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脱身之策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临渊行、沧元图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不知不觉中,杨奉来到洛阳已经半年了,半年来,无事一身轻的杨奉几乎都是和何进、曹操、袁绍等人混在一起,或者饮酒,或者赋诗,或者打猎,日子过的甚是快活,但是杨奉心中却常思脱身之计,毕竟洛阳不是自己长待之所,时间久了,恐为袁氏兄弟所害。
在这半年当中也发生了一些事情,就是在袁槐刚过完寿宴的半个月后,便被灵帝罢了他司徒的官位,而后以廷尉崔烈为司徒。五月,太慰邓盛也被罢了太尉一职,以太仆河南张延为太尉。
昔日皇甫嵩讨伐张角的时候,曾路过邺城,见到中常侍赵忠的私人房舍的豪华超过了大汉的制度规定,便奏明灵帝将其没收。后来,中常侍张让又向皇甫嵩要钱五千万,皇甫嵩不给,于是张让等人对皇甫嵩是恨之入骨。上次皇甫嵩在广宗的大败便让张让找到了理由,将其下狱,只是没想到皇甫嵩投靠了何进,在何进力保下得以复出,更因为下曲阳的大胜使得皇甫嵩晋升为左车骑将军。
这次何进力保皇甫嵩平定三辅的北宫伯玉的叛乱,北宫伯玉素知皇甫嵩的大名,不敢轻易出战,只是令各地死守,是以皇甫嵩并没能在短期内取得大的战果,于是张让、赵忠二人在灵帝面前奏皇甫嵩连战无功,所耗钱粮甚多,将皇甫嵩召回,收回他的左车骑将军印绶,削户六千。灵帝也认为皇甫嵩久战武功,想让杨奉接替皇甫嵩,却为张让以各地叛乱未平,常胜将军杨奉不可轻易离开京都以免给贼寇以可乘之机为理由所阻。八月,在何进的建议下,灵帝以司空张温为车骑将军,执金吾袁滂为副,以讨北宫伯玉,拜中郎将董卓为破虏将军,与荡寇将军周慎并统于张温。
九月,特进杨赐为司空。
而自从上次袁槐寿宴的那件事情以来,袁绍对杨奉再也不像以前那样的表面热情了,始终是不冷不热。何进倒是没看出什么,杨奉和曹操都是清楚袁绍的为人,知道袁绍此人心胸狭窄,睚眦必报,毕竟袁家势大,善于结党,杨家在朝中势力却是不如袁家,曹操不由暗暗为杨奉担心,但是杨奉却是装作毫不在意,暗中却想脱身之计。
中平二年十月的时候,发生了两件事情,使得杨奉终于有机会离开洛阳,到了杨奉梦寐以求的青州发展。第一件事情是司空、临晋文烈侯杨赐死了,第二件事情是青州黄巾又起。当然,促使杨奉有机会离开洛阳的并不是第一件事情,而是第二件。
为什么青州黄巾暴乱会让杨奉有机会离开洛阳呢?
前面已经提到过,褚燕保护张宁离开广宗城,来到冀州黑山,占山为王,依据黑山险要的地形,官兵数次征讨均未能成功。短短一年的时间,褚燕的部众便发展到百万人口,其中士兵也有三十万之众,实力不容小视。
在多次征讨无果的情况下,汉灵帝对这个号称百万的黑山军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边派人前去安抚,一边派奸细准备打入黑山内部,以为日后再次征讨的时候能够里应外合,大败黑山军。
褚燕见官军不再征讨,也不再向外扩展,只是在黑山附近屯兵,平日率军袭扰周边郡县,抢些粮草、金银之物,倒也不伤害寻常百姓的性命,若是遇到小股官军的阻拦,便将其尽数杀死,后来在黑山周围郡县再无官军留守。
虽然现在官军无力征讨自己,但是褚燕并非易辈,知道这只是暂时现象,一旦各处叛乱平息,朝廷势必会再次集中大军对自己进行围剿。黑山位于冀州中山国北部,是并州、幽州、冀州的交界处,虽然有黑山之险,却非长久之地。
思来想去,褚燕将目光放在了青州。对于褚燕来讲,青州地理位置是最好的,北面和东面都是大海,南面是徐州,西面是冀州和衮州,只要能占领青州,再联合管亥、韩烈等人,在西面、南面重兵据守,自可保一方无虞。
