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文学 > 大明正统1442 > 第四十六章 南方民乱起

第四十六章 南方民乱起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重生之都市仙尊花娇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周忱看李暹这样,心中淡淡冷笑,真是掏空粮仓的时候有胆,而这个时候反而没有胆量了。

    周忱说道:“有时候祸及一人,祸及全家,需要好好掂量。”

    李暹再也忍不住了,忍不住问道:“粮仓的事情,朝廷当怎么处置?”

    周忱说道:“当怎么处置,和你有关系吗?”

    李暹听了周忱这么长时间阴阳怪气的话,怎么能不知道周忱已经猜到了什么。李暹跪在地上,说道:“大人救我一救。”

    周忱说叹息道:“你到底是怎么回事?不说清楚,我又怎么救你啊?”

    李暹说道:“这一件事情,委实不是我办的,我怎么可能办这样的事情,这是将我一家老小送进黄泉路上。只是,那样奸猾小吏,他们硬生生将这一件事情栽在我身上,我不过是每年收他们一千两银子的孝敬而已。怎么敢做出这样的事情来?”

    周忱并不觉得李暹是在说谎,自古以来被下面小吏玩弄于鼓掌之中的,不是只有李暹一个。

    是不是能臣,第一道考验,就是会不会被下面的胥吏牵着鼻子走。

    而现在这位一直在户部混的侍郎大人,根本就是下面胥吏推上来的,凡是打着他的旗帜去做,最后得到的钱财,仅仅分他一千两。但是出了事情全部是他担着,他官职最高是主犯。

    下面的小吏们再抛出几个替罪羊,大部分就从轻发落了。

    周忱说道:“李大人,我不是说你,事到如此,你也要为你身后之事想想了,今后你李家是士籍,还是罪籍,就在你一念之间了。”

    士籍这个词,本意乃魏晋九品中正制的士人身份,在这就是指李暹现在官身,因为他当过官,他子孙在户籍上就会有特殊照顾,有种种便利之处。

    虽然明代并没有冷籍的说法,但是明清制度是相承袭的,清代很多规矩不过是将明代潜规则摆上明面了。

    家里之前有官身,总是比那种泥腿子出身的学子有太多的便利之处。

    他一旦牵扯这大案之中,子孙被当做犯官家眷,打入另册,那是几代人都翻不了身了。

    李暹说道:“只要我出首,能不能只罪我一人。不要牵连家小。”

    周忱说道:“这一点我还是可以为你保证的。”

    李暹思来想后,终于下了决定,说道:“好,我出首。”

    有了李暹的出首,这京仓大火案,倒是很快就查清楚了。这些小吏们的胆子倒不是不大,侵吞的不是太多,大概有四五万石粮食之多,两把大火之后,其实已经将空额消减了差不多了。

    朱祁镇看了结果之后,直接让刑部从重处置,以儆效尤。

    朱祁镇已经明显感受到了风头不对了。

    他可不想让杨士奇时代还算清廉的吏治,到了他手中,就江河日下,不可收拾了。曹鼐很难得与朱祁镇同样的思想。

    虽然一直说这种乱象,乃是王振余孽。

    朱祁镇倒是查了一些,倒是有一些人与王振的确有关系。

    让朱祁镇不得不惊醒,他是皇帝,不知道多少眼睛盯着,他这边松一分,下面就能松一丈,想想就知道,给王振送礼的,固然有周忱这样,是为了打定关系,想要安安分分的做事,但是想想,就知道更多人却不是这个想法。

    在京城中,朱祁镇的眼皮底下,王振自然不敢过分,但是对外官,王振自然就不客气了。朱祁镇很担心,京城外面的吏治情况,要比他想象的还糟糕。

    学好很容易,但是学坏却是太简单了。

    而朱祁镇的预感,很快就不幸言中了。

    朱祁镇接到了刘定之奏疏,刘定之的奏疏,是专门说晒盐法的,刘定之知道朱祁镇的习惯,对很多技术细节,不厌其烦的介绍。

    朱祁镇这才发现,刘定之所介绍的晒盐法,福建当地的晒盐法,虽说是晒盐,但是也不人们想象大片大片的盐田,而是将沙子围成一个圆丘。所晒的就是其中这一片。

    效率比煎盐法高,是减少了劳动力,在灶户之中也是有分工的,有一部分专门供给柴火,有人专门负责煎盐,而晒盐法的出现,让负责打柴的人释放出来,他们给煎盐的一笔钱,就退出盐场,自己去搞自己的活计去了。

