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文学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 第276章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第276章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作者:酷酷的橙子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投票推荐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临渊行沧元图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三国时期的谋士犹如过江之卿,但能够名垂千古的也仅仅只有十人而已。

    曹魏阵营的司马懿,贾诩,郭嘉,荀彧。

    东吴阵营的周瑜,鲁肃,陆逊。

    蜀汉阵营的诸葛亮,庞统,法正。

    不管历史的长河如何演变,这十个谋士的名字必将永远流传下去。

    得知自己能够流芳百世,这十人自然是欢欣鼓舞。

    尽管他们之中有些人的结局并不好,但能够千古留名,他们也很满足了。

    俗话说,有人欢喜,就有人愁。

    三国时期没有被点名的谋士,无一不闷闷不乐。

    各朝各代一些神机妙算的谋士纷纷羡慕不已,他们也想留名史书,被后世人所敬仰。

    张良主播,除了三国时期的谋士,不知道其他朝代有没有能够名垂千古的谋士

    此话一出,各朝一些自认为不比诸葛亮差的谋士纷纷打起精神。

    “既然有些人感兴趣,主播可以介绍一下中华十大谋士。”

    苏晨看到弹幕上有很多熟悉的名字,都是各朝各代名声显赫的历史大佬。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出现的谋士数不胜数。

    能在史书上留名的,不知道有多少。

    在这些数量庞大的谋士之中,名声最为显赫的有十人,也就是中华十大谋士。

    三国时期十大谋士有一人上榜,那就是诸葛亮。

    除了诸葛亮,还有九大谋士,无一不是各时代名动天下的人物。

    苏晨第一个要介绍的,就是西周时期具有神话色彩的姜子牙。

    “姜太公也叫姜子牙,是东海人。”

    “姜太公的祖辈是名门望族,曾担任四岳之职,辅佐夏禹治理水土很有功劳。”

    “舜、禹之际受封于吕,有的受封于申,为姜姓。”

    “夏朝商朝之时,申、吕有的分封旁枝子孙,有的后代成为平民,姜尚就是他们更晚的后代。”

    “姜太公出世时,家境已经败落了。”

    “尽管如此,可姜太公始终勤奋刻苦地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

    “期望能有一天为国家施展才华,可是直到七十岁还是一无是处,闲居在家。”

    “一直到了九十岁遇到了周文王,这才成为了天子的师傅。”

    “姜太公遭受穷困,年老时用钓鱼的方式求见周文王。”

    “周文王将要出外狩猎,出发前进行占卜。”

    “卦辞认为所得到的不是龙不是螭,不是虎不是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业的辅臣。”

    “于是周文王出外狩猎,果然在渭水北面遇到姜太公,与姜太公一谈论便大喜,认为姜太公是一個奇才。”

    “周文王认为当有圣人来周国的时候,周国也会因此而兴起。”

    “因而继昌称姜太公为太公望,和他一起乘车而归,尊为太师。”

    “这也是成就了后来著名的谚语,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万历朕大明的家编撰的封神演义,里面就有对姜太公钓鱼这一事件的改编神话。

