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二十七章 名利双收麟儿至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大唐保大十一年展开的这一场与南汉之间的战争并没有产生太多的波折与悬念,正月十八,唐军先锋周保的三万大军到达林县与南汉刘从文所部对峙,在后续大军到达之前双方只是进行了几场规模的战役。南汉军数次示弱意欲诱敌深入聚而歼之,但周保用兵极为沉稳,甚至可以是保守,从未有任何的冒进,使得汉军难觅机会。
待到正月二十三,上柱国龙虎大将军,征南大元帅淮王李从嘉率领后续的七万大军也赶到林县,此时在都虞侯边镐的统一指挥之下唐军开始展开攻城作战,镇江军秦天在左,扬州军彭明在右,还是由周保所部担当攻城的重任,神武将军齐明远则率领五千骑兵游弋待机。
假如周保之前的战略是稳字当头的话,那么在担当起攻城主力的重任之后他就简直是换了一个人,每一战都是身在最前沿指挥作战,有一次更是因为靠近护城河而被边镐叫回一阵臭骂,但当时他是唯唯诺诺随后却是依然故我,有此统领士卒人人用命个个争先,加上周保高明的阵前指挥和层出不穷的攻城战法以及唐军精良的攻城器械,唐军竟在十日之内接连攻克五座县城,大大激励了全军的士气!
一旦处于战时李从嘉这个“征南大元帅”有时候反而就成了个闲人,一路上他与都虞侯对于战事是有着极为深入的沟通的,边镐此人在林虎子的口中都有善战之名,更以韩信当年的名句“多多益善”加以形容,往往战役规模越大,指挥的士卒越多此人便更是挥洒自如!而通过与边镐的交流,李从嘉可以给出四个字的判断。名不虚传!
战地的地形,何处利于骑兵何处利于步兵,何处利于进攻何处利于防守,各个县城的人口及是否容易攻击,上到敌军主帅刘从文,下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游击将军花虎边镐言来莫不是如数家珍。单只是这一份周详就令得李从嘉钦佩不已,此外各种战术的配备以及敌军可能会有的应对,战场季节的天气变化,可以李从嘉能够想到的边镐绝不会不知,而很多他想不到的地方都虞侯也是了如指掌!
≥→≥→≥→≥→,
最让李从嘉在意的就是边镐的心细如发,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用在战争中也是一样,不但对安营扎寨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每次的攻击战术亦是精益求精,战后则立刻召集众将总结得失。军纪更是严谨无比,他甚至可以从敌军与其骡马的排泄物上来判断对方的战力强弱,李从嘉可是闻所未闻,但边将军却能从中出一大段道理来。
有着这样一员战将为自己的副帅李从嘉的确没有什么好担心的地方,除了学习以及偶尔提出自己的一些意见和问题之外他便是放手与之,便是边镐让他兵派将他有时都会推让,军不可有二帅,既然信任对方就要放手让他尽情的发挥。后世的李从嘉一直是这么做得。
当然淮王的谦虚抑己勤学好问也赢得了都虞侯相当的好感,不但放权与自己。有时候他提出的意见还极有作用,比如攻打林县之时的烟攻之法便是出自淮王之手。与这样的一个上司合作对边镐而言也是极为舒畅,表现出来就是对李从嘉格外的尊敬,淮王越是放权他就越要事事与之协商,当然那些需要立刻决断的事情是要排除在外的。
因此淮王在战时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去观察唐军的实际作战,每一回他比阵上疯的周保其实也远不了多少。在他眼中这十万唐军皆不负精锐之名,作战勇敢,战术动作极为熟练,且还是经验丰富服从性极佳,尤其是周保的麾下士卒。似乎比起刘仁赡将军的清淮军还要略胜一筹,与之相比自己精炼的那一万士卒就有着更大一些的差距了,如此一来李从嘉看的就更为细致了,他要吸取所有的长处以利练兵。
而每当战斗结束,淮王的身影总会第一个出现在阵亡士卒尸体所在的营地,第二便是伤病营,边镐与众将最为赞赏的就是淮王的这一,虽然李从嘉不是医者也不会医术,可作为这支军队名义上的最高统帅,当受伤的士卒们看见王爷在第一时间前来对他们嘘寒问暖之时,那种感激可想而知,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他还可以缓解伤兵们的痛苦。
边镐放着庐州城不攻,只是不断拿下周边的县城,而在应对刘从文不断派兵的袭扰之中,齐明远的五千精锐骑兵再度向李从嘉展示了这个兵种强大的战力与机动性,在平坦地形的交锋之中,这五千骑兵绝对是敌军的噩梦,就是一万步卒也难以与之相抗!
