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决战】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重生之都市仙尊、花娇、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春秋争霸三百年,重大战役多不胜举,比如齐鲁长勺之战(公元前684年)、秦晋崤之战(公元前627年)、晋楚邲之战(公元前597年)、齐晋鞌之战(公元前589年)、晋楚鄢陵之战(公元前575年)、吴楚柏举之战(公元前506年)。这些战役固然精彩刺激,历史意义也非常重大,但要说知名度,没有一个能超过堪称是春秋第一名战的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的知名度如此响亮,主要原因只有一个,这场名战是春秋五霸为了争夺国际霸权的开山之战。虽然在城濮之战发生的六十年前,齐鲁之间也有一场著名的长勺之战,但这长勺之战只是鲁国抵抗齐国入侵的小规模战争,这也直接拉低了长勺之战的影响。
在城濮之战前,春秋的争霸战争规模比较小,而且多以政治手段解决彼此间的冲突,比如到处开会演讲,今天和A国结盟,明天和B喝鸡血拜把子。比如春秋第一霸齐桓公姜小白的武林盟主地位,就不是靠枪杆子打出来的,在一定程度上是靠嘴皮子说出来的。
在春秋早期,能有资格争夺国际霸权的,无外乎齐、晋、秦、楚四国。其中晋国正陷于骊姬之乱,无暇外顾,秦国相对弱小,对已经称霸的齐桓公姜小白来说,楚国是齐国巩固国际霸权的最大威胁,楚成王熊恽实在不是一盏省油的灯。
所谓确定齐国盟主地位的召陵之会,也是熊恽在权衡再三后,卖给姜小白一个天大的面子。否则齐楚如果真刀真枪的打一场,被打肿脸的极有可能是姜小白。
按主流的五霸划分法,齐国内乱之后,第二个霸主是宋襄公子兹甫。宋襄公早就对霸主的位子垂涎三尺,公元前639年,宋襄公想姜小白以不战屈楚之兵,逼迫楚国同意宋国争霸武林,结果被熊恽戏耍了一番,关在囚车里满世界巡回展览,丢尽了面子。
一年后,强悍的熊恽在涨水岸边,给狂妄自大的宋襄公敬献了花圈,这一战也标志着熊恽霸业的最终确立。泓水之战的规模要略大于长勺之战,但也算不上大规模战争,以宋襄公的实力,充其量只能算是准一线,所以不能称泓水之战为天天王山战役。在春秋战争史上,真正算得上天王山战役的,只能是春秋第一场大规模阵地战的城濮之战。
争霸是春秋历史的主旋律,而且在春秋早期,霸主的主要考量标准是政治与外交。但话说回来,争霸固然需要嘴皮上的纵横功夫,外交同样是争霸的主战场,但如果没有火星四射的战争,争霸总会少了一些精彩。很难想像如果没有官渡、赤壁、夷陵三大战役,三国的历史会是个什么样子。
城濮之战的起因其实非常简单,楚国为了谋求中原霸权,北上扩张势力范围,但遭到了以晋国为首的国际反楚联盟的顽强反抗,最终在城濮大打出手。
做为春秋第一名战,城濮之战集中了经典战役所必备的所有要素:大国之间的合纵连横、小国的选边站队、双方谋臣的帷幄运筹,疆场上的壮怀激烈,以及两大霸主之间的旧情厚恩,种种因素错合在一起,城濮之战想不红都难。
熊恽没有列入春秋五霸的任何一个版本,但谁又能想得到,在公元前七世纪中叶,楚国是公认的天下第一大国,其实力之强悍,远胜春秋首霸齐国。
在当时的中原版图上,可以分为一超多强,一超自然是楚国,旗下还有许多仆从国,如陈、蔡、郑、宋、卫、曹、许,甚至以礼乐传世的鲁国也和“蛮夷荆楚”拜了把子。多强是晋、齐、秦等传统强国,但此时的国力已经被楚国远远抛在身后。
