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九八章 巅峰对决(一)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5月19日夜至20日晨的交锋,对于交战双方而言,似乎都不过是一场热身赛。赛后,德军方面做了很深刻的总结,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冯?博克元帅甚至亲自主持检讨会议,而共和国方面呢?作为陆军部队首战,中亚战区司令部也不约而同举行了一次会议。
得益于发达的通信技术,中亚战区的总结会议并未要求所有与会人员必须赶到战区司令部某个会议室参加会议,而是通过信息网络在战区司令部作战参谋处的统一安排下,无需舟车劳顿长途奔波,需要参加会议的所有将领也都呆在各自的部队便可参加到此次视频会议中来。.
参加视频会议的人员并不多,主持会议的是第二集团军作战参谋长姚斌少将,做报告总结的是该集团军第八机步师机步三团团长黎勇武上校,“出席”会议的人员自然有中亚战区司令薛殿川中将、参谋长胡广少将等高级将领,外加空军各部将领,另外还有第二集团军团级以上军事干部,以及第六、十、十一和十三等四个集团军的代表,他们也都自然是抱着学习态度来“旁听”的。
此次作战,准备时间并不长、持续时间也不算太短,整个过程其实在中亚战区中高级指挥将领及军官内部,其实都早已经是“人人皆知”,所以黎勇武并不需要赘述作战的准备过程以及其他方方面面的冗余内容,他的报告很简单,就是总结此次突击作战的得与失。
突击作战是否成功?答案显然很明确,是一次极为成功的突击作战,在空军的有力配合下,以第八机步师机步三团为主力的突击部队顺利的完成了快速突击作战,最大突击纵深达到了54公里,连同空军所获战果在内,至少消灭德军第十三集团军共计一万余人,几乎消灭掉了其整整一个步兵师的兵力。而击毁的敌重装车辆、火炮等都难以计数。
同丰硕的战果相比,借助绝对夜战技术装备优势和有效空中支援的突击部队,从突击作战开始到回到苏联西南方面军第四军的防区为止。只损失了4辆主战坦克、7辆步兵战车,有2辆自行火炮因机械故障且无法完成战地修复而最终被自毁,当然,人员的损失还是比较痛心的。有126名士兵壮烈牺牲,461人不同程度受伤,无一人失踪。
装备的损失对于经济实力雄厚的共和国而言并不算什么,突击部队刚一回到苏联防区,战区司令薛殿川中将就接到了陆军司令唐仁辉上将的电话。得益于突击部队的优异表现,陆军后勤司令部将向中亚战区增拨一批装备以备不时之需,而这些动辄数十万上百万的装备“意外增加”数量,乃是突击部队此战损失掉的好几倍。
装备没了可以再生产,强大的工业实力可以源源不断的为军队提供充沛的物资补给和装备补充,但人员的损失却是无法挽回的,生命的逝去不仅仅意味着物质的消亡,还同时代表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离去。上百个家庭为此蒙上失去亲人的阴影。即便突击部队重新补充了人员,恢复了满员编制,但,已经走了的,就再也回不来了。
即便是开战之前就有所准备,但上至战区司令薛殿川中将。下至指挥整个战斗的机步三团团长黎勇武上校,都没有想过会出现这样的一个数字。126名英勇的士兵成为了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上的第一批中**人,他们的名字不应该仅仅是被铭记、他们的家人不仅仅是应该得到善待。他们的离去,必须有更多方面的意义。
当然,从伤亡比来看,461的伤患与126的牺牲相比较,受伤的人员数量更多,而直接战死牺牲的则相对少一些,而结合从实战中的种种事迹,单兵的人员防护与救治技术装备、措施与机制等等,也都对士兵生命的挽救起到了应有的效果,否则,重伤的可能就不会幸存下来,而牺牲的人数则会更多。
然而,不管怎么样,拥有绝对装备技术优势、空中火力支援优势等等的突击部队,依然在此次为期不超过十个小时的快速突击作战中,出现了超过一个营的伤亡,近六百人的伤亡看似比德军一万甚至有可能是两万的歼灭战果相比,显得非常非常的漂亮,然而数据是冰冷的,但生命却是鲜活的。
