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九零章 战于电波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当1864年英国科学家麦克斯韦,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首次系统总结出电磁波理论,推论了电磁波的存在;当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首次用实验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当1893年美国人特斯拉首次展示无线电通信;当1895年意大利人马可尼和俄国人**夫成功完成了无线电通信实验;当1906年美国人费森登实现人类首次无线电广播……
他们一定都无法想象,不到一个世纪之后的1947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广阔战场之一的苏联战场上,无线电这一特殊的存在,却在中德双方之间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大战”而这场肉眼看不见、身体无接触的“大战”其始作俑者便是共和国陆军第二集团军第八机步师第三机步团侦察连连长马庆云上尉,起因却是相当相当的简单…….
时间倒退至5月18日下午17点54分,马庆云正非常认真的分析来自于各侦查分队所发回的情报信息,这些经过初步整合、删选等处理之后的信息正源源不断的汇聚在装甲指挥车上的数据终端,经技术军官的人工操作下,借助于计算机的帮助,有价值的信息正不断的丰富积累,而马庆云也终于可以在大量的情报信息中寻觅可战之机,当然这些信息也同时在不断的传回后方,机步三团团部有更为专业和庞大的参谋队伍可以更好的处理和利用这些信息。
无论是最先获取到的卫星和高空高速侦察机所获情报,还是实时获取到的侦查直升机及地面侦查部队所探知到的情况,马庆云都觉得德军的强大果然不仅仅体现在他们以往骄人的战绩上,还充分展现在了他们的防御态度和部署上,或许这不能叫做骄纵,得定义为充分且高度的自信,相信老子天下第一,谁敢来攻?德国佬一定是这般狂傲,否则马庆云没法解释德国人是如此的休闲。
17点54分31秒,马庆云正神情关注的看着侦查一班利用车载侦查雷达所探测到的10公里开外德军部署情况。略显朦胧的德军装甲车辆停放显得还是很有章法的,另外由于距离确实是比较远,所以人员活动在雷达显示画面中就显得格外的模糊不清了。可他还没眨眼睛,画面就突然变得有些模糊,电脑屏幕还出现了一些小小的“震动”紧跟着便出现了一条条波纹。一根接着一根,越来越多,画面渐渐就不定的抖动和失真起来。
一定是信号传送受到了干扰影响,马庆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空军的电子干扰机该不会给德国佬送“晚餐”来了,早中晚都扰一扰。活络活络感情来着,可空军的电子干扰机也不至于出现这么大的乌龙吧,扰着扰着,结果把自家友军的电子设备给弄模糊了。
“难道是敌人的杰作?”
17时54分55秒,马庆云还有些不可思议的时候,数据终端控制员大声报告通信质量下降,数据传送速度直降而下且出现了较多的信号失真,55分02秒。通信兵再次报告电台出现杂音疑似有干扰。和各侦查分队通信联络受到影响,55分11秒,联合战术共享数据链、战术通信网等等系统自动监测出现滴滴滴的报警声………
马庆云不得不信了,这1947年还真是一个奇迹多发的年份,以前只有共和国敢于对敌人实施个各种电子干扰的份儿,今儿总算轮到自己受罪了。这样的大手笔,马庆云不用拍手跺脚就知道。非德国人不可,也就只有他们。早在不列颠空战时期,为了更好完成对英伦本土实施精确轰炸,就向共和国购买了许多无线电技术及设备,如导航、测向、干扰等等。
而这些陈年旧事对于马庆云而言,早就是老早之前内部军报上的昨日黄huā,虽然在无线电理论研究、初期实验与应用等方面,西方的确走在中国的前列,1897年也就是满清政府光绪二十三年的时候,无线电这一词才首次出现在中国,可在无线电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上,共和国如今早就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岂能让昔日的买主欺负到了头上来?
