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NP肉文女配(五)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宇宙职业选手、风起龙城、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深空彼岸、万相之王、星门、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台湾南部登陆,攻克荷兰殖民者的巢穴赤嵌城(今安平)。次年,荷兰总督投降,郑氏占领台湾。
康熙二年(1663年癸卯)
五月诏天下钱粮统归户部,部寺应用,俱向户部领取,著为令。为慈和皇太后上尊谥孝康熙慈和庄懿恭惠崇天育圣皇后。奉移世祖梓宫往孝陵,奉安地宫。
康熙三年(1664年甲辰)
四月鳌拜奏内大臣费扬古之子侍卫倭赫擅骑御马,费扬古怨,被籍家弃市。诏令工部织染局归内务府。
康熙四年(1665年乙巳)
九月册立辅臣索尼之孙女赫舍里氏为皇后。
十月康熙帝首至南苑校射行围。
康熙五年(1666年丙午)
十二月鳌拜矫旨杀苏纳海、朱昌祚、王登连。
康熙六年(1667年丁未)
正月封世祖第二子皇兄福全为裕亲王。
六月,索尼病死。
七月,康熙亲政。
九月命修《世祖实录》。康亲王杰书议苏克萨哈罪。十一月冬至,祀天于圜丘,奉世祖章皇帝配享。
康熙十年(1671年辛亥)
正月封世祖第五子常宁为恭亲王。
二月命编纂《孝经衍义》。
康熙十一年(1672年壬子)
二月康熙帝至先农坛首次行耕耤礼。朝日于东郊。
爱新觉罗·胤禔(1672-1734年)出生,是为皇长子
康熙十二年(1673年癸丑)
正月幸南苑,大阅八旗将士。此后或行大阅于卢沟桥,或玉泉山,或多伦诺尔;地无一定,时间亦不以三年为限。三藩之乱爆发。
再次禁止虐待奴仆和殉
准格尔部内乱
康熙十三年(1674年甲寅)
五月皇次子胤礽生,皇后崩于坤宁宫,谥号“仁孝皇后”
十二月康熙帝拟前往亲征三藩叛乱,王大臣以京师为根本重地,且太皇太后年事已高,力谏乃止。提督王辅臣陕西策应三藩叛乱,杀经略莫洛。
爱新觉罗胤礽(嫡长子,皇次子)出世
康熙十四年(1675年乙卯)
康熙出巡图
四月以上谕确立经筵的形式为侍臣进讲,然后皇帝复讲,互相讨论以达到对经义有所阐发。
十二月册嫡子胤礽为皇太子,诏告天下
康熙十五年(1676年丙辰)
正月以建储上太皇太后、皇太后徽号。因军需浩繁,民力唯艰,暂停仁孝皇后陵寝建造之工。
十月康熙帝命讲官进讲《通鉴》。耿精忠势穷而降,三藩叛域浙、闽、陕渐次平定。
康熙十六年(1677年丁巳)
二月幸南苑行围。大阅于南苑,命内大臣、大学士、学士诸文臣亦俱披甲。
皇三子爱新觉罗·胤祉出生
康熙十七年(1678年戊午)
正月诏中外臣工各举博学通才之,以备顾问,由皇帝亲试。大学士李霨等举荐曹溶等71,命赴京齐集请旨。
二月制《四书讲疏义序》。皇后钮祜禄氏崩于坤宁宫,辍朝五日,谥曰孝昭皇
后。
十月三十皇四子胤禛出世即雍正皇帝
康熙十八年(1679年己未)
正月平定三藩之乱已取得阶段性胜利,康熙帝御午门宣捷。
□授予噶尔丹博硕克图汗称号
康熙十九年(1680年庚申)
四月以学士张英等供奉内廷,日备顾问,下部优恤,高士奇、杜讷均授翰林官。命南书房翰林每日晚讲《通鉴》。宗府进《玉牒》。设武英殿造办处。谕:凡放匠之处,妃、嫔、贵等不许行走,待晚间放匠后方许行走。
