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六章 南剑(三)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临渊行、沧元图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李恒在围困了南剑州后,按照原计划,为了吸引对手的注意,策应也的迷失的迂回,曾主动发起攻击。而且他的攻击,规模和力度还很大。因为如果不能形成真正的压力,就无法迫使对手尽快来援。
翟国秀受命之后,曾与陈进行过商议,当时他给了南剑“父母官”一张图,而这个图,基本上就是当初强化后的昌国城大致形状。
他向陈这个怪才解说道:“陈大人,这就是我禁军当初所守之昌国城,其特点为城墙坚固。虽然这并非是完全重新筑城,而是在原先城池的基础上,用陛下命名的哪个水泥加以强化,但现在时间紧迫,末将以为,仅仅依靠朝廷派来的建筑队和禁军,不足以胜任,只有请大人征发百姓了。”
就此,陈和翟国秀商议决定,由他来安排民夫修缮城池,翟国秀负责策划守御。随后,陈老怪在南剑城内连续张了两个榜。
这一个,就是贴出陛下的圣旨,“今守城一日,以后免税一月;守城一月,免税三年。凡杀敌者,按军功论赏。”
而另一个,就是按新通过的帝国“募役法”,招募百姓修缮城池。
东之所以最终决定取消厢军这个编制,除了行朝经济上的原因,还由于他在反复考虑后认为:虽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宋代军中的后勤分析、解说的非常细致,但他有一个因素没有考虑到,这就是人的主动性。
《元史张弘略》中记载:(至元)十四年,宋广王据闽、广,时东海县储粟数万,行省檄弘略将兵二千戍之,仍命造舟运粟入淮安。弘略雇民舟,有能载粟十石者与一石,人争趋之,一月而毕。
张弘略无疑也是非常有才干的。当北元河南江北行省让他造船,将存放在东海县的粮食运到淮安时,他没有按他们的指示行事,而是采用了一个更经济、也更有效的方法,雇民船运十石给一石,一月就将事情搞定。
但这个例子同样说明,当人“被迫”时,他与处在“主动”的状态下,做事效率是无法相比的。
东更认为,帝国太祖设立厢军“除盗恤饥”的目的,可以通过“以工代赈”来解决。
事实上,后世所谓的“以工代赈”政策,就是来自于宋代,其首创者为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闻名天下的范仲淹。而且这个政策,也同样也被引入罗斯福的新政,并解决了米国大萧条之后近一半的劳动力就业问题。
就此他决定,不再恢复厢军,而改以在整个帝国范围内,施行“募役法”。
陈贴出告示后,不仅迁进城里的百姓应征者甚众,就是原先在城内的也来了不少。再加上这位有点本事的夫子组织得力,又不停地派人鼓动:“为使汝等免遭贼兵的涂炭,一定要在贼兵到来前抢修好城池。”城池的修缮在朝廷工部派来的工匠指导下,自然进行的夜以继日,速度很快。
翟国秀和陈在南剑的守卫上,给禁军带来的变化是,在原先的护城河外,再添了一道深壕。
这其实是一个意外的举动,因为筑城要用土石砖块,于是百姓们就在城外的不远处取土。陈见了之后,心中一动,他立刻让百姓先停止,然后找来了翟国秀。俩人商议过后,再经翟国秀的估算,重新围绕着城池,划了一圈挖土的地方。这样一来,就等于是让百姓,又挖出了一条护城河,从而让整个南剑,形成了两道壕沟的防御体系。
但是,翟国秀划的这个地方还是有点讲究的,因为在外的这个壕沟,它就在宋军“掷弹筒”的打击范围边缘。
翟国秀是非常重视震天雷作用的,在他的督促下,其所部于运用上,即使从所有宋军来看,水平也极高。虽然这个时代还造不出“一拉得”,但是,翟国秀却同样给震天雷的使用,总结出“一摆二点三投掷”的口诀。
也就是在临战时,先拧开震天雷防潮的盖子,并摆开它们,再拿出一个火折子,一般来说,在守城战中,兵士们躲在胸墙的后面,点一个,往外扔一个,十分的快捷。
至于投石机的发射,他更认为,翁州战中,由于是第一次大举使用,军士们都还显得有点忙乱,对攻城之敌的打击力度远远不够,所以他强化了每伍之兵相互配合的训练,务要保证发射的快速。
陈对此是颇有些得意的,他和翟国秀说道:“翟将军,北兵攻城,怕是也先要把这道堑壕给填上才行吧?本太守取土修城,成堑御寇,再诱敌填壕。此亦为‘一举而三役济’之法也。”
《梦溪笔谈》中记载:宋真宗时,皇城失火,宫城被毁,大臣丁谓奉命重修皇宫。因为考虑到取土之地太远不方便,于是丁谓就直接将宫前的大街挖开取土,并形成一道大沟,他再把汴水引人沟中,使运送建筑材料的竹排和船只能直接送达工地。完工后,将废弃的瓦砾等物填人沟中,使大街复原,从而一举解决了取土、材料运输、清理废墟三个难题,为朝廷节省下来的钱超过了亿万。这就是“一举三得”这个成语的由来。
边上的翟国秀听了之后,咧了咧嘴,也只能在心里嘀咕:还是这些酸秀才道道多,挖个沟,他也能冒出这许多说词。
李恒根本没有想到,他在南剑城下遇到的真正对手根本就不是左大,而是这两个掺合了书本加野路子的对手,他又岂能不头痛?
