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糖与葡萄酒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黑咖啡:魔芋爽才是真的爽。
吃不饱的大可爱:我以为是自古以来,从小菜市场就有的卖。
骄傲的猪猪:这么一看,魔芋自由也没多少年。
天幕底下无数农人这才发现,原来房前屋后的灰草/麻芋子/花麻蛇……能吃呀!
赶紧摘了!
烧点草木灰,就能成一锅‘豆腐’,又添一道好菜。
糊糊:“除了众所周知的菠萝、番茄、辣椒等外来作物,其实还有一味不显眼的,糖也是舶来品。
糖,甜味,人类自远古时刻在骨子里,对热量的追求。
除了自然界中自带甜味的植物,人类获取糖的途径可分为蜂蜜、饴糖、甘蔗和甜菜四种。
早在周代时,古人便知道如何采集和利用蜂蜜。此时人们食用的蜂蜜多为在大自然中采集的野蜂蜜。到了魏晋时期,关于人工养蜂的记载逐渐增多。
古人关于饴糖的食用也可追溯到周代。饴糖来源于发芽的农作物,是我国最早的人工制糖,通常就是我们所说的麦芽糖。
《说文解字》中写道:糖,饴也。又言,饴,米蘖煎也。饧,饴和馓者也。
饴糖,就是用稻米、黍米和大、小麦发的蘖芽(新芽)煎熬出来的。
东汉扬雄所着的《方言》中介绍:凡饴谓之饧,自关而东,陈、楚、宋、卫之通语也。
可见,两汉时期,不仅饴糖的使用广泛,称谓也不尽相同。
麦芽糖的做法很是简单,小麦提前浸泡,可以在盆里铺上毛巾促进发芽。每天不定时浇水,温度越高麦芽长的越快。
小麦长到4-5厘米高,连根拔起清洗干净,捣碎,越碎越好。
糯米提前浸泡一夜,煮熟放凉。糯米放凉到60度左右,加入捣碎的小麦芽,搅拌均匀。
发酵6小时后,过滤糖水放入锅中熬煮,先大火熬煮 起泡转小火,并不断搅拌,熬到糖水浓稠,麦芽糖就做好了。
蜜和饴离纯粹的‘甜味’都差点距离,最初的《说文解字》里并没有‘糖’字,不但种花家古籍没有糖字,早期佛教经典也没有糖字。
佛经屡次提到佛食用的石蜜,就是糖,顾名思义,就是像石头一样的蜜。
最近似的是‘餹’。
直到北宋初年学者奉诏校订时,才增补了当时常用而原典未录的十九个字,别题为‘新附’,即我们如今见到的,饴也,从米唐声……
甘蔗和甜菜是目前世界上制糖的主要原料。我国是世界上用甘蔗制糖最早的国家之一,距今已有 2000 多年的历史。近几十年来,我国才开始用甜菜制糖。
战国时代的《楚辞》中,有以蔗浆用于祭祀的记载。到了汉代,对于甘蔗的加工提取进一步发展,东汉的糖中有沙一样口感的小颗粒,可以看作为砂糖的雏形。
南朝陶弘景的《名医别录》中,记载了以甘蔗取汁为沙糖之说。
不过,此时的蔗糖制造仍旧比较粗糙。一般仅将甘蔗汁熬煮浓缩,制造出的糖也是褐棕色的粗糖。
历史的转折在唐朝,《新唐书·摩揭陀国传》曾记载:贞观二十一年(647),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作沈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
这位使节大概率就是王玄策,虽然人家一人灭一国,但本质上是外交官。”
刘彻:“摩揭陀国在何处,现在有吗?”想学。
李世民:“现在就可以去学!”不一定非等到贞观二十一年。
糖啊,甜啊,谁不喜欢。
糊糊:“唐太宗在种花家美食事业上的贡献,不止制糖法,还有葡萄酒。
汉武帝时,张骞凿通西域,满载苜蓿、葡萄、大宛马等物而归。西域的葡萄酒,随着汉帝国开拓的脚步传入中原。
那个时代的上层社会,就开始流行饮葡萄酒。只是因为稀少,葡萄被视为奇珍。
或待诏于上林,或备向于几筵。或与金母之桃同荐,或与玉屑之露同蠲。
到了唐初,葡萄仍是难得之物。
据《大唐新语》记载,李渊一次大宴群臣,侍中陈叔达分得几粒葡萄,却执而不食。李渊诧异地问起缘故,陈叔达回道:臣母患口干,求之不得。李渊一听,这可是大孝子啊,当即赐帛百匹,令他给母亲买营养品。
贞观十四年,唐灭高昌,带回了优质的葡萄种苗和酿造技法。
所以才有后来王昌龄写荡漾着葡萄酒香气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武德年间的李渊:“几颗葡萄,至于吗!”
