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七章布局一亿人实边计划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因为中国农民们的农耕生产技术,都是几千年以来,由先祖沿袭传承下来的,强大的惰性不是说改就能改得了的,对于新式生产技术,在短时间内他们很难接受,许多人甚至还是对之嗤之以鼻。
因此,新式农业生产技术不仅没有人学习应用,而且根本就没有人相信,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岂是你们说改就改的?
冯锐和赵承夏主持的农业新技术,根本就推广不起来,这让冯锐很是无奈,甚至还一度很是颓唐。
不过,赵承夏并不怎样在意,这种情况赵承夏早就领教过了,他老爹就是一个绝对的“顽固分子”,甚至也包括他叔叔赵丕廉。
当初赵承夏回国后,想在他自家的田里使用新式农业技术时,就被他老爹狠狠地痛骂了一顿。因此,赵承夏建议,对于农民们不愿意使用新式农业生产技术的事情不要着急,这事要慢慢地来。可以先在北方边防长官公署治下大量开垦荒地,由农委会组建一些列新式农场,在农场里大量使用新式农业技术,等到大丰收后,在巨大的效益示范效应下,这些农民就会主动自己找上门来,要求使用新式农业技术了。
赵承夏的建议,正和宋哲武的心意。
山西的粮食产量虽然自给有余,可是也多不到哪里去,不过要供应现在的人口还是没有问题的。可是,在宋哲武的计划里,他是要大力召集难民来他控制的四个省,尤其是在北蒙落户安家的。这样不仅可以救民于水火,挽救无数生命,同时还可以保证他的兵员来源。而更主要的是,这还能达到宋哲武不能明说的一个目的,那就是实边。
召集难民并不是什么难事,民国时期大灾不断,据统计,民国期间总计饿死了2亿人口。
民国九年到民国十年,华北四省大饥荒,饿死1000万,灾民3000—5000万;民国十七年到民国十九年,北方八省大饥荒,饿死1300万人,逃荒人数更是无法统计;民国二十年到民国三十八年,长江水灾11次,其中民国二十年,长江水灾灾民过亿;民国二十三年,全国大旱,饿死600万人;民国二十五年到二十六年,川甘大饥荒,死人无数,仅四川万县人口就骤减三分之一。。。。。。
每当看到这些数字,宋哲武的心就感觉像在滴血一样。不要说2亿人,就是有一亿人**下来,充实到山西和北蒙,那他的人口基数就足可以和日本、苏联相抗衡了。
因此,宋哲武在山西安定下来之后,就一直在想着如何能够养活更多的人。而大量开垦荒地,建设农场就是其中一个办法。
山西一地,因为开发较早,待开垦荒地十分有限,现有荒山荒地仅230多万亩。可是,如果要算上绥远、南北蒙,可开垦荒地会有几亿亩,不要说养活2亿人口,就是是十亿也未必不可。
只不过,水土保持的观念已经深深地根植在宋哲武这个穿越人士心中,他是不会不顾一切的乱砍乱伐开荒种地的。要知道,几十年后,肆虐的沙尘暴经常光顾河北,它的发源地就是北蒙高原。
好在宋哲武因为会采用大量的新式农业技术,亩产会比现在的农民们耕种的土地要大大地提高,按宋哲武的估算,最多有一亿亩的土地也就可以满足他的需求了。
所以,宋哲武要求冯锐的农委会,必须要在五年内开垦荒地一亿5000万亩,植树2亿亩。
对于这个近乎天方夜谭的计划,不仅是冯锐和赵承夏感到为难,就是贾景德和赵丕廉也认为绝不可能。
他们之所以认为不可能做到,倒不是认为没有足够的荒地可供开垦,虽然他们没有去过北蒙,可是那里有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要开垦一亿多亩的土地是绝对没有问题的,唯一的一个理由就是他们认为没有那么多人力。现在众多的工厂和铁路公路建设已经基本消化了来到太原行署的难民,而开垦一亿5000万亩的土地,没有几百万壮劳力是绝对做不到的。
况且,北方边防长官公署所属治下,人口有限,并不需要那么多粮食。与其耗费巨额资金垦荒,莫不如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工业建设上来,现在资金可是紧张很。
对于这些人的疑虑,宋哲武是不能不给个说法的。可是,他又不可能把他未卜先知的情况告诉他们,那样的话,一个“神棍”标签他宋哲武是躲不掉的。
