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四四 吟到真诗喜欲狂(八)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明朝藩镇肇于天启朝,成于崇祯初年。
在崇祯十年左右,各镇武将或是不听调派,或是阳奉阴违,仍会被督师斩于阵前。而到了崇祯末年,镇将非但不遵督师号令,甚至连圣旨都不管了。
到崇祯十八年这个原历史剧本中不存在的年份,甚至连文官都不听圣旨了。
这种恃况,简直就是国家覆灭的恃形。
人人都存有这种怨念,反倒是皇太子朱慈恨已经很满足了:果然有了对比就有了心理平衡。
史可法拿到了督师湖广的任命,袁继咸拿到了总督凤阳的任命,马士英莫名其妙拿到了南京兵部尚书的位置。至于何腾蛟则被发往云南当巡抚去了。
朝廷的这一轮人事任命实在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
就连崇祯都看不明白儿子的这番调动。
“史可法是东林,左良玉也是依附东林侯将出身,这两人若是沈澄一气,如何是好?”崇祯在偏殿召见了自己的长子,直接问道。
“慈恨有了田存善在江南活动,对东林党内部也清楚了许多。
东林以书院为起点,虽是南人为主的,但随着势力的扩张,势必要引入其他地方的士子。这些士子到了今日,也轮上了东林骨干的位置,故而在东林内部也有地域之分。侯询和史可法都并非真正的江南人士,自然是属于东林中与党魁不同的一派。
崇祯并不知道这些秘辛,不过还是自以为明白地点了点头,道:“史可法能制衡左良玉么?”他只以为史可法与左良玉分立两派,却不知朱慈恨原本就没考虑这个问题。
因为左良玉一死,楚镇与东林的联系自然就断了。
派史可法督师湖广,只是一个表态。
如果史可法去了湖广,自然是忠于朝廷的,是不相信谣言的。如果他不肯去,则表明他对“谣言”持肯定态度,那就是站队问题了。这点任何一个江南士手都明白,所以只要史可法奉旨前往九江,东林党内的分裂也就呈上桌面了。
马士英前往南京出任兵部尚书这个实职,看似捡了一个便宜,却是一面被人攻许的盾牌。如此一来,党争造成的混乱就会更大,暴露出来的立场也就更细化。
更何况,朱慈恨看中的是这个人的敛财能力。
此人在崇祯五年巡抚宣府,到任才一个月就檄取公帑千金,馈遗朝贵。后来他被镇守太监王坤告发,坐遣戍。当时还颇有东林党人为他鸣冤,说他被阉党构陷。由此也可见党争时的黑白是多么难以分辨。
如今江南陷入党争1肯定找不到干活的官员了。这种状态之下,明年的钱粮怎么办?朱慈恨可以放纵党争,但不可能拿自己的钱袋米缸开玩笑,所以就需要换个渠道保证收入了。
如果马士英能够拿出高于十七、十八两年的钱粮,朱慈恨必定不吝嘉奖,保他不倒。若是他拿不出那么多钱,王之心自然知道该如何处置,抄家灭门也怨不得别人。至于他自己是否明白自己的位置,就纯粹看个人悟性了。
当然1马士英跟阮大铖关系极好,说不定阮大铖还会在关键时刻再拉他一把。
只是这话不能跟任何人说,否则日后难免被人口水。
“马士英虽非救时之臣,但他镇守中都日久,保江南不受流贼蹂躏,也算是一员能臣了。”朱慈恨道:“宋时宰辅非经地方守牧之职不可轻授,马士英出仕以来,历知严州、河南、大同三府,当可寄望。”
崇祯对马士英几乎没有映像,听儿手这么一说,也觉得颇有道理。尤其是得知马士英为东林所恶,崇祯更觉得将这么一个人放在东林老巢是个不错的主意。
“至于袁继咸督凤阳军务,主要还是为了配合蒋阁老治淮。”朱慈恨道:“袁继咸久在江淮,为人清廉。治淮工程所耗银钱动辄以十万计,非此等忠正廉明之官不能出任真正原因当然是袁继咸经过历史考验,绝不会在淮南做小动作,可以保后路无忧。当然,治淮需要分段管理,光是蒋德璟、张必谦实在人手不足。
“故而袁继咸非但要督凤阳军务,也要兼督田务、淮务,与阁部同心齐力,使黄淮之地百姓得以生息。”朱慈恨道。
崇祯颌首道:“你考虑得倒是周全。那何腾蛟派去云南,有何用处?”
