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六叔的电影情结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重生之都市仙尊、花娇、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很快雪莉王就接到了电话,约定一周后在清水湾大埔仔的邵氏影城见面详谈。
雪莉王和胡星河碰了个头,就去准备谈判团队了,既有投资部的人也有法务部门的人,把前期搜集的邵氏资料又仔细的整理出来,拿给了胡星河。
邵氏电影公司1958年就在香江成立了,至今已有26年,可六叔参与电影事业可以前推到1925年的天一影片公司,算起来已近六十个春秋。
当年创立邵氏电影公司的时候,他就五十岁了,如今他以七十六岁的高龄,依然活跃在电影电视行业,可谓是宝刀未老。
至今,邵氏已经拍摄出品了近千部的电影,捧红了上百的明星,培养了大量的电影人才,可以说,邵氏电影是现代香江电影事业的主要推动者,人才的摇篮。
一直与邵氏争锋的嘉禾也是从邵氏出来的人创立的。
从邵氏的经历可以看出,干死自己的往往都是自己人。
六叔这个人的性格坚毅,做事认真,不服输,不怕输,这样的做事风格和性格让他在香江迅速的打开局面,成为香江电影的领导者。而恰恰也是这样的性格让他不会妥协,有时候说他固执、偏执也不为过,同时,他对外很大方,对内很吝啬。
就拿嘉禾的事来说吧,当初,邹文怀、何冠昌、蔡永昌、梁风在邵氏初期加入,共同把邵氏打造成了电影业的老大,风光无限。到了六十年代末期,邵氏认为已经到了电影业的顶峰,没法再发展了,于是就把主要的精力就偏向了电视行业,1970年,邵氏兄弟踏足当时发展迅速的电视行业,与无线电视合作,培训艺员。
这让当初跟随创业的老人心里不爽,多次和六叔沟通,要求继续在电影方面投入,薪酬也要增加,不要把精力放在其他方向。
六叔的性格就是认准的事绝不妥协,最后就和这些老人闹掰了。邹文怀、何冠昌、蔡永昌、梁风四人一气之下就离开了邵氏,在国泰电影制片厂的旧址,也就是斧山道,开始了嘉禾电影的创业。
当时李小龙回港就去找电影大佬六叔,想和邵氏合作,但六叔不太喜欢他。李小龙要价美元,而六叔只给2000美元,他还需要签一份独家绑定的合同,对于这种条件,李小龙自然不会同意。这时,嘉禾的邹文怀看到了机会,立即游说李小龙,他给了7500美元,外加票房红利。
对于邹文怀的条件,李小龙很快就答应下来,并开始与嘉禾合作拍电影。
1971年6月,签约加盟嘉禾;7月投入《唐山大兄》的拍摄;该片预算只有10万美元,而且剧本也是边拍边写的,在这种情况下却创下了香江开埠以来的电影最高票房纪录,达到了300万港元;《精武门》的预算增加了一倍,它的票房打破了亚洲记录,《猛龙过江》再创佳绩。
嘉禾的成功让六叔暗生悔意,可他这样的性格怎么能认输呢?你来我往的争锋了多年。
当年许冠文曾经凭借《大军阀》那部电影,在邵氏名噪一时,也是一员实力干将。许冠文不甘心当一辈子的小演员,他也想当导演。当他把自己辛辛苦苦写好的剧本拿给六叔看的时候,这部《鬼马双星》的剧本虽然很精彩,但是面对许冠文提出五五分成的要求,吝啬的六叔还是没能过了自己那一关,直接给否了。他给出的理由是,剧本太烂。其实他这样打压许冠文的目的,只有一个,希望把价码压下来,但是让他没想到的是,许冠文连人带剧本,转身投向了嘉禾,当《鬼马双星》在港上映的时候,全港轰动,票房营收创造了高达625万港币,嘉禾再一次让业内刮目相看,而邵六叔肠子都悔青了。
如今的香江电影市场就是三国时代,邵氏、嘉禾、新艺城,三条院线支撑着三家公司。
七十六岁的六叔看到电视行业的前景更大,对电影的投入越来越少,如今已有退出电影市场的心思,胡星河怎能不抓住时机呢?
