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水调歌后,余词尽废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临渊行、沧元图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中秋文会斗诗环节在一开始便热闹起来。一词镇国后,众人还没来得及反应,旋即一词传天下,万古不朽。
张易将整首《水调歌头》书写完毕,这才抬起头来,这才听到响彻长弓城的金钟。他转头望去,陈东谷正在招呼家丁抬走吐血倒地的陈书文……此时此刻,他还沉浸在词作当中,没了与陈书文计较的想法。
纸卷起舞,金钟长鸣。
所有人翘首以盼,传天下的词作绝对不应该只显露两重异象。
正在这时,张易心中一动,抬起头望向迎仙楼。
诸位读书人原本都将注意力放在这首传天下词作和张易的身上,见他抬头,连忙顺着他的目光而去。只见一卷竹简自冥冥虚空浮现,越过楼,赫然出现在迎仙楼中,出现在诸位读书人的眼中。
这卷竹简看起来极为古朴和普通,上边的字迹潦草凌乱,让人难以看清,犹如天地间的一道惊雷,又如风拂过山岗留下的残影。
但在场所有人都认得这卷竹简。
春秋圣书。
读书人科举的最终文位是进士,进士想要再进一部,就需要参悟春秋圣书。在天下读书人心中,春秋圣书便是天下文运的代表。
任何异象,凡是能跟春秋圣书扯上关系,那便了不得。
“圣书传影!”
不少读书人忍不住惊呼出声,大部分读书人则躬身参拜圣书虚影,期望得到圣书赐予。
张易呆立原地,望向春秋书,心中涌现无穷回忆,一滴眼泪顺着脸颊滴落。这倒不会引起别人误会,在场读书人都没有见过这等异象,不少人都激动落泪了。
圣书传影是极为高等的异象,比起纸卷共舞和金钟长鸣,不知高了几个等级。
迎仙楼出现这等异象不到十息,大周百国成千上万的文院中心,圣书虚影都不停颤抖,散发出无穷文气,普照天下。
*************
太安城如今有两处地方,地∨⊙∨⊙∨⊙∨⊙,位已然不下于六殿。这两处地方,分别是翰林院和国子监。
翰林院聚集了天下鸿儒,其中虽只有几名大儒,皇朝学士却极多。尤其是那些白发老儒,基本上都摸到了大儒的门槛……尖力量虽比不上六殿的众位阁老,总体实力犹有过之。
当然,翰林院是比数百国文院更为尊重的地方,是整个大陆春秋圣书虚影最为强盛之地。
国子监,由当初五大书院之一的太安书院改建而成。书院弟子被送至城中一处宅院继续就读,位于太河上的太安书院则被改造成了国子监,其中有无上神器坐镇,甚至能跟春秋书相抗衡。
那尊不知名的无上神器,是大周朝廷敢与道一书院叫板的底气。
就在长弓城迎仙楼出现“圣书传影”异象的刹那,翰林院中心的如山岳一般的圣书虚影,以及国子监深处那尊无上神器,同时绽放出七彩光芒。
翰林院位于太安南城,而国子监在太安城北部,两者散发出的文气太过浓郁,不但形成七彩光芒,更是将整个太安城都照的如同白昼。
这样的光芒,比起霓裳阁每月燃放的烟火,绚烂百倍。
太安城百姓尽皆抬头,不知究竟发生了何时。
朝廷震动,尚礼殿六位阁老连夜召集殿内执事,吩咐他们查探究竟谁惊动了圣书虚影和无上神器。
……
伏流国都南都城,坐落于南季山脉一侧。高耸入云的南季山脉,常人举目望去,只能看见苍茫云海。若是修为高深的读书人,隐约能够透过云层,看到其间如同仙宫般的建筑层层叠叠。
这便是道一书院。
道一书院,大周皇朝最尊崇的地方。即便是大周皇室和各大世家,加起来都难以撼动,
道一书院的三大院主,在大周百姓的心中,宛若神明。李氏至少有五位天子,因德行不配被道一书院一纸罢黜。
千年前那位雄姿英发的天子李龙集,被称作大周中兴之主。在其前往道一书院晋升大儒后,醉心读书修行,传位于太子,便于书院中闭关,不知如今是何等修行。
大周历任天子,皆是雄心勃勃之辈,谁不曾曾妄想以王权压倒书院高高在上的神权?所谓德行不够,到底是德行不够,还是忠心不足?