作为五大数字化重装集团军之一,第二集团军当之无愧能够算得上是一支作风顽强的甲级野战部队,相比于所交手的德军第十三步兵军,无论是从装备上,还是其他方面,都应该有更为出色的发挥,虽然此战仅仅是第二集团军下辖部队中的小小一支。
所以,在会议上,默哀之后的黎勇武首先便开始数落整个作战过程中的各种不该有的失误,这些由各作战班、各营连排等单位一级一级总结出来的报告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失误,则率先被黎勇武在会议上提出来,因为正是因为这些失误和不该有的错误,才导致了如此巨大的伤亡数据,按照理论计算,伤亡人数是应该不足百人的,在比较理想的条件下,应该可以避免太大伤亡的,但怎会这样?显然,即便这堪称是一场以少战多、以寡赢众的战斗,但也必须找出相应的原因来。
德军虽然准备不足、防御思想准备不充分、相应的反装甲和防空火力太弱等等,但同样也给突击部队带来了将近六百人的伤亡,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就算没有人强制黎勇武必须给出合理的解释,他也有这个必要剖析整个战斗过程,找出那些原因,因为就是这些原因作用在了部队作战的不足之处上,因而带来了血淋淋的伤亡。
首先,实战终究是实战,是任何高技术模拟装备和器材都无法真实模拟出来的,哪怕用最昂贵最逼真的模拟训练设备,什么激光对抗、什么模拟环境训练等等,实战就是实战,它所赋予参战要素的一切都只有一次,没有彩排、没有预演、更加没有暂停和重播,所以在平时训练中没有注意到的问题。到了实战战场上,死亡与受伤便成为了忽略的代价。
各参战要素配合不够默契、士兵临战心理紧张、战场空间不够大以至于优势装备没有充分发挥等等,各种各样从自身身上挖掘出来的不足和缺陷。都让黎勇武很坦诚的说了出来,他不怕丢脸、更不怕丢职,此战对于整个第二集团军而言虽然算得上是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可对于他而言。六百人的伤亡,对于整个机步三团而言,基本算得上是伤筋动骨了。
总结完作战过程中的种种不足与失误,黎勇武很快就把矛头对准了作战计划的失败,他很坦诚的承认作战计划的拟定出现了严重的评估不足。即夸大了自身的战斗力而过分贬低了对手,事实证明,德军并不是豆腐一块,一击就垮,相反,从一开始的非常顺利到最终脱离之前的难缠难分,黎勇武就很清楚的知道,每向德军纵深进攻一公里。距离拉得越长就越是困难。德军的反抗力度也就越大,他很难去想象,如果突击距离超过了六十公里、七十公里、乃至上百公里,整个突击部队还能不能安全回来。
显而易见的,黎勇武从个人角度,当然也是代表了第八机械化步兵师机步三团的团部。将此次行动定义为了一次失败的突击作战,同时他们经过计算机的辅助分析发现。如果加强给机步三团的兵力中,再增加一部分空中突击力量、强化重装力量。那么伤亡就不会这么大,所以有了这次实战的各种数据作为参照,计算机智能分析的结果显示,小规模的突击作战纵深并不应该扩大至50公里以上,保持15至30公里左右就已经足矣,而如果面对的是敌装甲部队,且拥有一定空中力量的,还要相对缩短。
会议持续了三个多小时,在黎勇武做完报告之后,第八机步师参谋长裴扬也做了一个简短的总结报告,之后便是将此战之后的各种分析报表、报告等在视频会议**享开来,没有参与到此次行动中的其他部队人员也都开始从个人的角度来分析,如果是自己的部队来承担此次突击作战任务,会完成得如何,当然,他们也并没有忘记分析一下有哪些问题是黎勇武和裴扬的报告中所忽略掉的。
一次战役,收获的战果很大,不仅仅取得了毙敌上万、毁敌装备无数的战役战绩,还从战略上扼杀住了德军中央集团军群急急调入其第二装甲集群在奔萨至巴拉绍夫一线实施强力进攻的势头,至于不足万人的部队主动进攻一支兵力数万且取得了骄人战绩的战斗,会不会取得对德精神打击层面上的效果,也就不得而知了,而付出的代价也很大,根据第八机步师师长左平的陈述,他已经下令突击部队各加强部回归原有编制,机步三团暂时也都回撤到了巴拉绍夫休整。
