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节 女子的不幸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鹊巢》:擦干泪,不要问,为什么
有人欢喜,就会有人忧。男人要娶小妾了,对于这个男人来说,会是一件多么开心的事情呀!这个就不用解释了吧?但是,这也差不多意味着原配夫人很快就成为弃妇,失去宠爱了。作为原配夫人,她的心里会有多少怨恨!当年辛辛苦苦经营这个家,现在把房屋经营得富丽堂皇、干干净净,丈夫竟然将她抛弃,用盛大的车队去迎接其他女人,而这个女人即将霸占原本属于妇人的家。半辈子的操劳,妇人的青春已经不在,男人却如此狠心,妇人的内心会有多么哀怨啊!
但是这又能怎么样呢?这样悲惨的遭遇,又不只是她一个人有,在那样的年代反而非常寻常,妇人只能算是众多不幸者中的其中一个罢了。因为这是一个妇女没有话语权、没有地位的时代,面对这样的负心汉,妇人只能在心底里沉痛地控诉:喜鹊辛辛苦苦造好的巢穴,杜鹃却住了进来,这是什么世道!
外面的车队声、奏乐声是那么刺耳,大家都知道,这是一桩喜事,是值得庆贺的。可是,又有谁注意到角落里的这位妇人,她显得更加苍老了:
喜鹊筑成巢,杜鹃来住它。这人要出嫁,车队迎接她。
喜鹊筑成巢,杜鹃占有它。这人要出嫁,车队送走她。
喜鹊筑成巢,杜鹃住满它。这人要出嫁,车队成全她。
《采蘩》:忙忙忙,忙出什么所以然
蘩(fán)是一种可以食用的蒿子,在古代,曾经被用作祭品。古代祭祀的排场,是贵族为了鬼神降福于他们所设定的,气势恢宏,显示出了贵族对于上天的崇敬。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想想,卑贱的女仆们除了付出辛苦的劳作、供奴隶主享受之外,又有什么福气可言呢?
贵族夫人就要举行宗庙祭祀的仪式了,大量的采摘、洗煮工作就交给了这些女仆。就是这样一群夙夜忙碌的女仆人,她们往来于池沼、山涧之间,采够了祭祀所需的白蒿,就急急忙忙地送到贵族夫人那里。连她们之间的对话都变得那么简单、那么急促,“哪里采的白蒿?”“水洲中、池塘边!”“采来做什么?”“公侯家祭祀用…”,女仆们是如此繁忙,她们似乎一直奔波在往返的路途中,对询问者的回答也只是匆匆一语。回答完第一句,再回答第二句的时候,应答之声早已传自远方。
除了繁忙的野外采摘之外,在宗庙祭祀上,女仆们更是没有半点清闲。《周礼》上记载:在祭祀的前三天,仆人每天晚上都要在宫中留宿,从事洗涤祭器、蒸煮祭祀用的谷物的工作。因为做的是祭祀事务,她们还必须得打扮得漂漂亮亮,戴上光洁的发饰。这样的黑白劳作,得把这些女仆人折腾成什么样子?