转头看向被寄予厚望的次子兼新任太子李世民,赶快把高昌国王捉来长安给耶耶跳舞!
糊糊:“一场战争,开启了葡萄酒在中原的广泛传播。也是战争,让葡萄酒中原的真正酿酒法失传了。
原本除了从西域传来的葡萄酒,中原自酿的葡萄酒大体上都是按《北山酒经》上写的葡萄与米混合后加曲的方法酿制,味道并不好。
但是从宋朝的诗篇中却可以看到,自酿的葡萄酒也在不断改良味道。
两宋时期葡萄酒依旧是苏东坡等人诗词中常见的宴饮物品,到了两宋末年经过战乱,真正的葡萄酒酿酒法在中原差不多已失传。
两宋之后,大量中原文化遗失,改良方法,也在战争中失传。
由于元代跟西域交往密切,所以酿造葡萄酒就使用了多种西域工艺,进一步冲击了中原自酿方法。
但是在元代,葡萄酒达到了自己地位的巅峰,与马奶酒一同被皇室列为国饮,还规定太庙祭祀先祖时必须使用葡萄酒。
元朝的葡萄酒在民间也很普及,内陆产量很大,百姓都能自己酿制。
这应该与元代统治者对葡萄酒的税收政策和其它扶持政策有关:粮食酒税收标准是25%,葡萄酒是6%,原因大概就在于葡萄酒并不占用宝贵的粮食储备。
明朝人同样爱喝葡萄酒,当时生产葡萄酒的方法有原酿葡萄酒和葡萄蒸馏酒。这两种酿造葡萄酒的方法,在明朝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明朝的葡萄酒口感、保存方法、工艺,都日趋成熟。”
黑咖啡:魔芋爽才是真的爽。
吃不饱的大可爱:我以为是自古以来,从小菜市场就有的卖。
骄傲的猪猪:这么一看,魔芋自由也没多少年。
天幕底下无数农人这才发现,原来房前屋后的灰草/麻芋子/花麻蛇……能吃呀!
赶紧摘了!
烧点草木灰,就能成一锅‘豆腐’,又添一道好菜。
糊糊:“除了众所周知的菠萝、番茄、辣椒等外来作物,其实还有一味不显眼的,糖也是舶来品。
糖,甜味,人类自远古时刻在骨子里,对热量的追求。
除了自然界中自带甜味的植物,人类获取糖的途径可分为蜂蜜、饴糖、甘蔗和甜菜四种。
早在周代时,古人便知道如何采集和利用蜂蜜。此时人们食用的蜂蜜多为在大自然中采集的野蜂蜜。到了魏晋时期,关于人工养蜂的记载逐渐增多。
古人关于饴糖的食用也可追溯到周代。饴糖来源于发芽的农作物,是我国最早的人工制糖,通常就是我们所说的麦芽糖。
《说文解字》中写道:糖,饴也。又言,饴,米蘖煎也。饧,饴和馓者也。
饴糖,就是用稻米、黍米和大、小麦发的蘖芽(新芽)煎熬出来的。
东汉扬雄所着的《方言》中介绍:凡饴谓之饧,自关而东,陈、楚、宋、卫之通语也。
可见,两汉时期,不仅饴糖的使用广泛,称谓也不尽相同。
麦芽糖的做法很是简单,小麦提前浸泡,可以在盆里铺上毛巾促进发芽。每天不定时浇水,温度越高麦芽长的越快。
小麦长到4-5厘米高,连根拔起清洗干净,捣碎,越碎越好。
糯米提前浸泡一夜,煮熟放凉。糯米放凉到60度左右,加入捣碎的小麦芽,搅拌均匀。
发酵6小时后,过滤糖水放入锅中熬煮,先大火熬煮 起泡转小火,并不断搅拌,熬到糖水浓稠,麦芽糖就做好了。
蜜和饴离纯粹的‘甜味’都差点距离,最初的《说文解字》里并没有‘糖’字,不但种花家古籍没有糖字,早期佛教经典也没有糖字。
佛经屡次提到佛食用的石蜜,就是糖,顾名思义,就是像石头一样的蜜。
最近似的是‘餹’。
直到北宋初年学者奉诏校订时,才增补了当时常用而原典未录的十九个字,别题为‘新附’,即我们如今见到的,饴也,从米唐声……
