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善后与流民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李巍率军冲入冲入城中之后,现守军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一触即溃。
守军不但在里门之后又设了一道拒马、鹿角组成的防线,还放了不少的士兵在后面防御,李巍等人竟然被堵在城门附近杀不进去。
原来浚遒外松内紧,防线后的士兵,加上及时赶来的巡逻兵,以及跑下城头的守兵,守城的足有一二百多人,就是为了防备敌人的突然袭城。虽然守军当中以丁壮居多,还是给李巍等人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幸好李巍等人抢占了先机,最后一道防线还没有及时合拢,便被他们杀入了军阵当中,守军瞬间死了不少人。
现在的情况是,一方有着突袭之利,人少却精悍,骑兵纵横,无人能挡;一方处于守势,人多势众,缠住敌骑不成问题。双方想分出胜负,根本不是短时间内能做到的。
但双方现在最缺的就是时间!
卢龙军的主力害怕被周军现,所以都埋伏在里县城很远的地方。同时,为了骗开城门,先行的只有李巍及所率的三十多名身披双甲悍卒。而浚遒的乡勇、丁壮都分散在城中,想要聚合起来需要时间。
只要能够守住城门一段时间,卢龙营的五百余名骑兵赶到,浚遒必下无疑。但若周军能够及时将骑兵杀光或赶出县城,则代表着此次奇袭的失败。
就在这关键时刻,杜庆摔人及时赶到。
杜庆率领几十名费仲的手下站在城门之前,冷冷地望着骑兵在守军队伍里纵横冲杀,以及守军的不断拦截。
守军的一名屯长远远就看到了杜庆等人,心中大喜。他虽不认识杜庆,却识得费仲,于是高声喝道,“费游徼,敌骑凶猛,快来相助!”
费仲趁机大步走上前,长刀一指李巍,大声喝道“奉丰明庭之命斩杀叛贼李巍,快给我闪开!”
守兵们求之不得,纷纷闪开,杜庆等人趁机杀了进去。
杜庆狞笑一声,大刀一挥,,厉声令道:“给我杀进去,守城士兵全部杀死,一个不留!”
守兵们一脸惊愕,被杀的措手不及,李巍等人趁势杀来,守兵们抵抗了没一会儿,便被击溃,四散逃命去了。
抢在城中的兵力聚拢而来之前,李巍、杜庆等人顺利的掌握了城门。
一刻钟之后,一支上千人的队伍来到了浚遒城下,带军的是刘和的主簿封旻。虽然只有一千人,但骑兵足足过五百,还是精锐无比的卢龙兵。
在卢龙营的铁骑席卷之下,浚遒城中的抵抗力量挣扎了几下,便溃散开来,少数聪明的则在曹县令的带领下投降了。
曹县令不是没想过反抗,作为周昂的亲信,誓死不屈才是成就自己英名的最好方式,但有些怕死的他最后还是选择了挂印出逃。但当城中轰隆隆的马蹄声传来时,曹县令的心脏就忍不住开始颤,最后连逃跑的念头都打消了,乖乖的献上了县令的大印。
浚遒就这样拿下了。
于是封旻便在众将的拥簇下,巡查着整个浚遒县。
浚遒县本是九江郡内连接东南和西南两地的枢纽,现在成德和浚遒都被攻下,合肥彻底成为了孤城。
这次的战利品倒是没有多少,也就是是一些县兵丁壮使用的盔甲兵器。这些东西不要说刘和,连封旻自己都看不上,最多只能拿来武装一下帐下的流民。
但也不是一点收获也没,最起码县中的大户为了花钱买平安,进献了不少黄金财宝。至于不献或者进献太少的,呵呵,封旻可再也不是以前那个落魄的士子了。
为了报答刘和知遇之恩,他也只能下一次狠手了,谁让浚遒的大族没有主动来投呢?
当然钱财再多,对刘和也没有他大的作用,远没有粮草来的重要。
所以,封旻并没有众人预料中的欣喜,眼中古井无波。
但看到县城里有着不少流民,许多都半死不活的躺在街上,见到军队也不躲避,封旻眼中才掀起了一丝波澜,神情有些动容。
“都说江淮安定富庶,百姓安居乐业,黄巾之乱后不少的大族迁到扬州避难。可今日一见,这里的百姓与中原各地没有什么区别,虽然不是主公的治下,我总觉得心里堵的慌。”
众将连忙说着,“主簿,您也说了,这个县毕竟不是主公的治下,这些情况也不在主公的掌控之中。不过既然他们现在已经遇到了我们,我等自然不能堕了主公的名声,我看不如将这些流民聚集起来,一起带到合肥。至于所需的粮草,不是还有县中的大户吗?”
