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8章 愤怒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他倒是没有认出这个老者已经与自己打过两次照面,而是毕恭毕敬的向着那个老者躬下身去,施礼道:“小子见过俞帅。”
“何以见得我就是俞大猷呢?”那个老者呵呵一笑,身子也是向后一仰。
惟功老老实实的将自己的判断说出,在这些领兵超过三十年,杀敌斩首无数,带的兵马也无数,威加海内的老帅面前,他感觉自己还是不要耍弄什么心机的好。
这种诚挚的态度也是使得俞大猷轻轻点头,笑道:“果然是难得的机灵孩子,难得了。”
这个话显然不能使惟功满足,他继续道:“除了想向马帅讨教箭术之道,小子还想向俞帅讨教剑术与枪术。”
“哈哈,这孩子,野心还真不小。”
俞大猷还是有点保留,马芳却是不以为然,站起身来,宽大如蒲扇的巴掌重重拍在惟功肩膀上,笑道:“老夫在京不知道要留多久,反正随兵部的大爷们说了算,你要讨教,就赶紧吧,我就住在西华门外的江米胡同,你得空过来便是。”
“是,小子多谢马帅了!”
惟功大喜过望,马芳的豪气和大方叫他十分心折,这种神态和气度才是沙场四十年立功无算的老帅模样。
只是俞大猷的态度叫他有些郁闷,这位大帅,好生不爽利。
但他脸上只是露出感激马芳的神情,不敢对俞大猷有丝毫不满。毕竟相比较而言,俞大猷在武学上的成就是远在天赋异秉的马芳之上的。
“各位大人。”那个兵部司官至此终是忍耐不得,阴阳怪气地道:“可是将这里当成自家的客厅了?这里可是兵部正堂!”
“兵部正堂怎么了?”
不等马芳和俞大猷两人答话,惟功便反唇相讥道:“便是皇上朝会,也是有固定的时辰,没有叫朝官们等候的道理。你们兵部再牛,叫两个都督老帅从辰时等到午时,是不是太过了一些?”
这司官被质问的无语,一时瞠目结舌,竟是无话可答。
倒不是他词穷至此,可能是兵部这百年以来,没有哪一个武臣敢在兵部大堂发声质问的缘故,所以惟功这一炮打来,竟是叫这司官晕头转向。
“小张同知倒是好口彩,虽常见面,倒是头一回领教了。”
在张惟功出声之后,便是又有人接话,话音犹未落,便是有一个乌纱朝靴的身影,从堂后侧门慢慢踱进来。
一看这人的身影,马芳和俞大猷也是一起站起身来,远远躬下身去。
“下官见过赵大人。”
惟功虽是三品武官,还是御前亲从及导驾官,但在眼前这人面前,也是不得不低下头去。
此人穿着的是三品文官的袍服,年四十余,方面大耳,十分威严。看向惟功时,虽然嘴里说着夸赞的话,眼神却是十分凌厉。
这人便是兵部右侍郎赵孔昭,万历初年上任,曾经以侍郎身份巡抚山西,是有过方面之任的重臣,回任侍郎之后,在兵部也很有威望,当然,也是张居正的亲信人物。
在这样的人面前,俞大猷和马芳两个老帅早早躬身,也自不足为怪。
但赵孔昭并不满足,看向两个老帅,沉声道:“什么时候总兵官见兵部堂官是用揖礼了?”
两个老帅身形一震,都是缓慢抬头,眼神之中,十分黯然。
“嗯?还要本官再说一次?”赵孔昭森然道:“自嘉靖以来,本朝规矩就是总兵官见兵部堂官行跪礼,难道到了两位大帅面前,就要改制了么?”
他又道:“大约两位也自忖是元辅大人的亲信,当然,两位确实是……不过元辅大人在万历早年时曾经写信给蓟镇戚帅,劝其以大礼拜我,莫生骄矜之心,两位曾经听闻此事否?”
