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大明第一家工厂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张丰在客来香酒楼的“壮举”一时间传遍整个松江府,不少商人心中对张丰极为佩服,这些人心中想道,张丰真是天才,只有天才才能想出这么巧妙绝伦的点子。 ≥
甚至,有一些心思活络的商人还想复制张丰的这种模式,不过,大家现难度很大。
先,你得有一项新技术,如一张新式织机,另外,你得有一个科学的计划,还要说服大家心甘情愿的出资入股。
张丰一举将十几万两白银收入囊中,在佩服张丰之余,少部分眼红,其中就包括徐家。
徐顺本脸色并不好看,旁边的几个下人显得有一点胆战心惊,而徐家的管家刘大福这个狗头军师正在给徐顺本出主意。
刘大福道:“老爷,要不到了晚上,我们派人悄悄的将张家织坊一把火烧掉。”
这个建议徐顺本有一点心动,但想了想之后,还是摇了摇头,徐顺本缓缓的道:“这是下策,另外,纵火可是重罪,要杀头的,此计不可行。”
见徐顺本否定了自己的计策,刘大幅眼珠一转,又出一计策,“老爷,您看现在是春天,距离秋天棉花丰收还早,我们可以将市面上的棉花全部采购回来,让张家的织坊没有米下锅,您觉得怎么样?”
徐顺本想了想之后问道,“刘管家,你觉得将松江府市面上的棉花全部收上来,大概需要多少银两?”
“这……”
刘大福有一点想抽自己的嘴巴,徐家没有这么财力啊!
不过,徐顺本并未责怪刘大福的意思,徐家单独一家不行,如果联合其他人呢?
徐顺本道:“刘管家,也许你这个方法可行。”
方法可行?
刘大福疑惑的看着徐顺本,等待徐顺本说下去。
徐顺本分析道:“刘管家,你看啊!张家要建大型织坊,还将棉布的价格压得怎么低,九钱八分银子的价格,这就将松江府所有大大小小的织坊全部得罪了,将大家都推向了绝路,不,将整个苏杭地区的织坊都推向了绝路。”
徐大福眼珠子一转,很快就明白过来,“老爷,您真了不起,这样的点点子都想得出来,既然张家能联合松江府的大小布庄,我们也可以将整个松江府,不,甚至是苏杭地区的织坊联合起来,联合大家的力量,垄断整个松江府,甚至整个苏杭地区的棉花,到时候就……”
徐顺本哈哈一笑,一扫刚才的阴沉,高兴的道:“到时候,张家的织坊即使建成了,也没有米下锅,到时就得求我们,从我们这里高价购买棉花,哈哈……”
刘大福也笑了起来。
两人笑完,徐顺本又叮嘱刘大福一番,吩咐刘大福秘密操作这件事情,暗地里进行,另外,又吩咐刘大福去处理一部分徐家的资产,筹集银两,看得出来,徐顺本要大干一场。
奇货可居,囤积商品,这不是徐顺本的新创,历来很多商人都是这样做的,尤其是一些大粮商,更是经常联合起来,囤积粮食,然后高价卖出。
张丰新创的商业模式,多少给了徐顺本一些“启示”,从中受到启之后徐顺本,想到了联合一众大大小小的织坊老板,大家共同垄断松江府一带的棉花市场。
………
张家。
直到现在,张远祥还一直像做梦一样,简直就不敢相信,看着眼前的一大堆银票,张远祥已经暗暗掐了自己不止一次。
最有钱的时候,张远祥也远没有见过这么多的银子,前两天,几千两银子就差点将张远祥逼入了绝境,现在,不但问题解决,而且还有这么一大堆银票摆在自己的面前。
张丰也心中高兴,这自己赚得第一桶金,有了这笔钱,自己可以一展宏图,从此之后,自己肯定将开创一个崭新的天地。
从这些银票之中抽出一张,张丰道:“父亲,明天去将徐家的欠款还了,免得他们聒噪。”
接过银票,张远祥连连道:“一定,一定去还了这笔钱,我心里的一块大石头也该放下心来了。”
同时,张远祥心中想道,自己的儿子真正的长大了,能独挡一面,以后大小事务全部可以交给自己这个儿子,自己也该轻松轻松了。
“丰儿,你也长大了,我看该给你说一门亲事了。”
见自己父亲说到亲事,张丰一愣,不过很快道:“父亲,这事情暂且放到一边,我接下来将非常忙,没有这方面的心思。”
哪知张远祥道:“丰儿,你忙你的,亲事的事情就包在为父身上,一定给你找一个大家闺秀。”
闻言,张丰苦笑,微微摇了摇头,这个时候,张丰哪里有这方面的心思,在张丰的脑海之中,正有一个巨大的计划,张丰的全部精力就是去实现这个计划。
现在是崇祯十一年,距离明朝灭亡还有几年,这几年之中,虽然全国战乱不断,但松江府,苏杭一带还是非常安定的,远离战火,这也让自己有几年的展时间。
