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配置走向再生——对称经济学与对称空间观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提要:对称空间—五度空间—虚拟空间——文化空间→生产力,在本人已有五度空间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五度空间理论、方法、模式的内涵;指出它的科学基础和经济学意义,指出对称经济学作为再生经济学、转型经济学、知识经济学的科学依据、逻辑与历史的必然性。
对称经济学是天人和谐、人际和谐、与时俱进的经济学。作为对称经济学的哲学基础的对称空间观,是包含自然、社会、意识空间在内的完整的空间理论。以人类为参照系,经济是社会的核心,社会是自然、社会、意识三大领域的核心。对称空间理论是空间理论的最新发展,对称经济学→对称管理学是对称空间理论的核心。建设对称经济、创立对称经济学,体现了对称空间理论的实践功能。
关键词:对称空间观 五度空间 对称经济学 再生经济学 转型经济学 结构生产力
顺藤摸瓜 天道与商道
科学的空间理论必须能统一解释自然、社会、思维空间。不能统一解释自然、社会、思维空间的空间理论,不是完整的空间理论。五度空间理论是包含自然、社会、思维空间的理论。
商道的源头在于天道。
商道自然源于天道自然。
认识商道首先要认识天道。
认识天道就是认识宇宙。
认识宇宙就是认识空间。
空间的本质:存在。
空间的要素:实体、属性、关系。
空间的结构:对称。
空间的功能:创造。
空间的形态:有和无、虚和实。
空间的类型:自然空间、社会空间、意识空间。
空间的特征:层次性、广延性、延续性的统一,本质与现象的统一,有限和无限的统一,有序与无序的统一,静态和动态的统一,同与异的统一。
空间认识史的基本线索,是从古至今对上述空间发展的不同方面认识的不同学说之间的逻辑演化关系。
认识过去是为了探索未来。以大爆炸理论为代表的宇宙有限论,说明四度空间理论已经走到尽头,必须被五度空间理论所取代。五度空间理论,是对迄今为止空间理论的扬弃、综合、升华,相容与超越。
科学的空间理论必须能统一解释自然、社会、思维空间。不能统一解释自然、社会、思维空间的空间理论,不是完整的空间理论;不完整的空间理论,不可能是科学的空间理论。
五度空间理论是包含自然、社会、思维空间的理论。
在五度空间观看来,有机界是无机界的展开,社会是有机界的展开。要掌握人类社会,必须掌握微观无机界。正好像自然空间不是指微观粒子的空间,社会空间也不是指个体的身体的空间,而是指社会有机体的空间。人类社会有机体是宇宙发展的一个阶段、一个组成部分。社会空间本身也是五度空间。社会空间、社会时间、社会层次三者可以相互转化。在空间上并列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文明发展的程度不同,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社会五度空间的模型用宇宙学的五度空间理论来解释人类社会,把宇宙和人类统一起来,把自然的规律性和人的创造性统一起来,突出了人在“社会——自然”统一系统五度空间中的主体地位。在社会五度空间中,用人的主体性重新定位整合人所活动于其中的一切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之符合人的全面发展、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五度空间理论说明:人类二次创业——从经济主体到经济客体,从理论到实践,从相对主体到相对客体,有历史的必然性。五度空间理论和方法,对于完整地、统一地把握自然、社会、思维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经济主体、经济客体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宇宙及其各个组成部分的本质与相互关系,有重要的意义。
上下逢源 五度空间观与经济复杂系统
五度空间理论,突出了人在“经济社会——自然”统一系统中的经济主体地位,用人的经济主体性重新定位整合人所活动于其中的一切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之符合人的全面发展、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五度空间即时间、空间、层次的统一。在五度空间宇宙观中,时间、空间、层次是对称的。对称空间观是五度空间观的本质,五度空间观是对称空间观的展开。所以对称空间观就是五度空间观。
从三度空间观到四度空间观到五度空间观,是物理学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传统物理学的空间概念,就是立体三维空间。自从爱因斯坦相对论问世以来,空间和时间就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爱因斯坦相对论认为,空间和时间可以相互转化,时间是空间的另一种方式,因而传统的三维空间加上一维时间,成了四维空间。根据系统论,任何系统都是有层次的。这个层次不仅是传统物理三维空间中的高度,或可用感官把握的不同的物理层面,而且狭义上指事物的不同深度的本质。它虽然只有通过人的抽象思维来把握,然而却是外界事物的客观存在。同时,这种不同层次的本质也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成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成为人们感官可以把握的新的物理三维空间。因此,四维空间还应加上层次一维,任何真正的系统都是五度空间。这五度空间的任何一维都可以和其它四维相互转化。作为事物本质的反映的人的意识空间或心理空间,本质上就属于这五度空间中的第五度空间——层次空间,而且是高层次的层次空间(意识本身又分成不同的层次,哲学思维的空间是最高层次的层次空间)。它同物质世界的相互转化,是五度空间相互转化的具体表现——在人类社会领域的特殊表现。
五度空间观得到了最新物理学的支持。非线性思维方式的形成、物质的分立结构与量子现象,为五度空间的理论和方法提供了可能的空间基础。当代基础物理学理论的核心问题,是破除空间时间连续性的经典观念,而代之以断续性的量子思想。二十世纪物理学的一个重要标志性成果,就是把自然界物质最基本的组成物,归结为36种夸克,12种轻子,13种规范粒子。以上36种夸克,12种轻子,13种规范粒子已经成为当今时代所认识的61种新的“基本粒子”。所有“基本粒子”的运动,仍然遵循着二十世纪物理学革命后所建立的量子规律(基本粒子遵循的量子规律称为量子场论)。这一规律的特征是粒子在空间中的位置、运动状态不是确定的,而是呈不连续的量子态。量子跃迁证明了空间维度不可分割。近年来兴起的宇宙全息统一论认为:“每一空间量子也都是包含着整个物质世界的信息”,“任一相对的独立的部分都是整体的一个缩影。”如果宇宙是全息的,那么任何一个微观粒子也就应是五度的,五度空间的真实性没有例外。如果我们把主客体看成本来就是同属于不可分的统一的空间架构中,那么在量子世界中看来不可解决的一系列难题,如微观世界到底是粒子、波、场还是弦,物质是构成的还是生成的、连续的还是无限可分的,都可迎刃而解。世界本来就是你所看到的,主客体的相互关系不是认识世界的障碍,而就是世界的本来面貌;追究离开主体的客体的本来面目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意义的;关键在于观察者视觉的稳定性、一致性,思考者逻辑的自洽性。
无论是相对论还是量子力学,其中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意识与物质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这本身就说明,用包含意识空间在内、把意识空间与物质空间统一起来的五度空间观来代替相对论的四度空间观有必然性。五度空间观是四度空间观发展的必然结果。量子理论是爱因斯坦相对论四度空间理论向五度空间理论转化的中间环节。
五度空间的方法是空间性、历时性和层次性相统一的方法。五度空间方法是逻辑与历史一致、还原论与整体论统一。
五度空间方法也得到了科学发展史的证明:在自然科学领域:地质矿石的空间排列,可以反映出地质从本质到现象演化的时间历史。各种自然力的空间排列,可以反映出自然力从本质到现象演化的时间历史。各种无机物、有机物的空间排列,可以反映出自然界无机物从本质到现象演化的时间历史,有机物从本质到现象演化的时间历史,从无机物向有机物从本质到现象演化的时间历史。生物科学的空间排列,可以反映出生物从本质到现象演化的时间历史。在社会科学领域,不同社会文明的空间排列,反映了社会文明从本质到现象发展的时间历史。在意识科学领域,不同学科、同一学科中不同学派的空间排列,反映了人类知识、各学科发展从本质到现象的时间历史。
五度空间不仅是方法,而且是模式,它更全面更系统地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结构。从五度空间观看来,概念和概念体系是客体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从主客体统一的系统来讲,概念和概念体系作为科学本质和科学规律,本身就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环。科学本质和客观本质的对称、科学规律和客观规律的对称,就是主客体相互关系——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的结构与模式。
五度空间观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主体性:空间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不可分。这种不可分不仅仅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而且是本体论意义上的。空间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不可分是空间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整体性:空间发展的基本线索,从纵向来看,是空间的起源、空间的发展、空间发展的动力;从层次来看,分为宇观空间、宏观空间、微观空间三大层次;从性质来看,分为自然、社会、意识三大类,自然又分为非生命与生命两大类型。科学的空间理论,必须对空间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层面、不同类型作出统一的说明。空间包括自然、社会、意识空间。从整体来看,自然、社会、意识是宇宙空间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从具体来看,自然、社会、意识各自都有自己的空间。完整的空间理论既包含对宇宙整体空间的把握,又必须对自然、社会、意识这三大领域的空间作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说明。在五度空间观看来,离开意识和社会空间,自然空间不能得到科学的说明。空间观不包含社会空间观,把社会空间看成不属于宇宙空间的另类空间,既是不完整的空间理论,又是不科学的社会理论。
全息性:五度空间的各个维是有机统一的,它们不但不可分割,而且可以相互转化。正像四度空间的各个维之间的相互关系一样。只不过五度空间观使这种转化更加自觉,在实践中也更具有操作性。五维空间的各维之间的关系是全息关系,它们之间的区别只有在思维的抽象中才能存在,在现实中它们是紧密不可分的。在思维的具体(包括形象思维具体和抽象思维具体)中它们又复归于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系统性:使不同的空间观、宇宙空间的不同层面的解释得以有序化、系统化,相互说明,相互协调,从而使宇宙空间的不同层面、不同部分得到完整的把握。
兼容性:五度空间观可以使迄今为止的所有空间理论得以综合,使它们在五度空间观体系中得以合理定位。分度空间的认识方法,是一种非线性思维的方法。以分形(Fractal)、孤子(Soliton)、混沌(Chaos)等为主要特征的非线性科学是继相对论、量子力学之后“又一次科学革命”;非线性科学是研究非线性现象共性问题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认识由线性领域进入了非线性领域。非线性科学揭示出来的新事实、新特点和新规律,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具有重大影响。分度空间理论(弦理论)也说明客观存在的(甚至作为物理意义的图形本身)点、线、面,无一不是五度空间(本质维+时间维+物体三维)。无论是宏观物体,还是微观物体;无论是波、粒还是弦,都是五度空间。只有五度空间理论,才能科学地解释分度空间理论(弦理论)。分度空间理论从逻辑上确证了五度空间的理论,分度空间理论(弦理论)也是传统四度空间理论向五度空间理论转化的中间环节。