这一段话,将两个镇边大帅最后的心防击跨,俞马二人,都是感觉十分无奈,眼前这赵孔昭,官不过侍郎,品级远在自己这个正一品的武臣之下,而且两人不仅是都督和总兵官,还有太子少保的加官,眼前这位,最少再得十年之后才有加太子保、傅的可能。可国朝规矩就是如此,文贵武贱,若是自己今日坚持不跪,纵使朝廷没有明的贬斥,也不会降职,但风声一传开,全天下的文官都会视自己为敌,纵使张居正也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来庇护他们,除了解职归田之外,没有别的出路了。
但触犯到文官们的底线时,就算是自己解职归田,将来也会留祸给子孙的。
两人一见如此,便是没有什么犹豫,当下便是跪拜下来。
各捧手本,唱着自己职名,报名跪见。
眼见两人如此,赵孔昭眼神中显露出得意的神情。
俞大猷原本是打算过两天再到兵部来,是他派人催促过来,就是要和马芳一起,重重给这两个海内著名的镇边大帅们一个十分厉害的下马威。
叫他们唱名跪见,就是为了叫他们明白,不管武将有多么高的职名,多大的功劳,多强大的军力,这一切在他一个弱不禁风的文官面前,都是虚的!
品级,军功,世职,全是虚的!
只有以文驭武的祖制,才是天大地大!
至于他这么做的目的,当然还是从实力考虑。京营现在空虚,缺乏大将重将镇守,俞大猷是一个已经挑好的人选,但在用此人之前,还是要好好敲打一番才成。
现在已经有风声,朝廷将任兵部尚书方逢时为总理京师戎政并提督京营,而他这个兵部侍郎将会是协理京师戎政和协理京营。
这两个职务原本是成国公朱希忠老国公的,现在朱希忠逝世,勋臣之中,暂且没有象样的人选,所以朝廷将此职交给兵部,而方逢时是本兵大司马,事务繁多,京营事务,多半就是由赵孔昭多用心打理了。
在自己正式接手前,赵孔昭希望能梳理好京营复杂的关系,京中勋臣在京营中甚多,彼此声气相连,最多能保持彼此相安无事,俞大猷这样的才是能做事的……但越是能做事的,反是要小心提防,先得提前压服住了,收为己用才好,否则,不妨彻底压住,免生事端。
目前来看,俞大猷这个威名赫赫的大帅也是被压的规规矩矩,还有马芳这位三十年前就家喻户晓的镇边老帅也是跪在自己面前,赵孔昭心里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满足感。
只是,眼前似乎一直有一个碍眼物,叫他眼中颇不舒服,赵孔昭想了一下才想明白过来,原来是张惟功一直昂首站在自己面前。
再想想这个可恶的小子刚刚也就是用揖礼,赵孔昭心中气更不打一处来。
他也是张居正的亲信,所以虽然冯保和张居正都欣赏眼前这小子,但比起他一个堂堂三品侍郎来,地位相差的太远,所以也不必太过将张惟功放在眼里。
当下难忍恶气,赵孔昭对着惟功冷然道:“汝无事何故擅入兵部正堂?此地岂是你游玩嬉戏的地方?再者,两个大帅都跪见报名,你怎敢置身事外,站立不动?”
惟功心中早就有一股难以扼制的怒气,早就听说文官欺凌武官,视武官为奴,今日方能亲自得见,一股恶气,横亘在胸间,难以排解,他的心中已经隐隐有一种想法,只是一时没有下定决心做出决断。
读本朝国史时,他就每每结合自己的历史知识而苦苦思索……
为什么明朝的边患一直不止?国初强盛时,永乐帝经常以五六十万人去讨伐蒙古,但大军一至,人家便走了,真实的战果十分有限,而淇国公丘福一次不慎,十万大军大半丧失在草原之上,全盛之时,犹有此败,明军的战斗力实在堪忧。
再有安南之役,耗时二十年,用银钱无算,人力无算,动员大军数十万,参战的有英国公和黔国公等公侯,朝廷的决心不可谓不大……在安南设布政使司,就是一种决心和信心的表示。
但永乐之后短短时间,朝廷内诸公就一起下了决心,弃安南不顾,将这块千年之前一直属于中国的土地,彻底放弃。
并不是朝中没有明白人,只是这仗实在是打不下去了。明军损失太大,无力维持,这才是弃守安南的真相。
再之后,土木之变,死难的公侯伯都督就有几十人之多,大军损失几十万人,时隔百年之后,在当年的战场上还能一次清理出上千顶头盔和无数的腰刀和手铳等军需物资!
