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番外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重生之都市仙尊、花娇、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番外
一年一度的“国家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在这个冬天再一次如约而至。
这个为了鼓励和资助一心投身科研、年龄未逾四十的青年女科学家而创立的奖项,到现在已经走过了第三十个年头了。三十年来,这个奖项似乎始终都有些不温不火——并不是这个奖项的含金量不够高,事实上,无论是主办方还是评审团队,无一不是国内科技领域中最举足轻重的专家学者。只是对于大众来说,这个奖项似乎有些遥远而陌生,颁奖典礼也不够精彩好看,这么多年来在大众心目中的关注度始终不高,至多也不过只是混个脸熟。直到今年——
凌霄带着获奖证书几乎是有些头疼地躲避着记者们的围追堵截,不得不多花了将近一倍的时间才好不容易坐上了从首都飞回江城的航班。
好极了——刚一回到家,江城的记者们又是一窝蜂的闻风而动。
凌霄蒙着被子睡了一觉,第二天一早接受了组委会指定媒体对获奖者的专题采访——并且,作为独家采访。
……
踏进“万花谷”的时候,张芸芝有一瞬间的愣神——明明已经到了十二月的最后几天,“谷里”的小径边却依然簇拥着鲜活的绿意。虽然不复春夏时候的青葱娇嫩,在冬日里却显得格外挺拔盎然。仿佛一片围墙、一块石碑,隔开了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可等到再定了定心神仔细去看,她却又忍不住有些哑然失笑——并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只不过是种了许多在冬天里也常青的草木,间或点缀着几株开得正好的腊梅。
小径不长,却有些蜿蜒曲折。但她并不感到厌烦——似乎每走一步,眼中的景色都不相同,从前她以为“移步换景”只是富有文学色彩的夸张,到了现在却似乎才开始有些明白这究竟是怎样一种体验。
“欢迎来到万花谷,请跟我来。”前方圆滚滚的机器人险些吓了她一跳,但一联想到这里的主人刚刚才因为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杰出贡献而获奖,经验丰富的记者很快就镇定下来,踩着高跟鞋从容地跟上了领路的机器人。
穿过那幢屋顶上有着一座巨大浑天仪的小楼,张芸芝终于看到了自己今天的采访对象——一棵树下,歪歪斜斜、毫无形象地倚着一个人。
她说不上来那究竟是什么树,但至少并不是棵常青树木,此时的树叶早已凋零,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枝桠。这仿佛是恰好方便了树下晒太阳的那个人——张芸芝已经走到了树前,看清了阳光下的那张脸。
她来之前已经做足了功课,当然知道这个人已经将近四十岁了——事实上,每一届的获奖者都差不多是这个年纪,科学从来不是一条轻松的坦途,但从这张脸上,却又实在是很难看出确切的年纪来,好看得哪怕说是三十不到都丝毫不让人怀疑,却又不像二十岁的少年人那样跳脱活泼。
十二月,她也不过只穿着一件黑色的薄毛衣、一条牛仔裤,仿佛丝毫感觉不到冬天的寒意。
她似乎是意识到有人来了,微微眯起眼睛看了自己一眼、笑了一下,手撑着地坐直了身子,一边对着她笑了笑。
直到这时候她睁开了眼睛,张芸芝才意识到她有一双仿佛少年人一样的眼睛:意气风发,飞扬恣肆。
这样一双眼睛,出现在这样一个年龄的人身上,让人有些意外,却又并不感到违和。
“介意就在这里聊吗?”对面的人含笑问她,可能是因为午睡刚醒的缘故,声音微有些沙哑。
很奇怪,这本来应该有些无理的举动,可她却感觉不到任何怠慢。张芸芝点了点头,席地坐了下来。
机器人很快端来了茶水,甚至还搬来了一张小案放在两人的中间。
记者轻声道谢,在对方已经准备就绪的示意下打开了录音笔。
张芸芝不是第一年采访获奖的女科学家,但眼前这个人无疑是最特别的一个——往年的颁奖礼总是有些不温不火,今年却因为这个人自身的名声而一下子把奖项带进了大众的视野。采访进行得很顺利,她本来就是个经验丰富的记者,对方也异常配合,哪怕是原本有些艰涩的学术内容,在她讲来也显得简单易懂多了。在就人工智能领域的几个问题后,张芸芝很自然地就把话题引申了开去:
“大家印象里的科学家往往都有些不近人情、缺乏人文情怀,一心投身于科研。但众所周知,你不仅是个科学家,在艺术界,包括书法、绘画、音乐方面,也都有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你怎么平衡这看起来有些冲突的两个领域呢?”