自从无线电通信首次应用于军事领域以来,随着战争的不断发展,军队的作战指挥就越发的依赖于通信,两者之间俨然已经如胶似漆难以分割,没有了通信也就没有了指挥,而对于数字化重装部队而言,虽然仅仅是第八机步师中一个小小的侦察连,马庆云可从来没有忘记军校里教授的谆谆教导——“制信息权就是高技术战争中的制高点”。
抢占制高点的任务向来都很少归陆军来完成,大部分都交给了空军来主导,甚至是包干全做,什么电子侦察机、电子监听机等等连同地面的监听站和太空的电子侦查卫星,空军往往总是能无往不利的迅速将敌人的无线电通信撵杀的丢盔弃甲,而如今这般突然出现的敌通信干扰,空军的支援速度再快也需要时间,所以此时此刻,陆军部队自身的通信保障能力和电子对抗能力就显得格外的突出重要了。
17时55分16秒,马庆云下达了“抗干扰、保通信,打响电子对抗战”的命令,而这道命令的下达也正是宣告了中德双方第一次“无线电大战”正式拉开了帷幕。
作为一个连级单位,虽然是以装备大量先进设备为主的侦察连,其实马庆云手里也并没有足够的设备和力量去反制德军,所以他在下达了电子对抗战命令之后,便同时向团部报告了这一情况,随即就将全连最主要的电子对抗战重心,放在了优先保障己方通信上来。
由于作战单位和编制的特殊性,侦察连基本属于战术级部队,所以其装备的通信设备也都多基于短波通信,超宽波和长波、超长波等通信也都对于这一级别部队不具备太大实际意义而没有广泛装备,在覆盖范围达300公里的战术通信网有效作用区域内,使用鞭状天线的超短波通信作用距离有可观的40公里,使用卫星通信又比较麻烦和繁琐,而使用短波通信则相对很简单,尤其是采用电离反射传播模式的短波通信。基本是能够满足战术通信需求的。
所以,在这打响电子对抗战的第一时间里,马庆云命令通信保障排首先要保障的就是全连的短波电台务必保持畅通。而20w功率的jtdz03型标准高频短波便携式电台由于大量采用高可靠性的军用电子元器件和成熟稳定的集成电路,所以其设计无故障时间达到了惊人的4000个小时,而实际使用中,由于采用了模块化设计理念。接收机与激励器、功放机与天线耦合、可充电电池组等等都是可以快速更换的模块,即便是坏了也能快速修理。
通信保障的命令火速传开,而在前方执行侦查任务的各侦查分队也自然赶紧检查车载的jtdz04型标准高频短波车载式电台,由于该型电台本身就是便携式的衍伸型号,除了供电电池组被拆掉以通过车载电瓶供电而具备更大的工作能力之外。该型号还增加了电源保护模块、外接扬声器也就是喇叭的低频放大器模块、高频通信静噪模块等。
jtdz04型标准高频短波车载式电台最容易识别之处,就在于安装该型电台的车辆,大多时候都会加装一个天线附加器,也就是一个类似于长条型鞭状的天线,为了扩大通信距离保障通信质量,天线会很快从竖直向上任由活动的状态,被人为的向安装端的另一头压下去,如果天线附加器安装在车尾。那么士兵则会把天线拉伸向车前方。并压合在车顶上的一个固定装置上,让车辆看上去就像是背了一根被压弯了的金属条似的,其实这么完全是为了让天线的发射仰角近似于九十度,以便获得垂直的天波传播模式,大大增加通信的距离。
当然,检查电台硬件设备状态、压弯天线增加通信距离等都是很快就能完成的人为工作。而真正的通信保障工作其实都是非人为的自动工作,无论是jtdz03型标准高频短波便携式电台。还是起衍伸的车载型,都具备自适应的特点。也就是自适应跳频技术,在高频自适应的基础上实施短波全频段的跳频,以跳开那些已经被干扰或者占用的频率,其工作效能和抗干扰性自然要优于固定频率的电台。
