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大秦——纵横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光幕中的画面出现了一个身穿白衣的男子。
男子目光如炬,双眼中涌动着的光芒让人心惊。
【在商鞅变法之前,秦国贫弱,平民百姓之间私斗成风,宗室贵戚把握着秦国大部分的财富和权力。
商鞅变法之后,哪怕太子犯法,也把太子的老师鼻子给割了。
虽然刑法严酷,但是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这里直接上史记原文: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之后商鞅更是被秦孝公拜为大良造,负责进攻魏国事宜。
因为攻魏有功,直接获封于商十五邑,号商君。
之后迁都于咸阳,把小的乡邑,村落,合并为县,设立县令,县丞职位。
周天子感秦国强大,赐胙于秦孝公。
前338年秦国攻魏,于岸门击败魏军,俘虏魏军主将,同年,秦孝公去世,太子嬴驷继位,是为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继位后,宗室贵戚对商鞅下手,诬告商鞅谋反。
史记原文记载的是商鞅逃跑的时候到了一个客店想要住下,客栈的人说商君的新法规定,收留没有能够检验身份的令牌的人入住要被连坐。
史记原文里商鞅的感叹是: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
然后跑魏国去了。
之后魏国又因为商鞅之前揍魏国揍的飞起,不肯收留,商鞅无奈只能回到自己的商邑之地,最后起兵造反。
历史的一个很好玩的地方在于,历史他很多时候记录的是现象。
也就是事实发生了什么。
至于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而最终导致发生了这样的事……
史官们除非有明确的来源,不然是不可能明确的在史书上记录的。
嗯,至少龊宋之前的史官是这样的。
至于龊宋之后嘛……
啧啧啧,你看赵佶这种货色都能拿美谥你就知道两宋以后的一些史官的的确确不咋靠谱。
不过史记还是值得信任的,毕竟是成书于汉武时期。
说到历史书籍的信任度这方面,两晋是最有资格评选虚假历史之最的了,那晋书的内容你就压根没法直视!
等以后讲三国的时候配合晋书我们看很多方面的记载,你能够很明显的感觉到历史其实就是一个随意揉搓的皮球。
虽然如此,不过其内在倒是大差不差。
因此我们很多时候看史书不能单单只看史书上的内容,要多想一下为什么。
下面的是阿婆主的一些个人的私货,也算是个人的一些微不足道的见解。
那就是关于史记中商鞅造反的记录。
商鞅去魏国,被魏国赶回来了,之后去了自己的封地,然后就拉起自己的部署党羽造反了。
可以知道的是,商鞅造反拉起来的人数肯定不多。
因为人数多了一定会被记录在史记上。
而事实也的确如此。
商鞅扯旗之后,进攻郑邑,然后秦国出兵平叛,然后商鞅就被打败了,车裂,灭族。
看上去好像就是商鞅没有退路逼不得已造反了。
但是我们仔细的看看你就会发现一个问题。
商鞅是被公子虔诬告的,而公子虔是向谁诬告的?