对面的人似乎是被这个问题引起了兴趣,她清楚地看到对方英气的眉毛微微上挑了一下,露出了一个有些玩味的笑意:“科学家缺乏人文情怀,大众是这样认为的吗?”
“我无意冒犯,”记者不太肯定这样的疑问是不是一种质问,却依然从容地解释着,“这可能是一种固有的思维定式,但确实存在于许多人的印象中。”
“那我想,并非如此。”她喝了口茶,摸了摸身边的一支笔,“事实是,古今中外,许多科学家或是艺术家——我随口就能举出几个,达芬奇、郦道元、傅山……在另一个领域也卓有成就。艺术和科学,从来不是对立的两个极端,都不过是探寻真理的一种方式罢了。你说科学家缺乏人文情怀?”
她忽然眼角微挑、笑了起来:“不断探寻真理、证伪求真,这恰恰正是科学家的人文情怀。如果没有科学家、如果没有这样的情怀,我们现在恐怕都还是蒙昧未开、浑噩一片,大概……都还是野人吧,食不足以果腹、寿数短暂饱受疾病煎熬,当然更不可能有手机电脑。”
“既然说到疾病,”记者记下几个关键词,想了想又问,“我记得你去年是出版了一本有关中医的书是吗?”
对面的人点了点头。
“现在中西医之争愈演愈烈,你作为一个刚刚出过医书的中医,对此有什么看法呢?”
这个问题似乎是有些复杂,她问出口后就看见对面的人今天第一次微微蹙眉、似乎是在思考着语言。
“其实我不想被称为中医,更喜欢被称为医者。”她说,“区分中医和西医的意义是什么呢?我只知道,凡是能够治病救人的,就叫做医学。我有一位师兄,从前他的家人都死于病痛,于是他开始四处学医。他天资高绝,很快医术大成,却发现即便这样也无法治好天下所有人的病——你看,这是医学家的人文情怀,岂止有人文情怀,甚至几乎有些不切实际。”
她说着忽然又想起了先前的话题,笑着一带而过,眼底却不知什么时候涌起了一种深切而无声的怀念:“后来,他遇到了一位医术几乎出神入化的师长,他们决定开始编写医书,将自己的医术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懂医术、更多的人免于病痛。师父负责医书的主要编写,师兄负责向同行请教、收集资料。师兄其实是个很心软的人,开的方子总是又便宜又有效,再加上当时的医界各家都有一些不传之秘,他几乎是受到了大部分同行的排挤。后来他只能发下重誓,只要大家肯为他解惑、祝他编写医书,他愿意从此不医活人,这才得到了许多非常珍贵的资料。”
“师兄虽然从此不医活人,但还是会常常出言指点。从我很小的时候开始,他们就为这部医书的编写而奔走操劳,可惜后来……大家都不在了,所以我希望能继续完成大家的心愿。”
话题进行到这里,出乎意料地开始有些伤感。女记者迟疑了一会儿、不知道该不该出言安慰,看起来年轻得有些过分的青年科学家却已经自己笑了起来:“不管是什么,总不可能永远一成不变。几千年前人们还以为天圆地方,现在人人都有了地球的概念。”
“所以……”记者微微顿笔,似乎是有些明白了她想表达的意思。
“所以,我认为中西医之称本来就没有太大的意义。不论中医也好西医也好,经过临床验证,切实有效、能够治病救人的,就是科学和医学。临床无效的,不论中医西医,也都该废除删去——我从博士毕业开始编写医书,直到去年书成,经过临床实验后确实也删改了不少方子,相关的实验记录我都一同附在了书后、以供核查。我希望它能成为一本对医学界有用的工具书。”
“科学,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证伪的过程,也许每一次得到的都不是最终的真相,但每一次的证伪之后,至少都离真理更贴近了一点。”她在最后做了这样的总结。
记者将这句话几乎是一字不差地记了下来,想了想又问:“我知道这些年,万花谷也收养了一些孤儿是吗?”
