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正午攻势(六)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军主?”守卫士兵首先表达出来的情绪是疑惑,而后很快转为了震惊。
他们没有想到在如此晚的深夜,军主居然还没有休息,居然来到这个南城楼的指挥中心来查看他们的情况。
被军主看到他们懈怠的样子,卫兵也有些发慌,一个个摆正姿态行了个军礼,然后有些惭愧地向姜榆罔致歉。
对于卫兵们的懈怠,姜榆罔自己也无意于深究,毕竟真正影响他们的还是上面的管理者的态度,而显然现在的南城楼处的管理中心颇为懈怠,苛责这些卫兵也没有什么用处。
至于管理中心的懈怠,姜榆罔想来则是因为深夜的缘故,仍然在工作的人们难免会因为精力不足而出现一些混乱;另一方面,则是人力的管理接洽。
孟养城明军内部的管理混乱,远远超出姜榆罔的想象。主要的高级军官的主要管理范围基本上都局限于自己的部下中,而占据可用战力绝大多数的后勤民夫却完全没有动员起来,只是随着孟养城的防守形式的逐渐形成,而将所有的后勤民夫的工作进行收拢和集中管理。
这些后勤民夫的能力参差不齐,严格上进行选拔的话,可能十个人才能有一个人能够派的上战斗力,而为了这些人的战斗力进行重新编制,所要付出的精力是巨大的。
让原本的明军军官放弃了组织后勤民夫的另一个原因是,孟养城本来承担的物资转运压力也很大,就算把后勤民夫组织起来,进行军事训练,得到了能够战斗,具备足够战斗力的部队组织,最终还是要解散分化到松散的后勤转运团队中,不再参与各种军事训练活动,而是转而进行各种物资运输活动和其他后勤任务,还是不能作为战斗力进行投入的。
因此,发动这些民夫所能获得的性价比实在太低,又因为本来也没有人能够在严格职责管理上负责后勤民夫的管理,这些民夫理论上应该是属于总兵或监督直属的部下,并不属于孟养城的军官,这些来自曲靖四卫的军官管理,所以无论从哪个方面,他们都不具备组织这些民夫的条件。
事实也接近于姜榆罔的判断,除了白千帆对这些民夫有一定的组织,抽取其中可以作为战力的人员进行了一定的补员和部署安排之外,其他人并没有被组织起来,而在姜榆罔离开后,孟养城中的民夫也处于一种散乱的状态,只有比较松散的安排。
民夫们的营地分布在孟养城的各处,而他们的组织管理也归属于各处的军官。实际上,他们的指挥权由留在孟养城中的最高等级的军官,平夷卫指挥使管理,但是平夷卫指挥使也不过刚刚接手这些民夫,并没有下达什么实际的命令。
而当姜榆罔承接下来了北城和南城的防务后,顺带着也承接了北城和南城的近一千民夫。他并没有轻视这些民夫,无论这些人的年龄和体质有多么不适合孟养城的战斗,他们都是这个时代的战争里最重要的资源——人力。
姜榆罔其实是把这些民夫当做军队来看待的,自从接收了这些民夫的组织权后,就开始从莽古堡运送多余的武器装备进入到孟养城,补充这些民夫在武备上的空缺。
最终的武装结果算的上是令人满意的,姜榆罔并没有打算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为这些民夫配备火铳或其他难以驾驭的武器,而是广泛的配备长矛和长刀这样最初等的武器,不求其他,只求具备一定的自保能力,不至于在敌人面前只有逃跑和投降的能力,能够在战兵的掩护下进行战斗,或者单纯起到压阵的作用。
结果是,姜榆罔管理下的一千多民夫,每个人都配备到了武器,其中大约两百人的青壮年还能同时分配到两件武器。又按照平时这些民夫在后勤上的组织进行转变为军事组织管理的安排,在一天的时间里从无到有的建立起临时的军事组织。
最终的组织结果是模仿莽古堡部队的安排,建立了两个团,每个团都不是满编,都只是管辖两个营。每个营由三个阵列构成,除了一个营只有两个阵列组成以外。
而那个只有两个阵列的营,是全部由青壮年临时编成的营,作为生力军来填补战兵人力上的空缺。
而后是对于民夫集结而成的战兵的布置安排,姜榆罔将他们分为了两部分,实际上就是对应两个团,一个团由青壮年编成的营和另一个相对人员状态较好的营构成,共计接近五百人,负责南城的驻守。
而另外两个人员状态较差的营,其中有五成以上的人年龄和身体状态并不适合战斗,也临时编成了一个团,负责北城的防务。
之所以这么分,是因为姜榆罔最终在南城投入的合格战兵的人数其实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对于民夫组成的临时战兵的需求较高,而在北城的则是此次孟养城守备的主力,所以对于民夫临时部队的需求也相对较低一些,并不需要他们提供多大的作用,只要能发挥出来一些作用即可。
当然了,这些民夫集结,临时组织起来的队伍,所面对的最直接的问题就是管理,毕竟他们在之前一直疏于管理,也缺乏这方面的训练,而留给姜榆罔的,只有一天一夜的时间。