此时,张宁也已经十七岁,已经开始接手军政。褚燕有此想法必然要先和张宁商议,张宁虽然是一届女流,却颇有乃父之风,以前也曾耳濡目染,又得其父《太平要术》真传,苦读一年,早已脱胎换骨。不但如此,张宁自小习武,更得黄巾众将的亲自指点,一身武艺也不在褚燕之下。
张宁也觉得黑山并非长久之地,听了褚燕的想法之后,张宁甚是赞同,并要亲率大军攻克青州。褚燕岂能让张宁亲身犯险,苦劝数日,才打消了张宁的这个念头,由自己先率军五万试攻青州,张宁、夏侯兰留守黑山。若是一切顺利,张宁便再率军一支,两路合击青州,若是不顺,褚燕便退回黑山,再从长计议。
之所以出军五万,褚燕事先是对青州的兵力进行过详细的调查,黄巾之乱虽然影响八州之广,但是青州是受害最浅的一个州,主要还是因为青州独特的地理位置,所以青州的总兵力也只有三万人,而且都是久未上过战场,并且青州的大将也只有北海的武安国称得上是一员猛将。
和褚燕预想的几乎完全一样,青州这块骨头并不难啃,褚燕率军从西向东进发,只三天便拿下济南国,四天占领了乐安郡,开始的时候十分顺利,但是在齐国的时候遇到了一点麻烦,也就是在进攻青州治所临淄的时候。
青州刺史龚景乃是一个无能之辈,平素只知道搜刮民脂民膏,无甚本事,遇到这样的境况,只是让手下将士拼命抵抗,龚景自己却收拾金银细软,带领全家逃走。刺史大人既然已经逃走,手下众人便群龙无首,幸好有一名武艺不凡的壮士名叫廖可,自告奋勇,带领官兵死守临淄,才没有使临淄这么快就落到黄巾军手中。
但是,临淄的守军也只有两万人,并且久未上战阵,好在这次是守城方,不然的话,早就败下阵来了。廖可虽然勇猛,但是也是第一次经历如此的战阵,经验不禁有点不足,在褚燕强大的攻势下,有点力不从心,临淄眼看就要失守。一旦临淄失守,褚燕的下一个进攻目标便是北海国。
杨奉的舅父孔融正是时任青州的北海相,北海若再失守,东莱和城阳郡的洞门完全大开,攻取两郡更是如履平地。北海国孔融虽然文材了得,并且又有治理之才,但是对于领兵打仗却是一窍不通,手下也没有统军的将才,只有武安国一人,虽然勇猛有余,却谋略不足。
临淄的战况传到北海,孔融心下甚是忧虑。孔融是一个爱民如子的好官,早就听说张角之乱的时候,黄巾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百姓生灵涂炭。而且,黄巾势众,其中又不乏能人,并非孔融、武安国之辈所能敌抗的。
既然刺史龚景临阵脱逃,恐怕用不了十天,临淄便会失陷,黄巾军的下一个攻击目标必然是临近的北海国。孔融虽然也曾多次派人到朝廷祈求救兵,然而此次的黄巾之害较上次更甚,虽然除了黑山、白波、益州之外的叛乱规模都不大,但是数量之多实在让汉灵帝早已自顾不暇,哪有军队去援助位置偏僻的青州,更何况进攻青州的正是灵帝极为头痛的黑山黄巾军。
消息传到并州,丁原还好,但是严氏可就坐不住了。孔融虽然不是他的亲哥哥,感情却很深厚,焉能见死不救。于是严氏便求丁原发兵相救,却为丁原百般推搪,为此严氏还大哭大闹了好几次。但是,一个妇道人家如何能够理解丁原的苦衷,虽然这一次的黄巾起义主要分布在青、幽、徐、冀、荆、扬、衮、豫八州,对并州影响也不大,但要说到从并州发兵援救青州谈何容易。
且不说进京请旨一来一往需一月之久,况且哪能你说发兵援救青州朝廷就让你救青州,万一皇上下旨让你援救冀州或幽州,岂非弄巧成拙。退一万步,就算朝廷允许,从并州到青州,相隔诺大一个冀州,城池数十个,现在冀州黄巾也正在势头,数万大军经过一路拼杀,能够到达青州的会有多少呢。
而且经过一路重重厮杀,并州军早已成了疲惫之师,到了青州也会被以逸待劳的黄巾军给吃掉了,还谈什么援救,岂非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更为关键的一点是,丁原平定太原的白波起义,用了数月之久,兵士死伤无数,钱粮耗费更是不计其数,已经使得并州元气大伤,实在没有余力去援救北海。
无奈之下,严氏便想到了身在洛阳的外甥杨奉,希望他有办法救救自己的舅父,于是严氏便写了一封信,让快马送到洛阳杨奉手中。
