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热烈隆重的大荒山婚礼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临渊行、沧元图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求收藏、求推荐)
大荒山的婚俗,保持得这样完整,并且非常有地方特色,真正看得见山、望得见水、寄得住乡愁。在市场经济和快餐文化高速发展中,显得弥足珍贵。对于民风民俗来说,传承和弘扬才是最好的保护。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虽然现在的大荒山人还没有意识到。带头传播大荒山民俗文化,是村干部的重要职责。夜里,我把手机充满了电。天刚蒙蒙亮,我就起床了。我叫上老刘老师和老丁,来到王大才家。
初冬的大荒山色彩斑斓,地里的庄稼收完了,枯黄的秸杆一堆一堆簇拥在地边,红土地又显现出它暗红色的本来的面目。茅草黄了,柿子红了。露珠挂在路边的菜叶之上。天空万里无云,大阳还没有出山。天地氤氲,万物化淳。
王大才家门前,欢天喜地、喧嚣热闹。大门上已经贴上喜庆的楹联,两扇木门上各贴着一个大红的喜字。门头上挂着一缎红布。门前人来人往。老总管马大爷坐镇指挥,他扯起嗓子,给帮忙弟兄派活。
帮忙杀猪的马连光、尹德海等男工们早早到来,在房前的菜地边挖了两个灶洞,支起两口大锅,柴火雄雄,烧滚开水,杀猪烫毛,开膛剖肚。马连光将要送到女方家过礼的肉割下来,用红纸扎好,连同其他彩礼一道,在媒人的带领和见证下,由负责过礼的“帮忙弟兄”抬了或是挑了,送到女方家里去过礼。因为这天,女方家的酒宴已经正式开始了。
负责搭亲棚的孙正权、起合林、沈学强等20多个男工们早早到山上砍棚叶,棚叶选择一些高矮适中的灌木、松枝,竹子等。棚叶抬回来后,马大爷指挥搭亲棚,亲棚搭建在王大才家院坝里,面积约有 80平方米,四周用树木立成架子,顶上搭横梁,然后将树枝树叶铺盖在顶上,起到挡光遮阴的效果。亲棚里会客喝茶,聊天吃饭。
负责主厨炒菜的张嫂、卢明秀带着一帮人忙活开了,负责烧水抱柴的王宗保在门外支起了灶,婚礼所需要的桌椅板凳陆续搬到亲棚里来了,马奶奶、马二爷等上了年纪的老辈子们,也坐在堂屋里,摆龙门阵聊天了。
中午时分,客人陆续到来,特别亲的亲戚,进门前要炸火炮。火炮一响,总管马大爷就扯开噪子喊:客人来了,传烟倒茶,堂前请坐!
于是马连华就将客人引导到堂屋里坐下来,马连江、马连双过来给客人传烟,原村主任王泽良和王大才是本家亲戚,这时和他哥王泽田过来给客人上茶。
吃过早饭,负责接亲的队伍就出发了。老刘老师告诉我,接亲的都是王大才的至亲,一般情况是夫妇同往,寓意成双成对;当然也要安排两个年轻姑娘,负责陪伴新娘子;还要有一队抬箱柜的男人;看女方陪嫁的多少,和路程的远近。通常20-40人不等,因为大荒山陪嫁的箱子和柜子由实木做成,里面还要装东西,非常沉重。
我忙着录视频、照相,老刘老师跟着我,给我介绍每个婚礼环节的情况。看到我在忙碌,老丁也拿出他的手机,帮忙记录一些充满乡土气息的精彩瞬间。我把这些情真意切的图片编辑后,配上说明文字,发在个人的抖音、快手和微信账号上,用自己微弱的影响力,带头传播大荒山浓郁的乡土文化。
老刘老师继续给我介绍人情世故:“接亲还有一个苦差事是背新娘。按照风俗,送亲队伍在到达男方家前,新嫁娘的脚不能落地,只能由人背着一路过来。背新娘的男人要用油和锅烟,将脸摸花,再用一根铁丝,将鸡蛋壳串成一串,挂在脖子上,让其他人认不出来。大多数新嫁娘都善解人意,只是在过沟过河之时应下风俗,象征性地背一下,其他时间自己走着到夫家。也有像我嫂子那样的极少数新娘严格按照风俗习惯办的,一步不走,必须背着,这就苦了“背哥”了。”
老丁说:“现在交通便利了,城郊区娶媳妇箱柜都用车拉,迎新送亲也就用车接送了。”
老刘老师说:“大荒山也这样,只是今天王大才儿媳是小松林的,不通路,还得用人工抬嫁妆。”
王大才家亲棚搭好后,负责挂礼的是有文化的马二爷和老党员吴友德,吴友德毛笔字写得非常好。孙正权他们搬了张八仙桌,放在亲棚里,吴友德戴着老花眼镜,马二爷穿着蓝布衣服,挎着黄布包,坐在八仙桌前,把礼簿在桌上铺开,磨好墨,润好笔,只等客人来。
今天,来帮忙的人都忙忙碌碌。马大爷扯起高嗓门随时提醒大家:帮忙帮自己!别人有事时,你认真帮忙,到你自己有事时,别人才会来帮助你。
老刘老师给我介绍挂礼的情况,他说:“以前经济条件差,大荒山上结婚送礼多数都送米,或是苞谷,再送一元或是两元钱。礼轻人意重。舅舅、姨妈们送了箱柜等嫁妆,就不再送礼金了。而大风顶的风俗又不同。侄儿侄女结婚,舅舅、姨妈们必须要送晾干的猪老壳肉。后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送米的就少了。”
我问老刘老师:“那咱们随多少礼呢?”
