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六 忠义郡王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忠义郡王?”刘龑听了之后不由得吃了一惊。
忠义郡王刘献之,今年仅仅十七岁而已。是已故的皇叔晋王刘潜的三子。在两年前的晋王之乱时,年仅十五岁的他骗取父亲信任回到太原,然后便将刘潜的部将一网打尽,毅然站到了父亲的敌对面,宣布效忠朝廷,讨伐叛贼刘潜。正是由于他的倒戈,才使得朝廷能够在短时间内平定了晋王引发的叛乱而不至于伤筋动骨,事后刘龑得知这一系列事情都是李太后的阴谋,为的就是剪除宗室的势力。因此刘献之此举实在是大功一件,也因为如此,刘龑得以放过了刘潜的亲族,只是将他们流放了事,从而保存了这一支宗室,而刘献之也因此得以被封为忠义郡王之位。
被封为郡王之后,刘献之交出了太原的兵权,乖乖来到京城居住,来到京城以后一直深居简出,从不和任何人来往。可以说刘献之所表现出来的恭敬和避嫌的态度还是令人满意的,不过刘龑的心中却始终有个疙瘩——这个刘献之是个懂得趋利避害的人,为了保存自己和家族的利益他不惜牺牲了自己的父亲,这样的人不管表现出来的态度如何,实际能否信任还是得大≠■,大的打个问号的。
如今这位闲散王爷一反常态突然要求接见,究竟是有什么事情呢?
刘龑想到这里便道:“有请。”
不多时,刘献之走了进来。时隔两年,刘献之长高了不少。已经是一个青年的模样了,只是身形依然消瘦。脸上还是带着几分病容。他亦步亦趋的来到刘龑面前,双膝跪倒道:“臣弟参见皇上。吾皇万岁。”
“献之啊,一向少见,听说你身体一直有恙,朕也不曾去看望过你,如今身体可大安了?”刘龑嘴上这么说,却并没有让他站起身来。
“劳皇上惦记,臣弟的身体生来虚弱,赖这些日子在京城调养得当,已经有了些起色。”
“哦。如此甚好。献之应该好生保养身体才是,何以突然来此?想是有什么紧要事情要来找朕?尽管说来,朕会尽可能满足你的要求的。”
刘献之继续跪在那里磕头道:“臣弟此来非为自己,乃是向皇上进言的。”
“哦?是什么事?”
“回皇上,此次黄河决堤,背后虽另有原因,却事关重大,请皇上务必谨慎处理!”
刘献之的话让刘龑更加吃惊,自己密查此事除了伍思成外并无外人知道。刘献之却是从何处听说此事的?当下刘龑看了伍思成一眼,伍思成微微摇了摇头,示意自己这里绝不可能走漏风声。
刘龑这才道:“这却怪了,朕竟不知此事从何说起。献之。快坐下,慢慢说来。”
刘献之谢了座,侧着身在椅子上坐下。道:“启禀皇上。当初家父在太原有一名马童,因不慎伤了家父的坐骑。因此来求臣弟,臣弟便在卫州给他谋了个小吏的差事。近日卫州遭灾。他家被大水冲毁,不得已又来投奔臣弟。从他口中臣弟得知了一件大事。此次决堤并非全是天灾,也是人祸所致。这些年来,卫州地区的黄河堤坝翻修重南轻北,以致于今年北岸溃堤之祸。而这南岸之所以成为重头,竟是因为南岸河堤下的农田都是威远将军的封地之故。”
刘龑和伍思成对看了一眼,心下各自明白。这哪里是什么马童犯错,根本就是他故意安插在那里的眼线,若非如此一个小小马童竟然敢来投奔郡王殿下?此人必是刘献之亲信无疑。可他现在突然来提及此事,究竟有什么目的?
刘龑干咳了一声,道:“竟有这等事?若非献之说出内情,朕竟被瞒过了。”
刘献之微微一笑,道:“皇上恕罪。臣弟对于少监大人近来的作为略有些耳闻,相信这件事情皇上也已经知道其中奥妙了吧?”
刘龑心头大震,这个刘献之平时深居简出,可实际上却对朝堂上下的事情了如指掌!非但如此,就连伍思成近来的活动都在他的掌握之中,那可完全是在秘密进行的调查啊!此人平时韬光养晦,暗中却广布眼线,究竟有何目的?他现在突然到访又和盘托出此事,又是为了什么?
看见刘龑神色有变,刘献之再次跪倒在地,道:“请皇上不要误会,臣弟绝无不利朝廷的举动。臣弟此来,只是推断皇上会为如何处理此事感到为难,此事牵扯太大,无论办与不办,都不符合皇上的心思,因此臣弟这才求见皇上,愿为皇上进献一策以供皇上驱使而已!”
