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正午攻势(四)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阿乌玛?”听到姜榆罔的回答后,黎重好奇地瞪大了眼睛:“团监督他怎么会在这里?”
现在的阿乌玛显然已经算的上是今非昔比,是整个莽古堡的主力,也是眼下姜榆罔带来参与孟养城守城的部队:由装备最精良,战术训练水平最高的第一营和第二营编成的孟养城第二团。
孟养城第二团的团长李显,正是姜榆罔穿越到明代时,莽古山上除了他以外唯一一名在历次战斗后活下来的低级军官,随着姜榆罔的晋升,地位的提高,还有在姜榆罔的策划推动下莽古堡的建立,莽古堡明军的规模也随着白千帆的支持和莽古堡对于莽古山一带麓川百姓的影响力而很快扩张。
因而李显也随之不断地在莽古堡部队中获得了地位上的提升,正式的军衔等级提升到了总旗,而实际上他所掌管的部队规模也不再是原本的总旗小旗这种低级军官的层次,而是到了百人以上,甚至是数百人的规模。
虽然李显作为最初时就具备军官身份的人,客观上从大家的信服力,以及论资排辈的方法上来说,的确是莽古堡军队中在提拔地位上优先级很高的人物,但是姜榆罔也没有完全把李显作为了莽古堡明军军官中,除了他自己以外可以分担最大权力的人。
一方面,李显并不是自己的熟人,或者说在穿越之前的那个姜榆罔的熟人,虽然算得上一手提拔起来,但是两人最初时的地位是平等的,在现在的莽古堡,虽然两个人名义上的军职差别算不上特别大,一个是百户,另一个是总旗,但是地位上可以说是天差地别。
莽古堡是孟养城之外规模最大的营寨之一,活跃程度和繁荣程度甚至不亚于孟养城,这座营寨,其实算得上是一个小型的城镇,而在麓川这种地方,这种规模的城镇已经算是四流,而孟养城,曾经可能是二流,而现在因为连年的战事,已经沦为三流,更大一些的应该是类似江头城一类的城镇,依托附近较大规模的城寨和有利的地形以及地缘,虽然时常与战火为伴,但是仍然有较大的规模,这种城镇算的上是二流,而第一流的城镇,则是一些大势力的都城,如阿瓦王国的王城之类的地方。
而姜榆罔,已经在半年多的时间里,从当初的那个小旗,已然成长为了一方城镇的主人,手下除了上千的战兵之外,还有从事农耕,狩猎,生产,工艺,管理等各个方面的部下,加上受他直接或间接管理的人,已经有数千人归于他的管理控制之下。
李显,只不过是莽古堡的数千人中,一个相对来讲拥有一定权力和地位的人而已。
姜榆罔对待李显,也因此有了一些另外的考量,就算是李显完全没有表现出来对于姜榆罔的权利和地位的不认可,但是姜榆罔自己还是做好了李显存在这些方面的不认可的准备。
而存在这种准备之后,姜榆罔自然也不会盲目地信任和任用李显,最关键的神狩院院使的位置和秘理院院使,以及甚至是枢机院院使的人选,都选择了牢牢地控制在自己信任的人手中。
另一方面,李显到底能够承担怎样的职位,掌握怎样的权力,又应该负起那些责任,还要切实地与他的个人能力进行相关性的观察。其实姜榆罔对于李显的个人军事素养是不担心的,甚至可以说,姜榆罔对于莽古山最初一直在战斗中,在艰险的战线守备环境中能够坚守的几十名士兵的军事素养都颇为信任。
他们本身就是可能是这个时代里,战斗经验最丰富的的一群士兵,而他们属于的军队,同样可能是这个时空中最伟大的一支军队,而莽古山防线的几十名守军,又是在极为恶劣的情况下没有斗志崩溃,仍然选择坚守,且在艰难而残酷的环境中成功活了下来,这就是能力的最佳体现,比一切的考核都要更可靠。
