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夺庄1
推荐阅读:渡劫之王、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飞剑问道、仙宫、兽性总裁求负责、纯阳第一掌教、通天神捕、正版修仙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这次解救行动,总计消灭了近两百的衙差和家奴,缴获了上百把刀剑,其余的主要是衙差日常使用的铁尺等。赵石带着纪献诚等赶做了上千根木棍,一端削尖,基本上实现了战兵每人一根,不至于空手作战,倘若在夜色中,都竖起木棍,远远望去,还真像是一丛丛长枪。
按照原先了解的消息,此去临朐县城,中间有胡家庄和刘家庄两个大寨子,距离此地大约二十几里。胡家和刘家都是这里的大户,两家广有良田,家奴众多,在乡里颇有恶名,平常欺男霸女,夺占田产的事做了不少,因为距离此地近,两家也往采石场送过不少的驱口或还不起债的佃户。为了看家护院,两家还分别招募了两百多义军,驻扎在寨子里,与县府的官军互相呼应,也曾出动配合官军剿灭周围的暴民。按照计划,于志龙将集合大队,包围这两个寨子,获其辎重和武器,这是队伍能否今后生存发展的关键一步。
赵石心细,早先就安排人清点这些衙差和家奴的数量,看是否有人漏网,穆春亲自带着几个长期在此劳作的驱口一个个查点,最后过来报告,衙差们都在,包括已被处死的,但是家奴却少了二个,一个是潘头,一个是黄皮,估计是刚才他们在外围躲藏,没有被众人发现。现在只怕已经逃出去了。
于志龙估计了一下时间,从起事到现在已经过了一个多时辰了,现在众人已经简单的喝了些粥饭,看看天色已近傍晚,事不宜迟,应立即出发,先克两寨,再做打算。
于志龙叫来纪献诚、侯英、钱正、常智、穆春等百户、总旗和小旗。大家席地而坐,围着于志龙做了一大圈。于志龙说明了出发的目的地和作战要求,强调既已成军,当行军法,一切行动听指挥,怯战着死,逃跑着死,抗命着死!打下寨子不得掳掠,不得做淫,若有违犯,死罪不恕!
因为两个寨子相聚十里,必须同时发起进攻,以免被对方发觉,有了准备。于志龙与赵石合计一番,决定两人分别率领一半人马,将其包围后,同时发难,争取一战而定。为了保险,从留下的衙差中挑选几个嘴皮灵活的,肯与于志龙合作的,并选了十个精壮之人,换上衙差的衣服,扮作回城,中间路过村寨休息,争取混入寨子里。施头一起带着,于志龙还需要他在关键时刻出面。
钱正还从队伍中寻来几个当地之人做向导,准备了火把,竹梯等物。
赵石按照于志龙的要求饭后整队,准备出发,老弱病残者先在此留守,待他们打下寨子后再去寨子汇合。令于志龙比较满意的是十五面队旗后面分列着对应的百户队,十五个百户和十五个掌旗手就站在最前面,后面歪歪扭扭的列着各自的队伍。在没有专门训练的情况下,能勉强站成这样,于志龙也算满意了。他却不知道这些驱口们每次上下工和领饭食时,家奴们为了好点人数专门要求必须排成队,稍不如意就是拳打脚踢,不给吃饭。时间久了,驱口们也就习惯成自然了,每次集合都能在队头的带领下派成列。
考虑到有二个家奴逃脱,估计时
间,家奴不敢走采石场的出入大路,只能翻山而过,行速不可能快了,于志龙命令钱正带着几个老弟兄,都换成衙差的衣服,拿着官刀和铁尺,在向导的带领下,先驰马而去,直奔东方的胡家庄和刘家庄,在庄前要道处偷偷隐蔽,暗中封锁自西而来的出入道路,只要逃奴想入庄,就把这几个逃奴在进庄前截住,免生后患。
钱正领着人依计而去,马蹄声清脆,卷起一路烟尘。
于志龙和赵石在后面率领各个百户队,成四纵队,鱼贯前行。老弟兄们都有马,且是军马,人强马壮,甚是精神,各队下属见了胆气更壮。原以为他们不过是流窜的贼寇,不曾想还有许多的战马,听自己的百户说,他们也只是前锋,后面还有几百人的大队人马,都是能打硬仗的汉子。