康熙二十年(1681年辛酉)
正月增置讲官。
平定三藩之乱
爱新觉罗·胤禩(1681-1726)清康熙帝第八子生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壬戌)
正月上元节,赐群臣宴,观灯,用柏梁体赋诗。上为制《升平嘉宴诗序》,刊石于翰林院。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癸亥)
二月康熙帝初次幸五台山。
五月设汉军火器营。
爱新觉罗·胤禟(1683-1726),清康熙帝的第九子生。爱新觉罗·胤礻,清康熙帝第十子生。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甲子)
正月命整肃朝会礼仪。首次纂修《大清会典》,自崇德元年至康熙二十五年。
二月以萨克素兵临雅克萨。
四月谕讲官,讲章以精明晰为尚,毋取繁衍。
政治
立储缘由
1前朝历史教训
康熙帝的曾祖父努尔哈赤、祖父皇太极临死之前都没有公开确定并宣布皇位继承,努尔哈赤死后由八旗旗主公推新汗,皇太极死后由实力较强的诸王、大臣议立新君。由此引起争夺大位的事件,几乎兵戎相见,使政权濒于分裂的危险。
2皇族旗权矛盾
皇权是指皇帝的权力,旗权是指八旗贵族的权力,二者有统一、也有矛盾。天命末、崇德末的皇位继承,旗权占主导地位。顺治朝由诸王、大臣议立新君的制度开始发生变化。顺治帝24岁病逝前,想不遵祖制,以从兄弟为继承。但他的愿望没有实现。最后由顺治帝与孝庄太后、诸王、大臣等商量,决定由皇三子玄烨来继承皇位,四大臣索尼(正黄旗)、苏克萨哈(正白旗)、遏必隆(镶蓝旗)、鳌拜(镶黄旗)辅政,皇权与旗权取得了折衷。康熙帝立皇太子,为的是强化皇权,削弱旗权。
3学习汉经验
康熙帝学习并接受儒家经典,研究中原历朝统治经验,深悉预立储君有利于皇权的连续性与稳固性,是巩固清王朝统治的头等政治大事。他开始接受历代皇位继承的经验,特别是明王朝皇位嫡长制继承皇位的历史传统。
4平定叛乱所需
当时发生“三藩”之乱,伪托“朱三太子”反清复明,以之为号召聚众起义,使康熙帝看到“太子”威力之大。他命杀掉吴三桂唯一的儿子、北京做质的额驸吴应熊,以丧其志,绝其望;同时,自己也立皇太子,以为身后预作准备,并有壮大声势、稳定心、加强皇权、巩固统治的作用。
5特殊原因
皇太子胤礽的生母是皇后赫舍里氏,出身显赫,她的爷爷索尼是辅政大臣、一等公,她的父亲噶布喇是康熙的领侍卫内大臣,她的叔叔索额图则官至大学士。赫舍里氏12岁嫁给玄烨,两恩爱,但不幸生育胤礽时因难产而死,年仅22岁。康熙帝与这位早逝的皇后感情很深。举个例子: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初五日,赫舍里氏去世后第三天,梓宫迁于紫禁城西,直到二十七日,康熙帝几乎每天都去举哀;后来他亲自将梓宫送往昌平巩华城,从六月到十二月,他去巩华城34次,第二年又去了24次,第三年去了15次。有学者统计,从康熙十三年到十六年,他一共去了80次。这四年里,每逢腊月二十九,他都去巩华城陪伴亡灵。母因子死,子以母贵。康熙帝对这位嫡子格外关爱,决定改变曾祖父、祖父、父亲三代皇位继承制度,而实行皇位嫡继承制,预立胤礽为储君。
立储失败的原因
作为一代圣主的康熙帝为什么处理不好储位继承的问题?