道一书院分作三院,以三院院主为尊。平日里三院互不干扰,甚至各院弟子没有要事不得越界进入其他两院。
三院犹如天宫,建筑风格迥异,若有大能从云层中探头望去,方可发现三院的布局竟是上古三才阵的阵势。
三院中心交界处,是整个书院的禁地,更是圣地。这处圣地别无他物,只有一道高逾万丈的笔直山峰巍然耸立,唯有螺旋阶梯盘旋而上。
山峰石壁上雕刻着各种各样的划痕和文字,数万年来,只有最为优秀的进士领悟到书中精髓,方能于石壁上勾勒出心得,用以给后来人做参照。
山巅供奉着春秋圣书,只有道一书院选中的进士,方可登上山巅参悟圣书,其余进士只能在石峰下参悟。
任何时刻踏上山巅,皆能看到春秋圣书四周都端坐着十数位进士或者翰林,他们心神沉浸在圣书之中,只望能够领悟出一丝精髓。
就在圣书传影异象出现的刹那,万丈石峰上的春秋圣书,微微颤抖,旋即恢复自然。端坐在圣书附近的十数位进士顿时心神受到重创,鲜血喷洒而出。
一位仙风道骨的白发老者突兀出现在山巅之上,他身着麻衣,挥手就将在场进士送下石峰,顺带将其体内的伤势修复。
老者转头望向长弓城所在的方向,喃喃道:“院首如此看重那个孩子,难不成当真比得上李三思?真是有些匪夷所思。”
这位地位在许多大贤之上的老者微微摇头,再度消失不见。
……
王谢两大世家的圣地乌衣巷内,一位俊朗青年指着两位老头大笑道:“你们两个老东西,我了这子一年内就会写出传世文章,你们还跟我打赌。哈哈哈,快将碧莲琼浆给我拿出来。”
两位老头平日里最是抠门,今日却极为大方,痛痛快快交了三大坛碧莲琼浆给青年。
其中一位咧嘴笑道:“那孩子的确有长弓的几番风采。我还记得当年你跟长弓第一次来乌衣巷,我就觉得你俩……唉,不了不了,人老了就是爱回忆。”
另外一位老头不知是哭还是笑,倒没有前者扭捏,指着青年骂道:“徐若风你个臭子,老谢我当年就觉得你比不上长弓子,没想到他没成就大贤,你子多活了上千年,也还是比不上他。”
俊朗青年徐若风浑然不害臊,撅嘴骂道:“谢老头,你哪壶不提开哪壶是吧?张易这臭子可不比长弓差。你家这位不知道隔了多少倍的孙女儿虽有大贤资质,配这子还是有差的,除非多送我几坛碧莲琼浆,我便允了他俩的婚事。”
谢老头听到徐若风这般,昂起头骂道:“我家宝贝孙女儿跟那子的事情,关你子屁事,休想再诳我碧莲琼浆!”
“哼哼,老谢头,你要知道长弓临走前,可是把张府后人托付给我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我现在就是张易的祖宗!”徐若风骄傲的抬起头,望向威名赫赫的谢家老祖。
原本在一旁伺候三位老家伙喝酒的世家神女,早在三人起张易的刹那,思绪便已经不知道飘向何方。
以至于自家老祖跟徐院长的调侃都没听到。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因“圣书传影”异象,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名动天下。张易这位百国第一秀才的称呼,同样在一夜之间,便被称作百国第一举人,张传世。
张易半月前方才通过府试,如今却被称作百国第一举人,当真匪夷所思。天下却无人不服,就算翻遍史书,也鲜少找到几位在举人时便做出传天下文章的大才子。
无数读书人争相传唱摘抄水调歌,险些再次引发一场“太安纸贵”的文坛奇事。
当然,自然有不少鸿儒名士站出来品评这首传世词作。
谢府一位翰林摇头赞道: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而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尤其此词前半段,几乎是天仙化人之笔。
更有文人学士模仿水调歌,道:“我欲乘风归去,只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我等词手,应当多用此格。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蜺。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我欲骑鲸归去,只恐神仙官府,嫌我醉时真。笑拍群仙手,几度梦中身?’都是极好。”