一次突击作战就导致一个机步团基本要“修养”超过一周乃至两周时间,这从军事经济学角度来讲,相较于所取得的战果,显然是在合乎情理且满足实际情况的范畴之内,但对第八机步师而言,显然机步三团的重大损失直接就是意味着整个第八机步师的损失,而且随着第二集团军将作战重心放在巴拉绍夫,担当战役中坚力量重任的第八机步师显然希望每一支部队都能保持最强大的阵容与状态。
视频会议的一大好处就是众人可以敞开的聊天,也可以在小范围之内建立聊天,战区司令薛殿川就找到了黎勇武和左平,三人在一个单独的聊天室里畅聊了很久,因部队损失太大而明显背负了很大精神压力的黎勇武自然是被薛殿川一番说教,作为其上司的左平,不管是不是有战区司令帮忙说话,从整个战役角度来讲,他都只有嘉奖称赞黎勇武的份儿,没有任何道理批评与指责,用他亲口在视频聊天中所说的话来讲,黎勇武已经做到了很好。
在会议结束之前,第二集团军参谋长姚斌还提出了一个本属于第二军内部的问题,那就是是否还有必要组织新的进攻,因为从第八机步师的角度来讲,此战并未消耗他们太多的兵力和物资,第八机步师至少还能组织两个乃至三个和刚刚解散的突击部队一样规模的全新突击部队。继续“骚扰”德军,让其不能从容组织大规模进攻,可是否有这个必要。姚斌却把他在会议中提了出来。
当然,如今再次组织突击部队对德进行突击作战的难度就显然会更大了,先不说德军会有所准备,光是因为他们有了一支强援。号称德军战神的古德里安所统帅的第二装甲集群已经赶到,再次以同样的方式进攻,那也就太小看了德国人的战斗力,姚斌之所以要在此次会议上提出来,那显然也是有一定“私心”的。
傻子也都能看得出来。第八机步师所组织的这一次突击作战是一次漂亮的战役行动,虽然参战部队自身因为损失超过预期而显得有些郁郁寡欢,可对于整个集团军、整个战区而言,尤其是北京方面的高度关注,就足以让第二集团军亮一回了,多少年了,号称五大王牌之一的第二集团军如今还是堪堪第一仗,而如何将这一场小胜利。演变成一场为第二集团军真正正名的大胜利。显然,姚斌必须要为第二集团军的整体利益而“私心”一把。
试问,当前形势之下,哪一支部队离热点战场最近?显然,是第二集团军,第八机步师不仅仅已经在把守关键要点巴拉绍夫。还主动进攻了一次,并且战果还很不错。更何况第二集团军其他部队也都相继展开,从奔萨到巴拉绍夫这条德军预计会发起大规模进攻的战线上。第二集团军已经是针尖对麦芒般的存在,抗衡名声在外的德军第二装甲集群,舍我其谁?
再问,在第十三军还未能进入奔萨地区并向北,往萨兰斯克和下诺夫哥罗德靠近,以有力支援朱可夫的苏联红军战略预备军之前,在哈萨克斯坦阿特劳地区的第六集团军也不能轻易主动向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发动进攻,中德之间的作战应该以谁为主?
更加明显的第二个答案依然是第二集团军,除却问题本身已经讲述了处境尴尬的第六和第十三集团军之外,第十一集团军是把快速反应的快刀不错,可战区司令部动用这把快刀显然还不是时候,战机并未成熟之下,他们只能在磨刀霍霍,而偌大一个中亚战区显然不能在德军已经陈兵数百万的情况下,依然明哲保身的选择最为呆滞的防御为上策略,必须以更为积极主动的方式向德军作战,通过不断的有效作战来持续缓解掉双方存在的巨大兵力数量差距。
而最后一个问题,共和国陆军中十三个集团军,除却已经被南亚战区要定了的第三军和已经来到中亚战区的第十一军两支快速反应部队之外,第一、二、四、五、六等这五大数字化重装集团军中,第一军必须要扼守共和国中原要冲和京津地区,第四军要常驻东南沿海与台湾地区,第五军需要雄踞东北,随时戒备东亚地区,因而算得上是被东亚战区给“内定”了,其他的六支集团军中,中亚战区光是有已经参与到了战争中的第二军和对峙德军南方集团军群无法脱身的第六集团军之外,光是有第十和第十三两支常规集团军是不够的,如何才能与数百万兵力的德军三大集团军群玩下去?
