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暴发机会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重生之都市仙尊、花娇、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实话实说,其实在洪衍武看来,这位水产公司的周副总的出发点还是好的。
虽然不乏有个人沽名钓誉之嫌,可他本意也确是想把海参价格降下来,让老百姓获得些实惠。
但可悲的却是他是个极其不懂业务,但又挺自以为是的人。发布的这个命令纯属典型的“拍脑袋”政策,天马行空的想当然,完全脱离了实际情况。
事实上,滨城的海参根本就没有实施降价的基础。就这道降价命令,不但恐怕难以实现周副总的初衷,最后适得其反,导致海参价格异常飙升的可能性倒是大大地存在。
为什么这么说呢?
洪衍武在这给“海碰子”们普及了一点今天所共知的市场经济学观点。那就是商品真正值钱与否,根本就不是人为定价所能够决定的,而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
说白了就是“物以稀为贵”,并且这一点,对任何商品来说都是一样。
有句话说得好,“要知海上事,须问打渔人”。
其实这几天通过在库房的调查,洪衍武还顺便搞清了一组真实的、已经发生的数据,那就是滨城近几年来海参的年产量。
他跟几位资格颇深的老库管都讨教过,知道了滨城在“运动”前,渔业产量最高的时候无非是每年万吨左右的鲜海参,换算成淡干参那就是三四百吨。
“运动”之后,由于各行各业生产荒废,海参产量也逐年递减,迅速降至到每年两千余吨的左右,近年的淡干参也就只能出不到百吨了。
那么今年,即使是按水产公司预计的产量倍增,也无非就是二百吨的淡干参罢了。
至于滨城“海碰子”们,虽然人数众多,大致有数千人左右,但水平又参差不齐,采捕方式也相当落后。即使按四千人,每人五十斤淡干参的均量计算,顶天了,也就是全年一百吨淡干参的捞捕量。
这样一来,今年滨城海参最大的总量也就能估算的差不离了。滨城官方、私人加在一起,也超不过三百吨淡干海参。
并且实打实的说,滨城的海参供应其实就从没有充足过,若以本地城市人口算,渔业状况最好时候,产量也就够每人分到二两淡干海参的。
同时淡干海参却是不多的、能够长期保存的海货,每年滨城都要向全国各大城市的知名酒楼饭庄大批供货。
再说滨城本地经营海鲜的饭店有多少呢?来滨城出差的流动人口又有多少呢?就更别说滨城这个海滨城市因为风景秀美,每年还要接待不少来疗养的高官领导和外国宾客了。
所以水产商店和各大饭馆才会常常断档,即使水产商店有海参,也难以见到到三十头的顶级货色。
而这一点,正是洪衍武一开始就决定要炒卖海参的基础,同样是他一直以来,能把海参迅速推销给滨城往来旅客的根本原因。
那么既然已经谈过了洪衍武自己研究和推敲的数据。也就有必要再谈一谈周副总依仗的那些调研结果和预估数据了。
照洪衍武看,周副经理实在是不应该把这些玩意太过当真。
因为第一这些数据还未曾发生,与洪衍武调查过去实在发生的数据不同,中间存在的变量太多。
第二就是咱们官方的估算方式本身也太有特色了,基本属于报喜不报忧一类的,像多年前的“放卫星”事件带来的这种风气犹未散去。
唯一肯定的倒是这种估算和数字肯定有水分。设想一下,基层通过层层领导上报,其中总有人会行博领导欢颜之举,只不过是问题多少罢了。