“不,”她摇头,“我还不符合国家对于收养的要求,那些孩子还是福利院在抚养,我只是给他们提供一个学习的机会。毕竟我以前也是孤儿,如果不是师父把我捡回去,我早就夭折了。”
“这些孩子、包括还有另一些……你无偿授课的学生,你选择减免费用的标准依据是什么呢?”记者有些好奇。
“看得顺眼我愿意倒贴,看不顺眼送上门我也不收。”她挑眉,眼里居然带着通常少年人才有的张狂,“反正我也无所谓学费。”
记者一瞬间哑然失笑,顿了顿才又问:“最后一个问题吧。你这么忙,会不会觉得家庭和工作无法兼顾呢?”
“我和叶霖都很忙——我甚至比他还要忙,所以他几乎承担了家里所有的琐事。尽管我们都已经尽力抽出时间来陪伴孩子,但他们一定不如同龄人得到父母的关注多。幸好他们都很懂事。”
她说这话时微微偏过了头,记者顺着她的视线看去,远处的木桩边,几个少年少女正不断枯燥地重复着相同的招式。
“我很感谢叶霖,这么多年来一直都是他在包容我、甚至是纵容我,让我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她说着顿了顿,从远处收回视线又抬起头,对上不知道什么时候到来的男人的眼睛,声音是今天以来最温柔的一次,“我很爱他。”
——全文完——
番外
一年一度的“国家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在这个冬天再一次如约而至。
这个为了鼓励和资助一心投身科研、年龄未逾四十的青年女科学家而创立的奖项,到现在已经走过了第三十个年头了。三十年来,这个奖项似乎始终都有些不温不火——并不是这个奖项的含金量不够高,事实上,无论是主办方还是评审团队,无一不是国内科技领域中最举足轻重的专家学者。只是对于大众来说,这个奖项似乎有些遥远而陌生,颁奖典礼也不够精彩好看,这么多年来在大众心目中的关注度始终不高,至多也不过只是混个脸熟。直到今年——
凌霄带着获奖证书几乎是有些头疼地躲避着记者们的围追堵截,不得不多花了将近一倍的时间才好不容易坐上了从首都飞回江城的航班。
好极了——刚一回到家,江城的记者们又是一窝蜂的闻风而动。
凌霄蒙着被子睡了一觉,第二天一早接受了组委会指定媒体对获奖者的专题采访——并且,作为独家采访。
……
踏进“万花谷”的时候,张芸芝有一瞬间的愣神——明明已经到了十二月的最后几天,“谷里”的小径边却依然簇拥着鲜活的绿意。虽然不复春夏时候的青葱娇嫩,在冬日里却显得格外挺拔盎然。仿佛一片围墙、一块石碑,隔开了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可等到再定了定心神仔细去看,她却又忍不住有些哑然失笑——并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只不过是种了许多在冬天里也常青的草木,间或点缀着几株开得正好的腊梅。
小径不长,却有些蜿蜒曲折。但她并不感到厌烦——似乎每走一步,眼中的景色都不相同,从前她以为“移步换景”只是富有文学色彩的夸张,到了现在却似乎才开始有些明白这究竟是怎样一种体验。
“欢迎来到万花谷,请跟我来。”前方圆滚滚的机器人险些吓了她一跳,但一联想到这里的主人刚刚才因为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杰出贡献而获奖,经验丰富的记者很快就镇定下来,踩着高跟鞋从容地跟上了领路的机器人。