对于楚国一超独霸的局面,江湖上产生了一种绝望的情绪,任由楚国北上扩张,大家早晚会被熊恽这个“蛮荆”没收了饭碗。事情的转机出现在了公元前637年,这一年发生了振动江湖的大事——晋国公子姬重耳返晋即位,成为新一任晋侯。
姬重耳的能力是举世公认的,所以姬重耳的继位,对饱受楚国欺凌之苦的诸侯来说,无异于久旱迎春雨,他们对楚国的恭顺态度也产生了微妙的变化。
最先叛楚归晋的,是在国际上有相当影响力的宋成公子王臣。
宋成公之所以踢掉熊恽,按《史记.宋微子世家》的记载,是宋襄公当初曾经帮助过落难的晋侯姬重耳,在感情上与晋更为亲近。宋有恩于晋,指的是姬重耳路过宋国时,宋襄公送给姬重耳二十乘马,这可是极高的礼遇。
实际上,宋有恩于晋,这只是归晋的原因,而宋叛楚的原因,则是宋与楚有杀父之仇。宋成公是宋襄公的儿子,宋襄公在泓水之战被楚人射伤于死,宋成公岂有不恨熊恽的道理?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叛楚归晋,是宋襄公在世时就制定好的外交政策,这也是宋襄公为什么要送姬重耳二十乘马的原因,只不过宋襄公战死,没得来及执行罢了。
公元前634年十二月五日,鲁国与楚、蔡、陈等国强行在宋地举行盟会,但宋国却拒绝参加此次盟会,也表明了宋国和楚国的决裂态度。子王臣翅膀硬了要单飞,熊恽当然不能坐视不管,以楚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蝗虫一般的扑向宋国。
宋国在被围攻的第一时间就派堂兄(或堂弟)公孙固如般快马闯进绛都,请求姬重耳立刻发军救宋。否则宋要垮了台,晋国东南方向就无险可守,大家一起完蛋。
唇亡齿寒的道理,晋国新任执政高层自然明白,晋国的下军佐先轸说的很清楚,救宋有两大好处,一是报宋赠马之恩,二是击楚争霸之路,“取威,定霸,于是乎在矣!”
关于如何救宋的战术安排,晋国勋臣狐偃出了一个堪称绝妙的主意:围曹、卫以救宋,这其实就是战国孙膑成名作“围魏救赵”的春秋版。狐偃的理由是曹、卫皆是楚安插在中原的钉子,进攻曹、卫,则楚必弃宋以救曹、卫,如此,宋可解楚之围。
姬重耳接受了狐偃的建议,除了狐偃所说的理由,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当初姬重耳流浪到曹国时,曹共公姬襄偷看姬重耳光屁股洗澡,被姬重耳视为奇耻大辱,所以这次要公报私仇。
此次讨伐曹国,晋军几乎是精英尽出,晋军的主将名单可以用星光灿烂来形容:
中军:主将郤縠,军副郤溱。
上军:主将狐毛,军副狐偃。
下军:主将栾枝,军副先轸。
晋侯姬重耳亲自带队,荀林父为御戎(为晋侯驾马),魏隼为御右。
从实力上来分析,讨伐曹国这样的弹丸小国,根本用不着如此大动干戈,派一大将足矣。姬重耳之所以牛刀杀鸡,其实还是冲着熊恽的楚军主力去的。姬重耳已经预料到了,晋军必将与楚军有一场轰动天下的恶战,攻曹只是拉开了晋楚大战的序幕而已。
另外,晋军以主力攻曹还有一个目的,就是通过军事威胁来警告聚在楚国名下的诸侯们要认清形势,不要再跟着楚国一条道走到黑,弃暗投明才是上策。
形势的发展也不出晋国高层预料之外,晋军先是假道于卫时,将亲楚的卫成公姬郑打得满世界乱窜,并于公元前632年三月攻下了曹国。晋国征服曹、卫,受惊吓最大的就是曹卫的近邻鲁国,鲁僖公申很识时务的弃楚归晋。
