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五章 民心向背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这是伏龙观的道士送来的仙丹,说是可以滋……,可以益寿延年。”
“是滋阴壮阳吧?”刘墉笑问道。
“是。”大乔低声道,一脸的绯红,便似要浸出血来,她虽与刘墉成亲,说到这些词语仍是娇羞无限。
刘墉不解道:“怎么贺人新婚送这种礼物?”
蔡文姬瞥了他一眼,佯嗔道:“还不是因为你一下就娶了四位夫人,让你补补身子呀。”这句话顿时让大乔、董芸面红耳赤,羞得抬不起头来。蔡文姬说出这话,自己也止不住掩嘴一阵娇笑。
刘墉轻皱眉头,说道:“我又不需要这些。对了,你们也不要吃。这些丹药不仅无用而且可能有毒。你们瞧瞧那些求丹访药想长生不老的,有哪一个高寿了的?”
众女都唯刘墉马首是瞻,便点点头。蔡文姬问道:“咱们成亲与道士何干?为何要送这些给贺礼我们?”
董芸解释道:“这伏龙观就在城外的青龙山上,原来朝者如云、香火鼎沸。后来来了一伙匪徒,将观里的道士赶跑,占据了伏龙观,以此为据点,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后来,是大哥带着人荡平了匪巢,才让那些道士重归故地,再建道观的。因而他们对大哥很是感激,听说大哥娶妻,便用了六六三十六味名贵药材,花了九九八十一天练制了这三十枚丹药,极其珍贵呢。”
大乔问道:“芸儿怎么知道得这么清楚?”
“我以前常到那道观附近采药,那几个老道我都认识。”
“既然都是名贵药材炼制,就算没多大效果,想来也没什么害处,不吃岂不可惜?”蔡文姬见刘墉对这些花费不菲的丹药弃之不用有些痛心。
“琰儿,你不懂医。练丹所用的药材主要是矿物,说它名贵只是因为这些矿物大多藏于深山,上面还覆有厚厚的黄土,难以发现,难以采集,因而数量稀少,并不是因为效果。而且这些矿物大多有毒,有的甚至是剧毒,譬如雄黄、硫磺、芒硝等等。”
“啊?是这样啊!”蔡文姬吐了吐舌头,不好意思得笑了。
“虽然无用,不过难得是他们的一番心意。”刘墉沉吟片刻,“就放在这儿吧。我对丹药不感兴趣,对练丹的原料倒是好奇得很。芸儿,改天我们去青龙山,一是答谢,二来拜访一下。”董芸点头称是。
“还有什么稀奇的玩意?”刘墉又问。这几日,三个新娘趁着闲暇便和丫环们将送来的礼物一一归类,遇到新奇、有用的玩意便挑出来。
“再有就是大哥的好友,广陵太守陈登送来的东海水晶。”
“元龙兄送的?让我看看。”
董芸捧过来一个锦盒,打开。刘墉见那几颗水晶体积硕大,晶莹剔透,不由一阵感慨,陈登虽没有亲来,却仍送来了贺礼,还记得我这个兄弟啊,却不知他的怪病好了没有,我应该去广陵看望一下才是。
看到这光亮透明的水晶,刘墉精神为之一振,兴味盎然地挑了几块稍薄的,道:“这些大的留给你们姐妹,这几块小的我拿去做点东西。”
刘墉来到馆驿,却只见黄月英一个人待在房里对着几张图纸在凝神思索,便问道:“妹子,在做什么呢?”
黄月英抬头见是刘墉,便笑道:“是大哥啊!兄长不在家陪着几位新娘,到这儿来做什么?”黄月英的语气分别有调侃的味道。
“听说你们就要回南阳去了,我这个大哥还没怎么陪你们呢,真是太怠慢了,为兄实在是过意不去。对了,怎么只你一个人在,孔明贤弟和他们呢?”
