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文学 > 猛士回明 > 第三百一十二章 北京城里的稀奇事

第三百一十二章 北京城里的稀奇事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一秒记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说阅读。

    如果说哪里还有“冰火两重天”的话,现在当数北京城莫属了。

    这里说的“冰火两重天”,并不是说天气,是在说北京城里的怪事儿。

    说是怪事,其实也谈不上,如果问问北京城的老百姓,他们会悄悄说,现在的北京城跟崇祯年间差不多了。

    当初崇祯朝的官员们把多尔衮将错就错地接进北京城,北京城就成了大清朝的国都。

    按说大清朝定鼎北京之后,还是采取了一些有利于恢复生产的政策,头两年除了剃发易服之事弄得人心惶惶,北京城的百姓们还是认为大清朝廷比崇祯朝的横征暴敛要好上不少,慢慢人心也就定了下来。

    结果大清摄政王贪心不足,妄图一统天下,一统天下无可厚非,却非要对我汉族百姓举起屠刀,若有不服者,屠城之举屡现,乃招至上天震怒,派来几位天使拯救汉族百姓。

    几位天使虽不是神仙,但用的却是神仙手段,豫亲王就在扬州城下折戟而归,从此大清朝似乎就走了下坡路。

    后有大清“巴图鲁”鳌拜率军对南京城拼死一击,竟灭了南明朝廷,当时的北京城可真热闹,那些没见识的人仿佛觉得天下已经大定一般,却没想到比南明朝廷厉害得多的南京政府出现了。

    北京城的百姓们一开始并不知道“政府”是啥玩意儿,但时间久了,大家也都明白了,其实这政府与朝廷差别也不大,都是管着天下事的,只不过没有皇帝罢了。

    这南京换了个“政府”,天下就再也没有安宁的时候,似乎天天都在打仗,普通老百姓也管不了更多,只要仗不打到家门口,日子总是要过的。

    过日子总要分过好日子和歹日子。但北京城里城外的百姓这些年似乎就没过上过好日子,看看几个城门外那成堆的乞丐就知道了,老北京会告诉你,这跟崇祯年间差不多。

    其实这些乞丐并非都是流民。不少人还是有田有地的,只是正值青黄不接之时,朝廷却在大肆征收军粮,不少百姓家里的种粮都被搜刮一空,更谈不上糊口了。不能呆在家里饿死,到京城皇城根下乞讨虽然丢人,但有时会遇到个把善人,总能吊着命。

    老百姓们不知道为啥朝廷会这么缺粮,按说这两年总的来说也算风调雨顺,不象崇祯朝那样老天总是不开眼,半年时间都不下一滴雨。

    多尔衮当然知道为啥北方这么缺粮,自从灭了南明朝廷,南京政府不肯承认与南明朝廷达成的开放运河的协议,从那时起。京城的粮价就一天贵过一天了。

    西北诸省虽然这两年老天算是开了眼,再也不缺水了,但这些省份都是连年战乱,几乎是十室九空,空有田地却无人耕种。再说即使这些省份有了粮食,再运往京城,那也在路上就消耗了大半,哪里供得上北京城。

    好在洪承畴那里还算争气,自从占了两湖之后,把这两省经营得不错。这几年京城就指着两湖的粮食维持着。

    多尔衮是在京城的粮价涨到三两多银子一石的时候起了撤回关内的心思,他并不知道即便是退回了关内,南京政府和那位天使大都督会不会就此放过他们,多尔衮估计他们不会。因为他在《中华日报》上看到过“宜将剩勇追穷寇”的句子。

    这个念头一起当然就会跟身边的人说说,多尔衮甚至都跟范文程谈过这事,范文程不置可否,自从吴三桂叛逃大清之后,他现在已经很少建言献策了。

    让多尔衮和众多满人大臣没想到的,这个消息刚刚传出去。皇上那儿就收到了无数的奏章,内容无非就是大清远没到山穷水尽的地步,现在也远不是谈撤回关内的时候。

    皇上收到这样的奏章并不稀奇,稀奇的就是这些奏章竟全是汉臣们写的,一个满臣都没有。

    多尔衮在武英殿里给小皇上说的时候还带有一些自豪,说大清朝廷甚得人心,看这些奏折就知道了。

    大学士冯铨的奏折就写得花团锦簇,他从大明朝气数已尽说起,说大清皇帝入关夺取天下乃是天命所归,尽管目前朝廷遇到了些困难,但这些困难只是暂时的。

    冯铨在奏折里说,南京政府的那几个头头脑脑的,几个所谓的“天使”他在南京都见过,除了会摆弄一些奇技淫巧的东西,不过都是平常人,大清朝廷有圣明的皇上和皇叔父摄政王的英明领导,没有惧怕他们的理由。

    冯铨还从曲阜孔家派人不远千里来找投靠朝廷,分析出南京政府不尊圣人之道,时日久了,必为天下读书人所摒弃,其必不得长久。

    如果说冯铨的奏折只是从理论上分析了大清朝廷的神圣性、合法性和南京政府的妖孽性,以此来判断大清是不可战胜的,那么有些汉臣在奏折里切切实实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多尔衮已经让人把这些建议分门别类,准备召开专门的廷议来考虑是否施行。

    当着小皇帝的面大家都没说,不过当小皇帝退下去之后,索尼就毫不客气地指出:“不要以为这些汉臣都是为了我大清的,只不过南京的那帮人过来了,他们就再也没有官做了。前明朝的大臣们他们都是挑着用,这些汉臣在他们眼是算是‘汉奸’吧?又怎么会用他们?”