基础性:宇宙空间和自然空间、社会空间、意识空间、虚拟空间的关系,社会空间和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区域空间的关系,是本质和现象、整体和部分、一般和特殊的关系。本质决定现象、整体制约部分、一般说明特殊。研究社会这一特定领域的空间、和谐社会这一特定的社会空间、和谐经济这一特定的和谐社会的空间,必须以一般的五度空间理论为基础。
左右逢源 网络空间与虚拟经济
网络空间作为宇宙这一复杂系统的结构,是五度空间的具体化;在对称经济学中,社会经济网络是为资源合理配置、资源共享、资源再生而进行的制度与技术安排,由信息流、人流、物质流网络组成。
网络空间(包括分度空间)作为宇宙这一复杂系统的结构,是五度空间的具体化。
网络空间理论可以理清复杂系统的脉络。所谓复杂系统,就是由有序与无序两个层面组成的系统。社会就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全息规律、系统规律、统计规律、创造规律是社会经济系统发展从宇观到宏观到微观、从高层到低层的各个层次起主导作用的规律。随着社会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去的低层次的规律逐步转化为现在的高层次的规律。因此经济社会系统中,规律即是层次性的又是历时性的,这个过程同宇宙整体发展过程和人对宇宙的认识过程是一致的。显示自然、社会和认识发展的一致。这种历时性和层次性相统一的方法就是网络空间的方法。
虚拟空间是一种与物理空间相对而言的网络空间。物理空间是实在,虚拟空间是虚拟实在。虚拟空间之所以是虚拟实在,是由于虚拟空间本质上是人的意识空间(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展示,而人的意识空间本质上是物理空间的反映(创造性的反映),同外部世界本质一起构成第五度空间。虚拟空间展示了人的意识的空间性质,说明人的意识也是一种空间。
网络空间理论标志着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多学科综合研究经济的新时代。多学科综合研究使我们在更广泛的程度上认识复杂经济系统的性质,我们把制约着其全部活动的经济系统的规律看作是不可相互替代的。网络空间理论说明,经济系统自组织的创造性过程代表的现代经济过程的基本性质。网络空间理论将能正确地认识经济系统的基本机制,令人信服地解释经济现象。
经济网络不仅是指虚拟经济,而且指无形的然而却是实在的实体经济(当然不仅指无形资产),如产权、企业系统质、团队精神、企业虚拟产权、资本、企业家精神。
在对称经济学中,社会经济网络是为资源合理配置、资源共享、资源再生而进行的制度与技术安排,由信息流、人流、物质流网络组成,其中,人流是核心,信息流是主导,物质流是基础,人流、信息流、物质流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对称与相互转化的。
虚拟经济不仅以网络空间等信息平台为载体,也以金融工具等知识运营手段来运行。但不管哪一种类型的虚拟经济,本质上都不是虚幻经济。虚拟经济之所以不是虚幻经济,是由于虚拟经济有实际价值,而虚幻经济没有实际价值。以实际价值这个概念为中介,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可以统一起来。离开了实际价值,虚拟经济只能成为虚幻经济。
把虚幻价值混同于虚拟价值,用虚拟价值给虚幻价值批上科学的外衣使之合法化,会使配置型经济大行其道而形成泡沫经济。而金融危机的根源就在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脱节。金融体制改革的根本方向是消除造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脱节的根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资本运营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以知识运营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通过知识运营的主导作用,使资本与资产、资本运营与资产运营由分离重新走向统一,使金融体制由间接投融资为主导转变为以直接投融资为主导、以再生型直接投融资为主导。只有这样,虚拟经济才有实际价值,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才可以统一起来。离开知识经济这一新的经济形态、对称经济学这一新的经济学范式而大肆鼓吹虚拟经济,在工业经济增长模式和旧的货币经济学或价格经济学范式中极力推广虚拟经济,只能造成贷款膨胀、金融泡沫、虚拟经济演变成虚幻经济,从而陷于金融危机。
远近高低 文化的经济学与文明的经济学
文化,就是着眼于系统的文明。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规范与实证的对立、意识形态与科学的对立,都源于非文化的唯科学主义的思维方式。
文化,就是着眼于系统的文明。
文化制约和定位文明;相对于各门具体社会科学来讲,作为社会科学之王的经济学,由于它的系统性、整体性、跨学科性质,也应该用文化来定位,才能解决在具体经济问题上的各种各样的纷争。西方经济学中的福利分析方法说明:边际分析方法本质上是价值分析方法,它同价格经济学不兼容。在价格经济学中运用边际分析方法是价格经济学的悖论。这个悖论说明:不管经济学家们是否自觉,经济学都是一种文化;而以价格经济学为基础的数理经济学只能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以价格经济学为框架容不下福利经济学,也就难以对社会经济现象作出完整解释。
作为文化理性的经济学同伦理学是统一的,作为科学理性的经济学同伦理学是对立的。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规范与实证的对立、意识形态与科学的对立,都源于非文化的唯科学主义的思维方式。经济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区别,就是文化与文明的区别。经济学之所以是主体性与科学性的统一、规范式与实证性的统一,就在于它是一种文化,而不仅仅是一门科学。科学是文明,经济学与哲学都是文化。文化与科学的差异,经济学定位于文化与定位于科学,是对称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一切差别的根源。
迄今为止,能称为文化的学问有:
哲学
宗教
经济学
管理学
纵深科学
社会工程学
复杂系统性科学
文学艺术
文化的本质特征及其与文明的本质区别:
系统性:从要素来看是文明;从系统来看是文化。个人主义是文明,团队精神是文化。“天人相分”是文明,“天人合一”是文化。宗教之所以能被主流社会接受,就是因为它的系统性,使之成为一种文化;而如果拆开来,从各个部分着眼,宗教就可能流于迷信。迷信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可以称之为文明,但迷信绝对不可以称之为文化。
整体性:从局部来看,是文明;从整体来看,是文化。针灸是文明,西医是文明,中医是文化。所谓福利经济学就是文化经济学。在福利经济学看来理性的,在货币经济学看来非理性;前者包容后者。
深层性:从易逝性、流变性来看是文明,从稳定性、不变性来看是文化。文明是相对的、暂时的、可变的,所谓文化中的糟粕只是随时空条件变化而被淘汰的“文明”。而文化则是文明中的深层结构。在大地震中表现出来的可歌可泣的舍己救人的行为,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这种文化不会因为经济转型、制度更替而变化。在这里,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是文明,民族精神是文化。
主体性:文明是名词,文化是动词。从静态来看,是文明;从动态来看,是文化。从客体来看,是文明;从主体来看,是文化。从主体活动成果来看,是文明;从这些成果中渗透的人的主观能动性来看,是文化。建筑物是文明,但不同民族的不同建筑风格、不同质量标准,体现了不同民族的信仰、理念,则是文化。汽车是文明;环保汽车,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理念是文化。
传承性:能在人类世代更替中传承下来的是文化,不断被新陈代谢的是文明。
价值性:金钱是文明,道德是文化;价格是文明,价值是文化。以价格机制为核心的市场经济是文明市场经济,以价值机制为核心的市场经济是文化市场经济。完善的市场经济是文化的市场经济。
从主流经济学家所谓“大地震后灾区重建可以带来GDP增长”的理论来看,GDP增长与财产增长、经济增长是两个概念。GDP增长以及把GDP增长等同于经济增长的经济学是文明,提倡增产节约、把财产增长看成经济增长的经济学是文化。货币经济学是文明、幸福经济学是文化。“世界工厂论”是文明,“重新洗牌论”、“后来居上论”是文化。西方哲学是文明,东方哲学是文化。“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文明,效率与公平的对称是文化。西方经济学是文明,对称经济学是文化。货币GDP是文明,财富GDP、绿色GDP、社会GDP是文化。在国民核算体系中,要用文化GDP代替货币GDP;而所谓战争、大灾难可以带来GDP增长的“经济学”是“文明”经济学而不是文化经济学。我们不否认传统GDP理论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但要指导一国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发展,绝不能仅靠传统货币GDP理论,而要靠文化GDP理论。
文化是一个有机整体,是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有机统一。如果认为文化只是精神文明,那实际上是割裂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文化系统中的有机统一,社会的文化成了残缺不全的东西。这是不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的。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不是完全同步的,但也不是割裂的。在和外来文化的某个因素发生影响时,也不会造成二者的各自完全独立的发展,而是基本协调、大体同步、平衡发展。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发展是相对应的。所谓落后的物质文明、先进的精神文明,先进的物质文明和落后的精神文明,精神文明中某一部分先进、某一部分落后,只能是自欺欺人,既违背了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的理论,又不符合客观事实。精神文明的相对独立性,只能是相对的,离不开特定社会系统的有机整体中其他要素的相互制约。
东西方文化的差别表面上是空间地域上的,本质上是时间上的。从东方文化到西方文化,是文化上的时间连续关系。只能从这个出发点来理解对东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西方文化本身就是对东方文化的扬弃,因此对东西方文化的扬弃不是横向的凑合,而是纵向的综合。在信息时代,只要思想方法得当,并不排除出现比西方文化更高的东方文化,但这不是对东方旧文化的肯定,而是否定之否定。西方文化是对东方文化的否定,新的更高的文化是对西方文化的否定,但并不意味着简单地回复到东方旧文化。应从时间的差别来理解空间差别。
只有人类文化的发展规律,而没有独立的并行不悖的东西方文化发展规律。东西方文化发展规律只能从属于人类文化发展规律。在一般、整体规律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特殊、部分规律,受一般、整体规律的制约。
中国和西方的主体意识的时间差别,就是这样通过空间差别表现出来;中国传统文化同西方文化的空间差别正体现了两种文化发展的时间上的不同阶段。
在16、17世纪以前的一、二千年间,中华文明曾经作为人类当时最鼎盛的文明,占有主导地位。只是到了近代,中国逐渐衰弱,才由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西方世界独占鳌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成为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更高级的经济形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该自觉地顺应历史潮流,建立以经营权为中心同所有权统一的企业法人制度、以生产资料共有制为主导的经济制度、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只有这样,中华文明才会发挥自己的“先天优势”和“后发优势”,使自己重放光彩,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由盛而衰、又由衰而盛的文明。
