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请假一天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重生之都市仙尊、花娇、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汀州府府试定在四月初,府试之初就有各县教谕领着已过县试的童子到府城。到院试时,这群教谕也要在堂前听学政点名,一一认领自己县里的考生。
如今府试还没发榜,院试题目方大人又早已拟好了,眼前需要他这位学政处置的,也就是武平县儒生当众拦车伤人一案。武平县的儒生出了大岔子,主管学政的教谕又不在,所以这些日子,带着儒童到在府城等候考试的祝训导官就被方大人提到身边教训了好几回。
宋时与教谕徐大人、周、袁两位训导官风尘仆仆地赶到府里那天,祝训导早早就在城门候着他们,见了宋时就如见了亲人一般:“方大人欲见舍人久矣,意甚急迫,舍人不必候命,就随我去见大人。”
他把宋时跟教谕一道拉上车,路上就把学政大人关心宋时家世的事告诉了二人。他在方大人面前挨了不少顿训,颇为愁苦地问:“方大人还问起了舍人与桓侍郎府姻亲之事,在下不知内情,不敢轻言,此事舍人自行斟酌罢。”
宋时感激地看了他一眼,谢道:“都是我家的事连累了四位大人。此事我自有应对,回去之后再置酒向各位道歉。”
县学教谕、训导都是极清贫的官,一年到头只有二十多两薪俸,改善生活全靠四时八节祭孔庙分的胙肉和学生送的束脩,听宋时要请客,都露出了几分喜色。
谒见学政时,有宋时这个正主在前顶雷,他们心里仿佛都没那么怕了。
可惜的是,方大人先不问宋时的话,而是提过徐教谕几人申斥:“那几个都是武平县县学生员,其中竟还有食廪生!你等身为教官,平日怎地不严加管束,叫这群生员跑到外县地界,光天化日下,如同城中恶少般行凶打人!”
徐教谕颤巍巍地说:“因他们往常科试还能考到一二等间,素日也不曾有这等恶行……”他给这群学生洗白间隙还不忘了照顾宋时一句:“宋监生实与此事全然无关,他住在县治中,一向闭门读书,下官等皆可作证。”
宋时老老实实在一旁装鹌鹑,心里给徐教谕点了三十二个赞,决定回去就把宴席规格提升到三十二道菜。
方提学叫他提醒了一下,倒想起宋时来了,仔细看了他一阵,问道:“你就是宋时?你可是故河南道都察御史桓兄济世公的弟子?”
宋时垂下头应道:“有劳老先生记挂,正是学生。”
桓先生故去不过四年有余,都察院故友、后进自然不会忘了他,也没忘了他家里曾养过一个天资不凡的弟子。有了这个学生在眼前,方提学也顾不上申斥徐教谕等人,挥手叫他们离开,仔细看着宋时。
方提学还记得当年在桓家吊孝时遥遥见过一面的少年,对比着眼前仪容俊秀、身姿挺拔,几乎已长成大人的宋时,不禁感叹道:“一晃数年,你也长大了。你是随父亲上任的?这些年跟着谁读书?”
宋时有些伤感地说:“先生过世那年,家父点了广西容县县令,学生不忍心见老父一人在异地为官,便跟在任上服侍家父,直至如今。这些年难得名师,故此只温习恩师当年留下的典籍和笔记。”
在广西荒蛮之地寻不到名师,只能看先生留下的旧书么?也是可怜……
方提学感叹道:“济世兄在日,常在院中向人提起你,说你读经时擅发他人未解之意,小小年纪就能自己解出‘王正月’背后‘尊王’、‘大一统’之意。提考北直隶的于远斋兄也说你文字清通简要、思虑周详,文字绝不似寻常幼童那般稚嫩。
“若非他认得你,知道你是个才留头的童子,恐怕就把你的卷子当作哪个饱学书生的卷子取中了。”他淡淡一笑,看向宋时,问道:“你这些年没再回乡考试?怎么捐了监生?听说桓兄要招你为婿,莫非你是打算成亲后就在京里坐几年监再考乡试?”