从准备祭祀到主持祭祀,贵族夫人都是小心谨慎、安详有度的,以显示她对鬼神的尊重,希望鬼神降福于贵族,让他们永远享受这无上的权利。可是,那些劳累不堪、无暇自顾的仆人们,她们正摇曳着散乱的头发,走在回家的路上。此刻,她们可能带着几分庆幸,更带着几分心酸,庆幸是因为祭祀终于结束了,心酸是因为这样的劳动却是她们一生都要从事的。
很庆幸,历史没有记录下这些贵族夫人,却记录下了这群勤劳的女子:
哪儿采白蒿?去那洲与池。哪儿用白蒿?公侯的祭祀。
哪儿采白蒿?去那山涧旁。哪儿用白蒿?公侯的庙堂。
夫人多谨慎,早晚在公庙。夫人多安详,进退亦有度。
《草虫》:想念是会呼吸的痛
秋天,本是收获的季节,可是丈夫却奔波于远方,陪伴妇人的,只有草虫鸣叫、蚱蜢相随。秋风送来了寒意,衰败的秋草,枯黄的树叶,还有那些蝈蝈和蚱蜢,它们在那里一唱一和,不知是在嘲笑妇人,还是在和她一起感伤。妇人很思念自己的丈夫,以至于变得心绪不安,忧心忡忡。她在想像:如果丈夫此时出现在我的身边,我一定紧紧依偎在他的怀里,而我的忧愁也就顿时烟消云散了。
妇人登上南山,因为只有站在高处才可以望见远方,她在看丈夫是否已踏上归路。可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蕨菜和薇菜的嫩苗。妇人在无聊至极的时候,也会随手无心采摘。蕨菜、薇菜长出了嫩芽,暗示着秋冬已经过去,现在已是来年的春夏之交,妇人和丈夫的分别又多了一年。一年的时间,这种相思之情又增加了多少呢?妇人的心情凝重,甚至还有几分急促和委屈,进而变得悲痛无语。丈夫是妇人的精神依托,生活的全部希望,唯一的欢乐所在,他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妇人备受思念的煎熬,时不时地流下眼泪:
听那蝈蝈蛐蛐叫,看那蚱蜢蹦蹦跳。没有见到那君子,忧思不断真焦躁。如果我已见着他,如果我已偎着他,我的心中愁全消。
登上高高南山头,采摘鲜嫩蕨菜叶。没有见到那君子,忧思不断真凄切。如果我已见着他,如果我已偎着他,我的心中多喜悦。
登上高高南山顶,采摘鲜嫩薇菜苗。没有见到那君子,我很悲伤真烦恼。如果我已见着他,如果我已偎着他,我的心中多平静。
《采苹》:我喜欢和和美美的生活
在古代,贵族的少女在出嫁前,都必须首先到宗庙祭祀祖先,同时要学习婚后的有关礼节。这时候,女仆们就要为主人采办祭品,整治祭具,设置祭坛,她们奔走中日,劳碌不堪。
俗话说,上供神吃,心到佛知,这些普普通通的祭品和繁琐的礼仪,虽然是当时女子出嫁前的一种风俗,却蕴含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寄托和希冀。所以,祭祀是虔诚的、圣洁的、庄重的。
在人们眼里,祭祀劳动虽然是枯燥的,采菜、蒸煮、设祭,这些工作是繁琐的,但由于在这些平平静静的事情中,体现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所以一切都变得绘声绘色起来。
在一问一答之中,就显现出了其中的韵味:
哪儿可以去采苹?就在南面涧水滨。哪儿可以去采藻?就在积水那浅沼。
什么可把东西放?有那圆篓和方筐。什么可把食物煮?有那锅儿与那釜。
安置祭品在哪里?祠堂那边窗户底。今天谁是主祭人?少女恭敬又虔诚。
《甘棠》:永远活在百姓的心中
召伯是西周同姓宗室的大臣,和周武王、周公同辈。周武王死后,他的儿子周成王继位,召伯担任太保,是监护辅佐国君的权臣。召伯执政,政通人和,贵族和平民都各得其所,因此深受爱戴。周成王死后,召伯继续辅佐周康王,开创了四十年不用刑罚的“成康之治”,为周朝打下了延续八百多年的坚实基础。
在民间的传说中提到,召伯南巡,所到之处不占用民房,只在棠梨树下停车驻马,听讼决案,搭棚过夜。这种体恤百姓疾苦、不扰乱民间、而为民众排忧解难的人,永远活在百姓的心中。
他曾经在一颗棠梨树下办公,后人为了纪念他,把对召伯的感激之情转化为对棠梨树的保护上。他们爱护棠梨树的一枝一叶,从不砍伐和毁坏,甚至连树枝都不会折损,可谓是爱之有加。这种爱,源于对召伯德政教化的衷心感谢。
这就是关于召伯和棠梨树的故事:
甘棠枝繁叶又茂,不要修剪莫砍伐,召伯曾经住树下。
甘棠枝繁叶又茂,不要修剪莫损毁,召伯曾经歇树下。
甘棠枝繁叶又茂,不要修剪莫拔掉,召伯曾经停树下。
《行露》:为了尊严永不屈服
一个早已有家室的富家子弟,又喜欢上了一位美丽的女子。女子知道了这位富家子弟的品行后,坚决和他断绝关系。可是这个人却不善罢甘休,甜言蜜语说尽之后,竟然露出了狰狞的面目,把女子诬陷并把她关入大牢。
《鹊巢》:擦干泪,不要问,为什么
有人欢喜,就会有人忧。男人要娶小妾了,对于这个男人来说,会是一件多么开心的事情呀!这个就不用解释了吧?但是,这也差不多意味着原配夫人很快就成为弃妇,失去宠爱了。作为原配夫人,她的心里会有多少怨恨!当年辛辛苦苦经营这个家,现在把房屋经营得富丽堂皇、干干净净,丈夫竟然将她抛弃,用盛大的车队去迎接其他女人,而这个女人即将霸占原本属于妇人的家。半辈子的操劳,妇人的青春已经不在,男人却如此狠心,妇人的内心会有多么哀怨啊!