甘蔗和甜菜是目前世界上制糖的主要原料。我国是世界上用甘蔗制糖最早的国家之一,距今已有 2000 多年的历史。近几十年来,我国才开始用甜菜制糖。
战国时代的《楚辞》中,有以蔗浆用于祭祀的记载。到了汉代,对于甘蔗的加工提取进一步发展,东汉的糖中有沙一样口感的小颗粒,可以看作为砂糖的雏形。
南朝陶弘景的《名医别录》中,记载了以甘蔗取汁为沙糖之说。
不过,此时的蔗糖制造仍旧比较粗糙。一般仅将甘蔗汁熬煮浓缩,制造出的糖也是褐棕色的粗糖。
历史的转折在唐朝,《新唐书·摩揭陀国传》曾记载:贞观二十一年(647),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作沈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
这位使节大概率就是王玄策,虽然人家一人灭一国,但本质上是外交官。”
刘彻:“摩揭陀国在何处,现在有吗?”想学。
李世民:“现在就可以去学!”不一定非等到贞观二十一年。
糖啊,甜啊,谁不喜欢。
糊糊:“唐太宗在种花家美食事业上的贡献,不止制糖法,还有葡萄酒。
汉武帝时,张骞凿通西域,满载苜蓿、葡萄、大宛马等物而归。西域的葡萄酒,随着汉帝国开拓的脚步传入中原。
那个时代的上层社会,就开始流行饮葡萄酒。只是因为稀少,葡萄被视为奇珍。
或待诏于上林,或备向于几筵。或与金母之桃同荐,或与玉屑之露同蠲。
到了唐初,葡萄仍是难得之物。
据《大唐新语》记载,李渊一次大宴群臣,侍中陈叔达分得几粒葡萄,却执而不食。李渊诧异地问起缘故,陈叔达回道:臣母患口干,求之不得。李渊一听,这可是大孝子啊,当即赐帛百匹,令他给母亲买营养品。
贞观十四年,唐灭高昌,带回了优质的葡萄种苗和酿造技法。
所以才有后来王昌龄写荡漾着葡萄酒香气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武德年间的李渊:“几颗葡萄,至于吗!”
转头看向被寄予厚望的次子兼新任太子李世民,赶快把高昌国王捉来长安给耶耶跳舞!
糊糊:“一场战争,开启了葡萄酒在中原的广泛传播。也是战争,让葡萄酒中原的真正酿酒法失传了。
原本除了从西域传来的葡萄酒,中原自酿的葡萄酒大体上都是按《北山酒经》上写的葡萄与米混合后加曲的方法酿制,味道并不好。
但是从宋朝的诗篇中却可以看到,自酿的葡萄酒也在不断改良味道。
两宋时期葡萄酒依旧是苏东坡等人诗词中常见的宴饮物品,到了两宋末年经过战乱,真正的葡萄酒酿酒法在中原差不多已失传。
两宋之后,大量中原文化遗失,改良方法,也在战争中失传。
由于元代跟西域交往密切,所以酿造葡萄酒就使用了多种西域工艺,进一步冲击了中原自酿方法。
但是在元代,葡萄酒达到了自己地位的巅峰,与马奶酒一同被皇室列为国饮,还规定太庙祭祀先祖时必须使用葡萄酒。
元朝的葡萄酒在民间也很普及,内陆产量很大,百姓都能自己酿制。
这应该与元代统治者对葡萄酒的税收政策和其它扶持政策有关:粮食酒税收标准是25%,葡萄酒是6%,原因大概就在于葡萄酒并不占用宝贵的粮食储备。
明朝人同样爱喝葡萄酒,当时生产葡萄酒的方法有原酿葡萄酒和葡萄蒸馏酒。这两种酿造葡萄酒的方法,在明朝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明朝的葡萄酒口感、保存方法、工艺,都日趋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