杨奉接到严氏的书信,大喜,虽说孔融并非是杨奉的亲舅舅,但也毕竟对杨奉姨母严氏有恩,要说孔融面临生命危险,杨奉应该是焦急万分才是,至少也应该是惶惶不安才对,可为何见信后大喜呢。
原来,杨奉因为张让的进言被灵帝一道圣旨调到洛阳,一待便是半年,其间,洛阳根本就没有遭受到黄巾军的一次攻击,而且各地风云再起的黄巾叛乱也都正在各地的守军以及地主豪强招募的自卫军进行着相持,只是遍布太广,加之规模都不如张角那一次大,所以灵帝并没有从中央派兵清剿。
前面也曾提到杨奉现在每日只是和曹操、袁绍、何进等人赋诗、饮酒、打猎,更是由于杨奉和袁氏兄弟的矛盾越来越深,唯恐二人加害,杨奉已是久思脱身之计,如今丁夫人的这封书信正好能够成为自己离开洛阳的理由,汉朝以孝为先,去救自己的舅父的理由应该是十分充分的。
另外杨奉也有自己的野心,并且杨奉的野心也随着他一步步的成功而变得越来越大,因为这个野心也越来越有可能了。既然已经身处在三国乱世之中,又机缘巧合,学得一身本领,杨奉自然就要改变三国的历史,由自己来一统全国。
但是,古往今来,凡是成大事者身旁都有众多文臣武将辅佐,而目下杨奉的身边虽然有庞德、高顺、张任这样的大将,但是谋士却是少得可怜。并且日后若是杨奉的疆土越来越大,只靠这手下几个人是万万不够的。
并且,青州也是杨奉早就馋涎的一个州,汉中、武都只是自己在南方的基地,也是为了以后攻益州、取荆州,北上雍州方便,说到建立自己真正的基地,杨奉还是想在北方,因为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朝代都是由北向南统一全国的。
更何况三国的很多名将谋臣大都是北方人,现在时间距离他们出士已经不远了,自己也该在北方建立一个根据地了,青州最合适不过了。青州民风彪悍,崇尚武力,而且青州独特的地理位置不但方便防守,而且更有利于以后的扩展。
如果自己一直在洛阳或汉中坐等,到头来,手下还是只有张任、高顺、阎圃等数人相助,连个军师也没有,想要成就逐鹿中原,争霸天下的大事,需要大量的武艺高强、冲锋陷阵的大将和出谋划策、运筹帷幄的军师。
这次的青州黄巾之乱正好是一个机会,自己可以趁这个机会,一方面脱离何进的掌控,摆脱袁氏兄弟的暗算,一方面可以帮舅父孔融解北海之危,另一方面还能招揽一些人才为自己所用,最为重要的一方面是现在正是自己在青州立足的大好时机。
对于人才方面,在杨奉心中,赵云是首屈一指的大将人才,想当年常山赵子龙,长坂坡几进几出,枪挑曹操战将数十人,威震天下,最主要的是赵云此人忠义双全,虽然之前曾经跟随过袁绍和公孙瓒,只能说明珠暗投,因为当时的人寻找主公大都是先看对方的名声,袁绍和公孙瓒正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人。
还有一个是东莱太史慈,太史慈虽然不及赵云武勇,但毕竟曾和小霸王孙策斗了个平手,在三国名将之中,武力也是绝对数得着的,单是其箭法除了黄忠之外再无人能够与之匹敌。而且太史慈不仅武艺超群,而且还颇有智谋,不失为一名大将之才,只是性格不如赵云沉稳。
现在自己手下张任、高顺、徐荣、严颜、阎圃五人必须暂时留在汉中、武都,如在青州立足,只靠庞德、成廉二人却是不行的。若能得到赵云、太史慈,二人将来定会是自己的得力助手。既然想到就要去做,一旦错失良机,被其他人捷足先登,就像华雄一样,不但失去如此英杰实在可惜,还有可能将来成为自己的心腹大患。
当下杨奉便拿着严氏的书信去见何进。一见到何进,杨奉还没开口,眼泪便“扑打扑打”直向下掉,心里更是有了上次的想法,三国中自己最讨厌的就是刘备,原因就是动不动就眼泪流个不停,没想到自己也快变成刘备了。
杨奉这一流泪,把何进弄得不知所措,昨天刚喝过酒,大家还是兴高采烈的,怎么这才过了几个时辰,便成了这个样子了,难不成是出了什么事情了吗?于是,何进连忙问道:“贤侄这却是为何如此伤心?”