多元化是认识发展、真理发展、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规律,任何文化**主义都不可能做到文化一元化。经院哲学内部的唯名论和唯实论之争,马克思列宁主义内部各种观点和派别之争,都曲折地体现了多元化,说明一元化不可能。政治上也不可能绝对**:数不清的阴谋和政变说明了这一点。文化上的多元化和政治上的多元化是互为前提的,只有自觉自发之分,没有一元多元之别。为了避免动荡和对社会发展的阻碍,必须用自觉的多元化代替自发的多元化。多元和一元对经济社会的促进或阻碍作用除了表现在社会发展的量变时期,而且表现在社会变革的质变时期,这就是**和民主社会在发展程度上的差别的根本原因所在。
文化与文化观的发展基本上可以分为客体主义(唯科学主义)、主体主义以及对二者的扬弃三大派别。这三大派别体现了文化与文化观发展的三大阶段。
我们既不能夜郎自大,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高于一切,可以不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也不能根据西方发达、中国落后的客观事实,而盲目地一概排斥和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应该在对二者的扬弃、综合中实现时间上的超越和层次上的升华。
前后逢源 五度空间观是对称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在空间上并列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文明发展的程度不同,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五度空间是相互转化的。融合是转型向发展转化的中介;只有通过横向融合,转型才能转变为纵向发展。
五度空间观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相统一的理论基础。对称经济学是整体经济学。
在五度空间观看来,社会规律是客观性、主观性、必然性的统一。社会必然性是社会规律的本质属性。在五度空间观看来,必然规律、系统规律、统计规律、逻辑规律、创造规律是社会系统发展从宇观到宏观到微观、从高层到低层的各个层次起主导作用的规律。随着社会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去的低层次的规律逐步转化为现在的高层次的规律,因此它们即是层次性的规律又是历时性的规律。这个过程同宇宙整体发展过程和人对宇宙的认识过程是一致的,显示了自然、历史、认识发展的一致。人类社会有机体是宇宙发展的一个阶段、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五度空间的统一。社会空间、社会时间、社会层次三者可以相互转化。在空间上并列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文明发展的程度不同,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社会五度空间的模型用宇宙学的五度空间理论来解释人类社会,把宇宙和人类统一起来,把自然的规律性和人的创造性统一起来。社会空间、社会时间、社会层次,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主导,后者通过前者来展示,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因此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是统一的,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是统一的。
五度空间观是知识经济的理论基础。对称经济学是知识经济学。
五度空间理论的意义:知识转变为生产力。如果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使人类根据质能关系式制造出原子弹,那么五度空间理论导致知识、信息向能量和质量的转化会裂变出生产力。
用五度空间的模式来定位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和科学规律对经济客体的规范作用;五度空间理论使哲学和自然科学及其他具体科学实现了统一,使哲学成为可以量化的精确科学,可以像具体科学那样现实地实现它的功能和意义,从而实现真正的哲学革命。
五度空间观是智慧经济的理论基础。对称经济学是智慧经济学。
智慧,就是创新性知识同客体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知识经济是知识在生产要素中占主导、知识产业成为社会经济龙头产业的经济形态,智慧经济是创新性知识在知识中占主导、创意产业在知识产业中占主导的经济形态。智慧经济,使知识主体化、个性化、功能化、价值化、增值化,使主体和客体、主观与客观、相对主体与相对客体的统一具体化、微观化。智慧经济,强化了主体的创造性、主客体关系的和谐性,强化了以主体为中心同客体、相对主体为中心同相对客体的对称与统一。
智慧经济,是已有的知识经济的升华,使知识经济成为完整的、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形态。
智慧经济的新的增长方式是知识运营。
智慧经济的新的经营模式是对策。
智慧经济的新的发展模式是对称。
智慧经济的新的发展目标是和谐。
智慧经济,创新性知识占主导、创意产业成为龙头产业是经济增长方式,创新—创造—创业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与再生是经营模式与经济发展模式,把它们统一起来组成有序结构的完整形态是智慧经济形态。和谐经济,是智慧经济形态的功能。
知识经济侧重人和自然的对称。以往的智慧侧重人和人的对称,智慧经济则是两者的统一,在突出创新和创意的地位和作用的同时,强化了知识经济中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与统一。所以智慧经济的经济形态比知识经济的经济形态更完整全面。智慧经济是知识经济的完成和系统化、功能化。
五度空间观是再生经济的理论基础。对称经济学是再生经济学。
五度空间观是系统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的哲学依据,是结构经济、再生经济、循环经济的哲学依据。
对称经济:通过空间的横向融合实现时间的纵向突破,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改变资源的结构,实现资源的优化再生,使结构产生生产力,实现经济的无投资增长与可持续发展。
对称经济学同西方经济学的最根本区别在于,前者研究经济规律,后者研究资源配置;前者是资源优化再生的学说,后者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学说。
西方经济学:资源稀缺,不可再生,完全竞争,平面市场,边际收益递减。
对称经济学:资源再生,资源共享,双赢竞争,立体市场,边际效益递增。
对称经济学:不能实现再生的配置不是真正的优化配置。
对称经济学再生范式的依据:宇宙生生不息、不断自我创造的自然规律和五度空间理论。宇宙是从无到有的不断裂变过程。资源本质上是可以再生的。再生活动应该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循环经济的本质也是再生经济。循环经济说明:资源不可再生是相对的,资源可再生是绝对的。建立在配置基础上的旧经济学体系,基础是不牢的,必须被再生经济学所代替。再生经济是双赢经济、和谐经济、幸福经济的基础,也是经济稳定发展、稳定型经济的基础,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五度空间观是结构经济的理论基础。对称经济学是结构经济学。
再生经济就是结构产生生产力。对称经济最重要的,是经济系统的结构,是生产中人和人、人和物的有序化结构。经济系统结构也能产生生产力,而且能产生更重要的生产力。切莫以为只有增加要素才能发展生产。生产要素的排列组合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整个社会经济结构是否对称协调有序,将决定社会经济系统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在制度高于技术、团队高于制度等现象与命题后面,是结构高于要素、无形胜于有形的抽象思维与非线性思维。形成这些思维能力,必须经过严格的哲学思维的训练,而不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训练。
五度空间观论证了结构产生生产力。只有五度空间理论,才能把经济要素、结构、功能,质、量、序统一起来研究。五度空间观是结构变化带来要素提升、生产力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依据。再生经济,就是用五度空间带动知识结构,用知识结构带动产业结构,用产业结构带动企业结构,用产业结构带动宏观要素效率,用企业结构带动微观要素效率。
五度空间观是系统经济的理论基础。对称经济学是系统经济学。
结构就是“序”。“程序”是时间结构上的“序”。“层序”是层次结构上的“序”。“排列”是空间结构上的“序”。时间、空间、层次相互转化的程序也是一种“序”。对称经济就是用有序去整合无序、用无序去填补有序、使不对称向对称转化。通过主体和客体的对称,实现客体和客体的对称,建立合理的生产结构。
经济的对称有低层次高层次之分。有序化是对称的前提,也是对称的结果。从无序向有序、低级有序向高级有序的发展过程,也即经济系统从低级对称向高级对称的发展过程。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把握这种“序”——人类经济发展的时空层次结构是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特殊道路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源”:结构产生生产力,用结构生产力带动要素生产力。而制约中国生产力更快发展的根本原因也正在于结构: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对称。迄今为止,对中国经济的解释局限于要素,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这和把生产力看成要素的传统观点有关;同时,同经济学者的抽象思维能力也有关——认识无形的结构可以产生生产力,需要相当高的思维能力与非线性思维能力。
五度空间观是创业经济的理论基础。对称经济学是创业经济学。
经济学本质层次的高度,决定了它所涵盖的经济规律的宽度。对称经济学从两个方向展开自己的规律群:横向——资源的配置与再生;纵向——创新—创造—创业。
资源的配置与再生,是价值的产生与实现的一种途径;创新——创造—创业是价值产生与实现的另一条途径。前一条途径是横向的途径,后一条途径是纵向的途径。后一条途径是源,前一条途径是流,二者共同构成了价值形成、发展、实现的长河。
用五度空间为坐标来考察,当今世界三大经济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新古典主义与凯恩斯主义,都是在横向的配置或生产关系上做文章,而从来不把着眼点放在纵向——通过创新—创造—创业而形成的资源再生上。在他们看来,后者只是技术工艺学,而不是属于经济学。但他们一方面把自己的体系构成以明确的学科分类封闭起来,另一方面又试图解释社会经济有机体时,就不免显得力不从心;他们所建立起来的一个个模型,要么脱离实际,要么互相矛盾;实际运用的结果。就是从悖论转为悖境。
五度空间观是全球化经济的理论基础。对称经济学是全球经济学。
经济全球化是空间概念,经济一体化是层次概念。一体化意味着本原化、高层化、稳定化。全球化是一体化的基础,一体化催化全球化。根据五度空间方法论,知识经济是知识与经济的重新洗牌。层次、时间、空间可以相互转化;知识的重新洗牌带动经济的重新洗牌,使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可以跨阶段发展并后来居上。
反“全球化”既是全球性的反自由化,也是反全球性的自由化,是全球化中民主与法制必须对称、全球化与主体性必须对称的朴实反映。全球化不是无政府化,也不是全盘西化。因此,现在风起云涌的反“全球化”运动本质上不是反对作为经济发展趋向的全球化本身,而是反对帝国主义借全球化来推行他们的新殖民主义,在全球范围内扩大贫富差距与对立。
现有全球化实质是自由主义的全球化;反全球化实质是要求建立世界经济新秩序,通过全球性经济与政治经济组织的干予,使全球经济重新洗牌,缩小而不是扩大南北贫富差距、国内贫富差距,更有利于维护人权、民族主权。