封旻闻言不语,最后叹道,“也只能如此了。这浚遒最后也落不到主公手里,不如就让他多一些光和热,众将听令”
众将应诺:“诺!”
“第一,将战报,报给主公,等待主公的下一步指示。”
“第二,调动城中县兵丁壮,收敛敌我双方的尸体,及时埋葬,本军士兵的姓名、籍贯等等情况做好登记,将来贡入忠魂祠。”
“第三,统计粮库,将粮草封存起来运到军营。着令县中大户放量赈灾,不愿的抄家处理。”
“第四,后军的五百人留下来守城,并处理后事;卢龙营做好准备,将县中的县兵、丁壮、流民以及粮草一起运往合肥。”
众将齐声应命,卢龙营众将面带喜意,后军的将校却将脸拉得老长,但没人敢于反对,毕竟封旻是代刘和行令。
但封旻却没有在意众将的表情,只是抬望向了北方,有些出神,“不知主公那边怎么样了?”
……
刘和这边要比封旻那边还要顺利,之所以在城外多等了一会,是因为葛修等人要多做一些准备。
城中街道,带到成德县城门大开时,城中街道已经被打扫的干干净净,城中的守兵已经排成队列弃兵投降,县中粮库、钱库也被封存了起来。
大军入内,迅地控制了整个成德,现在还在忙碌着修复着城池呢。
成德不必浚遒,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遇到合肥、寿春两城的夹击,对于至于袁术,刘和实在不敢放心。
所以忙碌了一天一夜之后,所有的后事才被处理完毕。
需要处理的后事太多了,这也是为什么刘和还没拿下成德,便派封旻去浚遒的原因。一旦拿下浚遒,单凭一群武将,将事情处理好了,还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
先是阵亡士兵的问题。
双方士兵的尸体都需要掩埋,己军阵亡士兵的身份需要登记。刘和到没有将阵亡士兵的遗物或消息送回幽州的打算,这不现实,刘和打算攻下合肥后在合肥建一座忠魂祠,用于祭祀这些为自己阵亡的士兵。
“国家大事,唯祀与戎。”
刘和要为阵亡士兵建立忠魂祠的消息传出后,在军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军心一时大振。
其次是县中大族的问题。
作为第一批投向自己的士族,不管他们倒地想投的是袁术还是刘和,刘和都必须将他们像千金买来的马骨那样供起来,给天下做个表率。这样,对如何处理他们就需要掌握一个很好的度了。
“保护费”就不用指望了,虽然有,肯定不会太多,所幸成德乃是寿春与郡中它县连接的枢纽,大半个九江运往寿春的辎重几乎全堆在这里了,战利品不要太多。
第三是军队军纪问题。
一个军队的强大与否,军纪至关重要,来自后世的刘和,深信这一点。再说这可关乎了自己的名声。
第四是流民的问题。
成德的粮草虽然多,但守军是不可能将他们分给流民的,这可是军需。就是刘和也不可能这么做。
但流民的问题,刘和又不能不管不顾。有了下蔡的前车之鉴,寿春还没打起来,既有大量的难民南下成德,随着战争的爆,难民也越来越多。周军自顾不暇,看着流民慢慢饿死,刘和却不能这样,他可是知道名声的重要性。
既然成德已经到了刘和的手上,他不希望县内流民出现饿死冻死的情况。因此这些流民只要到了成德地界,刘和都要保证他们能获得一碗吃食填抱肚皮。
所以城内的几处空地中,设置了大量的粥棚,城门白天也保持通畅。大量的难民从城外涌入粥棚附近,刘和一边派重兵维持秩序,一边对流民进行统计分类。这些流民可以日日就食,但来的流民都需要登记入册,一批批领去城外安置流民的大营。
至于米粥的来源,自然离不开,县中大户的慷慨解囊。
对于流民的安置,刘和并非一味纵容,也不是单图一个好名声,他有自己更深一层的打算。
这时候,米粥香气已是弥漫于空中,数百名流民排队等候着,期待的目光,直望着粥棚内。
“这主公的的恩德啊!”一旁的众将,忍不住赞叹。
刘和也不搭理,只是下令道,“立即贴出榜文。到了募民成军的时候了。”
李巍率军冲入冲入城中之后,现守军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一触即溃。
守军不但在里门之后又设了一道拒马、鹿角组成的防线,还放了不少的士兵在后面防御,李巍等人竟然被堵在城门附近杀不进去。
原来浚遒外松内紧,防线后的士兵,加上及时赶来的巡逻兵,以及跑下城头的守兵,守城的足有一二百多人,就是为了防备敌人的突然袭城。虽然守军当中以丁壮居多,还是给李巍等人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幸好李巍等人抢占了先机,最后一道防线还没有及时合拢,便被他们杀入了军阵当中,守军瞬间死了不少人。
现在的情况是,一方有着突袭之利,人少却精悍,骑兵纵横,无人能挡;一方处于守势,人多势众,缠住敌骑不成问题。双方想分出胜负,根本不是短时间内能做到的。
但双方现在最缺的就是时间!