再后,便是边患不止,先失河套,再被两次打到京师城下,再有倭寇之乱,几十个身手了得的倭寇可以一直流窜到南京城下,固然是他们身手了得,而且是以侦察为主要目的,但大明海备废弛,内地卫所军镇无能为力的虚弱,也是叫人一目了然。
所谓的万历三大征是大明在军事上最后的辉煌,在三大征后,明军十几万人损失在萨尔浒之役,全军覆灭,后金攻辽沈时损兵十万,广宁一役又是十二万,柳河与大凌河各自五六万人,然后是崇祯年间建奴屡次入寇,每次掠走的汉人在几十万人,杀害屠戮的汉人在百万人以上,聊斋中时隔几十年,还有济南与临清被杀戮之惨,鬼魂没有归乡的记录和描述,成书在康熙年间,如果不是明末杀戮过惨,是不可能有这样的文字记述出来。
这个王朝,从来就没有强大到如强汉和盛唐的武功!
从来没有过!
为什么会有万历三大征的胜利?答案也越来越清晰和明确,是张居正在位时,提拔重用了不少有才能的将领,给他们信任和尊重,是张居正在位时,积储了大量的物资和金银!
只有少量的尊重和信任,就延续了二十年的军事上的胜利和成就,而张居正之后,以文凌武,挥霍无度的情形加重,民间富裕是财富往勋戚太监和士绅大商人手中集中,百姓不富,国家不富,兵弱而国穷!
所有积贫积弱的一切,眼前这个颐指气使自以为是的文官,亦是造成那种情形的其中的一份子!
最新全本:、、、、、、、、、、
他倒是没有认出这个老者已经与自己打过两次照面,而是毕恭毕敬的向着那个老者躬下身去,施礼道:“小子见过俞帅。”
“何以见得我就是俞大猷呢?”那个老者呵呵一笑,身子也是向后一仰。
惟功老老实实的将自己的判断说出,在这些领兵超过三十年,杀敌斩首无数,带的兵马也无数,威加海内的老帅面前,他感觉自己还是不要耍弄什么心机的好。
这种诚挚的态度也是使得俞大猷轻轻点头,笑道:“果然是难得的机灵孩子,难得了。”
这个话显然不能使惟功满足,他继续道:“除了想向马帅讨教箭术之道,小子还想向俞帅讨教剑术与枪术。”
“哈哈,这孩子,野心还真不小。”
俞大猷还是有点保留,马芳却是不以为然,站起身来,宽大如蒲扇的巴掌重重拍在惟功肩膀上,笑道:“老夫在京不知道要留多久,反正随兵部的大爷们说了算,你要讨教,就赶紧吧,我就住在西华门外的江米胡同,你得空过来便是。”
“是,小子多谢马帅了!”
惟功大喜过望,马芳的豪气和大方叫他十分心折,这种神态和气度才是沙场四十年立功无算的老帅模样。
只是俞大猷的态度叫他有些郁闷,这位大帅,好生不爽利。
但他脸上只是露出感激马芳的神情,不敢对俞大猷有丝毫不满。毕竟相比较而言,俞大猷在武学上的成就是远在天赋异秉的马芳之上的。
“各位大人。”那个兵部司官至此终是忍耐不得,阴阳怪气地道:“可是将这里当成自家的客厅了?这里可是兵部正堂!”
“兵部正堂怎么了?”
不等马芳和俞大猷两人答话,惟功便反唇相讥道:“便是皇上朝会,也是有固定的时辰,没有叫朝官们等候的道理。你们兵部再牛,叫两个都督老帅从辰时等到午时,是不是太过了一些?”