有好奇的士卒问道他们的经历,话多的百户就不禁洋洋得意的提起了于志龙等人前几日在坡道上与鞑子元骑的遭遇战,于志龙如何临机应变,如何手刃元骑,同时不忘表表自己又是如何骁勇善战,百战浴血。其中侯英几个最能吹侃。只听得周围的下属们目瞪口呆,怎么也看不出于志龙这个年轻清瘦男子,岁数不大,竟智谋颇多,且勇壮若此!想想两军骑马对决情急,挥刀刺矛间死生立判,真是热血壮士,不悔此生!再看向于志龙、赵石等人的目光就不禁多了几分敬仰和崇拜了。
于志龙没有阻止这些谈论,部队仓促成立,各级军官和下属彼此间还没有深入的了解,借着这次行军,让大家加深了解和认识倒是不错的机会,特别是让下属们加深对自己长官的认识,更利于今后的服从和指挥。不过说起来,于志龙也主要是与赵石、秀才等斥候队的同袍们彼此间最为熟悉和默契,对那些纪献诚、常智带来的人和原先中队的人,其实也并不是多么了解,只是在后来与颜赤骑兵作战中有过生死之交。好在于志龙在这几笔作战中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纪献诚、常智等人已经认可了自己的首领地位。
自领诸人作为先导后,于志龙就注意到加强上下级的了解、沟通问题。只要有机会,于志龙一路上都尽量与纪献诚、常智和他们带过来的人多交谈,谈各自的生活经历,谈为什么造反,谈当前的天下大势,以后大家的出路。于志龙有意识地给大家灌输部队执行纪律的重要性,让所有下属都要知道:于志龙带领的这支部队不是山贼和流寇,攻城掠地的目的不是获得给养,为以后继续流窜做准备,也不是杀几个官老爷和大户出出心里的恶气,而是希望能够获得立足之地,获得当地百姓,甚至乡绅、商户等各类人的支持。
讲起过往的造反起义来,于志龙记得曾经有过声势浩大的赤眉和黄巾,只是没有多久就被朝廷灭了个干净,好像最终成事的都是些能够武装割据的人,虽然细节无法知晓,但是设身处地的想想,八成是当初的起事者没有建立巩固的政权,缺少士农支持,缺少系统条理的治政思想所致。
于志龙并不想占山为王,那是实力弱时不得已而为之,于志龙要的是攻占府县,能够割据而立
!所以人心的得失就很关键。现在于志龙带领大家做的就是第一步,今日攻占胡家庄和刘家庄,得了兵器和辎重,再趁势夺取临朐县治,实现自己的第一个立足之地。
众人听的新鲜,以前大家迫于生计,成了反贼,因为实力弱小,被各地的官军和义军追得像兔子一样,到处流窜。好不容易打下几个寨子或县城,穷疯了的大伙儿到处翻拣可用之物,包括粮食、布匹、丝帛、兵器、银两、骡马、甚至女子等。可以说虽然于海等不承认自己是流寇土匪,但是大家伙做的许多事与土匪无异,一些有失道义,甚至伤天害理的事也曾有发生,毕竟县城不是那么好打的,平常还是打下的的村寨最多,对平民百姓的劫掠往往就避免不了。
于志龙曾经与赵石聊过,希望赵石劝劝于海收敛一些,起码有个好名声,容易招揽人加入。但是于海也无法,部队大了,什么鸟儿都有,于海对于一些大头领的约束也有限,这些大头领当初带人加入,就有很大的独立性,平时各部埋锅做饭,驻扎警戒,于海也不好直接插手,有时说得急了,这些大头领能跟你急眼,甚至也有不欢而散,从此分道扬镳的。平时有了些缴获,如何合理的分配是于海最为头疼的,无论怎么分,最后总是有不满意的。为了避免在最后分配时不吃亏,一些私心重的头领就在占据村寨时私自大加劫掠,即便是寻常百姓家也难以幸免,所得财物自然纳入自己的囊中。这就进一步加大了最后分配的难度,造成了更大的不合理。另外一个后果就是导致军纪败坏,贼寇的帽子更加落实了。
不过于海也有难处,队伍人多了,每日的各种消耗不匪,若长时间不能打下寨子补充,坐吃山空,人饿急了,什么事都敢做!真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不偷不抢,大家吃什么!