他问到这地步,宋时也不能瞒着退亲的事,斟酌着说:“因家父亲年转迁武平,学生不放心老父独自上任,便跟到了武平县里。如此,便赶不及赴北直隶应院试,索性捐了个监生,后年好直接下场应秋闱。至于婚事……今年周王选妃,不巧学生又没能及时进京迎取,以至桓家女也被列在了待选之列,这桩婚事只得作罢了。”
方提学看了他一眼,似欲说些什么,但看他微微垂眸,不愿多提的样子,再想想桓家声势,也明白他顾忌什么,只轻轻“嗯”了一声,转而说起了读书的事:“你少年时就能解经义、作文章,当时不曾有机会考你,今日见面,却要考你一考了。”
宋时感激他的体贴,当即应道:“任凭老先生出题。”
方提学到桌边拿起一本四书,随手翻页,手指先点中其中一句,自己看了一眼,往后翻一页,再如此一点,正好凑成个截搭题:乃是一句“皆雅言也—叶公”。
宋时一听便知,这是《论语·述而》中的句子。
“皆雅言也”出自第十五章,“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按朱子注,雅,是指经常的意思,也就是指孔子素日说话时常用到《诗经》《尚书》中的句子,常执守《周礼》中的礼仪。程子注释说,孔子素常之言止于此,性与天道不易学道,应默记其言。
而“叶公”就出自下一章开头的“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这位叶公本是楚国大夫,名诸梁、字子高,封于叶县,僭称公。他向子路问孔子之事,子路未回答,后孔子听说,便告诉子路不该不应对,该说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这两句实在毫无关联,但截搭题就是这样,毫无关联也要用“钓、挽、渡”之法,给这两句之间架出桥梁,改出一个有意义的破题。
雅言即常言,破题上半句即扣着“常”字,将原句中的字眼儿替换一下,就是圣人素常所说的言语……圣人之间有教化之功,就用“圣训”,“圣训之有常”。而下半题的“叶公”也要换一个字眼,就用他本身的身份,“楚大夫”。叶公是想知道孔子之事,在破题中不能引用题面以外的原句内容,上半题的“雅言”正好可以完美的填补上这个答案。
圣人雅言即《诗》《书》《礼》,程子注中言道“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应当对于“默而识”圣人之言,赵氏注中言当“类记之”,所以叶公对上半题的“雅言”应当是记忆,而不能用“得之”。
他正梳理思绪,就听方提学说:“我也没工夫看你当面做几篇文章出来,你只做出破题、承题来即可。”
说话间,宋时已经将上下题面捋通,恭恭敬敬地向他借了纸笔,在纸上写下:“明圣训之有常,而楚大夫又可记矣。”
破题既出,承题就好办了。左不过正破反承,承题中又可以引述题面原句内容,他就把破题中圣人常言《诗》《书》《礼》,楚大夫可以记之的意思翻过来,改写“《诗》《书》《礼》这些雅言之外的圣人不言,楚大夫能记什么呢”?
文雅一点,按程子注改一改,“夫雅言而曰皆,则诗书礼之外,圣人固不言也。彼叶公者,又何以书哉?”
这破题不算多么精妙,却胜在破得快而稳,思路十分老到。当年不像个幼童,如今这文章也不像个未及冠的少年,至少也是个写了数十年文章的老儒了。
方提学没想到他做截搭题都能这么快,仿若不必思索、信手拈来一般,胸中陡然生出一片爱才之心、考校之兴,顺手又考了一句“不亦悦乎—有朋”。
上过中学的朋友都知道这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原题深印在脑海里,都不必像刚才那句一样先忆原文,略一回忆朱子注释,便提笔写下破题——“说以学而深,即可决其朋之有也”。
朱子注有“学者,将以行之也。时习之,则所学者在我,故说”。用这句将“学”而后“说”深之意展开一下,就是“夫说生于时习,即生于学也。以学及人,而朋之有也,不可必乎?”