五度空间观是回归经济的理论基础。对称经济学是回归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的时代背景是工业经济,对称经济学的时代背景是知识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城市化不等于集市化,集约化生产也并非集中化生产。知识资本密集和劳动力分散互为前提,相辅相成。知识经济的城市化和工业经济的城市化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知识经济时代,城市化的核心是信息化和知识化,城市化的标志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完善程度。在某种意义上,知识经济时代的城市化相当于工业经济时代的“反城市化”。“反城市化”不是“返朴归真”,而是对农村和城市的扬弃,是历史发展的否定之否定。对称经济是农村和城市双向发展、相互融合、消除差别的过程。用知识产业对农业、畜牧业、手工业重塑改造,是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也是农村城市化的根本途径。
五度空间观是转型经济的理论基础。对称经济学是转型经济学。
转型经济是空间经济,转型经济学是空间经济学。
转型经济是时间经济,转型经济学是时间经济学。
转型经济是层次经济,转型经济学是层次经济学。
由于不但传统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向市场经济转型,而且资本主义社会也要向完善的市场经济转型,所以现在通行的转型经济实际上只是融合经济,而真正的转型是人类实践模式的转轨。人类实践模式的转轨包括了向市场经济、完善的市场经济转型。
转型:从生存创业到生态创业的转型,从工业经济到知识经济的转型,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型,从规模到超速的转型,从外延到内涵的转型,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型,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从价格到价值的转型……对称经济学将揭示转型经济的结构、意义和功能。
中国经济就是这样的转型经济。在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时代,落后国家可以通过经济与政治的转型使自己后来居上。但这种后来居上是以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终点为起点,而不是重走西方国家走过的老路。从这个意义上,认为改革开放就是步西方后尘,搞资本原始积累、搞“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搞带血GDP的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主流经济学家”是错误的。
但另一方面,这种后来居上是全面吸取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股份制,民主制与法制等等,而不是传统公有制,更不仅仅是国有制,或根据掌权者的意志和既得利益来各取所需。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主流经济学家”是错误的。改革开放以后的非主流经济学家,也只不过是改革开放以前的主流经济学家的回光返照,除了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主流经济学家给改革开放带来的失误进行抨击并主张走回头路以外,并无新意。
五度空间观是融合经济的理论基础。对称经济学是融合经济学。
转型经济是融合经济。融合是空间时间层次的融合。空间:通过中国来展现世界。时间:通过现在来展现未来。层次:通过特殊来展现一般。
真正的社会主义就是市场经济,真正的市场经济就是社会主义。所谓转型,就是融合。市场社会主义是计划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扬弃,这种制度转型是积极的而非消极的,是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时代两大制度融合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综合了两大体制的优点。这个融合是持续不断的过程,也是立体的全方位的过程,是扬弃、综合、升华的过程。
五度空间是相互转化的。融合是转型向发展转化的中介;只有通过横向融合,转型才能转变为纵向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从转型到融合。迄今为止,人类的经济增长方式依次经过了产品运营、资产运营、资本运营、知识运营。因此,存在着两种转型:一是经济制度的转型(如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一是经济增长方式与人的实践模式的转型。两种转型是局部与整体、个别与一般、微观与宏观的关系。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将使后者得到充实,前者得到升华。中国改革开放,是两种转型:经济体制转型与增长方式转型的历史融合。前者为后者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落后的经济水平为后者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两者使中国优先地实现人类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人类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给生产力带来裂变级数的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源”:结构产生生产力,用结构生产力带动要素生产力。
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从转型到融合。知识的重新洗牌、融合,可以带动经济的重新洗牌。制度高于技术,知识高于制度。技术有垄断性,知识没有国界,没有垄断性。技术一旦上升到知识,形成原理性的东西,就可以打破技术的垄断,从而实现知识的重新洗牌;知识的重新洗牌,可以带动经济的重新洗牌。在这里,热力学第二定律可以发挥作用。通过知识融合,使知识运营带动资本运营、资本运营带动资产运营、资产运营带动产品运营,实现主观与客观、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统一,从而使企业和社会经济结构进入全球一体化发展。
中国经济就是通过空间时间层次的转型与融合实现发展。中国经济学就是要用历时性的方法、层次性的方法化解同时性的矛盾,整合同时存在的不同经济学流派,实现相容与超越。
五度空间观是发展经济的理论基础。对称经济学是发展经济学。
发展是五度空间相互转化的结果。时间、空间、层次是对称的;社会空间、社会时间、社会层次,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主导;后者通过前者来展示,前者通过后者来提升;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对称哲学揭示了知识经济(层次)、全球化与多元化(空间)、超速发展(时间)、合作主导竞争与双赢发展(性质)的对称关系。既然层次、时间、空间可以相互转化,知识的重新洗牌将带动经济的重新洗牌,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化是双向同步过程,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有可能跨发展阶段并后来居上;既然层次、时间、空间可以相互转化,知识经济时代的产业结构、特别是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就应该是以创新业为先导、知识业为主导、制造业为核心、农业为基础、服务业为配套的再生型→循环型→生态型→稳定型→对称型→和谐型结构,以取得可持续发展与超速发展。
发展是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通过空间展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层次和时间上的不同阶段,由经济社会系统的性质所决定,而经济社会系统的性质,由系统中的各个要素整体共同决定,而不是由某一方面单独决定。因此,同样是商品经济,东方的特别是中国的商品经济处于人身依附关系的四面包围之下,因此本质上属于农业性商品经济;而西方的商品经济则大部分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而独立发展,因此性质上属于纯商品经济。前者由于整体上受制于人身依附关系,所以随着政治关系的变动而随生随灭,难以发展到工业经济社会;后者则有着相对独立的发展,所以一般比较容易持续地发展到工业经济社会。当然,除了政治关系外,宗教意识形态、地理环境、生活方式、道德风俗习惯等都对能否进入工业经济社会起了较大的作用。可见,决定经济社会的性质是农业还是工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是商品经济一个要素,而是经济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在这里,生产力作为经济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它的标志不等于生产力本身;经济社会系统中的任何一个要素都可以作为生产力的标志(根据系统的协同律、相关律),其中生产工具可以直观地、典型地作为经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但也仅仅是标志而己,而不是生产力本身,更不是决定生产力的根本因素。决定生产力的物的要素和人的要素这两大要素中,人是根本的要素。
发展经济学的逻辑结构是和发展经济的实践架构相对称的。在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物质与精神的相互创造过程中,对称哲学→对称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有历史的必然性。智慧经济→知识经济→创业经济→再生经济→双赢经济→对称经济→发展经济的经济架构,以创新经济学为先导、知识运营学为主导、创业经济学为基础、再生经济学为核心、发展经济学为整体框架的逻辑结构,是对称空间—五度空间—发展空间的“全息元”。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所取得的成功,不是某个领袖人物的扭转乾坤,不是《资本论》与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学在实践中运用的结果,不是移植西方市场经济、股份制经济理论的主流经济学家们“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成就,更不是所谓“**是社会发展的润滑剂”的证明,而是知识经济时代全球化经济背景下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是对称经济、时间经济、空间经济、层次经济、智慧经济、转型经济、融合经济、回归经济、共有经济与中华民族经济的统一。
在这个空间展开时间的自然历史过程中,主体因素(领袖人物、政策、理论指导)与客体因素(经济增长方式的转移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是对称的。所谓“摸着石头过河”说明,在此过程中,理论的“指导”作用是自发的、有限的;而“走一步看一步”的实践过程,说明迄今为止的改革实践整体上走在理论的前面。只有从理论上进行系统的总结,才能指导这一伟大实践健康、可持续地发展。这就是五度空间理论的实践意义。
人类迄今为止的“经济学”都是政治经济学,都只研究构成经济活动与经济发展本质与规律的某个层面、某种要素、某类结构,因而都不能从总体上揭示经济活动与经济发展的本质与规律。对称经济学不仅研究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生产关系,也不仅研究生产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所谓的生产力,而是研究经济活动、经济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经济活动与经济发展的本质与规律必然由经济活动中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组成,但不能归结于它们中的任何一个方面。对称经济学运用对称逻辑、对称辩证法、五度空间方法、系统论方法、主体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方法,研究经济活动、经济发展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本质的关系及其时空展开,提高人们认识、运用经济规律的自觉性与水平,使经济得到更快的可持续发展。