1皇帝与储君的矛盾
一、没有处理好皇帝与储君的矛盾。当时处于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向中央集权过渡时期,预立储君,包括皇帝、满洲贵族和储君本都一时无法适应这种新的情况。比如,实行储君制度,就应当坚持储君不御政。皇太子御政,必然引发皇太子与皇帝的权力冲突。皇太子御政,必然从中植成党羽,与皇权相争。康熙帝一方面改革前代的皇位继承制度,建立储君;另一方面又让太子领兵从政,派皇太子和其他皇子参与各种军政事务,其本意是锻炼和培养皇子,让他们为国家建功立业。皇太子权势的增长侵犯和威胁了皇权。无形中朝廷里似乎要出现两个中心,至高无上的皇权受到侵犯。康熙帝事与愿违,陷入旋涡,遭到失败。
2太子与皇子的矛盾
第二,没有处理好太子与皇子的矛盾。明帝国诸王“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清朝诸王“内襄政本、外领师干”,这样太子与皇子便发生矛盾。康熙帝本意是培养教育皇子,却使他们增长了对权力与财富的**。这不依康熙帝的意志为转移,也不是皇太子主观意志所决定的。诸皇子成之后,赐封世爵,分拨口,建立府第,设置官署,对内临政,对外领兵。各自所属员又“各庇护其主”,甚而纠集党羽。这本身就容易与皇权产生某种矛盾。如果设立皇太子,其地位高于诸王,近于皇帝,又必然为诸皇子所不容,使矛盾更趋复杂。康熙帝两立两废皇太子,既是皇帝与储君矛盾,也是太子与皇子矛盾尖锐化的集中表现。
军事
收复台湾,开府设县
初步形成了剿抚并用的方针,即“乱则声讨,治则抚绥”(《清圣祖实录》卷180,康熙36年2月壬寅),“仰凭天道,俯惬情,以万不得已而用兵”(《御制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序》)。康熙认为:“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守国之道惟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清圣祖实录》卷151,康熙三十年五月丙午)。为了维护祖国统一,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以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收复了台湾。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台湾设一府(台湾府)三县,即台湾县(今台南)、凤山县(今高雄)、诸罗县(今嘉义),隶福建省,并台湾设巡道一员,总兵官一员,副将二员,兵八千。澎湖设副将一员,兵二千。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台湾的管辖,促进了台湾经济文化的发展。
平定准噶尔叛乱
清初,西北方居住的蒙古分为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和漠西厄鲁特蒙古三大部。漠北喀尔喀蒙古内部又分为扎萨克图、土谢图、车臣等三部漠西厄鲁特蒙古内部又分为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四部。清军入关之前,漠南蒙古就已归附大清,喀尔喀蒙古和厄鲁特蒙古各部,也与清政府关系密切。
噶尔丹起兵被粉碎以后,喀尔喀蒙古各部又回到了原来的居住地。清政府的帮助下,噶尔丹暂时退兵。
玄烨设置将军和参赞大臣率兵驻守科布多和乌苏雅台等重镇,加强了对喀尔喀蒙古各部的管理和统治。
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简称仁皇帝。诏令工部织染局归内务府。
台湾南部登陆,攻克荷兰殖民者的巢穴赤嵌城(今安平)。次年,荷兰总督投降,郑氏占领台湾。
康熙二年(1663年癸卯)
五月诏天下钱粮统归户部,部寺应用,俱向户部领取,著为令。为慈和皇太后上尊谥孝康熙慈和庄懿恭惠崇天育圣皇后。奉移世祖梓宫往孝陵,奉安地宫。
康熙三年(1664年甲辰)
四月鳌拜奏内大臣费扬古之子侍卫倭赫擅骑御马,费扬古怨,被籍家弃市。诏令工部织染局归内务府。
康熙四年(1665年乙巳)
九月册立辅臣索尼之孙女赫舍里氏为皇后。
十月康熙帝首至南苑校射行围。
康熙五年(1666年丙午)
十二月鳌拜矫旨杀苏纳海、朱昌祚、王登连。
康熙六年(1667年丁未)
正月封世祖第二子皇兄福全为裕亲王。
六月,索尼病死。
七月,康熙亲政。
九月命修《世祖实录》。康亲王杰书议苏克萨哈罪。十一月冬至,祀天于圜丘,奉世祖章皇帝配享。
康熙十年(1671年辛亥)
正月封世祖第五子常宁为恭亲王。
二月命编纂《孝经衍义》。
康熙十一年(1672年壬子)
二月康熙帝至先农坛首次行耕耤礼。朝日于东郊。
爱新觉罗·胤禔(1672-1734年)出生,是为皇长子
康熙十二年(1673年癸丑)