这个问题的答案最简单,中亚战区司令部早就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向陆军司令部申调了第九和第十二两个集团军赶来参战,至于剩下的第七、第八,这两个集团军已经被南亚和东亚战区绝对瓜分了,也不允许中亚战区再伸手要兵了,拥有第二和第六两支重装集团军,以及第九、十、十二、十三等四支常规集团军,外加第十一这么一支快速反应集团军的中亚战区,已经成为了共和国三大战区中陆军兵力最盛的战区,再多要,东亚战区和南亚战区显然会空前不满了。
扩增兵力对于目前的共和国而言是基本不可能的,共和国在开战之前军方就已经和政府之间达成了一个不成文的默契,那就是为了避免给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军队是不会大规模扩编的,换而言之,政府可以为军队的作战买单,并且承担各种各样的巨额军费开支,也满足军队因战损而需要补充的兵力,但万万不会同意再扩编的,所以陆海空三军以及第二炮兵、特种部队等,都必须要以现有的规模来打赢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甚至还有小道消息传出由于军队编制过大,战后军队可能遭到裁编。
但不管如何,至少在当前的条件下,中亚战区会很快云集共和国陆军的绝大部分兵力,就如同纳粹德国那样,绝大部分的陆军部队都已经陈列在了苏联战场上,共和国也将不例外,中德之间或许更应该说是陆军之间的巅峰对决就将上演,作为重要一份子的第二集团军,又为何不可先拔头筹呢?
这样一来,其实就不难解释为何第二集团军如此积极了,在这场巅峰对决中,他们想要更多更多。
{感谢各位书友的支持,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5月19日夜至20日晨的交锋,对于交战双方而言,似乎都不过是一场热身赛。赛后,德军方面做了很深刻的总结,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冯?博克元帅甚至亲自主持检讨会议,而共和国方面呢?作为陆军部队首战,中亚战区司令部也不约而同举行了一次会议。
得益于发达的通信技术,中亚战区的总结会议并未要求所有与会人员必须赶到战区司令部某个会议室参加会议,而是通过信息网络在战区司令部作战参谋处的统一安排下,无需舟车劳顿长途奔波,需要参加会议的所有将领也都呆在各自的部队便可参加到此次视频会议中来。.
参加视频会议的人员并不多,主持会议的是第二集团军作战参谋长姚斌少将,做报告总结的是该集团军第八机步师机步三团团长黎勇武上校,“出席”会议的人员自然有中亚战区司令薛殿川中将、参谋长胡广少将等高级将领,外加空军各部将领,另外还有第二集团军团级以上军事干部,以及第六、十、十一和十三等四个集团军的代表,他们也都自然是抱着学习态度来“旁听”的。
此次作战,准备时间并不长、持续时间也不算太短,整个过程其实在中亚战区中高级指挥将领及军官内部,其实都早已经是“人人皆知”,所以黎勇武并不需要赘述作战的准备过程以及其他方方面面的冗余内容,他的报告很简单,就是总结此次突击作战的得与失。
突击作战是否成功?答案显然很明确,是一次极为成功的突击作战,在空军的有力配合下,以第八机步师机步三团为主力的突击部队顺利的完成了快速突击作战,最大突击纵深达到了54公里,连同空军所获战果在内,至少消灭德军第十三集团军共计一万余人,几乎消灭掉了其整整一个步兵师的兵力。而击毁的敌重装车辆、火炮等都难以计数。
同丰硕的战果相比,借助绝对夜战技术装备优势和有效空中支援的突击部队,从突击作战开始到回到苏联西南方面军第四军的防区为止。只损失了4辆主战坦克、7辆步兵战车,有2辆自行火炮因机械故障且无法完成战地修复而最终被自毁,当然,人员的损失还是比较痛心的。有126名士兵壮烈牺牲,461人不同程度受伤,无一人失踪。
装备的损失对于经济实力雄厚的共和国而言并不算什么,突击部队刚一回到苏联防区,战区司令薛殿川中将就接到了陆军司令唐仁辉上将的电话。得益于突击部队的优异表现,陆军后勤司令部将向中亚战区增拨一批装备以备不时之需,而这些动辄数十万上百万的装备“意外增加”数量,乃是突击部队此战损失掉的好几倍。