私下里就有传言很多地方粮荒的紧了,当地人们不得不易子而食,队伍里就暗传谁谁谁就是从那里逃出来的。遇到与这些地区来的汉子有了争执后,大家都尽量忍在肚子里,不敢把事情闹大。
所以于海行军过后,难免有伤害乡邻的事发生,官府自然以此为据,大肆宣扬土匪流寇之害,鼓动乡镇大户募招义军,参与围剿他们。这自然又增加了于海四处转战的难度。
在这个时代,民智未开,一切是强者为王,于志龙人微言轻,面对如此局面,也是无奈!现在自己既然为头领,就希望做出些努力,在乱世中闯出条路来。当初自己主动提出担当先锋,很大的目的是希望独掌一支部队,寻机发展。
于志龙不指望这支队伍能够很快的军纪严明,令行禁止,与民无害。现在这些人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活下去,在实现这个目的前,说什么都是白费!但是于志龙希望在先期就给他们灌输部分的军纪观念,给他们活下去的信心和希望,待时机成熟,逐步严格军纪,彻底甩掉流寇的作战模式和思想。
所以于志龙反复说明,那种吃完喝完管他娘,捞一把就走的流寇想法要不得。
一路行军,直奔东方。
这次解救行动,总计消灭了近两百的衙差和家奴,缴获了上百把刀剑,其余的主要是衙差日常使用的铁尺等。赵石带着纪献诚等赶做了上千根木棍,一端削尖,基本上实现了战兵每人一根,不至于空手作战,倘若在夜色中,都竖起木棍,远远望去,还真像是一丛丛长枪。
按照原先了解的消息,此去临朐县城,中间有胡家庄和刘家庄两个大寨子,距离此地大约二十几里。胡家和刘家都是这里的大户,两家广有良田,家奴众多,在乡里颇有恶名,平常欺男霸女,夺占田产的事做了不少,因为距离此地近,两家也往采石场送过不少的驱口或还不起债的佃户。为了看家护院,两家还分别招募了两百多义军,驻扎在寨子里,与县府的官军互相呼应,也曾出动配合官军剿灭周围的暴民。按照计划,于志龙将集合大队,包围这两个寨子,获其辎重和武器,这是队伍能否今后生存发展的关键一步。
赵石心细,早先就安排人清点这些衙差和家奴的数量,看是否有人漏网,穆春亲自带着几个长期在此劳作的驱口一个个查点,最后过来报告,衙差们都在,包括已被处死的,但是家奴却少了二个,一个是潘头,一个是黄皮,估计是刚才他们在外围躲藏,没有被众人发现。现在只怕已经逃出去了。
于志龙估计了一下时间,从起事到现在已经过了一个多时辰了,现在众人已经简单的喝了些粥饭,看看天色已近傍晚,事不宜迟,应立即出发,先克两寨,再做打算。
于志龙叫来纪献诚、侯英、钱正、常智、穆春等百户、总旗和小旗。大家席地而坐,围着于志龙做了一大圈。于志龙说明了出发的目的地和作战要求,强调既已成军,当行军法,一切行动听指挥,怯战着死,逃跑着死,抗命着死!打下寨子不得掳掠,不得做淫,若有违犯,死罪不恕!