“碍眼,索性放远些。”朱慈恨这回是实话实说。一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人,只能扔得远一些,就算云贵也被他搅合得乱了,危害并不会太大。
“那为何不直接罢官呢?”崇祯不自觉地流露出虚心请教的姿态。
一一因为我没没想到
朱慈娘沉默不语,微微摇了摇头。
崇祯以为这其中自有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深意,跟着点了点头,表示自己知道了。
至于知道了什么,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父皇,儿臣听闻左良玉病入膏盲,随时都有身死之虞。若是他死了,最坏的局面也就是乱兵祸乱湖广。有我山地师在,剿灭乱兵不过早晚之事,不必担忧。”朱慈恨先给崇祯吃了一粒定心丸,然后才道:“儿臣近日还要赶去天津。”
“北直可是有了变化?”崇祯只觉得心中一紧,暗道:难怪最近都没看到捷报了。
朱慈恨脸上的肌肉僵了许多,并不掩饰自己内心的忧虑,道:“进度有些难以控制了。”
崇祯从喉间发出两声憋出来的笑声,安慰道:“不要着急,有道是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要治我大明的病,也不是一日两日就能恢复的。”
“呃…父皇所言极是。”
崇祯见儿子表恃有些怪异,突然想明白了似的,哈哈笑道:“你也是从未吃过挫败之故,胜败乃兵家常事嘛!顺时自然,逆时坦然,你也该修修心性了。”
“是这样萧陌来报说近卫一师第一营围困保定之后,如今城中有人传出消息,愿为内应。天津的萧东楼传讯说东虏攻势日益疲软,从之前的一日五六波攻势,到如今的每日一两次攻势,明显是有退意。”
朱慈娘缓了口气,见崇祯脸上肌肉抽搐,终于还是告诉了父皇实恃:“恐怕东虏有撤逃之心,光复北京就在眼前了。”
崇祯伸出双手,双手朝上抖了抖,用力搓了搓脸,道:“能早收回来总是好的。”
“只是兵力有所不足。”朱慈恨道:“收回北京之后,要固守的地方太多。”
虽然收复北京的政治影响可谓是震惊天下,足以让诗人们作诗歌颂,但是因此而产生的军事影响却未必称得上是好事。
首先要守住山海关,不让东虏进一步进犯;其次要守住内三关,不让大同的乱兵和蒙鞑冲到北京城下;最后要守住北京城,同时在天津还要安排一支海陆兵,用来准备支援辽东师。
因为连续的增加兵员,导致民间募兵越来越困难,几乎已经到了一个瓶颈。由此可见募兵的兵员虽然素质较高,但数量是个硬伤。如果要改变这种状况,起码要五到十年的光阴,用以改造民间观念。
对于这个问题,总i1和总参给出的解决方案都是从苦役营和劳工营招募罪过较轻,胆子较大,身体较好的人员加以补充。这些人的优势在于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纪律训练,有较高的服从性,但缺点在于战斗意志 bó弱,不愿奋命拼杀。
朱慈恨对此也只能采取“有没有”优先于“好不好”的原则,批准两部的建议,尽可能保证前线兵员补充。这回他去天津,也是要对这个方案进行视察,看看因此造成的战斗力下降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
*
【未完待续
明朝藩镇肇于天启朝,成于崇祯初年。
在崇祯十年左右,各镇武将或是不听调派,或是阳奉阴违,仍会被督师斩于阵前。而到了崇祯末年,镇将非但不遵督师号令,甚至连圣旨都不管了。
到崇祯十八年这个原历史剧本中不存在的年份,甚至连文官都不听圣旨了。
这种恃况,简直就是国家覆灭的恃形。
人人都存有这种怨念,反倒是皇太子朱慈恨已经很满足了:果然有了对比就有了心理平衡。
史可法拿到了督师湖广的任命,袁继咸拿到了总督凤阳的任命,马士英莫名其妙拿到了南京兵部尚书的位置。至于何腾蛟则被发往云南当巡抚去了。
朝廷的这一轮人事任命实在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
就连崇祯都看不明白儿子的这番调动。
“史可法是东林,左良玉也是依附东林侯将出身,这两人若是沈澄一气,如何是好?”崇祯在偏殿召见了自己的长子,直接问道。
“慈恨有了田存善在江南活动,对东林党内部也清楚了许多。
东林以书院为起点,虽是南人为主的,但随着势力的扩张,势必要引入其他地方的士子。这些士子到了今日,也轮上了东林骨干的位置,故而在东林内部也有地域之分。侯询和史可法都并非真正的江南人士,自然是属于东林中与党魁不同的一派。
崇祯并不知道这些秘辛,不过还是自以为明白地点了点头,道:“史可法能制衡左良玉么?”他只以为史可法与左良玉分立两派,却不知朱慈恨原本就没考虑这个问题。
因为左良玉一死,楚镇与东林的联系自然就断了。
派史可法督师湖广,只是一个表态。
如果史可法去了湖广,自然是忠于朝廷的,是不相信谣言的。如果他不肯去,则表明他对“谣言”持肯定态度,那就是站队问题了。这点任何一个江南士手都明白,所以只要史可法奉旨前往九江,东林党内的分裂也就呈上桌面了。
马士英前往南京出任兵部尚书这个实职,看似捡了一个便宜,却是一面被人攻许的盾牌。如此一来,党争造成的混乱就会更大,暴露出来的立场也就更细化。
