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国:风起辽东 第八十章 军工厂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临渊行、沧元图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傍晚六时不到,最后一抹在西边天际闪耀的阳光被黑云完全遮住,整片大地笼罩在浓厚的云层之下。
呼啸而来的大风卷起地上的尘土,哗啦呼啦地打在随风摇摆的树叶上。挂在警卫室前的气死风灯在大风中摇晃着,闪烁的灯光仿佛下一秒就会熄灭。
终于,当第一滴雨水击打在飞扬的尘土上后,第二滴、第三滴乃至之后的无穷无尽的雨水便倾泻而下。原本还能勉强照亮一片地方的灯光,这时彻底变成奄奄一息的光明,只能表示这里有一盏灯的存在。
在淹没一切的雨幕下,穿着橡胶雨衣的卫士们身板挺得笔直,站在风雨中如同一根根树立在泥地里的路灯,任凭雨水打在脸上,也没有露出一丝异样的表情。
天空中一道闪电划过,道路的远方隐隐出现一道灯光。很快,灯光越来越多,渐渐地照亮了风雨中的道路。
二十多骑骑兵左手端着油灯,右手牢牢牵住缰绳,在大雨中保持着整齐的步伐。而在他们之中,一辆装饰华丽的马车正静静前行,一抹温暖的灯光从马车窗户里透出,隐约能看到两人正在车厢内谈话。
见到马车靠近,之前站在警卫室下避雨的人们立即打着伞出来,在厂区大门外等候。
卫士们将灯火调到最大。待马车停稳后,保护在马车周围的骑士纷纷下马,背对着车门站好,隐隐围出一个半圆形。
杨丹努力伸长脖子。越过那些一身戎装的骑士和卫士,他看到马车门被一名骑士打开,从里面走出一个披着蓑衣的高大男子。
那男子抬头看了看雨水,左手扶了一下帽檐,便一脚踏入浑浊的雨水中,大步朝自己走来。
“杨厂长。”那男子隔着数米,一声中气十足的话音便透过嘈杂的雨声,传入杨丹耳中。
杨丹连忙上前,与那男子握手:“元老冕下好,我就是14号工厂的厂长杨丹。”
那男子笑了一下,抬起头看着杨丹,赫然就是朱鸣夏。“辛苦了,这么大的雨还要你们来等我,实在是我的不是。”
不等杨丹谦辞,朱鸣夏便向后伸出手,向杨丹介绍道:“这位就是火棉和硝酸铵的发明者,陆军中校李如初。”
我上前一步,与杨丹握手:“幸会,厂长同志辛苦了。”
“真是英雄出少年呐。”杨丹朝我点头笑道,随即对朱鸣夏说:“冕下,要不先进去吧,外面雨太大了。”
朱鸣夏点点头,道了一声:
“好啊。”便和杨丹等一行人往厂区里走,我则跟在后面,蹭了他的卫士长的伞。
朱鸣夏冕下的卫士长却是一个德国人...或者严格来说,是来自德意志邦联的萨克森公国。
“我以前姓赫斯曼。”大个子侍卫长之前对我说——他比我还高了半个头,“后来追随朱冕下,改了汉名,就叫赫斯曼。至于以前的名字,不提也罢。”
赫斯曼在欧洲时是个容克贵族,大约是有个男爵还是什么的头衔(他没有对我提过,只是平时的交流中我大概得知的)。只是德意志邦联那时乱得不像样子,屁大点的公国侯国一抓一大把,这破落贵族的身份在澳宋,最多也就是让普通公民不会瞧不起他。
此时这个体重超过90千克的大块头正举着一把大伞,左手握着一把手半剑,目光集中在前方的朱鸣夏身上,仔细地打量周遭的环境。
