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章 从来不识君王面(六)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后世对于锦衣卫的印象多半是特务机构,尤其是恶名昭彰的诏狱,就像是现实世界中的地狱深渊。其实锦衣卫作为天子亲军,职能涵盖实在太大。它分为南北两个镇抚司,从京师治安、市容市貌、沟通下水道,到密侦奸邪、侍卫天子、仪仗岗哨,都归锦衣卫管。
其中南镇抚司最重要的职能之一,便是选拔大汉将军。
这些大汉将军都得是忠良之后、体型魁梧、貌似金刚、声音洪亮,无论是谁,见了都要感叹一声:皇明果然是赫赫天朝!
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甲胄齐全,举着仪仗,当好背景。
朱慈烺曾有过编练这些人作为东宫侍卫的念头,但是很快就发现自己实在天真。别看这些大汉将军只是站岗摆样子的货,却都是有恒产的富贵子弟,否则也不轮不上他们吃这碗饭。
这些人摆摆样子还可以,真要让他们接受军训,那比杀了他们还困难。非但叫苦立连天,更有甚者还会装病逃役。若是朱慈烺真敢对这些勋臣下手,非但外廷放不过他,就连父母恐怕都要考虑换个太子。
当年神宗皇帝偶尔喝醉了酒,杖责了两个内侍,削去了他们的头发,就被罚去太庙跪香,李太后甚至说出了要废皇帝立潞王的话来。朱慈烺那时候还不敢确定父母的底线在哪里,而且就算这些人被镇住了,真要伸手兵权,尤其是禁中的兵权,想想也有些令人毛骨悚然。
“刚才是你们在议论太子殿下?”那壮汉瓮声瓮气喝道。
李明睿和李邦华果然被吓住了!
李邦华到底是提督过京营的老臣,首先反应过来,平日里的养气功夫让他好整以暇地端起茶盏抿了一口,慢悠悠反问道:“你是何人?”
“锦衣卫!”那壮汉亮出贝壳一般的锦衣卫金牌,等两人看清楚了,方才道:“太子殿下传召,二位这就过去吧。”
这壮汉颐指气使的态度重重刺激了李明睿,但是锦衣卫不同于寻常武官体系,乃是上直亲卫,独立一国。文官势力再大,也不可能欺到锦衣卫头上。
李明睿甩袖站了起来,叱道:“你只道我等是任你勒索的肥羊么!不妨告诉你,本官乃是詹事府左中允李明睿!不说太子不可能出宫,就算太子真的在这儿,也不能对本官呼之则来挥之则去!”
李明睿和李邦华只以为自己碰到了来勒索富户的兵痞,根本没想到这人是真的奉了太子之命而来。原本京中便有些不成气候的锦衣卫,仗着一块腰牌四处敲诈勒索。许多见识不广的乡下老财,多有中套者,甚至被害得家破人亡都不罕见。
这个时代并没有隔音效果这一说法,酒楼里的雅间只是以薄薄一层木板相隔。像好再来这样肯打一道墙底,再刷上一层石灰的酒楼,已经算是十分豪华了。即便如此,也挡不住李明睿的“豪言壮语”。
朱慈烺知道自己若是再不主动些,那狂生还不知道要说什么不堪的话来,道:“周镜,你去跟他说,我诚意相邀。”
周镜作为东宫侍卫,在太子讲学时随侍左右,与李明睿见过几次。虽然不曾打过招呼说过话,但这张脸终究还是熟面孔。他躬身行礼,领命而出。
不一时隔壁间便沉寂下来,如若无人,紧接着便响起了紧促的脚步声。
李明睿在见到周镜的刹那,就知道自己失言了。任凭东宫侍卫胆子再大,也不敢打着太子的旗号在外面招摇撞骗。无论他们在外面闹得如何民怨沸腾,只要不死,日后太子登极,总有翻身的机会。然而若是将太子扯进浑水泥潭,那可真是自作孽不可活了。
朱慈烺看着两位大臣站在自己面前,勉力维持着镇静,心中不由觉得好笑。然而这份笑意在脸上却没有丝毫表现,他仍旧是一副嘴唇紧抿,目光严肃的神情。
“太子殿下……”李明睿行了礼,正要说话,却被朱慈烺伸手止住了。他刚在背后说了太子的坏话,心中发虚,硬生生将责问太子如何出宫的话咽了下去。
这位大明太子也不是好相与之辈,见李明睿开口便知道后面有一大堆苦口婆心的逆耳忠言等着自己。他止住李明睿的话头,冷峻问道:“今日李先生休沐么?”