在到南剑之后,他曾经悄悄地又到军前细细查看了对方的城池,但看了之后,在他的内心里却第一次闪过这样的念头:也许他当初真的应该像也的迷失所说的那样,先集中全力攻下该地。因为眼面前的这个南剑城,绝对不是易于之地。他立刻下令,将邵武和建宁的元军尽可能的都调来。
李恒真正的困难是,他同样无法发挥远程打击的能力。他携带有火炮,可数量太少。忽必烈虽然下令给他提供了火炮,但由于此时北元还主要集中在北方生产,路途的遥远,使得运送极为不便,所以送到他手中的并不多。
元军开始的时候同样试图立起回回炮,然而,他们并不意外地也立不起来。宋军是绝对不会让对方的远距离兵器起作用的,一旦对方有动作,城上的火炮就立刻砸向那里。
更重要的是,即使是元军已经开始拥有火炮,也没有宋军的射程远,因为他们还没注意到其中的另一个诀窍,那就是火药。黑火药的性状,决定了它的燃烧程度,威力还是其次,由此决定的射程,就相当重要了,东早已在这里面动了手脚。
也许李恒能解决此种难题的另一个方法,就是先筑土山或高台,居高临下,以弥补射程的不足,可这就取决于你有没有时间筑和对方让不让你筑了。筑的时候,对方不断地放炮给你捣乱,这也是很麻烦的。事实上,宋军就没少给任何这种动作添堵。
经历了山之战的李恒,对这个新军械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并发展到很是看重,视作珍宝。故此,他在使用上就极为小心。面对双方在这上面的差距,在盘算过后,他就没有将火炮用在攻城上,而是仅仅用在了封锁河道上。河道的两岸,是天然的高台,这就对他来说,相对有利。
也许对守城的宋军来说,天气才可能是他们的大敌。万一天要下雨,别人冒雨攻城,你又如何发挥火器的威力?兄弟咱在此就开个玩笑,在哪个时代,来个偷袭是可能滴,明目张胆地进攻,天雨路都滑,烂泥再一划拉,云梯就更难爬,对攻城方更不利。至于天上下了毛毛雨,兄弟我脑子有点短路,只好请您再多备点其它常规的守城工具吧。
但是,即便面对着困难,李恒还是发起了攻击。这其实也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因为不管是从策应的角度、或是吸引对方注意力上讲,他都必须有所动作。而另一方面,如果不能大幅削弱南剑的宋军,让他们成为了一个钉子,对他来说,在决战中那也是极其不舒服的。这种感觉就像成语所说: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他以邵武和建宁前来的、主要以新附军为主的元军为前军,先试探着填了哪道外壕,可南剑的宋军并没有什么动静,这让他心中大定,就此,他督促新附军加快了填壕的速度。
当然,他并不知道,陈老怪本就打算让他来帮助填沟。而对翟国秀来说,这道沟也不过是一种打击范围的标志,他更喜欢的是放近了再打。
这个时候的国秀兄还没有真正遇到攻城的压力,也只有在以后,他才能体会出这个意外举动的作用所在。
李恒已经估计到了南剑并非易取,在古代战争中,攻城从来都是一件令人头痛的事,孙子也早就说过,“攻城为下”。可他还是不能预计,一旦攻城,就将使他渐入困境。
宋军的守城战术并没有太多的变化,但我们仅仅从蒙元灭金的汴京之战,也可以知道导致李恒陷入困境的原因。
汴京之战之所以蒙古人如此不惜代价还攻不下来,一是对手的意志顽强,二就是此乃一坚城,再者,他们面对了金人的震天雷和飞火枪。而现在,恰恰李恒这三条全遇上了,他的结果,自然也就很明了。
-------------------
其实守城战是很有东西可写的,南宋陈规著有《守城录》,是当时朝廷诏刻的名著,而且顺昌大战,就是他协助刘守的城。在书里被咱不知天高地厚地给放弃了,惭愧啊。
李恒在围困了南剑州后,按照原计划,为了吸引对手的注意,策应也的迷失的迂回,曾主动发起攻击。而且他的攻击,规模和力度还很大。因为如果不能形成真正的压力,就无法迫使对手尽快来援。
翟国秀受命之后,曾与陈进行过商议,当时他给了南剑“父母官”一张图,而这个图,基本上就是当初强化后的昌国城大致形状。