秦惠文王。
这个时候秦孝公已经噶了,商鞅已经失去了自己的最大后盾。
换句话说……他要被清算了。
宗室,贵戚,甚至是秦惠文公都和他有仇,如果商鞅继续待在朝堂之上,指不定会被怎么暗算。
如果真的被泼一身脏水,那么很可能商鞅一生的心血,也就是变法的成果,最终被以拨乱反正的口号取消掉。
因此商鞅不得不离开。
然而离开之后又被魏国送了回来。
那商鞅就已经别无选择了。
他为了守住自己一生的成果,给了秦惠文王一个动手的借口。
也就是造反。
他商鞅之所以死,之所以被车裂,之所以被灭族,是因为造反,不是因为和你们这些宗室贵戚不和。
而商鞅的死,也平息了秦国宗室贵戚的怒火。
用一句我们今天常说的词语,商鞅的这个闹剧一般的造反,应该是为了给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一生的成果殉道。
而秦惠文王也没有让他失望,在商鞅死后,继续沿用商君之法。】
看着光幕中被车裂的身影,始皇帝嬴政无奈的叹气,作为秦国国君,他自然是知道这里面的隐情的。
有这方面的原因不假,但是……也不仅仅如此啊……
不过,商君的法度的的确确强大了秦国,这个,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大明:
“商君的法度嘛……嗯,等咱看完了去和那些腐儒谈谈看,有没有可以借鉴到咱大明的地方来。”
【前333年,秦惠文王进攻魏国,魏国战败,割地求和。
前331年,秦惠文王再攻魏国,魏国在雕阴战败,被歼八万军,魏王割河西之地求和。
前330年,魏惠王派人贿赂当时的秦国大良造公孙衍,想暂时休好,让秦国攻击其他国家。
然而这个时候,一个人走上了历史舞台。
纵横家,张仪。
张仪以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秦惠文王,表示魏国实力并不弱,应该趁这个时候打蛇打七寸继续进攻,要是等魏国缓过劲了,那他第一个干的就是你秦国。
秦惠文王连连表示赞同,然后拜张仪为客卿。
前329至328年间,秦惠文王攻魏,攻取汾阳,焦,曲沃,蒲阳等地,张仪劝说秦惠文王把蒲阳归还给魏国,并派公子繇去魏国做人质,同时出使魏国,让魏惠王割让上郡十五县和河西少梁给秦国。
自此,秦国将魏国黄河以西所有地盘全部吞并,秦惠文王任命张仪为秦相。
公孙衍离开秦国投奔魏国。
前325年秦魏韩三国相王,秦惠文王成为秦国第一位王。
前323年,魏相公孙衍开展五国相王活动,以合纵对抗秦国。
同年张仪出使齐楚两国,以连横之策拉拢齐楚入侵魏国,破解合纵之谋。
咱们现在还在用的所谓合纵连横的成语就是这么来的。
前322年,张仪为了自己的连横之策,前往魏国担任国相,随后,秦国向魏国借道进攻齐国,但被齐将匡章击败,连横之策遭受挫折。
前319年,张仪被逐回秦国。
前318年,公孙衍配五国相印,联合魏韩赵楚燕五国以及义渠国进攻秦国,联军在函谷关被击败。
一战折损八万,五国退兵。
前317年,在张仪的游说下,魏国退出合纵,以臣事秦国。
前316年,秦惠文王攻蜀,张仪灭巴,于是秦惠文王设立巴郡,蜀郡与汉中郡。
前315年,秦惠文王攻打义渠,攻占义渠25城。
前314年,在公孙衍的策划下,新一轮合纵再次实施,秦国出兵攻打魏韩二国,合纵之策被破。
前313至312年间,张仪入楚,张仪以商地一带六百里的土地,诱使楚怀王与齐宣王反目,二国断交,后张仪声称只能给六里地,楚怀王大怒,怒而兴兵,秦齐二国共同出兵攻打楚国,楚国大败,割让两座城池与秦国缔结盟和约。
前311年,秦惠文王去世,其子秦武王继位。
秦武王与张仪不和,逼迫张仪出逃魏国担任相邦。
而张仪的老对手公孙衍,被秦武王迎回秦国,出任秦国相邦。
前310年,蜀地叛乱,秦武王派甘茂平叛,顺便攻打义渠,丹犁。
前309年,秦武王设置丞相官位。