但大明灭亡呢,到时清朝铁蹄将踏遍大江南北,如果自己没有足够的实力,自己的一切努力白费,说不定身家性命难保。
拳头大,这才是硬道理。
在张丰的心中,思路非常的清晰,也知道第一步就是壮大自己,且壮大自己的途径就是努力展工业,建立一家大型的纺织工厂就是自己的第一步计划。
………
张家织坊。
大家一阵忙碌,短短两、三天的时间,织坊的数十张织机全部完成改造,全部装上“飞梭”,一众织工们正在织布。
杨升海快乐并痛苦着,身为织坊的管事,杨升海看到每天从十几批布的产量激增到数十匹的产量,杨升海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但问题也出现了,这么多经过改良的织机进行织布,棉纱的供应出现了问题,渐渐跟不上需要。
我们知道,棉花经过纺纱变成棉纱,再用棉纱织布成为一匹一匹的棉布,如果棉纱跟不上,很多织机就会停工。
杨升海准备找张丰,但看到张丰很忙,暂时忍住了,准备再等一等,自己再想一想办法。
张丰确实很忙,很多事情必须亲力亲为,因为张丰手底下能用的人太少了,以至于,张丰将自己布庄的一名年轻伙计抓了过来,暂时充当自己的助手。
好在邓万宝粗通文墨,又年轻,还算机灵,倒也还算合格,张丰交代的一些事情基本能办理到位,如果稍加培养,再锻炼锻炼,也许能胜任自己的助手。
织坊外面。
这里是一片空旷平坦的荒地,面积数百亩,因为地势稍高,灌溉不方便,加之土质比较差,一直荒芜,现在,张丰准备在这里建厂。
厂区规划图是张丰自己完成的,这个事情,别人也胜任不了,张丰只能自己动手。
一些工匠和民夫已经在忙碌,按照张丰的要求平整土地,挖地基,准备在这里建立工厂。
孙大力是一个泥瓦匠,像孙大力这样的泥瓦匠在这里有不少,都是被请过来的,不但有泥瓦匠,也有木匠等。
孙大力正在砌墙,按照张丰的说法,这是一栋厂房,至于厂房是什么东西,用来干什么的,张大力暂时没有弄明白。
在孙大力看来,这应该是像大型仓库一样的东西,宽五丈,长三十丈,还开有两扇宽达一丈的大门,此外,窗户还特别多。
厂房是张丰设计,属于砖瓦厂房,高一层,厂房宽五丈,也就是约十六点五米,长三十丈,也就是一百米,这样的厂房,如果在现代的话,只有在比较落后的乡镇企业才有可能看到。
但这里是大明朝,这样的厂房,在孙大力等人看来,已经非常巨大了,非常的宽敞。
张丰甚至想将厂房设计得更宽大,但限于厂房的横梁全部都是木质的,采用圆木做横梁,跨度不可能太大,十几米的跨度比较合适。
至于开了很多的窗户,主要是采光的需要,因为没有电灯,只能采用日光,厂房的窗户有一点大,数量也非常多,几乎是一整排过去。
一层的砖瓦厂房,建得也比较快,最快的一栋已经建了一人高,再过几天就该架设圆木横梁,架设木质骨架的屋顶,盖上瓦,这栋厂房基本上就会完工。
张丰在工地上,不时的指导大家怎么建设,也对工程质量把关,一切都按照张丰的预想进行。
在工地上呆了两、三天,张丰也知道,一栋这样的厂房,因为只有一层,从开始建设到建设完工,用不了十天的时间。
“再多请一些民夫和泥瓦匠的话,也许一个月之后,这里将建设完成,然后进入投产。”张丰心中这么想着。
正这么想着,张丰看到杨升海走了过来,看杨升海的样子,似乎遇到了什么麻烦事。
张丰在客来香酒楼的“壮举”一时间传遍整个松江府,不少商人心中对张丰极为佩服,这些人心中想道,张丰真是天才,只有天才才能想出这么巧妙绝伦的点子。 ≥
甚至,有一些心思活络的商人还想复制张丰的这种模式,不过,大家现难度很大。
先,你得有一项新技术,如一张新式织机,另外,你得有一个科学的计划,还要说服大家心甘情愿的出资入股。
张丰一举将十几万两白银收入囊中,在佩服张丰之余,少部分眼红,其中就包括徐家。
徐顺本脸色并不好看,旁边的几个下人显得有一点胆战心惊,而徐家的管家刘大福这个狗头军师正在给徐顺本出主意。
刘大福道:“老爷,要不到了晚上,我们派人悄悄的将张家织坊一把火烧掉。”
这个建议徐顺本有一点心动,但想了想之后,还是摇了摇头,徐顺本缓缓的道:“这是下策,另外,纵火可是重罪,要杀头的,此计不可行。”
见徐顺本否定了自己的计策,刘大幅眼珠一转,又出一计策,“老爷,您看现在是春天,距离秋天棉花丰收还早,我们可以将市面上的棉花全部采购回来,让张家的织坊没有米下锅,您觉得怎么样?”