“那几个人到月明湖边的画廊去议论这几日的观感,畅谈治国之道。我又不喜欢政事,不如在这里想想事情。”
刘墉看见那纸上所画,便问道:“妹子这是又想发明点什么?”
“我觉得利用水能来带动机械极好,早前有杜充发明的水排,现在也有大哥的筒车,我觉得改进一下,用来纺纱、织布也是可以的?”
“妹子聪慧异常,一定会成功的。”刘墉由衷地赞道,“等造出来后,大哥必定重金采购。”
黄月英心中极是骄傲,口中却谦虚道:“我哪有大哥这么多意想不到的发明?”瞥见刘墉手中的图纸,问道:“兄长这是画的什么?又是什么奇思妙想?”
“我就是专程来找妹子的。想请妹子照这个图样,将这几块水晶磨成如图那样的镜片。”刘墉从怀里掏出那几块玲珑剔透的水晶。
“好漂亮的水晶。”黄月英先赞了一声,又叹惜道,“不知兄长要做什么?能不能寻个替代之物。这水晶如此晶莹透明,如按兄长的尺寸,可要去掉许多,岂不太过可惜?”
刘墉叹了口气道:“其实我也舍不得啊。可是透明度如此高的便只有水晶了,我倒是想用玻璃,可是达不到要求啊。妹子放心,到时兄长做出的东西定会让你大吃一惊的。”玻璃是人类很早就发明出来了的,可惜直到近代,人们才制造出了光学级别的玻璃。刘墉本打算也造玻璃来制作的,不过现在却没有这个条件。炼制玻璃要求的温度极高,平常的木炭很难达到这个温度,得用煤。可是汉代对煤的使用并不普遍,而富义也不出产这种在中国蕴藏最为丰富、几乎随处可见的矿产。因而如玻璃厂、冶炼厂和铁器厂这些需要高温的工厂始终没有建起来。
黄月英沉吟片刻道:“好吧,兄长说怎么做?”
刘墉将要做的凹透镜和凸透镜中蕴含的原理及几个公式细细地讲解了一番,又将支架的结构一并告知后,便到水榭去寻诸葛亮、徐庶等人。
还没走近,便听到阵阵嘈杂的激辩声。“这么热闹啊!”刘墉笑道,“诸位在争论什么命题,我也来听听。”
众人见到刘墉都是喜形于色,诸葛亮笑道:“兄长来得正好。我们正对这几日的观感进行总结发言呢。”
这几日里,这些当世奇才踏遍了富义的山山水水,感受了这里的一草一木,通过走街串巷,下田与老农闲谈,进厂与技工交流,他们深切地感受到这里有着其他任何一座城市都远远无法相比的不同,那就是活力四射和快速发展。
谈起这般变化,无论是以诸葛亮为首的襄阳方,还是以虞翻为首的富义帮都认为这里有这么大的成就便是践行了孟子的“民为贵、民为上”的思想。这也难怪,这些人无不一是名家大儒或是旷世奇才,对儒家经典自是了如指掌,运用自如。
虞翻先道:“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兄长,可要孔明解说么?”诸葛亮知道刘墉的水平,便在其耳边小声问道。
刘墉微微一笑道:“不用了。文姬给我讲过,这段话出自《孟子?离娄》,反映的是孟子的民本主义思想,意思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诸葛亮点点头,扭过头去,轻咳一声道:“我也说说。古语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孟子也道,‘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这说明安民是治国的根本,民生决定民心,民心决定了政局。民生问题得不到解决,难有国家安定,更不会有国家的强盛。”
徐庶补充道:“老子云,‘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也是这个意思。”
虞翻也道:“《尚书?五子之歌》上也说,‘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都是说老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了,国家自然也就安宁了。”
一时间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人提议道:“刘太守主政雒原,此地发展日新月异,气象万千,大多便出自太守的力主力推。我们不妨听听太守的如何?”众人纷纷点头称是,都看向刘墉。
“高见?与你们的学识相比,我就是一个小学生。”刘墉小声嘟囔着,声音只有自己才听得见。不过做为一郡太守,又是政策的制定者,他必然要发言。
“今天既是讨论,那么大家就不用拘礼,畅所欲言,有则加勉,无则改之。”刘墉先给今天的会议定了一个调,“我来谈谈自己的想法和体会。”大家都安静下来,正襟危坐,倾听刘墉的发言。