一个白天可以说是万分紧张地度过了,也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基本完成了兵力的布置。但是显然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而负责解决这些问题的人,自然就是来自莽古堡的正式战兵队伍中的各级军官了。
因此,姜榆罔才能见到,虽然已经进入深夜,但是南城楼下的指挥营帐仍然人声鼎沸,颇为热闹,各色人物在此来来往往。
这么看来,安排阿乌玛在南城这里,也许不是一件坏事,有一个人坐镇南城,自己也能够更放心一些。
姜榆罔心里默默想着,一边向这座院落的主屋走去,见到姜榆罔动身,黎重也立马跟了上去,而两个卫兵自然是识趣地让开道路。
没有等黎重动手,姜榆罔就先主动推开了主屋的门,这是一间颇为宽敞的房间,天花板的位置很高,而且有两个门开向左右两个方向,神色紧张的人拿着各种物品在房间中穿行。姜榆罔可以看到的就是一个来自莽古堡的军官身边围着数个民夫中选出的负责人,民夫的头领大多都是面露紧张之色地向莽古堡军官询问着问题。
他眼光扫了一圈,偌大的房间里,莽古堡军官好像没有人第一刻注意到他的来到,都是还算认真地为这些民夫中选出来的头领们解决疑惑,这种素养是姜榆罔培养训练他们的一个目标:耐心。
耐心是作为领导者的一个极为关键的能力,这是姜榆罔的看法。作为一个领导者,再多的耐心都是不够的,在培养和发展耐心的路上,他们永远没有止境。
首先,作为领导者,他们必然要具备一些比其他人更出色的地方,而在做事情时,他们需要发挥出来这些优点与长处,来带动整个团队与组织一起前行,此时就需要他们将自己的优点传及所有的部下,让他们都受到这些优点的正面影响。
而在这个过程中,足够的耐心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急于求成的粗暴,还是敷衍了事的草率,都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对于部下的指挥与引导。
在这个过程中,姜榆罔主要关注的就是莽古堡军队中,前期选拔出来的军官在士兵训练上做出来的表率,所有急于求成或者敷衍了事的军官,都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提拔,其中表现最差的人甚至被重新安排为普通士兵,取消了晋升。
其次,领导者是各种任务的承接者与处理者,他们会接收到各种各样的任务,又要对这些任务进行处置。这个过程中,主要考验他们的是两个方面,一为选择和安排合适的人选来进行分工,二为整个任务实现流程的监督管理。
如果说第一点可能不需要太多的耐心,更多的是需要一种判断力与决断力的话,那么第二点,就是很大程度上在考验一个领导者的耐心了,只有具备足够的耐心,每时每刻细心关注任务的执行流程,才能实现对于流程的准确管理,这一点可以通过许多方法实现,但是从领导者的耐心这一点进行选择,在姜榆罔看来是一条可行之路。
在姜榆罔看来,领导者存在两个特点,第一点就是,身为领导者,必须要比其他人承担更多的任务,这些任务不能是徒有其名的负担,必须是实实在在的执行内容。
因为这个第一点,可能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领导的人选,那么就不得不提到第二点:在一个正常的环境中,是会有许多人存在的。
这个特点算是姜榆罔一直以来,对于周围环境的观察而得到的原创结论,那就是人与环境的关系。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人是活跃的,可以从事各种各样的事情,负担起各种各样的责任;而在一个恶劣的环境中,人是消极低落的,甚至能够达成一种虽然有很多人,但是却无比寂寥冷清的效果,他们几乎什么事情都很难做好。
举一个例子,就是莽古山。在麓川军强占莽古山的时期,莽古山的整体生产效率低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样子,因为人人自危,都是在麓川的威胁之下艰难生存,许多人甚至一度到了吃不饱饭,濒临饿死的境地;而当他们被姜榆罔组织起来,建立莽古堡的过程中,和莽古堡成功建立后,他们创造了不可思议的成绩。
不仅仅在短时间内建筑了可能是几十年来莽古山上最大规模的山寨,还在莽古堡建成后,制造了数量极大的火铳,以及长矛,长刀和弓箭等冷兵器,虽说数量可能看起来不多,但是相对常规情况下明军工匠的生产力,已经是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了。
最后是百草院的各种农耕队和狩猎队,到了眼下,已经实现了超过了过去的农牧业生产力的目标,加上孟养城物资的支援,已经做到了物资的相对丰裕。