能以好学为乐,以学有所得为乐,自然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从。
方提学听得简直有些惊艳——岂止破得工稳,从中透出的胸襟更是通脱大气,不愧是能叫济世兄一眼看中,当儿子般养在膝下的人。
他连考了几道题,见宋时答得敏捷流利,难他不住,一时生出促狭心,提笔就在宋时的稿纸上画了个圆,叫他做出破题。
破,给个圆也得破。
这个圆不是普通的圆……它也是圣贤书上的内容。每章之前都有一个圆,用以分章节的。也就是说,这可以从圣贤之道未阐发之前就先有了一个浑圆的……什么下手。
宋时不由想起评剧《花为媒》里一句“圣道不存,此乃天之欲丧我斯文也”,不过提学面前不是开玩笑的地方,他老老实实地低下头,改成了“圣人未言之先,浑然一太极也”。
方提学看着他落下最后一个字,慢慢将那句破题念了几遍,感叹道:“圣贤未言而天地浑然如太极,及其立言,则造化生焉,典章出焉,礼仪立焉,王政备焉,百姓教焉……破得有廊庙气象。若你后面原题、起讲、入题、八比、大结也能做得这么好,这文章便不怕拿到方家眼前了。”
宋时这几年都是和县里的举人、生员来往,别人夸他的文章,他都怕对方是看在他这个县令之子的身份上给他虚假评分。至于桓小师兄,那是自幼相识,还有恩师的光环加成,不好说他看自己文章的滤镜有多深,也不足完全采信。
至于他父亲宋县令——他就是写句“恭惟台台,璠姿雪鉴,皎操冰壶”的逢迎套话,宋大人都能夸成绝世文章,他的点评就更不用听了。
难得御史这样公正可信的大家点评,宋时才对自己的水平恢复了几分信心,试探着问道:“学生在家做过几篇文章,算是心血之作,不知可否请老先生略加点评?”
方提学的头微微往下一点,忽又收住,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何必看旧文。你当初在京考秀才,只差一道院试没过,今日我又是来汀州府吊考童生的,你何不也下场一试,让我看看你场中的真正水准?”
汀州府府试定在四月初,府试之初就有各县教谕领着已过县试的童子到府城。到院试时,这群教谕也要在堂前听学政点名,一一认领自己县里的考生。
如今府试还没发榜,院试题目方大人又早已拟好了,眼前需要他这位学政处置的,也就是武平县儒生当众拦车伤人一案。武平县的儒生出了大岔子,主管学政的教谕又不在,所以这些日子,带着儒童到在府城等候考试的祝训导官就被方大人提到身边教训了好几回。
宋时与教谕徐大人、周、袁两位训导官风尘仆仆地赶到府里那天,祝训导早早就在城门候着他们,见了宋时就如见了亲人一般:“方大人欲见舍人久矣,意甚急迫,舍人不必候命,就随我去见大人。”
他把宋时跟教谕一道拉上车,路上就把学政大人关心宋时家世的事告诉了二人。他在方大人面前挨了不少顿训,颇为愁苦地问:“方大人还问起了舍人与桓侍郎府姻亲之事,在下不知内情,不敢轻言,此事舍人自行斟酌罢。”
宋时感激地看了他一眼,谢道:“都是我家的事连累了四位大人。此事我自有应对,回去之后再置酒向各位道歉。”
县学教谕、训导都是极清贫的官,一年到头只有二十多两薪俸,改善生活全靠四时八节祭孔庙分的胙肉和学生送的束脩,听宋时要请客,都露出了几分喜色。
谒见学政时,有宋时这个正主在前顶雷,他们心里仿佛都没那么怕了。
可惜的是,方大人先不问宋时的话,而是提过徐教谕几人申斥:“那几个都是武平县县学生员,其中竟还有食廪生!你等身为教官,平日怎地不严加管束,叫这群生员跑到外县地界,光天化日下,如同城中恶少般行凶打人!”