“刘墉刚才听了诸位的发言,我是一半同意,一半有所保留。”
刘墉这话一出,听的人顿时炸开了锅,如此高度统一的结论在刘墉这儿的结果却只是一半正确,而且这还是出自一个时时将民生问题挂在嘴边,记在心里,踏实践行的刘墉之口,这可不像是他的风格啊。
大家都狐疑地交换着目光,看看是不是自己听错了,却听刘墉说道:“诚然,诸公所说‘民心为上,民生为贵’极是在理。我也有个比喻,诸公听听。‘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众有力量推举出一个国君,若是不满意,也有力量将国君推下来。”
众人都赞道:“太守所喻恰如其分。”
刘墉笑了笑,又道:“重视民生,以人为本,这是保持一个国家持久发展、长盛不衰的不二法门。纵观古今,哪个朝代坚持了以民为本,则国富民殷,天下大治;哪个皇帝与民争利,则民不聊生,天下大乱。‘文景之治’、‘光武中兴’便是保民安民的思想使然,与之相反的则是秦。秦灭六国,一统华夏,何其威武;战将上千,甲兵数十万,何其强大,为何却不敌那些无尖矛利盾的庶民,只短短数十年便土崩瓦解、轰然崩塌?就是因为高高端坐在朝堂上的君王没有将百姓的需求、没有将百姓的生计放在眼里,严刑峻法、繁徭重役、鱼肉百姓,以致家无余财,户无劳力,民生凋敝。不得已,百姓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逐致秦亡。贾太傅道,‘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刘墉这里引用的是贾谊的《过秦论》,在座的没有不知道的,都点头称是。刘墉又道:“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这一段却是引自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众人虽没听过,但咀嚼着里面合情合理、字字珠玑,都禁不住抚掌赞叹。
“‘大树扎根于沃土,高楼立足于基石’,秦国的覆灭,说到底是老百姓不再支持他,不再拥护他,自然就垮台了。因而,富义在出台政策、法令时都会先征求老百姓的建议和意见,进行相应的修改和调整。为此,我们还定了一个标准呢!”
“什么标准?”
这时虞翻在一旁呵呵笑道:“把百姓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富义工作的唯一标准。”众人不由暗自点头。
刘墉解释道:“简单来说,执政为民,就要从群众想‘说’的事情‘说’起,从群众想‘做’的事情‘做’起,从群众意见最大的问题改起,从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抓起,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也就是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办群众之所需,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切身利益。”
刘墉这番话通俗易懂,却直中要害,发人深省。不过,大家更觉奇怪,你刘墉不是说一半的一半么?怎么说的全是“民生为上”啊?
“不过,我以为以民为本得先有个条件……”刘墉话锋一转,又道,“那就是‘国’与‘家’的关系或者说‘国’与‘民’的关系。民组成家,家组成国。诸位比我更懂,最初这世上是没有国,也没有皇上的,只有一个个独立的‘家’。后来,人们逐渐感受到‘家’在应对外敌、灾害等威胁时越来越力不从心,于是一个个‘家’组合在一起,制定共同的契约,推举出大家认可的首领,这就是部落。部落之间互相征伐,融和,最后演变出如今的‘国’。力量大小,权力分配、财富多寡又将‘国’中‘家’分成了若干个等级,也造成了诸多矛盾。我这里先不讨论各阶层之间的矛盾,单说一下‘国’与‘家’的矛盾。我想问一下,诸位是觉得国富才民强,还是民强而国富?”(未完待续。)
“这是伏龙观的道士送来的仙丹,说是可以滋……,可以益寿延年。”
“是滋阴壮阳吧?”刘墉笑问道。
“是。”大乔低声道,一脸的绯红,便似要浸出血来,她虽与刘墉成亲,说到这些词语仍是娇羞无限。
刘墉不解道:“怎么贺人新婚送这种礼物?”