他知道六叔对下面的员工很吝啬,当年承诺的分红都没兑现,下面跟随他混饭吃的人意见很大,于是建议雪莉王,利用这周时间,派人去挖挖六叔的底细,看看他到底有什么打算。
这个策略当然很成功,很快就从邵氏内部挖来了底细。
原来邵氏电影拥有的清水湾电影城是香江着名的“鬼地方”,这里曾有女明星自杀身亡。
当年六叔主持电影制作的第一个大动作,斥巨资买下清水湾一块65万平尺的地皮,开山填海,兴建邵氏影城。
他提出,邵氏必须要“大”:建大厂、拍大片、挣大钱。
1958年,他宣布成立邵氏电影公司,当时清水湾片场已经建成四座摄影棚。
由于时装片无法拍大,他就拍古装片。
1959年的《江山美人》,就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出品的。
1961年12月6日,邵氏片场一期落成并正式启用;1964年,邵氏影城全面落成时,建有6个独立的摄影棚,2条布景街道;1967年扩建中摄影棚数量达到12个。
清水湾邵氏片场占据了整个山头,搭建了十几座房,同时前山后山还建了无数街道、城墙、吊桥、堡垒。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古装武侠片盛行之时,每一日,在邵氏片场里开工的台前幕后人员,数以千计。
六叔的梦想,就是把邵氏打造成“东方好莱坞”。邵氏影城内拥有世界最先进的电影设备,并使用了当时美国流行的彩色宽银幕技术,叫做“邵氏综艺体弧形阔银幕”,为香江首创。
香江从黑白电影普及到伊思曼七彩电影、从普通银幕普及到“邵氏综艺体弧形阔银幕”,都是在邵氏的引进下完成的。
4万到4万8千尺接顶等拍摄特技需要的设备,都有单独的人和车间安排;拍摄古装片需要的服装、刀剑,历朝历代配备齐全。
一部影片从剧本策划到最终发行拷贝的各个步骤,都可以在邵氏影城内完成,完全不需要借助外力。
在生产流程上,邵氏制片有着一套有效的方法,保证影片的产量和质量。
首先是引进配音组,影片拍摄过程中演员只念“ABCD……1234”
加快拍片速度,拍完之后由配音组统一配声效和对白,这也有助于南北演员不受方言阻碍。
为适应不同市场的电检标准,邵氏把影片剪成三个版本,最激烈的版本提供欧美和日本市场,最温和的版本提供给新马市场,中庸版本供本港市场。
以制片部为核心部门,旗下有编剧组、导演组、演员分配、剧务部、厂务部、美术组、布景、宣传等一系列部门负责各个步骤,分工有序,保证了各个步骤之间可以紧密衔接。
在人事管理上,邵氏有着一套独特的方法。
由于清水湾远离市区,邵氏影城内建有4座职工宿舍,保证了制片人员的机动性。
影城内人员主分为技术人员和演员两大类:技术人员通常是签订合约,住在职工宿舍,常驻技术人员(包括木工、电工、布景师、美术人员、录音师、摄影师等)有500余人;而演员的情况相对复杂一些。邵氏早期从各大公司高薪挖大明星,包括李丽华、林黛等人,每部电影签约一次。
从邵氏时代开始,电影拍摄的标准时间是40天,古装武侠片因为有动作和服装场景等问题,拍摄周期可能是80天,最黄金时期的武侠片的拍摄过程可以长达120天到200天。
1967年垄断地位确立后,就开始施行“捧明星制度”。也就是公司内开设演员培训班,从社会上招收年轻人进行培训,如果发现新人具有发展潜力,就签订长达五年的合约,在工资和接片方面控制演员,把新人捧为明星,例如当年邵氏最红的女星凌波就曾两次签约。
正是通过建立大量的摄影棚,邵氏保证了多片同时开拍的能力,并以流水作业形式发展出影片投资、制作、发行、上映独立包办的运营结构,各业务环节的管理权统一由六叔负责,他的管理制度,是仿效好莱坞八大公司的“大制片厂制度”。他通过邵氏片场的建立,成功创立了香江电影制作规范。
关于邵氏片场,老一辈的电影人都有着深厚的感情。