刘龑的脸色这才恢复平常,道:“献之且试着说说该如何处理此事。”
刘献之磕了一个头,道:“臣弟遵旨。此事虽是官员因阿谀威远将军所致,然威远将军自然也脱不了干系。若是秉公办理则势必牵连平国公和皇后陛下,朝中必然因此再起波澜;若不办理,则难伸张国法,有愧于死去的百姓。事成两难,无法取舍。臣弟有一策,请皇上定夺。若是真的因为此事法办威远将军,威远将军多少有些委屈,况且此次大灾威远将军也出了十万两白银,十万斛粮食帮助救灾,也是有功之人。臣弟浅见,不如以此事为由,对威远将军加以封赏,以表彰他仗义疏财以救国难的义举,至于赏赐么,不如就将卫州黄河北岸的土地封赏给他,如此一来,黄河南北都是他的地,官员们要溜须拍马也不能厚此薄彼了,况且他为了自己封地,也必然对堤坝安危处处留意。如此一来首先可避免类似灾害再次发生,其次也给平国公和皇后陛下留了颜面,三来可以防止朝堂因此发生波动,以维持政局的稳定。”
刘龑听了忍不住微微点头,这样确实两全其美,便道:“那这些造成灾害的官员便无法处理了。”
刘献之磕头道:“陛下也知道这些官员在此次救灾过程中颇为尽心尽力,姑且念其有补过之心加以宽容为上。可是为了震慑这些人如此举动,不如重重赏赐卫州周边那些平时清廉自守,刚正不阿的官员。如此一来,这些人便都明白陛下已经知道他们平日收受贿赂,私相勾结的事情了。若还是执迷不悟,陛下再办他们时便牵扯不到威远将军身上了。”
刘龑听了不禁笑了起来:“如此正是便宜他们了,不过献之所说确是两全之计。至于这些清廉的官员的名单......”
“皇上只问少监大人便是,臣弟不便多言。”刘献之微微抬起了头笑道。
这是刘龑第一次对于这个堂兄弟有了比较正面的认识,刘献之是个城府极深的人没错,不过他的见识也的确有过人之处。
从这一刻起,刘献之正式进入了刘龑的视线范围之内,之后他便将刘献之纳入重点监视的对象之中。理由很简单,那就是刘龑有意起用这个闲散的郡王为自己所用,在此之前必须彻底了解他的一举一动。
而刘献之的进言固然很好的解决了这次的危机,却也留下了一些隐患,以致于在之后引发了不小的麻烦。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而且为了他这个计策擦屁股的也不是他本人,而是另一个麻烦人物。(未完待续。。)
“忠义郡王?”刘龑听了之后不由得吃了一惊。
忠义郡王刘献之,今年仅仅十七岁而已。是已故的皇叔晋王刘潜的三子。在两年前的晋王之乱时,年仅十五岁的他骗取父亲信任回到太原,然后便将刘潜的部将一网打尽,毅然站到了父亲的敌对面,宣布效忠朝廷,讨伐叛贼刘潜。正是由于他的倒戈,才使得朝廷能够在短时间内平定了晋王引发的叛乱而不至于伤筋动骨,事后刘龑得知这一系列事情都是李太后的阴谋,为的就是剪除宗室的势力。因此刘献之此举实在是大功一件,也因为如此,刘龑得以放过了刘潜的亲族,只是将他们流放了事,从而保存了这一支宗室,而刘献之也因此得以被封为忠义郡王之位。
被封为郡王之后,刘献之交出了太原的兵权,乖乖来到京城居住,来到京城以后一直深居简出,从不和任何人来往。可以说刘献之所表现出来的恭敬和避嫌的态度还是令人满意的,不过刘龑的心中却始终有个疙瘩——这个刘献之是个懂得趋利避害的人,为了保存自己和家族的利益他不惜牺牲了自己的父亲,这样的人不管表现出来的态度如何,实际能否信任还是得大≠■,大的打个问号的。
如今这位闲散王爷一反常态突然要求接见,究竟是有什么事情呢?
刘龑想到这里便道:“有请。”
不多时,刘献之走了进来。时隔两年,刘献之长高了不少。已经是一个青年的模样了,只是身形依然消瘦。脸上还是带着几分病容。他亦步亦趋的来到刘龑面前,双膝跪倒道:“臣弟参见皇上。吾皇万岁。”
“献之啊,一向少见,听说你身体一直有恙,朕也不曾去看望过你,如今身体可大安了?”刘龑嘴上这么说,却并没有让他站起身来。
“劳皇上惦记,臣弟的身体生来虚弱,赖这些日子在京城调养得当,已经有了些起色。”
“哦。如此甚好。献之应该好生保养身体才是,何以突然来此?想是有什么紧要事情要来找朕?尽管说来,朕会尽可能满足你的要求的。”
刘献之继续跪在那里磕头道:“臣弟此来非为自己,乃是向皇上进言的。”
“哦?是什么事?”
“回皇上,此次黄河决堤,背后虽另有原因,却事关重大,请皇上务必谨慎处理!”