蔡文姬瞥了他一眼,佯嗔道:“还不是因为你一下就娶了四位夫人,让你补补身子呀。”这句话顿时让大乔、董芸面红耳赤,羞得抬不起头来。蔡文姬说出这话,自己也止不住掩嘴一阵娇笑。
刘墉轻皱眉头,说道:“我又不需要这些。对了,你们也不要吃。这些丹药不仅无用而且可能有毒。你们瞧瞧那些求丹访药想长生不老的,有哪一个高寿了的?”
众女都唯刘墉马首是瞻,便点点头。蔡文姬问道:“咱们成亲与道士何干?为何要送这些给贺礼我们?”
董芸解释道:“这伏龙观就在城外的青龙山上,原来朝者如云、香火鼎沸。后来来了一伙匪徒,将观里的道士赶跑,占据了伏龙观,以此为据点,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后来,是大哥带着人荡平了匪巢,才让那些道士重归故地,再建道观的。因而他们对大哥很是感激,听说大哥娶妻,便用了六六三十六味名贵药材,花了九九八十一天练制了这三十枚丹药,极其珍贵呢。”
大乔问道:“芸儿怎么知道得这么清楚?”
“我以前常到那道观附近采药,那几个老道我都认识。”
“既然都是名贵药材炼制,就算没多大效果,想来也没什么害处,不吃岂不可惜?”蔡文姬见刘墉对这些花费不菲的丹药弃之不用有些痛心。
“琰儿,你不懂医。练丹所用的药材主要是矿物,说它名贵只是因为这些矿物大多藏于深山,上面还覆有厚厚的黄土,难以发现,难以采集,因而数量稀少,并不是因为效果。而且这些矿物大多有毒,有的甚至是剧毒,譬如雄黄、硫磺、芒硝等等。”
“啊?是这样啊!”蔡文姬吐了吐舌头,不好意思得笑了。
“虽然无用,不过难得是他们的一番心意。”刘墉沉吟片刻,“就放在这儿吧。我对丹药不感兴趣,对练丹的原料倒是好奇得很。芸儿,改天我们去青龙山,一是答谢,二来拜访一下。”董芸点头称是。
“还有什么稀奇的玩意?”刘墉又问。这几日,三个新娘趁着闲暇便和丫环们将送来的礼物一一归类,遇到新奇、有用的玩意便挑出来。
“再有就是大哥的好友,广陵太守陈登送来的东海水晶。”
“元龙兄送的?让我看看。”
董芸捧过来一个锦盒,打开。刘墉见那几颗水晶体积硕大,晶莹剔透,不由一阵感慨,陈登虽没有亲来,却仍送来了贺礼,还记得我这个兄弟啊,却不知他的怪病好了没有,我应该去广陵看望一下才是。
看到这光亮透明的水晶,刘墉精神为之一振,兴味盎然地挑了几块稍薄的,道:“这些大的留给你们姐妹,这几块小的我拿去做点东西。”
刘墉来到馆驿,却只见黄月英一个人待在房里对着几张图纸在凝神思索,便问道:“妹子,在做什么呢?”
黄月英抬头见是刘墉,便笑道:“是大哥啊!兄长不在家陪着几位新娘,到这儿来做什么?”黄月英的语气分别有调侃的味道。
“听说你们就要回南阳去了,我这个大哥还没怎么陪你们呢,真是太怠慢了,为兄实在是过意不去。对了,怎么只你一个人在,孔明贤弟和他们呢?”