    刘定之到任之后,将这些柴户,尽放之,编为平民了,免除了盐场的劳役。

    然后刘定之,研究晒盐法。无师自通的将盐田法发明出来了。

    刘定之选择了数里的海岸,全部建造成盐田,然用军法勒令灶户,分别做事。

    那一队建立盐田,那一队晒盐,那一堆造卤水。那一队清盐转运,等等。

    看似简单的事情,刘定之反复试了两年,才算是成功。

    其中难点有二,是一具体分工,如何才能合理。这一点难不到刘定之,能考中状元的,就是当时第一等之聪明人。

    晒盐的基础雏形有了,也不是让他无中生有。刘定之只要下功夫,是可以办到的。

    难点之后,就是福建的天气。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福建其实并不适合晒盐的,因为福建降雨多,而晒盐这一件事情,很看天气,正晒着一场大雨,这十几天的功夫就白费了。

    刘定之刚刚开始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了。一场暴雨给刘定之一个教训。他才开始仔细研究福建气候了。

    选择避开多雨的时间段晒盐,这样一来,一年很多时候,只能忙活半年,也是晒盐的效率高,这半年的晒盐,就能抵之前一年的定额,还多出不少。

    而因为大明实行盐去制,福建盐运司的盐,只能行销福建本省,所以生产多了,也是买不去的。

    刘定之这一才上奏,一方面将晒盐法总结成书,一并送来,令一方面就是向朱祁镇请示,这多出的余盐,该怎么办?

    福建本地就销售不了的。

    可以通过海关外销。福建海贸底子厚实,各省开海,福建海贸发展很快,甚至超过了天津港,仅此于广东。

    朱祁镇批阅完之后,顺手将一边的晒盐法图录打开了。

    上面用有图有文,都是类似天工开物上面的图,用毛笔勾勒出来的人形,种种做工的姿态。

    朱祁镇其实看不大明白,也不知道刘定之弄出来的晒盐法,和煮盐法比到底有多大优点。

    朱祁镇看得明白,这是一分完整的分工示意图。

    正好宫中其实也管着不少作坊,什么琉璃厂,神木场,这个局那个局,甚至武器装备大内都生产一部分。

    这些所谓厂,其实是无数小作坊汇集在一起。

    此法做事的确不错,应该试着把这种方式推行开来,要将刘定之提拔上来,专门负责盐运司煎盐改晒盐之事,还是将刘定之召入宫中,干脆成立一个少府机构,将大明宫中所有作坊都归少府管,将少府改头换面真正为帝国所用。

    然后再说别的事情。

    这两方面都有利弊。

    福建盐运司的产能暴增,无法消化,已经造成了产能挤压了。一旦所有盐运司都该了晒盐法,可以预见是大明盐价将会迎来一场暴跌了。

    但是问题来了,盐价暴跌,对大明百姓是好事,但是对大明财政收入就是好事吗?

    要知道盐税现在是仅次于田赋的第二大收入。

    虽然一般东西,都是薄利多销,但问题是盐这东西会薄利多销吗?

    百姓对盐的消费是不是存在上限?

    盐价大降价,盐税收入是会涨会跌?