装备没了可以再生产,强大的工业实力可以源源不断的为军队提供充沛的物资补给和装备补充,但人员的损失却是无法挽回的,生命的逝去不仅仅意味着物质的消亡,还同时代表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离去。上百个家庭为此蒙上失去亲人的阴影。即便突击部队重新补充了人员,恢复了满员编制,但,已经走了的,就再也回不来了。
即便是开战之前就有所准备,但上至战区司令薛殿川中将。下至指挥整个战斗的机步三团团长黎勇武上校,都没有想过会出现这样的一个数字。126名英勇的士兵成为了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上的第一批中**人,他们的名字不应该仅仅是被铭记、他们的家人不仅仅是应该得到善待。他们的离去,必须有更多方面的意义。
当然,从伤亡比来看,461的伤患与126的牺牲相比较,受伤的人员数量更多,而直接战死牺牲的则相对少一些,而结合从实战中的种种事迹,单兵的人员防护与救治技术装备、措施与机制等等,也都对士兵生命的挽救起到了应有的效果,否则,重伤的可能就不会幸存下来,而牺牲的人数则会更多。
然而,不管怎么样,拥有绝对装备技术优势、空中火力支援优势等等的突击部队,依然在此次为期不超过十个小时的快速突击作战中,出现了超过一个营的伤亡,近六百人的伤亡看似比德军一万甚至有可能是两万的歼灭战果相比,显得非常非常的漂亮,然而数据是冰冷的,但生命却是鲜活的。
作为五大数字化重装集团军之一,第二集团军当之无愧能够算得上是一支作风顽强的甲级野战部队,相比于所交手的德军第十三步兵军,无论是从装备上,还是其他方面,都应该有更为出色的发挥,虽然此战仅仅是第二集团军下辖部队中的小小一支。
所以,在会议上,默哀之后的黎勇武首先便开始数落整个作战过程中的各种不该有的失误,这些由各作战班、各营连排等单位一级一级总结出来的报告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失误,则率先被黎勇武在会议上提出来,因为正是因为这些失误和不该有的错误,才导致了如此巨大的伤亡数据,按照理论计算,伤亡人数是应该不足百人的,在比较理想的条件下,应该可以避免太大伤亡的,但怎会这样?显然,即便这堪称是一场以少战多、以寡赢众的战斗,但也必须找出相应的原因来。
德军虽然准备不足、防御思想准备不充分、相应的反装甲和防空火力太弱等等,但同样也给突击部队带来了将近六百人的伤亡,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就算没有人强制黎勇武必须给出合理的解释,他也有这个必要剖析整个战斗过程,找出那些原因,因为就是这些原因作用在了部队作战的不足之处上,因而带来了血淋淋的伤亡。
首先,实战终究是实战,是任何高技术模拟装备和器材都无法真实模拟出来的,哪怕用最昂贵最逼真的模拟训练设备,什么激光对抗、什么模拟环境训练等等,实战就是实战,它所赋予参战要素的一切都只有一次,没有彩排、没有预演、更加没有暂停和重播,所以在平时训练中没有注意到的问题。到了实战战场上,死亡与受伤便成为了忽略的代价。
各参战要素配合不够默契、士兵临战心理紧张、战场空间不够大以至于优势装备没有充分发挥等等,各种各样从自身身上挖掘出来的不足和缺陷。都让黎勇武很坦诚的说了出来,他不怕丢脸、更不怕丢职,此战对于整个第二集团军而言虽然算得上是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可对于他而言。六百人的伤亡,对于整个机步三团而言,基本算得上是伤筋动骨了。
总结完作战过程中的种种不足与失误,黎勇武很快就把矛头对准了作战计划的失败,他很坦诚的承认作战计划的拟定出现了严重的评估不足。即夸大了自身的战斗力而过分贬低了对手,事实证明,德军并不是豆腐一块,一击就垮,相反,从一开始的非常顺利到最终脱离之前的难缠难分,黎勇武就很清楚的知道,每向德军纵深进攻一公里。距离拉得越长就越是困难。德军的反抗力度也就越大,他很难去想象,如果突击距离超过了六十公里、七十公里、乃至上百公里,整个突击部队还能不能安全回来。