李明睿脑袋一抽,冷汗顿时淋漓而下,从喉间发出一个“呃”的长音。
“既然不是休沐日,先生就快些回衙门吧。”朱慈烺挥了挥手。
李明睿先是背后说太子坏话,这是失德。被太子抓到上班出来吃饭,这是失勤。德能勤绩四项考核之中亏了两项,若是让御史知道,一番弹劾是绝对少不了的。此时心中忐忑,哪里还顾得上分辨,听到太子让他走,只得行礼如仪,退了出去。果然是呼之则来挥之则去。
朱慈烺从鼻孔里喷出一口气,待李明睿出了包间,对李邦华道:“宪台请坐。”
“臣惶恐。”李邦华连忙推辞。
“宪台乃是功勋重臣,即便在父皇陛下面前都是赐坐的。”朱慈烺知道这是文人表示谦逊的程序,并非真正不想坐。李邦华已经年近七十,若是让他站着问对,事后说不得一群人戳自己脊梁骨。
“臣谢座。”李邦华这才在太子对面的椅子上坐下,犹然只沾了小半个臀部。
“宪台宽坐。”朱慈烺笑了,道:“我微服出访,宪台权当我是个学生晚辈便可。”
“世传太子殿下仁善,果非虚言。”李邦华这才做得舒服了些,随手送上一顶高帽。
“仁善者,恐怕是‘怯懦’之讳称吧。”朱慈烺并不在意这个名声,道:“我在东宫,对诸位先生老师,只是听从,恐怕让他们误会了。”
李邦华一愣,没想到这话竟会被太子做这等理解,正要辩说,又听太子道:“我若是拿些威仪出来,李明睿也不敢背后说我少不更事了。”
“臣身为言官,当劾李明睿言行失谨之罪!”李邦华当即表态,却也是保护李明睿不被人套上“大不敬”的罪名。
“若是他在旁人面前这么说,被我听到了,少不得要告到御前去!我即便再不堪,也是东宫国本,以臣议君,以下非上,这是纲常之道么?”朱慈烺随口一席话,将李邦华的掩护扫除得半点不存。
“殿下,李明睿此人,臣固知之……”
朱慈烺抢过话头继续道:“不过他与宪台一起,我也就不罚他了。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想来他在大节上还是可靠的。”
李邦华躬身道:“殿下过誉了。”心中却已经起伏波折,累得精疲力竭。
——这比面圣还要辛苦啊!
李邦华心中暗苦。
“宪台提督京营之事,我也略有耳闻,然而国事至此,宪台虽有挽狂澜之巨力,也难扶起大明之将倾啊。”朱慈烺叹道。
提督京营,兴利除弊,这是李邦华仕途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他生平得意事。然而此刻李邦华却是心中惊呼:大明还没亡呢!这话就算太子也不能说啊!他连忙道:“殿下,如今虽是兴亡之秋,却还有忠臣志士效命于前!殿下切不可自艾自怜,失了斗气。”
朱慈烺由衷笑了。
若是他失去了斗志,恐怕这十五年来早就自尽了。哪怕意志稍微薄弱一些,这些年来一步步走向毁灭的深渊,也难免精神失常。然而他仍旧直挺着腰杆站在京师,在只有九个月的最后关头,他仍旧没有放弃一丝希望。
“宪台说的是。”朱慈烺随口附和了一声,道:“宪台之前与李明睿在商议何事?”
李邦华久历宦海,眼看就要致仕的人了,并不在意摊上一个“私结党羽”的罪名。见这位太子并非荏弱无知,更不是“少不更事”,李邦华索性直言道:“殿下,适才臣等在商谈南边的事。”
“南边?怎么扯上我的?”
“李明睿有意奏请圣上南幸。”李邦华简单明要答道。这正是官场熏陶出的习惯,往往只点题一句,是否听得懂那就看听者的悟性了。所以大明的官员悟性必须高,否则是没有前途的。
朱慈烺倒是不介意这种官场习惯,这与四、五百年后的名利场并没有什么区别。
“留都之设,原本就是为了在京师守不下去时有条退路。”朱慈烺道:“正所谓进退合宜,兵法之道。一味困守京师,实在不智。”
李邦华微微垂首,像是在聆听训令,心中却是翻江倒海,暗为李明睿遗憾:这太子殿下非但不是少不更事,简直可以说是英明决断了。他身为东宫官,近水楼台,往来甚多,竟然连这点眼水都没有!