庐州城易守难攻,强行攻打不但会造成所部士卒的重大伤亡更会影响唐军高昂的士气,周围县城的防御强度显然与之不成比例,在兵力战力装备占优的情况下边镐选择的战术是逐步蚕食,歼敌主力,此处早在战前他就对淮王有着详细的解释与分析,李从嘉对之业十分认可,战术这个东西没有百战百胜的,都虞侯的选择则极为实用。
在林仁肇为李从嘉描述庐州之战时也曾提到过这一,但当时楚王李景达心气正盛,伐楚之战太过顺利了,他的选择是强攻,从战术上而言也不能错,对唐军的优势楚王还是看的清楚的。可他与都虞侯的不同之处就在事后的应对,边镐能够算到刘从文的种种举动提前做出安排制敌先机,而李景达则是朝令夕改处处落后,两相对比优劣之势极为明显,也在战局上体现出来,在边镐极为有力的侧翼保障之下,加上周保强悍的攻击能力,唐军的进展显得是秋风扫落叶。
“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在李从嘉眼中都虞侯边镐对孙子兵法的运用可谓深刻。之前他便过,刘从文最佳的应对便是以庐州城为根基与唐军展开对耗,利用坚城的稳固加强汉军的机动来抗衡,可也许是上一次庐州之战太过顺利让刘从文也如同李景达一般犯上了犹疑的错误,面对唐军的攻势他的应对始终过于呆板,一旦唐军的攻坚战能力体现出来之后。原本最强一的庐州城因为他患得患失的心理反而成了汉军最大的抱负,四万守军龟缩其中毫无作为,这亦是边镐善兵之功。
到了大唐保大十一年三月初七,唐军已然完成了对庐州周围七处县城的肃清,进而合围庐州,到了此时边镐的战术又变成了围而不打,此处虽是兵法之中的雄城,但却也是南汉从大唐手中夺取不久的,人心上绝不安定。很难做到众志成城。因此围城的时间越长对城中守军的信心打击就越大,假如没有援军前来他们的士气终有一天会被耗尽,但设若对方派援兵前来,边镐的战术就立刻会演变为围打援!