“这里是保密的工厂,普通人是不能进来的。”
一个跟在我们身边的工厂人员对我们说。由于雨声很大,他努力扯着喉咙大喊。
赫斯曼有些懵地看着我,我只好努力吐出我仅有的几个德语词汇,试图通过精神上的共鸣把意思表达出来。
那个工作人员见此只好放弃介绍,跟着我们快步走到工厂前的大厅处,这才把淋漓大雨隔绝在外。
前方的朱鸣夏向我招了招手,我便跟赫斯曼说了一声,走到朱鸣夏身边。
“这里是生产军火的厂区。”朱鸣夏一边脱下蓑衣,一边指着大厅墙上的厂区地图说,“外面那些厂房还没建好,建好后会从广东那边搬迁一些机器过来,在台北建成中国总督区最大的军事工业中心。”
那时整个中国总督区,只有基隆才有一些生产、维修步枪的工业能力,其他轻重武器都要从南海总督区运来。
我看着地图,留意到这片厂区还有很多地方,标着“硝酸”“硫酸”之内的字样。看上去是要修建生产三酸两碱的工厂。
“这个厂区有额外的密级,和外面那些做枪支大炮的工厂不一样。”
朱鸣夏指着一副地图:“这个地方,就是挨着接待大厅的厂房,预定要生产你发明的火棉。这将是一个巨大的综合生产基地。火棉会在这里完成定量实验,组装成纸壳定装弹,还有未来的金属定装弹。”
“这里是生产和制作硝酸铵炸药的地方。国防部会派遣技术人员过来,在大屯山火炮试验场研究开花弹的技术问题。”
说到这里,他回头看着我,露出笑意:“我说过,你的发明会彻底改变战争。开花弹就是它们改变这一切的起点。”
“至于这里,这是生产烛龙火箭(注1)的厂区。”
“得知你的发明后,我尝试把烛龙的战斗部换成硝酸铵炸药。呵,好家伙,威力一下子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之前的烛龙只能拿来纵火,哪像更换战斗部后的,那可以‘砰’的一下把一间混凝土房子炸掉。”
朱鸣夏双手握拢,然后张开,做了一个“爆炸”的手势。
“好了,请进来看一看吧。”
之前去办公室里协调参观事宜的杨丹走了出来,对我们说道。
火棉工厂里大厅很近。我们沿着走道到了工厂入口,穿着白色衣服的实验人员便带着我们去更衣。
所有的可燃物,包括火柴、火机和火石,全部都要交出。又要换掉衣服,穿上特制的阻燃衣物,再穿上防静电的靴子,戴上橡胶手套。
收拾了近十分钟,一声白衣的我们才正式踏入厂房内部。
地上被刷了一层淡绿色的油漆,杨丹介绍说是为了防止静电,还有阻燃的作用。消防栓和灭火器十米一个,来来往往地工作人员都穿着白衣,带着口罩,时刻不敢放松警觉。
“这里都是很有经验的工人。”杨丹和我们一边走一边说,“之前都在黒火药工厂里工作,被我抽调过来的。”
我顺着他的指引看去,十多个工人正往一个池子里导入硝酸。
无色的硝酸从大玻璃瓶里流淌出来,顺着池子分流到各个稍小一点的桶里,被下一个环节的工人们带走,准备将棉花和实验性质的其他纤维浸泡进去。
“这样的工厂,完全建成后一天能生产多少火棉?”朱鸣夏问杨丹。
“现在可以制造四千发以上的纸壳弹。等到从澳洲订购的机器运到,替换了半手工后每天产量能到三万。若是战争时期,三班倒时十万发也能到。”
每天三万发,那就是一天能生产为两个半营的步枪兵生产出一个基数的弹药;若是十万发的话,倒是一天能武装两个半的步兵团。
嗯,完全够了。
