群鬼哭狼嚎的人,纪宁没兴趣去管他们吟出来的是怎样的诗词,又或者是即兴作出了如何的文章,他此时只想躺下来好好睡一觉。
这两天他在考舍内住的很不习惯,晚上失眠,觉不够睡。
但这天晚上他跟之前两天的情况一样,失眠了。这是一种很头疼的感觉,明明很困,却辗转反侧睡不着,想点燃蜡烛又怕接下来两场考试遇到麻烦需要连夜赶场做题,所以只能对着小方孔看着外面的天空数星星。
……
……
第四天,也就是八月十二,第二场考试的题目放下来。
第二场的考试,相比较而言已无第一场那么正式和隆重,连考生也轻松了不少。
毕竟都知道第一场的头三道四书文才是录取与否的关键,后面发挥的再好,就算文章写的天花乱坠,那也于事无补。
第二场的考试一共有六道题,其中试论一道,也就是标准的议论文,不用遵循“代圣人立言”的原则,不用以八股破题,也无须引用圣人之言,这样的议论文在纪宁看来也比较有发挥的余地。
这题目让纪宁感觉有几分水平:“人无至善。”
乍一看,很像一道四书文的题目,“至善”一词出自于《大学》。
《大学》开篇第一章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种题目往往具有很强的迷惑性,这是一道试论题目,所以要从本身“人无至善”去议论,而不是“止于至善”,人无至善的道理在于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而止于至善的意思在于修为和涵养要到无可挑剔的程度。
二者之间,本身有一定的矛盾。
纪宁直接提笔写道:“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人心有向背,安乐在民家。”
他所论述的方向,在于不要去追求所谓的尽善尽美,只要做到本心而为便可。要严以律己,但不是苛责自己,一切要做到合理有度。
试论之外,是几篇应用文,分别是诏、判、表、诰。
分别是诏书、判语、表文和诰文,这都是在官场可能用得到的东西,统治者设立科举的主要目的在于选拔人才,而儒道科举的主要目的在于选拔文魁,正因这时空中对于文士做官并非推崇,令更类似于为封建王朝选拔人才的后两场考试内容不被重视。
纪宁虽然知道乡试的后两场考试内容或许无关大局,但他还是尽可能把自己的文章写的华美一些,这也是自己参加考试的一种责任和义务。
……
……
很快到了八月十五,这天是中秋佳节,也是乡试第三场考试开考的日子。
第三场的考试内容是五道时务策,就好像时政内容的考试,让乡试考生对近来朝廷和儒道所发生的一些事作出点评,写出自己的看法,考试的内容无外乎国祚安定和儒学文风。
五道时务策,真正让纪宁眼前一亮的是最后一道题目,很简略,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主少国疑。”
语出《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
主考官在这里出了这种题目,似乎是在影射当今朝局,太子早亡,如今新太子、五皇子和文仁公主分庭抗礼,有朝局变乱的隐忧,在这种前提之下,出“主少国疑”题目很容易被人拿来大做文章。
纪宁心想,这主考官也是有足够的气魄和胆识,先是让人议论“国无道至死不变”,后让人议论“主少国疑”,难道此人对朝局有不满和偏见,想借着主考金陵乡试来抒发对朝局的不满?
可惜纪宁并不知出题的主考官是谁。
通常来说,主考官有两名,一名是朝廷派来的,一名是儒道文庙派来的,至于由谁来出题,那全看两边派来的主考官文采更胜一筹。
而为了防止考生提前去贿赂考官,在开考之前,考官的身份需要绝对保密,考生并不知自己的乡试主考官是谁,等放榜之后,鹿鸣宴之时,考生才会第一次见到主考官,并拜其为座师。
日后无论是在文庙研究儒道学问,还是在朝为官,同为某位名儒的座下弟子,那是一种很亲近的联谊关系。
纪宁面对这种题目,只是作出了简单的论述,并未往深了去写,也是怕这种文章犯了皇权的禁忌。
八月十五当天,纪宁便将自己第三场考试的卷子做完,但有规定不能提前交卷,要出贡院也要等八月十六第一次贡院放排之后,如果考生对自己第三场的卷子没自信,可以再在贡院里等一天,到八月十七下午就会强制收卷。
纪宁是没打算再在贡院里多留一天,月圆之夜,纪宁将自己的蜡烛点燃,如此也能经历一个有光亮的夜晚,也是他在乡试贡院内的最后一晚。
八月十六一清早,纪宁便摇响了自己考舍内的铃铛,这是交卷的提醒,负责守在外面的士兵叫了收卷的巡场官来,将纪宁的卷子收上去,关闭了七天七夜的考舍锁头打开,纪宁等于是提前两天一夜考试结束。
考场内的生活是非常苦闷的,每天的考试就是对着纸卷和四面墙壁,还有那好似凿壁偷光一样的小方孔,无人交谈,每日听到的也不过是锣声和虫鸣,偌大的贡院虽然满是考生和巡场、监场的官兵,但这里却很静谧。
纪宁第二天便将四道五经题做完,可一直到第三天下午,第一场才开始收卷。
考生需要将自己的卷子,通过小孔递出去,弥封官会用特殊的胶水将考生的姓名糊名,卷子会陈列于木匣之中,要等考生三场考试之后,把三场乡试的卷子汇总到一起,随后会有誊录官对卷子中的内容进行誊录,阅卷时所用的是誊卷。
