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鹰派战士宁奋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宁奋在去往娘娘山驻守,其实也算是李靖的计划之一。李靖作为定襄总管,不是随便过来驻防的,驻防的事情还轮不到李靖来做。
像李靖这样的战略级的人物,一般都是震慑的作用更大一些,一旦李靖开始带兵,那就意味着一件事情,那就是大唐的战争机器又要开始运作了。
所谓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李靖将宁奋等人排到娘娘山,一则是为了驻防,维护边关的安全,最近这一带,经常有小族群过来打秋风,宁奋驻守娘娘山可以及时的做出反应,当然这也给了宁奋一定的自主的权力。
二则,实为试探,化身土匪,可以随时出击,探查突厥人的动向,也方便探查突厥人的底线到底在什么位置。
大唐,或者是李世民想打突厥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突厥和大唐积怨很深,却对免不了一场争斗,这是大唐上下都明白的一件事情,哪怕是在不讲理的文官在这件事情上也不会说什么,关键的问题是什么时候打。
隋末唐初,突厥始毕可汗趁中原地区战乱不休,开始重新崛起,屡次发兵甫下骚扰,支持刘武周、梁师都、刘黑闼等割据势力。唐高祖李渊为集中精力统一全国,对突厥采取优容策略,并曾考虑迁都以避之。但是被当时还是秦王的李世民坚决反对,而告终。
玄武门事变后,突厥颉利可汗认为唐太宗李世民初登帝位,内部矛盾尚未全部解决,统治秩序还未安定,遂与突利可汗合兵20万,长驱直入,很快进至长安城西渭水便桥北。唐太宗亲至桥南,与颉利隔水对话,责其负约。唐军主力继至,军容严整。颉利见唐军有备,不敢决战,遂与唐太宗结盟后退兵。
而这也就是渭水之盟,是李世民为政期间为数不多的黑点之一。
渭水会盟后,李世民为彻底解除突厥威胁,一直在韬光养晦,积攒实力,打算一举灭掉突厥。
在今年灭掉了大唐境内最后的一直武装力量—梁师都之后,突厥算是让李世民难后的事情。
哦,对了,还有杨正道,但杨正道基本上突厥扶持起来的对付大唐的手段之一。
但是今年机会来临了,大唐经过了两年多的休整,已经有了可以大战一场的经济的实力,这是其一。
其二,最近突厥不太平,先是东突厥和西突厥之间的内战,让突厥的内部损耗严重,这也是为什么王君廊投靠突厥,而突厥欣然接受的原因之一,毕竟王君廊去了突厥,可以给突厥带去很多的物资,首先收盔甲,武器,就是突厥现在最需要的东西。当然武器和盔甲突厥一直很稀缺,毕竟他们的冶炼技术实在是太差了。
而突厥内部由于连年征战,使得民疲畜瘦。再加上天灾不断,贞观二年,突厥大旱,大批草原枯死,使得已游牧为生的突厥,更是雪上加霜。
而实际上,突厥的颉利可汗这个草原雄主一点也不简单,他也想实现草原的进化,手段就是用中原的逻辑整合草原的力量。但是他忘记了,突厥游牧民主的文化,与中原的文化差异太大。而颉利可汗实行的手段有太多刚硬,使得突厥内部不满的声音越爱越大。
颉利可汗做了三件不得草原人心的事:
一个是连年征战。实际上到渭水之盟之时,东突厥已经八次入侵大唐。
当然征战入侵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掠夺财富,而掠夺财富的最显着效果就是加强颉利可汗的统治。颉利可汗手中有钱,才能统御草原诸部。
而突厥的内部实际上是以族群的形式存在,只有战时,才会整合在一起,但这一点,确实颉利可汗不满意的地方。
另一个是重用诸部而疏远宗室。中原是父亲死后,儿子继承产业,但是草原是兄长死了之后,弟弟继承,还有就是胡虏无百年之运,其根源就是草原可汗的地位不稳固。颉利可汗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一种扭转,防止宗室内斗争位。