宋哲武对此的解释是,中国虽然国土面积广大,可是人口众多,每一次的天灾都会造成大量灾民出现,尤其是长江近水灾频繁,很容易出现大灾。
据他研究历史资料发现,全年没有月食的年份,每18年中在11年和18年会出现两次,而这样的年份绝大多数都发生了水灾,31年正式这样的年份。。。。。。
宋哲武很想给这些人讲讲厄尔尼若现象,最后还是忍住没说。
不过,这几个人已经听明白了宋哲武的意思,那就是宋哲武认为,31年中国会发生大水灾
这种未卜先知的匪夷所思的说法,如果换在别人说,这几个人都会不屑一顾。可是从宋哲武这个被研究院专家们奉若神明的人嘴里说出来,他们又不敢不相信。
一亿5000万亩就一亿5000万亩吧,反正粮食多了总不是坏事情。当然,这个前提是必须要有大量的劳力。现在太原行署和绥远只能组织起几万劳力参与垦荒,绝大多数的壮劳力都在参与太库铁路建设,只好先开垦太原行署和绥远河套地区的荒地。
农业生产要做到旱涝保收,就必须要有完善的水利系统。太行行署所在的晋中和晋西北地区,太原附近区域水利系统较为发达,尤其是贾继英早年和徐一清、榆次的马继祯、阎阎哲成等人修建的天一渠,更是灌溉了太原周边的十多万亩土地。
可是晋西北水利设施就要差了许多,许多地方还绝对是在“靠天吃饭”。
对于现有农田的水利设施的修建是必须要做的,当然,这些地方的水利设施农业水利委员会只需拿出方案,并派人督导执行就可以了。具体的工程安排和民工组织都是由各县组织村民来义务修建,毕竟这可是给他们自己解决问题。
最麻烦的还是黄河岸边的水利设施建设。
黄河岸边有近百万亩滩涂盐碱地,要整治盐碱地,就必须要有完备的水利排灌设施。改良盐碱地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挖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制止土壤反盐。
此外,还要采取一些配套措施:如引淡淋盐,也就是用大量淡水灌溉,降低作物土壤根区含盐量;覆盖,选择适当覆盖物,抑制水分蒸发返盐;生物措施,营造防护林带,与椿棉间作等。
说到生物措施,宋哲武可是在穿越前听说了,陕西当时使用蚯蚓粪便改良盐碱地效果出奇的好。他现在恰恰就有大量的蚯蚓粪便肥料。
这是因为,不仅他在涞源就已经开始大规模开展蚯蚓养鸡,就是晏阳初在定县进行的乡村建设运动,也引进了宋哲武提供的蚯蚓养鸡的法子,两地有大量的蚯蚓粪肥。
上述这些措施中,其它的都好办,最难的就是引水排灌。
按理说,黄河岸边的滩涂引水排灌不应该存在多大问题,可是从河曲到柳林这段四百多里的河岸,因为连年护堤,多数堤岸都要高于岸边滩涂,在这样的河堤上开口引水那是万万不可以的,否则一旦发生洪水,非出现决口不可。唯一一个办法就是抽水灌溉。
抽水需要的水泵倒不是问题,现在太原的工厂就可以制造。只是水泵抽水那是需要电的,而现在太原行署恰恰就最缺电。
因为宋哲武现在大量建设工厂,对电力需求十分旺盛,尤其是那十台电炉更是耗电大户,现在太原城里已经不得已出现定时限电了。新建的几个大功率发电厂还需要时间。而且,即使是新电厂建成后,也不会马上满足黄河岸边的电力需求。
这是因为,仅有电厂是远远不够的,电力的传输是必须要有电力传输线路才可以送到需要的地方的。而现在宋哲武最缺的就是铜,大规模传输电力,导线的容量必须足够大,铜线足可以满足排灌需要。而铝传输功率要相对小许多,大概是铜的五分之一。
山西虽然不缺铝,可是铝线必须要做得足够粗,这样重量就必然要增加。尤其是现在太原还做不到高压传输,损耗极大。
对于这个难题宋哲武很是头痛,可让他没有先到的是,这个问题竟然很容易地让农委会的毕业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水利专家曹瑞芝给解决了。
感谢“还没发现”书友的1888打赏和月票深蓝女儿今年高考,成绩很不理想,心情很烦,实在对不起各位书友V
因为中国农民们的农耕生产技术,都是几千年以来,由先祖沿袭传承下来的,强大的惰性不是说改就能改得了的,对于新式生产技术,在短时间内他们很难接受,许多人甚至还是对之嗤之以鼻。
因此,新式农业生产技术不仅没有人学习应用,而且根本就没有人相信,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岂是你们说改就改的?