不过,在电台充分发挥其自适应跳频技术之前,侦察连的通信保障排却有一个工作是优先要完成的,这便是电子对抗条件下的战术频率管理,而在此之前,已经被干扰的电台只能在预设的备用频率之间跳频,以避免在一个未知的频段,反遭到双方一致的干扰。
由于敌人的电子干扰十分突然,且本方反制也需要时间,而电子对抗中最大的先决条件就是要优先保障自身的通信畅通,这就好比两个角斗士之间的决斗选择了以弓箭互射一样,在互射之前或者已经挨了一箭,显然就优先要做好自身的抗打击工作,比如穿上厚厚的铠甲或者是寻找一个合适的藏匿点躲过箭矢,当然也可左躲右闪以机动躲开箭矢,不过不管如何,这一道理也基本映照了电子对抗这一领域,马庆云要求通信保障排优先保障己方通信显然既符合作战条令,也符合实际情况。
通信保障排必须抓紧时间完成的战术频率管理实际完成起来确实并不困难,在接到命令后,通信保障排迅速让安装有战术频率管理系统的通信保障车进入最高级别工作状态,接到命令之后的该车官兵迅速展开备用的探测发射机与接收机工作天线,开启频谱检测器,快速扩增信号探测能力,并迅速完成2至30mhz频率范围之内的接收信号功率分布,并利用计算机绘制出电离图。
军用级高速计算机迅速展开工作,嗡嗡声的工作噪音伴随着极为迅速的浮点运算开始“竭力”狂飙,随着时间的推移,计算机自动生成并经过图形工作站处理的探测记录图渐渐出现在了系统操作员的大屏控制显示器上,该记录图长条形,如同人类体检所用的心电图仪一样,慢慢的绘制出一个工作频段图出来。
专业的软件系统对工作频段进行快速的分析,并根据数据库里最新更新的战区各单位通信频率分布数据展开自动论证工作,迅速给出最佳工作频段以供参考。而所绘制出来的工作频段图也并非是一劳永逸,每间隔十秒钟,系统就会重新针对整个高频段继续进行一次扫描。而分析软件也不断的更新所推荐的最佳工作频段,而经过人工的最后筛选后,最佳的工作频段会很快发送到各短波电台以供跳频使用,以更加富有效率和更利于远距离通信的跳频方式。让电台充分发挥其自适应跳频技术,避开敌人的干扰频率,让己方的通信能够畅通无阻且安全保密。
而电台的跳频工作对于人而言,其实是无法感知的,比如说jtdz04型标准高频短波车载式电台。当它开始在最佳工作频段开始疯狂的跳频的时候,哪怕是电台的操作员也就是通信兵,他是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电台在一秒钟之内到底跳了多少个工作频率的,而这一数据一般情况下都非常让人咋舌,因为该型号电台可以在一秒钟之内跳频超过40000次、跳频点数超过五十且跳频间隔超过30mhz。
如此疯狂跳频的技术,就好比原本要挨上一箭的角斗士,突然有了“凌波微步”这样的武侠神功一样飘忽不定起来,这可让对方怎么瞄准射击?显然。电子对抗的另一方也会相当难堪。因为跳频太快意味着他们想要快速锁定并实施干扰,就困难重重了,以至于基本成为了不可能,除非知道这一跳频的方式和规律,可那也得有内应或者是间谍协助,但这基本更加不可能。
瞄准式干扰和拦阻式干扰是通信干扰中的惯用手段类型。瞄准式干扰对于固定工作频率的或者是跳频速度太慢的通信具备很强的“杀伤力”而拦阻式的干扰又基本类似于全频段干扰但也有一定的异同之处。简单说来,拦阻式干扰更像是一种经典的轰炸方式——地毯式轰炸。因为一开始只知道对方的一个工作频率或者几个,而对方实施跳频了,怎么办?