只不过这样的作法,很明显的侵犯了其他宗亲的群益,而这些宗亲其实每一位的势力都很大。特别是最近,不满的声音已经呼声很高了。
第三个原因便是重用汉人赵德言。
原本农民起义总是中原帝国的专利,因为朝廷横征暴敛所以官逼民反。但是,在颉利可汗治下,草原也出现了横征暴敛的问题。原因就是赵德言试图变法草原,在草原建立起中原政权。
只不过赵德言有些纸上谈兵了。
草原毕竟是草原,它的财富生产能力支撑不起一个昂贵的中原政权。草原的生活方式决定了收税的成本太高。很快东突厥的内政就出现了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整合的草原就开始走向分裂。而这正是虎视眈眈的大唐,一直在等待的机会。
李靖的任务就是为了消灭突厥,而宁奋便是李靖放出去的一直鹰,看看突厥的这支猛虎还能不能称霸这个草原。
五千的人马,加上大壮的辅佐,只要不是特别大的部落,宁奋的安全便不需要担心,而一旦有几个部落同时对宁奋的队伍展开攻击也说明,颉利可汗在突厥的统治力还没有完全的瓦解,可能大唐还需要再等一等。
到了娘娘山的宁奋,这才想起了,现在已经是贞观二年了,贞观三年便是李靖收复突厥之时,也是李靖整个人生生涯声望最高光的时刻。
但是看看现在李靖和整个大唐的动作,可能攻打突厥之事还有可能提前啊。看来宁奋的这只小蝴蝶还是给大唐改变了一些东西啊。
坐着娘娘山主位的宁奋,横刀立马,确实有些大当家的架势,如果不是宁奋眉头紧皱的话,可能整个议事厅的气氛还会更好一些。
到了娘娘山,本来作为整支队伍的主官应该做一些动员,毕竟宁奋他们不光需要驻守,还需要深入突厥的内部作战。到了一个新的驻守地,动员是必须的,这是规矩。
但宁奋此刻没有心思,因为他的心思落在了另外一件事情上。
贞观二年,突厥好像不光是大旱,还有大雪,而大雪是突厥缺衣少粮,突厥直接挥军南下,造成大唐伤亡惨重,这也是李世民在贞观三年下定决心一定要灭掉突厥的原因。
可以说,贞观二年的大雪,便是大唐和突厥的决战信号了。
宁奋在去往娘娘山驻守,其实也算是李靖的计划之一。李靖作为定襄总管,不是随便过来驻防的,驻防的事情还轮不到李靖来做。
像李靖这样的战略级的人物,一般都是震慑的作用更大一些,一旦李靖开始带兵,那就意味着一件事情,那就是大唐的战争机器又要开始运作了。
所谓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李靖将宁奋等人排到娘娘山,一则是为了驻防,维护边关的安全,最近这一带,经常有小族群过来打秋风,宁奋驻守娘娘山可以及时的做出反应,当然这也给了宁奋一定的自主的权力。
二则,实为试探,化身土匪,可以随时出击,探查突厥人的动向,也方便探查突厥人的底线到底在什么位置。
大唐,或者是李世民想打突厥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突厥和大唐积怨很深,却对免不了一场争斗,这是大唐上下都明白的一件事情,哪怕是在不讲理的文官在这件事情上也不会说什么,关键的问题是什么时候打。
隋末唐初,突厥始毕可汗趁中原地区战乱不休,开始重新崛起,屡次发兵甫下骚扰,支持刘武周、梁师都、刘黑闼等割据势力。唐高祖李渊为集中精力统一全国,对突厥采取优容策略,并曾考虑迁都以避之。但是被当时还是秦王的李世民坚决反对,而告终。
玄武门事变后,突厥颉利可汗认为唐太宗李世民初登帝位,内部矛盾尚未全部解决,统治秩序还未安定,遂与突利可汗合兵20万,长驱直入,很快进至长安城西渭水便桥北。唐太宗亲至桥南,与颉利隔水对话,责其负约。唐军主力继至,军容严整。颉利见唐军有备,不敢决战,遂与唐太宗结盟后退兵。
而这也就是渭水之盟,是李世民为政期间为数不多的黑点之一。
渭水会盟后,李世民为彻底解除突厥威胁,一直在韬光养晦,积攒实力,打算一举灭掉突厥。
在今年灭掉了大唐境内最后的一直武装力量—梁师都之后,突厥算是让李世民难后的事情。