邵氏的员工宿舍,更是全香江最多大牌明星云集的地方。当年,邵氏有自己的明星训练班,也有来自台湾的小生花旦,全都住在邵氏宿舍。
演员导演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全依通告行事,完全可以“足不出户”,甚有规范。
不过对于邵氏员工宿舍,电影人们也并非都是美好回忆。1966年8月28日,邵氏电影《黛绿年华》杀青前夕,邵氏女星宿舍102室套房厕所里,悬挂在空中的电影主演李婷被人发现。
她自杀主要原因是事业走低,前途无望,情路不顺造成的,她死后没多久,其父亲也上吊身亡。
诡异的是,1969年,导演秦剑也在同一个地方上吊自尽。
随后在1978年2、3月间,邵氏宿舍开始频频传出闹鬼的说法,一时间人心惶惶。
直到现在,邵氏宿舍仍是香港最出名的闹鬼黑点之一,基于邵氏宿舍传出的许多鬼故事,传奇程度媲美邵氏电影。
“邵氏出品,必属佳片”,这是邵氏电影最着名的一句宣传语。尽管作为商业化的大制片厂,邵氏电影不可能每一部都“必属佳片”,但在很长一段时期里,邵氏电影确实在各种不同的题材、类型和风格内造就了大量的传世佳作。据说六叔为保证出品影片的质量,甚至多次将低劣的影片烧掉以免影响邵氏声誉。
至此,邵氏开始以垄断性的姿态征服所有的海外华人电影市场。奠基于邵氏片场的雄厚基础,影片的年产量节节提高,鼎盛时期,邵氏片场拥有16个摄影棚。从1966年开始,邵氏始终保持着每年30至40部的电影产量,在香江电影市场已经开始垄断本土半数以上的票房,在1969年的香港十大卖座电影中,邵氏电影占了5部;而台北市每年的十大卖座影片中,邵氏影片从不低于2部,有时多达7部,这都和邵氏影城的建立有着直接关系。
然而从70年代开始,电视等娱乐媒体在娱乐业中开始产生影响,1967年无线台开播之后,香港的观影人次已经从上世纪60年代的9000万人次高峰跌至1975年的5000万。
观众的欣赏心理也在发生变化:大厂流水线式的电影产品逐渐不能令观众满意,观众更乐意看到有新意、有创意的作品。
六叔也于1980年担任TVB董事会主席,制作方面转向电视。
很快雪莉王就接到了电话,约定一周后在清水湾大埔仔的邵氏影城见面详谈。
雪莉王和胡星河碰了个头,就去准备谈判团队了,既有投资部的人也有法务部门的人,把前期搜集的邵氏资料又仔细的整理出来,拿给了胡星河。
邵氏电影公司1958年就在香江成立了,至今已有26年,可六叔参与电影事业可以前推到1925年的天一影片公司,算起来已近六十个春秋。
当年创立邵氏电影公司的时候,他就五十岁了,如今他以七十六岁的高龄,依然活跃在电影电视行业,可谓是宝刀未老。
至今,邵氏已经拍摄出品了近千部的电影,捧红了上百的明星,培养了大量的电影人才,可以说,邵氏电影是现代香江电影事业的主要推动者,人才的摇篮。
一直与邵氏争锋的嘉禾也是从邵氏出来的人创立的。
从邵氏的经历可以看出,干死自己的往往都是自己人。
六叔这个人的性格坚毅,做事认真,不服输,不怕输,这样的做事风格和性格让他在香江迅速的打开局面,成为香江电影的领导者。而恰恰也是这样的性格让他不会妥协,有时候说他固执、偏执也不为过,同时,他对外很大方,对内很吝啬。
就拿嘉禾的事来说吧,当初,邹文怀、何冠昌、蔡永昌、梁风在邵氏初期加入,共同把邵氏打造成了电影业的老大,风光无限。到了六十年代末期,邵氏认为已经到了电影业的顶峰,没法再发展了,于是就把主要的精力就偏向了电视行业,1970年,邵氏兄弟踏足当时发展迅速的电视行业,与无线电视合作,培训艺员。
这让当初跟随创业的老人心里不爽,多次和六叔沟通,要求继续在电影方面投入,薪酬也要增加,不要把精力放在其他方向。
六叔的性格就是认准的事绝不妥协,最后就和这些老人闹掰了。邹文怀、何冠昌、蔡永昌、梁风四人一气之下就离开了邵氏,在国泰电影制片厂的旧址,也就是斧山道,开始了嘉禾电影的创业。