但是成为一名军队的指挥官,需要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战术素养,还要足够的领导能力与大局观,姜榆罔一开始并不能确定李显具备这些,或者说在全部的可能的军官候选人中,李显是最合适的那一个。
但是在后续的训练和实战中,李显的确表现出来的出色的管理组织能力,从训练端的个人能力培训,到组织战术训练,再到实战中的指挥能力,李显都不愧于他在最初能从普通士兵中脱颖而出被选为小旗的能力,而几个月来莽古堡军队的发展,一步步走来,规模一步步扩大的过程中,又让他的能力得到了磨砺。
以至于现在姜榆罔,如果说是在一些已经限定好的环境下,或者是限制了某些他和李显都熟知的战术要求的情况下,让他和李显进行比较,他自己都没有自信能够胜过李显,这也能从一个方面证明李显,在面对麓川军时,的确具备足够的指挥能力与指挥水平。
如果李显并不具备实际的能力,只是单纯具备一定的个人威望与资历的话,姜榆罔的确还可以通过任用自己信任的心腹的方式来影响到李显的职位,毕竟论资排辈或者说人情这种东西说到底还是一个不确定的东西,由姜榆罔说了算来进行决定。
但是李显通过这几个月来莽古堡军队的实际发展与成长的过程中,是实实在在的表现出来了合格的,甚至是足够出色的能力,在这幢情况下,姜榆罔要是还是一味地把关键的位置都放上自己最信任,也是最听自己命令的人,那就显得有些不够明智了。
这么做,一方面会让李显这种身份能力接近于完美的人寒心,进而影响到更多人对于姜榆罔的看法,不仅起不到加强控制的作用,还会搞得人心离散,其实是得不偿失的作坊;另一方面,也会的确地浪费人才,影响到莽古堡军队的实力发展。
他的莽古堡,毕竟是处于孟养城附近这种四战之地,是容不得安逸的,必须通过战火的淬炼才能得到真正的认可和存在的能力,而他的手下许多人又没有足够的经验,大都是从负责后勤的民夫或者是麓川的普通百姓出身而加入到军队中来的。
虽然说,加入到军队中来的人,基本的条件还是过关的,身体是健康的,年龄发育上也具备足够的精力来参加训练和战斗,力量与技术学习上也能满足战斗的要求,但是他们毕竟还是有太多新人,战斗的经验,很多人只是参加过小规模的械斗和围剿盗匪的经验,对于大规模的战争是陌生的。
想要充分发挥出这样一支军队的实力,就需要姜榆罔寻找到足够优秀的人才,甚至是天才来进行指挥和引导,而李显就是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姜榆罔要求的这么一位人才,不能充分的任用他,对于姜榆罔来说也是害处大于可能的好处的。
所以最终,姜榆罔还是选择了让李显来率领这一支最关键的部队,孟养城第二团,说是第二团,其实不过是为了方便记忆,根据建立时间来进行的编号罢了,实际上的战术实力是要胜于第一团的。
而这建立时间上的落后,也仅仅是第二团的团这一级的建立时间较为落后,实际上第二团的构成,第一营和第二营都是最初的第一团的编制,之所以改编成第二团,是因为为了配合孟养城的战术设计,将莽古堡的军队分成两部分进行指挥,而又要对前往孟养城的那一支军队进行战术上的倾斜,所以将全部的鸟铳配备给了前往孟养城的第一营和第二营。
但就像孪生兄弟一样的孟养城第二团和莽古堡第一团,其实只存在于团一级编制上的时间差异,如果真是要论实际上的士兵训练,组织建成的时间的话,孟养城第二团还要早于莽古堡第一团,是更为优秀的战士。
实际上的内部编制也是如此,组成孟养城第二团的是原来的第一营和第二营,而莽古堡第一团的组成则是第三营和第四营。孟养城第二团,实际上是莽古堡部队真正的精锐主力。