徐顺本想了想之后问道,“刘管家,你觉得将松江府市面上的棉花全部收上来,大概需要多少银两?”
“这……”
刘大福有一点想抽自己的嘴巴,徐家没有这么财力啊!
不过,徐顺本并未责怪刘大福的意思,徐家单独一家不行,如果联合其他人呢?
徐顺本道:“刘管家,也许你这个方法可行。”
方法可行?
刘大福疑惑的看着徐顺本,等待徐顺本说下去。
徐顺本分析道:“刘管家,你看啊!张家要建大型织坊,还将棉布的价格压得怎么低,九钱八分银子的价格,这就将松江府所有大大小小的织坊全部得罪了,将大家都推向了绝路,不,将整个苏杭地区的织坊都推向了绝路。”
徐大福眼珠子一转,很快就明白过来,“老爷,您真了不起,这样的点点子都想得出来,既然张家能联合松江府的大小布庄,我们也可以将整个松江府,不,甚至是苏杭地区的织坊联合起来,联合大家的力量,垄断整个松江府,甚至整个苏杭地区的棉花,到时候就……”
徐顺本哈哈一笑,一扫刚才的阴沉,高兴的道:“到时候,张家的织坊即使建成了,也没有米下锅,到时就得求我们,从我们这里高价购买棉花,哈哈……”
刘大福也笑了起来。
两人笑完,徐顺本又叮嘱刘大福一番,吩咐刘大福秘密操作这件事情,暗地里进行,另外,又吩咐刘大福去处理一部分徐家的资产,筹集银两,看得出来,徐顺本要大干一场。
奇货可居,囤积商品,这不是徐顺本的新创,历来很多商人都是这样做的,尤其是一些大粮商,更是经常联合起来,囤积粮食,然后高价卖出。
张丰新创的商业模式,多少给了徐顺本一些“启示”,从中受到启之后徐顺本,想到了联合一众大大小小的织坊老板,大家共同垄断松江府一带的棉花市场。
………
张家。
直到现在,张远祥还一直像做梦一样,简直就不敢相信,看着眼前的一大堆银票,张远祥已经暗暗掐了自己不止一次。
最有钱的时候,张远祥也远没有见过这么多的银子,前两天,几千两银子就差点将张远祥逼入了绝境,现在,不但问题解决,而且还有这么一大堆银票摆在自己的面前。
张丰也心中高兴,这自己赚得第一桶金,有了这笔钱,自己可以一展宏图,从此之后,自己肯定将开创一个崭新的天地。
从这些银票之中抽出一张,张丰道:“父亲,明天去将徐家的欠款还了,免得他们聒噪。”
接过银票,张远祥连连道:“一定,一定去还了这笔钱,我心里的一块大石头也该放下心来了。”
同时,张远祥心中想道,自己的儿子真正的长大了,能独挡一面,以后大小事务全部可以交给自己这个儿子,自己也该轻松轻松了。
“丰儿,你也长大了,我看该给你说一门亲事了。”
见自己父亲说到亲事,张丰一愣,不过很快道:“父亲,这事情暂且放到一边,我接下来将非常忙,没有这方面的心思。”
哪知张远祥道:“丰儿,你忙你的,亲事的事情就包在为父身上,一定给你找一个大家闺秀。”
闻言,张丰苦笑,微微摇了摇头,这个时候,张丰哪里有这方面的心思,在张丰的脑海之中,正有一个巨大的计划,张丰的全部精力就是去实现这个计划。
现在是崇祯十一年,距离明朝灭亡还有几年,这几年之中,虽然全国战乱不断,但松江府,苏杭一带还是非常安定的,远离战火,这也让自己有几年的展时间。
但大明灭亡呢,到时清朝铁蹄将踏遍大江南北,如果自己没有足够的实力,自己的一切努力白费,说不定身家性命难保。
拳头大,这才是硬道理。