当时李小龙回港就去找电影大佬六叔,想和邵氏合作,但六叔不太喜欢他。李小龙要价美元,而六叔只给2000美元,他还需要签一份独家绑定的合同,对于这种条件,李小龙自然不会同意。这时,嘉禾的邹文怀看到了机会,立即游说李小龙,他给了7500美元,外加票房红利。
对于邹文怀的条件,李小龙很快就答应下来,并开始与嘉禾合作拍电影。
1971年6月,签约加盟嘉禾;7月投入《唐山大兄》的拍摄;该片预算只有10万美元,而且剧本也是边拍边写的,在这种情况下却创下了香江开埠以来的电影最高票房纪录,达到了300万港元;《精武门》的预算增加了一倍,它的票房打破了亚洲记录,《猛龙过江》再创佳绩。
嘉禾的成功让六叔暗生悔意,可他这样的性格怎么能认输呢?你来我往的争锋了多年。
当年许冠文曾经凭借《大军阀》那部电影,在邵氏名噪一时,也是一员实力干将。许冠文不甘心当一辈子的小演员,他也想当导演。当他把自己辛辛苦苦写好的剧本拿给六叔看的时候,这部《鬼马双星》的剧本虽然很精彩,但是面对许冠文提出五五分成的要求,吝啬的六叔还是没能过了自己那一关,直接给否了。他给出的理由是,剧本太烂。其实他这样打压许冠文的目的,只有一个,希望把价码压下来,但是让他没想到的是,许冠文连人带剧本,转身投向了嘉禾,当《鬼马双星》在港上映的时候,全港轰动,票房营收创造了高达625万港币,嘉禾再一次让业内刮目相看,而邵六叔肠子都悔青了。
如今的香江电影市场就是三国时代,邵氏、嘉禾、新艺城,三条院线支撑着三家公司。
七十六岁的六叔看到电视行业的前景更大,对电影的投入越来越少,如今已有退出电影市场的心思,胡星河怎能不抓住时机呢?
他知道六叔对下面的员工很吝啬,当年承诺的分红都没兑现,下面跟随他混饭吃的人意见很大,于是建议雪莉王,利用这周时间,派人去挖挖六叔的底细,看看他到底有什么打算。
这个策略当然很成功,很快就从邵氏内部挖来了底细。
原来邵氏电影拥有的清水湾电影城是香江着名的“鬼地方”,这里曾有女明星自杀身亡。
当年六叔主持电影制作的第一个大动作,斥巨资买下清水湾一块65万平尺的地皮,开山填海,兴建邵氏影城。
他提出,邵氏必须要“大”:建大厂、拍大片、挣大钱。
1958年,他宣布成立邵氏电影公司,当时清水湾片场已经建成四座摄影棚。
由于时装片无法拍大,他就拍古装片。
1959年的《江山美人》,就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出品的。
1961年12月6日,邵氏片场一期落成并正式启用;1964年,邵氏影城全面落成时,建有6个独立的摄影棚,2条布景街道;1967年扩建中摄影棚数量达到12个。
清水湾邵氏片场占据了整个山头,搭建了十几座房,同时前山后山还建了无数街道、城墙、吊桥、堡垒。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古装武侠片盛行之时,每一日,在邵氏片场里开工的台前幕后人员,数以千计。
六叔的梦想,就是把邵氏打造成“东方好莱坞”。邵氏影城内拥有世界最先进的电影设备,并使用了当时美国流行的彩色宽银幕技术,叫做“邵氏综艺体弧形阔银幕”,为香江首创。
香江从黑白电影普及到伊思曼七彩电影、从普通银幕普及到“邵氏综艺体弧形阔银幕”,都是在邵氏的引进下完成的。
4万到4万8千尺接顶等拍摄特技需要的设备,都有单独的人和车间安排;拍摄古装片需要的服装、刀剑,历朝历代配备齐全。
一部影片从剧本策划到最终发行拷贝的各个步骤,都可以在邵氏影城内完成,完全不需要借助外力。
在生产流程上,邵氏制片有着一套有效的方法,保证影片的产量和质量。
首先是引进配音组,影片拍摄过程中演员只念“ABCD……1234”
加快拍片速度,拍完之后由配音组统一配声效和对白,这也有助于南北演员不受方言阻碍。