“那几个人到月明湖边的画廊去议论这几日的观感,畅谈治国之道。我又不喜欢政事,不如在这里想想事情。”
刘墉看见那纸上所画,便问道:“妹子这是又想发明点什么?”
“我觉得利用水能来带动机械极好,早前有杜充发明的水排,现在也有大哥的筒车,我觉得改进一下,用来纺纱、织布也是可以的?”
“妹子聪慧异常,一定会成功的。”刘墉由衷地赞道,“等造出来后,大哥必定重金采购。”
黄月英心中极是骄傲,口中却谦虚道:“我哪有大哥这么多意想不到的发明?”瞥见刘墉手中的图纸,问道:“兄长这是画的什么?又是什么奇思妙想?”
“我就是专程来找妹子的。想请妹子照这个图样,将这几块水晶磨成如图那样的镜片。”刘墉从怀里掏出那几块玲珑剔透的水晶。
“好漂亮的水晶。”黄月英先赞了一声,又叹惜道,“不知兄长要做什么?能不能寻个替代之物。这水晶如此晶莹透明,如按兄长的尺寸,可要去掉许多,岂不太过可惜?”
刘墉叹了口气道:“其实我也舍不得啊。可是透明度如此高的便只有水晶了,我倒是想用玻璃,可是达不到要求啊。妹子放心,到时兄长做出的东西定会让你大吃一惊的。”玻璃是人类很早就发明出来了的,可惜直到近代,人们才制造出了光学级别的玻璃。刘墉本打算也造玻璃来制作的,不过现在却没有这个条件。炼制玻璃要求的温度极高,平常的木炭很难达到这个温度,得用煤。可是汉代对煤的使用并不普遍,而富义也不出产这种在中国蕴藏最为丰富、几乎随处可见的矿产。因而如玻璃厂、冶炼厂和铁器厂这些需要高温的工厂始终没有建起来。
黄月英沉吟片刻道:“好吧,兄长说怎么做?”
刘墉将要做的凹透镜和凸透镜中蕴含的原理及几个公式细细地讲解了一番,又将支架的结构一并告知后,便到水榭去寻诸葛亮、徐庶等人。
还没走近,便听到阵阵嘈杂的激辩声。“这么热闹啊!”刘墉笑道,“诸位在争论什么命题,我也来听听。”
众人见到刘墉都是喜形于色,诸葛亮笑道:“兄长来得正好。我们正对这几日的观感进行总结发言呢。”
这几日里,这些当世奇才踏遍了富义的山山水水,感受了这里的一草一木,通过走街串巷,下田与老农闲谈,进厂与技工交流,他们深切地感受到这里有着其他任何一座城市都远远无法相比的不同,那就是活力四射和快速发展。
谈起这般变化,无论是以诸葛亮为首的襄阳方,还是以虞翻为首的富义帮都认为这里有这么大的成就便是践行了孟子的“民为贵、民为上”的思想。这也难怪,这些人无不一是名家大儒或是旷世奇才,对儒家经典自是了如指掌,运用自如。
虞翻先道:“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兄长,可要孔明解说么?”诸葛亮知道刘墉的水平,便在其耳边小声问道。
刘墉微微一笑道:“不用了。文姬给我讲过,这段话出自《孟子?离娄》,反映的是孟子的民本主义思想,意思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诸葛亮点点头,扭过头去,轻咳一声道:“我也说说。古语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孟子也道,‘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这说明安民是治国的根本,民生决定民心,民心决定了政局。民生问题得不到解决,难有国家安定,更不会有国家的强盛。”
徐庶补充道:“老子云,‘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也是这个意思。”
虞翻也道:“《尚书?五子之歌》上也说,‘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都是说老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了,国家自然也就安宁了。”
一时间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人提议道:“刘太守主政雒原,此地发展日新月异,气象万千,大多便出自太守的力主力推。我们不妨听听太守的如何?”众人纷纷点头称是,都看向刘墉。
“高见?与你们的学识相比,我就是一个小学生。”刘墉小声嘟囔着,声音只有自己才听得见。不过做为一郡太守,又是政策的制定者,他必然要发言。