从晋国的地缘战略利益上考虑,西线因为有相对强大的秦国,可以抵挡来自楚国的压力,南线有郑、宋,也基本为楚所得,这是晋军抵抗楚国北上扩张的主战场。在这种情况下,东线就不能有任何的闪失,这次弃宋攻曹、卫的战略考量,就在于此。至于宋国,能救下更好,实在救不下,也不会影响到晋的南线战略防御,无非压力大一些罢了。
除此之外,姬重耳可能还有一层考虑,拿下曹、卫之后,用曹、卫来换楚国放弃对宋的围攻,避免过早的与楚国决战。楚军实力强大,凭晋一国之力,恐怕很单独抗衡楚国,如果能把隔岸观火的秦国与齐国拉进这趟浑水,就增加了对抗楚国的胜算。
战略奇才先轸想出来一个让人惊叹的绝招:派人去宋国,让宋国不要再派人来晋国求救,而是改求齐、秦向楚国说情。同时晋国把曹、卫两国的土地分给宋人,因为曹、卫是楚的卫星国,熊恽是绝不会答应的,必然会拒绝秦国与齐国的请求。如此,楚就得罪了齐国与秦国,这就能迫使秦国与齐国亲晋而远楚。
晋国高层对即将到来的晋楚大战做好了一切准备,但可惜只是剃头挑子一头热,楚王熊恽根本就没有和姬重耳大打出手的打算。听说晋军已经南下,身在申城的熊恽立刻发了一道命令,让前线大帅成得臣(即子玉)速撤宋之围,千万不要和晋军主力正面交锋。
晋步步紧逼,楚却步步退让,不是说熊恽害怕晋军,当年姜小白那么大的阵势,熊恽也没当盘菜。熊恽担心一点,姬重耳以破落户的身份忽登大位,他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向江湖上最强大的楚国发起挑战,来抬高自己做为新人在江湖上的地位。
老话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一旦晋败了,姬重耳并没失去什么,一旦楚败了,熊恽有可能在江湖上丧失所有的威名。出于这种考虑,熊恽反对与晋决战,但楚军主帅成得臣想的却是,如果能打败江湖名望如日中天的姬重耳,成得臣就将一战成名天下知。
春秋争霸三百年,重大战役多不胜举,比如齐鲁长勺之战(公元前684年)、秦晋崤之战(公元前627年)、晋楚邲之战(公元前597年)、齐晋鞌之战(公元前589年)、晋楚鄢陵之战(公元前575年)、吴楚柏举之战(公元前506年)。这些战役固然精彩刺激,历史意义也非常重大,但要说知名度,没有一个能超过堪称是春秋第一名战的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的知名度如此响亮,主要原因只有一个,这场名战是春秋五霸为了争夺国际霸权的开山之战。虽然在城濮之战发生的六十年前,齐鲁之间也有一场著名的长勺之战,但这长勺之战只是鲁国抵抗齐国入侵的小规模战争,这也直接拉低了长勺之战的影响。
在城濮之战前,春秋的争霸战争规模比较小,而且多以政治手段解决彼此间的冲突,比如到处开会演讲,今天和A国结盟,明天和B喝鸡血拜把子。比如春秋第一霸齐桓公姜小白的武林盟主地位,就不是靠枪杆子打出来的,在一定程度上是靠嘴皮子说出来的。
在春秋早期,能有资格争夺国际霸权的,无外乎齐、晋、秦、楚四国。其中晋国正陷于骊姬之乱,无暇外顾,秦国相对弱小,对已经称霸的齐桓公姜小白来说,楚国是齐国巩固国际霸权的最大威胁,楚成王熊恽实在不是一盏省油的灯。
所谓确定齐国盟主地位的召陵之会,也是熊恽在权衡再三后,卖给姜小白一个天大的面子。否则齐楚如果真刀真枪的打一场,被打肿脸的极有可能是姜小白。