    在封神演义神话中,有对姜太公钓鱼事情来龙去脉的描述。

    商纣王听信妲己之言,要修建鹿台,询问身居下大夫一职的姜尚鹿台修建的工期。

    姜尚回答需三十五年之久,并趁机进谏。

    直言建造鹿台劳民伤财,祸乱国政,实为无益。

    商纣王听后大怒,下令就要杀死姜尚。

    危急之时,姜尚跳入水中逃遁,保全一命。

    姜尚离开朝歌,前往西岐,来到渭水北岸隐居。

    姜太公经常到周文王常去的渭水河边钓鱼,等待姬昌的到来。

    一日,姜太公闲坐垂钓,遇农夫与之攀谈。

    农夫大笑姜太公钓竿线上的钩子是直的而非弯的,不懂捕鱼之方。

    姜太公反驳,自己虽然在钓鱼,但是自己的本意不在鱼,而是在当今贤明的君主,愿意来的自然会上钩。

    农夫不以为然,还耻笑姜太公痴心妄想。

    姜太公提醒农夫的眼睛中流露死气,应小心行事。

    农夫只觉得姜太公装神弄鬼,未放在心上,结果走至城中误杀一人。

    农夫在别人帮助下回家后,立马前来拜姜太公为师,跟随其学习韬略之术。

    一天,周文王准备去打猎,负责占卜的官吏说道。

    您这次到渭河北岸去打猎,一定会得到巨大的收获。

    您收获的不是龙,不是虎,也不是熊等珍奇动物,而是要得到一位能位列公侯的人才。

    在此人的辅佐下,不仅您的事业成功,就是您的子孙后代也能受惠很多。

    于是周文王斋戒了三天,然后乘着猎车,驾着猎马,到渭水北岸去打猎。

    周文王见到了正坐在河岸边钓鱼的姜太公,一番交谈后拜姜太公为老师。

    “有人说姜太公见多识广,曾经事奉过商纣王。”

    “商纣王无道,姜太公就离他而去。”

    “游说各国诸侯,没有遇到赏识的伯乐,而终于西行归附周文王。”

    “有人说姜太公是个处士,隐居于海滨。”

    “周文王被囚禁于汤阴县时,散宜生、闳夭久闻其名而招请姜太公。”

    “姜太公也认为周文王贤能,又能很好地赡养老人,何不到他那里去呢。”

    “这三个人为救周文王而寻求美女奇物,献给商纣王,以赎回周文王。”

    “周文王因而得以释放,返回周国。”

    “姜太公归附周国的说法虽然不同,但总之他是文王武王的老师。”

    “周文王姬昌从汤阴县脱身归国,与姜太公暗中策划推行德政以倾覆商纣政权,他的事迹多为用兵的权谋和奇妙的计策。”

    “姜太公辅佐姬昌积善修德,对外促使姬昌联络对纣王不太满意的其他诸侯国对其纳贡,从而使纣王放松警惕。”

    “对内定爱民之策,行惠民之事,提倡生产,训练兵马。”

    “所以后世谈论军事和周朝的隐秘权术,都认为姜太公是这些谋略的本源。”

    “周文王政治清平,尤其明断虞、芮两国的争端后,诗人称颂周文王受命于天。”

    “在随后的数年间,姬昌讨伐了西部的犬戎、密须,解除后顾之忧。”

    “又讨伐东部的耆国、邘国及崇国,并大规模建设丰邑,为灭商大业做准备。”

    “当时出现天下三分之二的诸侯都归心向周的局面,多半是姜太公谋划筹策的功劳。”

    “姬昌死后,姬发即位,即周武王。”

    嬴政姜太公于周文王时进入统治集团,成为主掌军政的核心人物。

    商纣王时期,周朝在商朝西方崛起,为了摆脱商朝控制,向东开拓。

    面对周朝不敌商朝的情况,姜太公辅佐周文王确定先改变力量对比,然后伺机进行决战的渐进灭商方略。

    为隐蔽周文王的谋略企图,实行韬光养晦之策。

    采取建商宗庙以祭祀商王先祖、率领商朝叛国之人臣服于商、向商纣王贡献宝物等手段,制造恭顺商纣王的假象,使商纣王消除了怀疑之心。

    商纣王赏赐周文王征伐西方大权,而将商朝的主要力量用于对付东方,为周文王发展实力造成良机。

    姜太公深知国家兴亡在于民心向背,针对商朝严苛刑罚,建议周文王以德行收揽人心。

    姜太公的谋略不仅仅如此,还有很多其他的方面增强周文王的实力。

    比如对内发展生产,优待年老、残疾之人。

    废除奴隶酷刑,缩小施刑范围。

    制定不准收留逃亡奴隶的法律,取得奴隶主贵族拥护。

    对外调解虞、芮两国矛盾,广泛争取其他贵族。

    到了周文王晚年,形成内部稳定,诸侯各国人心向周的局面。

    后来又趁着商纣王用兵东夷的时机,逐个剪除商朝的羽翼,扫清东进灭商障碍,对商形成进逼之势。

    “周武王在继承王位的第二年,想继续完成文王的大业,便东征商纣以观察诸侯是否能聚集起来。”

