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7章:拟建英烈祠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单身的将士们听了有些腼腆,其他人一起哄,他们也只好跟着开怀地笑了起来。
杨怀仁很想把这些边军将士们留在身边,可他也知道这些人是有编制的,要想让他们成为郡公府开府的府兵,要走很多程序的,具体是怎么样,杨怀仁也不是很清楚。
当然,前提条件是他们必须是自愿的。
这一点杨怀仁倒不是很担心,大家在一起经历了那么多事情以后,他相信他们也把他当做是兄弟,当做是一个可以倚靠的人。
将士们是从来没喝过这么好的美酒的,既然今天高兴,那就让他们开怀畅饮一番。
杨府的厨子水平是保障的,都是经过杨怀仁调教出来的,加上杨家人对于食材都特别的讲究特别的实在,所以饭菜的水平也相当高。
有好菜,有好酒,伴着美好的夜色,这一夜注定会给所有人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
只是一下子猛灌了两大碗高度的随园春,杨怀仁首先有了些醉意。
回想起清平关之战的惨烈,还有那几个战死在城墙上的内卫,杨怀仁心里还是有些感到愧对他们的家人。
他们的尸体早就运了回来,安葬在了庄子的墓园中,他们成家才不过几个月的时间,就这么离开了人世,离开了他们的娘子。
那几个来自杨怀仁齐州老家的女人,肯定是非常悲伤的。
可她们并没有在外人面前表现出来,在庄子里那么多人面前得到朝廷的抚恤,她们感到一种骄傲,因为他们的夫君都是为国战死疆场的。
但是人前的光荣,也掩饰不住人后的悲凉,一个女人,背井离乡跟着夫君来到这里,转眼间的工夫,就已经是寡妇了,她们的内心就是再坚强,也无法面对这样的现实,更无法面对无尽空虚的未来。
杨怀仁在酒席上悄悄的把这些心里话告诉了身边的母亲和韵儿,如果她们不愿意守寡,就让她们回乡,将来的生活保障,都算在杨怀仁的头上。
杨母和何之韵同时摇头,说她们的夫君战死疆场,对于她们个人也好,她们的家族也好,都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耀。
她们会选择守节,这就是这个时代一个传统的女人最值得被提倡的美德,反之,如果她们选择改嫁,反而会成为人见人骂的贱妇。
杨怀仁有点无语,从道德上说,守节对于她们来说,或许是高尚的,可对于一个人的情感和生活来说,她们下半辈子的时光要在无尽的寂寞和孤独中度过,又何尝不是一场悲剧呢?
他无法评判怎么做才是对的,更无法改变这个时代人们的道德准则,只能从物质上尽力满足她们,让她们衣食无忧,杨怀仁能做的,也只有这么多。
不过杨怀仁忽然有了一个想法,就是在杨家庄子建一座英烈祠。
杨家庄子原先是南阳郡王的皇庄,土地都是赵宗楚的,庄户们也大都不是本地人,而是他长期雇佣的佃户,所以庄子里,不像其他一些家族传承的庄子那样有祖祠的。
杨怀仁的杨家祖祠在老家齐州,肯定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在杨家庄子再建一座祖祠,所以他觉得不如建一座英烈祠,来供奉那些为国为民做出贡献而牺牲了自己的英雄们。
杨怀仁一提出来,便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成。建一座英烈祠所需要的土地都是现成的,费用更不是问题。
而如果建一座英烈祠的话,对于每一个庄子上的人,都是一种激励,让他们知道,庄主杨怀仁是一个怎么样的人,重视什么样的人。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举动,将来肯定会在整个庄子里形成一种隐性的凝聚力,一种庄子里独有的可传承下去的文化传统。
一夜尽欢,一夜无眠。
大宅里的宴席直到东方微微露出了鱼肚白的时候才结束,内卫们、庄户们和住在庄子里的学者们各自回了自己的新家,而边军将士们,则也都住进了杨家庄子新建起来的新房子里。