徐教谕颤巍巍地说:“因他们往常科试还能考到一二等间,素日也不曾有这等恶行……”他给这群学生洗白间隙还不忘了照顾宋时一句:“宋监生实与此事全然无关,他住在县治中,一向闭门读书,下官等皆可作证。”
宋时老老实实在一旁装鹌鹑,心里给徐教谕点了三十二个赞,决定回去就把宴席规格提升到三十二道菜。
方提学叫他提醒了一下,倒想起宋时来了,仔细看了他一阵,问道:“你就是宋时?你可是故河南道都察御史桓兄济世公的弟子?”
宋时垂下头应道:“有劳老先生记挂,正是学生。”
桓先生故去不过四年有余,都察院故友、后进自然不会忘了他,也没忘了他家里曾养过一个天资不凡的弟子。有了这个学生在眼前,方提学也顾不上申斥徐教谕等人,挥手叫他们离开,仔细看着宋时。
方提学还记得当年在桓家吊孝时遥遥见过一面的少年,对比着眼前仪容俊秀、身姿挺拔,几乎已长成大人的宋时,不禁感叹道:“一晃数年,你也长大了。你是随父亲上任的?这些年跟着谁读书?”
宋时有些伤感地说:“先生过世那年,家父点了广西容县县令,学生不忍心见老父一人在异地为官,便跟在任上服侍家父,直至如今。这些年难得名师,故此只温习恩师当年留下的典籍和笔记。”
在广西荒蛮之地寻不到名师,只能看先生留下的旧书么?也是可怜……
方提学感叹道:“济世兄在日,常在院中向人提起你,说你读经时擅发他人未解之意,小小年纪就能自己解出‘王正月’背后‘尊王’、‘大一统’之意。提考北直隶的于远斋兄也说你文字清通简要、思虑周详,文字绝不似寻常幼童那般稚嫩。
“若非他认得你,知道你是个才留头的童子,恐怕就把你的卷子当作哪个饱学书生的卷子取中了。”他淡淡一笑,看向宋时,问道:“你这些年没再回乡考试?怎么捐了监生?听说桓兄要招你为婿,莫非你是打算成亲后就在京里坐几年监再考乡试?”
他问到这地步,宋时也不能瞒着退亲的事,斟酌着说:“因家父亲年转迁武平,学生不放心老父独自上任,便跟到了武平县里。如此,便赶不及赴北直隶应院试,索性捐了个监生,后年好直接下场应秋闱。至于婚事……今年周王选妃,不巧学生又没能及时进京迎取,以至桓家女也被列在了待选之列,这桩婚事只得作罢了。”
方提学看了他一眼,似欲说些什么,但看他微微垂眸,不愿多提的样子,再想想桓家声势,也明白他顾忌什么,只轻轻“嗯”了一声,转而说起了读书的事:“你少年时就能解经义、作文章,当时不曾有机会考你,今日见面,却要考你一考了。”
宋时感激他的体贴,当即应道:“任凭老先生出题。”
方提学到桌边拿起一本四书,随手翻页,手指先点中其中一句,自己看了一眼,往后翻一页,再如此一点,正好凑成个截搭题:乃是一句“皆雅言也—叶公”。
宋时一听便知,这是《论语·述而》中的句子。
“皆雅言也”出自第十五章,“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按朱子注,雅,是指经常的意思,也就是指孔子素日说话时常用到《诗经》《尚书》中的句子,常执守《周礼》中的礼仪。程子注释说,孔子素常之言止于此,性与天道不易学道,应默记其言。
而“叶公”就出自下一章开头的“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这位叶公本是楚国大夫,名诸梁、字子高,封于叶县,僭称公。他向子路问孔子之事,子路未回答,后孔子听说,便告诉子路不该不应对,该说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这两句实在毫无关联,但截搭题就是这样,毫无关联也要用“钓、挽、渡”之法,给这两句之间架出桥梁,改出一个有意义的破题。
雅言即常言,破题上半句即扣着“常”字,将原句中的字眼儿替换一下,就是圣人素常所说的言语……圣人之间有教化之功,就用“圣训”,“圣训之有常”。而下半题的“叶公”也要换一个字眼,就用他本身的身份,“楚大夫”。叶公是想知道孔子之事,在破题中不能引用题面以外的原句内容,上半题的“雅言”正好可以完美的填补上这个答案。
圣人雅言即《诗》《书》《礼》,程子注中言道“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应当对于“默而识”圣人之言,赵氏注中言当“类记之”,所以叶公对上半题的“雅言”应当是记忆,而不能用“得之”。
他正梳理思绪,就听方提学说:“我也没工夫看你当面做几篇文章出来,你只做出破题、承题来即可。”
说话间,宋时已经将上下题面捋通,恭恭敬敬地向他借了纸笔,在纸上写下:“明圣训之有常,而楚大夫又可记矣。”
破题既出,承题就好办了。左不过正破反承,承题中又可以引述题面原句内容,他就把破题中圣人常言《诗》《书》《礼》,楚大夫可以记之的意思翻过来,改写“《诗》《书》《礼》这些雅言之外的圣人不言,楚大夫能记什么呢”?