拿下七处县城加上几十场互相之间的攻守,唐军的损失在一万五千左右,但以此为代价边镐取得的成果是歼敌三万,作为攻击的一方战损可以达到一比二足见他战术运用的巧妙!如果此时将南汉换成后周不定还能依靠兵力的雄浑派出强有力的援军来击破唐军外围的围困,但南汉的国力岂能与后周相比?战局至此唐军已然是必胜了。
战前的准备细致。战局中随机应变、无论优势劣势皆能保持冷静的思路,坚定的贯彻自己之前制定的战略。庐州一战,都虞侯边镐用他的指挥为李从嘉展现了一位名将应该具备的所有素质。也让淮王对这个时代的战争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他而言此处的收获是极为巨大的,在之后的江淮之战中他要面对的柴荣与赵匡胤曹彬等人很可能就是边镐这样的将领,想要与之对抗守住江淮绝不是轻易的事情,因为那是后周。一旦战事开启,李从嘉就会变成此时战场上的刘从文。
因此在和边镐商讨请教战局之时李从嘉是经常会把自己代入到弱势的一方去考虑问题,这一也让都虞侯很是欣赏,假如能够做到想敌之所想再提前做出针对性的安排便可百战不殆。他也没有吝啬向淮王传授自己的经验与对战局的把控,刘从文的败局是败在了战略上。一开始太过重视庐州城的得失导致了整个战局的走向,由此便可见开战之前制定战略的重要性,因为战术方面你有着丰富的经验的话是可以随时根据敌军的调整而做出改变,而战略一旦制定就很难调整了。
军事上的问题最后不一定是要靠军事手段来解决,但手段是必须的,又过了半个月庐州城之中的汉军已然是士气低落,按边镐的布置即使刘从文孤注一掷弃城而走也不可能突出重围。此时李从嘉的老师高越与冯延巳却到了庐州,他们是封李璟之命前来与南汉使臣谈判的,战局到此汉王也坐不住了,刘从文与数万精锐是他损失不起的。
从三月二十二到三月二十九,谈判桌成了庐州战事延续的战场,李从嘉身为主帅自然也会加入其中,不过比起之前的战事这场谈判对他而言就显得有些乏味了,因为高越冯延巳二人前来之前李璟早就有了授意,淮王也没有什么发挥雄辩之才的余地。而在他眼中如此大胜之下父皇的要求有些过于轻微了,怎么连漫天要价坐地还钱都不会?
最后淮王这个后世的谈判专家还是稍稍发挥了一作用,这一作用就是将南汉的赔偿从黄金三万粮食十万石增加到了四万与十五万石,冯延巳与高越都在上书之中称赞了王爷的应变之能,但在李从嘉眼中这只不过是牛刀试罢了,倘若全权交给他,这个数字至少还要翻上一倍,就是谈判他也会让南汉在今后几年之中无一战之力!
至此庐州战事顺利结束,唐军大获全胜,事后论功行赏上柱国龙虎大将军征南大元帅李从嘉乃是首功,此处得到了全军上下的一致肯定,包括边镐周保等战功赫赫的将军在内,也许淮王并没有表现出什么出色的军事能力,可他的信人用人却是大家都能感受到得,而且淮王的放权绝不是一味的偏信,正是边镐对全局的完善谋划与应变才会如此,李从嘉可以不干预指挥,但你一定要能拿出过硬的安排。
有功必赏,李璟给李从嘉的赏赐正是他多要来物资的一半,对此淮王大笔一挥,自己分文不要,所有的赏金粮食都用来抚恤此次大战中受伤阵亡的士卒,犒劳有功之臣,此举一出全军上下为之大振,大唐淮王再度声名鹊起,第一才子之外又多了一个名将之姿的评价。
而李从嘉本人绝未因此而有任何的亏损,光是名声与人心他就足够收回投资了,而且千万别忘了南汉在这些所在的府库,经过伐楚之战的经历,那些贪墨舞弊之事淮王行来亦是得心应手,而在此战中都有很大收获的众将又岂会在此处与主帅过不去,自然是皆大欢喜!
三月二十八,江淮传来喜讯,淮王妃周娥皇为李从嘉诞下一个麟儿,保大皇帝亲自为这个皇孙起名为李仲寓,原本为儿子起名是李从嘉的事情,可他真的忘了历史上自己的儿子叫什么名字,交给父皇也是表达敬重之情,要知道这也是李璟的第一个皇孙,自然格外重视,当然李从嘉不知道的是他的这个儿子却比历史上早来了七年!