“今天既是讨论,那么大家就不用拘礼,畅所欲言,有则加勉,无则改之。”刘墉先给今天的会议定了一个调,“我来谈谈自己的想法和体会。”大家都安静下来,正襟危坐,倾听刘墉的发言。
“刘墉刚才听了诸位的发言,我是一半同意,一半有所保留。”
刘墉这话一出,听的人顿时炸开了锅,如此高度统一的结论在刘墉这儿的结果却只是一半正确,而且这还是出自一个时时将民生问题挂在嘴边,记在心里,踏实践行的刘墉之口,这可不像是他的风格啊。
大家都狐疑地交换着目光,看看是不是自己听错了,却听刘墉说道:“诚然,诸公所说‘民心为上,民生为贵’极是在理。我也有个比喻,诸公听听。‘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众有力量推举出一个国君,若是不满意,也有力量将国君推下来。”
众人都赞道:“太守所喻恰如其分。”
刘墉笑了笑,又道:“重视民生,以人为本,这是保持一个国家持久发展、长盛不衰的不二法门。纵观古今,哪个朝代坚持了以民为本,则国富民殷,天下大治;哪个皇帝与民争利,则民不聊生,天下大乱。‘文景之治’、‘光武中兴’便是保民安民的思想使然,与之相反的则是秦。秦灭六国,一统华夏,何其威武;战将上千,甲兵数十万,何其强大,为何却不敌那些无尖矛利盾的庶民,只短短数十年便土崩瓦解、轰然崩塌?就是因为高高端坐在朝堂上的君王没有将百姓的需求、没有将百姓的生计放在眼里,严刑峻法、繁徭重役、鱼肉百姓,以致家无余财,户无劳力,民生凋敝。不得已,百姓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逐致秦亡。贾太傅道,‘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刘墉这里引用的是贾谊的《过秦论》,在座的没有不知道的,都点头称是。刘墉又道:“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这一段却是引自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众人虽没听过,但咀嚼着里面合情合理、字字珠玑,都禁不住抚掌赞叹。
“‘大树扎根于沃土,高楼立足于基石’,秦国的覆灭,说到底是老百姓不再支持他,不再拥护他,自然就垮台了。因而,富义在出台政策、法令时都会先征求老百姓的建议和意见,进行相应的修改和调整。为此,我们还定了一个标准呢!”
“什么标准?”
这时虞翻在一旁呵呵笑道:“把百姓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富义工作的唯一标准。”众人不由暗自点头。
刘墉解释道:“简单来说,执政为民,就要从群众想‘说’的事情‘说’起,从群众想‘做’的事情‘做’起,从群众意见最大的问题改起,从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抓起,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也就是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办群众之所需,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切身利益。”
刘墉这番话通俗易懂,却直中要害,发人深省。不过,大家更觉奇怪,你刘墉不是说一半的一半么?怎么说的全是“民生为上”啊?
“不过,我以为以民为本得先有个条件……”刘墉话锋一转,又道,“那就是‘国’与‘家’的关系或者说‘国’与‘民’的关系。民组成家,家组成国。诸位比我更懂,最初这世上是没有国,也没有皇上的,只有一个个独立的‘家’。后来,人们逐渐感受到‘家’在应对外敌、灾害等威胁时越来越力不从心,于是一个个‘家’组合在一起,制定共同的契约,推举出大家认可的首领,这就是部落。部落之间互相征伐,融和,最后演变出如今的‘国’。力量大小,权力分配、财富多寡又将‘国’中‘家’分成了若干个等级,也造成了诸多矛盾。我这里先不讨论各阶层之间的矛盾,单说一下‘国’与‘家’的矛盾。我想问一下,诸位是觉得国富才民强,还是民强而国富?”(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