更何况换句话说,即使这些数字的确是真实的,那也不能忘了“天有不测风云”这一说呢。
海参可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它不是工厂里生产出来的,也不是农民一挥锄头随便就刨出一大筐的玩意。
那完全是靠大海自然孕育出来的,生长周期缓慢,对生长环境要求也挑剔。还得靠人潜入海下一把把捞出来,捞出来后还得做好后期加工。
而这些环节,哪一步都存在着不可控的因素,也与天气和环境变化息息相关。万一哪一个环节要出了问题,都能让海参产量产生重大损失。
所以周副总这么干,风险绝对大于把握,百分之九十九是要出状况的。
既然这样,那么无论怎么看,怎么说,海参这玩意也是“供不应求”四个字。
而只要这一条不产生根本性的逆转,那海参就永远会是市场上的抢手货,价格根本就不可能只靠一个官方定价,就实在地降下来。
与之相仿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市面上的那些紧俏商品的代表——“三转一响”了。
由于我国目前工业水平有限,产量不能满足全民的需要。这些本来很普通的轻工业商品不仅价格居高不下,要买还得凭票。
而老百姓要弄到这些商品,光凑齐工业券就得额外费一番心力,甚至花上一笔费用,那还都趋之若骛、心甘情愿呢。
这些产品最紧缺的时候,还得买礼物搭人情。可无论付出多少代价,只要能买到手就谢天谢地了,根本没人觉得亏……
洪衍武是洋洋洒洒说的挺痛快,可他讲的东西尽管逻辑清晰,有理有据,终归超越了这个年代的认知。
“海碰子”们的文化水平又都不怎么高,其实听了半天,大多数人还是半懂半不懂。于是有人就忍不住开始表示质疑了。
比如“虾爬子”就说,“那‘三转一响’可和海参可不一样,那都是能反复使用的生活必需品,不买你就没的用。海参可是吃了就没了呀?老百姓就算不吃它也能过日子。而且‘三转一响’的官价本身就高,海参的价钱现在可是降了呀,它们之间又怎么能做比较呢?”
他的话让许多人都跟着点头,显然这也是大多数人的看法。
只是这个问题在今天看,却显得有点幼稚可笑了。洪衍武当然没被问住,坦坦然又举了一个例子。
“不是必需品又怎么啦?官方定价低又怎么了?你们难道忘了茅台酒了吗?”
确实,要这么说,茅台酒应该是一个更恰当的实例。
因为茅台同样是比较奢侈的消耗品,老百姓的日常对这个东西很少有需求。并且官方定价才八块钱。谁家碰到值得庆贺的喜事,要真想买个一瓶两瓶,也几乎人人都买得起。
但实际情况却又不是这样的。正因为茅台酒产量有限,虽然官方定价不高却绝对无法惠及大众。
对身居高位有门路的人,它当然就是八块钱。可没这路子的老百姓,你就只有找能弄到手的人乖乖加钱了,二十是它,三十是它,四十、五十也是它。
像前一阵,洪衍武为了“大将”婚礼,通过招待所谢经理买到的茅台就是二十块一瓶。
那还是商业系统内部的友情价呢,而且再想多买也没有了,一箱12瓶就是谢经理最大的能力了。要不怎么还送了谢经理两瓶呢?
没办法,官价定的再低,买不到货一切瞎掰。
实际上在这个年代,社会上的所有商品一直就存在“双轨制”,国家后来正式发现这个情况严重,不得不发布相关管理政策时,那早已经是后知后觉了。
这个例子一举出来,“虾爬子”就没话说了,他不得不承认这是真实的客观存在。
可“巴蛸”想了想,还是有一个挺关键的问题不明白。他就问,要是按照洪衍武这个理论,海参的价格也应该像茅台一样,远比水产商店的价格要高出一大截才对呀?可为什么现实中却是截然相反呢?