何进的话音刚落,杨奉便“扑通”一声跪在何进跟前,一边将手中的书信递给何进,一边泣声道:“还望叔父能够救我舅父性命。”杨奉猛一下跪,把何进吓了一大跳,待到杨奉递上书信的时候才反应过来,木木地接过书信,打开就看。
看过之后,何进明白了杨奉为何会如此伤心了,但是这件事情却是也很难办,单不说朝廷现在没有兵马去救援北海,就算是有这个兵力,灵帝也不会因为杨奉的原因命令大军去援救北海国,否则的话,难向其他州郡交代。
见到何进沉默不语,杨奉心中窃喜,知道何进在这件事情上必然会很为难,只有这样,自己说出由自己去北海救援才能得到他的同意。
杨奉故意放声大哭道:“小侄母亲死得早,小侄在世上也只有姨母和舅父两个亲人,若是舅父真有什么三长两短,姨母必然会心痛成疾,万一姨母再有什么事情,小侄岂能再有脸面苟活在这人世间,还请叔父可怜小侄的一片孝心,答允出兵相助。”
看着杨奉类似嚎啕般的大哭,何进虽然有心相助,但是确实不敢点头应允,只得诺诺道:“贤侄……贤侄先起来,此事……哦,此事还得从长计议,叔父也十分理解贤侄的心情,只是……只是这洛阳的兵力你也是知道的,陛下定然……定然不会同意,这个……这个……”
说到这里,何进实在是说不下去了,因为这样的事情任谁都不好劝抚,毕竟大汉朝数百年来都是以孝治国,单从汉朝皇帝的懿号中都有一个“孝”字就可见一斑,如孝武帝、孝灵帝、孝桓帝、孝献帝等等,再说何进也不知道严氏不姓孔却姓严,与孔融之间并非亲兄妹的事情。
杨奉见何进尴尬、局促的神态,心中不由好笑,口中却接着何进的话道:“小侄也知道朝廷的难处,但是大汉以孝治国,舅父有难,小侄岂能不为之分忧,还请叔父允许小侄一人前往北海相助舅父,小侄的一万人马以及大将庞德、成廉仍旧留在洛阳以防万一,还请叔父应允。”
何进没想到杨奉会提出这样的要求,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愣在了那里。杨奉见状,便又故意号啕大哭道:“叔父,若是舅父身死,姨母再出意外,小侄也定会无颜留在人世,只有以死谢罪了,还望叔父可怜小侄的一片孝心。”
何进张了张嘴,想到杨奉既然将自己的一万精兵尽数留在洛阳,看来并不是对自己有二心,并且自己也能给皇上一个交代,便终于没有再说不同意的话,只是摇了摇手道:“贤侄莫要再伤心,此事叔父应允就是,只是你一人孤身上路,甚是危险,叔父不太放心,还是稍微带些兵马前去吧。”
杨奉大喜,连忙向何进磕头道:“多谢叔父体谅小侄。小侄只需带领自己手下的三百骑兵前去即可,其余兵马留在洛阳听候叔父号令。”
何进不禁有点不放心道:“贤侄只带这少许兵马,岂可抵挡青州数万黄巾?”
杨奉道:“兵贵在精而不在多,小侄手下这三百多骑都是久经战阵,均能以一挡百,请叔父放心。”
从何进府中出来之后,杨奉马上命人将庞德、成廉二将召来,秘密命令了一番。
三天后,杨奉便告别了何进、曹操、袁绍等人,带着自己的三百五十八名旋风骑踏上了青州之路。杨奉率领的旋风骑都是骑兵,所以只用了十天的时间便到达了青州北海,见到了传说中的三岁能让梨的孔融。
说到这里,不能不提一下孔融为何现在会是北海相,因为在三国历史上孔融任北海相乃是因为得罪了董卓,在这之前孔融曾是虎贲中郎将。因为杨奉的到来,历史发生了很多变化,孔融之事便是其一,孔融乃是“清流”人物,素与大将军何进不和。
前面已经讲过,朝廷有三派势力:宦官集团、外戚集团和清流派,宦官集团以张让为首,差不多都是清一色的宦官,外戚集团则以何进为首,手下一帮文武有袁绍、曹操、何苗,赵融,淳于琼,许凉,陈琳,王允,逢纪、何颙、荀攸,袁术,卢植、皇甫嵩等,实力最为强大,而清流一派则由于杨赐的倒台而处于最末,却也有杨彪、孔融、邓盛、蔡邕、马日禅等人。
本来孔融曾为中郎将,因为大将军何进借其妹之势一步登天,孔融甚是看不起,曾说道:“吾岂能与一只懂杀猪之屠夫同殿为官。”于是,便自请为北海太守,所以后人常称孔融为孔北海。孔融此人极好宾客,常曰:“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之愿也。”
