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周郑交质】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重生之都市仙尊、花娇、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在周郑交质中曾经提过:周郑恩怨不断,直到周郑交质(郑庄公将世子忽质押给周平王,周平王将太子狐质押给郑庄公)之后,两国恩怨才算告一段落。但是,告一段落并非意味着终止,而是发酵。
一旦时机成熟,将会进一步加剧。公元前780年,周平王去世,周国君臣迎接太子狐回国登基,太子狐却因伤心过度,刚到周国也去世了。
后来,太子狐的儿子“林”接了父亲的班,登基做了周王,也就是周桓王。周桓王心里不舒服。自己爹刚从郑国回来就死了,到底是伤心过度,还是郑庄公从中捣鬼?而且,按辈分算起来,周桓王应当算郑庄公孙子辈的,周桓王担心压制不住郑庄公,被郑庄公“专”了朝政。
于是,周桓王就同周公黑肩商量着,赶走郑庄公。黑肩担心郑庄公会借机闹事,劝周桓王稳妥点。但周桓王年纪轻,理想高,二话不说,将郑庄公赶出了朝堂(保留了卿士的虚职)。
郑庄公一肚子气回了郑国。回了郑国后,郑庄公喷着唾沫星子,就把周桓王赶自己回家的事说了。群臣也很不满,周桓王这事干得太不地道了。群臣纷纷表示对郑庄公的支持。高渠弥建议:打进洛邑,赶周桓王下台。
(注意高渠弥的性格,这哥们目无尊长,后面会惹出大乱子)颖考叔忠君爱主:主公对周国功劳这么大,周桓王不会忘记的,肯定是有误会。主公先忍忍,等到主公每年入朝参拜时,周桓王肯定会醒悟的。高渠弥与颖考叔观点不一致,两人火气还不小,一言一语就争执起来了。
祭足赶忙出来和稀泥:高渠弥说的不对,周桓王怎么说也是君主,怎么能干掉呢?颖考叔说得太保守,等着周桓王自己醒悟,得等到哪辈子去?祭足打压下两人,然后给出了自己的主意:抢周国的麦子。祭足的想法是这样:先抢了周国的麦子,然后观察周桓王反应。
如果周桓王对郑庄公发脾气,那就得好好白扯白扯,到底是怎么回事了:郑庄公给你出了一辈子力,你说声不要,就把老头子赶回家了?退休金都没有?太不够意思了!如果周桓王不理会,那郑庄公就可以借机入朝道歉,见机行事。
郑庄公一想,就这样。于是,祭足带着人就去了抢了周国的麦子,一抢还抢了两个地方。周桓王知道这事后,大怒!准备兴兵伐罪!按祭足的预料,抢点麦子也就是边境小事,周桓王听说这事后,顶多派个人来问问,到底是怎么回事。
没料到,周桓王年纪轻,理想大,上来就要收拾郑庄公。此恨绵绵无绝期啊!幸亏周公黑肩明白事理:这种边界小事,郑庄公未必知道,你稍微等等。郑庄公应该马上就会来道歉了。黑肩一顿劝,周桓王气才消了,决定暂时隐忍。
郑庄公抢了周国的麦子,观察了一段时间,发现周桓王没反应。郑庄公心里也打鼓,便决定入朝朝拜周王,解释一下原因,见机行事。但就在这时,发生了州吁弑君自立,五国联军伐郑的事情。郑庄公一忙,暂时将这事放下了。再后来,郑庄公退了五国联军。
为了报仇,郑庄公准备伐宋。奇才祭足出了主意:假命伐宋。于是,郑庄公决定入朝朝拜。算起来,从抢麦子到郑庄公再次入朝,也将近有一年左右的时间了。
郑庄公以为抢麦子是小事,周桓王应该已经忘记了,但是,周桓王心里记得很清楚,见面就是一顿损。周桓王见了郑庄公,先和气地问:今年,郑国收入如何啊?