这个问题,洪衍武也没为难,他想了想,很快就切中要害地做出回答。
“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茅台这种东西,民间可没法自行生产,能搞到的渠道必定要通过官方。但能捞海参的‘海碰子’可就多了。从产量上看,‘海碰子’每年的一百吨,基本可以撑起滨城海参产量的半壁江山了,绝对是最有效补充货源。”
“再加上‘海碰子’私卖海参属于闲散交易,难以形成规模,在交易价上缺乏共识,一旦着急用钱就急着低价出售,最关键是交易对象还找错了。价儿要能卖的上去才怪呢。”
“不过要说其中没人靠卖海参发财也不尽然,那些每年旺季跑到海边成批收购的主,就是懂得海参真正价值,能够高价再倒手卖出去的精明人。”
这几句话一说,再没人有疑问了。洪衍武讲述的道理既符合逻辑又符合人情,还有实证,完全是天衣无缝的让人信服和敬佩。
尽管“海碰子”们的理解能力参差不齐,有些理论上的东西,很多人还消化不了。可话说到这份上,各人觉得耳目一新的同时,多少都理解了一些经济道理和经济现象。
至少很多人都开始感到这次海参降价,并不像表面上那样来势汹汹。海参的价钱,也似乎的确应该往上走走才对。
甚至像“虾爬子”这样脑瓜灵活的人,还隐隐觉出里面,像是真有些说不出的好机会。便忍不住沉默地琢磨起来,想再细细咀嚼其中的道道儿。
这时,一直没言声的“大将”可旁观得有点不耐烦了。
他不但是听得最明白的人,也是最信任洪衍武的人,就直接对洪衍武说,“你是我们的财神爷,也是我们的头,这里面的事儿更没人比你整得明白,不听你的还能听谁的?依我看,别这么麻烦了,你就直接告诉我们该怎么办就得了!一切还是由你安排,我们信你!”
“大将”这句话效果明显,当时就让怔楞了半天的人醒悟过来,口口声声地随之附和起来。
不用说,经过的那些事儿早就让他们对洪衍武的赚钱能力无法质疑,谁没事还非较劲跟人家比这个呢?
没了“飞蟹”,又有“大将”带头鼎力支持,这个小团体很容易就达到了完全一致。
但说的口干舌燥的洪衍武也没因此得意忘形,他喝了口水,仍旧是一副和和气气,不温不火的态度。
他说在这种事关大家利益的事儿上,不能有半点马虎,总得尽量解释清楚,才能让大家放心地支持他。而他说刚才跟大家说了这么多,主要就是为了说明以下几点。
一,他能保证,即使是最差的结果,大家的利益至少绝不会比现在少。
二,由于海参降价毫无实际基础,货源很难保证供应。他判断持续时间应该不会很长,而且水产公司坚持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
三,这种情形下,他还能断定,海参降价空间相对有限,反倒涨价的空间无限。
在他看来,哪怕官价真是一降再降,“海碰子”私下交易的价钱因为本来就不高,再低个一两块也就到头了。
因为海参毕竟不是茄子,一亩地就能收好些,卖不掉就会烂掉。价格要真低到一定程度,相信只要不急需用钱,“海碰子”们是宁可砸手里,也不会贱卖掉的。
至于说存在涨价的契机。这一方面是由于降价导致官方库存会迅速消耗掉。另一方面“海碰子”也会因价格走低,不再热衷于捞海参,同时在价格还能接受的情况下,也会更着急把存货出清。
但无论怎样,这些都会直接导致市面上现货减少,如果最后周副总指望的货源真出了问题。恰逢需求旺季,那滨城的海参价格掉头是必然会出现。
物极必反,像这种强压下的价格反弹,相信其上涨速度和程度都会加倍迅猛夸张!也是绝对无人可以阻止的!
所以要这么看,谁还能说这次降价不是一件好事呢?
最后这一番话,绝对是定盘星,给“海碰子”们又全听傻了。
“虾爬子”就问,“你的意思是,海参价格很快就能上涨?那现在卖的人岂不是亏定了?我们应该趁价低多收才对呀!”
“三戗子”也说,“还能比以前更高吗?那这位周副总不是帮了咱们的大忙吗?这……可能吗?”
洪衍武笃定地说,“我也没别的意思,就一条,咱们暴发的机会,恐怕已经到手边儿了!”