老刘老师:“村民们随礼一般在200元左右,至亲要多一点。总体来讲,大荒山上的礼金都不重,随200元的礼,但吃四顿饭,体现的都是正常的人情往来。”
我说:“好,那咱们先挂个礼吧。”
我和老刘老师、老丁分别送了200元的礼金。马二爷收了礼金,吴有德郑重地把我们的名字和礼金金额写在礼簿上。
大荒山人喜欢热闹,婚礼有请唢呐子的习俗。吹唢呐子的唢呐匠由两人组成,装备一长一短。短的就是唢呐,长的则是大号。王大才家请来的唢呐匠是两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一个戴着黄布帽子,一个留着短头发,两人坐在马二爷和吴有德挂礼的桌子旁边,有客人炸火炮进来时,就吹一阵子唢呐。
不知道是唢呐匠吹的功夫不得行,还是选择的唢呐曲调不悦耳,唢呐吹去吹来,我听到的只是一个曲调:哩啦哩哩啦……比起陕北那些高亢激昂的唢呐曲调,简直差得太远了。所谓唢呐子朝天吹,说的就是不靠谱不着调。但婚礼图的是热闹喜庆,就象放鞭炮一样,要的是声音,目的是引起别人注意。长号则只是在进亲、发亲、开席时吹几声。
(求收藏、求推荐)
大荒山的婚俗,保持得这样完整,并且非常有地方特色,真正看得见山、望得见水、寄得住乡愁。在市场经济和快餐文化高速发展中,显得弥足珍贵。对于民风民俗来说,传承和弘扬才是最好的保护。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虽然现在的大荒山人还没有意识到。带头传播大荒山民俗文化,是村干部的重要职责。夜里,我把手机充满了电。天刚蒙蒙亮,我就起床了。我叫上老刘老师和老丁,来到王大才家。
初冬的大荒山色彩斑斓,地里的庄稼收完了,枯黄的秸杆一堆一堆簇拥在地边,红土地又显现出它暗红色的本来的面目。茅草黄了,柿子红了。露珠挂在路边的菜叶之上。天空万里无云,大阳还没有出山。天地氤氲,万物化淳。
王大才家门前,欢天喜地、喧嚣热闹。大门上已经贴上喜庆的楹联,两扇木门上各贴着一个大红的喜字。门头上挂着一缎红布。门前人来人往。老总管马大爷坐镇指挥,他扯起嗓子,给帮忙弟兄派活。
帮忙杀猪的马连光、尹德海等男工们早早到来,在房前的菜地边挖了两个灶洞,支起两口大锅,柴火雄雄,烧滚开水,杀猪烫毛,开膛剖肚。马连光将要送到女方家过礼的肉割下来,用红纸扎好,连同其他彩礼一道,在媒人的带领和见证下,由负责过礼的“帮忙弟兄”抬了或是挑了,送到女方家里去过礼。因为这天,女方家的酒宴已经正式开始了。
负责搭亲棚的孙正权、起合林、沈学强等20多个男工们早早到山上砍棚叶,棚叶选择一些高矮适中的灌木、松枝,竹子等。棚叶抬回来后,马大爷指挥搭亲棚,亲棚搭建在王大才家院坝里,面积约有 80平方米,四周用树木立成架子,顶上搭横梁,然后将树枝树叶铺盖在顶上,起到挡光遮阴的效果。亲棚里会客喝茶,聊天吃饭。
负责主厨炒菜的张嫂、卢明秀带着一帮人忙活开了,负责烧水抱柴的王宗保在门外支起了灶,婚礼所需要的桌椅板凳陆续搬到亲棚里来了,马奶奶、马二爷等上了年纪的老辈子们,也坐在堂屋里,摆龙门阵聊天了。
中午时分,客人陆续到来,特别亲的亲戚,进门前要炸火炮。火炮一响,总管马大爷就扯开噪子喊:客人来了,传烟倒茶,堂前请坐!