拦阻式干扰就以选择对方原先已知的工作频率为基数,放大百分之十或者降低百分之二十,即参照基数以一个较大的干扰范围实施干扰,宛如泥塘里捕鱼可以用小网,到了大江大河就换成更大的渔网一样,扩大范围来阻止敌人的扩展频谱通信,让敌人的直序跳频、跳频组合等手段失效,而这样的手段显然对于技术等级差的扩频抗干扰通信很有效果。
当然,还有一种手段是很有效果的,那就是全频段干扰。这一干扰方式其实并不具备常人想象中的超强效果,相反,该干扰方式更像是一种无奈之举,因为实在无法捕捉定位对方的工作频率,也并不知道对方的跳频方式和规律,所以干脆就来个全频段干扰,而这种方式之下的具体操作行为,其实就相对很简单了。
共和国空军早些年电子作战技术装备还不够先进的时候,以及的确需要防止意外情况发生的时候,就会经常用到这种方式,比如说共和国空军秘密组织兵力远程奔袭轰炸纳粹德国位于北非境内的核试验场,虽然有很多的电子战机助阵,而且大量的缜密侦查早就对德军各种通信和电子设备工作频率了如指掌,可最终还是安排了大量的电子干扰机去实施全频段干扰,也就是为了防止意外。
而执行任务电子干扰机其实主力基本都是运输机,它们主要的任务就是利用巨大的肚囊装载足够多的铝箔条,让这些铝箔条能够漫天抛洒开来形成一条条足够震撼的干扰带,而这些杂乱无章的随着空气气流在天空中飘荡的铝箔条的确能够很大程度的影响到无线电波的正常传播,只要泼洒得足够多,简直什么频率波段都没辙,所以这样的全频段干扰,宛如只有一个盾牌的角斗士却被对方万箭齐发射击一样,怎么躲都难逃一死。
可这样的干扰方式也存在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如果用运载量小且数量少的飞机播撒铝箔条或者其他金属条,就无法持续制造出足够的干扰强度和范围出来,所以只能选择数量较多且运载能力强大的运输机来执行这种任务,可这样的大型飞机是根本没有多少空中防御能力的,一旦大举出动显然就是意味着本方一定要牢牢掌握住制空权才行,而现在的纳粹德国空军,有制空权吗?
显然,德国人的电子干扰来得虽然凶猛,却依然效果不大,全频段干扰这种最无奈的杀手锏都没法用上,共和国这边一快速跳频起来,顿时就成了白费劲,而难以岂料的是,德国人打死也不会相信,共和国陆军会如此之快的保障好了其自身的通信,立马就反击他们了,共和国陆军还真是有仇当场就报,更为强大的防干扰迅速而又猛烈的果断逆袭而来……
span
id="endtips"
span
{感谢各位书友的支持,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当1864年英国科学家麦克斯韦,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首次系统总结出电磁波理论,推论了电磁波的存在;当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首次用实验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当1893年美国人特斯拉首次展示无线电通信;当1895年意大利人马可尼和俄国人**夫成功完成了无线电通信实验;当1906年美国人费森登实现人类首次无线电广播……
他们一定都无法想象,不到一个世纪之后的1947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广阔战场之一的苏联战场上,无线电这一特殊的存在,却在中德双方之间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大战”而这场肉眼看不见、身体无接触的“大战”其始作俑者便是共和国陆军第二集团军第八机步师第三机步团侦察连连长马庆云上尉,起因却是相当相当的简单…….
时间倒退至5月18日下午17点54分,马庆云正非常认真的分析来自于各侦查分队所发回的情报信息,这些经过初步整合、删选等处理之后的信息正源源不断的汇聚在装甲指挥车上的数据终端,经技术军官的人工操作下,借助于计算机的帮助,有价值的信息正不断的丰富积累,而马庆云也终于可以在大量的情报信息中寻觅可战之机,当然这些信息也同时在不断的传回后方,机步三团团部有更为专业和庞大的参谋队伍可以更好的处理和利用这些信息。
无论是最先获取到的卫星和高空高速侦察机所获情报,还是实时获取到的侦查直升机及地面侦查部队所探知到的情况,马庆云都觉得德军的强大果然不仅仅体现在他们以往骄人的战绩上,还充分展现在了他们的防御态度和部署上,或许这不能叫做骄纵,得定义为充分且高度的自信,相信老子天下第一,谁敢来攻?德国佬一定是这般狂傲,否则马庆云没法解释德国人是如此的休闲。
17点54分31秒,马庆云正神情关注的看着侦查一班利用车载侦查雷达所探测到的10公里开外德军部署情况。略显朦胧的德军装甲车辆停放显得还是很有章法的,另外由于距离确实是比较远,所以人员活动在雷达显示画面中就显得格外的模糊不清了。可他还没眨眼睛,画面就突然变得有些模糊,电脑屏幕还出现了一些小小的“震动”紧跟着便出现了一条条波纹。一根接着一根,越来越多,画面渐渐就不定的抖动和失真起来。
一定是信号传送受到了干扰影响,马庆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空军的电子干扰机该不会给德国佬送“晚餐”来了,早中晚都扰一扰。活络活络感情来着,可空军的电子干扰机也不至于出现这么大的乌龙吧,扰着扰着,结果把自家友军的电子设备给弄模糊了。
“难道是敌人的杰作?”