为适应不同市场的电检标准,邵氏把影片剪成三个版本,最激烈的版本提供欧美和日本市场,最温和的版本提供给新马市场,中庸版本供本港市场。
以制片部为核心部门,旗下有编剧组、导演组、演员分配、剧务部、厂务部、美术组、布景、宣传等一系列部门负责各个步骤,分工有序,保证了各个步骤之间可以紧密衔接。
在人事管理上,邵氏有着一套独特的方法。
由于清水湾远离市区,邵氏影城内建有4座职工宿舍,保证了制片人员的机动性。
影城内人员主分为技术人员和演员两大类:技术人员通常是签订合约,住在职工宿舍,常驻技术人员(包括木工、电工、布景师、美术人员、录音师、摄影师等)有500余人;而演员的情况相对复杂一些。邵氏早期从各大公司高薪挖大明星,包括李丽华、林黛等人,每部电影签约一次。
从邵氏时代开始,电影拍摄的标准时间是40天,古装武侠片因为有动作和服装场景等问题,拍摄周期可能是80天,最黄金时期的武侠片的拍摄过程可以长达120天到200天。
1967年垄断地位确立后,就开始施行“捧明星制度”。也就是公司内开设演员培训班,从社会上招收年轻人进行培训,如果发现新人具有发展潜力,就签订长达五年的合约,在工资和接片方面控制演员,把新人捧为明星,例如当年邵氏最红的女星凌波就曾两次签约。
正是通过建立大量的摄影棚,邵氏保证了多片同时开拍的能力,并以流水作业形式发展出影片投资、制作、发行、上映独立包办的运营结构,各业务环节的管理权统一由六叔负责,他的管理制度,是仿效好莱坞八大公司的“大制片厂制度”。他通过邵氏片场的建立,成功创立了香江电影制作规范。
关于邵氏片场,老一辈的电影人都有着深厚的感情。
邵氏的员工宿舍,更是全香江最多大牌明星云集的地方。当年,邵氏有自己的明星训练班,也有来自台湾的小生花旦,全都住在邵氏宿舍。
演员导演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全依通告行事,完全可以“足不出户”,甚有规范。
不过对于邵氏员工宿舍,电影人们也并非都是美好回忆。1966年8月28日,邵氏电影《黛绿年华》杀青前夕,邵氏女星宿舍102室套房厕所里,悬挂在空中的电影主演李婷被人发现。
她自杀主要原因是事业走低,前途无望,情路不顺造成的,她死后没多久,其父亲也上吊身亡。
诡异的是,1969年,导演秦剑也在同一个地方上吊自尽。
随后在1978年2、3月间,邵氏宿舍开始频频传出闹鬼的说法,一时间人心惶惶。
直到现在,邵氏宿舍仍是香港最出名的闹鬼黑点之一,基于邵氏宿舍传出的许多鬼故事,传奇程度媲美邵氏电影。
“邵氏出品,必属佳片”,这是邵氏电影最着名的一句宣传语。尽管作为商业化的大制片厂,邵氏电影不可能每一部都“必属佳片”,但在很长一段时期里,邵氏电影确实在各种不同的题材、类型和风格内造就了大量的传世佳作。据说六叔为保证出品影片的质量,甚至多次将低劣的影片烧掉以免影响邵氏声誉。
至此,邵氏开始以垄断性的姿态征服所有的海外华人电影市场。奠基于邵氏片场的雄厚基础,影片的年产量节节提高,鼎盛时期,邵氏片场拥有16个摄影棚。从1966年开始,邵氏始终保持着每年30至40部的电影产量,在香江电影市场已经开始垄断本土半数以上的票房,在1969年的香港十大卖座电影中,邵氏电影占了5部;而台北市每年的十大卖座影片中,邵氏影片从不低于2部,有时多达7部,这都和邵氏影城的建立有着直接关系。
然而从70年代开始,电视等娱乐媒体在娱乐业中开始产生影响,1967年无线台开播之后,香港的观影人次已经从上世纪60年代的9000万人次高峰跌至1975年的5000万。
观众的欣赏心理也在发生变化:大厂流水线式的电影产品逐渐不能令观众满意,观众更乐意看到有新意、有创意的作品。
六叔也于1980年担任TVB董事会主席,制作方面转向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