在张丰的心中,思路非常的清晰,也知道第一步就是壮大自己,且壮大自己的途径就是努力展工业,建立一家大型的纺织工厂就是自己的第一步计划。
………
张家织坊。
大家一阵忙碌,短短两、三天的时间,织坊的数十张织机全部完成改造,全部装上“飞梭”,一众织工们正在织布。
杨升海快乐并痛苦着,身为织坊的管事,杨升海看到每天从十几批布的产量激增到数十匹的产量,杨升海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但问题也出现了,这么多经过改良的织机进行织布,棉纱的供应出现了问题,渐渐跟不上需要。
我们知道,棉花经过纺纱变成棉纱,再用棉纱织布成为一匹一匹的棉布,如果棉纱跟不上,很多织机就会停工。
杨升海准备找张丰,但看到张丰很忙,暂时忍住了,准备再等一等,自己再想一想办法。
张丰确实很忙,很多事情必须亲力亲为,因为张丰手底下能用的人太少了,以至于,张丰将自己布庄的一名年轻伙计抓了过来,暂时充当自己的助手。
好在邓万宝粗通文墨,又年轻,还算机灵,倒也还算合格,张丰交代的一些事情基本能办理到位,如果稍加培养,再锻炼锻炼,也许能胜任自己的助手。
织坊外面。
这里是一片空旷平坦的荒地,面积数百亩,因为地势稍高,灌溉不方便,加之土质比较差,一直荒芜,现在,张丰准备在这里建厂。
厂区规划图是张丰自己完成的,这个事情,别人也胜任不了,张丰只能自己动手。
一些工匠和民夫已经在忙碌,按照张丰的要求平整土地,挖地基,准备在这里建立工厂。
孙大力是一个泥瓦匠,像孙大力这样的泥瓦匠在这里有不少,都是被请过来的,不但有泥瓦匠,也有木匠等。
孙大力正在砌墙,按照张丰的说法,这是一栋厂房,至于厂房是什么东西,用来干什么的,张大力暂时没有弄明白。
在孙大力看来,这应该是像大型仓库一样的东西,宽五丈,长三十丈,还开有两扇宽达一丈的大门,此外,窗户还特别多。
厂房是张丰设计,属于砖瓦厂房,高一层,厂房宽五丈,也就是约十六点五米,长三十丈,也就是一百米,这样的厂房,如果在现代的话,只有在比较落后的乡镇企业才有可能看到。
但这里是大明朝,这样的厂房,在孙大力等人看来,已经非常巨大了,非常的宽敞。
张丰甚至想将厂房设计得更宽大,但限于厂房的横梁全部都是木质的,采用圆木做横梁,跨度不可能太大,十几米的跨度比较合适。
至于开了很多的窗户,主要是采光的需要,因为没有电灯,只能采用日光,厂房的窗户有一点大,数量也非常多,几乎是一整排过去。
一层的砖瓦厂房,建得也比较快,最快的一栋已经建了一人高,再过几天就该架设圆木横梁,架设木质骨架的屋顶,盖上瓦,这栋厂房基本上就会完工。
张丰在工地上,不时的指导大家怎么建设,也对工程质量把关,一切都按照张丰的预想进行。
在工地上呆了两、三天,张丰也知道,一栋这样的厂房,因为只有一层,从开始建设到建设完工,用不了十天的时间。
“再多请一些民夫和泥瓦匠的话,也许一个月之后,这里将建设完成,然后进入投产。”张丰心中这么想着。
正这么想着,张丰看到杨升海走了过来,看杨升海的样子,似乎遇到了什么麻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