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5) 落叶归根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没错。”“就是这个道理。”不光胡栓,旁边的人也都点头同意。石锁说:“再往下翻译,我琢磨着里边还得有好东西。”
“你说的好东西,是什么?”阿宁问他。
“咳,你没看那书的名儿,叫做《国宝》,那么它里面记录的主角,应该是宝贝,而且是非同一般的宝贝,才能称为国宝,你看看,前边说的这些,象什么竹子造的车,那不就是水车嘛,能算是宝贝吗?”
阿宁反驳说:“在古代的时候,能够发明水车,就是了不起的宝贝。”
石锁只是催促胡栓和莫大雨继续翻译,然而大雨不认得的字越来越多,翻译进展渐慢,有时候,整段的话,不知何意。其中有一段内容写道:“遇到天崩,山石裂开,出现神秘的洞窟,里边有堆积着的大木,都是十步长的古柏,一层又一层,堆得象柴堆。”
“哇,那是古墓。”石锁叫道。他跟胡栓在一起日久,自然便想到了,“大木头是保护棺材的,那叫什么来着?”
“皇肠题凑。”胡栓说:“这种墓葬,多见于汉代以前,将柏木一层层码起来,把棺椁一层层遮盖,若是盗墓贼想挖洞进入,那就非常困难,那么多的柏木纵横交错在一起,不但打不通,而且打通了也得坍塌,除非将墓整个全部大揭盖,可那工程就非常浩大了,远非几个人能够办得到,这种‘码柏木’的法子虽笨,却是极有用的防盗措施。不过,因为耗费的木材太多,能用得起皇肠题凑的,绝非一般人,至少是王公贵族。”
旁边的众人,都显出兴奋的神情来,书中记载古墓,那么离石锁所说的“宝贝”,也许不远了。
大雨继续逐字辨认,书上说:“人们将柏木运走,当作木料修栈道。”石锁听到这里,插嘴说:“等一等,古墓中的木头,那还能用吗?早就腐朽了,当作修栈道的材料,那栈道还有谁敢走?”
“也许,那木材并没有腐烂,墓的年代,或许离当时被发现的时候,并不算远。”胡栓猜测道。
再往下读,越来越奇,书里写道:“木头被抬走,有木棺显现,棺外,数只金器。”胡栓解释说:“这里所说的金器,就是青铜器。”
“一只紫色木盒,镶嵌金丝,放在金器当中。”
大雨念到这里,石锁的眼睛瞪大了,把头凑到书的面前,当然他是看不懂的。别人也都屏住了呼吸,盯着大雨和胡栓。
然而念到这里,有些字,又不认识了,大雨左看右看,勉强辨认出:“一本书……书共四千三百个字,名称为归……归……”
“归藏!”胡栓忍不住叫起来。
“是吗?这字你认识?”大雨不解地抬头望着胡栓。
“不不,我不认识,我是瞎猜的,你继续说。”胡栓也象石锁一样,瞪大了眼睛,呼吸也有点急促起来。若是这书里真的记载有《归藏》的下落,那可真是让人喜出望外了。
“书旁边有一块……石头,绿的白的……什么什么,好看。”大雨翻译得又艰涩起来,“有的字,不认识……拿给汉人中神仙一样的头人,汉人……跳起来。”
“一定是惊喜得跳起来。”石锁在地上跳了一下,想象着当时的情景,把旁边的众人都给逗笑了。
下边好长一些句子,大雨都不认识,再往下念,“八个字,……天……永昌。”
“啊?”这回是胡栓差点跳起来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这八个字,旁边的别人,无论识字不识字,全都懂得,大家通过胡栓教授的知识,都知道这八个字正是传国玺上面的字。同时,胡栓刻的用于发布命令的印章,上面就是这八个字,因此,对于传国玺的知识,洞里的诸人,倒是都达到了精熟的程度。便是乞丐们,也全知道传国玺的来历以及上面的内容。
虽然胡栓不敢肯定自己猜的是否正确,但大家全都想到了此处,异口同声地一片叫嚷起来,“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大雨倒是给弄糊涂了,“你们说的什么啊。?”