后世对于锦衣卫的印象多半是特务机构,尤其是恶名昭彰的诏狱,就像是现实世界中的地狱深渊。其实锦衣卫作为天子亲军,职能涵盖实在太大。它分为南北两个镇抚司,从京师治安、市容市貌、沟通下水道,到密侦奸邪、侍卫天子、仪仗岗哨,都归锦衣卫管。
其中南镇抚司最重要的职能之一,便是选拔大汉将军。
这些大汉将军都得是忠良之后、体型魁梧、貌似金刚、声音洪亮,无论是谁,见了都要感叹一声:皇明果然是赫赫天朝!
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甲胄齐全,举着仪仗,当好背景。
朱慈烺曾有过编练这些人作为东宫侍卫的念头,但是很快就发现自己实在天真。别看这些大汉将军只是站岗摆样子的货,却都是有恒产的富贵子弟,否则也不轮不上他们吃这碗饭。
这些人摆摆样子还可以,真要让他们接受军训,那比杀了他们还困难。非但叫苦立连天,更有甚者还会装病逃役。若是朱慈烺真敢对这些勋臣下手,非但外廷放不过他,就连父母恐怕都要考虑换个太子。
当年神宗皇帝偶尔喝醉了酒,杖责了两个内侍,削去了他们的头发,就被罚去太庙跪香,李太后甚至说出了要废皇帝立潞王的话来。朱慈烺那时候还不敢确定父母的底线在哪里,而且就算这些人被镇住了,真要伸手兵权,尤其是禁中的兵权,想想也有些令人毛骨悚然。
“刚才是你们在议论太子殿下?”那壮汉瓮声瓮气喝道。
李明睿和李邦华果然被吓住了!
李邦华到底是提督过京营的老臣,首先反应过来,平日里的养气功夫让他好整以暇地端起茶盏抿了一口,慢悠悠反问道:“你是何人?”
“锦衣卫!”那壮汉亮出贝壳一般的锦衣卫金牌,等两人看清楚了,方才道:“太子殿下传召,二位这就过去吧。”
这壮汉颐指气使的态度重重刺激了李明睿,但是锦衣卫不同于寻常武官体系,乃是上直亲卫,独立一国。文官势力再大,也不可能欺到锦衣卫头上。
李明睿甩袖站了起来,叱道:“你只道我等是任你勒索的肥羊么!不妨告诉你,本官乃是詹事府左中允李明睿!不说太子不可能出宫,就算太子真的在这儿,也不能对本官呼之则来挥之则去!”
李明睿和李邦华只以为自己碰到了来勒索富户的兵痞,根本没想到这人是真的奉了太子之命而来。原本京中便有些不成气候的锦衣卫,仗着一块腰牌四处敲诈勒索。许多见识不广的乡下老财,多有中套者,甚至被害得家破人亡都不罕见。
这个时代并没有隔音效果这一说法,酒楼里的雅间只是以薄薄一层木板相隔。像好再来这样肯打一道墙底,再刷上一层石灰的酒楼,已经算是十分豪华了。即便如此,也挡不住李明睿的“豪言壮语”。
朱慈烺知道自己若是再不主动些,那狂生还不知道要说什么不堪的话来,道:“周镜,你去跟他说,我诚意相邀。”
周镜作为东宫侍卫,在太子讲学时随侍左右,与李明睿见过几次。虽然不曾打过招呼说过话,但这张脸终究还是熟面孔。他躬身行礼,领命而出。
不一时隔壁间便沉寂下来,如若无人,紧接着便响起了紧促的脚步声。
李明睿在见到周镜的刹那,就知道自己失言了。任凭东宫侍卫胆子再大,也不敢打着太子的旗号在外面招摇撞骗。无论他们在外面闹得如何民怨沸腾,只要不死,日后太子登极,总有翻身的机会。然而若是将太子扯进浑水泥潭,那可真是自作孽不可活了。
朱慈烺看着两位大臣站在自己面前,勉力维持着镇静,心中不由觉得好笑。然而这份笑意在脸上却没有丝毫表现,他仍旧是一副嘴唇紧抿,目光严肃的神情。
“太子殿下……”李明睿行了礼,正要说话,却被朱慈烺伸手止住了。他刚在背后说了太子的坏话,心中发虚,硬生生将责问太子如何出宫的话咽了下去。
这位大明太子也不是好相与之辈,见李明睿开口便知道后面有一大堆苦口婆心的逆耳忠言等着自己。他止住李明睿的话头,冷峻问道:“今日李先生休沐么?”