刘献之的话让刘龑更加吃惊,自己密查此事除了伍思成外并无外人知道。刘献之却是从何处听说此事的?当下刘龑看了伍思成一眼,伍思成微微摇了摇头,示意自己这里绝不可能走漏风声。
刘龑这才道:“这却怪了,朕竟不知此事从何说起。献之。快坐下,慢慢说来。”
刘献之谢了座,侧着身在椅子上坐下。道:“启禀皇上。当初家父在太原有一名马童,因不慎伤了家父的坐骑。因此来求臣弟,臣弟便在卫州给他谋了个小吏的差事。近日卫州遭灾。他家被大水冲毁,不得已又来投奔臣弟。从他口中臣弟得知了一件大事。此次决堤并非全是天灾,也是人祸所致。这些年来,卫州地区的黄河堤坝翻修重南轻北,以致于今年北岸溃堤之祸。而这南岸之所以成为重头,竟是因为南岸河堤下的农田都是威远将军的封地之故。”
刘龑和伍思成对看了一眼,心下各自明白。这哪里是什么马童犯错,根本就是他故意安插在那里的眼线,若非如此一个小小马童竟然敢来投奔郡王殿下?此人必是刘献之亲信无疑。可他现在突然来提及此事,究竟有什么目的?
刘龑干咳了一声,道:“竟有这等事?若非献之说出内情,朕竟被瞒过了。”
刘献之微微一笑,道:“皇上恕罪。臣弟对于少监大人近来的作为略有些耳闻,相信这件事情皇上也已经知道其中奥妙了吧?”
刘龑心头大震,这个刘献之平时深居简出,可实际上却对朝堂上下的事情了如指掌!非但如此,就连伍思成近来的活动都在他的掌握之中,那可完全是在秘密进行的调查啊!此人平时韬光养晦,暗中却广布眼线,究竟有何目的?他现在突然到访又和盘托出此事,又是为了什么?
看见刘龑神色有变,刘献之再次跪倒在地,道:“请皇上不要误会,臣弟绝无不利朝廷的举动。臣弟此来,只是推断皇上会为如何处理此事感到为难,此事牵扯太大,无论办与不办,都不符合皇上的心思,因此臣弟这才求见皇上,愿为皇上进献一策以供皇上驱使而已!”
刘龑的脸色这才恢复平常,道:“献之且试着说说该如何处理此事。”
刘献之磕了一个头,道:“臣弟遵旨。此事虽是官员因阿谀威远将军所致,然威远将军自然也脱不了干系。若是秉公办理则势必牵连平国公和皇后陛下,朝中必然因此再起波澜;若不办理,则难伸张国法,有愧于死去的百姓。事成两难,无法取舍。臣弟有一策,请皇上定夺。若是真的因为此事法办威远将军,威远将军多少有些委屈,况且此次大灾威远将军也出了十万两白银,十万斛粮食帮助救灾,也是有功之人。臣弟浅见,不如以此事为由,对威远将军加以封赏,以表彰他仗义疏财以救国难的义举,至于赏赐么,不如就将卫州黄河北岸的土地封赏给他,如此一来,黄河南北都是他的地,官员们要溜须拍马也不能厚此薄彼了,况且他为了自己封地,也必然对堤坝安危处处留意。如此一来首先可避免类似灾害再次发生,其次也给平国公和皇后陛下留了颜面,三来可以防止朝堂因此发生波动,以维持政局的稳定。”
刘龑听了忍不住微微点头,这样确实两全其美,便道:“那这些造成灾害的官员便无法处理了。”
刘献之磕头道:“陛下也知道这些官员在此次救灾过程中颇为尽心尽力,姑且念其有补过之心加以宽容为上。可是为了震慑这些人如此举动,不如重重赏赐卫州周边那些平时清廉自守,刚正不阿的官员。如此一来,这些人便都明白陛下已经知道他们平日收受贿赂,私相勾结的事情了。若还是执迷不悟,陛下再办他们时便牵扯不到威远将军身上了。”
刘龑听了不禁笑了起来:“如此正是便宜他们了,不过献之所说确是两全之计。至于这些清廉的官员的名单......”
“皇上只问少监大人便是,臣弟不便多言。”刘献之微微抬起了头笑道。
这是刘龑第一次对于这个堂兄弟有了比较正面的认识,刘献之是个城府极深的人没错,不过他的见识也的确有过人之处。
从这一刻起,刘献之正式进入了刘龑的视线范围之内,之后他便将刘献之纳入重点监视的对象之中。理由很简单,那就是刘龑有意起用这个闲散的郡王为自己所用,在此之前必须彻底了解他的一举一动。
而刘献之的进言固然很好的解决了这次的危机,却也留下了一些隐患,以致于在之后引发了不小的麻烦。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而且为了他这个计策擦屁股的也不是他本人,而是另一个麻烦人物。(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