提要:对称空间—五度空间—虚拟空间——文化空间→生产力,在本人已有五度空间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五度空间理论、方法、模式的内涵;指出它的科学基础和经济学意义,指出对称经济学作为再生经济学、转型经济学、知识经济学的科学依据、逻辑与历史的必然性。
对称经济学是天人和谐、人际和谐、与时俱进的经济学。作为对称经济学的哲学基础的对称空间观,是包含自然、社会、意识空间在内的完整的空间理论。以人类为参照系,经济是社会的核心,社会是自然、社会、意识三大领域的核心。对称空间理论是空间理论的最新发展,对称经济学→对称管理学是对称空间理论的核心。建设对称经济、创立对称经济学,体现了对称空间理论的实践功能。
关键词:对称空间观 五度空间 对称经济学 再生经济学 转型经济学 结构生产力
顺藤摸瓜 天道与商道
科学的空间理论必须能统一解释自然、社会、思维空间。不能统一解释自然、社会、思维空间的空间理论,不是完整的空间理论。五度空间理论是包含自然、社会、思维空间的理论。
商道的源头在于天道。
商道自然源于天道自然。
认识商道首先要认识天道。
认识天道就是认识宇宙。
认识宇宙就是认识空间。
空间的本质:存在。
空间的要素:实体、属性、关系。
空间的结构:对称。
空间的功能:创造。
空间的形态:有和无、虚和实。
空间的类型:自然空间、社会空间、意识空间。
空间的特征:层次性、广延性、延续性的统一,本质与现象的统一,有限和无限的统一,有序与无序的统一,静态和动态的统一,同与异的统一。
空间认识史的基本线索,是从古至今对上述空间发展的不同方面认识的不同学说之间的逻辑演化关系。
认识过去是为了探索未来。以大爆炸理论为代表的宇宙有限论,说明四度空间理论已经走到尽头,必须被五度空间理论所取代。五度空间理论,是对迄今为止空间理论的扬弃、综合、升华,相容与超越。
科学的空间理论必须能统一解释自然、社会、思维空间。不能统一解释自然、社会、思维空间的空间理论,不是完整的空间理论;不完整的空间理论,不可能是科学的空间理论。
五度空间理论是包含自然、社会、思维空间的理论。
在五度空间观看来,有机界是无机界的展开,社会是有机界的展开。要掌握人类社会,必须掌握微观无机界。正好像自然空间不是指微观粒子的空间,社会空间也不是指个体的身体的空间,而是指社会有机体的空间。人类社会有机体是宇宙发展的一个阶段、一个组成部分。社会空间本身也是五度空间。社会空间、社会时间、社会层次三者可以相互转化。在空间上并列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文明发展的程度不同,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社会五度空间的模型用宇宙学的五度空间理论来解释人类社会,把宇宙和人类统一起来,把自然的规律性和人的创造性统一起来,突出了人在“社会——自然”统一系统五度空间中的主体地位。在社会五度空间中,用人的主体性重新定位整合人所活动于其中的一切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之符合人的全面发展、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五度空间理论说明:人类二次创业——从经济主体到经济客体,从理论到实践,从相对主体到相对客体,有历史的必然性。五度空间理论和方法,对于完整地、统一地把握自然、社会、思维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经济主体、经济客体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宇宙及其各个组成部分的本质与相互关系,有重要的意义。
上下逢源 五度空间观与经济复杂系统
五度空间理论,突出了人在“经济社会——自然”统一系统中的经济主体地位,用人的经济主体性重新定位整合人所活动于其中的一切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之符合人的全面发展、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五度空间即时间、空间、层次的统一。在五度空间宇宙观中,时间、空间、层次是对称的。对称空间观是五度空间观的本质,五度空间观是对称空间观的展开。所以对称空间观就是五度空间观。
从三度空间观到四度空间观到五度空间观,是物理学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传统物理学的空间概念,就是立体三维空间。自从爱因斯坦相对论问世以来,空间和时间就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爱因斯坦相对论认为,空间和时间可以相互转化,时间是空间的另一种方式,因而传统的三维空间加上一维时间,成了四维空间。根据系统论,任何系统都是有层次的。这个层次不仅是传统物理三维空间中的高度,或可用感官把握的不同的物理层面,而且狭义上指事物的不同深度的本质。它虽然只有通过人的抽象思维来把握,然而却是外界事物的客观存在。同时,这种不同层次的本质也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成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成为人们感官可以把握的新的物理三维空间。因此,四维空间还应加上层次一维,任何真正的系统都是五度空间。这五度空间的任何一维都可以和其它四维相互转化。作为事物本质的反映的人的意识空间或心理空间,本质上就属于这五度空间中的第五度空间——层次空间,而且是高层次的层次空间(意识本身又分成不同的层次,哲学思维的空间是最高层次的层次空间)。它同物质世界的相互转化,是五度空间相互转化的具体表现——在人类社会领域的特殊表现。
五度空间观得到了最新物理学的支持。非线性思维方式的形成、物质的分立结构与量子现象,为五度空间的理论和方法提供了可能的空间基础。当代基础物理学理论的核心问题,是破除空间时间连续性的经典观念,而代之以断续性的量子思想。二十世纪物理学的一个重要标志性成果,就是把自然界物质最基本的组成物,归结为36种夸克,12种轻子,13种规范粒子。以上36种夸克,12种轻子,13种规范粒子已经成为当今时代所认识的61种新的“基本粒子”。所有“基本粒子”的运动,仍然遵循着二十世纪物理学革命后所建立的量子规律(基本粒子遵循的量子规律称为量子场论)。这一规律的特征是粒子在空间中的位置、运动状态不是确定的,而是呈不连续的量子态。量子跃迁证明了空间维度不可分割。近年来兴起的宇宙全息统一论认为:“每一空间量子也都是包含着整个物质世界的信息”,“任一相对的独立的部分都是整体的一个缩影。”如果宇宙是全息的,那么任何一个微观粒子也就应是五度的,五度空间的真实性没有例外。如果我们把主客体看成本来就是同属于不可分的统一的空间架构中,那么在量子世界中看来不可解决的一系列难题,如微观世界到底是粒子、波、场还是弦,物质是构成的还是生成的、连续的还是无限可分的,都可迎刃而解。世界本来就是你所看到的,主客体的相互关系不是认识世界的障碍,而就是世界的本来面貌;追究离开主体的客体的本来面目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意义的;关键在于观察者视觉的稳定性、一致性,思考者逻辑的自洽性。
无论是相对论还是量子力学,其中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意识与物质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这本身就说明,用包含意识空间在内、把意识空间与物质空间统一起来的五度空间观来代替相对论的四度空间观有必然性。五度空间观是四度空间观发展的必然结果。量子理论是爱因斯坦相对论四度空间理论向五度空间理论转化的中间环节。
五度空间的方法是空间性、历时性和层次性相统一的方法。五度空间方法是逻辑与历史一致、还原论与整体论统一。
五度空间方法也得到了科学发展史的证明:在自然科学领域:地质矿石的空间排列,可以反映出地质从本质到现象演化的时间历史。各种自然力的空间排列,可以反映出自然力从本质到现象演化的时间历史。各种无机物、有机物的空间排列,可以反映出自然界无机物从本质到现象演化的时间历史,有机物从本质到现象演化的时间历史,从无机物向有机物从本质到现象演化的时间历史。生物科学的空间排列,可以反映出生物从本质到现象演化的时间历史。在社会科学领域,不同社会文明的空间排列,反映了社会文明从本质到现象发展的时间历史。在意识科学领域,不同学科、同一学科中不同学派的空间排列,反映了人类知识、各学科发展从本质到现象的时间历史。
五度空间不仅是方法,而且是模式,它更全面更系统地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结构。从五度空间观看来,概念和概念体系是客体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从主客体统一的系统来讲,概念和概念体系作为科学本质和科学规律,本身就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环。科学本质和客观本质的对称、科学规律和客观规律的对称,就是主客体相互关系——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的结构与模式。
五度空间观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主体性:空间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不可分。这种不可分不仅仅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而且是本体论意义上的。空间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不可分是空间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整体性:空间发展的基本线索,从纵向来看,是空间的起源、空间的发展、空间发展的动力;从层次来看,分为宇观空间、宏观空间、微观空间三大层次;从性质来看,分为自然、社会、意识三大类,自然又分为非生命与生命两大类型。科学的空间理论,必须对空间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层面、不同类型作出统一的说明。空间包括自然、社会、意识空间。从整体来看,自然、社会、意识是宇宙空间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从具体来看,自然、社会、意识各自都有自己的空间。完整的空间理论既包含对宇宙整体空间的把握,又必须对自然、社会、意识这三大领域的空间作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说明。在五度空间观看来,离开意识和社会空间,自然空间不能得到科学的说明。空间观不包含社会空间观,把社会空间看成不属于宇宙空间的另类空间,既是不完整的空间理论,又是不科学的社会理论。
全息性:五度空间的各个维是有机统一的,它们不但不可分割,而且可以相互转化。正像四度空间的各个维之间的相互关系一样。只不过五度空间观使这种转化更加自觉,在实践中也更具有操作性。五维空间的各维之间的关系是全息关系,它们之间的区别只有在思维的抽象中才能存在,在现实中它们是紧密不可分的。在思维的具体(包括形象思维具体和抽象思维具体)中它们又复归于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系统性:使不同的空间观、宇宙空间的不同层面的解释得以有序化、系统化,相互说明,相互协调,从而使宇宙空间的不同层面、不同部分得到完整的把握。
兼容性:五度空间观可以使迄今为止的所有空间理论得以综合,使它们在五度空间观体系中得以合理定位。分度空间的认识方法,是一种非线性思维的方法。以分形(Fractal)、孤子(Soliton)、混沌(Chaos)等为主要特征的非线性科学是继相对论、量子力学之后“又一次科学革命”;非线性科学是研究非线性现象共性问题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认识由线性领域进入了非线性领域。非线性科学揭示出来的新事实、新特点和新规律,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具有重大影响。分度空间理论(弦理论)也说明客观存在的(甚至作为物理意义的图形本身)点、线、面,无一不是五度空间(本质维+时间维+物体三维)。无论是宏观物体,还是微观物体;无论是波、粒还是弦,都是五度空间。只有五度空间理论,才能科学地解释分度空间理论(弦理论)。分度空间理论从逻辑上确证了五度空间的理论,分度空间理论(弦理论)也是传统四度空间理论向五度空间理论转化的中间环节。
基础性:宇宙空间和自然空间、社会空间、意识空间、虚拟空间的关系,社会空间和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区域空间的关系,是本质和现象、整体和部分、一般和特殊的关系。本质决定现象、整体制约部分、一般说明特殊。研究社会这一特定领域的空间、和谐社会这一特定的社会空间、和谐经济这一特定的和谐社会的空间,必须以一般的五度空间理论为基础。