孔融爱民如子,政令清明,在北海担任太守之职的一年多的时间里,孔融虽无太大功绩,却也是深得民心。且其与大学问家蔡邕交往密切。汉献帝建都许昌后,本已隐居的孔融再度出山,担任少府一职,后被封为太中大夫。此认为人恃才负气,言论往往与传统相悖。
不知不觉中,杨奉来到洛阳已经半年了,半年来,无事一身轻的杨奉几乎都是和何进、曹操、袁绍等人混在一起,或者饮酒,或者赋诗,或者打猎,日子过的甚是快活,但是杨奉心中却常思脱身之计,毕竟洛阳不是自己长待之所,时间久了,恐为袁氏兄弟所害。
在这半年当中也发生了一些事情,就是在袁槐刚过完寿宴的半个月后,便被灵帝罢了他司徒的官位,而后以廷尉崔烈为司徒。五月,太慰邓盛也被罢了太尉一职,以太仆河南张延为太尉。
昔日皇甫嵩讨伐张角的时候,曾路过邺城,见到中常侍赵忠的私人房舍的豪华超过了大汉的制度规定,便奏明灵帝将其没收。后来,中常侍张让又向皇甫嵩要钱五千万,皇甫嵩不给,于是张让等人对皇甫嵩是恨之入骨。上次皇甫嵩在广宗的大败便让张让找到了理由,将其下狱,只是没想到皇甫嵩投靠了何进,在何进力保下得以复出,更因为下曲阳的大胜使得皇甫嵩晋升为左车骑将军。
这次何进力保皇甫嵩平定三辅的北宫伯玉的叛乱,北宫伯玉素知皇甫嵩的大名,不敢轻易出战,只是令各地死守,是以皇甫嵩并没能在短期内取得大的战果,于是张让、赵忠二人在灵帝面前奏皇甫嵩连战无功,所耗钱粮甚多,将皇甫嵩召回,收回他的左车骑将军印绶,削户六千。灵帝也认为皇甫嵩久战武功,想让杨奉接替皇甫嵩,却为张让以各地叛乱未平,常胜将军杨奉不可轻易离开京都以免给贼寇以可乘之机为理由所阻。八月,在何进的建议下,灵帝以司空张温为车骑将军,执金吾袁滂为副,以讨北宫伯玉,拜中郎将董卓为破虏将军,与荡寇将军周慎并统于张温。
九月,特进杨赐为司空。
而自从上次袁槐寿宴的那件事情以来,袁绍对杨奉再也不像以前那样的表面热情了,始终是不冷不热。何进倒是没看出什么,杨奉和曹操都是清楚袁绍的为人,知道袁绍此人心胸狭窄,睚眦必报,毕竟袁家势大,善于结党,杨家在朝中势力却是不如袁家,曹操不由暗暗为杨奉担心,但是杨奉却是装作毫不在意,暗中却想脱身之计。
中平二年十月的时候,发生了两件事情,使得杨奉终于有机会离开洛阳,到了杨奉梦寐以求的青州发展。第一件事情是司空、临晋文烈侯杨赐死了,第二件事情是青州黄巾又起。当然,促使杨奉有机会离开洛阳的并不是第一件事情,而是第二件。
为什么青州黄巾暴乱会让杨奉有机会离开洛阳呢?
前面已经提到过,褚燕保护张宁离开广宗城,来到冀州黑山,占山为王,依据黑山险要的地形,官兵数次征讨均未能成功。短短一年的时间,褚燕的部众便发展到百万人口,其中士兵也有三十万之众,实力不容小视。
在多次征讨无果的情况下,汉灵帝对这个号称百万的黑山军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边派人前去安抚,一边派奸细准备打入黑山内部,以为日后再次征讨的时候能够里应外合,大败黑山军。
褚燕见官军不再征讨,也不再向外扩展,只是在黑山附近屯兵,平日率军袭扰周边郡县,抢些粮草、金银之物,倒也不伤害寻常百姓的性命,若是遇到小股官军的阻拦,便将其尽数杀死,后来在黑山周围郡县再无官军留守。
虽然现在官军无力征讨自己,但是褚燕并非易辈,知道这只是暂时现象,一旦各处叛乱平息,朝廷势必会再次集中大军对自己进行围剿。黑山位于冀州中山国北部,是并州、幽州、冀州的交界处,虽然有黑山之险,却非长久之地。
思来想去,褚燕将目光放在了青州。对于褚燕来讲,青州地理位置是最好的,北面和东面都是大海,南面是徐州,西面是冀州和衮州,只要能占领青州,再联合管亥、韩烈等人,在西面、南面重兵据守,自可保一方无虞。