李明睿脑袋一抽,冷汗顿时淋漓而下,从喉间发出一个“呃”的长音。
“既然不是休沐日,先生就快些回衙门吧。”朱慈烺挥了挥手。
李明睿先是背后说太子坏话,这是失德。被太子抓到上班出来吃饭,这是失勤。德能勤绩四项考核之中亏了两项,若是让御史知道,一番弹劾是绝对少不了的。此时心中忐忑,哪里还顾得上分辨,听到太子让他走,只得行礼如仪,退了出去。果然是呼之则来挥之则去。
朱慈烺从鼻孔里喷出一口气,待李明睿出了包间,对李邦华道:“宪台请坐。”
“臣惶恐。”李邦华连忙推辞。
“宪台乃是功勋重臣,即便在父皇陛下面前都是赐坐的。”朱慈烺知道这是文人表示谦逊的程序,并非真正不想坐。李邦华已经年近七十,若是让他站着问对,事后说不得一群人戳自己脊梁骨。
“臣谢座。”李邦华这才在太子对面的椅子上坐下,犹然只沾了小半个臀部。
“宪台宽坐。”朱慈烺笑了,道:“我微服出访,宪台权当我是个学生晚辈便可。”
“世传太子殿下仁善,果非虚言。”李邦华这才做得舒服了些,随手送上一顶高帽。
“仁善者,恐怕是‘怯懦’之讳称吧。”朱慈烺并不在意这个名声,道:“我在东宫,对诸位先生老师,只是听从,恐怕让他们误会了。”
李邦华一愣,没想到这话竟会被太子做这等理解,正要辩说,又听太子道:“我若是拿些威仪出来,李明睿也不敢背后说我少不更事了。”
“臣身为言官,当劾李明睿言行失谨之罪!”李邦华当即表态,却也是保护李明睿不被人套上“大不敬”的罪名。
“若是他在旁人面前这么说,被我听到了,少不得要告到御前去!我即便再不堪,也是东宫国本,以臣议君,以下非上,这是纲常之道么?”朱慈烺随口一席话,将李邦华的掩护扫除得半点不存。
“殿下,李明睿此人,臣固知之……”
朱慈烺抢过话头继续道:“不过他与宪台一起,我也就不罚他了。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想来他在大节上还是可靠的。”
李邦华躬身道:“殿下过誉了。”心中却已经起伏波折,累得精疲力竭。
——这比面圣还要辛苦啊!
李邦华心中暗苦。
“宪台提督京营之事,我也略有耳闻,然而国事至此,宪台虽有挽狂澜之巨力,也难扶起大明之将倾啊。”朱慈烺叹道。
提督京营,兴利除弊,这是李邦华仕途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他生平得意事。然而此刻李邦华却是心中惊呼:大明还没亡呢!这话就算太子也不能说啊!他连忙道:“殿下,如今虽是兴亡之秋,却还有忠臣志士效命于前!殿下切不可自艾自怜,失了斗气。”
朱慈烺由衷笑了。
若是他失去了斗志,恐怕这十五年来早就自尽了。哪怕意志稍微薄弱一些,这些年来一步步走向毁灭的深渊,也难免精神失常。然而他仍旧直挺着腰杆站在京师,在只有九个月的最后关头,他仍旧没有放弃一丝希望。
“宪台说的是。”朱慈烺随口附和了一声,道:“宪台之前与李明睿在商议何事?”
李邦华久历宦海,眼看就要致仕的人了,并不在意摊上一个“私结党羽”的罪名。见这位太子并非荏弱无知,更不是“少不更事”,李邦华索性直言道:“殿下,适才臣等在商谈南边的事。”
“南边?怎么扯上我的?”
“李明睿有意奏请圣上南幸。”李邦华简单明要答道。这正是官场熏陶出的习惯,往往只点题一句,是否听得懂那就看听者的悟性了。所以大明的官员悟性必须高,否则是没有前途的。
朱慈烺倒是不介意这种官场习惯,这与四、五百年后的名利场并没有什么区别。
“留都之设,原本就是为了在京师守不下去时有条退路。”朱慈烺道:“正所谓进退合宜,兵法之道。一味困守京师,实在不智。”
李邦华微微垂首,像是在聆听训令,心中却是翻江倒海,暗为李明睿遗憾:这太子殿下非但不是少不更事,简直可以说是英明决断了。他身为东宫官,近水楼台,往来甚多,竟然连这点眼水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