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鸡屁股银行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糊糊:“关于吃牛肉最着名的例子是初唐名将程咬金,不管正史野史都没找到记载,但传说老程家的牛经常意外性死亡,不是崴脚了就是劈叉了,摔死是常事,有时候天气太热会中暑而死,最离谱的还有得相思病的……

    老程家的牛多灾多难,一路从李渊、李世民、李治到武则天参政时期,终于解脱了。

    没办法,牛都死了,不能浪费吧!只能含泪做成酱牛肉,牛肉干、水煮牛肉……

    饱含热泪尝一口,真香!”

    言不由衷:牛马真悲催,活着要干活,死了还要被人吃,所以我们别称牛马。

    程咬金面对天幕辩解,“没有得相思病的!”他是馋又不是傻,水煮的牛肉好吃么?

    脑子一时没转过来,“为何说到武氏时解脱了?”

    魏征死亡凝视,冷言道:“因为宿国公你解脱了。”你家的牛也解脱了。私自宰杀耕牛,参!

    程咬金一身冷汗,简直不敢转头看上首的皇帝脸色,俺老程似乎一不小心比皇上儿子还活得长。这得多短命啊!

    糊糊:“狗是人类看家狩猎的好伙伴,现在多作为陪伴动物,狗肉在大部分地区餐桌上绝迹。

    说起吃狗肉最出名的还是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他嗜吃狗肉,加上开国开国大将樊哙早年以屠狗为业。这俩天造地设的一对,如今在他们家乡还流传一道名菜沛公狗肉。

    相传秦末时期,刘邦与樊哙一起杀了一只老鼋,与狗肉同炖,鲜味倍增,后被人称为‘犬鼋会’。

    这菜也算因人而贵了!”

    刘邦兴奋道:“寻只老鼋来,和狗肉一起炖了!”好好的香肉,怎么就不吃了呢。

    糊糊:“有一副流传甚广的对联,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里头说的屠狗者不是樊哙,他和刘邦最后的结局有点兰因絮果的味了。

    时间发生在明朝末年天启年间,皇室宗亲豪横,连带着他们的奴婢也横行乡里。一日奴才们放出恶犬,让其撕咬路人,一秀才奔跑不及,扑倒在地。

    眼看就要命丧狗口,路边冲出一杀猪佬,手起刀落剁了狗头,救下了秀才。

    皇亲的奴才一看,区区平民竟然把主子的爱犬杀了,那还了得!把杀猪佬捆绑起来连同死狗一起送到官府,要官府判他死罪给狗偿命。

    官员秉公判案,不畏惧皇亲宗室,判屠夫无罪,更判皇亲要赔偿给秀才医药费。

    皇亲一看,这样判决自己脸面不保,心生一计,要求重审,并暗中重金贿赂并威逼恐吓秀才改口供,说他自己和斗犬相好,是朋友,那天是斗犬和其在玩闹嬉戏,是屠夫恶从胆边生杀了斗犬,要屠夫给斗犬偿命。

    再审时,秀才贪图财物又惧怕皇亲势力,就出卖了屠夫,更改了口供。

    官员听完秀才改的口供后勃然大怒,拍案而起,骂道,人证物证皆在,况且屠夫救你一命,你不思回报,反要置他于死地,与狗相好,认狗为友,伤天害理!天容你,我不容你!

    说完就要衙役杖击秀才,秀才挨不过,终于招了是皇亲如何用重金和威逼要他做假口供。案件真相大白于天下。

    官员事后还是气了个半死,处理完案件之后,愤然在案卷上写下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其实这就是一句简单的气话,恨铁不成钢,无法容忍一个读书人如此没有骨气,仅此而已。”

    独自飞翔:现在成了骂读书人的专用词句。

    百忍成金:棍扫一大片,明朝仗义死节的文人有武将也有,不能一概而谈。

    言不由衷:天启啊!李白写过一首《古风》诗,前两句最熟悉夸秦始皇的。后面两句比较冷门,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代入明末的情景,是不是和明亡清兴的故事走向一模一样?

    天启年间,东林党与其他楚党、浙党党争,众正盈朝,魏忠贤把东林党的反对者拧合成了阉党,两党争执不休。

    崇祯殚精竭虑任命孙传庭、洪承畴、袁崇焕、杨嗣昌等人平定内忧外患。结果关外的后金才是心腹大患!后金日益强大起来,最终入关席卷全国,建立了清朝!而放清军入关的,正是镇守山海关的大将吴三桂,也就是所谓的函谷正东开!

    嬴政:很好,后面的恶评看到了。

    刘邦:兰因絮果是何意?

    李白以为自己喝了假酒看错了,他写诗的时候真只想到秦始皇,完全没想过要预言千年后的国家兴衰。但怎么就对上了呢。

    可能写诗的时候喝了假酒。

    朱元璋猛一拍御案,这帮不成器的子孙,转着圈的丢人。

    朱由检恶狠狠道:“吴三桂!”他说怎么清军那么容易入关呢,原来是他放进来的。

    乾隆比旁人知道得多,比如那位未曾提及名姓的官员叫曹学佺,明末殉国的文人之一,他给人追谥“忠节”,全他的忠孝节义。

    糊糊:“至于鸡就更熟悉了,从几千年前陪伴国人至今。时至今日是种花家餐桌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一个现在听起来有点陌生的词语——鸡屁股银行。

    一家子的日常开支全靠鸡下蛋,那时农民唯一的经济来源来源就是鸡屁股,一个家庭能有三只生蛋的母鸡,就足够基本的日常开销。

    以现在的眼光看,觉得鸡蛋挺便宜的。但在那时候,卖一斤鸡蛋能换半年的盐、一个月的油、孩子一个学期的笔和本。一家人的生活完全看家里养着多少个能下蛋的鸡。

    鲁省有赊小鸡的风俗,不少人走街串巷专门给农民赊小鸡,等到秋后鸡仔长大了,再来给收鸡蛋或收钱。

    那鸡屁股银行是不是规模越大越好,并不是。鸡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极为娇弱的动物,在抗生素广泛推广前,普通家庭只能散养,规模化养殖容易爆发鸡瘟。”

    痴人说梦:以前养一只鸡少说一年,哪像现在四十天出栏。

    向日葵:现在的鸡肉味道都一般,没以前的好吃。

    火树银花:预算足够可以买农村散养的走地鸡,除了贵没别的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