“军主?”守卫士兵首先表达出来的情绪是疑惑,而后很快转为了震惊。
他们没有想到在如此晚的深夜,军主居然还没有休息,居然来到这个南城楼的指挥中心来查看他们的情况。
被军主看到他们懈怠的样子,卫兵也有些发慌,一个个摆正姿态行了个军礼,然后有些惭愧地向姜榆罔致歉。
对于卫兵们的懈怠,姜榆罔自己也无意于深究,毕竟真正影响他们的还是上面的管理者的态度,而显然现在的南城楼处的管理中心颇为懈怠,苛责这些卫兵也没有什么用处。
至于管理中心的懈怠,姜榆罔想来则是因为深夜的缘故,仍然在工作的人们难免会因为精力不足而出现一些混乱;另一方面,则是人力的管理接洽。
孟养城明军内部的管理混乱,远远超出姜榆罔的想象。主要的高级军官的主要管理范围基本上都局限于自己的部下中,而占据可用战力绝大多数的后勤民夫却完全没有动员起来,只是随着孟养城的防守形式的逐渐形成,而将所有的后勤民夫的工作进行收拢和集中管理。
这些后勤民夫的能力参差不齐,严格上进行选拔的话,可能十个人才能有一个人能够派的上战斗力,而为了这些人的战斗力进行重新编制,所要付出的精力是巨大的。
让原本的明军军官放弃了组织后勤民夫的另一个原因是,孟养城本来承担的物资转运压力也很大,就算把后勤民夫组织起来,进行军事训练,得到了能够战斗,具备足够战斗力的部队组织,最终还是要解散分化到松散的后勤转运团队中,不再参与各种军事训练活动,而是转而进行各种物资运输活动和其他后勤任务,还是不能作为战斗力进行投入的。
因此,发动这些民夫所能获得的性价比实在太低,又因为本来也没有人能够在严格职责管理上负责后勤民夫的管理,这些民夫理论上应该是属于总兵或监督直属的部下,并不属于孟养城的军官,这些来自曲靖四卫的军官管理,所以无论从哪个方面,他们都不具备组织这些民夫的条件。
事实也接近于姜榆罔的判断,除了白千帆对这些民夫有一定的组织,抽取其中可以作为战力的人员进行了一定的补员和部署安排之外,其他人并没有被组织起来,而在姜榆罔离开后,孟养城中的民夫也处于一种散乱的状态,只有比较松散的安排。
民夫们的营地分布在孟养城的各处,而他们的组织管理也归属于各处的军官。实际上,他们的指挥权由留在孟养城中的最高等级的军官,平夷卫指挥使管理,但是平夷卫指挥使也不过刚刚接手这些民夫,并没有下达什么实际的命令。
而当姜榆罔承接下来了北城和南城的防务后,顺带着也承接了北城和南城的近一千民夫。他并没有轻视这些民夫,无论这些人的年龄和体质有多么不适合孟养城的战斗,他们都是这个时代的战争里最重要的资源——人力。
姜榆罔其实是把这些民夫当做军队来看待的,自从接收了这些民夫的组织权后,就开始从莽古堡运送多余的武器装备进入到孟养城,补充这些民夫在武备上的空缺。
最终的武装结果算的上是令人满意的,姜榆罔并没有打算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为这些民夫配备火铳或其他难以驾驭的武器,而是广泛的配备长矛和长刀这样最初等的武器,不求其他,只求具备一定的自保能力,不至于在敌人面前只有逃跑和投降的能力,能够在战兵的掩护下进行战斗,或者单纯起到压阵的作用。
结果是,姜榆罔管理下的一千多民夫,每个人都配备到了武器,其中大约两百人的青壮年还能同时分配到两件武器。又按照平时这些民夫在后勤上的组织进行转变为军事组织管理的安排,在一天的时间里从无到有的建立起临时的军事组织。
最终的组织结果是模仿莽古堡部队的安排,建立了两个团,每个团都不是满编,都只是管辖两个营。每个营由三个阵列构成,除了一个营只有两个阵列组成以外。
而那个只有两个阵列的营,是全部由青壮年临时编成的营,作为生力军来填补战兵人力上的空缺。
而后是对于民夫集结而成的战兵的布置安排,姜榆罔将他们分为了两部分,实际上就是对应两个团,一个团由青壮年编成的营和另一个相对人员状态较好的营构成,共计接近五百人,负责南城的驻守。
而另外两个人员状态较差的营,其中有五成以上的人年龄和身体状态并不适合战斗,也临时编成了一个团,负责北城的防务。
之所以这么分,是因为姜榆罔最终在南城投入的合格战兵的人数其实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对于民夫组成的临时战兵的需求较高,而在北城的则是此次孟养城守备的主力,所以对于民夫临时部队的需求也相对较低一些,并不需要他们提供多大的作用,只要能发挥出来一些作用即可。
当然了,这些民夫集结,临时组织起来的队伍,所面对的最直接的问题就是管理,毕竟他们在之前一直疏于管理,也缺乏这方面的训练,而留给姜榆罔的,只有一天一夜的时间。