此时,张宁也已经十七岁,已经开始接手军政。褚燕有此想法必然要先和张宁商议,张宁虽然是一届女流,却颇有乃父之风,以前也曾耳濡目染,又得其父《太平要术》真传,苦读一年,早已脱胎换骨。不但如此,张宁自小习武,更得黄巾众将的亲自指点,一身武艺也不在褚燕之下。
张宁也觉得黑山并非长久之地,听了褚燕的想法之后,张宁甚是赞同,并要亲率大军攻克青州。褚燕岂能让张宁亲身犯险,苦劝数日,才打消了张宁的这个念头,由自己先率军五万试攻青州,张宁、夏侯兰留守黑山。若是一切顺利,张宁便再率军一支,两路合击青州,若是不顺,褚燕便退回黑山,再从长计议。
之所以出军五万,褚燕事先是对青州的兵力进行过详细的调查,黄巾之乱虽然影响八州之广,但是青州是受害最浅的一个州,主要还是因为青州独特的地理位置,所以青州的总兵力也只有三万人,而且都是久未上过战场,并且青州的大将也只有北海的武安国称得上是一员猛将。
和褚燕预想的几乎完全一样,青州这块骨头并不难啃,褚燕率军从西向东进发,只三天便拿下济南国,四天占领了乐安郡,开始的时候十分顺利,但是在齐国的时候遇到了一点麻烦,也就是在进攻青州治所临淄的时候。
青州刺史龚景乃是一个无能之辈,平素只知道搜刮民脂民膏,无甚本事,遇到这样的境况,只是让手下将士拼命抵抗,龚景自己却收拾金银细软,带领全家逃走。刺史大人既然已经逃走,手下众人便群龙无首,幸好有一名武艺不凡的壮士名叫廖可,自告奋勇,带领官兵死守临淄,才没有使临淄这么快就落到黄巾军手中。
但是,临淄的守军也只有两万人,并且久未上战阵,好在这次是守城方,不然的话,早就败下阵来了。廖可虽然勇猛,但是也是第一次经历如此的战阵,经验不禁有点不足,在褚燕强大的攻势下,有点力不从心,临淄眼看就要失守。一旦临淄失守,褚燕的下一个进攻目标便是北海国。
杨奉的舅父孔融正是时任青州的北海相,北海若再失守,东莱和城阳郡的洞门完全大开,攻取两郡更是如履平地。北海国孔融虽然文材了得,并且又有治理之才,但是对于领兵打仗却是一窍不通,手下也没有统军的将才,只有武安国一人,虽然勇猛有余,却谋略不足。
临淄的战况传到北海,孔融心下甚是忧虑。孔融是一个爱民如子的好官,早就听说张角之乱的时候,黄巾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百姓生灵涂炭。而且,黄巾势众,其中又不乏能人,并非孔融、武安国之辈所能敌抗的。
既然刺史龚景临阵脱逃,恐怕用不了十天,临淄便会失陷,黄巾军的下一个攻击目标必然是临近的北海国。孔融虽然也曾多次派人到朝廷祈求救兵,然而此次的黄巾之害较上次更甚,虽然除了黑山、白波、益州之外的叛乱规模都不大,但是数量之多实在让汉灵帝早已自顾不暇,哪有军队去援助位置偏僻的青州,更何况进攻青州的正是灵帝极为头痛的黑山黄巾军。
消息传到并州,丁原还好,但是严氏可就坐不住了。孔融虽然不是他的亲哥哥,感情却很深厚,焉能见死不救。于是严氏便求丁原发兵相救,却为丁原百般推搪,为此严氏还大哭大闹了好几次。但是,一个妇道人家如何能够理解丁原的苦衷,虽然这一次的黄巾起义主要分布在青、幽、徐、冀、荆、扬、衮、豫八州,对并州影响也不大,但要说到从并州发兵援救青州谈何容易。
且不说进京请旨一来一往需一月之久,况且哪能你说发兵援救青州朝廷就让你救青州,万一皇上下旨让你援救冀州或幽州,岂非弄巧成拙。退一万步,就算朝廷允许,从并州到青州,相隔诺大一个冀州,城池数十个,现在冀州黄巾也正在势头,数万大军经过一路拼杀,能够到达青州的会有多少呢。
而且经过一路重重厮杀,并州军早已成了疲惫之师,到了青州也会被以逸待劳的黄巾军给吃掉了,还谈什么援救,岂非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更为关键的一点是,丁原平定太原的白波起义,用了数月之久,兵士死伤无数,钱粮耗费更是不计其数,已经使得并州元气大伤,实在没有余力去援救北海。
无奈之下,严氏便想到了身在洛阳的外甥杨奉,希望他有办法救救自己的舅父,于是严氏便写了一封信,让快马送到洛阳杨奉手中。