显而易见的,黎勇武从个人角度,当然也是代表了第八机械化步兵师机步三团的团部。将此次行动定义为了一次失败的突击作战,同时他们经过计算机的辅助分析发现。如果加强给机步三团的兵力中,再增加一部分空中突击力量、强化重装力量。那么伤亡就不会这么大,所以有了这次实战的各种数据作为参照,计算机智能分析的结果显示,小规模的突击作战纵深并不应该扩大至50公里以上,保持15至30公里左右就已经足矣,而如果面对的是敌装甲部队,且拥有一定空中力量的,还要相对缩短。
会议持续了三个多小时,在黎勇武做完报告之后,第八机步师参谋长裴扬也做了一个简短的总结报告,之后便是将此战之后的各种分析报表、报告等在视频会议**享开来,没有参与到此次行动中的其他部队人员也都开始从个人的角度来分析,如果是自己的部队来承担此次突击作战任务,会完成得如何,当然,他们也并没有忘记分析一下有哪些问题是黎勇武和裴扬的报告中所忽略掉的。
一次战役,收获的战果很大,不仅仅取得了毙敌上万、毁敌装备无数的战役战绩,还从战略上扼杀住了德军中央集团军群急急调入其第二装甲集群在奔萨至巴拉绍夫一线实施强力进攻的势头,至于不足万人的部队主动进攻一支兵力数万且取得了骄人战绩的战斗,会不会取得对德精神打击层面上的效果,也就不得而知了,而付出的代价也很大,根据第八机步师师长左平的陈述,他已经下令突击部队各加强部回归原有编制,机步三团暂时也都回撤到了巴拉绍夫休整。
一次突击作战就导致一个机步团基本要“修养”超过一周乃至两周时间,这从军事经济学角度来讲,相较于所取得的战果,显然是在合乎情理且满足实际情况的范畴之内,但对第八机步师而言,显然机步三团的重大损失直接就是意味着整个第八机步师的损失,而且随着第二集团军将作战重心放在巴拉绍夫,担当战役中坚力量重任的第八机步师显然希望每一支部队都能保持最强大的阵容与状态。
视频会议的一大好处就是众人可以敞开的聊天,也可以在小范围之内建立聊天,战区司令薛殿川就找到了黎勇武和左平,三人在一个单独的聊天室里畅聊了很久,因部队损失太大而明显背负了很大精神压力的黎勇武自然是被薛殿川一番说教,作为其上司的左平,不管是不是有战区司令帮忙说话,从整个战役角度来讲,他都只有嘉奖称赞黎勇武的份儿,没有任何道理批评与指责,用他亲口在视频聊天中所说的话来讲,黎勇武已经做到了很好。
在会议结束之前,第二集团军参谋长姚斌还提出了一个本属于第二军内部的问题,那就是是否还有必要组织新的进攻,因为从第八机步师的角度来讲,此战并未消耗他们太多的兵力和物资,第八机步师至少还能组织两个乃至三个和刚刚解散的突击部队一样规模的全新突击部队。继续“骚扰”德军,让其不能从容组织大规模进攻,可是否有这个必要。姚斌却把他在会议中提了出来。
当然,如今再次组织突击部队对德进行突击作战的难度就显然会更大了,先不说德军会有所准备,光是因为他们有了一支强援。号称德军战神的古德里安所统帅的第二装甲集群已经赶到,再次以同样的方式进攻,那也就太小看了德国人的战斗力,姚斌之所以要在此次会议上提出来,那显然也是有一定“私心”的。
傻子也都能看得出来。第八机步师所组织的这一次突击作战是一次漂亮的战役行动,虽然参战部队自身因为损失超过预期而显得有些郁郁寡欢,可对于整个集团军、整个战区而言,尤其是北京方面的高度关注,就足以让第二集团军亮一回了,多少年了,号称五大王牌之一的第二集团军如今还是堪堪第一仗,而如何将这一场小胜利。演变成一场为第二集团军真正正名的大胜利。显然,姚斌必须要为第二集团军的整体利益而“私心”一把。
试问,当前形势之下,哪一支部队离热点战场最近?显然,是第二集团军,第八机步师不仅仅已经在把守关键要点巴拉绍夫。还主动进攻了一次,并且战果还很不错。更何况第二集团军其他部队也都相继展开,从奔萨到巴拉绍夫这条德军预计会发起大规模进攻的战线上。第二集团军已经是针尖对麦芒般的存在,抗衡名声在外的德军第二装甲集群,舍我其谁?