文雅一点,按程子注改一改,“夫雅言而曰皆,则诗书礼之外,圣人固不言也。彼叶公者,又何以书哉?”
这破题不算多么精妙,却胜在破得快而稳,思路十分老到。当年不像个幼童,如今这文章也不像个未及冠的少年,至少也是个写了数十年文章的老儒了。
方提学没想到他做截搭题都能这么快,仿若不必思索、信手拈来一般,胸中陡然生出一片爱才之心、考校之兴,顺手又考了一句“不亦悦乎—有朋”。
上过中学的朋友都知道这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原题深印在脑海里,都不必像刚才那句一样先忆原文,略一回忆朱子注释,便提笔写下破题——“说以学而深,即可决其朋之有也”。
朱子注有“学者,将以行之也。时习之,则所学者在我,故说”。用这句将“学”而后“说”深之意展开一下,就是“夫说生于时习,即生于学也。以学及人,而朋之有也,不可必乎?”
能以好学为乐,以学有所得为乐,自然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从。
方提学听得简直有些惊艳——岂止破得工稳,从中透出的胸襟更是通脱大气,不愧是能叫济世兄一眼看中,当儿子般养在膝下的人。
他连考了几道题,见宋时答得敏捷流利,难他不住,一时生出促狭心,提笔就在宋时的稿纸上画了个圆,叫他做出破题。
破,给个圆也得破。
这个圆不是普通的圆……它也是圣贤书上的内容。每章之前都有一个圆,用以分章节的。也就是说,这可以从圣贤之道未阐发之前就先有了一个浑圆的……什么下手。
宋时不由想起评剧《花为媒》里一句“圣道不存,此乃天之欲丧我斯文也”,不过提学面前不是开玩笑的地方,他老老实实地低下头,改成了“圣人未言之先,浑然一太极也”。
方提学看着他落下最后一个字,慢慢将那句破题念了几遍,感叹道:“圣贤未言而天地浑然如太极,及其立言,则造化生焉,典章出焉,礼仪立焉,王政备焉,百姓教焉……破得有廊庙气象。若你后面原题、起讲、入题、八比、大结也能做得这么好,这文章便不怕拿到方家眼前了。”
宋时这几年都是和县里的举人、生员来往,别人夸他的文章,他都怕对方是看在他这个县令之子的身份上给他虚假评分。至于桓小师兄,那是自幼相识,还有恩师的光环加成,不好说他看自己文章的滤镜有多深,也不足完全采信。
至于他父亲宋县令——他就是写句“恭惟台台,璠姿雪鉴,皎操冰壶”的逢迎套话,宋大人都能夸成绝世文章,他的点评就更不用听了。
难得御史这样公正可信的大家点评,宋时才对自己的水平恢复了几分信心,试探着问道:“学生在家做过几篇文章,算是心血之作,不知可否请老先生略加点评?”
方提学的头微微往下一点,忽又收住,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何必看旧文。你当初在京考秀才,只差一道院试没过,今日我又是来汀州府吊考童生的,你何不也下场一试,让我看看你场中的真正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