而率领这一支第二团,也寄予了姜榆罔对于李显的信任和期待。但是莽古堡部队的编制,除了团长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人员来牵制权力,综合战术判断,这里面最关键的人物,自然就是扮演了副手角色的团监督了,而阿乌玛,正是孟养城第二团的团监督。
之所以选阿乌玛作为团监督,原因自然是许多的,一方面阿乌玛与姜榆罔私交颇深,一直把姜榆罔当做自己的恩人看待,从被麓川军占据的南桑寨的暗无天日,到莽古堡建立一切朝气蓬勃的重现光明,阿乌玛对于姜榆罔,和许多经过姜榆罔一手选中,培养,提拔和优待的年轻人一样。
而他的女儿喜儿,也被姜榆罔送到了阿天那里学习和培养,与其他接受培养的几个孩子一起,这些孩子,都是姜榆罔对于自己势力的未来的希望与期待,他们从小接受文化知识学习,了解到的都是一些姜榆罔从现代带来的先进理念。其中固然有姜榆罔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而掺杂的一些沙子,但是总体上还是要比公元十五世纪这种时代的理念先进许多。
这些理念具体来讲其实有点难以描述清楚,但是如果用一些比喻或者举例的方法的话,就还是可以理解的。姜榆罔自己对于这种理念的定义就是蒸汽朋克。就算是他知道了后来会发生的事情,他也没有打算在这个时代重现电气乃至信息时代,当然固然会有一些比如内燃机的科技或者是无线电的技术引入,但是总体上还是要控制这个时代从理念层次到实际的材料层次,再到应用层次的进步的,因为如果那样的话,固然带来了一些方便,但同时也为姜榆罔的控制人心提供了不小的麻烦。
先进的技术与理念泄露或流行,会让姜榆罔失去自己最大的优势,他要做的就是让技术功利性的发展,让科技树点歪,出现一个蒸汽朋克式的可以为己所用的空间。
“阿乌玛?”听到姜榆罔的回答后,黎重好奇地瞪大了眼睛:“团监督他怎么会在这里?”
现在的阿乌玛显然已经算的上是今非昔比,是整个莽古堡的主力,也是眼下姜榆罔带来参与孟养城守城的部队:由装备最精良,战术训练水平最高的第一营和第二营编成的孟养城第二团。
孟养城第二团的团长李显,正是姜榆罔穿越到明代时,莽古山上除了他以外唯一一名在历次战斗后活下来的低级军官,随着姜榆罔的晋升,地位的提高,还有在姜榆罔的策划推动下莽古堡的建立,莽古堡明军的规模也随着白千帆的支持和莽古堡对于莽古山一带麓川百姓的影响力而很快扩张。
因而李显也随之不断地在莽古堡部队中获得了地位上的提升,正式的军衔等级提升到了总旗,而实际上他所掌管的部队规模也不再是原本的总旗小旗这种低级军官的层次,而是到了百人以上,甚至是数百人的规模。
虽然李显作为最初时就具备军官身份的人,客观上从大家的信服力,以及论资排辈的方法上来说,的确是莽古堡军队中在提拔地位上优先级很高的人物,但是姜榆罔也没有完全把李显作为了莽古堡明军军官中,除了他自己以外可以分担最大权力的人。
一方面,李显并不是自己的熟人,或者说在穿越之前的那个姜榆罔的熟人,虽然算得上一手提拔起来,但是两人最初时的地位是平等的,在现在的莽古堡,虽然两个人名义上的军职差别算不上特别大,一个是百户,另一个是总旗,但是地位上可以说是天差地别。
莽古堡是孟养城之外规模最大的营寨之一,活跃程度和繁荣程度甚至不亚于孟养城,这座营寨,其实算得上是一个小型的城镇,而在麓川这种地方,这种规模的城镇已经算是四流,而孟养城,曾经可能是二流,而现在因为连年的战事,已经沦为三流,更大一些的应该是类似江头城一类的城镇,依托附近较大规模的城寨和有利的地形以及地缘,虽然时常与战火为伴,但是仍然有较大的规模,这种城镇算的上是二流,而第一流的城镇,则是一些大势力的都城,如阿瓦王国的王城之类的地方。