再问,在第十三军还未能进入奔萨地区并向北,往萨兰斯克和下诺夫哥罗德靠近,以有力支援朱可夫的苏联红军战略预备军之前,在哈萨克斯坦阿特劳地区的第六集团军也不能轻易主动向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发动进攻,中德之间的作战应该以谁为主?
更加明显的第二个答案依然是第二集团军,除却问题本身已经讲述了处境尴尬的第六和第十三集团军之外,第十一集团军是把快速反应的快刀不错,可战区司令部动用这把快刀显然还不是时候,战机并未成熟之下,他们只能在磨刀霍霍,而偌大一个中亚战区显然不能在德军已经陈兵数百万的情况下,依然明哲保身的选择最为呆滞的防御为上策略,必须以更为积极主动的方式向德军作战,通过不断的有效作战来持续缓解掉双方存在的巨大兵力数量差距。
而最后一个问题,共和国陆军中十三个集团军,除却已经被南亚战区要定了的第三军和已经来到中亚战区的第十一军两支快速反应部队之外,第一、二、四、五、六等这五大数字化重装集团军中,第一军必须要扼守共和国中原要冲和京津地区,第四军要常驻东南沿海与台湾地区,第五军需要雄踞东北,随时戒备东亚地区,因而算得上是被东亚战区给“内定”了,其他的六支集团军中,中亚战区光是有已经参与到了战争中的第二军和对峙德军南方集团军群无法脱身的第六集团军之外,光是有第十和第十三两支常规集团军是不够的,如何才能与数百万兵力的德军三大集团军群玩下去?
这个问题的答案最简单,中亚战区司令部早就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向陆军司令部申调了第九和第十二两个集团军赶来参战,至于剩下的第七、第八,这两个集团军已经被南亚和东亚战区绝对瓜分了,也不允许中亚战区再伸手要兵了,拥有第二和第六两支重装集团军,以及第九、十、十二、十三等四支常规集团军,外加第十一这么一支快速反应集团军的中亚战区,已经成为了共和国三大战区中陆军兵力最盛的战区,再多要,东亚战区和南亚战区显然会空前不满了。
扩增兵力对于目前的共和国而言是基本不可能的,共和国在开战之前军方就已经和政府之间达成了一个不成文的默契,那就是为了避免给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军队是不会大规模扩编的,换而言之,政府可以为军队的作战买单,并且承担各种各样的巨额军费开支,也满足军队因战损而需要补充的兵力,但万万不会同意再扩编的,所以陆海空三军以及第二炮兵、特种部队等,都必须要以现有的规模来打赢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甚至还有小道消息传出由于军队编制过大,战后军队可能遭到裁编。
但不管如何,至少在当前的条件下,中亚战区会很快云集共和国陆军的绝大部分兵力,就如同纳粹德国那样,绝大部分的陆军部队都已经陈列在了苏联战场上,共和国也将不例外,中德之间或许更应该说是陆军之间的巅峰对决就将上演,作为重要一份子的第二集团军,又为何不可先拔头筹呢?
这样一来,其实就不难解释为何第二集团军如此积极了,在这场巅峰对决中,他们想要更多更多。
{感谢各位书友的支持,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