但是这又能怎么样呢?这样悲惨的遭遇,又不只是她一个人有,在那样的年代反而非常寻常,妇人只能算是众多不幸者中的其中一个罢了。因为这是一个妇女没有话语权、没有地位的时代,面对这样的负心汉,妇人只能在心底里沉痛地控诉:喜鹊辛辛苦苦造好的巢穴,杜鹃却住了进来,这是什么世道!
外面的车队声、奏乐声是那么刺耳,大家都知道,这是一桩喜事,是值得庆贺的。可是,又有谁注意到角落里的这位妇人,她显得更加苍老了:
喜鹊筑成巢,杜鹃来住它。这人要出嫁,车队迎接她。
喜鹊筑成巢,杜鹃占有它。这人要出嫁,车队送走她。
喜鹊筑成巢,杜鹃住满它。这人要出嫁,车队成全她。
《采蘩》:忙忙忙,忙出什么所以然
蘩(fán)是一种可以食用的蒿子,在古代,曾经被用作祭品。古代祭祀的排场,是贵族为了鬼神降福于他们所设定的,气势恢宏,显示出了贵族对于上天的崇敬。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想想,卑贱的女仆们除了付出辛苦的劳作、供奴隶主享受之外,又有什么福气可言呢?
贵族夫人就要举行宗庙祭祀的仪式了,大量的采摘、洗煮工作就交给了这些女仆。就是这样一群夙夜忙碌的女仆人,她们往来于池沼、山涧之间,采够了祭祀所需的白蒿,就急急忙忙地送到贵族夫人那里。连她们之间的对话都变得那么简单、那么急促,“哪里采的白蒿?”“水洲中、池塘边!”“采来做什么?”“公侯家祭祀用…”,女仆们是如此繁忙,她们似乎一直奔波在往返的路途中,对询问者的回答也只是匆匆一语。回答完第一句,再回答第二句的时候,应答之声早已传自远方。
除了繁忙的野外采摘之外,在宗庙祭祀上,女仆们更是没有半点清闲。《周礼》上记载:在祭祀的前三天,仆人每天晚上都要在宫中留宿,从事洗涤祭器、蒸煮祭祀用的谷物的工作。因为做的是祭祀事务,她们还必须得打扮得漂漂亮亮,戴上光洁的发饰。这样的黑白劳作,得把这些女仆人折腾成什么样子?