大唐保大十一年四月初八,李从嘉率领大军自庐州凯旋而过,此次父皇之病加上意外所得庐州之战让淮王得到了诺大的名声与实实在在的巨大好处,亦变向增加了他的实力以及在朝中的地位,李仲寓的到来更让李从嘉两世为人的人生变得完满,在信心大增的同时他也不断警醒自己运气不会一直常伴的,接下来才是关键的所在。
五代龙腾第三卷,我可翻云且覆雨终!(未完待续。)
大唐保大十一年展开的这一场与南汉之间的战争并没有产生太多的波折与悬念,正月十八,唐军先锋周保的三万大军到达林县与南汉刘从文所部对峙,在后续大军到达之前双方只是进行了几场规模的战役。南汉军数次示弱意欲诱敌深入聚而歼之,但周保用兵极为沉稳,甚至可以是保守,从未有任何的冒进,使得汉军难觅机会。
待到正月二十三,上柱国龙虎大将军,征南大元帅淮王李从嘉率领后续的七万大军也赶到林县,此时在都虞侯边镐的统一指挥之下唐军开始展开攻城作战,镇江军秦天在左,扬州军彭明在右,还是由周保所部担当攻城的重任,神武将军齐明远则率领五千骑兵游弋待机。
假如周保之前的战略是稳字当头的话,那么在担当起攻城主力的重任之后他就简直是换了一个人,每一战都是身在最前沿指挥作战,有一次更是因为靠近护城河而被边镐叫回一阵臭骂,但当时他是唯唯诺诺随后却是依然故我,有此统领士卒人人用命个个争先,加上周保高明的阵前指挥和层出不穷的攻城战法以及唐军精良的攻城器械,唐军竟在十日之内接连攻克五座县城,大大激励了全军的士气!
一旦处于战时李从嘉这个“征南大元帅”有时候反而就成了个闲人,一路上他与都虞侯对于战事是有着极为深入的沟通的,边镐此人在林虎子的口中都有善战之名,更以韩信当年的名句“多多益善”加以形容,往往战役规模越大,指挥的士卒越多此人便更是挥洒自如!而通过与边镐的交流,李从嘉可以给出四个字的判断。名不虚传!
战地的地形,何处利于骑兵何处利于步兵,何处利于进攻何处利于防守,各个县城的人口及是否容易攻击,上到敌军主帅刘从文,下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游击将军花虎边镐言来莫不是如数家珍。单只是这一份周详就令得李从嘉钦佩不已,此外各种战术的配备以及敌军可能会有的应对,战场季节的天气变化,可以李从嘉能够想到的边镐绝不会不知,而很多他想不到的地方都虞侯也是了如指掌!
≥→≥→≥→≥→,
最让李从嘉在意的就是边镐的心细如发,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用在战争中也是一样,不但对安营扎寨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每次的攻击战术亦是精益求精,战后则立刻召集众将总结得失。军纪更是严谨无比,他甚至可以从敌军与其骡马的排泄物上来判断对方的战力强弱,李从嘉可是闻所未闻,但边将军却能从中出一大段道理来。
有着这样一员战将为自己的副帅李从嘉的确没有什么好担心的地方,除了学习以及偶尔提出自己的一些意见和问题之外他便是放手与之,便是边镐让他兵派将他有时都会推让,军不可有二帅,既然信任对方就要放手让他尽情的发挥。后世的李从嘉一直是这么做得。
当然淮王的谦虚抑己勤学好问也赢得了都虞侯相当的好感,不但放权与自己。有时候他提出的意见还极有作用,比如攻打林县之时的烟攻之法便是出自淮王之手。与这样的一个上司合作对边镐而言也是极为舒畅,表现出来就是对李从嘉格外的尊敬,淮王越是放权他就越要事事与之协商,当然那些需要立刻决断的事情是要排除在外的。
因此淮王在战时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去观察唐军的实际作战,每一回他比阵上疯的周保其实也远不了多少。在他眼中这十万唐军皆不负精锐之名,作战勇敢,战术动作极为熟练,且还是经验丰富服从性极佳,尤其是周保的麾下士卒。似乎比起刘仁赡将军的清淮军还要略胜一筹,与之相比自己精炼的那一万士卒就有着更大一些的差距了,如此一来李从嘉看的就更为细致了,他要吸取所有的长处以利练兵。
而每当战斗结束,淮王的身影总会第一个出现在阵亡士卒尸体所在的营地,第二便是伤病营,边镐与众将最为赞赏的就是淮王的这一,虽然李从嘉不是医者也不会医术,可作为这支军队名义上的最高统帅,当受伤的士卒们看见王爷在第一时间前来对他们嘘寒问暖之时,那种感激可想而知,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他还可以缓解伤兵们的痛苦。
边镐放着庐州城不攻,只是不断拿下周边的县城,而在应对刘从文不断派兵的袭扰之中,齐明远的五千精锐骑兵再度向李从嘉展示了这个兵种强大的战力与机动性,在平坦地形的交锋之中,这五千骑兵绝对是敌军的噩梦,就是一万步卒也难以与之相抗!