文人景从,莫不如是。
然而最终令天下读书人争相传唱水调歌,还是因为东晋王府大贤的那句话。
老大贤在中秋佳节第二日,于乌衣巷内召集两府弟子,微微叹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俱废。”
ps:好久没跟大家聊聊了……在书友群的朋友都知道,最近脖子疼得没法动,连日都是去医院做针灸和牵引,现在差不多好了。明天开始,就兑现之前的保底两更,打赏盟主加更……大家就算不打赏,嗯,推荐票请多支持。再次感谢大家,即便是一更,也对我这般支持!(未完待续。)
中秋文会斗诗环节在一开始便热闹起来。一词镇国后,众人还没来得及反应,旋即一词传天下,万古不朽。
张易将整首《水调歌头》书写完毕,这才抬起头来,这才听到响彻长弓城的金钟。他转头望去,陈东谷正在招呼家丁抬走吐血倒地的陈书文……此时此刻,他还沉浸在词作当中,没了与陈书文计较的想法。
纸卷起舞,金钟长鸣。
所有人翘首以盼,传天下的词作绝对不应该只显露两重异象。
正在这时,张易心中一动,抬起头望向迎仙楼。
诸位读书人原本都将注意力放在这首传天下词作和张易的身上,见他抬头,连忙顺着他的目光而去。只见一卷竹简自冥冥虚空浮现,越过楼,赫然出现在迎仙楼中,出现在诸位读书人的眼中。
这卷竹简看起来极为古朴和普通,上边的字迹潦草凌乱,让人难以看清,犹如天地间的一道惊雷,又如风拂过山岗留下的残影。
但在场所有人都认得这卷竹简。
春秋圣书。
读书人科举的最终文位是进士,进士想要再进一部,就需要参悟春秋圣书。在天下读书人心中,春秋圣书便是天下文运的代表。
任何异象,凡是能跟春秋圣书扯上关系,那便了不得。
“圣书传影!”
不少读书人忍不住惊呼出声,大部分读书人则躬身参拜圣书虚影,期望得到圣书赐予。
张易呆立原地,望向春秋书,心中涌现无穷回忆,一滴眼泪顺着脸颊滴落。这倒不会引起别人误会,在场读书人都没有见过这等异象,不少人都激动落泪了。
圣书传影是极为高等的异象,比起纸卷共舞和金钟长鸣,不知高了几个等级。
迎仙楼出现这等异象不到十息,大周百国成千上万的文院中心,圣书虚影都不停颤抖,散发出无穷文气,普照天下。
*************
太安城如今有两处地方,地∨⊙∨⊙∨⊙∨⊙,位已然不下于六殿。这两处地方,分别是翰林院和国子监。
翰林院聚集了天下鸿儒,其中虽只有几名大儒,皇朝学士却极多。尤其是那些白发老儒,基本上都摸到了大儒的门槛……尖力量虽比不上六殿的众位阁老,总体实力犹有过之。
当然,翰林院是比数百国文院更为尊重的地方,是整个大陆春秋圣书虚影最为强盛之地。
国子监,由当初五大书院之一的太安书院改建而成。书院弟子被送至城中一处宅院继续就读,位于太河上的太安书院则被改造成了国子监,其中有无上神器坐镇,甚至能跟春秋书相抗衡。
那尊不知名的无上神器,是大周朝廷敢与道一书院叫板的底气。
就在长弓城迎仙楼出现“圣书传影”异象的刹那,翰林院中心的如山岳一般的圣书虚影,以及国子监深处那尊无上神器,同时绽放出七彩光芒。
翰林院位于太安南城,而国子监在太安城北部,两者散发出的文气太过浓郁,不但形成七彩光芒,更是将整个太安城都照的如同白昼。
这样的光芒,比起霓裳阁每月燃放的烟火,绚烂百倍。
太安城百姓尽皆抬头,不知究竟发生了何时。
朝廷震动,尚礼殿六位阁老连夜召集殿内执事,吩咐他们查探究竟谁惊动了圣书虚影和无上神器。
……
伏流国都南都城,坐落于南季山脉一侧。高耸入云的南季山脉,常人举目望去,只能看见苍茫云海。若是修为高深的读书人,隐约能够透过云层,看到其间如同仙宫般的建筑层层叠叠。
这便是道一书院。
道一书院,大周皇朝最尊崇的地方。即便是大周皇室和各大世家,加起来都难以撼动,
道一书院的三大院主,在大周百姓的心中,宛若神明。李氏至少有五位天子,因德行不配被道一书院一纸罢黜。
千年前那位雄姿英发的天子李龙集,被称作大周中兴之主。在其前往道一书院晋升大儒后,醉心读书修行,传位于太子,便于书院中闭关,不知如今是何等修行。
大周历任天子,皆是雄心勃勃之辈,谁不曾曾妄想以王权压倒书院高高在上的神权?所谓德行不够,到底是德行不够,还是忠心不足?
