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808国道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重生之都市仙尊、花娇、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半夜里,下起雨来,沥沥淅淅的敲打着玻璃,吴德夫兴奋的彻夜未眠,听着这雨声像是自己出征前的号角,虽非考古专业人士,但他心里清楚继1986年陈国公主墓发掘后,十多年时间里龙州境内还尚无重大的考古发现,这次卧龙岗的发掘简直是神来之笔。
望着窗外被雨水洗刷着的树叶,吴德夫开始计划着明天的各项流程......
......
第二天早晨七点钟,所有跟随吴德夫去卧龙岗的人,都冒雨来到市府大楼前。文宣部办公室主任把大家带到党校贵宾楼,说吴部长正在那儿等着出发前集中开个会。
早等在市委党校贵宾楼的吴德夫,要在这里给记者和随行人员开一个动员会。部门多,头绪多,但多年文宣工作的经历,吴德夫十分清楚媒体、宣传、舆论的重要性,通知了报社、电视台等市内几家重要媒体派出了记者。为了保证自己作为此次发掘工作的先锋,他居然连尉迟市长都没汇报,把一切做得都好似紧急行动一样。他知道,如果把这么重大的考古发现,如实汇报给尉迟市长,那历史真的就会改写了。一切功劳都得被尉迟市长一个人捞去,自己恐怕连喝汤的机会都没了……
吴德夫要效法尉迟市长,也带领一大群记者,到现场风光一番,然后再回来举办各种宣传活动……总之要把一切可利用的资源,统统用好、用足。他把本市考古界最具影响力的专家傅一铎,也请了出来。尽管傅一铎的夫人十二分的不愿意,说:一个七十多岁的糟老头子,大雨咆天的跟着瞎搅和啥?但吴德夫还是把傅一铎请了出来。当然,傅一铎也十分乐意参与这可遇而不可求的难得机会。
吴德夫见记者们都来了,就风光满面地迎了上去,如同国家领导人接见外宾一样,一一握手,一一问候……把大家迎进灯红酒绿的餐厅。市图片社出动了两台摄像机、三台照像机,在吴德夫身前身后忙活起来。这些神灵鬼精的记者,平时竟捉弄别人了,这回见到这个阵式,还真给闹懵了。一个个呆若木鸡,不知怎么应对才好……
“大家不要拘束,”吴德夫见大家都已落座,就用自己尖细的嗓音开始了讲话,“今天把新闻界的朋友们请来,是想告诉大家一个惊人的消息。今天来的朋友,都将有幸第一个亲眼目睹,第一个亲自报道,让全市人民,不,是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知道,在我们龙州市,发现了一座千年之前的契丹人古墓!”
这最后一句话的确使记者们大为震惊。吴德夫有意让大家交头接耳,嗡嗡议论了好大一阵子……吴德夫见大家议论得差不多了,就开始继续自己的讲话:“为了保证今天古墓发掘剪彩仪式的顺利进行,我宣布两条纪律:第一,大家统一听从文宣部办公室主任的指挥,谁因为不听从统一指挥而发生安全事故,责任自负。对工作造成破坏的,要给予必要的纪律处分;第二,剪彩仪式的对外宣传报道,统一听从文宣部的安排,不得私自对外发布消息。哪个单位与个人,因私自发布消息而给考古工作造成损失,将追究个人和单位领导的责任……”
吴德夫宣布完纪律后,没忘给记者们点儿安慰:“最后我宣布:因为下雨,文宣部为各位记者准备好了雨具……出发!”
吴德夫发布“出发”口令时,恰好是八点整。也就是说,在他率领着大队人马出发的时候,同样是去卧龙岗,同样是为了探寻那个未知古墓的夏子青和莉莉娅一行,早已先吴德夫大队人马一个小时而出发了。如果不是吴德夫在出发前搞那个新闻发布会,而是七点钟准时出发,吴德夫与夏子青两伙儿人,没准儿就在路上相遇了。然而,正是这一个天意似的一个钟头的时间差,便改写了整个事情的结局。
今年春天雨多,一开春就一场接一场地下,雨还都不小。这在年降雨量不过几百毫米的龙州,极为少见。但是,当地人有“春雨贵如油”之说,所以对难得的多雨之春,也颇感欣慰。直到前天下午汶川发生大地震,人们才觉得今年的气候有些反常。于是,因为惨烈的汶川大地震,因为一场又一场的春雨,人们心里都蒙上一层惴惴不安的阴影……
吴德夫率领着他的车队,顶着风雨,沿着808国道,浩浩荡荡向东挺进。出城不久,吴德夫为了在媒体前表现自己的工作积极,以及对专家傅一铎的礼遇有加,就把司机撵到后头,自己亲自驾车。
吴德夫今天亲自驾车,让傅一铎坐在自己身旁,他是想表明自己礼贤下士,尊重专家学者。当然啦,这专家学者不但要有点儿学问打底儿,也得要有“识时务者为俊杰”的马屁功夫,对首长的礼贤下士心领神会。