按主流的五霸划分法,齐国内乱之后,第二个霸主是宋襄公子兹甫。宋襄公早就对霸主的位子垂涎三尺,公元前639年,宋襄公想姜小白以不战屈楚之兵,逼迫楚国同意宋国争霸武林,结果被熊恽戏耍了一番,关在囚车里满世界巡回展览,丢尽了面子。
一年后,强悍的熊恽在涨水岸边,给狂妄自大的宋襄公敬献了花圈,这一战也标志着熊恽霸业的最终确立。泓水之战的规模要略大于长勺之战,但也算不上大规模战争,以宋襄公的实力,充其量只能算是准一线,所以不能称泓水之战为天天王山战役。在春秋战争史上,真正算得上天王山战役的,只能是春秋第一场大规模阵地战的城濮之战。
争霸是春秋历史的主旋律,而且在春秋早期,霸主的主要考量标准是政治与外交。但话说回来,争霸固然需要嘴皮上的纵横功夫,外交同样是争霸的主战场,但如果没有火星四射的战争,争霸总会少了一些精彩。很难想像如果没有官渡、赤壁、夷陵三大战役,三国的历史会是个什么样子。
城濮之战的起因其实非常简单,楚国为了谋求中原霸权,北上扩张势力范围,但遭到了以晋国为首的国际反楚联盟的顽强反抗,最终在城濮大打出手。
做为春秋第一名战,城濮之战集中了经典战役所必备的所有要素:大国之间的合纵连横、小国的选边站队、双方谋臣的帷幄运筹,疆场上的壮怀激烈,以及两大霸主之间的旧情厚恩,种种因素错合在一起,城濮之战想不红都难。
熊恽没有列入春秋五霸的任何一个版本,但谁又能想得到,在公元前七世纪中叶,楚国是公认的天下第一大国,其实力之强悍,远胜春秋首霸齐国。
在当时的中原版图上,可以分为一超多强,一超自然是楚国,旗下还有许多仆从国,如陈、蔡、郑、宋、卫、曹、许,甚至以礼乐传世的鲁国也和“蛮夷荆楚”拜了把子。多强是晋、齐、秦等传统强国,但此时的国力已经被楚国远远抛在身后。
对于楚国一超独霸的局面,江湖上产生了一种绝望的情绪,任由楚国北上扩张,大家早晚会被熊恽这个“蛮荆”没收了饭碗。事情的转机出现在了公元前637年,这一年发生了振动江湖的大事——晋国公子姬重耳返晋即位,成为新一任晋侯。
姬重耳的能力是举世公认的,所以姬重耳的继位,对饱受楚国欺凌之苦的诸侯来说,无异于久旱迎春雨,他们对楚国的恭顺态度也产生了微妙的变化。
最先叛楚归晋的,是在国际上有相当影响力的宋成公子王臣。
宋成公之所以踢掉熊恽,按《史记.宋微子世家》的记载,是宋襄公当初曾经帮助过落难的晋侯姬重耳,在感情上与晋更为亲近。宋有恩于晋,指的是姬重耳路过宋国时,宋襄公送给姬重耳二十乘马,这可是极高的礼遇。
实际上,宋有恩于晋,这只是归晋的原因,而宋叛楚的原因,则是宋与楚有杀父之仇。宋成公是宋襄公的儿子,宋襄公在泓水之战被楚人射伤于死,宋成公岂有不恨熊恽的道理?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叛楚归晋,是宋襄公在世时就制定好的外交政策,这也是宋襄公为什么要送姬重耳二十乘马的原因,只不过宋襄公战死,没得来及执行罢了。
公元前634年十二月五日,鲁国与楚、蔡、陈等国强行在宋地举行盟会,但宋国却拒绝参加此次盟会,也表明了宋国和楚国的决裂态度。子王臣翅膀硬了要单飞,熊恽当然不能坐视不管,以楚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蝗虫一般的扑向宋国。
宋国在被围攻的第一时间就派堂兄(或堂弟)公孙固如般快马闯进绛都,请求姬重耳立刻发军救宋。否则宋要垮了台,晋国东南方向就无险可守,大家一起完蛋。
唇亡齿寒的道理,晋国新任执政高层自然明白,晋国的下军佐先轸说的很清楚,救宋有两大好处,一是报宋赠马之恩,二是击楚争霸之路,“取威,定霸,于是乎在矣!”