而姜榆罔,已经在半年多的时间里,从当初的那个小旗,已然成长为了一方城镇的主人,手下除了上千的战兵之外,还有从事农耕,狩猎,生产,工艺,管理等各个方面的部下,加上受他直接或间接管理的人,已经有数千人归于他的管理控制之下。
李显,只不过是莽古堡的数千人中,一个相对来讲拥有一定权力和地位的人而已。
姜榆罔对待李显,也因此有了一些另外的考量,就算是李显完全没有表现出来对于姜榆罔的权利和地位的不认可,但是姜榆罔自己还是做好了李显存在这些方面的不认可的准备。
而存在这种准备之后,姜榆罔自然也不会盲目地信任和任用李显,最关键的神狩院院使的位置和秘理院院使,以及甚至是枢机院院使的人选,都选择了牢牢地控制在自己信任的人手中。
另一方面,李显到底能够承担怎样的职位,掌握怎样的权力,又应该负起那些责任,还要切实地与他的个人能力进行相关性的观察。其实姜榆罔对于李显的个人军事素养是不担心的,甚至可以说,姜榆罔对于莽古山最初一直在战斗中,在艰险的战线守备环境中能够坚守的几十名士兵的军事素养都颇为信任。
他们本身就是可能是这个时代里,战斗经验最丰富的的一群士兵,而他们属于的军队,同样可能是这个时空中最伟大的一支军队,而莽古山防线的几十名守军,又是在极为恶劣的情况下没有斗志崩溃,仍然选择坚守,且在艰难而残酷的环境中成功活了下来,这就是能力的最佳体现,比一切的考核都要更可靠。
但是成为一名军队的指挥官,需要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战术素养,还要足够的领导能力与大局观,姜榆罔一开始并不能确定李显具备这些,或者说在全部的可能的军官候选人中,李显是最合适的那一个。
但是在后续的训练和实战中,李显的确表现出来的出色的管理组织能力,从训练端的个人能力培训,到组织战术训练,再到实战中的指挥能力,李显都不愧于他在最初能从普通士兵中脱颖而出被选为小旗的能力,而几个月来莽古堡军队的发展,一步步走来,规模一步步扩大的过程中,又让他的能力得到了磨砺。
以至于现在姜榆罔,如果说是在一些已经限定好的环境下,或者是限制了某些他和李显都熟知的战术要求的情况下,让他和李显进行比较,他自己都没有自信能够胜过李显,这也能从一个方面证明李显,在面对麓川军时,的确具备足够的指挥能力与指挥水平。
如果李显并不具备实际的能力,只是单纯具备一定的个人威望与资历的话,姜榆罔的确还可以通过任用自己信任的心腹的方式来影响到李显的职位,毕竟论资排辈或者说人情这种东西说到底还是一个不确定的东西,由姜榆罔说了算来进行决定。
但是李显通过这几个月来莽古堡军队的实际发展与成长的过程中,是实实在在的表现出来了合格的,甚至是足够出色的能力,在这幢情况下,姜榆罔要是还是一味地把关键的位置都放上自己最信任,也是最听自己命令的人,那就显得有些不够明智了。
这么做,一方面会让李显这种身份能力接近于完美的人寒心,进而影响到更多人对于姜榆罔的看法,不仅起不到加强控制的作用,还会搞得人心离散,其实是得不偿失的作坊;另一方面,也会的确地浪费人才,影响到莽古堡军队的实力发展。
他的莽古堡,毕竟是处于孟养城附近这种四战之地,是容不得安逸的,必须通过战火的淬炼才能得到真正的认可和存在的能力,而他的手下许多人又没有足够的经验,大都是从负责后勤的民夫或者是麓川的普通百姓出身而加入到军队中来的。