卢龙军的主力害怕被周军现,所以都埋伏在里县城很远的地方。同时,为了骗开城门,先行的只有李巍及所率的三十多名身披双甲悍卒。而浚遒的乡勇、丁壮都分散在城中,想要聚合起来需要时间。
只要能够守住城门一段时间,卢龙营的五百余名骑兵赶到,浚遒必下无疑。但若周军能够及时将骑兵杀光或赶出县城,则代表着此次奇袭的失败。
就在这关键时刻,杜庆摔人及时赶到。
杜庆率领几十名费仲的手下站在城门之前,冷冷地望着骑兵在守军队伍里纵横冲杀,以及守军的不断拦截。
守军的一名屯长远远就看到了杜庆等人,心中大喜。他虽不认识杜庆,却识得费仲,于是高声喝道,“费游徼,敌骑凶猛,快来相助!”
费仲趁机大步走上前,长刀一指李巍,大声喝道“奉丰明庭之命斩杀叛贼李巍,快给我闪开!”
守兵们求之不得,纷纷闪开,杜庆等人趁机杀了进去。
杜庆狞笑一声,大刀一挥,,厉声令道:“给我杀进去,守城士兵全部杀死,一个不留!”
守兵们一脸惊愕,被杀的措手不及,李巍等人趁势杀来,守兵们抵抗了没一会儿,便被击溃,四散逃命去了。
抢在城中的兵力聚拢而来之前,李巍、杜庆等人顺利的掌握了城门。
一刻钟之后,一支上千人的队伍来到了浚遒城下,带军的是刘和的主簿封旻。虽然只有一千人,但骑兵足足过五百,还是精锐无比的卢龙兵。
在卢龙营的铁骑席卷之下,浚遒城中的抵抗力量挣扎了几下,便溃散开来,少数聪明的则在曹县令的带领下投降了。
曹县令不是没想过反抗,作为周昂的亲信,誓死不屈才是成就自己英名的最好方式,但有些怕死的他最后还是选择了挂印出逃。但当城中轰隆隆的马蹄声传来时,曹县令的心脏就忍不住开始颤,最后连逃跑的念头都打消了,乖乖的献上了县令的大印。
浚遒就这样拿下了。
于是封旻便在众将的拥簇下,巡查着整个浚遒县。
浚遒县本是九江郡内连接东南和西南两地的枢纽,现在成德和浚遒都被攻下,合肥彻底成为了孤城。
这次的战利品倒是没有多少,也就是是一些县兵丁壮使用的盔甲兵器。这些东西不要说刘和,连封旻自己都看不上,最多只能拿来武装一下帐下的流民。
但也不是一点收获也没,最起码县中的大户为了花钱买平安,进献了不少黄金财宝。至于不献或者进献太少的,呵呵,封旻可再也不是以前那个落魄的士子了。
为了报答刘和知遇之恩,他也只能下一次狠手了,谁让浚遒的大族没有主动来投呢?
当然钱财再多,对刘和也没有他大的作用,远没有粮草来的重要。
所以,封旻并没有众人预料中的欣喜,眼中古井无波。
但看到县城里有着不少流民,许多都半死不活的躺在街上,见到军队也不躲避,封旻眼中才掀起了一丝波澜,神情有些动容。
“都说江淮安定富庶,百姓安居乐业,黄巾之乱后不少的大族迁到扬州避难。可今日一见,这里的百姓与中原各地没有什么区别,虽然不是主公的治下,我总觉得心里堵的慌。”
众将连忙说着,“主簿,您也说了,这个县毕竟不是主公的治下,这些情况也不在主公的掌控之中。不过既然他们现在已经遇到了我们,我等自然不能堕了主公的名声,我看不如将这些流民聚集起来,一起带到合肥。至于所需的粮草,不是还有县中的大户吗?”