    朱祁镇一时间不能判断,大概是会涨的。大明盐价虽然不高,大部分家庭是吃得起盐,但是依旧将盐当做一种精贵东西的。

    如果盐价大量下跌,估计用盐数量会有一个显著上升。而且盐不仅仅是一种调味品。

    虽然而今用到食盐的工业大多没有,但是一些传统的手工业,也是需要用盐作为原料的,比如皮革。

    但是朝廷与瓦刺的关系越来越紧张,不可能将国家大事寄托于个人判断之上。

    所以如果食盐在海外受欢迎,成为大宗商品。那么朝堂就开始大规模推广晒盐法。

    即便是不如预期,大明在盐税上的收入也不会降低多少,毕竟日本,朝鲜,安南,东南很多地方,也是有几千万人口的。

    有他们补充,也可以抵消国内食盐降价而造成的盐税缺口,当然了,如果没有这个缺口更好。

    所以,在这方面想。

    晒盐法推行,应该缓一缓。

    至于建立少府,由刘定之掌管。这也是好的,特别是大内还有一部分军械生产能力。如果刘定之能理顺其中关系,让大内的火器厂,兵器厂加大产能,自然是再好不过了。

    只是朱祁镇也要考虑权力制衡的问题。

    大内从来是太监的天下,而今将一个进士出身的大臣,调入大内掌管一个新衙门。这是不是一种士大夫对皇权中枢的入侵。

    有一个先例之后,想要退一步是相当难的。

    朱祁镇其实并不乐意这样做,但是他也不得不承认一件事情,大明朝的太监在政争上,与文臣从来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不要看,太监多嚣张,只需看他们的下场。

    这还是有皇权庇护的情况下的。

    大明太监崛起,是一种降低行政效率,甚至破坏朝廷体制,以求达到政治平衡的方法。

    但是而今武勋集团衰落趋势很明显,而且朱祁镇也不想让武将多参与权力斗争,文官参与的权力斗争叫做政争,武将参加的权力斗争叫做政变。

    所以太监不中用。那么给文官集团安排一个什么对手,这是朱祁镇一直在想的问题。

    今天他想将刘定之调入内廷的想法,忽然给他打开了思路。

    如果淡化太监性别特殊,再看太监与文官的争斗,其实是内廷官与外廷官的争斗。

    但凡对中国古代官制有些了解的,都知道,侍中这个官职,本来是皇帝侍从,但是后来成为丞相的别称,尚书这个官,也是宫中一小官,后来成为行政最高长官,一度就是宰相。

    这些内廷官,决计不能是太监,否则下面文官是绝对不答应的,甚至口服心不服,而且大明太监固然有一些能干的人,要保证这些太监每一代都有杰出人士,却也太难。

    朱祁镇忽然想起了王振,心中轻轻一叹。

    “这些内廷官,也不能是文官。否则的话,我一切心血不就是白费了。”

    朱祁镇想要以内廷官代外廷官,乃是他自己权利的一次扩张,而不是给文官伸进内廷的机会。

    这个大方向,是绝对不能变的。

    但是具体该怎么做,朱祁镇一时间拿捏不准。

    从什么地方找一个有活力,有社会地位能与文官抗衡的阶层?这个问题,让朱祁镇陷入沉思之中。

    突然朱以扩来到朱祁镇面前:“陛下,福建承宣布政使司王英密奏”

    朱祁镇打开密奏,匆匆一翻,脸色大变。深吸一口气,却是上面写到,浙江人叶留宗据守福建山中,暗结甲兵,图谋造反,而福建地方,隐瞒不报,粉饰太平。

    这锅甩的干干净净,你是福建最大的官,绕开谁能绕开你?不过朱祁镇看在他已然六十九还在效力的份上就不计较了。

    王英也将前因后果的说清楚,这一件事情真正的问题出现在大明的矿业政策上,而具体引爆这个问题的,却是皇帝要求周忱当时重开浙江,福建等地的银矿。

    太皇太后罢天下矿场,与民休息,对百姓来说,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好事不得到好好安置,就会变成了坏事。

    朝廷罢矿场,仅仅是封山不采了。官员撤走了,但是当地的矿工却没有安置。

    朝廷刚刚开始建立矿场的时候,这些矿工都是以劳役的方式从附近征召的,连年在矿上,靠着开矿生活,而今一句话,朝廷不采矿,这些人就必须自谋生路,但是那里有很多人能走到出路了。