庐州城易守难攻,强行攻打不但会造成所部士卒的重大伤亡更会影响唐军高昂的士气,周围县城的防御强度显然与之不成比例,在兵力战力装备占优的情况下边镐选择的战术是逐步蚕食,歼敌主力,此处早在战前他就对淮王有着详细的解释与分析,李从嘉对之业十分认可,战术这个东西没有百战百胜的,都虞侯的选择则极为实用。
在林仁肇为李从嘉描述庐州之战时也曾提到过这一,但当时楚王李景达心气正盛,伐楚之战太过顺利了,他的选择是强攻,从战术上而言也不能错,对唐军的优势楚王还是看的清楚的。可他与都虞侯的不同之处就在事后的应对,边镐能够算到刘从文的种种举动提前做出安排制敌先机,而李景达则是朝令夕改处处落后,两相对比优劣之势极为明显,也在战局上体现出来,在边镐极为有力的侧翼保障之下,加上周保强悍的攻击能力,唐军的进展显得是秋风扫落叶。
“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在李从嘉眼中都虞侯边镐对孙子兵法的运用可谓深刻。之前他便过,刘从文最佳的应对便是以庐州城为根基与唐军展开对耗,利用坚城的稳固加强汉军的机动来抗衡,可也许是上一次庐州之战太过顺利让刘从文也如同李景达一般犯上了犹疑的错误,面对唐军的攻势他的应对始终过于呆板,一旦唐军的攻坚战能力体现出来之后。原本最强一的庐州城因为他患得患失的心理反而成了汉军最大的抱负,四万守军龟缩其中毫无作为,这亦是边镐善兵之功。
到了大唐保大十一年三月初七,唐军已然完成了对庐州周围七处县城的肃清,进而合围庐州,到了此时边镐的战术又变成了围而不打,此处虽是兵法之中的雄城,但却也是南汉从大唐手中夺取不久的,人心上绝不安定。很难做到众志成城。因此围城的时间越长对城中守军的信心打击就越大,假如没有援军前来他们的士气终有一天会被耗尽,但设若对方派援兵前来,边镐的战术就立刻会演变为围打援!