实话实说,其实在洪衍武看来,这位水产公司的周副总的出发点还是好的。
虽然不乏有个人沽名钓誉之嫌,可他本意也确是想把海参价格降下来,让老百姓获得些实惠。
但可悲的却是他是个极其不懂业务,但又挺自以为是的人。发布的这个命令纯属典型的“拍脑袋”政策,天马行空的想当然,完全脱离了实际情况。
事实上,滨城的海参根本就没有实施降价的基础。就这道降价命令,不但恐怕难以实现周副总的初衷,最后适得其反,导致海参价格异常飙升的可能性倒是大大地存在。
为什么这么说呢?
洪衍武在这给“海碰子”们普及了一点今天所共知的市场经济学观点。那就是商品真正值钱与否,根本就不是人为定价所能够决定的,而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
说白了就是“物以稀为贵”,并且这一点,对任何商品来说都是一样。
有句话说得好,“要知海上事,须问打渔人”。
其实这几天通过在库房的调查,洪衍武还顺便搞清了一组真实的、已经发生的数据,那就是滨城近几年来海参的年产量。
他跟几位资格颇深的老库管都讨教过,知道了滨城在“运动”前,渔业产量最高的时候无非是每年万吨左右的鲜海参,换算成淡干参那就是三四百吨。
“运动”之后,由于各行各业生产荒废,海参产量也逐年递减,迅速降至到每年两千余吨的左右,近年的淡干参也就只能出不到百吨了。
那么今年,即使是按水产公司预计的产量倍增,也无非就是二百吨的淡干参罢了。
至于滨城“海碰子”们,虽然人数众多,大致有数千人左右,但水平又参差不齐,采捕方式也相当落后。即使按四千人,每人五十斤淡干参的均量计算,顶天了,也就是全年一百吨淡干参的捞捕量。
这样一来,今年滨城海参最大的总量也就能估算的差不离了。滨城官方、私人加在一起,也超不过三百吨淡干海参。
并且实打实的说,滨城的海参供应其实就从没有充足过,若以本地城市人口算,渔业状况最好时候,产量也就够每人分到二两淡干海参的。
同时淡干海参却是不多的、能够长期保存的海货,每年滨城都要向全国各大城市的知名酒楼饭庄大批供货。
再说滨城本地经营海鲜的饭店有多少呢?来滨城出差的流动人口又有多少呢?就更别说滨城这个海滨城市因为风景秀美,每年还要接待不少来疗养的高官领导和外国宾客了。
所以水产商店和各大饭馆才会常常断档,即使水产商店有海参,也难以见到到三十头的顶级货色。
而这一点,正是洪衍武一开始就决定要炒卖海参的基础,同样是他一直以来,能把海参迅速推销给滨城往来旅客的根本原因。
那么既然已经谈过了洪衍武自己研究和推敲的数据。也就有必要再谈一谈周副总依仗的那些调研结果和预估数据了。
照洪衍武看,周副经理实在是不应该把这些玩意太过当真。
因为第一这些数据还未曾发生,与洪衍武调查过去实在发生的数据不同,中间存在的变量太多。
第二就是咱们官方的估算方式本身也太有特色了,基本属于报喜不报忧一类的,像多年前的“放卫星”事件带来的这种风气犹未散去。
唯一肯定的倒是这种估算和数字肯定有水分。设想一下,基层通过层层领导上报,其中总有人会行博领导欢颜之举,只不过是问题多少罢了。
更何况换句话说,即使这些数字的确是真实的,那也不能忘了“天有不测风云”这一说呢。
海参可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它不是工厂里生产出来的,也不是农民一挥锄头随便就刨出一大筐的玩意。