关于如何救宋的战术安排,晋国勋臣狐偃出了一个堪称绝妙的主意:围曹、卫以救宋,这其实就是战国孙膑成名作“围魏救赵”的春秋版。狐偃的理由是曹、卫皆是楚安插在中原的钉子,进攻曹、卫,则楚必弃宋以救曹、卫,如此,宋可解楚之围。
姬重耳接受了狐偃的建议,除了狐偃所说的理由,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当初姬重耳流浪到曹国时,曹共公姬襄偷看姬重耳光屁股洗澡,被姬重耳视为奇耻大辱,所以这次要公报私仇。
此次讨伐曹国,晋军几乎是精英尽出,晋军的主将名单可以用星光灿烂来形容:
中军:主将郤縠,军副郤溱。
上军:主将狐毛,军副狐偃。
下军:主将栾枝,军副先轸。
晋侯姬重耳亲自带队,荀林父为御戎(为晋侯驾马),魏隼为御右。
从实力上来分析,讨伐曹国这样的弹丸小国,根本用不着如此大动干戈,派一大将足矣。姬重耳之所以牛刀杀鸡,其实还是冲着熊恽的楚军主力去的。姬重耳已经预料到了,晋军必将与楚军有一场轰动天下的恶战,攻曹只是拉开了晋楚大战的序幕而已。
另外,晋军以主力攻曹还有一个目的,就是通过军事威胁来警告聚在楚国名下的诸侯们要认清形势,不要再跟着楚国一条道走到黑,弃暗投明才是上策。
形势的发展也不出晋国高层预料之外,晋军先是假道于卫时,将亲楚的卫成公姬郑打得满世界乱窜,并于公元前632年三月攻下了曹国。晋国征服曹、卫,受惊吓最大的就是曹卫的近邻鲁国,鲁僖公申很识时务的弃楚归晋。
从晋国的地缘战略利益上考虑,西线因为有相对强大的秦国,可以抵挡来自楚国的压力,南线有郑、宋,也基本为楚所得,这是晋军抵抗楚国北上扩张的主战场。在这种情况下,东线就不能有任何的闪失,这次弃宋攻曹、卫的战略考量,就在于此。至于宋国,能救下更好,实在救不下,也不会影响到晋的南线战略防御,无非压力大一些罢了。
除此之外,姬重耳可能还有一层考虑,拿下曹、卫之后,用曹、卫来换楚国放弃对宋的围攻,避免过早的与楚国决战。楚军实力强大,凭晋一国之力,恐怕很单独抗衡楚国,如果能把隔岸观火的秦国与齐国拉进这趟浑水,就增加了对抗楚国的胜算。
战略奇才先轸想出来一个让人惊叹的绝招:派人去宋国,让宋国不要再派人来晋国求救,而是改求齐、秦向楚国说情。同时晋国把曹、卫两国的土地分给宋人,因为曹、卫是楚的卫星国,熊恽是绝不会答应的,必然会拒绝秦国与齐国的请求。如此,楚就得罪了齐国与秦国,这就能迫使秦国与齐国亲晋而远楚。
晋国高层对即将到来的晋楚大战做好了一切准备,但可惜只是剃头挑子一头热,楚王熊恽根本就没有和姬重耳大打出手的打算。听说晋军已经南下,身在申城的熊恽立刻发了一道命令,让前线大帅成得臣(即子玉)速撤宋之围,千万不要和晋军主力正面交锋。
晋步步紧逼,楚却步步退让,不是说熊恽害怕晋军,当年姜小白那么大的阵势,熊恽也没当盘菜。熊恽担心一点,姬重耳以破落户的身份忽登大位,他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向江湖上最强大的楚国发起挑战,来抬高自己做为新人在江湖上的地位。
老话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一旦晋败了,姬重耳并没失去什么,一旦楚败了,熊恽有可能在江湖上丧失所有的威名。出于这种考虑,熊恽反对与晋决战,但楚军主帅成得臣想的却是,如果能打败江湖名望如日中天的姬重耳,成得臣就将一战成名天下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