注1:升龙火箭的改进型。国防科技大学的研究小组在火箭尾部安装了3块倾斜的稳定螺旋板,火箭尾部喷射出来的火药气体使火箭在飞行中自旋从而达到稳定,这个新设计大大提高了火箭的准确性和命中率。
傍晚六时不到,最后一抹在西边天际闪耀的阳光被黑云完全遮住,整片大地笼罩在浓厚的云层之下。
呼啸而来的大风卷起地上的尘土,哗啦呼啦地打在随风摇摆的树叶上。挂在警卫室前的气死风灯在大风中摇晃着,闪烁的灯光仿佛下一秒就会熄灭。
终于,当第一滴雨水击打在飞扬的尘土上后,第二滴、第三滴乃至之后的无穷无尽的雨水便倾泻而下。原本还能勉强照亮一片地方的灯光,这时彻底变成奄奄一息的光明,只能表示这里有一盏灯的存在。
在淹没一切的雨幕下,穿着橡胶雨衣的卫士们身板挺得笔直,站在风雨中如同一根根树立在泥地里的路灯,任凭雨水打在脸上,也没有露出一丝异样的表情。
天空中一道闪电划过,道路的远方隐隐出现一道灯光。很快,灯光越来越多,渐渐地照亮了风雨中的道路。
二十多骑骑兵左手端着油灯,右手牢牢牵住缰绳,在大雨中保持着整齐的步伐。而在他们之中,一辆装饰华丽的马车正静静前行,一抹温暖的灯光从马车窗户里透出,隐约能看到两人正在车厢内谈话。
见到马车靠近,之前站在警卫室下避雨的人们立即打着伞出来,在厂区大门外等候。
卫士们将灯火调到最大。待马车停稳后,保护在马车周围的骑士纷纷下马,背对着车门站好,隐隐围出一个半圆形。
杨丹努力伸长脖子。越过那些一身戎装的骑士和卫士,他看到马车门被一名骑士打开,从里面走出一个披着蓑衣的高大男子。
那男子抬头看了看雨水,左手扶了一下帽檐,便一脚踏入浑浊的雨水中,大步朝自己走来。
“杨厂长。”那男子隔着数米,一声中气十足的话音便透过嘈杂的雨声,传入杨丹耳中。
杨丹连忙上前,与那男子握手:“元老冕下好,我就是14号工厂的厂长杨丹。”
那男子笑了一下,抬起头看着杨丹,赫然就是朱鸣夏。“辛苦了,这么大的雨还要你们来等我,实在是我的不是。”
不等杨丹谦辞,朱鸣夏便向后伸出手,向杨丹介绍道:“这位就是火棉和硝酸铵的发明者,陆军中校李如初。”
我上前一步,与杨丹握手:“幸会,厂长同志辛苦了。”
“真是英雄出少年呐。”杨丹朝我点头笑道,随即对朱鸣夏说:“冕下,要不先进去吧,外面雨太大了。”
朱鸣夏点点头,道了一声:
“好啊。”便和杨丹等一行人往厂区里走,我则跟在后面,蹭了他的卫士长的伞。
朱鸣夏冕下的卫士长却是一个德国人...或者严格来说,是来自德意志邦联的萨克森公国。
“我以前姓赫斯曼。”大个子侍卫长之前对我说——他比我还高了半个头,“后来追随朱冕下,改了汉名,就叫赫斯曼。至于以前的名字,不提也罢。”
赫斯曼在欧洲时是个容克贵族,大约是有个男爵还是什么的头衔(他没有对我提过,只是平时的交流中我大概得知的)。只是德意志邦联那时乱得不像样子,屁大点的公国侯国一抓一大把,这破落贵族的身份在澳宋,最多也就是让普通公民不会瞧不起他。
此时这个体重超过90千克的大块头正举着一把大伞,左手握着一把手半剑,目光集中在前方的朱鸣夏身上,仔细地打量周遭的环境。
“这里是保密的工厂,普通人是不能进来的。”
一个跟在我们身边的工厂人员对我们说。由于雨声很大,他努力扯着喉咙大喊。
赫斯曼有些懵地看着我,我只好努力吐出我仅有的几个德语词汇,试图通过精神上的共鸣把意思表达出来。