虽然说,加入到军队中来的人,基本的条件还是过关的,身体是健康的,年龄发育上也具备足够的精力来参加训练和战斗,力量与技术学习上也能满足战斗的要求,但是他们毕竟还是有太多新人,战斗的经验,很多人只是参加过小规模的械斗和围剿盗匪的经验,对于大规模的战争是陌生的。
想要充分发挥出这样一支军队的实力,就需要姜榆罔寻找到足够优秀的人才,甚至是天才来进行指挥和引导,而李显就是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姜榆罔要求的这么一位人才,不能充分的任用他,对于姜榆罔来说也是害处大于可能的好处的。
所以最终,姜榆罔还是选择了让李显来率领这一支最关键的部队,孟养城第二团,说是第二团,其实不过是为了方便记忆,根据建立时间来进行的编号罢了,实际上的战术实力是要胜于第一团的。
而这建立时间上的落后,也仅仅是第二团的团这一级的建立时间较为落后,实际上第二团的构成,第一营和第二营都是最初的第一团的编制,之所以改编成第二团,是因为为了配合孟养城的战术设计,将莽古堡的军队分成两部分进行指挥,而又要对前往孟养城的那一支军队进行战术上的倾斜,所以将全部的鸟铳配备给了前往孟养城的第一营和第二营。
但就像孪生兄弟一样的孟养城第二团和莽古堡第一团,其实只存在于团一级编制上的时间差异,如果真是要论实际上的士兵训练,组织建成的时间的话,孟养城第二团还要早于莽古堡第一团,是更为优秀的战士。
实际上的内部编制也是如此,组成孟养城第二团的是原来的第一营和第二营,而莽古堡第一团的组成则是第三营和第四营。孟养城第二团,实际上是莽古堡部队真正的精锐主力。
而率领这一支第二团,也寄予了姜榆罔对于李显的信任和期待。但是莽古堡部队的编制,除了团长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人员来牵制权力,综合战术判断,这里面最关键的人物,自然就是扮演了副手角色的团监督了,而阿乌玛,正是孟养城第二团的团监督。
之所以选阿乌玛作为团监督,原因自然是许多的,一方面阿乌玛与姜榆罔私交颇深,一直把姜榆罔当做自己的恩人看待,从被麓川军占据的南桑寨的暗无天日,到莽古堡建立一切朝气蓬勃的重现光明,阿乌玛对于姜榆罔,和许多经过姜榆罔一手选中,培养,提拔和优待的年轻人一样。
而他的女儿喜儿,也被姜榆罔送到了阿天那里学习和培养,与其他接受培养的几个孩子一起,这些孩子,都是姜榆罔对于自己势力的未来的希望与期待,他们从小接受文化知识学习,了解到的都是一些姜榆罔从现代带来的先进理念。其中固然有姜榆罔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而掺杂的一些沙子,但是总体上还是要比公元十五世纪这种时代的理念先进许多。
这些理念具体来讲其实有点难以描述清楚,但是如果用一些比喻或者举例的方法的话,就还是可以理解的。姜榆罔自己对于这种理念的定义就是蒸汽朋克。就算是他知道了后来会发生的事情,他也没有打算在这个时代重现电气乃至信息时代,当然固然会有一些比如内燃机的科技或者是无线电的技术引入,但是总体上还是要控制这个时代从理念层次到实际的材料层次,再到应用层次的进步的,因为如果那样的话,固然带来了一些方便,但同时也为姜榆罔的控制人心提供了不小的麻烦。
先进的技术与理念泄露或流行,会让姜榆罔失去自己最大的优势,他要做的就是让技术功利性的发展,让科技树点歪,出现一个蒸汽朋克式的可以为己所用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