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文学 > 一品权相 > 第122章 兄弟父子

第122章 兄弟父子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临渊行沧元图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难怪老者对读书、上学念念不忘,还是有根子原因的。

    杨继业得知这一点,也在琢磨,是不是生蛮中不少人,也期望自己能够逐渐融入文朝,至少像熟蛮一样,可参与科考,让子孙后辈也有高升的希望?

    华族之人,对自己所受可无怨无悔,但对自己的后辈却完全是另一种情感。也就是希望,只要子孙有希望,让他们再苦再累再艰辛,都会如饮甘露。

    “老人家好,您一生都在牵挂着子孙的长进,都蛮寨的后辈是有福之人啊。”杨继业面带微笑,如今也学会与长者聊天,“老人家,前不久,在巫家寨开办了学堂。都蛮寨有想念书的孩子,都可和少蛮王巫龙大哥说说,送到巫家寨去上学的。”

    “送去巫家寨?”老者说,“蛮王那边也有很多孩子读书吧。”老者听到这样的信息,也是心动,转看着中年人,中年人却没有直接表态。

    见中年人沉默,杨继业也明白,生蛮与熟蛮之间,目前还是比较排斥的。这是千百年来存在的观念,谁也不能一时间改变。

    杨继业说,“老人家,我寨子有一户人家。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父亲得两个双胞胎的儿子,很高兴。两个孩子逐渐长大,兄弟俩很像,他们的感情也很深。得到什么东西,也都相互谦让,都想让对方多得到一点。

    后来,兄弟俩成婚了,有了自己的孩子。孩子们长大了,兄弟俩一直交待孩子们,两家人要好好相处,因为都是一胞兄弟,血脉相连。

    两家的孩子都很听话,等到兄弟俩的孩子老了,孙子们各有一大屋,这些孙子居住也分开了。慢慢地,就成为两个寨子。一个是上寨、一个是下寨。再过几十年,两个寨子的人就有多有少,每一年收到的粮也不同了。

    再后来,两个寨子为争水灌田,打起来,死伤都有。后来呢,他们两寨子就成了世仇,仇恨越积越深,都无法化解了。

    老人家,像我们寨子这样的事情,天底下很多很多吧。”

    杨继业讲这个故事时,听到人不少。老者感概一声,说,“先生果然有学问啊。我们都蛮寨和对面的都吾寨,其实都是蛮族。就像先生说的,几十年前或几百年前的祖先,可能是兄弟、可能是父子,到我们如今,两寨子成为世仇,其实就是兄弟相残……”

    “老人家,相邻的两个寨子是如此,没在一起的寨子,何曾不是如此?”杨继业说,面色稍微严肃一点,他的脸,其实也很稚嫩,可作为先生,没有谁在意他的实际年龄,“老人家,您是生蛮,我从文朝那边过来。

    我和您来至不同的地方,也是不同的群族。可谓和都蛮寨同样年龄的少年,有多少不同?都蛮寨里的孩子之间,各家的孩子不一样,很多兄弟之间长相也不一样。

    但我们都是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追溯到很久很久之前,我们的祖先很可能是同胞兄弟,也可能是父子亲人。后来分家了、各住在不同的寨子、不同的山脉,慢慢地就变成了蛮族、汉族。

    老人家,你觉得我这样说有没有道理?”

    “先生的智慧贯通古今,是这个道理啊,都蛮寨和都吾寨是同一族,以前是兄弟父子;蛮族和汉族,又有什么道理不可能是兄弟父子?”老者说着,浑浊的泪便流出来。

    在场的所有人,都受到杨继业所讲故事的影响,情绪都有些低沉。对于族别之争,传了千百代,千万年,都是为了族别的延续与生存。

    在文朝这个物质严重不足的环境里,要大谈特谈各族一家亲,确实不是太现实。但生蛮与熟蛮,蛮族与荆蛮楚地的人,少一些没必要的争斗,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也明白,这样不会容易,阻力之大,那时对千百年来存在的观念进行颠覆,淡淡靠演说,肯定不能实现。最为关键的,还是彼此之间有共同的利益和需求,才可能有共同使力气都方向。

    “老人家,都蛮寨的孩子气巫家寨读书,没什么不好。大家祖先本身就是兄弟姐妹。去柳河县城念书、去县学,都没什么不好,其实都是两个寨子,祖先也是兄弟姐妹罢了。

    确实,将小孩子送到巫家寨、送到县学去、私塾去念书,离开寨子、离开爸妈,太小,没人照顾肯定不行。如果在都蛮寨,建一所学堂,招先生过来教他们读书,即使不能科考,以后呢,说不定哪一天,也能去县城科考了……”

    “先生,你是说我们都蛮寨也可办学堂?会有先生过来教书?”老者说。

    杨继业点点头,说,“请一个先生来,确实要负担一定的学费、束脩,还要学堂。寨子里可能很难承担……”

    “先生,请先生来寨子教书,束脩是肯定不能少的,做学堂的地方,家里也可空出来。只是,如今寨子念书的孩子不会多……”老者说,虽然他对孩子念念不忘地要支持读书,但到实际上,村里会有多少家人,支持孩子读书?很多人家,不过是有果腹之物,真拿不出束脩来请先生。

    目前都蛮寨的情况下,读书确实没有实际用途,只有家里有余粮的人家,或许才会动念。

    “老人家,其实对学生的束脩,也有解决的办法。怎么做呢,寨里将一些田产、山林,划到学堂来,每一年的产出作为束脩,然后各家有孩子上学的,再出一部分束脩,基本上可应对过去的。

    还有就是,也可将都蛮寨这里建造一所稍微大一些的学堂,让周围的寨子,送孩子过来一起读书,这样,束脩和先生都容易解决一些。

    当然,如果说在寨子办学堂难度大,我倒是可以每个月到寨子来,给孩子们上两天课。当然,都是免收束脩的。”

    “先生高义,对都蛮寨的恩德,我们会世代不忘。不过,寨子办学堂、找先生来授课,那是不是要县尊大人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