这司官被质问的无语,一时瞠目结舌,竟是无话可答。
倒不是他词穷至此,可能是兵部这百年以来,没有哪一个武臣敢在兵部大堂发声质问的缘故,所以惟功这一炮打来,竟是叫这司官晕头转向。
“小张同知倒是好口彩,虽常见面,倒是头一回领教了。”
在张惟功出声之后,便是又有人接话,话音犹未落,便是有一个乌纱朝靴的身影,从堂后侧门慢慢踱进来。
一看这人的身影,马芳和俞大猷也是一起站起身来,远远躬下身去。
“下官见过赵大人。”
惟功虽是三品武官,还是御前亲从及导驾官,但在眼前这人面前,也是不得不低下头去。
此人穿着的是三品文官的袍服,年四十余,方面大耳,十分威严。看向惟功时,虽然嘴里说着夸赞的话,眼神却是十分凌厉。
这人便是兵部右侍郎赵孔昭,万历初年上任,曾经以侍郎身份巡抚山西,是有过方面之任的重臣,回任侍郎之后,在兵部也很有威望,当然,也是张居正的亲信人物。
在这样的人面前,俞大猷和马芳两个老帅早早躬身,也自不足为怪。
但赵孔昭并不满足,看向两个老帅,沉声道:“什么时候总兵官见兵部堂官是用揖礼了?”
两个老帅身形一震,都是缓慢抬头,眼神之中,十分黯然。
“嗯?还要本官再说一次?”赵孔昭森然道:“自嘉靖以来,本朝规矩就是总兵官见兵部堂官行跪礼,难道到了两位大帅面前,就要改制了么?”
他又道:“大约两位也自忖是元辅大人的亲信,当然,两位确实是……不过元辅大人在万历早年时曾经写信给蓟镇戚帅,劝其以大礼拜我,莫生骄矜之心,两位曾经听闻此事否?”
这一段话,将两个镇边大帅最后的心防击跨,俞马二人,都是感觉十分无奈,眼前这赵孔昭,官不过侍郎,品级远在自己这个正一品的武臣之下,而且两人不仅是都督和总兵官,还有太子少保的加官,眼前这位,最少再得十年之后才有加太子保、傅的可能。可国朝规矩就是如此,文贵武贱,若是自己今日坚持不跪,纵使朝廷没有明的贬斥,也不会降职,但风声一传开,全天下的文官都会视自己为敌,纵使张居正也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来庇护他们,除了解职归田之外,没有别的出路了。
但触犯到文官们的底线时,就算是自己解职归田,将来也会留祸给子孙的。
两人一见如此,便是没有什么犹豫,当下便是跪拜下来。
各捧手本,唱着自己职名,报名跪见。
眼见两人如此,赵孔昭眼神中显露出得意的神情。
俞大猷原本是打算过两天再到兵部来,是他派人催促过来,就是要和马芳一起,重重给这两个海内著名的镇边大帅们一个十分厉害的下马威。
叫他们唱名跪见,就是为了叫他们明白,不管武将有多么高的职名,多大的功劳,多强大的军力,这一切在他一个弱不禁风的文官面前,都是虚的!
品级,军功,世职,全是虚的!
只有以文驭武的祖制,才是天大地大!