于是马连华就将客人引导到堂屋里坐下来,马连江、马连双过来给客人传烟,原村主任王泽良和王大才是本家亲戚,这时和他哥王泽田过来给客人上茶。
吃过早饭,负责接亲的队伍就出发了。老刘老师告诉我,接亲的都是王大才的至亲,一般情况是夫妇同往,寓意成双成对;当然也要安排两个年轻姑娘,负责陪伴新娘子;还要有一队抬箱柜的男人;看女方陪嫁的多少,和路程的远近。通常20-40人不等,因为大荒山陪嫁的箱子和柜子由实木做成,里面还要装东西,非常沉重。
我忙着录视频、照相,老刘老师跟着我,给我介绍每个婚礼环节的情况。看到我在忙碌,老丁也拿出他的手机,帮忙记录一些充满乡土气息的精彩瞬间。我把这些情真意切的图片编辑后,配上说明文字,发在个人的抖音、快手和微信账号上,用自己微弱的影响力,带头传播大荒山浓郁的乡土文化。
老刘老师继续给我介绍人情世故:“接亲还有一个苦差事是背新娘。按照风俗,送亲队伍在到达男方家前,新嫁娘的脚不能落地,只能由人背着一路过来。背新娘的男人要用油和锅烟,将脸摸花,再用一根铁丝,将鸡蛋壳串成一串,挂在脖子上,让其他人认不出来。大多数新嫁娘都善解人意,只是在过沟过河之时应下风俗,象征性地背一下,其他时间自己走着到夫家。也有像我嫂子那样的极少数新娘严格按照风俗习惯办的,一步不走,必须背着,这就苦了“背哥”了。”
老丁说:“现在交通便利了,城郊区娶媳妇箱柜都用车拉,迎新送亲也就用车接送了。”
老刘老师说:“大荒山也这样,只是今天王大才儿媳是小松林的,不通路,还得用人工抬嫁妆。”
王大才家亲棚搭好后,负责挂礼的是有文化的马二爷和老党员吴友德,吴友德毛笔字写得非常好。孙正权他们搬了张八仙桌,放在亲棚里,吴友德戴着老花眼镜,马二爷穿着蓝布衣服,挎着黄布包,坐在八仙桌前,把礼簿在桌上铺开,磨好墨,润好笔,只等客人来。
今天,来帮忙的人都忙忙碌碌。马大爷扯起高嗓门随时提醒大家:帮忙帮自己!别人有事时,你认真帮忙,到你自己有事时,别人才会来帮助你。
老刘老师给我介绍挂礼的情况,他说:“以前经济条件差,大荒山上结婚送礼多数都送米,或是苞谷,再送一元或是两元钱。礼轻人意重。舅舅、姨妈们送了箱柜等嫁妆,就不再送礼金了。而大风顶的风俗又不同。侄儿侄女结婚,舅舅、姨妈们必须要送晾干的猪老壳肉。后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送米的就少了。”
我问老刘老师:“那咱们随多少礼呢?”
老刘老师:“村民们随礼一般在200元左右,至亲要多一点。总体来讲,大荒山上的礼金都不重,随200元的礼,但吃四顿饭,体现的都是正常的人情往来。”
我说:“好,那咱们先挂个礼吧。”
我和老刘老师、老丁分别送了200元的礼金。马二爷收了礼金,吴有德郑重地把我们的名字和礼金金额写在礼簿上。
大荒山人喜欢热闹,婚礼有请唢呐子的习俗。吹唢呐子的唢呐匠由两人组成,装备一长一短。短的就是唢呐,长的则是大号。王大才家请来的唢呐匠是两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一个戴着黄布帽子,一个留着短头发,两人坐在马二爷和吴有德挂礼的桌子旁边,有客人炸火炮进来时,就吹一阵子唢呐。
不知道是唢呐匠吹的功夫不得行,还是选择的唢呐曲调不悦耳,唢呐吹去吹来,我听到的只是一个曲调:哩啦哩哩啦……比起陕北那些高亢激昂的唢呐曲调,简直差得太远了。所谓唢呐子朝天吹,说的就是不靠谱不着调。但婚礼图的是热闹喜庆,就象放鞭炮一样,要的是声音,目的是引起别人注意。长号则只是在进亲、发亲、开席时吹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