对纪宁而言,那是考官和监场官的事,考试之外的事情就不需要他担心了。
第一场考完,考生也能适当轻松一些,这天晚上也是不禁喧哗的,很多狂傲的考生在自己的水壶中夹带了酒水,第一场考完之后,有的便借着喝酒,晚上在吟诗作赋,声音有些凄厉。
面对一群鬼哭狼嚎的人,纪宁没兴趣去管他们吟出来的是怎样的诗词,又或者是即兴作出了如何的文章,他此时只想躺下来好好睡一觉。
这两天他在考舍内住的很不习惯,晚上失眠,觉不够睡。
但这天晚上他跟之前两天的情况一样,失眠了。这是一种很头疼的感觉,明明很困,却辗转反侧睡不着,想点燃蜡烛又怕接下来两场考试遇到麻烦需要连夜赶场做题,所以只能对着小方孔看着外面的天空数星星。
……
……
第四天,也就是八月十二,第二场考试的题目放下来。
第二场的考试,相比较而言已无第一场那么正式和隆重,连考生也轻松了不少。
毕竟都知道第一场的头三道四书文才是录取与否的关键,后面发挥的再好,就算文章写的天花乱坠,那也于事无补。
第二场的考试一共有六道题,其中试论一道,也就是标准的议论文,不用遵循“代圣人立言”的原则,不用以八股破题,也无须引用圣人之言,这样的议论文在纪宁看来也比较有发挥的余地。
这题目让纪宁感觉有几分水平:“人无至善。”
乍一看,很像一道四书文的题目,“至善”一词出自于《大学》。
《大学》开篇第一章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种题目往往具有很强的迷惑性,这是一道试论题目,所以要从本身“人无至善”去议论,而不是“止于至善”,人无至善的道理在于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而止于至善的意思在于修为和涵养要到无可挑剔的程度。
二者之间,本身有一定的矛盾。
纪宁直接提笔写道:“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人心有向背,安乐在民家。”
他所论述的方向,在于不要去追求所谓的尽善尽美,只要做到本心而为便可。要严以律己,但不是苛责自己,一切要做到合理有度。
试论之外,是几篇应用文,分别是诏、判、表、诰。
分别是诏书、判语、表文和诰文,这都是在官场可能用得到的东西,统治者设立科举的主要目的在于选拔人才,而儒道科举的主要目的在于选拔文魁,正因这时空中对于文士做官并非推崇,令更类似于为封建王朝选拔人才的后两场考试内容不被重视。
纪宁虽然知道乡试的后两场考试内容或许无关大局,但他还是尽可能把自己的文章写的华美一些,这也是自己参加考试的一种责任和义务。
……
……
很快到了八月十五,这天是中秋佳节,也是乡试第三场考试开考的日子。
第三场的考试内容是五道时务策,就好像时政内容的考试,让乡试考生对近来朝廷和儒道所发生的一些事作出点评,写出自己的看法,考试的内容无外乎国祚安定和儒学文风。
五道时务策,真正让纪宁眼前一亮的是最后一道题目,很简略,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主少国疑。”
语出《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
主考官在这里出了这种题目,似乎是在影射当今朝局,太子早亡,如今新太子、五皇子和文仁公主分庭抗礼,有朝局变乱的隐忧,在这种前提之下,出“主少国疑”题目很容易被人拿来大做文章。
纪宁心想,这主考官也是有足够的气魄和胆识,先是让人议论“国无道至死不变”,后让人议论“主少国疑”,难道此人对朝局有不满和偏见,想借着主考金陵乡试来抒发对朝局的不满?
可惜纪宁并不知出题的主考官是谁。
通常来说,主考官有两名,一名是朝廷派来的,一名是儒道文庙派来的,至于由谁来出题,那全看两边派来的主考官文采更胜一筹。
而为了防止考生提前去贿赂考官,在开考之前,考官的身份需要绝对保密,考生并不知自己的乡试主考官是谁,等放榜之后,鹿鸣宴之时,考生才会第一次见到主考官,并拜其为座师。
日后无论是在文庙研究儒道学问,还是在朝为官,同为某位名儒的座下弟子,那是一种很亲近的联谊关系。
纪宁面对这种题目,只是作出了简单的论述,并未往深了去写,也是怕这种文章犯了皇权的禁忌。
八月十五当天,纪宁便将自己第三场考试的卷子做完,但有规定不能提前交卷,要出贡院也要等八月十六第一次贡院放排之后,如果考生对自己第三场的卷子没自信,可以再在贡院里等一天,到八月十七下午就会强制收卷。
纪宁是没打算再在贡院里多留一天,月圆之夜,纪宁将自己的蜡烛点燃,如此也能经历一个有光亮的夜晚,也是他在乡试贡院内的最后一晚。
八月十六一清早,纪宁便摇响了自己考舍内的铃铛,这是交卷的提醒,负责守在外面的士兵叫了收卷的巡场官来,将纪宁的卷子收上去,关闭了七天七夜的考舍锁头打开,纪宁等于是提前两天一夜考试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