经过大半年的建设,杨家庄子还真是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杨家大宅本就富丽堂皇,而西边的荒地也都利用起来,建成了一大片白色的,整齐的新院落。
安排下这么多人,连庄户们也都从大宅东侧的土坯房子里,全部搬进了新居。
庄户们不知有多么的高兴,有时候看着自己的新房子,一整天都乐得合不拢嘴。
附近庄子里的庄户们见了只有羡慕,即便有几个心怀不轨的好事者,也说不出什么话来诋毁杨怀仁,人家明说了房子盖了还是杨家的,免费给庄户们住,是人家乐意,谁也管不着。
老李头觉得庄户们能遇上这么一个好庄主,是庄户们八辈子积了德。
听了这话杨怀仁只有笑,笑着说百年来庄户们生息在这片土地上,用自己的一生侍弄着这片土地,现在所拥有的这一切,确实是自己的祖宗用劳动积攒下来的德行。
只不过这样的建设对于杨怀仁来说,也仅仅是刚刚开始而已,既然东边破旧的宅子都空出来了,不如就全部推倒了,再原有的地基上再建设一片新房子,钱的事都不算是事儿。
既然皇帝都给了开府的权力,那就利用起来,将来杨怀仁打算要招募更多的人才,来帮助他实现他的伟大理想,所以新房子,盖得再多都不够用。
说道招募人才,杨怀仁有点犯愁了,他的人际关系的圈子就这么大,真是要招募他想要的人才,还真是不够用的。
武人的话,也许还好说,他身边本来就不少,如果有可能的话,他觉得可以尽量从通远军里再调用几个将领或校尉来用。
内卫就是个武人积聚的地方,未来几个月内,如果高太后倒台的话,那么整个内卫,他都会想办法招揽为己用。
而文人的话,说起来就真是有点捉襟见肘了。
家里做买卖,掌柜账房啥的倒还够用,从南阳郡王府里赎回来的人里边,也不少这方面的好手。
再其他的,就真不好找了。
单身的将士们听了有些腼腆,其他人一起哄,他们也只好跟着开怀地笑了起来。
杨怀仁很想把这些边军将士们留在身边,可他也知道这些人是有编制的,要想让他们成为郡公府开府的府兵,要走很多程序的,具体是怎么样,杨怀仁也不是很清楚。
当然,前提条件是他们必须是自愿的。
这一点杨怀仁倒不是很担心,大家在一起经历了那么多事情以后,他相信他们也把他当做是兄弟,当做是一个可以倚靠的人。
将士们是从来没喝过这么好的美酒的,既然今天高兴,那就让他们开怀畅饮一番。
杨府的厨子水平是保障的,都是经过杨怀仁调教出来的,加上杨家人对于食材都特别的讲究特别的实在,所以饭菜的水平也相当高。
有好菜,有好酒,伴着美好的夜色,这一夜注定会给所有人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
只是一下子猛灌了两大碗高度的随园春,杨怀仁首先有了些醉意。
回想起清平关之战的惨烈,还有那几个战死在城墙上的内卫,杨怀仁心里还是有些感到愧对他们的家人。
他们的尸体早就运了回来,安葬在了庄子的墓园中,他们成家才不过几个月的时间,就这么离开了人世,离开了他们的娘子。
那几个来自杨怀仁齐州老家的女人,肯定是非常悲伤的。
可她们并没有在外人面前表现出来,在庄子里那么多人面前得到朝廷的抚恤,她们感到一种骄傲,因为他们的夫君都是为国战死疆场的。
但是人前的光荣,也掩饰不住人后的悲凉,一个女人,背井离乡跟着夫君来到这里,转眼间的工夫,就已经是寡妇了,她们的内心就是再坚强,也无法面对这样的现实,更无法面对无尽空虚的未来。
杨怀仁在酒席上悄悄的把这些心里话告诉了身边的母亲和韵儿,如果她们不愿意守寡,就让她们回乡,将来的生活保障,都算在杨怀仁的头上。
杨母和何之韵同时摇头,说她们的夫君战死疆场,对于她们个人也好,她们的家族也好,都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耀。
她们会选择守节,这就是这个时代一个传统的女人最值得被提倡的美德,反之,如果她们选择改嫁,反而会成为人见人骂的贱妇。
杨怀仁有点无语,从道德上说,守节对于她们来说,或许是高尚的,可对于一个人的情感和生活来说,她们下半辈子的时光要在无尽的寂寞和孤独中度过,又何尝不是一场悲剧呢?