杨奉接到严氏的书信,大喜,虽说孔融并非是杨奉的亲舅舅,但也毕竟对杨奉姨母严氏有恩,要说孔融面临生命危险,杨奉应该是焦急万分才是,至少也应该是惶惶不安才对,可为何见信后大喜呢。
原来,杨奉因为张让的进言被灵帝一道圣旨调到洛阳,一待便是半年,其间,洛阳根本就没有遭受到黄巾军的一次攻击,而且各地风云再起的黄巾叛乱也都正在各地的守军以及地主豪强招募的自卫军进行着相持,只是遍布太广,加之规模都不如张角那一次大,所以灵帝并没有从中央派兵清剿。
前面也曾提到杨奉现在每日只是和曹操、袁绍、何进等人赋诗、饮酒、打猎,更是由于杨奉和袁氏兄弟的矛盾越来越深,唯恐二人加害,杨奉已是久思脱身之计,如今丁夫人的这封书信正好能够成为自己离开洛阳的理由,汉朝以孝为先,去救自己的舅父的理由应该是十分充分的。
另外杨奉也有自己的野心,并且杨奉的野心也随着他一步步的成功而变得越来越大,因为这个野心也越来越有可能了。既然已经身处在三国乱世之中,又机缘巧合,学得一身本领,杨奉自然就要改变三国的历史,由自己来一统全国。
但是,古往今来,凡是成大事者身旁都有众多文臣武将辅佐,而目下杨奉的身边虽然有庞德、高顺、张任这样的大将,但是谋士却是少得可怜。并且日后若是杨奉的疆土越来越大,只靠这手下几个人是万万不够的。
并且,青州也是杨奉早就馋涎的一个州,汉中、武都只是自己在南方的基地,也是为了以后攻益州、取荆州,北上雍州方便,说到建立自己真正的基地,杨奉还是想在北方,因为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朝代都是由北向南统一全国的。
更何况三国的很多名将谋臣大都是北方人,现在时间距离他们出士已经不远了,自己也该在北方建立一个根据地了,青州最合适不过了。青州民风彪悍,崇尚武力,而且青州独特的地理位置不但方便防守,而且更有利于以后的扩展。
如果自己一直在洛阳或汉中坐等,到头来,手下还是只有张任、高顺、阎圃等数人相助,连个军师也没有,想要成就逐鹿中原,争霸天下的大事,需要大量的武艺高强、冲锋陷阵的大将和出谋划策、运筹帷幄的军师。
这次的青州黄巾之乱正好是一个机会,自己可以趁这个机会,一方面脱离何进的掌控,摆脱袁氏兄弟的暗算,一方面可以帮舅父孔融解北海之危,另一方面还能招揽一些人才为自己所用,最为重要的一方面是现在正是自己在青州立足的大好时机。
对于人才方面,在杨奉心中,赵云是首屈一指的大将人才,想当年常山赵子龙,长坂坡几进几出,枪挑曹操战将数十人,威震天下,最主要的是赵云此人忠义双全,虽然之前曾经跟随过袁绍和公孙瓒,只能说明珠暗投,因为当时的人寻找主公大都是先看对方的名声,袁绍和公孙瓒正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人。
还有一个是东莱太史慈,太史慈虽然不及赵云武勇,但毕竟曾和小霸王孙策斗了个平手,在三国名将之中,武力也是绝对数得着的,单是其箭法除了黄忠之外再无人能够与之匹敌。而且太史慈不仅武艺超群,而且还颇有智谋,不失为一名大将之才,只是性格不如赵云沉稳。
现在自己手下张任、高顺、徐荣、严颜、阎圃五人必须暂时留在汉中、武都,如在青州立足,只靠庞德、成廉二人却是不行的。若能得到赵云、太史慈,二人将来定会是自己的得力助手。既然想到就要去做,一旦错失良机,被其他人捷足先登,就像华雄一样,不但失去如此英杰实在可惜,还有可能将来成为自己的心腹大患。
当下杨奉便拿着严氏的书信去见何进。一见到何进,杨奉还没开口,眼泪便“扑打扑打”直向下掉,心里更是有了上次的想法,三国中自己最讨厌的就是刘备,原因就是动不动就眼泪流个不停,没想到自己也快变成刘备了。
杨奉这一流泪,把何进弄得不知所措,昨天刚喝过酒,大家还是兴高采烈的,怎么这才过了几个时辰,便成了这个样子了,难不成是出了什么事情了吗?于是,何进连忙问道:“贤侄这却是为何如此伤心?”