17时54分55秒,马庆云还有些不可思议的时候,数据终端控制员大声报告通信质量下降,数据传送速度直降而下且出现了较多的信号失真,55分02秒。通信兵再次报告电台出现杂音疑似有干扰。和各侦查分队通信联络受到影响,55分11秒,联合战术共享数据链、战术通信网等等系统自动监测出现滴滴滴的报警声………
马庆云不得不信了,这1947年还真是一个奇迹多发的年份,以前只有共和国敢于对敌人实施个各种电子干扰的份儿,今儿总算轮到自己受罪了。这样的大手笔,马庆云不用拍手跺脚就知道。非德国人不可,也就只有他们。早在不列颠空战时期,为了更好完成对英伦本土实施精确轰炸,就向共和国购买了许多无线电技术及设备,如导航、测向、干扰等等。
而这些陈年旧事对于马庆云而言,早就是老早之前内部军报上的昨日黄huā,虽然在无线电理论研究、初期实验与应用等方面,西方的确走在中国的前列,1897年也就是满清政府光绪二十三年的时候,无线电这一词才首次出现在中国,可在无线电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上,共和国如今早就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岂能让昔日的买主欺负到了头上来?
自从无线电通信首次应用于军事领域以来,随着战争的不断发展,军队的作战指挥就越发的依赖于通信,两者之间俨然已经如胶似漆难以分割,没有了通信也就没有了指挥,而对于数字化重装部队而言,虽然仅仅是第八机步师中一个小小的侦察连,马庆云可从来没有忘记军校里教授的谆谆教导——“制信息权就是高技术战争中的制高点”。
抢占制高点的任务向来都很少归陆军来完成,大部分都交给了空军来主导,甚至是包干全做,什么电子侦察机、电子监听机等等连同地面的监听站和太空的电子侦查卫星,空军往往总是能无往不利的迅速将敌人的无线电通信撵杀的丢盔弃甲,而如今这般突然出现的敌通信干扰,空军的支援速度再快也需要时间,所以此时此刻,陆军部队自身的通信保障能力和电子对抗能力就显得格外的突出重要了。
17时55分16秒,马庆云下达了“抗干扰、保通信,打响电子对抗战”的命令,而这道命令的下达也正是宣告了中德双方第一次“无线电大战”正式拉开了帷幕。
作为一个连级单位,虽然是以装备大量先进设备为主的侦察连,其实马庆云手里也并没有足够的设备和力量去反制德军,所以他在下达了电子对抗战命令之后,便同时向团部报告了这一情况,随即就将全连最主要的电子对抗战重心,放在了优先保障己方通信上来。
由于作战单位和编制的特殊性,侦察连基本属于战术级部队,所以其装备的通信设备也都多基于短波通信,超宽波和长波、超长波等通信也都对于这一级别部队不具备太大实际意义而没有广泛装备,在覆盖范围达300公里的战术通信网有效作用区域内,使用鞭状天线的超短波通信作用距离有可观的40公里,使用卫星通信又比较麻烦和繁琐,而使用短波通信则相对很简单,尤其是采用电离反射传播模式的短波通信。基本是能够满足战术通信需求的。
所以,在这打响电子对抗战的第一时间里,马庆云命令通信保障排首先要保障的就是全连的短波电台务必保持畅通。而20w功率的jtdz03型标准高频短波便携式电台由于大量采用高可靠性的军用电子元器件和成熟稳定的集成电路,所以其设计无故障时间达到了惊人的4000个小时,而实际使用中,由于采用了模块化设计理念。接收机与激励器、功放机与天线耦合、可充电电池组等等都是可以快速更换的模块,即便是坏了也能快速修理。