穿过那幢屋顶上有着一座巨大浑天仪的小楼,张芸芝终于看到了自己今天的采访对象——一棵树下,歪歪斜斜、毫无形象地倚着一个人。
她说不上来那究竟是什么树,但至少并不是棵常青树木,此时的树叶早已凋零,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枝桠。这仿佛是恰好方便了树下晒太阳的那个人——张芸芝已经走到了树前,看清了阳光下的那张脸。
她来之前已经做足了功课,当然知道这个人已经将近四十岁了——事实上,每一届的获奖者都差不多是这个年纪,科学从来不是一条轻松的坦途,但从这张脸上,却又实在是很难看出确切的年纪来,好看得哪怕说是三十不到都丝毫不让人怀疑,却又不像二十岁的少年人那样跳脱活泼。
十二月,她也不过只穿着一件黑色的薄毛衣、一条牛仔裤,仿佛丝毫感觉不到冬天的寒意。
她似乎是意识到有人来了,微微眯起眼睛看了自己一眼、笑了一下,手撑着地坐直了身子,一边对着她笑了笑。
直到这时候她睁开了眼睛,张芸芝才意识到她有一双仿佛少年人一样的眼睛:意气风发,飞扬恣肆。
这样一双眼睛,出现在这样一个年龄的人身上,让人有些意外,却又并不感到违和。
“介意就在这里聊吗?”对面的人含笑问她,可能是因为午睡刚醒的缘故,声音微有些沙哑。
很奇怪,这本来应该有些无理的举动,可她却感觉不到任何怠慢。张芸芝点了点头,席地坐了下来。
机器人很快端来了茶水,甚至还搬来了一张小案放在两人的中间。
记者轻声道谢,在对方已经准备就绪的示意下打开了录音笔。
张芸芝不是第一年采访获奖的女科学家,但眼前这个人无疑是最特别的一个——往年的颁奖礼总是有些不温不火,今年却因为这个人自身的名声而一下子把奖项带进了大众的视野。采访进行得很顺利,她本来就是个经验丰富的记者,对方也异常配合,哪怕是原本有些艰涩的学术内容,在她讲来也显得简单易懂多了。在就人工智能领域的几个问题后,张芸芝很自然地就把话题引申了开去:
“大家印象里的科学家往往都有些不近人情、缺乏人文情怀,一心投身于科研。但众所周知,你不仅是个科学家,在艺术界,包括书法、绘画、音乐方面,也都有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你怎么平衡这看起来有些冲突的两个领域呢?”
对面的人似乎是被这个问题引起了兴趣,她清楚地看到对方英气的眉毛微微上挑了一下,露出了一个有些玩味的笑意:“科学家缺乏人文情怀,大众是这样认为的吗?”
“我无意冒犯,”记者不太肯定这样的疑问是不是一种质问,却依然从容地解释着,“这可能是一种固有的思维定式,但确实存在于许多人的印象中。”
“那我想,并非如此。”她喝了口茶,摸了摸身边的一支笔,“事实是,古今中外,许多科学家或是艺术家——我随口就能举出几个,达芬奇、郦道元、傅山……在另一个领域也卓有成就。艺术和科学,从来不是对立的两个极端,都不过是探寻真理的一种方式罢了。你说科学家缺乏人文情怀?”
她忽然眼角微挑、笑了起来:“不断探寻真理、证伪求真,这恰恰正是科学家的人文情怀。如果没有科学家、如果没有这样的情怀,我们现在恐怕都还是蒙昧未开、浑噩一片,大概……都还是野人吧,食不足以果腹、寿数短暂饱受疾病煎熬,当然更不可能有手机电脑。”
“既然说到疾病,”记者记下几个关键词,想了想又问,“我记得你去年是出版了一本有关中医的书是吗?”
对面的人点了点头。
“现在中西医之争愈演愈烈,你作为一个刚刚出过医书的中医,对此有什么看法呢?”
