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新郑记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重生之都市仙尊、花娇、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李月娥在上飞机前,还在问儿子郑朋孝为什么没有同行,郑昌平只推说他已经先行一步,去英国联系旧友,提前寻找住处。
这套说辞经不起推敲,但李月娥终究只是个做惯了阔太太的女流之辈,就算察觉出端倪,也不可能在飞机起飞前再做徒劳挣扎,只能在郑昌平夫妻的搀扶下,一步三回头走进启德机场的登机通道。
机场外,苏敬贤坐在车里,目睹飞机划过城寨上空,消失在天际,终于长长的吐了口气。
从今天开始,香港不再有郑家,也不再有郑记,从工商署注册的新公司名字新郑记织造制衣公司将在香港织造制衣行业中开拓新的天地。
新郑记的郑字,是母亲郑丽茹的郑。
从机场通道送完李月娥一行人的苏守财和郑丽茹,唉声叹气坐进车中,都微微有些出神。
“老大他们在香港这么大的家业,就这样完了?”良久之后,苏守财轻声开口,还带着难以置信的口吻。
他穷了半辈子,市井小民的思想根深蒂固,相比之下,郑家在他心目中一直都是不可逾越的大山,而短短月余时间,亲眼目睹这座大山分崩离析,苏守财只觉这一切如梦似幻。
郑丽茹握着丈夫的手,心有戚戚焉,却也只是叹气,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在汽车后视镜里将后排父母的神色尽收眼底,苏敬贤摇了摇头,踩下油门,汽车从启德路驶出,和飞往英国的航班背道而驰。
由始至终,他都没有把事情的真相告诉父母,一切已经落幕,与其将真相血淋漓撕开,不如到此为止,让父母相信他们所看到的,留几分念想。
郑家的几棵独苗离港后第三天,苏敬贤将新郑记织造制衣公司的新老员工齐聚一堂,举行公司重新开业后的第一次集体会议。
战前的香港,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十家本土织造制衣工厂,截至今年年初,全港织造制衣工厂已经超过五百五十多家,行业内雇佣的工人近三万名,占整个制造业雇员的百分之三十之多。
织造制衣不是暴利,但从行业占比的角度来看,却是全港制造业中首屈一指的龙头。
拿着手里的统计报告,苏敬贤揉了揉眉心,不禁感叹郑云宏有几分本事,能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让郑记在行业中名列前茅,委实不易。
“现在新郑记在香港有八间工厂,分布在元朗、深水、太子道、北角还有观塘几个地区,纺纱织造厂六间,制衣厂两间,我想知道有可能把这些工厂整合起来?”苏敬贤将报告卷成纸筒,在桌上轻叩,环顾四周的员工。
这个问题问出后,办公室里八间工厂的负责人面面相觑,竟然没有一个人率先开口说话。
苏敬贤看着众人面上的难色,心中叹了口气,郑记现在虽然做到这么大,但却缺少一套正规的管理方式,弊端已经显露出来。
八间工厂,分布地区散乱,这和郑云宏一家人当年抵港白手起家时有关。
郑记创业之初,是在地租最便宜的元朗、观塘等地区开设厂房,生意渐好后为了扩大业务,逐渐往交通便利的地区搬离,重新开设厂房。但这样一来,却又因为一时半会儿离不开旧厂房的供给,只能保留旧厂房,陷入越来越散乱的局面,难以集中管理。
郑云宏这些年或许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不过他还没来得及改善,就被苏敬贤赶去卖咸鸭蛋了。
所以现在,这个烂摊子就落在了苏敬贤手里。
没有得到几个工厂负责人的回应,苏敬贤摇摇头,接着问出第二个问题:“好,这个问题先摆在一边。我想问下六间纱厂的负责人,现在我们的纱厂是只提供新郑记的原料供给,还是连出口售卖一起做?”