封旻闻言不语,最后叹道,“也只能如此了。这浚遒最后也落不到主公手里,不如就让他多一些光和热,众将听令”
众将应诺:“诺!”
“第一,将战报,报给主公,等待主公的下一步指示。”
“第二,调动城中县兵丁壮,收敛敌我双方的尸体,及时埋葬,本军士兵的姓名、籍贯等等情况做好登记,将来贡入忠魂祠。”
“第三,统计粮库,将粮草封存起来运到军营。着令县中大户放量赈灾,不愿的抄家处理。”
“第四,后军的五百人留下来守城,并处理后事;卢龙营做好准备,将县中的县兵、丁壮、流民以及粮草一起运往合肥。”
众将齐声应命,卢龙营众将面带喜意,后军的将校却将脸拉得老长,但没人敢于反对,毕竟封旻是代刘和行令。
但封旻却没有在意众将的表情,只是抬望向了北方,有些出神,“不知主公那边怎么样了?”
……
刘和这边要比封旻那边还要顺利,之所以在城外多等了一会,是因为葛修等人要多做一些准备。
城中街道,带到成德县城门大开时,城中街道已经被打扫的干干净净,城中的守兵已经排成队列弃兵投降,县中粮库、钱库也被封存了起来。
大军入内,迅地控制了整个成德,现在还在忙碌着修复着城池呢。
成德不必浚遒,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遇到合肥、寿春两城的夹击,对于至于袁术,刘和实在不敢放心。
所以忙碌了一天一夜之后,所有的后事才被处理完毕。
需要处理的后事太多了,这也是为什么刘和还没拿下成德,便派封旻去浚遒的原因。一旦拿下浚遒,单凭一群武将,将事情处理好了,还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
先是阵亡士兵的问题。
双方士兵的尸体都需要掩埋,己军阵亡士兵的身份需要登记。刘和到没有将阵亡士兵的遗物或消息送回幽州的打算,这不现实,刘和打算攻下合肥后在合肥建一座忠魂祠,用于祭祀这些为自己阵亡的士兵。
“国家大事,唯祀与戎。”
刘和要为阵亡士兵建立忠魂祠的消息传出后,在军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军心一时大振。
其次是县中大族的问题。
作为第一批投向自己的士族,不管他们倒地想投的是袁术还是刘和,刘和都必须将他们像千金买来的马骨那样供起来,给天下做个表率。这样,对如何处理他们就需要掌握一个很好的度了。
“保护费”就不用指望了,虽然有,肯定不会太多,所幸成德乃是寿春与郡中它县连接的枢纽,大半个九江运往寿春的辎重几乎全堆在这里了,战利品不要太多。
第三是军队军纪问题。
一个军队的强大与否,军纪至关重要,来自后世的刘和,深信这一点。再说这可关乎了自己的名声。
第四是流民的问题。
成德的粮草虽然多,但守军是不可能将他们分给流民的,这可是军需。就是刘和也不可能这么做。
但流民的问题,刘和又不能不管不顾。有了下蔡的前车之鉴,寿春还没打起来,既有大量的难民南下成德,随着战争的爆,难民也越来越多。周军自顾不暇,看着流民慢慢饿死,刘和却不能这样,他可是知道名声的重要性。
既然成德已经到了刘和的手上,他不希望县内流民出现饿死冻死的情况。因此这些流民只要到了成德地界,刘和都要保证他们能获得一碗吃食填抱肚皮。
所以城内的几处空地中,设置了大量的粥棚,城门白天也保持通畅。大量的难民从城外涌入粥棚附近,刘和一边派重兵维持秩序,一边对流民进行统计分类。这些流民可以日日就食,但来的流民都需要登记入册,一批批领去城外安置流民的大营。
至于米粥的来源,自然离不开,县中大户的慷慨解囊。
对于流民的安置,刘和并非一味纵容,也不是单图一个好名声,他有自己更深一层的打算。
这时候,米粥香气已是弥漫于空中,数百名流民排队等候着,期待的目光,直望着粥棚内。
“这主公的的恩德啊!”一旁的众将,忍不住赞叹。
刘和也不搭理,只是下令道,“立即贴出榜文。到了募民成军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