哦,对了,还有杨正道,但杨正道基本上突厥扶持起来的对付大唐的手段之一。
但是今年机会来临了,大唐经过了两年多的休整,已经有了可以大战一场的经济的实力,这是其一。
其二,最近突厥不太平,先是东突厥和西突厥之间的内战,让突厥的内部损耗严重,这也是为什么王君廊投靠突厥,而突厥欣然接受的原因之一,毕竟王君廊去了突厥,可以给突厥带去很多的物资,首先收盔甲,武器,就是突厥现在最需要的东西。当然武器和盔甲突厥一直很稀缺,毕竟他们的冶炼技术实在是太差了。
而突厥内部由于连年征战,使得民疲畜瘦。再加上天灾不断,贞观二年,突厥大旱,大批草原枯死,使得已游牧为生的突厥,更是雪上加霜。
而实际上,突厥的颉利可汗这个草原雄主一点也不简单,他也想实现草原的进化,手段就是用中原的逻辑整合草原的力量。但是他忘记了,突厥游牧民主的文化,与中原的文化差异太大。而颉利可汗实行的手段有太多刚硬,使得突厥内部不满的声音越爱越大。
颉利可汗做了三件不得草原人心的事:
一个是连年征战。实际上到渭水之盟之时,东突厥已经八次入侵大唐。
当然征战入侵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掠夺财富,而掠夺财富的最显着效果就是加强颉利可汗的统治。颉利可汗手中有钱,才能统御草原诸部。
而突厥的内部实际上是以族群的形式存在,只有战时,才会整合在一起,但这一点,确实颉利可汗不满意的地方。
另一个是重用诸部而疏远宗室。中原是父亲死后,儿子继承产业,但是草原是兄长死了之后,弟弟继承,还有就是胡虏无百年之运,其根源就是草原可汗的地位不稳固。颉利可汗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一种扭转,防止宗室内斗争位。
只不过这样的作法,很明显的侵犯了其他宗亲的群益,而这些宗亲其实每一位的势力都很大。特别是最近,不满的声音已经呼声很高了。
第三个原因便是重用汉人赵德言。
原本农民起义总是中原帝国的专利,因为朝廷横征暴敛所以官逼民反。但是,在颉利可汗治下,草原也出现了横征暴敛的问题。原因就是赵德言试图变法草原,在草原建立起中原政权。
只不过赵德言有些纸上谈兵了。
草原毕竟是草原,它的财富生产能力支撑不起一个昂贵的中原政权。草原的生活方式决定了收税的成本太高。很快东突厥的内政就出现了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整合的草原就开始走向分裂。而这正是虎视眈眈的大唐,一直在等待的机会。
李靖的任务就是为了消灭突厥,而宁奋便是李靖放出去的一直鹰,看看突厥的这支猛虎还能不能称霸这个草原。
五千的人马,加上大壮的辅佐,只要不是特别大的部落,宁奋的安全便不需要担心,而一旦有几个部落同时对宁奋的队伍展开攻击也说明,颉利可汗在突厥的统治力还没有完全的瓦解,可能大唐还需要再等一等。
到了娘娘山的宁奋,这才想起了,现在已经是贞观二年了,贞观三年便是李靖收复突厥之时,也是李靖整个人生生涯声望最高光的时刻。
但是看看现在李靖和整个大唐的动作,可能攻打突厥之事还有可能提前啊。看来宁奋的这只小蝴蝶还是给大唐改变了一些东西啊。
坐着娘娘山主位的宁奋,横刀立马,确实有些大当家的架势,如果不是宁奋眉头紧皱的话,可能整个议事厅的气氛还会更好一些。
到了娘娘山,本来作为整支队伍的主官应该做一些动员,毕竟宁奋他们不光需要驻守,还需要深入突厥的内部作战。到了一个新的驻守地,动员是必须的,这是规矩。
但宁奋此刻没有心思,因为他的心思落在了另外一件事情上。
贞观二年,突厥好像不光是大旱,还有大雪,而大雪是突厥缺衣少粮,突厥直接挥军南下,造成大唐伤亡惨重,这也是李世民在贞观三年下定决心一定要灭掉突厥的原因。
可以说,贞观二年的大雪,便是大唐和突厥的决战信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