    “军队出师之际,被尊称为师尚父的姜太公左手拄持黄钺,右手握秉白旄誓师。”

    “大军到达后,各国诸侯相继到来,纷纷认为商纣王可以讨伐了。”

    “姬发见目的已经达到,遂拒绝继续进兵,与诸侯约期会盟后退师回来。”

    “过了两年,商纣王杀死王子比干,囚禁箕子。”

    “此时商纣内部已经分崩离析,纣王已陷于众叛亲离的地步。”

    “姬发认为伐商的时机已经成熟,便派遣大军出兵东征灭商。”

    “发兵时,姬发占卜得到的龟兆不吉,行军途中又遇暴风骤雨。”

    “众人决心一度动摇,只有姜太公力劝姬发进兵,于是姬发正式出师。”

    “周军渡过盟津,并在该地会合各路诸侯,举行盛大的誓师仪式。”

    “经过急行军,各路联军抵达牧野前线,纣王也集结大量兵马前来迎战。”

    “当天清晨,战幕一揭开,姜太公亲率少部精锐为先锋在前面挑战,随后姬发率领大队人马攻击商纣王的军队。”

    “商军人多势众,但士卒与商纣王离心离德,纷纷倒戈。”

    “周军趁势进攻,大量商军被杀。”

    “到黄昏时刻,纣王见大势已去,急忙逃回朝歌,在鹿台上自焚而死。”

    “自此,商朝灭亡,周王朝诞生。”

    “第二天,周武王姬发立于社坛之上,群臣手捧明水,卫康叔封铺好彩席。”

    “姜太公牵来祭祀的牲畜,按照策书祈祷,向神祇禀告讨伐罪恶商纣之事。”

    “姬发散发商纣积聚在鹿台的钱币,发放商纣屯积在钜桥的粮食,用以赈济贫民。”

    “之后又培筑加高比干之墓,释放被囚禁的箕子。”

    “把象征天下最高权力的九鼎迁往周国,修治周朝政务,与天下之人共同开始创造新时代。”

    李世民姜太公的军事思想,特别是谋略思想深受后世兵家追捧。

    姜太公是一位满腹韬略的贤臣和非凡的政治军事家,一直受历代统治者崇尚,他也同样如此。

    他在行军打仗的过程中,也有借用姜太公的军事思想。

    周武王伐纣之战,出兵前占卜吉凶,结果显示大凶之兆。

    其他人动摇之际,唯有姜太公极力劝诫武王伐纣。

    反对以占卜等迷信方式决定战争行动,这一做法一直延续到现在。

    姜太公强调得民心、修德政对战争胜负的重要作用,他是非常认同的。

    姜太公辅佐周武王之时,主张争取本国、盟国乃至敌国的民心,在修德行的同时也要对商朝盟友进行军事征伐行动。

    牧野之战前,姜太公又为武王出谋划策,打出讨伐商纣王的正义之师旗帜。

    攻克商都朝歌之后,为安定民心,建议发放粮食赈济贫民,以瓦解殷商残余势力的反抗。

    还有他对姜太公军事谋略最认同的一点,就是认识到了谋略诡道在战争中的价值。

    姜太公在武王伐纣中的种种举措,都对他有借鉴意义,值得他重视。

    “武王灭商后,同姜太公、周公旦等人商议,把全国分成若干个诸侯国。”

    “由周天子分封给在灭商大业中作出贡献的姬姓亲族和有功之臣建都立国,充当周朝统治中心的屏障。”

    “由于姜太公在兴周灭商中功勋卓著,而被首封于齐地营丘建立齐国,以稳定东方。”

    “姜太公带领大队人马长途跋涉前往齐国,由于太过疲惫而行军速度缓慢。”

    “一天傍晚姜太公大军来到离营丘不远宿营,准备第二天赶到营丘。”

    “有人说难得大好机会,这些人睡起觉来香甜安稳,根本不像赴国建都的样子。”

    “姜太公听后睡意全无,急忙整顿人马披星戴月赶赴营丘。”

    “至黎明时到达营丘附近河流西岸,只见莱国军队正在涉水奔营丘而来,剑拔弩张,形势危急。”

    “原来莱国与营丘离得很近,是商纣王的属国,想趁姜太公立足未稳之际抢占营丘。”