拿下七处县城加上几十场互相之间的攻守,唐军的损失在一万五千左右,但以此为代价边镐取得的成果是歼敌三万,作为攻击的一方战损可以达到一比二足见他战术运用的巧妙!如果此时将南汉换成后周不定还能依靠兵力的雄浑派出强有力的援军来击破唐军外围的围困,但南汉的国力岂能与后周相比?战局至此唐军已然是必胜了。
战前的准备细致。战局中随机应变、无论优势劣势皆能保持冷静的思路,坚定的贯彻自己之前制定的战略。庐州一战,都虞侯边镐用他的指挥为李从嘉展现了一位名将应该具备的所有素质。也让淮王对这个时代的战争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他而言此处的收获是极为巨大的,在之后的江淮之战中他要面对的柴荣与赵匡胤曹彬等人很可能就是边镐这样的将领,想要与之对抗守住江淮绝不是轻易的事情,因为那是后周。一旦战事开启,李从嘉就会变成此时战场上的刘从文。
因此在和边镐商讨请教战局之时李从嘉是经常会把自己代入到弱势的一方去考虑问题,这一也让都虞侯很是欣赏,假如能够做到想敌之所想再提前做出针对性的安排便可百战不殆。他也没有吝啬向淮王传授自己的经验与对战局的把控,刘从文的败局是败在了战略上。一开始太过重视庐州城的得失导致了整个战局的走向,由此便可见开战之前制定战略的重要性,因为战术方面你有着丰富的经验的话是可以随时根据敌军的调整而做出改变,而战略一旦制定就很难调整了。
军事上的问题最后不一定是要靠军事手段来解决,但手段是必须的,又过了半个月庐州城之中的汉军已然是士气低落,按边镐的布置即使刘从文孤注一掷弃城而走也不可能突出重围。此时李从嘉的老师高越与冯延巳却到了庐州,他们是封李璟之命前来与南汉使臣谈判的,战局到此汉王也坐不住了,刘从文与数万精锐是他损失不起的。
从三月二十二到三月二十九,谈判桌成了庐州战事延续的战场,李从嘉身为主帅自然也会加入其中,不过比起之前的战事这场谈判对他而言就显得有些乏味了,因为高越冯延巳二人前来之前李璟早就有了授意,淮王也没有什么发挥雄辩之才的余地。而在他眼中如此大胜之下父皇的要求有些过于轻微了,怎么连漫天要价坐地还钱都不会?
最后淮王这个后世的谈判专家还是稍稍发挥了一作用,这一作用就是将南汉的赔偿从黄金三万粮食十万石增加到了四万与十五万石,冯延巳与高越都在上书之中称赞了王爷的应变之能,但在李从嘉眼中这只不过是牛刀试罢了,倘若全权交给他,这个数字至少还要翻上一倍,就是谈判他也会让南汉在今后几年之中无一战之力!
至此庐州战事顺利结束,唐军大获全胜,事后论功行赏上柱国龙虎大将军征南大元帅李从嘉乃是首功,此处得到了全军上下的一致肯定,包括边镐周保等战功赫赫的将军在内,也许淮王并没有表现出什么出色的军事能力,可他的信人用人却是大家都能感受到得,而且淮王的放权绝不是一味的偏信,正是边镐对全局的完善谋划与应变才会如此,李从嘉可以不干预指挥,但你一定要能拿出过硬的安排。
有功必赏,李璟给李从嘉的赏赐正是他多要来物资的一半,对此淮王大笔一挥,自己分文不要,所有的赏金粮食都用来抚恤此次大战中受伤阵亡的士卒,犒劳有功之臣,此举一出全军上下为之大振,大唐淮王再度声名鹊起,第一才子之外又多了一个名将之姿的评价。
而李从嘉本人绝未因此而有任何的亏损,光是名声与人心他就足够收回投资了,而且千万别忘了南汉在这些所在的府库,经过伐楚之战的经历,那些贪墨舞弊之事淮王行来亦是得心应手,而在此战中都有很大收获的众将又岂会在此处与主帅过不去,自然是皆大欢喜!
三月二十八,江淮传来喜讯,淮王妃周娥皇为李从嘉诞下一个麟儿,保大皇帝亲自为这个皇孙起名为李仲寓,原本为儿子起名是李从嘉的事情,可他真的忘了历史上自己的儿子叫什么名字,交给父皇也是表达敬重之情,要知道这也是李璟的第一个皇孙,自然格外重视,当然李从嘉不知道的是他的这个儿子却比历史上早来了七年!
大唐保大十一年四月初八,李从嘉率领大军自庐州凯旋而过,此次父皇之病加上意外所得庐州之战让淮王得到了诺大的名声与实实在在的巨大好处,亦变向增加了他的实力以及在朝中的地位,李仲寓的到来更让李从嘉两世为人的人生变得完满,在信心大增的同时他也不断警醒自己运气不会一直常伴的,接下来才是关键的所在。
五代龙腾第三卷,我可翻云且覆雨终!(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