甘茂为左丞相,樗里疾为右丞相。
前308年,秦武王与魏国结盟,攻打韩国宜阳。
前307年,韩襄王被迫求和,同年八月,秦武王前往周都洛邑,欲举鼎,然而大鼎脱手,砸断胫骨,于当晚,气绝而亡。
秦武王之后,就是咱们戏称超长待稷的秦昭襄王嬴稷了。
这位更是传奇,自秦孝公始,秦惠文王,秦武王二人严格来说都是明君。
要不是秦武王闲得蛋疼没事干非要举鼎装叉把自己装死了,秦武王的评价应该会更高一点的。
但是历史没有回头,这货自己作死也就罢了因为他在位四年没有儿子,因此秦国陷入了争夺国君的内乱之中,要不是后面秦昭襄王有个靠谱的老妈和舅舅,秦国真就有可能内乱了,这方面来看,秦武王因为这波装叉导致自己的后世评价掉了不少,真是可惜了,明明这位严格来说也是明君的。】
光幕中的画面出现了一个身穿白衣的男子。
男子目光如炬,双眼中涌动着的光芒让人心惊。
【在商鞅变法之前,秦国贫弱,平民百姓之间私斗成风,宗室贵戚把握着秦国大部分的财富和权力。
商鞅变法之后,哪怕太子犯法,也把太子的老师鼻子给割了。
虽然刑法严酷,但是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这里直接上史记原文: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之后商鞅更是被秦孝公拜为大良造,负责进攻魏国事宜。
因为攻魏有功,直接获封于商十五邑,号商君。
之后迁都于咸阳,把小的乡邑,村落,合并为县,设立县令,县丞职位。
周天子感秦国强大,赐胙于秦孝公。
前338年秦国攻魏,于岸门击败魏军,俘虏魏军主将,同年,秦孝公去世,太子嬴驷继位,是为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继位后,宗室贵戚对商鞅下手,诬告商鞅谋反。
史记原文记载的是商鞅逃跑的时候到了一个客店想要住下,客栈的人说商君的新法规定,收留没有能够检验身份的令牌的人入住要被连坐。
史记原文里商鞅的感叹是: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
然后跑魏国去了。
之后魏国又因为商鞅之前揍魏国揍的飞起,不肯收留,商鞅无奈只能回到自己的商邑之地,最后起兵造反。
历史的一个很好玩的地方在于,历史他很多时候记录的是现象。
也就是事实发生了什么。
至于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而最终导致发生了这样的事……
史官们除非有明确的来源,不然是不可能明确的在史书上记录的。
嗯,至少龊宋之前的史官是这样的。
至于龊宋之后嘛……
啧啧啧,你看赵佶这种货色都能拿美谥你就知道两宋以后的一些史官的的确确不咋靠谱。
不过史记还是值得信任的,毕竟是成书于汉武时期。
说到历史书籍的信任度这方面,两晋是最有资格评选虚假历史之最的了,那晋书的内容你就压根没法直视!
等以后讲三国的时候配合晋书我们看很多方面的记载,你能够很明显的感觉到历史其实就是一个随意揉搓的皮球。
虽然如此,不过其内在倒是大差不差。
因此我们很多时候看史书不能单单只看史书上的内容,要多想一下为什么。
下面的是阿婆主的一些个人的私货,也算是个人的一些微不足道的见解。
那就是关于史记中商鞅造反的记录。
商鞅去魏国,被魏国赶回来了,之后去了自己的封地,然后就拉起自己的部署党羽造反了。
可以知道的是,商鞅造反拉起来的人数肯定不多。
因为人数多了一定会被记录在史记上。
而事实也的确如此。
商鞅扯旗之后,进攻郑邑,然后秦国出兵平叛,然后商鞅就被打败了,车裂,灭族。
看上去好像就是商鞅没有退路逼不得已造反了。
但是我们仔细的看看你就会发现一个问题。
商鞅是被公子虔诬告的,而公子虔是向谁诬告的?