郑庄公见周桓王挺和气,就说:还行,风调雨顺。周桓王听了,大喜,说道:那就好了,我们周国的麦子终于可以留给周国人吃了。我相信周桓王说这话时,肯定还配合了一系列的动作,比如轻拍胸脯,长叹仰面,做幸福状。
话说到这,也就说不下去了。郑庄公不说话,周桓王也不理会。郑庄公被人扫了面子,不高兴。出了门,郑庄公就对祭足发脾气:我说不来,你非让我来。
现在来了,看看被人给羞辱的。郑庄公正准备把气都撒到祭足身上,周桓王又出招了。周桓王觉得在朝堂上羞辱郑庄公还不过瘾,不解恨,又派人送给郑庄公十车稻米,说是用来赈灾的。这玩笑开大了!周桓王这事有点过了。
所谓“君臣不相狎”,又说“交绝不出恶声”,更何况,郑庄公爷孙三代为了周国出了不少力。周桓王不能用,也就算了。如果觉得麦子被抢,心里气不顺,完全可以写个诏书,让郑庄公自我检讨一下。但是,这样赤裸裸的羞辱就过分了。
所以,郑庄公理直气壮地假借王命,讨伐了宋国。本来,颖考叔给郑庄公支了一个招,可以化解此事。但是,颖考叔死后,郑庄公就把这茬放下了。而周桓王知道郑庄公假命伐宋的事情后,大怒!立即免去了郑庄公的官位(卿士)。
郑庄公也不是吃素的,作为回报,一连五年,不去朝拜周桓王。矛盾越积越深!矛盾深到无法缓解之处,就只能斗争!周桓王首先发难,决定对郑用兵。
必败的一战表面上看,周桓王对郑用兵是矛盾的积累。实际上,在矛盾之外,还有着更深层的原因。周桓王胸怀大志,想重振周朝雄风。要想重拾权柄,就不能只用说的,而是应该用做的。那只有开战,彰显自己的武力。对谁开战呢,这是个问题?
周桓王在思考之后,选择了郑国,因为郑国势头很猛,有方伯之势,只要能打压住了郑国,周朝的权威就将重铸。周桓王坚信:周王伐郑,郑国只能请降,绝不敢迎战。因为周郑之战一旦开打,不论胜败,郑国都败了。
周朝虽然衰弱,但毕竟还是周天子说了算(天下共主),郑庄公以臣战君,名义不顺。即便郑庄公得胜,也将失去人心,失去诸侯的支持。郑庄公只有请降一条路。
周桓王心中有自信,但为了扩大声势,周桓王又向陈国、蔡国、卫国发出诏令,一起讨伐郑国。蔡国与卫国曾在戴国与郑庄公大战,损兵折将,旧恨未消,又修理郑庄公的机会,自然不会放过。陈国却是不得已而助战。陈国与郑国交好后,双方相碍无事,只是陈国公子佗效仿州吁弑君自立,不敢惹事,所以才出兵相助。
但是陈国军民对公子佗很不满,军心很不稳,陈国是四国联军的短板。四国大军浩浩荡荡地向着郑国来了。周桓王相信,郑庄公是个聪明人,出于政治利益考虑,郑国定会请降。但是,周桓王忽略了一件事情:仇恨。当仇恨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政治便会向后放一放。一直以来,周国对郑国无理的压制,已让郑庄公忍无可忍。
所以,当祭足劝谏郑庄公“不如遣使请罪”的时候,郑庄公破口大骂:周桓王夺我政权,现在又向郑国用兵,郑国君臣三代勤王之功付诸东流!此番不打压其锐气,社稷不保!郑庄公不是石守信、高怀德!要想郑庄公低头,只有一战!!