冯锐和赵承夏主持的农业新技术,根本就推广不起来,这让冯锐很是无奈,甚至还一度很是颓唐。
不过,赵承夏并不怎样在意,这种情况赵承夏早就领教过了,他老爹就是一个绝对的“顽固分子”,甚至也包括他叔叔赵丕廉。
当初赵承夏回国后,想在他自家的田里使用新式农业技术时,就被他老爹狠狠地痛骂了一顿。因此,赵承夏建议,对于农民们不愿意使用新式农业生产技术的事情不要着急,这事要慢慢地来。可以先在北方边防长官公署治下大量开垦荒地,由农委会组建一些列新式农场,在农场里大量使用新式农业技术,等到大丰收后,在巨大的效益示范效应下,这些农民就会主动自己找上门来,要求使用新式农业技术了。
赵承夏的建议,正和宋哲武的心意。
山西的粮食产量虽然自给有余,可是也多不到哪里去,不过要供应现在的人口还是没有问题的。可是,在宋哲武的计划里,他是要大力召集难民来他控制的四个省,尤其是在北蒙落户安家的。这样不仅可以救民于水火,挽救无数生命,同时还可以保证他的兵员来源。而更主要的是,这还能达到宋哲武不能明说的一个目的,那就是实边。
召集难民并不是什么难事,民国时期大灾不断,据统计,民国期间总计饿死了2亿人口。
民国九年到民国十年,华北四省大饥荒,饿死1000万,灾民3000—5000万;民国十七年到民国十九年,北方八省大饥荒,饿死1300万人,逃荒人数更是无法统计;民国二十年到民国三十八年,长江水灾11次,其中民国二十年,长江水灾灾民过亿;民国二十三年,全国大旱,饿死600万人;民国二十五年到二十六年,川甘大饥荒,死人无数,仅四川万县人口就骤减三分之一。。。。。。
每当看到这些数字,宋哲武的心就感觉像在滴血一样。不要说2亿人,就是有一亿人**下来,充实到山西和北蒙,那他的人口基数就足可以和日本、苏联相抗衡了。
因此,宋哲武在山西安定下来之后,就一直在想着如何能够养活更多的人。而大量开垦荒地,建设农场就是其中一个办法。
山西一地,因为开发较早,待开垦荒地十分有限,现有荒山荒地仅230多万亩。可是,如果要算上绥远、南北蒙,可开垦荒地会有几亿亩,不要说养活2亿人口,就是是十亿也未必不可。
只不过,水土保持的观念已经深深地根植在宋哲武这个穿越人士心中,他是不会不顾一切的乱砍乱伐开荒种地的。要知道,几十年后,肆虐的沙尘暴经常光顾河北,它的发源地就是北蒙高原。
好在宋哲武因为会采用大量的新式农业技术,亩产会比现在的农民们耕种的土地要大大地提高,按宋哲武的估算,最多有一亿亩的土地也就可以满足他的需求了。
所以,宋哲武要求冯锐的农委会,必须要在五年内开垦荒地一亿5000万亩,植树2亿亩。
对于这个近乎天方夜谭的计划,不仅是冯锐和赵承夏感到为难,就是贾景德和赵丕廉也认为绝不可能。
他们之所以认为不可能做到,倒不是认为没有足够的荒地可供开垦,虽然他们没有去过北蒙,可是那里有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要开垦一亿多亩的土地是绝对没有问题的,唯一的一个理由就是他们认为没有那么多人力。现在众多的工厂和铁路公路建设已经基本消化了来到太原行署的难民,而开垦一亿5000万亩的土地,没有几百万壮劳力是绝对做不到的。
况且,北方边防长官公署所属治下,人口有限,并不需要那么多粮食。与其耗费巨额资金垦荒,莫不如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工业建设上来,现在资金可是紧张很。
对于这些人的疑虑,宋哲武是不能不给个说法的。可是,他又不可能把他未卜先知的情况告诉他们,那样的话,一个“神棍”标签他宋哲武是躲不掉的。
宋哲武对此的解释是,中国虽然国土面积广大,可是人口众多,每一次的天灾都会造成大量灾民出现,尤其是长江近水灾频繁,很容易出现大灾。