这个问题显然比之前的问题要简单得多,苏敬贤话音刚落,六间纱厂的负责人互换一下眼神,随后一个三四十岁中年男人站起身来。
苏敬贤认得,这个男人是太子道纺纱织造厂的负责人,黄浦籍,名叫孙沪宁。
“老板,目前的六间纱厂,每个月的产量很大,除了给郑……新郑记提供布匹棉纱之外,主要是出口和零售。”孙沪宁作为六间纺纱织造厂的代表,开口回答道。
“嗯,明白。”苏敬贤点一点头,压压手示意孙沪宁坐回原位,“我为人很随和,以后开会不用这么拘谨。”
八间工厂的负责人闻言,神色稍稍轻松几分,不过紧接着苏敬贤下一句话,却让他们再次把心提了起来。
“我先说一说今后的打算,新郑记从今日开始会将重心放在制衣方面,不再做纺纱出口零售的生意。”苏敬贤环顾四周,不去理会几名纱厂负责人突变的脸色,停顿一下后继续开口说道,“所以公司接下来会裁员,希望各位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现在新郑记是自己的生意,苏敬贤不得不将精力分出一部分放在公司的经营管理上,而改革正是目前新郑记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如今香港大部分公司都在转型,摒弃老旧的管理方式,管理层也逐渐年轻化、高学历化,如果新郑记还按照之前的运作模式,用不了几年就会被市场所淘汰。
苏敬贤看过现在会议室里八间工厂负责人的履历,除了太子道的工厂负责人孙沪宁是毕业于拔萃男书院,其余几人都是半路出家。尤其是元朗和观塘区的工厂负责人,连大字都不认识几个,只是因为当初跟着郑云宏一起打天下,才会被留用至今。
虽说他们在公司待了一二十年之久,经验丰富,但实际上,这样的人外面一抓一大把,除了多年积攒下来的经验,再无任何闪光点可言。
而且他们的经验,已经在慢慢和时代脱节,新郑记想要更进一步,必须注入新血,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
“等阵散会之后,也麻烦大家将裁员的消息告诉下面的员工,被解雇的老员工,公司会补发一个月的薪水当作补贴。”苏敬贤敲了敲桌子,将众人的注意力重新吸引到自己身上,“当然,你们都是旧郑记的功臣元老,如果有人不幸被解雇,除了一个月的薪水补贴,我私人再补偿他一千块港币。”
李月娥在上飞机前,还在问儿子郑朋孝为什么没有同行,郑昌平只推说他已经先行一步,去英国联系旧友,提前寻找住处。
这套说辞经不起推敲,但李月娥终究只是个做惯了阔太太的女流之辈,就算察觉出端倪,也不可能在飞机起飞前再做徒劳挣扎,只能在郑昌平夫妻的搀扶下,一步三回头走进启德机场的登机通道。
机场外,苏敬贤坐在车里,目睹飞机划过城寨上空,消失在天际,终于长长的吐了口气。
从今天开始,香港不再有郑家,也不再有郑记,从工商署注册的新公司名字新郑记织造制衣公司将在香港织造制衣行业中开拓新的天地。
新郑记的郑字,是母亲郑丽茹的郑。
从机场通道送完李月娥一行人的苏守财和郑丽茹,唉声叹气坐进车中,都微微有些出神。
“老大他们在香港这么大的家业,就这样完了?”良久之后,苏守财轻声开口,还带着难以置信的口吻。
他穷了半辈子,市井小民的思想根深蒂固,相比之下,郑家在他心目中一直都是不可逾越的大山,而短短月余时间,亲眼目睹这座大山分崩离析,苏守财只觉这一切如梦似幻。
郑丽茹握着丈夫的手,心有戚戚焉,却也只是叹气,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在汽车后视镜里将后排父母的神色尽收眼底,苏敬贤摇了摇头,踩下油门,汽车从启德路驶出,和飞往英国的航班背道而驰。
由始至终,他都没有把事情的真相告诉父母,一切已经落幕,与其将真相血淋漓撕开,不如到此为止,让父母相信他们所看到的,留几分念想。
郑家的几棵独苗离港后第三天,苏敬贤将新郑记织造制衣公司的新老员工齐聚一堂,举行公司重新开业后的第一次集体会议。
战前的香港,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十家本土织造制衣工厂,截至今年年初,全港织造制衣工厂已经超过五百五十多家,行业内雇佣的工人近三万名,占整个制造业雇员的百分之三十之多。