周桓王伐郑失败归国后,越想越憋屈,于是决定向各诸侯国发起号召,一起来讨伐郑国。周公黑肩一看小祖宗还要闹事,赶紧劝。
但是,由于周桓王惹事的次数太多了,黑肩也烦了,也不用辞令了。直接说:现在诸侯都跟郑国是一伙的,你发起号召,谁响应你?这事就不要再提了,提多了丢人!周桓王这才消停了。周桓王以为这事丢了脸,其实,更严重的是周朝失去了最后的权威。楚国熊通见周桓王伐郑失败,且无力报仇,心知周朝的统治已经结束。
于是,熊通悍然称王。中国人最讲究“天无二日,民无二主”,熊通称王对周王朝是一个严重的打击。在政治旗号上,周朝再非唯一的王权。乱世真正地开始了。周国彻底地消失在了历史的舞台上,在此以后,诸侯只将周王权当做棋子使用。
一个属于英雄的时代正在开启!郑庄公虽然扛王得胜,但在政治上也已深受打击。在此以后,郑庄公再也没有大规模的举动,五年以后,郑庄公黯淡离世。郑国主宰的时期已经结束。
在周郑交质中曾经提过:周郑恩怨不断,直到周郑交质(郑庄公将世子忽质押给周平王,周平王将太子狐质押给郑庄公)之后,两国恩怨才算告一段落。但是,告一段落并非意味着终止,而是发酵。
一旦时机成熟,将会进一步加剧。公元前780年,周平王去世,周国君臣迎接太子狐回国登基,太子狐却因伤心过度,刚到周国也去世了。
后来,太子狐的儿子“林”接了父亲的班,登基做了周王,也就是周桓王。周桓王心里不舒服。自己爹刚从郑国回来就死了,到底是伤心过度,还是郑庄公从中捣鬼?而且,按辈分算起来,周桓王应当算郑庄公孙子辈的,周桓王担心压制不住郑庄公,被郑庄公“专”了朝政。
于是,周桓王就同周公黑肩商量着,赶走郑庄公。黑肩担心郑庄公会借机闹事,劝周桓王稳妥点。但周桓王年纪轻,理想高,二话不说,将郑庄公赶出了朝堂(保留了卿士的虚职)。
郑庄公一肚子气回了郑国。回了郑国后,郑庄公喷着唾沫星子,就把周桓王赶自己回家的事说了。群臣也很不满,周桓王这事干得太不地道了。群臣纷纷表示对郑庄公的支持。高渠弥建议:打进洛邑,赶周桓王下台。
(注意高渠弥的性格,这哥们目无尊长,后面会惹出大乱子)颖考叔忠君爱主:主公对周国功劳这么大,周桓王不会忘记的,肯定是有误会。主公先忍忍,等到主公每年入朝参拜时,周桓王肯定会醒悟的。高渠弥与颖考叔观点不一致,两人火气还不小,一言一语就争执起来了。
祭足赶忙出来和稀泥:高渠弥说的不对,周桓王怎么说也是君主,怎么能干掉呢?颖考叔说得太保守,等着周桓王自己醒悟,得等到哪辈子去?祭足打压下两人,然后给出了自己的主意:抢周国的麦子。祭足的想法是这样:先抢了周国的麦子,然后观察周桓王反应。
如果周桓王对郑庄公发脾气,那就得好好白扯白扯,到底是怎么回事了:郑庄公给你出了一辈子力,你说声不要,就把老头子赶回家了?退休金都没有?太不够意思了!如果周桓王不理会,那郑庄公就可以借机入朝道歉,见机行事。
郑庄公一想,就这样。于是,祭足带着人就去了抢了周国的麦子,一抢还抢了两个地方。周桓王知道这事后,大怒!准备兴兵伐罪!按祭足的预料,抢点麦子也就是边境小事,周桓王听说这事后,顶多派个人来问问,到底是怎么回事。
没料到,周桓王年纪轻,理想大,上来就要收拾郑庄公。此恨绵绵无绝期啊!幸亏周公黑肩明白事理:这种边界小事,郑庄公未必知道,你稍微等等。郑庄公应该马上就会来道歉了。黑肩一顿劝,周桓王气才消了,决定暂时隐忍。
郑庄公抢了周国的麦子,观察了一段时间,发现周桓王没反应。郑庄公心里也打鼓,便决定入朝朝拜周王,解释一下原因,见机行事。但就在这时,发生了州吁弑君自立,五国联军伐郑的事情。郑庄公一忙,暂时将这事放下了。再后来,郑庄公退了五国联军。
为了报仇,郑庄公准备伐宋。奇才祭足出了主意:假命伐宋。于是,郑庄公决定入朝朝拜。算起来,从抢麦子到郑庄公再次入朝,也将近有一年左右的时间了。
郑庄公以为抢麦子是小事,周桓王应该已经忘记了,但是,周桓王心里记得很清楚,见面就是一顿损。周桓王见了郑庄公,先和气地问:今年,郑国收入如何啊?
