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章 运动会(七)---内需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王嫣然瞬时恍然大悟,难怪她先前逛商场时。所有商品,都在打折促销。从五到九,折扣不等。有的商品,还推出了买一送一,买多送多的大优惠。比如食盐,因为生产成本很低,所以折扣最大,不仅买一送一,还买二送三,买十送二十。
反正买得越多,折扣越大。以致明京各大商场的食盐,突然变成了紧俏货。有时候,都达到卖脱销的地步。王嫣然就跑了好几个超市,才终于抢到一包食盐。
在这狂买过程中,有很多不是明京市的人。他们托当地百姓,去超市里大采购。然后按照原价,回收过来。
财政司也注意到了这种‘二道贩子’的情况,但并没有制止。反正积压的存货多的是,不怕他们买光。而且这种促销活动不久就会在大明全面铺开,到时候,这些投机的商人,就只有欲哭无泪了。
也正好让他们明白,财政司的空子,不是那么好钻的。
于是这种默许行为,使得明京市的采购热潮,急速蔓延到周边省市。像北方省、临海省等靠近明京市的省份,百姓们就成群结队的涌入明京市,在各大商场店铺,进行大采购。
要知道,各大商场在打折的基础上,是可以使用消费劵的。以致所买的东西,比之前要便宜得多。
不过明京以外的百姓是没有消费劵的,但这没关系。在购物时,他们可以向所在的店主购买。按照面额,消费劵分成一分、一角、一元、十元。价格与面额等值。
王嫣然在买东西的时候,店员就主动向她推销消费劵。但当时她赶时间,就急匆匆的拒绝了。现在听扶柳姐解释,才深知消费劵的好处。
比如一件八华元的衣服,打八折,就是六块四华元。然后衣物属于生活用品,使用消费劵的话,可以打七折,所以最终的价格,是4块四角八分。
这样的低价诱·惑,基本没人能拒绝。使得明京市的各大商场店铺,天天爆满。毕竟这个时代的人,哪里碰到过这样的促销手段。有些控制不住的人,还开启了‘剁·手’之旅。
如果钱花光了,还嫌买不够。个人可以向银行申请贷款。但这是有消费额度的。
一般情况下,个人负债不能超过三个月月工资的总和。多了,就需要所在的工厂或单·位,提供担保。也可以将自己值钱的东西,送到银行抵押。
一旦出现了欠债不还的情况,那应对之法,也很简单粗暴。首先是将其告上法庭,然后警察拿到当地司法部门的执法命令,依法对欠债人采取强制措施。第一步是将所属的财产变卖,结算成现金,还清债款。要是这样,还不足以还清。那就只能去劳改营慢慢还了。
这是经济违·约罪,去劳改的话,工资和外面是一样的。但缺点是,不能自己选择岗位,更不能调换岗位。工作的时候,还得在狱警的眼皮子底下。要是发现偷懒、消极怠工啥的,工资就会唰唰唰的直线下降。
除非还清债务,否则永远都出不来监狱的大门。
正是这欠债的代价太高,因此没人敢欠债不还。百姓们在消费的时候,也不敢随意贷·款。算是让他们保持了一点理性。
很多勤俭节约的华人,也都在这疯·狂的促销活动中。抱着占便宜的心理,大买特买。
在大明,那么多族群中,华人是最富裕的。这是因为移民南洋的华人,大多是在家里穷怕了。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十分节俭。移居大明后,便将这种习惯,带到了大明。且华人勤劳又能干,恨不得将一分钟,当成两分钟来用。在其它族群的移民躲着加班时,华人会主动申请加班。当然,这是冲着双倍的酬劳去的。
因此打开他们的钱袋子,是非常有必要的。
毕竟欧洲移民、南洋土著,都没存钱的习惯。即使是被华人同化得最严重的澳洲土著,也没被华人勤俭节约的习惯感染。都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根本没想过明天,更别说未来。
所以这一轮促销,他们的贡献是最大的。但可惜的是,都没啥钱。而华人的消费力度,就整体偏低。别看他们也跟着买,但买的东西,便宜又实惠,比较讲究。可不像其它族群,尽是买些吃吃喝喝的。
其实刚开始提出这内需的举措时,内阁多数人,都明确表示反对。因为内需用公式表达起来,就是: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支出。
先说消费这一项,关键在人。大明才建立没几年,百姓们,都没多少积蓄。虽吃得饱穿得暖,但离吃得好穿得好,还有一段距离。若不是降价促销和消费劵的双重发力,还形成不了这样的购买热潮。
况且这消费劵,是大明自己发行的。那折扣,会得到财政司的补贴。相当于大明自己拿钱,让百姓们消费。
也正因此,那些商场店铺才敢那样疯·狂的打折。
而投资的话,因为大明是公有制国家。支柱性产业,都归国有。即使有财力雄厚的私人财团,也在大明的国民经济中,不占主要地位。所以重要投资,还得依靠大明政府。
可现在大明还陷在工业中,脱不开身来。那消耗的资金,已是天文数字。所以根本没那财力投资。
那么,只能依靠私人财团。
大明向来是抱着互利共赢的经商之道,所以不会让私人财团做赔本买卖。便出台一系列的利好政策,在相关领域,放开限制,让大型财团涉足。甚至出售国债,向他们借款。
最后是政府支出,这一项,算是最多的。但投入的都是工业,所以对商业的促进作用不大。
正是缺乏内需的必要条件,内阁才一直卡着不通过。最后经过财政司的反复修改,内阁又连续几天,打了数场嘴·炮。并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内阁成员,终于同意了扩大内需的方案。