    其中就有一个叫叶宗留的人,将矿工组织起来偷偷的开矿。

    这是常有之事,不足为怪。

    但是问题是周忱而今又下令重新开矿了,矿在那里,又在叶宗留手中,他聚众数千,啸傲山林,矿山就是他们的命根子。他们怎么可能会因为朝廷的一道命令,就放弃矿山。

    在他们看来,这矿山就是他们的了。

    周忱在户部文档看,矿山是封禁的,重新解禁就可以采矿,而地方上不会把情况告诉上面的。

    福建地方自然是想尽办法,搞定叶留宗。

    朱祁镇从朱英的密奏之中。看得出来,叶留宗在山中聚啸,已经不是一年两年了。

    而且周忱主持重开闽浙之间银矿的事情,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福建方面想搞定叶留宗举动,从上半年就开始了。

    福建布政使王英虽然已然六十九,平时把政事情全部交给下面,但关键时刻也可以挺身而出,随着朝廷命下来,福建布政司王英联合按察司带来了军队。福建都指挥使朱英的水师军队也不怪王英不去找,福建水师近三万甲兵只听皇帝调令,王英也实在无奈。

    然后双方打了一场。

    最关键的事情是。

    打输了。

    不怪王英无能,福建上下没人听王英指挥,王英虽然有威望,那也是在士林中的,再者福建当地卫所兵一触即溃,王英还没来得及指挥就溃败了,气的这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当天晚上就给皇帝写了密奏,并且要告老,王英的政治眼光也是特别敏锐的,由此一乱,东南就要大换血,王英赶紧趁现在告老,要不是他实在是太老了,朱祁镇就凭他这份政治敏锐程度就必须重用。

    打输之后,就在现在正统十年十月,叶宗留在山中正式拉杆子,打旗号称,太平国王。

    是不是非常耳熟,不过和太平天国没有任何关系,只是普通的民乱。

    这个消息,而今都被福建方面压着,王英一个外地人也左右不了这群土著,只能听之任之,他们正在紧罗密鼓的准备第二次围剿。封锁一切,关于这一件事情的消息,王英则什么都不管,也管不了,最好的处理方法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如果围剿成功,准备将这一件事情,当做没有发生过。

    而且朱祁镇从王英这样着急的上奏,甚至感受到了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王英对福建方面第二次围剿胜利的可能,不报太大的希望了。

    朱祁镇对此自然不敢怠慢,立即召集文武大臣密议。

    朱祁镇说明情况,直接问保定侯道:“南方的卫所到底是怎么回事?”

    虽然朱祁镇对福建地方的无能,感到不满,但是他更知道,而今要解决当务之急是什么?是叶宗留。

    朱祁镇并非不知道,南方卫所军不能打的,毕竟之前倭寇上岸后,以不足千人的规模攻克一个千户所。

    朱祁镇心中已经有估计,但是万万没有想到,南方卫所情况会低到这种地步。

    打不过倭寇也就算了,还打不过矿匪。

    甚至朱祁镇一场败仗,直接让叶留宗小看朝廷,之前不过是在山中过小日子,而今居然敢称王撤旗了。

    朱祁镇也知道,叶留宗手下定然也很能打的。

    想想就知道,这矿工体力,是能打的,而且朝廷封矿,撤出人手,叶留宗盗矿,其中也不会太平的。

    看到这里财富的,不仅仅是叶留宗一个人。想想就知道为什么叶留宗能得到最后的胜利,想来不是他官府方面有关系。

    而是他手下的人能打的。

    但是朱祁镇还是无法接受,广大南方卫所都疲敝如此,一旦南方有事,频频从北方调客兵南下。一来影响北方的边防,二来,大明看上去养卫所不花钱,但实际上卫所无偿占有大量土地,这其中朝廷也是付出代价的。

    孟瑛说道:“臣曾经负责招募南征军队给靖远伯和南和伯,在南方遍考南直隶,江西,浙江卫所,皆不堪用,臣俩次从中共挑选精锐十几万人从军,一路上多加训练,才算是能够一用,但是这些军队,有相当一部分留给在云南的南和伯戍边了。”

    “留守士卒,大多是老弱。不堪一战。”