左右逢源 网络空间与虚拟经济
网络空间作为宇宙这一复杂系统的结构,是五度空间的具体化;在对称经济学中,社会经济网络是为资源合理配置、资源共享、资源再生而进行的制度与技术安排,由信息流、人流、物质流网络组成。
网络空间(包括分度空间)作为宇宙这一复杂系统的结构,是五度空间的具体化。
网络空间理论可以理清复杂系统的脉络。所谓复杂系统,就是由有序与无序两个层面组成的系统。社会就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全息规律、系统规律、统计规律、创造规律是社会经济系统发展从宇观到宏观到微观、从高层到低层的各个层次起主导作用的规律。随着社会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去的低层次的规律逐步转化为现在的高层次的规律。因此经济社会系统中,规律即是层次性的又是历时性的,这个过程同宇宙整体发展过程和人对宇宙的认识过程是一致的。显示自然、社会和认识发展的一致。这种历时性和层次性相统一的方法就是网络空间的方法。
虚拟空间是一种与物理空间相对而言的网络空间。物理空间是实在,虚拟空间是虚拟实在。虚拟空间之所以是虚拟实在,是由于虚拟空间本质上是人的意识空间(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展示,而人的意识空间本质上是物理空间的反映(创造性的反映),同外部世界本质一起构成第五度空间。虚拟空间展示了人的意识的空间性质,说明人的意识也是一种空间。
网络空间理论标志着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多学科综合研究经济的新时代。多学科综合研究使我们在更广泛的程度上认识复杂经济系统的性质,我们把制约着其全部活动的经济系统的规律看作是不可相互替代的。网络空间理论说明,经济系统自组织的创造性过程代表的现代经济过程的基本性质。网络空间理论将能正确地认识经济系统的基本机制,令人信服地解释经济现象。
经济网络不仅是指虚拟经济,而且指无形的然而却是实在的实体经济(当然不仅指无形资产),如产权、企业系统质、团队精神、企业虚拟产权、资本、企业家精神。
在对称经济学中,社会经济网络是为资源合理配置、资源共享、资源再生而进行的制度与技术安排,由信息流、人流、物质流网络组成,其中,人流是核心,信息流是主导,物质流是基础,人流、信息流、物质流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对称与相互转化的。
虚拟经济不仅以网络空间等信息平台为载体,也以金融工具等知识运营手段来运行。但不管哪一种类型的虚拟经济,本质上都不是虚幻经济。虚拟经济之所以不是虚幻经济,是由于虚拟经济有实际价值,而虚幻经济没有实际价值。以实际价值这个概念为中介,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可以统一起来。离开了实际价值,虚拟经济只能成为虚幻经济。
把虚幻价值混同于虚拟价值,用虚拟价值给虚幻价值批上科学的外衣使之合法化,会使配置型经济大行其道而形成泡沫经济。而金融危机的根源就在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脱节。金融体制改革的根本方向是消除造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脱节的根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资本运营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以知识运营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通过知识运营的主导作用,使资本与资产、资本运营与资产运营由分离重新走向统一,使金融体制由间接投融资为主导转变为以直接投融资为主导、以再生型直接投融资为主导。只有这样,虚拟经济才有实际价值,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才可以统一起来。离开知识经济这一新的经济形态、对称经济学这一新的经济学范式而大肆鼓吹虚拟经济,在工业经济增长模式和旧的货币经济学或价格经济学范式中极力推广虚拟经济,只能造成贷款膨胀、金融泡沫、虚拟经济演变成虚幻经济,从而陷于金融危机。
远近高低 文化的经济学与文明的经济学
文化,就是着眼于系统的文明。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规范与实证的对立、意识形态与科学的对立,都源于非文化的唯科学主义的思维方式。
文化,就是着眼于系统的文明。
文化制约和定位文明;相对于各门具体社会科学来讲,作为社会科学之王的经济学,由于它的系统性、整体性、跨学科性质,也应该用文化来定位,才能解决在具体经济问题上的各种各样的纷争。西方经济学中的福利分析方法说明:边际分析方法本质上是价值分析方法,它同价格经济学不兼容。在价格经济学中运用边际分析方法是价格经济学的悖论。这个悖论说明:不管经济学家们是否自觉,经济学都是一种文化;而以价格经济学为基础的数理经济学只能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以价格经济学为框架容不下福利经济学,也就难以对社会经济现象作出完整解释。
作为文化理性的经济学同伦理学是统一的,作为科学理性的经济学同伦理学是对立的。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规范与实证的对立、意识形态与科学的对立,都源于非文化的唯科学主义的思维方式。经济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区别,就是文化与文明的区别。经济学之所以是主体性与科学性的统一、规范式与实证性的统一,就在于它是一种文化,而不仅仅是一门科学。科学是文明,经济学与哲学都是文化。文化与科学的差异,经济学定位于文化与定位于科学,是对称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一切差别的根源。
迄今为止,能称为文化的学问有:
哲学
宗教
经济学
管理学
纵深科学
社会工程学
复杂系统性科学
文学艺术
文化的本质特征及其与文明的本质区别:
系统性:从要素来看是文明;从系统来看是文化。个人主义是文明,团队精神是文化。“天人相分”是文明,“天人合一”是文化。宗教之所以能被主流社会接受,就是因为它的系统性,使之成为一种文化;而如果拆开来,从各个部分着眼,宗教就可能流于迷信。迷信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可以称之为文明,但迷信绝对不可以称之为文化。
整体性:从局部来看,是文明;从整体来看,是文化。针灸是文明,西医是文明,中医是文化。所谓福利经济学就是文化经济学。在福利经济学看来理性的,在货币经济学看来非理性;前者包容后者。
深层性:从易逝性、流变性来看是文明,从稳定性、不变性来看是文化。文明是相对的、暂时的、可变的,所谓文化中的糟粕只是随时空条件变化而被淘汰的“文明”。而文化则是文明中的深层结构。在大地震中表现出来的可歌可泣的舍己救人的行为,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这种文化不会因为经济转型、制度更替而变化。在这里,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是文明,民族精神是文化。
主体性:文明是名词,文化是动词。从静态来看,是文明;从动态来看,是文化。从客体来看,是文明;从主体来看,是文化。从主体活动成果来看,是文明;从这些成果中渗透的人的主观能动性来看,是文化。建筑物是文明,但不同民族的不同建筑风格、不同质量标准,体现了不同民族的信仰、理念,则是文化。汽车是文明;环保汽车,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理念是文化。
传承性:能在人类世代更替中传承下来的是文化,不断被新陈代谢的是文明。
价值性:金钱是文明,道德是文化;价格是文明,价值是文化。以价格机制为核心的市场经济是文明市场经济,以价值机制为核心的市场经济是文化市场经济。完善的市场经济是文化的市场经济。
从主流经济学家所谓“大地震后灾区重建可以带来GDP增长”的理论来看,GDP增长与财产增长、经济增长是两个概念。GDP增长以及把GDP增长等同于经济增长的经济学是文明,提倡增产节约、把财产增长看成经济增长的经济学是文化。货币经济学是文明、幸福经济学是文化。“世界工厂论”是文明,“重新洗牌论”、“后来居上论”是文化。西方哲学是文明,东方哲学是文化。“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文明,效率与公平的对称是文化。西方经济学是文明,对称经济学是文化。货币GDP是文明,财富GDP、绿色GDP、社会GDP是文化。在国民核算体系中,要用文化GDP代替货币GDP;而所谓战争、大灾难可以带来GDP增长的“经济学”是“文明”经济学而不是文化经济学。我们不否认传统GDP理论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但要指导一国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发展,绝不能仅靠传统货币GDP理论,而要靠文化GDP理论。
文化是一个有机整体,是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有机统一。如果认为文化只是精神文明,那实际上是割裂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文化系统中的有机统一,社会的文化成了残缺不全的东西。这是不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的。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不是完全同步的,但也不是割裂的。在和外来文化的某个因素发生影响时,也不会造成二者的各自完全独立的发展,而是基本协调、大体同步、平衡发展。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发展是相对应的。所谓落后的物质文明、先进的精神文明,先进的物质文明和落后的精神文明,精神文明中某一部分先进、某一部分落后,只能是自欺欺人,既违背了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的理论,又不符合客观事实。精神文明的相对独立性,只能是相对的,离不开特定社会系统的有机整体中其他要素的相互制约。
东西方文化的差别表面上是空间地域上的,本质上是时间上的。从东方文化到西方文化,是文化上的时间连续关系。只能从这个出发点来理解对东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西方文化本身就是对东方文化的扬弃,因此对东西方文化的扬弃不是横向的凑合,而是纵向的综合。在信息时代,只要思想方法得当,并不排除出现比西方文化更高的东方文化,但这不是对东方旧文化的肯定,而是否定之否定。西方文化是对东方文化的否定,新的更高的文化是对西方文化的否定,但并不意味着简单地回复到东方旧文化。应从时间的差别来理解空间差别。
只有人类文化的发展规律,而没有独立的并行不悖的东西方文化发展规律。东西方文化发展规律只能从属于人类文化发展规律。在一般、整体规律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特殊、部分规律,受一般、整体规律的制约。
中国和西方的主体意识的时间差别,就是这样通过空间差别表现出来;中国传统文化同西方文化的空间差别正体现了两种文化发展的时间上的不同阶段。
在16、17世纪以前的一、二千年间,中华文明曾经作为人类当时最鼎盛的文明,占有主导地位。只是到了近代,中国逐渐衰弱,才由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西方世界独占鳌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成为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更高级的经济形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该自觉地顺应历史潮流,建立以经营权为中心同所有权统一的企业法人制度、以生产资料共有制为主导的经济制度、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只有这样,中华文明才会发挥自己的“先天优势”和“后发优势”,使自己重放光彩,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由盛而衰、又由衰而盛的文明。