据他研究历史资料发现,全年没有月食的年份,每18年中在11年和18年会出现两次,而这样的年份绝大多数都发生了水灾,31年正式这样的年份。。。。。。
宋哲武很想给这些人讲讲厄尔尼若现象,最后还是忍住没说。
不过,这几个人已经听明白了宋哲武的意思,那就是宋哲武认为,31年中国会发生大水灾
这种未卜先知的匪夷所思的说法,如果换在别人说,这几个人都会不屑一顾。可是从宋哲武这个被研究院专家们奉若神明的人嘴里说出来,他们又不敢不相信。
一亿5000万亩就一亿5000万亩吧,反正粮食多了总不是坏事情。当然,这个前提是必须要有大量的劳力。现在太原行署和绥远只能组织起几万劳力参与垦荒,绝大多数的壮劳力都在参与太库铁路建设,只好先开垦太原行署和绥远河套地区的荒地。
农业生产要做到旱涝保收,就必须要有完善的水利系统。太行行署所在的晋中和晋西北地区,太原附近区域水利系统较为发达,尤其是贾继英早年和徐一清、榆次的马继祯、阎阎哲成等人修建的天一渠,更是灌溉了太原周边的十多万亩土地。
可是晋西北水利设施就要差了许多,许多地方还绝对是在“靠天吃饭”。
对于现有农田的水利设施的修建是必须要做的,当然,这些地方的水利设施农业水利委员会只需拿出方案,并派人督导执行就可以了。具体的工程安排和民工组织都是由各县组织村民来义务修建,毕竟这可是给他们自己解决问题。
最麻烦的还是黄河岸边的水利设施建设。
黄河岸边有近百万亩滩涂盐碱地,要整治盐碱地,就必须要有完备的水利排灌设施。改良盐碱地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挖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制止土壤反盐。
此外,还要采取一些配套措施:如引淡淋盐,也就是用大量淡水灌溉,降低作物土壤根区含盐量;覆盖,选择适当覆盖物,抑制水分蒸发返盐;生物措施,营造防护林带,与椿棉间作等。
说到生物措施,宋哲武可是在穿越前听说了,陕西当时使用蚯蚓粪便改良盐碱地效果出奇的好。他现在恰恰就有大量的蚯蚓粪便肥料。
这是因为,不仅他在涞源就已经开始大规模开展蚯蚓养鸡,就是晏阳初在定县进行的乡村建设运动,也引进了宋哲武提供的蚯蚓养鸡的法子,两地有大量的蚯蚓粪肥。
上述这些措施中,其它的都好办,最难的就是引水排灌。
按理说,黄河岸边的滩涂引水排灌不应该存在多大问题,可是从河曲到柳林这段四百多里的河岸,因为连年护堤,多数堤岸都要高于岸边滩涂,在这样的河堤上开口引水那是万万不可以的,否则一旦发生洪水,非出现决口不可。唯一一个办法就是抽水灌溉。
抽水需要的水泵倒不是问题,现在太原的工厂就可以制造。只是水泵抽水那是需要电的,而现在太原行署恰恰就最缺电。
因为宋哲武现在大量建设工厂,对电力需求十分旺盛,尤其是那十台电炉更是耗电大户,现在太原城里已经不得已出现定时限电了。新建的几个大功率发电厂还需要时间。而且,即使是新电厂建成后,也不会马上满足黄河岸边的电力需求。
这是因为,仅有电厂是远远不够的,电力的传输是必须要有电力传输线路才可以送到需要的地方的。而现在宋哲武最缺的就是铜,大规模传输电力,导线的容量必须足够大,铜线足可以满足排灌需要。而铝传输功率要相对小许多,大概是铜的五分之一。
山西虽然不缺铝,可是铝线必须要做得足够粗,这样重量就必然要增加。尤其是现在太原还做不到高压传输,损耗极大。
对于这个难题宋哲武很是头痛,可让他没有先到的是,这个问题竟然很容易地让农委会的毕业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水利专家曹瑞芝给解决了。
感谢“还没发现”书友的1888打赏和月票深蓝女儿今年高考,成绩很不理想,心情很烦,实在对不起各位书友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