这个问题似乎是有些复杂,她问出口后就看见对面的人今天第一次微微蹙眉、似乎是在思考着语言。
“其实我不想被称为中医,更喜欢被称为医者。”她说,“区分中医和西医的意义是什么呢?我只知道,凡是能够治病救人的,就叫做医学。我有一位师兄,从前他的家人都死于病痛,于是他开始四处学医。他天资高绝,很快医术大成,却发现即便这样也无法治好天下所有人的病——你看,这是医学家的人文情怀,岂止有人文情怀,甚至几乎有些不切实际。”
她说着忽然又想起了先前的话题,笑着一带而过,眼底却不知什么时候涌起了一种深切而无声的怀念:“后来,他遇到了一位医术几乎出神入化的师长,他们决定开始编写医书,将自己的医术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懂医术、更多的人免于病痛。师父负责医书的主要编写,师兄负责向同行请教、收集资料。师兄其实是个很心软的人,开的方子总是又便宜又有效,再加上当时的医界各家都有一些不传之秘,他几乎是受到了大部分同行的排挤。后来他只能发下重誓,只要大家肯为他解惑、祝他编写医书,他愿意从此不医活人,这才得到了许多非常珍贵的资料。”
“师兄虽然从此不医活人,但还是会常常出言指点。从我很小的时候开始,他们就为这部医书的编写而奔走操劳,可惜后来……大家都不在了,所以我希望能继续完成大家的心愿。”
话题进行到这里,出乎意料地开始有些伤感。女记者迟疑了一会儿、不知道该不该出言安慰,看起来年轻得有些过分的青年科学家却已经自己笑了起来:“不管是什么,总不可能永远一成不变。几千年前人们还以为天圆地方,现在人人都有了地球的概念。”
“所以……”记者微微顿笔,似乎是有些明白了她想表达的意思。
“所以,我认为中西医之称本来就没有太大的意义。不论中医也好西医也好,经过临床验证,切实有效、能够治病救人的,就是科学和医学。临床无效的,不论中医西医,也都该废除删去——我从博士毕业开始编写医书,直到去年书成,经过临床实验后确实也删改了不少方子,相关的实验记录我都一同附在了书后、以供核查。我希望它能成为一本对医学界有用的工具书。”
“科学,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证伪的过程,也许每一次得到的都不是最终的真相,但每一次的证伪之后,至少都离真理更贴近了一点。”她在最后做了这样的总结。
记者将这句话几乎是一字不差地记了下来,想了想又问:“我知道这些年,万花谷也收养了一些孤儿是吗?”
“不,”她摇头,“我还不符合国家对于收养的要求,那些孩子还是福利院在抚养,我只是给他们提供一个学习的机会。毕竟我以前也是孤儿,如果不是师父把我捡回去,我早就夭折了。”
“这些孩子、包括还有另一些……你无偿授课的学生,你选择减免费用的标准依据是什么呢?”记者有些好奇。
“看得顺眼我愿意倒贴,看不顺眼送上门我也不收。”她挑眉,眼里居然带着通常少年人才有的张狂,“反正我也无所谓学费。”
记者一瞬间哑然失笑,顿了顿才又问:“最后一个问题吧。你这么忙,会不会觉得家庭和工作无法兼顾呢?”
“我和叶霖都很忙——我甚至比他还要忙,所以他几乎承担了家里所有的琐事。尽管我们都已经尽力抽出时间来陪伴孩子,但他们一定不如同龄人得到父母的关注多。幸好他们都很懂事。”
她说这话时微微偏过了头,记者顺着她的视线看去,远处的木桩边,几个少年少女正不断枯燥地重复着相同的招式。
“我很感谢叶霖,这么多年来一直都是他在包容我、甚至是纵容我,让我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她说着顿了顿,从远处收回视线又抬起头,对上不知道什么时候到来的男人的眼睛,声音是今天以来最温柔的一次,“我很爱他。”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