通信保障的命令火速传开,而在前方执行侦查任务的各侦查分队也自然赶紧检查车载的jtdz04型标准高频短波车载式电台,由于该型电台本身就是便携式的衍伸型号,除了供电电池组被拆掉以通过车载电瓶供电而具备更大的工作能力之外。该型号还增加了电源保护模块、外接扬声器也就是喇叭的低频放大器模块、高频通信静噪模块等。
jtdz04型标准高频短波车载式电台最容易识别之处,就在于安装该型电台的车辆,大多时候都会加装一个天线附加器,也就是一个类似于长条型鞭状的天线,为了扩大通信距离保障通信质量,天线会很快从竖直向上任由活动的状态,被人为的向安装端的另一头压下去,如果天线附加器安装在车尾。那么士兵则会把天线拉伸向车前方。并压合在车顶上的一个固定装置上,让车辆看上去就像是背了一根被压弯了的金属条似的,其实这么完全是为了让天线的发射仰角近似于九十度,以便获得垂直的天波传播模式,大大增加通信的距离。
当然,检查电台硬件设备状态、压弯天线增加通信距离等都是很快就能完成的人为工作。而真正的通信保障工作其实都是非人为的自动工作,无论是jtdz03型标准高频短波便携式电台。还是起衍伸的车载型,都具备自适应的特点。也就是自适应跳频技术,在高频自适应的基础上实施短波全频段的跳频,以跳开那些已经被干扰或者占用的频率,其工作效能和抗干扰性自然要优于固定频率的电台。
不过,在电台充分发挥其自适应跳频技术之前,侦察连的通信保障排却有一个工作是优先要完成的,这便是电子对抗条件下的战术频率管理,而在此之前,已经被干扰的电台只能在预设的备用频率之间跳频,以避免在一个未知的频段,反遭到双方一致的干扰。
由于敌人的电子干扰十分突然,且本方反制也需要时间,而电子对抗中最大的先决条件就是要优先保障自身的通信畅通,这就好比两个角斗士之间的决斗选择了以弓箭互射一样,在互射之前或者已经挨了一箭,显然就优先要做好自身的抗打击工作,比如穿上厚厚的铠甲或者是寻找一个合适的藏匿点躲过箭矢,当然也可左躲右闪以机动躲开箭矢,不过不管如何,这一道理也基本映照了电子对抗这一领域,马庆云要求通信保障排优先保障己方通信显然既符合作战条令,也符合实际情况。
通信保障排必须抓紧时间完成的战术频率管理实际完成起来确实并不困难,在接到命令后,通信保障排迅速让安装有战术频率管理系统的通信保障车进入最高级别工作状态,接到命令之后的该车官兵迅速展开备用的探测发射机与接收机工作天线,开启频谱检测器,快速扩增信号探测能力,并迅速完成2至30mhz频率范围之内的接收信号功率分布,并利用计算机绘制出电离图。
军用级高速计算机迅速展开工作,嗡嗡声的工作噪音伴随着极为迅速的浮点运算开始“竭力”狂飙,随着时间的推移,计算机自动生成并经过图形工作站处理的探测记录图渐渐出现在了系统操作员的大屏控制显示器上,该记录图长条形,如同人类体检所用的心电图仪一样,慢慢的绘制出一个工作频段图出来。
专业的软件系统对工作频段进行快速的分析,并根据数据库里最新更新的战区各单位通信频率分布数据展开自动论证工作,迅速给出最佳工作频段以供参考。而所绘制出来的工作频段图也并非是一劳永逸,每间隔十秒钟,系统就会重新针对整个高频段继续进行一次扫描。而分析软件也不断的更新所推荐的最佳工作频段,而经过人工的最后筛选后,最佳的工作频段会很快发送到各短波电台以供跳频使用,以更加富有效率和更利于远距离通信的跳频方式。让电台充分发挥其自适应跳频技术,避开敌人的干扰频率,让己方的通信能够畅通无阻且安全保密。
而电台的跳频工作对于人而言,其实是无法感知的,比如说jtdz04型标准高频短波车载式电台。当它开始在最佳工作频段开始疯狂的跳频的时候,哪怕是电台的操作员也就是通信兵,他是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电台在一秒钟之内到底跳了多少个工作频率的,而这一数据一般情况下都非常让人咋舌,因为该型号电台可以在一秒钟之内跳频超过40000次、跳频点数超过五十且跳频间隔超过30mhz。