秦惠文王。
这个时候秦孝公已经噶了,商鞅已经失去了自己的最大后盾。
换句话说……他要被清算了。
宗室,贵戚,甚至是秦惠文公都和他有仇,如果商鞅继续待在朝堂之上,指不定会被怎么暗算。
如果真的被泼一身脏水,那么很可能商鞅一生的心血,也就是变法的成果,最终被以拨乱反正的口号取消掉。
因此商鞅不得不离开。
然而离开之后又被魏国送了回来。
那商鞅就已经别无选择了。
他为了守住自己一生的成果,给了秦惠文王一个动手的借口。
也就是造反。
他商鞅之所以死,之所以被车裂,之所以被灭族,是因为造反,不是因为和你们这些宗室贵戚不和。
而商鞅的死,也平息了秦国宗室贵戚的怒火。
用一句我们今天常说的词语,商鞅的这个闹剧一般的造反,应该是为了给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一生的成果殉道。
而秦惠文王也没有让他失望,在商鞅死后,继续沿用商君之法。】
看着光幕中被车裂的身影,始皇帝嬴政无奈的叹气,作为秦国国君,他自然是知道这里面的隐情的。
有这方面的原因不假,但是……也不仅仅如此啊……
不过,商君的法度的的确确强大了秦国,这个,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大明:
“商君的法度嘛……嗯,等咱看完了去和那些腐儒谈谈看,有没有可以借鉴到咱大明的地方来。”
【前333年,秦惠文王进攻魏国,魏国战败,割地求和。
前331年,秦惠文王再攻魏国,魏国在雕阴战败,被歼八万军,魏王割河西之地求和。
前330年,魏惠王派人贿赂当时的秦国大良造公孙衍,想暂时休好,让秦国攻击其他国家。
然而这个时候,一个人走上了历史舞台。
纵横家,张仪。
张仪以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秦惠文王,表示魏国实力并不弱,应该趁这个时候打蛇打七寸继续进攻,要是等魏国缓过劲了,那他第一个干的就是你秦国。
秦惠文王连连表示赞同,然后拜张仪为客卿。
前329至328年间,秦惠文王攻魏,攻取汾阳,焦,曲沃,蒲阳等地,张仪劝说秦惠文王把蒲阳归还给魏国,并派公子繇去魏国做人质,同时出使魏国,让魏惠王割让上郡十五县和河西少梁给秦国。
自此,秦国将魏国黄河以西所有地盘全部吞并,秦惠文王任命张仪为秦相。
公孙衍离开秦国投奔魏国。
前325年秦魏韩三国相王,秦惠文王成为秦国第一位王。
前323年,魏相公孙衍开展五国相王活动,以合纵对抗秦国。
同年张仪出使齐楚两国,以连横之策拉拢齐楚入侵魏国,破解合纵之谋。
咱们现在还在用的所谓合纵连横的成语就是这么来的。
前322年,张仪为了自己的连横之策,前往魏国担任国相,随后,秦国向魏国借道进攻齐国,但被齐将匡章击败,连横之策遭受挫折。
前319年,张仪被逐回秦国。
前318年,公孙衍配五国相印,联合魏韩赵楚燕五国以及义渠国进攻秦国,联军在函谷关被击败。
一战折损八万,五国退兵。
前317年,在张仪的游说下,魏国退出合纵,以臣事秦国。
前316年,秦惠文王攻蜀,张仪灭巴,于是秦惠文王设立巴郡,蜀郡与汉中郡。
前315年,秦惠文王攻打义渠,攻占义渠25城。
前314年,在公孙衍的策划下,新一轮合纵再次实施,秦国出兵攻打魏韩二国,合纵之策被破。
前313至312年间,张仪入楚,张仪以商地一带六百里的土地,诱使楚怀王与齐宣王反目,二国断交,后张仪声称只能给六里地,楚怀王大怒,怒而兴兵,秦齐二国共同出兵攻打楚国,楚国大败,割让两座城池与秦国缔结盟和约。
前311年,秦惠文王去世,其子秦武王继位。
秦武王与张仪不和,逼迫张仪出逃魏国担任相邦。
而张仪的老对手公孙衍,被秦武王迎回秦国,出任秦国相邦。
前310年,蜀地叛乱,秦武王派甘茂平叛,顺便攻打义渠,丹犁。
前309年,秦武王设置丞相官位。
甘茂为左丞相,樗里疾为右丞相。
前308年,秦武王与魏国结盟,攻打韩国宜阳。
前307年,韩襄王被迫求和,同年八月,秦武王前往周都洛邑,欲举鼎,然而大鼎脱手,砸断胫骨,于当晚,气绝而亡。
秦武王之后,就是咱们戏称超长待稷的秦昭襄王嬴稷了。
这位更是传奇,自秦孝公始,秦惠文王,秦武王二人严格来说都是明君。
要不是秦武王闲得蛋疼没事干非要举鼎装叉把自己装死了,秦武王的评价应该会更高一点的。
但是历史没有回头,这货自己作死也就罢了因为他在位四年没有儿子,因此秦国陷入了争夺国君的内乱之中,要不是后面秦昭襄王有个靠谱的老妈和舅舅,秦国真就有可能内乱了,这方面来看,秦武王因为这波装叉导致自己的后世评价掉了不少,真是可惜了,明明这位严格来说也是明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