他无法评判怎么做才是对的,更无法改变这个时代人们的道德准则,只能从物质上尽力满足她们,让她们衣食无忧,杨怀仁能做的,也只有这么多。
不过杨怀仁忽然有了一个想法,就是在杨家庄子建一座英烈祠。
杨家庄子原先是南阳郡王的皇庄,土地都是赵宗楚的,庄户们也大都不是本地人,而是他长期雇佣的佃户,所以庄子里,不像其他一些家族传承的庄子那样有祖祠的。
杨怀仁的杨家祖祠在老家齐州,肯定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在杨家庄子再建一座祖祠,所以他觉得不如建一座英烈祠,来供奉那些为国为民做出贡献而牺牲了自己的英雄们。
杨怀仁一提出来,便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成。建一座英烈祠所需要的土地都是现成的,费用更不是问题。
而如果建一座英烈祠的话,对于每一个庄子上的人,都是一种激励,让他们知道,庄主杨怀仁是一个怎么样的人,重视什么样的人。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举动,将来肯定会在整个庄子里形成一种隐性的凝聚力,一种庄子里独有的可传承下去的文化传统。
一夜尽欢,一夜无眠。
大宅里的宴席直到东方微微露出了鱼肚白的时候才结束,内卫们、庄户们和住在庄子里的学者们各自回了自己的新家,而边军将士们,则也都住进了杨家庄子新建起来的新房子里。
经过大半年的建设,杨家庄子还真是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杨家大宅本就富丽堂皇,而西边的荒地也都利用起来,建成了一大片白色的,整齐的新院落。
安排下这么多人,连庄户们也都从大宅东侧的土坯房子里,全部搬进了新居。
庄户们不知有多么的高兴,有时候看着自己的新房子,一整天都乐得合不拢嘴。
附近庄子里的庄户们见了只有羡慕,即便有几个心怀不轨的好事者,也说不出什么话来诋毁杨怀仁,人家明说了房子盖了还是杨家的,免费给庄户们住,是人家乐意,谁也管不着。
老李头觉得庄户们能遇上这么一个好庄主,是庄户们八辈子积了德。
听了这话杨怀仁只有笑,笑着说百年来庄户们生息在这片土地上,用自己的一生侍弄着这片土地,现在所拥有的这一切,确实是自己的祖宗用劳动积攒下来的德行。
只不过这样的建设对于杨怀仁来说,也仅仅是刚刚开始而已,既然东边破旧的宅子都空出来了,不如就全部推倒了,再原有的地基上再建设一片新房子,钱的事都不算是事儿。
既然皇帝都给了开府的权力,那就利用起来,将来杨怀仁打算要招募更多的人才,来帮助他实现他的伟大理想,所以新房子,盖得再多都不够用。
说道招募人才,杨怀仁有点犯愁了,他的人际关系的圈子就这么大,真是要招募他想要的人才,还真是不够用的。
武人的话,也许还好说,他身边本来就不少,如果有可能的话,他觉得可以尽量从通远军里再调用几个将领或校尉来用。
内卫就是个武人积聚的地方,未来几个月内,如果高太后倒台的话,那么整个内卫,他都会想办法招揽为己用。
而文人的话,说起来就真是有点捉襟见肘了。
家里做买卖,掌柜账房啥的倒还够用,从南阳郡王府里赎回来的人里边,也不少这方面的好手。
再其他的,就真不好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