    朱祁镇听了,一时间有些自嘲。

    没有想到南方卫所的凋零,还有朱祁镇决策的影响。

    当初麓川之战,朱祁镇是坚决不从九边调兵。大部队动用的都是南方卫所兵。

    南方卫所兵承平日久。本来战力就不堪,孟瑛为了完成募兵任务,定是将能够用的士卒,全部给调走了。回来的并不多。

    想想就知道,南方卫所战力不足依靠了。

    当初还觉得自己的决断是非常正确的,不管什么样的事情,一利生必有一弊随。

    主政者只能权衡利弊而已,那些没有一点弊端,十全十美大好事,定然是骗人的。

    只是朱祁镇而今要面对自己留下的乱摊子。

    英国公说道:“臣以为当抽调山东备倭军南下平叛。”

    一听到这话朱祁镇看了一眼张辅,然后说道:“英国公所言极是,福建水师在海上,不可轻动,就让山东备倭军去,只是首辅是个什么想法?”

    山东备倭司指挥使朱永,在山东练兵有几年了,人数足有一万多,马匹正统十年已经达到一人一马,十丈福船有十艘,二十仗福船有三艘,三十仗有俩艘,四十仗有一艘,四十仗大明只有俩艘,山东一艘,福建一艘。每艘船上装备大发贡、碗口铳、鸟嘴铳、喷筒等大小火器,山东军一直被朱祁镇藏着,这次决定试试战斗力,不过动用船只的可能性不大。

    曹鼐先请罪说道:“臣无能,此乃福建布政指挥副使谢怀,欺君枉上之举,都察院那边也多有不发之举,谢怀强纳属下之女为妾,并大肆通海,逃海关税负,甚至指使卫所官兵海上行凶。”

    朱祁镇对此并不在乎。他关注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谁的责任。

    只是朱祁镇对曹鼐的论断,却是非常赞同,此事根本就是地方官无能。

    从朝廷法度上来看,朝廷的决策是没有错了,不管是封山,而是重新开采。银矿都是不准许百姓私自开采。

    叶宗留之流都是犯了朝廷法度。

    但是百姓不给你说这个,他们要活着,要混口饭吃。法律与现实从来是有差距的,即便现在也是一样的。

    在这方面就需要地方官员的自由裁量了。

    地方官员的自由裁量权是非常大的,所以才有灭门府尹,破家知县之说。虽然副作用很大,不如此不足以处理各种地方事务。

    福建地方失职,看叶留宗刚刚开始是不想造反的。也就是不管是地方政府怎么做,都是有将一个乱子消弭于无形之中的可能。

    如果放于谦,周忱在哪里做地方官,朱祁镇估计于谦敢孤身入矿山,将叶留宗招抚下来,而周忱也足够的手段,让叶留宗乖乖下山。

    但是福建地方怎么做的。

    一塌糊涂。

    朱祁镇缓缓的睁开说道:“此辈蛀虫,死不足惜。传朕旨意,招谢怀入京觐见。”

    朱祁镇言下之意,已经很明显了。这人一入京师,就别想活着离开了。

    曹鼐咳嗽两声,说道:“陛下,臣以为而今不能动此人。当以大举为重,叶留宗所在仙霞岭,乃是三省交界之处,想要围剿非统合三省人马不可。”

    “这都需要时间,但是他反意昭彰,如果不尽快剿灭,恐生大乱,而谢怀为了保住自己乌纱帽,定然拼尽全力剿灭叶留宗,此刻拿下他,恐怕叶留宗就要逃出生天,一时难治了。”

    朱祁镇也明白,对朝廷来说坐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流寇。三省交界之处,想围剿的行政成本本就很高,即便而今朱祁镇立即下圣旨,等三省协调好,也是好一两个月过去了。

    朱祁镇之后让内阁下旨封王英为南京礼部尚书,也就是挂个虚职,允许返乡,朱祁镇不是舍不得处罚他,是因为他的儿子——北镇抚司指挥同知王裕,朱祁镇正在重用他,怎么能亏待他的老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