从准备祭祀到主持祭祀,贵族夫人都是小心谨慎、安详有度的,以显示她对鬼神的尊重,希望鬼神降福于贵族,让他们永远享受这无上的权利。可是,那些劳累不堪、无暇自顾的仆人们,她们正摇曳着散乱的头发,走在回家的路上。此刻,她们可能带着几分庆幸,更带着几分心酸,庆幸是因为祭祀终于结束了,心酸是因为这样的劳动却是她们一生都要从事的。
很庆幸,历史没有记录下这些贵族夫人,却记录下了这群勤劳的女子:
哪儿采白蒿?去那洲与池。哪儿用白蒿?公侯的祭祀。
哪儿采白蒿?去那山涧旁。哪儿用白蒿?公侯的庙堂。
夫人多谨慎,早晚在公庙。夫人多安详,进退亦有度。
《草虫》:想念是会呼吸的痛
秋天,本是收获的季节,可是丈夫却奔波于远方,陪伴妇人的,只有草虫鸣叫、蚱蜢相随。秋风送来了寒意,衰败的秋草,枯黄的树叶,还有那些蝈蝈和蚱蜢,它们在那里一唱一和,不知是在嘲笑妇人,还是在和她一起感伤。妇人很思念自己的丈夫,以至于变得心绪不安,忧心忡忡。她在想像:如果丈夫此时出现在我的身边,我一定紧紧依偎在他的怀里,而我的忧愁也就顿时烟消云散了。
妇人登上南山,因为只有站在高处才可以望见远方,她在看丈夫是否已踏上归路。可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蕨菜和薇菜的嫩苗。妇人在无聊至极的时候,也会随手无心采摘。蕨菜、薇菜长出了嫩芽,暗示着秋冬已经过去,现在已是来年的春夏之交,妇人和丈夫的分别又多了一年。一年的时间,这种相思之情又增加了多少呢?妇人的心情凝重,甚至还有几分急促和委屈,进而变得悲痛无语。丈夫是妇人的精神依托,生活的全部希望,唯一的欢乐所在,他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妇人备受思念的煎熬,时不时地流下眼泪:
听那蝈蝈蛐蛐叫,看那蚱蜢蹦蹦跳。没有见到那君子,忧思不断真焦躁。如果我已见着他,如果我已偎着他,我的心中愁全消。
登上高高南山头,采摘鲜嫩蕨菜叶。没有见到那君子,忧思不断真凄切。如果我已见着他,如果我已偎着他,我的心中多喜悦。
登上高高南山顶,采摘鲜嫩薇菜苗。没有见到那君子,我很悲伤真烦恼。如果我已见着他,如果我已偎着他,我的心中多平静。
《采苹》:我喜欢和和美美的生活
在古代,贵族的少女在出嫁前,都必须首先到宗庙祭祀祖先,同时要学习婚后的有关礼节。这时候,女仆们就要为主人采办祭品,整治祭具,设置祭坛,她们奔走中日,劳碌不堪。
俗话说,上供神吃,心到佛知,这些普普通通的祭品和繁琐的礼仪,虽然是当时女子出嫁前的一种风俗,却蕴含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寄托和希冀。所以,祭祀是虔诚的、圣洁的、庄重的。
在人们眼里,祭祀劳动虽然是枯燥的,采菜、蒸煮、设祭,这些工作是繁琐的,但由于在这些平平静静的事情中,体现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所以一切都变得绘声绘色起来。
在一问一答之中,就显现出了其中的韵味:
哪儿可以去采苹?就在南面涧水滨。哪儿可以去采藻?就在积水那浅沼。
什么可把东西放?有那圆篓和方筐。什么可把食物煮?有那锅儿与那釜。
安置祭品在哪里?祠堂那边窗户底。今天谁是主祭人?少女恭敬又虔诚。
《甘棠》:永远活在百姓的心中
召伯是西周同姓宗室的大臣,和周武王、周公同辈。周武王死后,他的儿子周成王继位,召伯担任太保,是监护辅佐国君的权臣。召伯执政,政通人和,贵族和平民都各得其所,因此深受爱戴。周成王死后,召伯继续辅佐周康王,开创了四十年不用刑罚的“成康之治”,为周朝打下了延续八百多年的坚实基础。
在民间的传说中提到,召伯南巡,所到之处不占用民房,只在棠梨树下停车驻马,听讼决案,搭棚过夜。这种体恤百姓疾苦、不扰乱民间、而为民众排忧解难的人,永远活在百姓的心中。
他曾经在一颗棠梨树下办公,后人为了纪念他,把对召伯的感激之情转化为对棠梨树的保护上。他们爱护棠梨树的一枝一叶,从不砍伐和毁坏,甚至连树枝都不会折损,可谓是爱之有加。这种爱,源于对召伯德政教化的衷心感谢。
这就是关于召伯和棠梨树的故事:
甘棠枝繁叶又茂,不要修剪莫砍伐,召伯曾经住树下。
甘棠枝繁叶又茂,不要修剪莫损毁,召伯曾经歇树下。
甘棠枝繁叶又茂,不要修剪莫拔掉,召伯曾经停树下。
《行露》:为了尊严永不屈服
一个早已有家室的富家子弟,又喜欢上了一位美丽的女子。女子知道了这位富家子弟的品行后,坚决和他断绝关系。可是这个人却不善罢甘休,甜言蜜语说尽之后,竟然露出了狰狞的面目,把女子诬陷并把她关入大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