    “两军在河流西岸展开对垒,姜太公指挥镇定自若,士兵作战英勇顽强。”

    “敌人被杀得丢盔弃甲,悻悻而回,于是齐国就这样正式建立起来。”

    “姜太公建立齐国后首先以法治国,安定民心。”

    “司寇营汤阳奉阴违,受贿害民,并妖言惑众,宣称要以所谓的仁义治齐。”

    “姜太公便令人把营汤斩首,以正政令。”

    “一时间齐国再也没有违抗命令法规的事情了,混乱局面迅速得到了安定。”

    “仅仅五个月姜太公就去向周武王报政,即汇报其安邦定国的政绩。”

    刘彻依朕来看,姜太公斩首营汤的做法并没有错。

    姜太公封齐时,被世人称赞为贤人的司寇营汤妖言惑众。

    说什么不做天子的臣子,不做诸侯的朋友。

    亲自耕作吃自己的粮食,亲自挖井喝自己的水,没有什么要乞求别人的事。

    不要君主给的名位,不要君主发的俸禄,不去做官从事体力劳动。

    此话一出,姜太公来到营丘后,派官吏抓捕并杀掉此人,以作为首要惩处的对象。

    周武王听到消息后,还紧急派遣信使去责问姜太公,为什么要杀害贤能的人。

    姜太公杀掉妖言惑众的贤能之人,他并不觉得做错了。

    营汤是不臣服天子的人,也是不能使之臣服的人。

    营汤不和诸侯交朋友,就是使君王不能驱使他。

    亲自耕作吃自己的粮食,亲自挖井喝自己的水,没有什么要乞求别人的事,这就使君主不能用奖赏、惩罚来激励、约束营汤。

    况且营汤不要君主给的名位,即使营汤有智慧,也不能为君主所用。

    不仰慕君主发的俸禄,即使贤能,也不能为君主建立功业。

    营汤不做官,就无法治理。

    营汤不接受任用,就是对君主不忠。

    况且君主之所以驱使臣子民众,不是爵位俸禄就是刑法惩罚。

    如今这四种手段都不能够用来驱使营汤,那将没有人给营汤当君主。

    不打仗立功而显贵,不亲自耕耘而出名,这又不是用来教导世人的方法。

    好比有一匹马,样子像骏马,是天下最好的马。

    然而驱赶它却不前进,勒住它却不停止,让它往左它不向左,让它往右它不向右。

    那么马夫虽然卑贱,也不会依托马匹的脚力。

    马夫之所以希望把脚力寄托在良马身上,是因为依托良马可以得到利益,避免危害。

    如今马匹不能为人所用,马夫虽然卑贱,也不会把脚力寄托在马匹身上。

    同样的道理,营汤自以为是世上贤能的人而不愿意被君主所任用,品行极其贤能而不能被君主使用。

    这种人就不是英明君主所任用的臣子,也就像不能驱使的骏马了。

    “在政治上,姜太公推行尊贤尚功的政策。”

    “就是选拔有才能的人做官,吸收大批当地土著中的人才加入到齐国统治阶层,让他们在国家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对通过考核符合选贤标准的人,不分亲疏用其所长,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积极创造性。”

    “这一高明的用人路线,打破了西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正统思想束缚。”

    “姜太公还把用人提升到事关国家兴亡的高度,提出六守、八征、六不用的人才理论。”

    “实践证明,姜太公的用人思想不仅开创了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的人才使用先河,也为后来齐国称霸列国奠定了基础。”

    “在文化上,姜太公推行因其俗简其礼的开明政策。”

    “姜太公认为,如果在齐地强力推行周礼,容易产生矛盾,不利于治国安邦。”

    “经过再三斟酌,姜太公决定从齐地实际出发,从俗简礼,不强制干涉。”

    “而且务实地创造了既让齐民乐于接受,又不违周礼的新制。”

    “面对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姜太公自齐国初建时就因地制宜。”

    “在注重发展黍、稻生产的同时,利用境内矿藏丰富、鱼盐资源丰富的特点,大力发展冶炼业、丝麻纺织业、渔盐业等手工业。”