那完全是靠大海自然孕育出来的,生长周期缓慢,对生长环境要求也挑剔。还得靠人潜入海下一把把捞出来,捞出来后还得做好后期加工。
而这些环节,哪一步都存在着不可控的因素,也与天气和环境变化息息相关。万一哪一个环节要出了问题,都能让海参产量产生重大损失。
所以周副总这么干,风险绝对大于把握,百分之九十九是要出状况的。
既然这样,那么无论怎么看,怎么说,海参这玩意也是“供不应求”四个字。
而只要这一条不产生根本性的逆转,那海参就永远会是市场上的抢手货,价格根本就不可能只靠一个官方定价,就实在地降下来。
与之相仿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市面上的那些紧俏商品的代表——“三转一响”了。
由于我国目前工业水平有限,产量不能满足全民的需要。这些本来很普通的轻工业商品不仅价格居高不下,要买还得凭票。
而老百姓要弄到这些商品,光凑齐工业券就得额外费一番心力,甚至花上一笔费用,那还都趋之若骛、心甘情愿呢。
这些产品最紧缺的时候,还得买礼物搭人情。可无论付出多少代价,只要能买到手就谢天谢地了,根本没人觉得亏……
洪衍武是洋洋洒洒说的挺痛快,可他讲的东西尽管逻辑清晰,有理有据,终归超越了这个年代的认知。
“海碰子”们的文化水平又都不怎么高,其实听了半天,大多数人还是半懂半不懂。于是有人就忍不住开始表示质疑了。
比如“虾爬子”就说,“那‘三转一响’可和海参可不一样,那都是能反复使用的生活必需品,不买你就没的用。海参可是吃了就没了呀?老百姓就算不吃它也能过日子。而且‘三转一响’的官价本身就高,海参的价钱现在可是降了呀,它们之间又怎么能做比较呢?”
他的话让许多人都跟着点头,显然这也是大多数人的看法。
只是这个问题在今天看,却显得有点幼稚可笑了。洪衍武当然没被问住,坦坦然又举了一个例子。
“不是必需品又怎么啦?官方定价低又怎么了?你们难道忘了茅台酒了吗?”
确实,要这么说,茅台酒应该是一个更恰当的实例。
因为茅台同样是比较奢侈的消耗品,老百姓的日常对这个东西很少有需求。并且官方定价才八块钱。谁家碰到值得庆贺的喜事,要真想买个一瓶两瓶,也几乎人人都买得起。
但实际情况却又不是这样的。正因为茅台酒产量有限,虽然官方定价不高却绝对无法惠及大众。
对身居高位有门路的人,它当然就是八块钱。可没这路子的老百姓,你就只有找能弄到手的人乖乖加钱了,二十是它,三十是它,四十、五十也是它。
像前一阵,洪衍武为了“大将”婚礼,通过招待所谢经理买到的茅台就是二十块一瓶。
那还是商业系统内部的友情价呢,而且再想多买也没有了,一箱12瓶就是谢经理最大的能力了。要不怎么还送了谢经理两瓶呢?
没办法,官价定的再低,买不到货一切瞎掰。
实际上在这个年代,社会上的所有商品一直就存在“双轨制”,国家后来正式发现这个情况严重,不得不发布相关管理政策时,那早已经是后知后觉了。
这个例子一举出来,“虾爬子”就没话说了,他不得不承认这是真实的客观存在。
可“巴蛸”想了想,还是有一个挺关键的问题不明白。他就问,要是按照洪衍武这个理论,海参的价格也应该像茅台一样,远比水产商店的价格要高出一大截才对呀?可为什么现实中却是截然相反呢?