更何况,朱慈恨看中的是这个人的敛财能力。
此人在崇祯五年巡抚宣府,到任才一个月就檄取公帑千金,馈遗朝贵。后来他被镇守太监王坤告发,坐遣戍。当时还颇有东林党人为他鸣冤,说他被阉党构陷。由此也可见党争时的黑白是多么难以分辨。
如今江南陷入党争1肯定找不到干活的官员了。这种状态之下,明年的钱粮怎么办?朱慈恨可以放纵党争,但不可能拿自己的钱袋米缸开玩笑,所以就需要换个渠道保证收入了。
如果马士英能够拿出高于十七、十八两年的钱粮,朱慈恨必定不吝嘉奖,保他不倒。若是他拿不出那么多钱,王之心自然知道该如何处置,抄家灭门也怨不得别人。至于他自己是否明白自己的位置,就纯粹看个人悟性了。
当然1马士英跟阮大铖关系极好,说不定阮大铖还会在关键时刻再拉他一把。
只是这话不能跟任何人说,否则日后难免被人口水。
“马士英虽非救时之臣,但他镇守中都日久,保江南不受流贼蹂躏,也算是一员能臣了。”朱慈恨道:“宋时宰辅非经地方守牧之职不可轻授,马士英出仕以来,历知严州、河南、大同三府,当可寄望。”
崇祯对马士英几乎没有映像,听儿手这么一说,也觉得颇有道理。尤其是得知马士英为东林所恶,崇祯更觉得将这么一个人放在东林老巢是个不错的主意。
“至于袁继咸督凤阳军务,主要还是为了配合蒋阁老治淮。”朱慈恨道:“袁继咸久在江淮,为人清廉。治淮工程所耗银钱动辄以十万计,非此等忠正廉明之官不能出任真正原因当然是袁继咸经过历史考验,绝不会在淮南做小动作,可以保后路无忧。当然,治淮需要分段管理,光是蒋德璟、张必谦实在人手不足。
“故而袁继咸非但要督凤阳军务,也要兼督田务、淮务,与阁部同心齐力,使黄淮之地百姓得以生息。”朱慈恨道。
崇祯颌首道:“你考虑得倒是周全。那何腾蛟派去云南,有何用处?”
“碍眼,索性放远些。”朱慈恨这回是实话实说。一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人,只能扔得远一些,就算云贵也被他搅合得乱了,危害并不会太大。
“那为何不直接罢官呢?”崇祯不自觉地流露出虚心请教的姿态。
一一因为我没没想到
朱慈娘沉默不语,微微摇了摇头。
崇祯以为这其中自有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深意,跟着点了点头,表示自己知道了。
至于知道了什么,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父皇,儿臣听闻左良玉病入膏盲,随时都有身死之虞。若是他死了,最坏的局面也就是乱兵祸乱湖广。有我山地师在,剿灭乱兵不过早晚之事,不必担忧。”朱慈恨先给崇祯吃了一粒定心丸,然后才道:“儿臣近日还要赶去天津。”
“北直可是有了变化?”崇祯只觉得心中一紧,暗道:难怪最近都没看到捷报了。
朱慈恨脸上的肌肉僵了许多,并不掩饰自己内心的忧虑,道:“进度有些难以控制了。”
崇祯从喉间发出两声憋出来的笑声,安慰道:“不要着急,有道是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要治我大明的病,也不是一日两日就能恢复的。”
“呃…父皇所言极是。”
崇祯见儿子表恃有些怪异,突然想明白了似的,哈哈笑道:“你也是从未吃过挫败之故,胜败乃兵家常事嘛!顺时自然,逆时坦然,你也该修修心性了。”
“是这样萧陌来报说近卫一师第一营围困保定之后,如今城中有人传出消息,愿为内应。天津的萧东楼传讯说东虏攻势日益疲软,从之前的一日五六波攻势,到如今的每日一两次攻势,明显是有退意。”
朱慈娘缓了口气,见崇祯脸上肌肉抽搐,终于还是告诉了父皇实恃:“恐怕东虏有撤逃之心,光复北京就在眼前了。”
崇祯伸出双手,双手朝上抖了抖,用力搓了搓脸,道:“能早收回来总是好的。”
“只是兵力有所不足。”朱慈恨道:“收回北京之后,要固守的地方太多。”
虽然收复北京的政治影响可谓是震惊天下,足以让诗人们作诗歌颂,但是因此而产生的军事影响却未必称得上是好事。
首先要守住山海关,不让东虏进一步进犯;其次要守住内三关,不让大同的乱兵和蒙鞑冲到北京城下;最后要守住北京城,同时在天津还要安排一支海陆兵,用来准备支援辽东师。
因为连续的增加兵员,导致民间募兵越来越困难,几乎已经到了一个瓶颈。由此可见募兵的兵员虽然素质较高,但数量是个硬伤。如果要改变这种状况,起码要五到十年的光阴,用以改造民间观念。
对于这个问题,总i1和总参给出的解决方案都是从苦役营和劳工营招募罪过较轻,胆子较大,身体较好的人员加以补充。这些人的优势在于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纪律训练,有较高的服从性,但缺点在于战斗意志 bó弱,不愿奋命拼杀。
朱慈恨对此也只能采取“有没有”优先于“好不好”的原则,批准两部的建议,尽可能保证前线兵员补充。这回他去天津,也是要对这个方案进行视察,看看因此造成的战斗力下降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
*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