“以后再给你讲,你先往下看。”胡栓兴奋地说。
“……是宝贝,说是国家的宝贝,汉人去看棺材……什么什么王爷,磕头祭拜。”
大雨虽然翻译得并不详细,但基本意思能够连贯起来,大家想象着几百年前,那个饱学的汉人,在苗家山上,一脸虔诚地跪拜古墓的情形,仿佛那场景历历在目,当时那个汉人,一定是满心激动与欢喜,古书与古玺,都是价值无限的国之重宝,能够保存下来,在这个“王爷”的坟墓之中完好无损,确实是一大幸事。
然而,这是古墓的主人是谁?他的墓里,为什么会有玺与书?
大家都急于知道下面的内容,只听大雨念道:“石头与书,归于蒙爵家,蒙爵留下石头,将书赏赐汉人。”
“我知道了,”阿虎父亲一拍桌子,“这里边写的,是我家的事情。”他指着桌上的书,“如果书上提到的这石头,便是那枚印章,那便对上号了,而且说是‘归于蒙爵家’,那就再对也没有了。我们家祖上,是从南方搬过来的,看起来,这书上记录的故事,正是我家老祖宗的事,在很久以前,他们就和汉人兄弟交往,一起共同生活,找到过那些玺啊,书啊什么的宝贝。不过,关于那枚玺,我们也没传下来什么口信,直到遇到小胡以前,我还不知道这东西有多尊贵。”
“那就对了,”胡栓说:“大家看,这书的作者,也并不了解这枚玺与这本书,到底有多大价值,他只是看见‘神仙一般的汉人’对它顶礼膜拜,视为国宝,感觉有意思,才将这件事记录下来,自始至终,他也没有说出玺的详细情况,而是只把它呼作‘石头’,对于书,也记载廖廖,其实这也难怪,当时的苗人,对于汉族的传国玺,以及《归藏》这本书,也确实知之甚微。我猜,这书的名字起为‘国宝’,一定有别的原因,并非是缘于玺和书。”(未完待续。)
“没错。”“就是这个道理。”不光胡栓,旁边的人也都点头同意。石锁说:“再往下翻译,我琢磨着里边还得有好东西。”
“你说的好东西,是什么?”阿宁问他。
“咳,你没看那书的名儿,叫做《国宝》,那么它里面记录的主角,应该是宝贝,而且是非同一般的宝贝,才能称为国宝,你看看,前边说的这些,象什么竹子造的车,那不就是水车嘛,能算是宝贝吗?”
阿宁反驳说:“在古代的时候,能够发明水车,就是了不起的宝贝。”
石锁只是催促胡栓和莫大雨继续翻译,然而大雨不认得的字越来越多,翻译进展渐慢,有时候,整段的话,不知何意。其中有一段内容写道:“遇到天崩,山石裂开,出现神秘的洞窟,里边有堆积着的大木,都是十步长的古柏,一层又一层,堆得象柴堆。”
“哇,那是古墓。”石锁叫道。他跟胡栓在一起日久,自然便想到了,“大木头是保护棺材的,那叫什么来着?”
“皇肠题凑。”胡栓说:“这种墓葬,多见于汉代以前,将柏木一层层码起来,把棺椁一层层遮盖,若是盗墓贼想挖洞进入,那就非常困难,那么多的柏木纵横交错在一起,不但打不通,而且打通了也得坍塌,除非将墓整个全部大揭盖,可那工程就非常浩大了,远非几个人能够办得到,这种‘码柏木’的法子虽笨,却是极有用的防盗措施。不过,因为耗费的木材太多,能用得起皇肠题凑的,绝非一般人,至少是王公贵族。”
旁边的众人,都显出兴奋的神情来,书中记载古墓,那么离石锁所说的“宝贝”,也许不远了。
大雨继续逐字辨认,书上说:“人们将柏木运走,当作木料修栈道。”石锁听到这里,插嘴说:“等一等,古墓中的木头,那还能用吗?早就腐朽了,当作修栈道的材料,那栈道还有谁敢走?”