那个工作人员见此只好放弃介绍,跟着我们快步走到工厂前的大厅处,这才把淋漓大雨隔绝在外。
前方的朱鸣夏向我招了招手,我便跟赫斯曼说了一声,走到朱鸣夏身边。
“这里是生产军火的厂区。”朱鸣夏一边脱下蓑衣,一边指着大厅墙上的厂区地图说,“外面那些厂房还没建好,建好后会从广东那边搬迁一些机器过来,在台北建成中国总督区最大的军事工业中心。”
那时整个中国总督区,只有基隆才有一些生产、维修步枪的工业能力,其他轻重武器都要从南海总督区运来。
我看着地图,留意到这片厂区还有很多地方,标着“硝酸”“硫酸”之内的字样。看上去是要修建生产三酸两碱的工厂。
“这个厂区有额外的密级,和外面那些做枪支大炮的工厂不一样。”
朱鸣夏指着一副地图:“这个地方,就是挨着接待大厅的厂房,预定要生产你发明的火棉。这将是一个巨大的综合生产基地。火棉会在这里完成定量实验,组装成纸壳定装弹,还有未来的金属定装弹。”
“这里是生产和制作硝酸铵炸药的地方。国防部会派遣技术人员过来,在大屯山火炮试验场研究开花弹的技术问题。”
说到这里,他回头看着我,露出笑意:“我说过,你的发明会彻底改变战争。开花弹就是它们改变这一切的起点。”
“至于这里,这是生产烛龙火箭(注1)的厂区。”
“得知你的发明后,我尝试把烛龙的战斗部换成硝酸铵炸药。呵,好家伙,威力一下子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之前的烛龙只能拿来纵火,哪像更换战斗部后的,那可以‘砰’的一下把一间混凝土房子炸掉。”
朱鸣夏双手握拢,然后张开,做了一个“爆炸”的手势。
“好了,请进来看一看吧。”
之前去办公室里协调参观事宜的杨丹走了出来,对我们说道。
火棉工厂里大厅很近。我们沿着走道到了工厂入口,穿着白色衣服的实验人员便带着我们去更衣。
所有的可燃物,包括火柴、火机和火石,全部都要交出。又要换掉衣服,穿上特制的阻燃衣物,再穿上防静电的靴子,戴上橡胶手套。
收拾了近十分钟,一声白衣的我们才正式踏入厂房内部。
地上被刷了一层淡绿色的油漆,杨丹介绍说是为了防止静电,还有阻燃的作用。消防栓和灭火器十米一个,来来往往地工作人员都穿着白衣,带着口罩,时刻不敢放松警觉。
“这里都是很有经验的工人。”杨丹和我们一边走一边说,“之前都在黒火药工厂里工作,被我抽调过来的。”
我顺着他的指引看去,十多个工人正往一个池子里导入硝酸。
无色的硝酸从大玻璃瓶里流淌出来,顺着池子分流到各个稍小一点的桶里,被下一个环节的工人们带走,准备将棉花和实验性质的其他纤维浸泡进去。
“这样的工厂,完全建成后一天能生产多少火棉?”朱鸣夏问杨丹。
“现在可以制造四千发以上的纸壳弹。等到从澳洲订购的机器运到,替换了半手工后每天产量能到三万。若是战争时期,三班倒时十万发也能到。”
每天三万发,那就是一天能生产为两个半营的步枪兵生产出一个基数的弹药;若是十万发的话,倒是一天能武装两个半的步兵团。
嗯,完全够了。
注1:升龙火箭的改进型。国防科技大学的研究小组在火箭尾部安装了3块倾斜的稳定螺旋板,火箭尾部喷射出来的火药气体使火箭在飞行中自旋从而达到稳定,这个新设计大大提高了火箭的准确性和命中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