一个白天可以说是万分紧张地度过了,也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基本完成了兵力的布置。但是显然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而负责解决这些问题的人,自然就是来自莽古堡的正式战兵队伍中的各级军官了。
因此,姜榆罔才能见到,虽然已经进入深夜,但是南城楼下的指挥营帐仍然人声鼎沸,颇为热闹,各色人物在此来来往往。
这么看来,安排阿乌玛在南城这里,也许不是一件坏事,有一个人坐镇南城,自己也能够更放心一些。
姜榆罔心里默默想着,一边向这座院落的主屋走去,见到姜榆罔动身,黎重也立马跟了上去,而两个卫兵自然是识趣地让开道路。
没有等黎重动手,姜榆罔就先主动推开了主屋的门,这是一间颇为宽敞的房间,天花板的位置很高,而且有两个门开向左右两个方向,神色紧张的人拿着各种物品在房间中穿行。姜榆罔可以看到的就是一个来自莽古堡的军官身边围着数个民夫中选出的负责人,民夫的头领大多都是面露紧张之色地向莽古堡军官询问着问题。
他眼光扫了一圈,偌大的房间里,莽古堡军官好像没有人第一刻注意到他的来到,都是还算认真地为这些民夫中选出来的头领们解决疑惑,这种素养是姜榆罔培养训练他们的一个目标:耐心。
耐心是作为领导者的一个极为关键的能力,这是姜榆罔的看法。作为一个领导者,再多的耐心都是不够的,在培养和发展耐心的路上,他们永远没有止境。
首先,作为领导者,他们必然要具备一些比其他人更出色的地方,而在做事情时,他们需要发挥出来这些优点与长处,来带动整个团队与组织一起前行,此时就需要他们将自己的优点传及所有的部下,让他们都受到这些优点的正面影响。
而在这个过程中,足够的耐心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急于求成的粗暴,还是敷衍了事的草率,都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对于部下的指挥与引导。
在这个过程中,姜榆罔主要关注的就是莽古堡军队中,前期选拔出来的军官在士兵训练上做出来的表率,所有急于求成或者敷衍了事的军官,都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提拔,其中表现最差的人甚至被重新安排为普通士兵,取消了晋升。
其次,领导者是各种任务的承接者与处理者,他们会接收到各种各样的任务,又要对这些任务进行处置。这个过程中,主要考验他们的是两个方面,一为选择和安排合适的人选来进行分工,二为整个任务实现流程的监督管理。
如果说第一点可能不需要太多的耐心,更多的是需要一种判断力与决断力的话,那么第二点,就是很大程度上在考验一个领导者的耐心了,只有具备足够的耐心,每时每刻细心关注任务的执行流程,才能实现对于流程的准确管理,这一点可以通过许多方法实现,但是从领导者的耐心这一点进行选择,在姜榆罔看来是一条可行之路。
在姜榆罔看来,领导者存在两个特点,第一点就是,身为领导者,必须要比其他人承担更多的任务,这些任务不能是徒有其名的负担,必须是实实在在的执行内容。
因为这个第一点,可能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领导的人选,那么就不得不提到第二点:在一个正常的环境中,是会有许多人存在的。
这个特点算是姜榆罔一直以来,对于周围环境的观察而得到的原创结论,那就是人与环境的关系。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人是活跃的,可以从事各种各样的事情,负担起各种各样的责任;而在一个恶劣的环境中,人是消极低落的,甚至能够达成一种虽然有很多人,但是却无比寂寥冷清的效果,他们几乎什么事情都很难做好。
举一个例子,就是莽古山。在麓川军强占莽古山的时期,莽古山的整体生产效率低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样子,因为人人自危,都是在麓川的威胁之下艰难生存,许多人甚至一度到了吃不饱饭,濒临饿死的境地;而当他们被姜榆罔组织起来,建立莽古堡的过程中,和莽古堡成功建立后,他们创造了不可思议的成绩。
不仅仅在短时间内建筑了可能是几十年来莽古山上最大规模的山寨,还在莽古堡建成后,制造了数量极大的火铳,以及长矛,长刀和弓箭等冷兵器,虽说数量可能看起来不多,但是相对常规情况下明军工匠的生产力,已经是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了。
最后是百草院的各种农耕队和狩猎队,到了眼下,已经实现了超过了过去的农牧业生产力的目标,加上孟养城物资的支援,已经做到了物资的相对丰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