“也许,那木材并没有腐烂,墓的年代,或许离当时被发现的时候,并不算远。”胡栓猜测道。
再往下读,越来越奇,书里写道:“木头被抬走,有木棺显现,棺外,数只金器。”胡栓解释说:“这里所说的金器,就是青铜器。”
“一只紫色木盒,镶嵌金丝,放在金器当中。”
大雨念到这里,石锁的眼睛瞪大了,把头凑到书的面前,当然他是看不懂的。别人也都屏住了呼吸,盯着大雨和胡栓。
然而念到这里,有些字,又不认识了,大雨左看右看,勉强辨认出:“一本书……书共四千三百个字,名称为归……归……”
“归藏!”胡栓忍不住叫起来。
“是吗?这字你认识?”大雨不解地抬头望着胡栓。
“不不,我不认识,我是瞎猜的,你继续说。”胡栓也象石锁一样,瞪大了眼睛,呼吸也有点急促起来。若是这书里真的记载有《归藏》的下落,那可真是让人喜出望外了。
“书旁边有一块……石头,绿的白的……什么什么,好看。”大雨翻译得又艰涩起来,“有的字,不认识……拿给汉人中神仙一样的头人,汉人……跳起来。”
“一定是惊喜得跳起来。”石锁在地上跳了一下,想象着当时的情景,把旁边的众人都给逗笑了。
下边好长一些句子,大雨都不认识,再往下念,“八个字,……天……永昌。”
“啊?”这回是胡栓差点跳起来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这八个字,旁边的别人,无论识字不识字,全都懂得,大家通过胡栓教授的知识,都知道这八个字正是传国玺上面的字。同时,胡栓刻的用于发布命令的印章,上面就是这八个字,因此,对于传国玺的知识,洞里的诸人,倒是都达到了精熟的程度。便是乞丐们,也全知道传国玺的来历以及上面的内容。
虽然胡栓不敢肯定自己猜的是否正确,但大家全都想到了此处,异口同声地一片叫嚷起来,“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大雨倒是给弄糊涂了,“你们说的什么啊。?”
“以后再给你讲,你先往下看。”胡栓兴奋地说。
“……是宝贝,说是国家的宝贝,汉人去看棺材……什么什么王爷,磕头祭拜。”
大雨虽然翻译得并不详细,但基本意思能够连贯起来,大家想象着几百年前,那个饱学的汉人,在苗家山上,一脸虔诚地跪拜古墓的情形,仿佛那场景历历在目,当时那个汉人,一定是满心激动与欢喜,古书与古玺,都是价值无限的国之重宝,能够保存下来,在这个“王爷”的坟墓之中完好无损,确实是一大幸事。
然而,这是古墓的主人是谁?他的墓里,为什么会有玺与书?
大家都急于知道下面的内容,只听大雨念道:“石头与书,归于蒙爵家,蒙爵留下石头,将书赏赐汉人。”
“我知道了,”阿虎父亲一拍桌子,“这里边写的,是我家的事情。”他指着桌上的书,“如果书上提到的这石头,便是那枚印章,那便对上号了,而且说是‘归于蒙爵家’,那就再对也没有了。我们家祖上,是从南方搬过来的,看起来,这书上记录的故事,正是我家老祖宗的事,在很久以前,他们就和汉人兄弟交往,一起共同生活,找到过那些玺啊,书啊什么的宝贝。不过,关于那枚玺,我们也没传下来什么口信,直到遇到小胡以前,我还不知道这东西有多尊贵。”
“那就对了,”胡栓说:“大家看,这书的作者,也并不了解这枚玺与这本书,到底有多大价值,他只是看见‘神仙一般的汉人’对它顶礼膜拜,视为国宝,感觉有意思,才将这件事记录下来,自始至终,他也没有说出玺的详细情况,而是只把它呼作‘石头’,对于书,也记载廖廖,其实这也难怪,当时的苗人,对于汉族的传国玺,以及《归藏》这本书,也确实知之甚微。我猜,这书的名字起为‘国宝’,一定有别的原因,并非是缘于玺和书。”(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