如此疯狂跳频的技术,就好比原本要挨上一箭的角斗士,突然有了“凌波微步”这样的武侠神功一样飘忽不定起来,这可让对方怎么瞄准射击?显然。电子对抗的另一方也会相当难堪。因为跳频太快意味着他们想要快速锁定并实施干扰,就困难重重了,以至于基本成为了不可能,除非知道这一跳频的方式和规律,可那也得有内应或者是间谍协助,但这基本更加不可能。
瞄准式干扰和拦阻式干扰是通信干扰中的惯用手段类型。瞄准式干扰对于固定工作频率的或者是跳频速度太慢的通信具备很强的“杀伤力”而拦阻式的干扰又基本类似于全频段干扰但也有一定的异同之处。简单说来,拦阻式干扰更像是一种经典的轰炸方式——地毯式轰炸。因为一开始只知道对方的一个工作频率或者几个,而对方实施跳频了,怎么办?
拦阻式干扰就以选择对方原先已知的工作频率为基数,放大百分之十或者降低百分之二十,即参照基数以一个较大的干扰范围实施干扰,宛如泥塘里捕鱼可以用小网,到了大江大河就换成更大的渔网一样,扩大范围来阻止敌人的扩展频谱通信,让敌人的直序跳频、跳频组合等手段失效,而这样的手段显然对于技术等级差的扩频抗干扰通信很有效果。
当然,还有一种手段是很有效果的,那就是全频段干扰。这一干扰方式其实并不具备常人想象中的超强效果,相反,该干扰方式更像是一种无奈之举,因为实在无法捕捉定位对方的工作频率,也并不知道对方的跳频方式和规律,所以干脆就来个全频段干扰,而这种方式之下的具体操作行为,其实就相对很简单了。
共和国空军早些年电子作战技术装备还不够先进的时候,以及的确需要防止意外情况发生的时候,就会经常用到这种方式,比如说共和国空军秘密组织兵力远程奔袭轰炸纳粹德国位于北非境内的核试验场,虽然有很多的电子战机助阵,而且大量的缜密侦查早就对德军各种通信和电子设备工作频率了如指掌,可最终还是安排了大量的电子干扰机去实施全频段干扰,也就是为了防止意外。
而执行任务电子干扰机其实主力基本都是运输机,它们主要的任务就是利用巨大的肚囊装载足够多的铝箔条,让这些铝箔条能够漫天抛洒开来形成一条条足够震撼的干扰带,而这些杂乱无章的随着空气气流在天空中飘荡的铝箔条的确能够很大程度的影响到无线电波的正常传播,只要泼洒得足够多,简直什么频率波段都没辙,所以这样的全频段干扰,宛如只有一个盾牌的角斗士却被对方万箭齐发射击一样,怎么躲都难逃一死。
可这样的干扰方式也存在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如果用运载量小且数量少的飞机播撒铝箔条或者其他金属条,就无法持续制造出足够的干扰强度和范围出来,所以只能选择数量较多且运载能力强大的运输机来执行这种任务,可这样的大型飞机是根本没有多少空中防御能力的,一旦大举出动显然就是意味着本方一定要牢牢掌握住制空权才行,而现在的纳粹德国空军,有制空权吗?
显然,德国人的电子干扰来得虽然凶猛,却依然效果不大,全频段干扰这种最无奈的杀手锏都没法用上,共和国这边一快速跳频起来,顿时就成了白费劲,而难以岂料的是,德国人打死也不会相信,共和国陆军会如此之快的保障好了其自身的通信,立马就反击他们了,共和国陆军还真是有仇当场就报,更为强大的防干扰迅速而又猛烈的果断逆袭而来……
span
id="endtips"
span
{感谢各位书友的支持,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