正月幸南苑,大阅八旗将士。此后或行大阅于卢沟桥,或玉泉山,或多伦诺尔;地无一定,时间亦不以三年为限。三藩之乱爆发。
再次禁止虐待奴仆和殉
准格尔部内乱
康熙十三年(1674年甲寅)
五月皇次子胤礽生,皇后崩于坤宁宫,谥号“仁孝皇后”
十二月康熙帝拟前往亲征三藩叛乱,王大臣以京师为根本重地,且太皇太后年事已高,力谏乃止。提督王辅臣陕西策应三藩叛乱,杀经略莫洛。
爱新觉罗胤礽(嫡长子,皇次子)出世
康熙十四年(1675年乙卯)
康熙出巡图
四月以上谕确立经筵的形式为侍臣进讲,然后皇帝复讲,互相讨论以达到对经义有所阐发。
十二月册嫡子胤礽为皇太子,诏告天下
康熙十五年(1676年丙辰)
正月以建储上太皇太后、皇太后徽号。因军需浩繁,民力唯艰,暂停仁孝皇后陵寝建造之工。
十月康熙帝命讲官进讲《通鉴》。耿精忠势穷而降,三藩叛域浙、闽、陕渐次平定。
康熙十六年(1677年丁巳)
二月幸南苑行围。大阅于南苑,命内大臣、大学士、学士诸文臣亦俱披甲。
皇三子爱新觉罗·胤祉出生
康熙十七年(1678年戊午)
正月诏中外臣工各举博学通才之,以备顾问,由皇帝亲试。大学士李霨等举荐曹溶等71,命赴京齐集请旨。
二月制《四书讲疏义序》。皇后钮祜禄氏崩于坤宁宫,辍朝五日,谥曰孝昭皇
后。
十月三十皇四子胤禛出世即雍正皇帝
康熙十八年(1679年己未)
正月平定三藩之乱已取得阶段性胜利,康熙帝御午门宣捷。
□授予噶尔丹博硕克图汗称号
康熙十九年(1680年庚申)
四月以学士张英等供奉内廷,日备顾问,下部优恤,高士奇、杜讷均授翰林官。命南书房翰林每日晚讲《通鉴》。宗府进《玉牒》。设武英殿造办处。谕:凡放匠之处,妃、嫔、贵等不许行走,待晚间放匠后方许行走。
康熙二十年(1681年辛酉)
正月增置讲官。
平定三藩之乱
爱新觉罗·胤禩(1681-1726)清康熙帝第八子生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壬戌)
正月上元节,赐群臣宴,观灯,用柏梁体赋诗。上为制《升平嘉宴诗序》,刊石于翰林院。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癸亥)
二月康熙帝初次幸五台山。
五月设汉军火器营。
爱新觉罗·胤禟(1683-1726),清康熙帝的第九子生。爱新觉罗·胤礻,清康熙帝第十子生。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甲子)
正月命整肃朝会礼仪。首次纂修《大清会典》,自崇德元年至康熙二十五年。
二月以萨克素兵临雅克萨。
四月谕讲官,讲章以精明晰为尚,毋取繁衍。
政治
立储缘由
1前朝历史教训
康熙帝的曾祖父努尔哈赤、祖父皇太极临死之前都没有公开确定并宣布皇位继承,努尔哈赤死后由八旗旗主公推新汗,皇太极死后由实力较强的诸王、大臣议立新君。由此引起争夺大位的事件,几乎兵戎相见,使政权濒于分裂的危险。
2皇族旗权矛盾
皇权是指皇帝的权力,旗权是指八旗贵族的权力,二者有统一、也有矛盾。天命末、崇德末的皇位继承,旗权占主导地位。顺治朝由诸王、大臣议立新君的制度开始发生变化。顺治帝24岁病逝前,想不遵祖制,以从兄弟为继承。但他的愿望没有实现。最后由顺治帝与孝庄太后、诸王、大臣等商量,决定由皇三子玄烨来继承皇位,四大臣索尼(正黄旗)、苏克萨哈(正白旗)、遏必隆(镶蓝旗)、鳌拜(镶黄旗)辅政,皇权与旗权取得了折衷。康熙帝立皇太子,为的是强化皇权,削弱旗权。
3学习汉经验
康熙帝学习并接受儒家经典,研究中原历朝统治经验,深悉预立储君有利于皇权的连续性与稳固性,是巩固清王朝统治的头等政治大事。他开始接受历代皇位继承的经验,特别是明王朝皇位嫡长制继承皇位的历史传统。
4平定叛乱所需
当时发生“三藩”之乱,伪托“朱三太子”反清复明,以之为号召聚众起义,使康熙帝看到“太子”威力之大。他命杀掉吴三桂唯一的儿子、北京做质的额驸吴应熊,以丧其志,绝其望;同时,自己也立皇太子,以为身后预作准备,并有壮大声势、稳定心、加强皇权、巩固统治的作用。
5特殊原因
皇太子胤礽的生母是皇后赫舍里氏,出身显赫,她的爷爷索尼是辅政大臣、一等公,她的父亲噶布喇是康熙的领侍卫内大臣,她的叔叔索额图则官至大学士。赫舍里氏12岁嫁给玄烨,两恩爱,但不幸生育胤礽时因难产而死,年仅22岁。康熙帝与这位早逝的皇后感情很深。举个例子: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初五日,赫舍里氏去世后第三天,梓宫迁于紫禁城西,直到二十七日,康熙帝几乎每天都去举哀;后来他亲自将梓宫送往昌平巩华城,从六月到十二月,他去巩华城34次,第二年又去了24次,第三年去了15次。有学者统计,从康熙十三年到十六年,他一共去了80次。这四年里,每逢腊月二十九,他都去巩华城陪伴亡灵。母因子死,子以母贵。康熙帝对这位嫡子格外关爱,决定改变曾祖父、祖父、父亲三代皇位继承制度,而实行皇位嫡继承制,预立胤礽为储君。
立储失败的原因
作为一代圣主的康熙帝为什么处理不好储位继承的问题?