道一书院分作三院,以三院院主为尊。平日里三院互不干扰,甚至各院弟子没有要事不得越界进入其他两院。
三院犹如天宫,建筑风格迥异,若有大能从云层中探头望去,方可发现三院的布局竟是上古三才阵的阵势。
三院中心交界处,是整个书院的禁地,更是圣地。这处圣地别无他物,只有一道高逾万丈的笔直山峰巍然耸立,唯有螺旋阶梯盘旋而上。
山峰石壁上雕刻着各种各样的划痕和文字,数万年来,只有最为优秀的进士领悟到书中精髓,方能于石壁上勾勒出心得,用以给后来人做参照。
山巅供奉着春秋圣书,只有道一书院选中的进士,方可登上山巅参悟圣书,其余进士只能在石峰下参悟。
任何时刻踏上山巅,皆能看到春秋圣书四周都端坐着十数位进士或者翰林,他们心神沉浸在圣书之中,只望能够领悟出一丝精髓。
就在圣书传影异象出现的刹那,万丈石峰上的春秋圣书,微微颤抖,旋即恢复自然。端坐在圣书附近的十数位进士顿时心神受到重创,鲜血喷洒而出。
一位仙风道骨的白发老者突兀出现在山巅之上,他身着麻衣,挥手就将在场进士送下石峰,顺带将其体内的伤势修复。
老者转头望向长弓城所在的方向,喃喃道:“院首如此看重那个孩子,难不成当真比得上李三思?真是有些匪夷所思。”
这位地位在许多大贤之上的老者微微摇头,再度消失不见。
……
王谢两大世家的圣地乌衣巷内,一位俊朗青年指着两位老头大笑道:“你们两个老东西,我了这子一年内就会写出传世文章,你们还跟我打赌。哈哈哈,快将碧莲琼浆给我拿出来。”
两位老头平日里最是抠门,今日却极为大方,痛痛快快交了三大坛碧莲琼浆给青年。
其中一位咧嘴笑道:“那孩子的确有长弓的几番风采。我还记得当年你跟长弓第一次来乌衣巷,我就觉得你俩……唉,不了不了,人老了就是爱回忆。”
另外一位老头不知是哭还是笑,倒没有前者扭捏,指着青年骂道:“徐若风你个臭子,老谢我当年就觉得你比不上长弓子,没想到他没成就大贤,你子多活了上千年,也还是比不上他。”
俊朗青年徐若风浑然不害臊,撅嘴骂道:“谢老头,你哪壶不提开哪壶是吧?张易这臭子可不比长弓差。你家这位不知道隔了多少倍的孙女儿虽有大贤资质,配这子还是有差的,除非多送我几坛碧莲琼浆,我便允了他俩的婚事。”
谢老头听到徐若风这般,昂起头骂道:“我家宝贝孙女儿跟那子的事情,关你子屁事,休想再诳我碧莲琼浆!”
“哼哼,老谢头,你要知道长弓临走前,可是把张府后人托付给我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我现在就是张易的祖宗!”徐若风骄傲的抬起头,望向威名赫赫的谢家老祖。
原本在一旁伺候三位老家伙喝酒的世家神女,早在三人起张易的刹那,思绪便已经不知道飘向何方。
以至于自家老祖跟徐院长的调侃都没听到。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因“圣书传影”异象,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名动天下。张易这位百国第一秀才的称呼,同样在一夜之间,便被称作百国第一举人,张传世。
张易半月前方才通过府试,如今却被称作百国第一举人,当真匪夷所思。天下却无人不服,就算翻遍史书,也鲜少找到几位在举人时便做出传天下文章的大才子。
无数读书人争相传唱摘抄水调歌,险些再次引发一场“太安纸贵”的文坛奇事。
当然,自然有不少鸿儒名士站出来品评这首传世词作。
谢府一位翰林摇头赞道: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而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尤其此词前半段,几乎是天仙化人之笔。
更有文人学士模仿水调歌,道:“我欲乘风归去,只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我等词手,应当多用此格。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蜺。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我欲骑鲸归去,只恐神仙官府,嫌我醉时真。笑拍群仙手,几度梦中身?’都是极好。”
文人景从,莫不如是。
然而最终令天下读书人争相传唱水调歌,还是因为东晋王府大贤的那句话。
老大贤在中秋佳节第二日,于乌衣巷内召集两府弟子,微微叹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俱废。”
ps:好久没跟大家聊聊了……在书友群的朋友都知道,最近脖子疼得没法动,连日都是去医院做针灸和牵引,现在差不多好了。明天开始,就兑现之前的保底两更,打赏盟主加更……大家就算不打赏,嗯,推荐票请多支持。再次感谢大家,即便是一更,也对我这般支持!(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