因为两个寨子相聚十里,必须同时发起进攻,以免被对方发觉,有了准备。于志龙与赵石合计一番,决定两人分别率领一半人马,将其包围后,同时发难,争取一战而定。为了保险,从留下的衙差中挑选几个嘴皮灵活的,肯与于志龙合作的,并选了十个精壮之人,换上衙差的衣服,扮作回城,中间路过村寨休息,争取混入寨子里。施头一起带着,于志龙还需要他在关键时刻出面。
钱正还从队伍中寻来几个当地之人做向导,准备了火把,竹梯等物。
赵石按照于志龙的要求饭后整队,准备出发,老弱病残者先在此留守,待他们打下寨子后再去寨子汇合。令于志龙比较满意的是十五面队旗后面分列着对应的百户队,十五个百户和十五个掌旗手就站在最前面,后面歪歪扭扭的列着各自的队伍。在没有专门训练的情况下,能勉强站成这样,于志龙也算满意了。他却不知道这些驱口们每次上下工和领饭食时,家奴们为了好点人数专门要求必须排成队,稍不如意就是拳打脚踢,不给吃饭。时间久了,驱口们也就习惯成自然了,每次集合都能在队头的带领下派成列。
考虑到有二个家奴逃脱,估计时
间,家奴不敢走采石场的出入大路,只能翻山而过,行速不可能快了,于志龙命令钱正带着几个老弟兄,都换成衙差的衣服,拿着官刀和铁尺,在向导的带领下,先驰马而去,直奔东方的胡家庄和刘家庄,在庄前要道处偷偷隐蔽,暗中封锁自西而来的出入道路,只要逃奴想入庄,就把这几个逃奴在进庄前截住,免生后患。
钱正领着人依计而去,马蹄声清脆,卷起一路烟尘。
于志龙和赵石在后面率领各个百户队,成四纵队,鱼贯前行。老弟兄们都有马,且是军马,人强马壮,甚是精神,各队下属见了胆气更壮。原以为他们不过是流窜的贼寇,不曾想还有许多的战马,听自己的百户说,他们也只是前锋,后面还有几百人的大队人马,都是能打硬仗的汉子。
有好奇的士卒问道他们的经历,话多的百户就不禁洋洋得意的提起了于志龙等人前几日在坡道上与鞑子元骑的遭遇战,于志龙如何临机应变,如何手刃元骑,同时不忘表表自己又是如何骁勇善战,百战浴血。其中侯英几个最能吹侃。只听得周围的下属们目瞪口呆,怎么也看不出于志龙这个年轻清瘦男子,岁数不大,竟智谋颇多,且勇壮若此!想想两军骑马对决情急,挥刀刺矛间死生立判,真是热血壮士,不悔此生!再看向于志龙、赵石等人的目光就不禁多了几分敬仰和崇拜了。
于志龙没有阻止这些谈论,部队仓促成立,各级军官和下属彼此间还没有深入的了解,借着这次行军,让大家加深了解和认识倒是不错的机会,特别是让下属们加深对自己长官的认识,更利于今后的服从和指挥。不过说起来,于志龙也主要是与赵石、秀才等斥候队的同袍们彼此间最为熟悉和默契,对那些纪献诚、常智带来的人和原先中队的人,其实也并不是多么了解,只是在后来与颜赤骑兵作战中有过生死之交。好在于志龙在这几笔作战中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纪献诚、常智等人已经认可了自己的首领地位。
自领诸人作为先导后,于志龙就注意到加强上下级的了解、沟通问题。只要有机会,于志龙一路上都尽量与纪献诚、常智和他们带过来的人多交谈,谈各自的生活经历,谈为什么造反,谈当前的天下大势,以后大家的出路。于志龙有意识地给大家灌输部队执行纪律的重要性,让所有下属都要知道:于志龙带领的这支部队不是山贼和流寇,攻城掠地的目的不是获得给养,为以后继续流窜做准备,也不是杀几个官老爷和大户出出心里的恶气,而是希望能够获得立足之地,获得当地百姓,甚至乡绅、商户等各类人的支持。