至于他这么做的目的,当然还是从实力考虑。京营现在空虚,缺乏大将重将镇守,俞大猷是一个已经挑好的人选,但在用此人之前,还是要好好敲打一番才成。
现在已经有风声,朝廷将任兵部尚书方逢时为总理京师戎政并提督京营,而他这个兵部侍郎将会是协理京师戎政和协理京营。
这两个职务原本是成国公朱希忠老国公的,现在朱希忠逝世,勋臣之中,暂且没有象样的人选,所以朝廷将此职交给兵部,而方逢时是本兵大司马,事务繁多,京营事务,多半就是由赵孔昭多用心打理了。
在自己正式接手前,赵孔昭希望能梳理好京营复杂的关系,京中勋臣在京营中甚多,彼此声气相连,最多能保持彼此相安无事,俞大猷这样的才是能做事的……但越是能做事的,反是要小心提防,先得提前压服住了,收为己用才好,否则,不妨彻底压住,免生事端。
目前来看,俞大猷这个威名赫赫的大帅也是被压的规规矩矩,还有马芳这位三十年前就家喻户晓的镇边老帅也是跪在自己面前,赵孔昭心里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满足感。
只是,眼前似乎一直有一个碍眼物,叫他眼中颇不舒服,赵孔昭想了一下才想明白过来,原来是张惟功一直昂首站在自己面前。
再想想这个可恶的小子刚刚也就是用揖礼,赵孔昭心中气更不打一处来。
他也是张居正的亲信,所以虽然冯保和张居正都欣赏眼前这小子,但比起他一个堂堂三品侍郎来,地位相差的太远,所以也不必太过将张惟功放在眼里。
当下难忍恶气,赵孔昭对着惟功冷然道:“汝无事何故擅入兵部正堂?此地岂是你游玩嬉戏的地方?再者,两个大帅都跪见报名,你怎敢置身事外,站立不动?”
惟功心中早就有一股难以扼制的怒气,早就听说文官欺凌武官,视武官为奴,今日方能亲自得见,一股恶气,横亘在胸间,难以排解,他的心中已经隐隐有一种想法,只是一时没有下定决心做出决断。
读本朝国史时,他就每每结合自己的历史知识而苦苦思索……
为什么明朝的边患一直不止?国初强盛时,永乐帝经常以五六十万人去讨伐蒙古,但大军一至,人家便走了,真实的战果十分有限,而淇国公丘福一次不慎,十万大军大半丧失在草原之上,全盛之时,犹有此败,明军的战斗力实在堪忧。
再有安南之役,耗时二十年,用银钱无算,人力无算,动员大军数十万,参战的有英国公和黔国公等公侯,朝廷的决心不可谓不大……在安南设布政使司,就是一种决心和信心的表示。
但永乐之后短短时间,朝廷内诸公就一起下了决心,弃安南不顾,将这块千年之前一直属于中国的土地,彻底放弃。
并不是朝中没有明白人,只是这仗实在是打不下去了。明军损失太大,无力维持,这才是弃守安南的真相。
再之后,土木之变,死难的公侯伯都督就有几十人之多,大军损失几十万人,时隔百年之后,在当年的战场上还能一次清理出上千顶头盔和无数的腰刀和手铳等军需物资!
再后,便是边患不止,先失河套,再被两次打到京师城下,再有倭寇之乱,几十个身手了得的倭寇可以一直流窜到南京城下,固然是他们身手了得,而且是以侦察为主要目的,但大明海备废弛,内地卫所军镇无能为力的虚弱,也是叫人一目了然。
所谓的万历三大征是大明在军事上最后的辉煌,在三大征后,明军十几万人损失在萨尔浒之役,全军覆灭,后金攻辽沈时损兵十万,广宁一役又是十二万,柳河与大凌河各自五六万人,然后是崇祯年间建奴屡次入寇,每次掠走的汉人在几十万人,杀害屠戮的汉人在百万人以上,聊斋中时隔几十年,还有济南与临清被杀戮之惨,鬼魂没有归乡的记录和描述,成书在康熙年间,如果不是明末杀戮过惨,是不可能有这样的文字记述出来。
这个王朝,从来就没有强大到如强汉和盛唐的武功!
从来没有过!
为什么会有万历三大征的胜利?答案也越来越清晰和明确,是张居正在位时,提拔重用了不少有才能的将领,给他们信任和尊重,是张居正在位时,积储了大量的物资和金银!
只有少量的尊重和信任,就延续了二十年的军事上的胜利和成就,而张居正之后,以文凌武,挥霍无度的情形加重,民间富裕是财富往勋戚太监和士绅大商人手中集中,百姓不富,国家不富,兵弱而国穷!
所有积贫积弱的一切,眼前这个颐指气使自以为是的文官,亦是造成那种情形的其中的一份子!
最新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