1皇帝与储君的矛盾
一、没有处理好皇帝与储君的矛盾。当时处于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向中央集权过渡时期,预立储君,包括皇帝、满洲贵族和储君本都一时无法适应这种新的情况。比如,实行储君制度,就应当坚持储君不御政。皇太子御政,必然引发皇太子与皇帝的权力冲突。皇太子御政,必然从中植成党羽,与皇权相争。康熙帝一方面改革前代的皇位继承制度,建立储君;另一方面又让太子领兵从政,派皇太子和其他皇子参与各种军政事务,其本意是锻炼和培养皇子,让他们为国家建功立业。皇太子权势的增长侵犯和威胁了皇权。无形中朝廷里似乎要出现两个中心,至高无上的皇权受到侵犯。康熙帝事与愿违,陷入旋涡,遭到失败。
2太子与皇子的矛盾
第二,没有处理好太子与皇子的矛盾。明帝国诸王“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清朝诸王“内襄政本、外领师干”,这样太子与皇子便发生矛盾。康熙帝本意是培养教育皇子,却使他们增长了对权力与财富的**。这不依康熙帝的意志为转移,也不是皇太子主观意志所决定的。诸皇子成之后,赐封世爵,分拨口,建立府第,设置官署,对内临政,对外领兵。各自所属员又“各庇护其主”,甚而纠集党羽。这本身就容易与皇权产生某种矛盾。如果设立皇太子,其地位高于诸王,近于皇帝,又必然为诸皇子所不容,使矛盾更趋复杂。康熙帝两立两废皇太子,既是皇帝与储君矛盾,也是太子与皇子矛盾尖锐化的集中表现。
军事
收复台湾,开府设县
初步形成了剿抚并用的方针,即“乱则声讨,治则抚绥”(《清圣祖实录》卷180,康熙36年2月壬寅),“仰凭天道,俯惬情,以万不得已而用兵”(《御制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序》)。康熙认为:“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守国之道惟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清圣祖实录》卷151,康熙三十年五月丙午)。为了维护祖国统一,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以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收复了台湾。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台湾设一府(台湾府)三县,即台湾县(今台南)、凤山县(今高雄)、诸罗县(今嘉义),隶福建省,并台湾设巡道一员,总兵官一员,副将二员,兵八千。澎湖设副将一员,兵二千。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台湾的管辖,促进了台湾经济文化的发展。
平定准噶尔叛乱
清初,西北方居住的蒙古分为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和漠西厄鲁特蒙古三大部。漠北喀尔喀蒙古内部又分为扎萨克图、土谢图、车臣等三部漠西厄鲁特蒙古内部又分为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四部。清军入关之前,漠南蒙古就已归附大清,喀尔喀蒙古和厄鲁特蒙古各部,也与清政府关系密切。
噶尔丹起兵被粉碎以后,喀尔喀蒙古各部又回到了原来的居住地。清政府的帮助下,噶尔丹暂时退兵。
玄烨设置将军和参赞大臣率兵驻守科布多和乌苏雅台等重镇,加强了对喀尔喀蒙古各部的管理和统治。
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简称仁皇帝。诏令工部织染局归内务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