何进的话音刚落,杨奉便“扑通”一声跪在何进跟前,一边将手中的书信递给何进,一边泣声道:“还望叔父能够救我舅父性命。”杨奉猛一下跪,把何进吓了一大跳,待到杨奉递上书信的时候才反应过来,木木地接过书信,打开就看。
看过之后,何进明白了杨奉为何会如此伤心了,但是这件事情却是也很难办,单不说朝廷现在没有兵马去救援北海,就算是有这个兵力,灵帝也不会因为杨奉的原因命令大军去援救北海国,否则的话,难向其他州郡交代。
见到何进沉默不语,杨奉心中窃喜,知道何进在这件事情上必然会很为难,只有这样,自己说出由自己去北海救援才能得到他的同意。
杨奉故意放声大哭道:“小侄母亲死得早,小侄在世上也只有姨母和舅父两个亲人,若是舅父真有什么三长两短,姨母必然会心痛成疾,万一姨母再有什么事情,小侄岂能再有脸面苟活在这人世间,还请叔父可怜小侄的一片孝心,答允出兵相助。”
看着杨奉类似嚎啕般的大哭,何进虽然有心相助,但是确实不敢点头应允,只得诺诺道:“贤侄……贤侄先起来,此事……哦,此事还得从长计议,叔父也十分理解贤侄的心情,只是……只是这洛阳的兵力你也是知道的,陛下定然……定然不会同意,这个……这个……”
说到这里,何进实在是说不下去了,因为这样的事情任谁都不好劝抚,毕竟大汉朝数百年来都是以孝治国,单从汉朝皇帝的懿号中都有一个“孝”字就可见一斑,如孝武帝、孝灵帝、孝桓帝、孝献帝等等,再说何进也不知道严氏不姓孔却姓严,与孔融之间并非亲兄妹的事情。
杨奉见何进尴尬、局促的神态,心中不由好笑,口中却接着何进的话道:“小侄也知道朝廷的难处,但是大汉以孝治国,舅父有难,小侄岂能不为之分忧,还请叔父允许小侄一人前往北海相助舅父,小侄的一万人马以及大将庞德、成廉仍旧留在洛阳以防万一,还请叔父应允。”
何进没想到杨奉会提出这样的要求,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愣在了那里。杨奉见状,便又故意号啕大哭道:“叔父,若是舅父身死,姨母再出意外,小侄也定会无颜留在人世,只有以死谢罪了,还望叔父可怜小侄的一片孝心。”
何进张了张嘴,想到杨奉既然将自己的一万精兵尽数留在洛阳,看来并不是对自己有二心,并且自己也能给皇上一个交代,便终于没有再说不同意的话,只是摇了摇手道:“贤侄莫要再伤心,此事叔父应允就是,只是你一人孤身上路,甚是危险,叔父不太放心,还是稍微带些兵马前去吧。”
杨奉大喜,连忙向何进磕头道:“多谢叔父体谅小侄。小侄只需带领自己手下的三百骑兵前去即可,其余兵马留在洛阳听候叔父号令。”
何进不禁有点不放心道:“贤侄只带这少许兵马,岂可抵挡青州数万黄巾?”
杨奉道:“兵贵在精而不在多,小侄手下这三百多骑都是久经战阵,均能以一挡百,请叔父放心。”
从何进府中出来之后,杨奉马上命人将庞德、成廉二将召来,秘密命令了一番。
三天后,杨奉便告别了何进、曹操、袁绍等人,带着自己的三百五十八名旋风骑踏上了青州之路。杨奉率领的旋风骑都是骑兵,所以只用了十天的时间便到达了青州北海,见到了传说中的三岁能让梨的孔融。
说到这里,不能不提一下孔融为何现在会是北海相,因为在三国历史上孔融任北海相乃是因为得罪了董卓,在这之前孔融曾是虎贲中郎将。因为杨奉的到来,历史发生了很多变化,孔融之事便是其一,孔融乃是“清流”人物,素与大将军何进不和。
前面已经讲过,朝廷有三派势力:宦官集团、外戚集团和清流派,宦官集团以张让为首,差不多都是清一色的宦官,外戚集团则以何进为首,手下一帮文武有袁绍、曹操、何苗,赵融,淳于琼,许凉,陈琳,王允,逢纪、何颙、荀攸,袁术,卢植、皇甫嵩等,实力最为强大,而清流一派则由于杨赐的倒台而处于最末,却也有杨彪、孔融、邓盛、蔡邕、马日禅等人。
本来孔融曾为中郎将,因为大将军何进借其妹之势一步登天,孔融甚是看不起,曾说道:“吾岂能与一只懂杀猪之屠夫同殿为官。”于是,便自请为北海太守,所以后人常称孔融为孔北海。孔融此人极好宾客,常曰:“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之愿也。”
孔融爱民如子,政令清明,在北海担任太守之职的一年多的时间里,孔融虽无太大功绩,却也是深得民心。且其与大学问家蔡邕交往密切。汉献帝建都许昌后,本已隐居的孔融再度出山,担任少府一职,后被封为太中大夫。此认为人恃才负气,言论往往与传统相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