    “还利用齐国交通便利、人民有重商传统的优势,大力发展商业,推行与列国通货的外贸政策。”

    “在这种农、工、商三者并举的宏观战略指导下,齐国制造的冠带衣履畅销天下,鱼盐流通列国。”

    “诸侯纷纷前来朝拜,齐国逐步由偏僻荒凉的小国穷国发展为雄居于东方的大国富国。”

    朱元璋尊贤尚功思想作为齐文化的精髓之一,为齐国的形成与发展、强盛铺平了道路。

    姜太公建立齐国以后,在政治上推行尊贤尚功的政策。

    就是选拔有才能的人做官,姜太公为此还提出了六守、八征、六不用的人才理论。

    所谓六守,指的是仁、义、忠、信、勇、谋六个方面,这是姜太公选拔人才的标准。

    所谓八征,就是姜太公考察人才的八种方法。

    即通过交谈问话、辩论、财物诱惑、女色、处理危难艰险、喝酒饮宴等全面了解人才的品德和能力。

    所谓六不用,就是姜太公认为有六种人不可任用。

    奸佞之徒、诈取名誉的人、假公济私者、互相拆台者、结党营私者、嫉贤妒能者。

    姜太公发现了人才使用的客观规律,开创了尊贤尚功的人才使用先河,为后来齐国称霸称雄,位于列国至尊奠定了基础。

    姜太公尊贤尚功的用人标准,他在选拔人才的时候也有一直尊崇。

    “姜太公封齐建国后,相当多的时间是在做周朝中央政权的太师,辅佐外孙周成王姬诵、重外孙周康王姬钊。”

    “姜太公的大儿子齐丁公姜伋,也没有到临淄治理齐国。”

    “而是一直在镐京担任虎贲之职,统领着王宫卫戍部队。”

    “齐国开国后的三十余年,营丘基本上由姜太公的三儿子丘穆公镇守。”

    “到周成王幼年即位时,管叔、蔡叔、霍叔叛乱,同时淮夷、徐夷、殷东五侯起兵反周。”

    “姜太公父子辅助周公旦,或坐镇京都运筹帷幄,或领兵冲锋陷阵,或左右呼应东西夹攻。”

    “姜太公迅速平定了这场叛乱,为二次安定周朝立下了赫赫战功。”

    “齐国因此得以征伐各国,成为大国,定都于营丘。”

    “再后来,周成王去世,姜太公父子又接受了成王托孤的遗命,担负起辅佐太子的重任。”

    “后又与众臣一起扶立太子姬钊登位,史称周康王。”

    “周康王六年,姜太公死于周朝首都镐京。”

    “姜太公去世的时候已经一百多岁了,他的儿子丁公姜伋继位。”

    “丁公姜伋继续辅佐周康王,成为仅次于首辅的次辅,并掌管周王朝的精锐部队三千虎贲。”

    雍正纵观姜太公一生的建树,无论从军事、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都有卓越的贡献。

    姜太公一生坎坷多磨而又轰轰烈烈,死后更是被封神而神秘莫测。

    姜太公是中华历史上一位全智全能的人物,也是中华文艺舞台上一位高大上的形象,还是中华神坛上一位居众神之上的神主。

    作为宗教的神仙,姜太公是武神,也是智神,被奉为太公在此的护佑神灵。

    周朝从一开始,就盼望能得到一个圣人,一位武能安邦文能治国的贤才,来辅助周国实现灭殷兴周的任务。

    到武王执政时,又以师尚父相称姜太公,尊宠权贵无以复加。

    周文王任命姜太公为太师,是西周王朝三公中的最高长官,既主军,也问政。

    周朝有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的说法,足见姜太公在周朝中的地位之重。

    姜太公半生落魄无比,飘游不定,遇不到明主。

    但是姜太公能耐下性子,观察风云,等待时机。

    最终遇到明君,辅佐周文王姬昌,振兴周国。

    周武王伐纣时,姜太公为军师,牧野大战灭掉商朝,立了首功。

    周朝建立之初大肆分封,姜太公被封为齐国君主。

    姜太公治国有方,创建了泱泱大国,为后来的齐桓公成为五霸之首奠定了基础。,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找书加书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