多元化是认识发展、真理发展、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规律,任何文化**主义都不可能做到文化一元化。经院哲学内部的唯名论和唯实论之争,马克思列宁主义内部各种观点和派别之争,都曲折地体现了多元化,说明一元化不可能。政治上也不可能绝对**:数不清的阴谋和政变说明了这一点。文化上的多元化和政治上的多元化是互为前提的,只有自觉自发之分,没有一元多元之别。为了避免动荡和对社会发展的阻碍,必须用自觉的多元化代替自发的多元化。多元和一元对经济社会的促进或阻碍作用除了表现在社会发展的量变时期,而且表现在社会变革的质变时期,这就是**和民主社会在发展程度上的差别的根本原因所在。
文化与文化观的发展基本上可以分为客体主义(唯科学主义)、主体主义以及对二者的扬弃三大派别。这三大派别体现了文化与文化观发展的三大阶段。
我们既不能夜郎自大,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高于一切,可以不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也不能根据西方发达、中国落后的客观事实,而盲目地一概排斥和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应该在对二者的扬弃、综合中实现时间上的超越和层次上的升华。
前后逢源 五度空间观是对称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在空间上并列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文明发展的程度不同,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五度空间是相互转化的。融合是转型向发展转化的中介;只有通过横向融合,转型才能转变为纵向发展。
五度空间观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相统一的理论基础。对称经济学是整体经济学。
在五度空间观看来,社会规律是客观性、主观性、必然性的统一。社会必然性是社会规律的本质属性。在五度空间观看来,必然规律、系统规律、统计规律、逻辑规律、创造规律是社会系统发展从宇观到宏观到微观、从高层到低层的各个层次起主导作用的规律。随着社会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去的低层次的规律逐步转化为现在的高层次的规律,因此它们即是层次性的规律又是历时性的规律。这个过程同宇宙整体发展过程和人对宇宙的认识过程是一致的,显示了自然、历史、认识发展的一致。人类社会有机体是宇宙发展的一个阶段、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五度空间的统一。社会空间、社会时间、社会层次三者可以相互转化。在空间上并列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文明发展的程度不同,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社会五度空间的模型用宇宙学的五度空间理论来解释人类社会,把宇宙和人类统一起来,把自然的规律性和人的创造性统一起来。社会空间、社会时间、社会层次,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主导,后者通过前者来展示,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因此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是统一的,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是统一的。
五度空间观是知识经济的理论基础。对称经济学是知识经济学。
五度空间理论的意义:知识转变为生产力。如果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使人类根据质能关系式制造出原子弹,那么五度空间理论导致知识、信息向能量和质量的转化会裂变出生产力。
用五度空间的模式来定位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和科学规律对经济客体的规范作用;五度空间理论使哲学和自然科学及其他具体科学实现了统一,使哲学成为可以量化的精确科学,可以像具体科学那样现实地实现它的功能和意义,从而实现真正的哲学革命。
五度空间观是智慧经济的理论基础。对称经济学是智慧经济学。
智慧,就是创新性知识同客体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知识经济是知识在生产要素中占主导、知识产业成为社会经济龙头产业的经济形态,智慧经济是创新性知识在知识中占主导、创意产业在知识产业中占主导的经济形态。智慧经济,使知识主体化、个性化、功能化、价值化、增值化,使主体和客体、主观与客观、相对主体与相对客体的统一具体化、微观化。智慧经济,强化了主体的创造性、主客体关系的和谐性,强化了以主体为中心同客体、相对主体为中心同相对客体的对称与统一。
智慧经济,是已有的知识经济的升华,使知识经济成为完整的、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形态。
智慧经济的新的增长方式是知识运营。
智慧经济的新的经营模式是对策。
智慧经济的新的发展模式是对称。
智慧经济的新的发展目标是和谐。
智慧经济,创新性知识占主导、创意产业成为龙头产业是经济增长方式,创新—创造—创业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与再生是经营模式与经济发展模式,把它们统一起来组成有序结构的完整形态是智慧经济形态。和谐经济,是智慧经济形态的功能。
知识经济侧重人和自然的对称。以往的智慧侧重人和人的对称,智慧经济则是两者的统一,在突出创新和创意的地位和作用的同时,强化了知识经济中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与统一。所以智慧经济的经济形态比知识经济的经济形态更完整全面。智慧经济是知识经济的完成和系统化、功能化。
五度空间观是再生经济的理论基础。对称经济学是再生经济学。
五度空间观是系统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的哲学依据,是结构经济、再生经济、循环经济的哲学依据。
对称经济:通过空间的横向融合实现时间的纵向突破,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改变资源的结构,实现资源的优化再生,使结构产生生产力,实现经济的无投资增长与可持续发展。
对称经济学同西方经济学的最根本区别在于,前者研究经济规律,后者研究资源配置;前者是资源优化再生的学说,后者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学说。
西方经济学:资源稀缺,不可再生,完全竞争,平面市场,边际收益递减。
对称经济学:资源再生,资源共享,双赢竞争,立体市场,边际效益递增。
对称经济学:不能实现再生的配置不是真正的优化配置。
对称经济学再生范式的依据:宇宙生生不息、不断自我创造的自然规律和五度空间理论。宇宙是从无到有的不断裂变过程。资源本质上是可以再生的。再生活动应该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循环经济的本质也是再生经济。循环经济说明:资源不可再生是相对的,资源可再生是绝对的。建立在配置基础上的旧经济学体系,基础是不牢的,必须被再生经济学所代替。再生经济是双赢经济、和谐经济、幸福经济的基础,也是经济稳定发展、稳定型经济的基础,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五度空间观是结构经济的理论基础。对称经济学是结构经济学。
再生经济就是结构产生生产力。对称经济最重要的,是经济系统的结构,是生产中人和人、人和物的有序化结构。经济系统结构也能产生生产力,而且能产生更重要的生产力。切莫以为只有增加要素才能发展生产。生产要素的排列组合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整个社会经济结构是否对称协调有序,将决定社会经济系统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在制度高于技术、团队高于制度等现象与命题后面,是结构高于要素、无形胜于有形的抽象思维与非线性思维。形成这些思维能力,必须经过严格的哲学思维的训练,而不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训练。
五度空间观论证了结构产生生产力。只有五度空间理论,才能把经济要素、结构、功能,质、量、序统一起来研究。五度空间观是结构变化带来要素提升、生产力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依据。再生经济,就是用五度空间带动知识结构,用知识结构带动产业结构,用产业结构带动企业结构,用产业结构带动宏观要素效率,用企业结构带动微观要素效率。
五度空间观是系统经济的理论基础。对称经济学是系统经济学。
结构就是“序”。“程序”是时间结构上的“序”。“层序”是层次结构上的“序”。“排列”是空间结构上的“序”。时间、空间、层次相互转化的程序也是一种“序”。对称经济就是用有序去整合无序、用无序去填补有序、使不对称向对称转化。通过主体和客体的对称,实现客体和客体的对称,建立合理的生产结构。
经济的对称有低层次高层次之分。有序化是对称的前提,也是对称的结果。从无序向有序、低级有序向高级有序的发展过程,也即经济系统从低级对称向高级对称的发展过程。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把握这种“序”——人类经济发展的时空层次结构是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特殊道路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源”:结构产生生产力,用结构生产力带动要素生产力。而制约中国生产力更快发展的根本原因也正在于结构: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对称。迄今为止,对中国经济的解释局限于要素,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这和把生产力看成要素的传统观点有关;同时,同经济学者的抽象思维能力也有关——认识无形的结构可以产生生产力,需要相当高的思维能力与非线性思维能力。
五度空间观是创业经济的理论基础。对称经济学是创业经济学。
经济学本质层次的高度,决定了它所涵盖的经济规律的宽度。对称经济学从两个方向展开自己的规律群:横向——资源的配置与再生;纵向——创新—创造—创业。
资源的配置与再生,是价值的产生与实现的一种途径;创新——创造—创业是价值产生与实现的另一条途径。前一条途径是横向的途径,后一条途径是纵向的途径。后一条途径是源,前一条途径是流,二者共同构成了价值形成、发展、实现的长河。
用五度空间为坐标来考察,当今世界三大经济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新古典主义与凯恩斯主义,都是在横向的配置或生产关系上做文章,而从来不把着眼点放在纵向——通过创新—创造—创业而形成的资源再生上。在他们看来,后者只是技术工艺学,而不是属于经济学。但他们一方面把自己的体系构成以明确的学科分类封闭起来,另一方面又试图解释社会经济有机体时,就不免显得力不从心;他们所建立起来的一个个模型,要么脱离实际,要么互相矛盾;实际运用的结果。就是从悖论转为悖境。
五度空间观是全球化经济的理论基础。对称经济学是全球经济学。
经济全球化是空间概念,经济一体化是层次概念。一体化意味着本原化、高层化、稳定化。全球化是一体化的基础,一体化催化全球化。根据五度空间方法论,知识经济是知识与经济的重新洗牌。层次、时间、空间可以相互转化;知识的重新洗牌带动经济的重新洗牌,使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可以跨阶段发展并后来居上。
反“全球化”既是全球性的反自由化,也是反全球性的自由化,是全球化中民主与法制必须对称、全球化与主体性必须对称的朴实反映。全球化不是无政府化,也不是全盘西化。因此,现在风起云涌的反“全球化”运动本质上不是反对作为经济发展趋向的全球化本身,而是反对帝国主义借全球化来推行他们的新殖民主义,在全球范围内扩大贫富差距与对立。
现有全球化实质是自由主义的全球化;反全球化实质是要求建立世界经济新秩序,通过全球性经济与政治经济组织的干予,使全球经济重新洗牌,缩小而不是扩大南北贫富差距、国内贫富差距,更有利于维护人权、民族主权。