但这样一来,大明可就欠下不少钱了。
王嫣然瞬时恍然大悟,难怪她先前逛商场时。所有商品,都在打折促销。从五到九,折扣不等。有的商品,还推出了买一送一,买多送多的大优惠。比如食盐,因为生产成本很低,所以折扣最大,不仅买一送一,还买二送三,买十送二十。
反正买得越多,折扣越大。以致明京各大商场的食盐,突然变成了紧俏货。有时候,都达到卖脱销的地步。王嫣然就跑了好几个超市,才终于抢到一包食盐。
在这狂买过程中,有很多不是明京市的人。他们托当地百姓,去超市里大采购。然后按照原价,回收过来。
财政司也注意到了这种‘二道贩子’的情况,但并没有制止。反正积压的存货多的是,不怕他们买光。而且这种促销活动不久就会在大明全面铺开,到时候,这些投机的商人,就只有欲哭无泪了。
也正好让他们明白,财政司的空子,不是那么好钻的。
于是这种默许行为,使得明京市的采购热潮,急速蔓延到周边省市。像北方省、临海省等靠近明京市的省份,百姓们就成群结队的涌入明京市,在各大商场店铺,进行大采购。
要知道,各大商场在打折的基础上,是可以使用消费劵的。以致所买的东西,比之前要便宜得多。
不过明京以外的百姓是没有消费劵的,但这没关系。在购物时,他们可以向所在的店主购买。按照面额,消费劵分成一分、一角、一元、十元。价格与面额等值。
王嫣然在买东西的时候,店员就主动向她推销消费劵。但当时她赶时间,就急匆匆的拒绝了。现在听扶柳姐解释,才深知消费劵的好处。
比如一件八华元的衣服,打八折,就是六块四华元。然后衣物属于生活用品,使用消费劵的话,可以打七折,所以最终的价格,是4块四角八分。
这样的低价诱·惑,基本没人能拒绝。使得明京市的各大商场店铺,天天爆满。毕竟这个时代的人,哪里碰到过这样的促销手段。有些控制不住的人,还开启了‘剁·手’之旅。
如果钱花光了,还嫌买不够。个人可以向银行申请贷款。但这是有消费额度的。
一般情况下,个人负债不能超过三个月月工资的总和。多了,就需要所在的工厂或单·位,提供担保。也可以将自己值钱的东西,送到银行抵押。
一旦出现了欠债不还的情况,那应对之法,也很简单粗暴。首先是将其告上法庭,然后警察拿到当地司法部门的执法命令,依法对欠债人采取强制措施。第一步是将所属的财产变卖,结算成现金,还清债款。要是这样,还不足以还清。那就只能去劳改营慢慢还了。
这是经济违·约罪,去劳改的话,工资和外面是一样的。但缺点是,不能自己选择岗位,更不能调换岗位。工作的时候,还得在狱警的眼皮子底下。要是发现偷懒、消极怠工啥的,工资就会唰唰唰的直线下降。
除非还清债务,否则永远都出不来监狱的大门。
正是这欠债的代价太高,因此没人敢欠债不还。百姓们在消费的时候,也不敢随意贷·款。算是让他们保持了一点理性。
很多勤俭节约的华人,也都在这疯·狂的促销活动中。抱着占便宜的心理,大买特买。
在大明,那么多族群中,华人是最富裕的。这是因为移民南洋的华人,大多是在家里穷怕了。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十分节俭。移居大明后,便将这种习惯,带到了大明。且华人勤劳又能干,恨不得将一分钟,当成两分钟来用。在其它族群的移民躲着加班时,华人会主动申请加班。当然,这是冲着双倍的酬劳去的。
因此打开他们的钱袋子,是非常有必要的。
毕竟欧洲移民、南洋土著,都没存钱的习惯。即使是被华人同化得最严重的澳洲土著,也没被华人勤俭节约的习惯感染。都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根本没想过明天,更别说未来。
所以这一轮促销,他们的贡献是最大的。但可惜的是,都没啥钱。而华人的消费力度,就整体偏低。别看他们也跟着买,但买的东西,便宜又实惠,比较讲究。可不像其它族群,尽是买些吃吃喝喝的。
其实刚开始提出这内需的举措时,内阁多数人,都明确表示反对。因为内需用公式表达起来,就是: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支出。
先说消费这一项,关键在人。大明才建立没几年,百姓们,都没多少积蓄。虽吃得饱穿得暖,但离吃得好穿得好,还有一段距离。若不是降价促销和消费劵的双重发力,还形成不了这样的购买热潮。
况且这消费劵,是大明自己发行的。那折扣,会得到财政司的补贴。相当于大明自己拿钱,让百姓们消费。
也正因此,那些商场店铺才敢那样疯·狂的打折。
而投资的话,因为大明是公有制国家。支柱性产业,都归国有。即使有财力雄厚的私人财团,也在大明的国民经济中,不占主要地位。所以重要投资,还得依靠大明政府。
可现在大明还陷在工业中,脱不开身来。那消耗的资金,已是天文数字。所以根本没那财力投资。
那么,只能依靠私人财团。
大明向来是抱着互利共赢的经商之道,所以不会让私人财团做赔本买卖。便出台一系列的利好政策,在相关领域,放开限制,让大型财团涉足。甚至出售国债,向他们借款。
最后是政府支出,这一项,算是最多的。但投入的都是工业,所以对商业的促进作用不大。
正是缺乏内需的必要条件,内阁才一直卡着不通过。最后经过财政司的反复修改,内阁又连续几天,打了数场嘴·炮。并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内阁成员,终于同意了扩大内需的方案。
但这样一来,大明可就欠下不少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