织造制衣不是暴利,但从行业占比的角度来看,却是全港制造业中首屈一指的龙头。
拿着手里的统计报告,苏敬贤揉了揉眉心,不禁感叹郑云宏有几分本事,能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让郑记在行业中名列前茅,委实不易。
“现在新郑记在香港有八间工厂,分布在元朗、深水、太子道、北角还有观塘几个地区,纺纱织造厂六间,制衣厂两间,我想知道有可能把这些工厂整合起来?”苏敬贤将报告卷成纸筒,在桌上轻叩,环顾四周的员工。
这个问题问出后,办公室里八间工厂的负责人面面相觑,竟然没有一个人率先开口说话。
苏敬贤看着众人面上的难色,心中叹了口气,郑记现在虽然做到这么大,但却缺少一套正规的管理方式,弊端已经显露出来。
八间工厂,分布地区散乱,这和郑云宏一家人当年抵港白手起家时有关。
郑记创业之初,是在地租最便宜的元朗、观塘等地区开设厂房,生意渐好后为了扩大业务,逐渐往交通便利的地区搬离,重新开设厂房。但这样一来,却又因为一时半会儿离不开旧厂房的供给,只能保留旧厂房,陷入越来越散乱的局面,难以集中管理。
郑云宏这些年或许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不过他还没来得及改善,就被苏敬贤赶去卖咸鸭蛋了。
所以现在,这个烂摊子就落在了苏敬贤手里。
没有得到几个工厂负责人的回应,苏敬贤摇摇头,接着问出第二个问题:“好,这个问题先摆在一边。我想问下六间纱厂的负责人,现在我们的纱厂是只提供新郑记的原料供给,还是连出口售卖一起做?”
这个问题显然比之前的问题要简单得多,苏敬贤话音刚落,六间纱厂的负责人互换一下眼神,随后一个三四十岁中年男人站起身来。
苏敬贤认得,这个男人是太子道纺纱织造厂的负责人,黄浦籍,名叫孙沪宁。
“老板,目前的六间纱厂,每个月的产量很大,除了给郑……新郑记提供布匹棉纱之外,主要是出口和零售。”孙沪宁作为六间纺纱织造厂的代表,开口回答道。
“嗯,明白。”苏敬贤点一点头,压压手示意孙沪宁坐回原位,“我为人很随和,以后开会不用这么拘谨。”
八间工厂的负责人闻言,神色稍稍轻松几分,不过紧接着苏敬贤下一句话,却让他们再次把心提了起来。
“我先说一说今后的打算,新郑记从今日开始会将重心放在制衣方面,不再做纺纱出口零售的生意。”苏敬贤环顾四周,不去理会几名纱厂负责人突变的脸色,停顿一下后继续开口说道,“所以公司接下来会裁员,希望各位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现在新郑记是自己的生意,苏敬贤不得不将精力分出一部分放在公司的经营管理上,而改革正是目前新郑记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如今香港大部分公司都在转型,摒弃老旧的管理方式,管理层也逐渐年轻化、高学历化,如果新郑记还按照之前的运作模式,用不了几年就会被市场所淘汰。
苏敬贤看过现在会议室里八间工厂负责人的履历,除了太子道的工厂负责人孙沪宁是毕业于拔萃男书院,其余几人都是半路出家。尤其是元朗和观塘区的工厂负责人,连大字都不认识几个,只是因为当初跟着郑云宏一起打天下,才会被留用至今。
虽说他们在公司待了一二十年之久,经验丰富,但实际上,这样的人外面一抓一大把,除了多年积攒下来的经验,再无任何闪光点可言。
而且他们的经验,已经在慢慢和时代脱节,新郑记想要更进一步,必须注入新血,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
“等阵散会之后,也麻烦大家将裁员的消息告诉下面的员工,被解雇的老员工,公司会补发一个月的薪水当作补贴。”苏敬贤敲了敲桌子,将众人的注意力重新吸引到自己身上,“当然,你们都是旧郑记的功臣元老,如果有人不幸被解雇,除了一个月的薪水补贴,我私人再补偿他一千块港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