这个问题,洪衍武也没为难,他想了想,很快就切中要害地做出回答。
“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茅台这种东西,民间可没法自行生产,能搞到的渠道必定要通过官方。但能捞海参的‘海碰子’可就多了。从产量上看,‘海碰子’每年的一百吨,基本可以撑起滨城海参产量的半壁江山了,绝对是最有效补充货源。”
“再加上‘海碰子’私卖海参属于闲散交易,难以形成规模,在交易价上缺乏共识,一旦着急用钱就急着低价出售,最关键是交易对象还找错了。价儿要能卖的上去才怪呢。”
“不过要说其中没人靠卖海参发财也不尽然,那些每年旺季跑到海边成批收购的主,就是懂得海参真正价值,能够高价再倒手卖出去的精明人。”
这几句话一说,再没人有疑问了。洪衍武讲述的道理既符合逻辑又符合人情,还有实证,完全是天衣无缝的让人信服和敬佩。
尽管“海碰子”们的理解能力参差不齐,有些理论上的东西,很多人还消化不了。可话说到这份上,各人觉得耳目一新的同时,多少都理解了一些经济道理和经济现象。
至少很多人都开始感到这次海参降价,并不像表面上那样来势汹汹。海参的价钱,也似乎的确应该往上走走才对。
甚至像“虾爬子”这样脑瓜灵活的人,还隐隐觉出里面,像是真有些说不出的好机会。便忍不住沉默地琢磨起来,想再细细咀嚼其中的道道儿。
这时,一直没言声的“大将”可旁观得有点不耐烦了。
他不但是听得最明白的人,也是最信任洪衍武的人,就直接对洪衍武说,“你是我们的财神爷,也是我们的头,这里面的事儿更没人比你整得明白,不听你的还能听谁的?依我看,别这么麻烦了,你就直接告诉我们该怎么办就得了!一切还是由你安排,我们信你!”
“大将”这句话效果明显,当时就让怔楞了半天的人醒悟过来,口口声声地随之附和起来。
不用说,经过的那些事儿早就让他们对洪衍武的赚钱能力无法质疑,谁没事还非较劲跟人家比这个呢?
没了“飞蟹”,又有“大将”带头鼎力支持,这个小团体很容易就达到了完全一致。
但说的口干舌燥的洪衍武也没因此得意忘形,他喝了口水,仍旧是一副和和气气,不温不火的态度。
他说在这种事关大家利益的事儿上,不能有半点马虎,总得尽量解释清楚,才能让大家放心地支持他。而他说刚才跟大家说了这么多,主要就是为了说明以下几点。
一,他能保证,即使是最差的结果,大家的利益至少绝不会比现在少。
二,由于海参降价毫无实际基础,货源很难保证供应。他判断持续时间应该不会很长,而且水产公司坚持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
三,这种情形下,他还能断定,海参降价空间相对有限,反倒涨价的空间无限。
在他看来,哪怕官价真是一降再降,“海碰子”私下交易的价钱因为本来就不高,再低个一两块也就到头了。
因为海参毕竟不是茄子,一亩地就能收好些,卖不掉就会烂掉。价格要真低到一定程度,相信只要不急需用钱,“海碰子”们是宁可砸手里,也不会贱卖掉的。
至于说存在涨价的契机。这一方面是由于降价导致官方库存会迅速消耗掉。另一方面“海碰子”也会因价格走低,不再热衷于捞海参,同时在价格还能接受的情况下,也会更着急把存货出清。
但无论怎样,这些都会直接导致市面上现货减少,如果最后周副总指望的货源真出了问题。恰逢需求旺季,那滨城的海参价格掉头是必然会出现。
物极必反,像这种强压下的价格反弹,相信其上涨速度和程度都会加倍迅猛夸张!也是绝对无人可以阻止的!
所以要这么看,谁还能说这次降价不是一件好事呢?
最后这一番话,绝对是定盘星,给“海碰子”们又全听傻了。
“虾爬子”就问,“你的意思是,海参价格很快就能上涨?那现在卖的人岂不是亏定了?我们应该趁价低多收才对呀!”
“三戗子”也说,“还能比以前更高吗?那这位周副总不是帮了咱们的大忙吗?这……可能吗?”
洪衍武笃定地说,“我也没别的意思,就一条,咱们暴发的机会,恐怕已经到手边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