    多尔衮白了一眼索尼,有些怪这老头总是不识时务,这个道理他何尝又不明白?只是到了这个时候,不过是用这些来聚聚人心罢了。

    尽管武英殿里留下来的绝大部分都是满臣,但范文程还是被多尔衮给留了下来,被索尼这么一通直说,多尔衮觉得有些难堪,把目光看了范文程,希望他能帮自己说几句话。

    “不过以臣看来,这并非是坏事,只要这些大臣们还必须依靠我大清朝,那么他们自会尽心尽力做事,从这个上面说,朝廷还是可以对给朝廷献了可用之策的汉臣给予奖赏。如此既可安其心,也可令人更加用心为我大清做事。”范文程当然理解多尔衮的意思,想了半天,他也只能从这个上面帮多尔衮说说话了。

    户部尚书巴哈纳站了起来。刚想说什么,多尔衮瞪了他一眼,巴哈纳看了一眼多尔衮,摇了摇头又坐了下去。

    “巴哈纳,你有话就说。不就是户部已经无银无粮了吗?还有什么说不出口的?”看到多尔衮不让巴哈纳说话,另一位皇叔父摄政王济尔哈朗冲巴哈纳说道。

    这要搁以前,济尔哈朗是不会逆了多尔衮的意思,但自从大清国的军队在战场上连战皆败,满人大臣开始对多尔衮多有不满,济尔哈朗对多尔衮的专权当然也很有意见,以前都忍住了,今天终于忍不住要发发牢骚了。

    多尔衮转头看了一眼济尔哈朗,济尔哈朗却正襟危坐,目不斜视。并不理睬多尔衮的眼光。

    巴哈纳看着龙椅下面的两个坐在椅子上的人明争暗斗,不知道该不该把话说出来,站在那里进退两难。

    多尔衮也不知道该说什么,现在朝廷确实遇到了大难处,为了应付南京国防军的进攻,朝廷不得不一带扩充军队,现在总人数已经超过百万,如此庞大的军队朝廷养起起来已经十分困难。

    更何况现在的新军根本就是个花钱吞金的怪兽,光是养着京城的六七万新军就要抵养以前的五十万军队了,多尔衮知道洪承畴在两湖也是练了不少类似新军的队伍。不知道他是怎样应付下来的。

    多尔衮以前也曾听说崇祯朝时大明户部的银库里只剩下五百两银子,当时觉得不可思议,诺大个帝国,如何还比上一个家庭?现在轮到自己当家了。才觉得这些传闻绝非虚言。

    “这帮汉人只知道上奏折,难道你们就不知道给朝廷敬献点银子吗?”多尔衮看了一眼撂得高高的汉臣们上的奏折,心里恨恨地想道。

    “敢问摄政王,如今国防军兵临沧州,这沧州府离京城已经近在咫尺,老臣听闻前日又损了三四万人马。而前线逃往国防军的汉军士卒不计其数,沧州乃是北京的门户,倘若沧州一失,我大清朝必危矣,不知道摄政王欲作何打算?”

    索尼当然也知道大清朝廷财政的窘况,但现在谈起这些没有丝毫用处,谁也不能在这武英殿上变出银子来不是,索尼这才把话题转到了战场上。

    听到索尼说到沧州战事,多尔衮的脸色更加难看。国防军在沧州不战而战,与大清军队对峙了近一个月,就是不动手,大清军队中的汉军士气日益低落,起了异心的人不计其数,如果不是谭泰在沧州采取了连坐的法子,恐怕汉军大半都已经跑到国防军那儿去了。

    这种剑悬在头上不落下来的感觉真是让人太难受了,多尔衮这些日子每天都睡不好觉,即使睡着了也会从恶梦中惊醒。

    归德战役的结果早就报到了京城,听说豪格丢了归德城,多尔衮大怒之下就要严惩豪格,倒是太后专门派人把他找了去,要他这次务必放过豪格,就算看在她的面子也不要太过为难豪格。

    就在多尔衮考虑是不是放过豪格的时候,又是老索尼跟他说,河南战场上豪格并不算失败,大清主力尚存,要多尔衮跟豪格说,把大清骑兵当初的入关袭扰的劲头拿出来,一要保住河南的粮道,二要让国防军不得安宁。

    多尔衮尽管对索尼很是厌烦,但又不得不承认这老家伙很多时候话都说到点子上了,这才决定放过豪格,专门给豪格下了一道谕旨,要他在河南务必守住粮道,同时要对国防军不断袭扰,让他们也不得安宁。

    只是沧州前线局势糜烂,谭泰虽然稳住了军队,但显然对国防军毫无办法,如此被动防守,沧州失守是迟早的事。

    索尼说到沧州战事,倒是把武英殿上的众人注意力都吸引了过去,再也没人关心户部是不是没有银子了。

    “新军练了这么久,眼见沧州城就要不保,新军难道还要窝在京城吗?”

    虽然大家不再提户部的事,但谁都对沧州战事提不出有用的主意来,大殿里静了半天,又是索尼出班说道。(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