讲起过往的造反起义来,于志龙记得曾经有过声势浩大的赤眉和黄巾,只是没有多久就被朝廷灭了个干净,好像最终成事的都是些能够武装割据的人,虽然细节无法知晓,但是设身处地的想想,八成是当初的起事者没有建立巩固的政权,缺少士农支持,缺少系统条理的治政思想所致。
于志龙并不想占山为王,那是实力弱时不得已而为之,于志龙要的是攻占府县,能够割据而立
!所以人心的得失就很关键。现在于志龙带领大家做的就是第一步,今日攻占胡家庄和刘家庄,得了兵器和辎重,再趁势夺取临朐县治,实现自己的第一个立足之地。
众人听的新鲜,以前大家迫于生计,成了反贼,因为实力弱小,被各地的官军和义军追得像兔子一样,到处流窜。好不容易打下几个寨子或县城,穷疯了的大伙儿到处翻拣可用之物,包括粮食、布匹、丝帛、兵器、银两、骡马、甚至女子等。可以说虽然于海等不承认自己是流寇土匪,但是大家伙做的许多事与土匪无异,一些有失道义,甚至伤天害理的事也曾有发生,毕竟县城不是那么好打的,平常还是打下的的村寨最多,对平民百姓的劫掠往往就避免不了。
于志龙曾经与赵石聊过,希望赵石劝劝于海收敛一些,起码有个好名声,容易招揽人加入。但是于海也无法,部队大了,什么鸟儿都有,于海对于一些大头领的约束也有限,这些大头领当初带人加入,就有很大的独立性,平时各部埋锅做饭,驻扎警戒,于海也不好直接插手,有时说得急了,这些大头领能跟你急眼,甚至也有不欢而散,从此分道扬镳的。平时有了些缴获,如何合理的分配是于海最为头疼的,无论怎么分,最后总是有不满意的。为了避免在最后分配时不吃亏,一些私心重的头领就在占据村寨时私自大加劫掠,即便是寻常百姓家也难以幸免,所得财物自然纳入自己的囊中。这就进一步加大了最后分配的难度,造成了更大的不合理。另外一个后果就是导致军纪败坏,贼寇的帽子更加落实了。
不过于海也有难处,队伍人多了,每日的各种消耗不匪,若长时间不能打下寨子补充,坐吃山空,人饿急了,什么事都敢做!真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不偷不抢,大家吃什么!
私下里就有传言很多地方粮荒的紧了,当地人们不得不易子而食,队伍里就暗传谁谁谁就是从那里逃出来的。遇到与这些地区来的汉子有了争执后,大家都尽量忍在肚子里,不敢把事情闹大。
所以于海行军过后,难免有伤害乡邻的事发生,官府自然以此为据,大肆宣扬土匪流寇之害,鼓动乡镇大户募招义军,参与围剿他们。这自然又增加了于海四处转战的难度。
在这个时代,民智未开,一切是强者为王,于志龙人微言轻,面对如此局面,也是无奈!现在自己既然为头领,就希望做出些努力,在乱世中闯出条路来。当初自己主动提出担当先锋,很大的目的是希望独掌一支部队,寻机发展。
于志龙不指望这支队伍能够很快的军纪严明,令行禁止,与民无害。现在这些人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活下去,在实现这个目的前,说什么都是白费!但是于志龙希望在先期就给他们灌输部分的军纪观念,给他们活下去的信心和希望,待时机成熟,逐步严格军纪,彻底甩掉流寇的作战模式和思想。
所以于志龙反复说明,那种吃完喝完管他娘,捞一把就走的流寇想法要不得。
一路行军,直奔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