五度空间观是回归经济的理论基础。对称经济学是回归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的时代背景是工业经济,对称经济学的时代背景是知识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城市化不等于集市化,集约化生产也并非集中化生产。知识资本密集和劳动力分散互为前提,相辅相成。知识经济的城市化和工业经济的城市化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知识经济时代,城市化的核心是信息化和知识化,城市化的标志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完善程度。在某种意义上,知识经济时代的城市化相当于工业经济时代的“反城市化”。“反城市化”不是“返朴归真”,而是对农村和城市的扬弃,是历史发展的否定之否定。对称经济是农村和城市双向发展、相互融合、消除差别的过程。用知识产业对农业、畜牧业、手工业重塑改造,是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也是农村城市化的根本途径。
五度空间观是转型经济的理论基础。对称经济学是转型经济学。
转型经济是空间经济,转型经济学是空间经济学。
转型经济是时间经济,转型经济学是时间经济学。
转型经济是层次经济,转型经济学是层次经济学。
由于不但传统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向市场经济转型,而且资本主义社会也要向完善的市场经济转型,所以现在通行的转型经济实际上只是融合经济,而真正的转型是人类实践模式的转轨。人类实践模式的转轨包括了向市场经济、完善的市场经济转型。
转型:从生存创业到生态创业的转型,从工业经济到知识经济的转型,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型,从规模到超速的转型,从外延到内涵的转型,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型,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从价格到价值的转型……对称经济学将揭示转型经济的结构、意义和功能。
中国经济就是这样的转型经济。在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时代,落后国家可以通过经济与政治的转型使自己后来居上。但这种后来居上是以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终点为起点,而不是重走西方国家走过的老路。从这个意义上,认为改革开放就是步西方后尘,搞资本原始积累、搞“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搞带血GDP的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主流经济学家”是错误的。
但另一方面,这种后来居上是全面吸取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股份制,民主制与法制等等,而不是传统公有制,更不仅仅是国有制,或根据掌权者的意志和既得利益来各取所需。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主流经济学家”是错误的。改革开放以后的非主流经济学家,也只不过是改革开放以前的主流经济学家的回光返照,除了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主流经济学家给改革开放带来的失误进行抨击并主张走回头路以外,并无新意。
五度空间观是融合经济的理论基础。对称经济学是融合经济学。
转型经济是融合经济。融合是空间时间层次的融合。空间:通过中国来展现世界。时间:通过现在来展现未来。层次:通过特殊来展现一般。
真正的社会主义就是市场经济,真正的市场经济就是社会主义。所谓转型,就是融合。市场社会主义是计划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扬弃,这种制度转型是积极的而非消极的,是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时代两大制度融合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综合了两大体制的优点。这个融合是持续不断的过程,也是立体的全方位的过程,是扬弃、综合、升华的过程。
五度空间是相互转化的。融合是转型向发展转化的中介;只有通过横向融合,转型才能转变为纵向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从转型到融合。迄今为止,人类的经济增长方式依次经过了产品运营、资产运营、资本运营、知识运营。因此,存在着两种转型:一是经济制度的转型(如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一是经济增长方式与人的实践模式的转型。两种转型是局部与整体、个别与一般、微观与宏观的关系。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将使后者得到充实,前者得到升华。中国改革开放,是两种转型:经济体制转型与增长方式转型的历史融合。前者为后者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落后的经济水平为后者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两者使中国优先地实现人类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人类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给生产力带来裂变级数的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源”:结构产生生产力,用结构生产力带动要素生产力。
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从转型到融合。知识的重新洗牌、融合,可以带动经济的重新洗牌。制度高于技术,知识高于制度。技术有垄断性,知识没有国界,没有垄断性。技术一旦上升到知识,形成原理性的东西,就可以打破技术的垄断,从而实现知识的重新洗牌;知识的重新洗牌,可以带动经济的重新洗牌。在这里,热力学第二定律可以发挥作用。通过知识融合,使知识运营带动资本运营、资本运营带动资产运营、资产运营带动产品运营,实现主观与客观、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统一,从而使企业和社会经济结构进入全球一体化发展。
中国经济就是通过空间时间层次的转型与融合实现发展。中国经济学就是要用历时性的方法、层次性的方法化解同时性的矛盾,整合同时存在的不同经济学流派,实现相容与超越。
五度空间观是发展经济的理论基础。对称经济学是发展经济学。
发展是五度空间相互转化的结果。时间、空间、层次是对称的;社会空间、社会时间、社会层次,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主导;后者通过前者来展示,前者通过后者来提升;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对称哲学揭示了知识经济(层次)、全球化与多元化(空间)、超速发展(时间)、合作主导竞争与双赢发展(性质)的对称关系。既然层次、时间、空间可以相互转化,知识的重新洗牌将带动经济的重新洗牌,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化是双向同步过程,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有可能跨发展阶段并后来居上;既然层次、时间、空间可以相互转化,知识经济时代的产业结构、特别是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就应该是以创新业为先导、知识业为主导、制造业为核心、农业为基础、服务业为配套的再生型→循环型→生态型→稳定型→对称型→和谐型结构,以取得可持续发展与超速发展。
发展是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通过空间展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层次和时间上的不同阶段,由经济社会系统的性质所决定,而经济社会系统的性质,由系统中的各个要素整体共同决定,而不是由某一方面单独决定。因此,同样是商品经济,东方的特别是中国的商品经济处于人身依附关系的四面包围之下,因此本质上属于农业性商品经济;而西方的商品经济则大部分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而独立发展,因此性质上属于纯商品经济。前者由于整体上受制于人身依附关系,所以随着政治关系的变动而随生随灭,难以发展到工业经济社会;后者则有着相对独立的发展,所以一般比较容易持续地发展到工业经济社会。当然,除了政治关系外,宗教意识形态、地理环境、生活方式、道德风俗习惯等都对能否进入工业经济社会起了较大的作用。可见,决定经济社会的性质是农业还是工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是商品经济一个要素,而是经济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在这里,生产力作为经济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它的标志不等于生产力本身;经济社会系统中的任何一个要素都可以作为生产力的标志(根据系统的协同律、相关律),其中生产工具可以直观地、典型地作为经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但也仅仅是标志而己,而不是生产力本身,更不是决定生产力的根本因素。决定生产力的物的要素和人的要素这两大要素中,人是根本的要素。
发展经济学的逻辑结构是和发展经济的实践架构相对称的。在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物质与精神的相互创造过程中,对称哲学→对称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有历史的必然性。智慧经济→知识经济→创业经济→再生经济→双赢经济→对称经济→发展经济的经济架构,以创新经济学为先导、知识运营学为主导、创业经济学为基础、再生经济学为核心、发展经济学为整体框架的逻辑结构,是对称空间—五度空间—发展空间的“全息元”。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所取得的成功,不是某个领袖人物的扭转乾坤,不是《资本论》与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学在实践中运用的结果,不是移植西方市场经济、股份制经济理论的主流经济学家们“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成就,更不是所谓“**是社会发展的润滑剂”的证明,而是知识经济时代全球化经济背景下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是对称经济、时间经济、空间经济、层次经济、智慧经济、转型经济、融合经济、回归经济、共有经济与中华民族经济的统一。
在这个空间展开时间的自然历史过程中,主体因素(领袖人物、政策、理论指导)与客体因素(经济增长方式的转移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是对称的。所谓“摸着石头过河”说明,在此过程中,理论的“指导”作用是自发的、有限的;而“走一步看一步”的实践过程,说明迄今为止的改革实践整体上走在理论的前面。只有从理论上进行系统的总结,才能指导这一伟大实践健康、可持续地发展。这就是五度空间理论的实践意义。
人类迄今为止的“经济学”都是政治经济学,都只研究构成经济活动与经济发展本质与规律的某个层面、某种要素、某类结构,因而都不能从总体上揭示经济活动与经济发展的本质与规律。对称经济学不仅研究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生产关系,也不仅研究生产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所谓的生产力,而是研究经济活动、经济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经济活动与经济发展的本质与规律必然由经济活动中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组成,但不能归结于它们中的任何一个方面。对称经济学运用对称逻辑、对称辩证法、五度空间方法、系统论方法、主体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方法,研究经济活动、经济发展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本质的关系及其时空展开,提高人们认识、运用经济规律的自觉性与水平,使经济得到更快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