他向陈这个怪才解说道:“陈大人,这就是我禁军当初所守之昌国城,其特点为城墙坚固。虽然这并非是完全重新筑城,而是在原先城池的基础上,用陛下命名的哪个水泥加以强化,但现在时间紧迫,末将以为,仅仅依靠朝廷派来的建筑队和禁军,不足以胜任,只有请大人征发百姓了。”
就此,陈和翟国秀商议决定,由他来安排民夫修缮城池,翟国秀负责策划守御。随后,陈老怪在南剑城内连续张了两个榜。
这一个,就是贴出陛下的圣旨,“今守城一日,以后免税一月;守城一月,免税三年。凡杀敌者,按军功论赏。”
而另一个,就是按新通过的帝国“募役法”,招募百姓修缮城池。
东之所以最终决定取消厢军这个编制,除了行朝经济上的原因,还由于他在反复考虑后认为:虽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宋代军中的后勤分析、解说的非常细致,但他有一个因素没有考虑到,这就是人的主动性。
《元史张弘略》中记载:(至元)十四年,宋广王据闽、广,时东海县储粟数万,行省檄弘略将兵二千戍之,仍命造舟运粟入淮安。弘略雇民舟,有能载粟十石者与一石,人争趋之,一月而毕。
张弘略无疑也是非常有才干的。当北元河南江北行省让他造船,将存放在东海县的粮食运到淮安时,他没有按他们的指示行事,而是采用了一个更经济、也更有效的方法,雇民船运十石给一石,一月就将事情搞定。
但这个例子同样说明,当人“被迫”时,他与处在“主动”的状态下,做事效率是无法相比的。
东更认为,帝国太祖设立厢军“除盗恤饥”的目的,可以通过“以工代赈”来解决。
事实上,后世所谓的“以工代赈”政策,就是来自于宋代,其首创者为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闻名天下的范仲淹。而且这个政策,也同样也被引入罗斯福的新政,并解决了米国大萧条之后近一半的劳动力就业问题。
就此他决定,不再恢复厢军,而改以在整个帝国范围内,施行“募役法”。
陈贴出告示后,不仅迁进城里的百姓应征者甚众,就是原先在城内的也来了不少。再加上这位有点本事的夫子组织得力,又不停地派人鼓动:“为使汝等免遭贼兵的涂炭,一定要在贼兵到来前抢修好城池。”城池的修缮在朝廷工部派来的工匠指导下,自然进行的夜以继日,速度很快。
翟国秀和陈在南剑的守卫上,给禁军带来的变化是,在原先的护城河外,再添了一道深壕。
这其实是一个意外的举动,因为筑城要用土石砖块,于是百姓们就在城外的不远处取土。陈见了之后,心中一动,他立刻让百姓先停止,然后找来了翟国秀。俩人商议过后,再经翟国秀的估算,重新围绕着城池,划了一圈挖土的地方。这样一来,就等于是让百姓,又挖出了一条护城河,从而让整个南剑,形成了两道壕沟的防御体系。
但是,翟国秀划的这个地方还是有点讲究的,因为在外的这个壕沟,它就在宋军“掷弹筒”的打击范围边缘。
翟国秀是非常重视震天雷作用的,在他的督促下,其所部于运用上,即使从所有宋军来看,水平也极高。虽然这个时代还造不出“一拉得”,但是,翟国秀却同样给震天雷的使用,总结出“一摆二点三投掷”的口诀。
也就是在临战时,先拧开震天雷防潮的盖子,并摆开它们,再拿出一个火折子,一般来说,在守城战中,兵士们躲在胸墙的后面,点一个,往外扔一个,十分的快捷。
至于投石机的发射,他更认为,翁州战中,由于是第一次大举使用,军士们都还显得有点忙乱,对攻城之敌的打击力度远远不够,所以他强化了每伍之兵相互配合的训练,务要保证发射的快速。
陈对此是颇有些得意的,他和翟国秀说道:“翟将军,北兵攻城,怕是也先要把这道堑壕给填上才行吧?本太守取土修城,成堑御寇,再诱敌填壕。此亦为‘一举而三役济’之法也。”
《梦溪笔谈》中记载:宋真宗时,皇城失火,宫城被毁,大臣丁谓奉命重修皇宫。因为考虑到取土之地太远不方便,于是丁谓就直接将宫前的大街挖开取土,并形成一道大沟,他再把汴水引人沟中,使运送建筑材料的竹排和船只能直接送达工地。完工后,将废弃的瓦砾等物填人沟中,使大街复原,从而一举解决了取土、材料运输、清理废墟三个难题,为朝廷节省下来的钱超过了亿万。这就是“一举三得”这个成语的由来。
边上的翟国秀听了之后,咧了咧嘴,也只能在心里嘀咕:还是这些酸秀才道道多,挖个沟,他也能冒出这许多说词。
李恒根本没有想到,他在南剑城下遇到的真正对手根本就不是左大,而是这两个掺合了书本加野路子的对手,他又岂能不头痛?