郑庄公见周桓王挺和气,就说:还行,风调雨顺。周桓王听了,大喜,说道:那就好了,我们周国的麦子终于可以留给周国人吃了。我相信周桓王说这话时,肯定还配合了一系列的动作,比如轻拍胸脯,长叹仰面,做幸福状。
话说到这,也就说不下去了。郑庄公不说话,周桓王也不理会。郑庄公被人扫了面子,不高兴。出了门,郑庄公就对祭足发脾气:我说不来,你非让我来。
现在来了,看看被人给羞辱的。郑庄公正准备把气都撒到祭足身上,周桓王又出招了。周桓王觉得在朝堂上羞辱郑庄公还不过瘾,不解恨,又派人送给郑庄公十车稻米,说是用来赈灾的。这玩笑开大了!周桓王这事有点过了。
所谓“君臣不相狎”,又说“交绝不出恶声”,更何况,郑庄公爷孙三代为了周国出了不少力。周桓王不能用,也就算了。如果觉得麦子被抢,心里气不顺,完全可以写个诏书,让郑庄公自我检讨一下。但是,这样赤裸裸的羞辱就过分了。
所以,郑庄公理直气壮地假借王命,讨伐了宋国。本来,颖考叔给郑庄公支了一个招,可以化解此事。但是,颖考叔死后,郑庄公就把这茬放下了。而周桓王知道郑庄公假命伐宋的事情后,大怒!立即免去了郑庄公的官位(卿士)。
郑庄公也不是吃素的,作为回报,一连五年,不去朝拜周桓王。矛盾越积越深!矛盾深到无法缓解之处,就只能斗争!周桓王首先发难,决定对郑用兵。
必败的一战表面上看,周桓王对郑用兵是矛盾的积累。实际上,在矛盾之外,还有着更深层的原因。周桓王胸怀大志,想重振周朝雄风。要想重拾权柄,就不能只用说的,而是应该用做的。那只有开战,彰显自己的武力。对谁开战呢,这是个问题?
周桓王在思考之后,选择了郑国,因为郑国势头很猛,有方伯之势,只要能打压住了郑国,周朝的权威就将重铸。周桓王坚信:周王伐郑,郑国只能请降,绝不敢迎战。因为周郑之战一旦开打,不论胜败,郑国都败了。
周朝虽然衰弱,但毕竟还是周天子说了算(天下共主),郑庄公以臣战君,名义不顺。即便郑庄公得胜,也将失去人心,失去诸侯的支持。郑庄公只有请降一条路。
周桓王心中有自信,但为了扩大声势,周桓王又向陈国、蔡国、卫国发出诏令,一起讨伐郑国。蔡国与卫国曾在戴国与郑庄公大战,损兵折将,旧恨未消,又修理郑庄公的机会,自然不会放过。陈国却是不得已而助战。陈国与郑国交好后,双方相碍无事,只是陈国公子佗效仿州吁弑君自立,不敢惹事,所以才出兵相助。
但是陈国军民对公子佗很不满,军心很不稳,陈国是四国联军的短板。四国大军浩浩荡荡地向着郑国来了。周桓王相信,郑庄公是个聪明人,出于政治利益考虑,郑国定会请降。但是,周桓王忽略了一件事情:仇恨。当仇恨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政治便会向后放一放。一直以来,周国对郑国无理的压制,已让郑庄公忍无可忍。
所以,当祭足劝谏郑庄公“不如遣使请罪”的时候,郑庄公破口大骂:周桓王夺我政权,现在又向郑国用兵,郑国君臣三代勤王之功付诸东流!此番不打压其锐气,社稷不保!郑庄公不是石守信、高怀德!要想郑庄公低头,只有一战!!
周桓王伐郑失败归国后,越想越憋屈,于是决定向各诸侯国发起号召,一起来讨伐郑国。周公黑肩一看小祖宗还要闹事,赶紧劝。
但是,由于周桓王惹事的次数太多了,黑肩也烦了,也不用辞令了。直接说:现在诸侯都跟郑国是一伙的,你发起号召,谁响应你?这事就不要再提了,提多了丢人!周桓王这才消停了。周桓王以为这事丢了脸,其实,更严重的是周朝失去了最后的权威。楚国熊通见周桓王伐郑失败,且无力报仇,心知周朝的统治已经结束。
于是,熊通悍然称王。中国人最讲究“天无二日,民无二主”,熊通称王对周王朝是一个严重的打击。在政治旗号上,周朝再非唯一的王权。乱世真正地开始了。周国彻底地消失在了历史的舞台上,在此以后,诸侯只将周王权当做棋子使用。
一个属于英雄的时代正在开启!郑庄公虽然扛王得胜,但在政治上也已深受打击。在此以后,郑庄公再也没有大规模的举动,五年以后,郑庄公黯淡离世。郑国主宰的时期已经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