在到南剑之后,他曾经悄悄地又到军前细细查看了对方的城池,但看了之后,在他的内心里却第一次闪过这样的念头:也许他当初真的应该像也的迷失所说的那样,先集中全力攻下该地。因为眼面前的这个南剑城,绝对不是易于之地。他立刻下令,将邵武和建宁的元军尽可能的都调来。
李恒真正的困难是,他同样无法发挥远程打击的能力。他携带有火炮,可数量太少。忽必烈虽然下令给他提供了火炮,但由于此时北元还主要集中在北方生产,路途的遥远,使得运送极为不便,所以送到他手中的并不多。
元军开始的时候同样试图立起回回炮,然而,他们并不意外地也立不起来。宋军是绝对不会让对方的远距离兵器起作用的,一旦对方有动作,城上的火炮就立刻砸向那里。
更重要的是,即使是元军已经开始拥有火炮,也没有宋军的射程远,因为他们还没注意到其中的另一个诀窍,那就是火药。黑火药的性状,决定了它的燃烧程度,威力还是其次,由此决定的射程,就相当重要了,东早已在这里面动了手脚。
也许李恒能解决此种难题的另一个方法,就是先筑土山或高台,居高临下,以弥补射程的不足,可这就取决于你有没有时间筑和对方让不让你筑了。筑的时候,对方不断地放炮给你捣乱,这也是很麻烦的。事实上,宋军就没少给任何这种动作添堵。
经历了山之战的李恒,对这个新军械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并发展到很是看重,视作珍宝。故此,他在使用上就极为小心。面对双方在这上面的差距,在盘算过后,他就没有将火炮用在攻城上,而是仅仅用在了封锁河道上。河道的两岸,是天然的高台,这就对他来说,相对有利。
也许对守城的宋军来说,天气才可能是他们的大敌。万一天要下雨,别人冒雨攻城,你又如何发挥火器的威力?兄弟咱在此就开个玩笑,在哪个时代,来个偷袭是可能滴,明目张胆地进攻,天雨路都滑,烂泥再一划拉,云梯就更难爬,对攻城方更不利。至于天上下了毛毛雨,兄弟我脑子有点短路,只好请您再多备点其它常规的守城工具吧。
但是,即便面对着困难,李恒还是发起了攻击。这其实也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因为不管是从策应的角度、或是吸引对方注意力上讲,他都必须有所动作。而另一方面,如果不能大幅削弱南剑的宋军,让他们成为了一个钉子,对他来说,在决战中那也是极其不舒服的。这种感觉就像成语所说: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他以邵武和建宁前来的、主要以新附军为主的元军为前军,先试探着填了哪道外壕,可南剑的宋军并没有什么动静,这让他心中大定,就此,他督促新附军加快了填壕的速度。
当然,他并不知道,陈老怪本就打算让他来帮助填沟。而对翟国秀来说,这道沟也不过是一种打击范围的标志,他更喜欢的是放近了再打。
这个时候的国秀兄还没有真正遇到攻城的压力,也只有在以后,他才能体会出这个意外举动的作用所在。
李恒已经估计到了南剑并非易取,在古代战争中,攻城从来都是一件令人头痛的事,孙子也早就说过,“攻城为下”。可他还是不能预计,一旦攻城,就将使他渐入困境。
宋军的守城战术并没有太多的变化,但我们仅仅从蒙元灭金的汴京之战,也可以知道导致李恒陷入困境的原因。
汴京之战之所以蒙古人如此不惜代价还攻不下来,一是对手的意志顽强,二就是此乃一坚城,再者,他们面对了金人的震天雷和飞火枪。而现在,恰恰李恒这三条全遇上了,他的结果,自然也就很明了。
-------------------
其实守城战是很有东西可写的,南宋陈规著有《守城录》,是当时朝廷诏刻的名著,而且顺昌大战,就是他协助刘守的城。在书里被咱不知天高地厚地给放弃了,惭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