傅一铎便属此类难得的专家。昨天晚上,当他看到吴德夫送来的那份资料的时候,便已知道自己明天去卧龙岗,应该充当什么角色……傅一铎知道,吴德夫请自己来,非为考察古墓之真伪,而是需要自己说点儿什么。至于说什么,怎么说,那就全凭自己的悟性啦……
雨越下越大,二人越说越热闹。从草原不草,说到牧区不牧;从东胡说到西辽;从萧燕燕说到布木布泰……吴德夫得意洋洋地说着,傅一铎搜肠刮肚地迎合着。
车外下雨,车里唠嗑,并没有影响吴德夫的驾车速度。按照他的计算,九点半钟准能赶到现场。
吴德夫一边和傅一铎谈古论今,一边盘算着今天的现场剪彩活动:第一是办公室主任主持开幕式;第二是自己致词。这个致词不但要有领导的气魄,还要有专家的学识;第三是宇文燕代表发掘单位介绍情况,不要太长,要精炼,要体现自己的领导和支持;第四是傅一铎代表专家发言,发言要侧重自己领导下的考古事业发展前景……最后由自己为发掘开始剪彩、搬第一块石头……随后是傅一铎、宇文燕等,鱼贯而上,鱼贯而掘……最后一定要有个答记者问。这个答记者问要有大反差,记者提问要简单化、外行化……自己的回答要有创意,要将考古发掘与本市文化发展紧密结合……
想入非非的吴德夫,越想越亢奋,越亢奋越得意忘形。脚下也不由自主地使上了劲儿。加大了油门儿的汽车,就像四蹄不着地的脱缰野马,在无边无际的草原上腾空狂奔……
突然前面出现一辆加长的大卡车,满载着发抖的黄牛,缓慢爬行。这辆不知时务的大卡车,很显然是挡住了吴德夫的去路。
于是,吴德夫决定超过去。吴德夫鸣着汽车喇叭,风驰电掣般地闪过大卡车,飞也似地奔向前方。这时,一辆满载小拖拉机的大拖车迎面驶过来。猝不及防的会车,使大拖车司机乱了阵脚。只见大拖车司机急忙减速、刹车、向左侧路边靠过去。突如其来的会车,使吴德夫乱了方寸。手忙脚乱的他,想刹车,想减速,车轮却在湿滑的路面上打滑……刹那间,吴德夫的汽车,冲向了大拖车。这时,被他超过去、但却紧随其后的大卡车,一个追尾,给吴德夫的汽车一个满贯加速度……一场谁都想避免,但却谁也没避免了的车祸,就这样预料之外的发生了。
风雨中的草原上,两辆满载的重型汽车,把一辆娇小的卧车挤压在中间,三辆车就那么紧紧地搂抱在一起。随行的人们都僵直地挺在那里,任由风雨的抽打……时间仿佛在风雨中凝固了,直到宇文燕和记者们的车队赶上来,时间才又恢复了活力。
眼前的一幕,使宇文燕她们惊呆了。这些文化人啊,平日里只知道舞文弄墨,操纵音像,遇到如此惨烈的场面,一个个呆若木鸡似的围站在那里,像是祈祷,又像是默哀,就是不知道如何是好……
最先从静默中回过神的,是宇文燕。长期的野外考古,使她知道如何处理紧急情况。她叫大家维护好现场,自己赶忙给交警大队、120急救中心拨打电话,报告事故情况,请求立即赶赴现场救援……
仿佛从噩梦中惊醒一般的记者们,这会儿都忘了今天的采访任务,对着车祸现场,拍照的,录像的、记录的……这时,一个女记者突然发现从大卡车撞扁的驾驶室里,伸出一只鲜血淋淋的胳膊,努力地晃了晃,又无力地垂了下去。
女记者被伸出来的胳膊吓得大声惊叫起来:“胳——胳——胳膊——”
大家被她的惊叫声吓了一大跳,都像丢了魂儿似的。不过,人多胆壮,大家围上去一看,是大卡车司机。头破血流,身体被挤压得不能动,但人还活着。怜悯之心顿生的记者们,七手八脚,想将卡车司机扒出来。然而,对于手无束鸡之力、又无应手工具的记者,这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于是大家安慰垂危的司机,告诉他,马上交警大队和120急救中心的人就到,让他无论如何坚持住……
冷静下来的宇文燕,平复了身体的颤抖,拨通了巴根的电话。出了这么大的事儿,虽说是跟着部长出来,可部长生死未卜,多半已经命丧黄泉,立刻向自己的主管领导汇报时明智的选择。
“什么……死了几个……啊……你他妈咋没死呢……”果然,巴根还没等宇文燕说完,就大骂起来,“出事儿了,你才向老子报告,想拿老子顶缸啊……我不管,你他妈自己负责……”电话那边是巴根的叫骂声,电话这边是表情默然的宇文燕。
的确如巴根说的,这次事件的发起是吴德夫部长的决定,自己参与进此次事件也是由于巴根馆长的不在岗才被文宣部临时叫去参与工作的,所以无论什么样的结果自己都不会承担责任。
宇文燕此时忧虑的是卧龙岗古墓;是苏世宁的计划;而非眼前的窘境......
半夜里,下起雨来,沥沥淅淅的敲打着玻璃,吴德夫兴奋的彻夜未眠,听着这雨声像是自己出征前的号角,虽非考古专业人士,但他心里清楚继1986年陈国公主墓发掘后,十多年时间里龙州境内还尚无重大的考古发现,这次卧龙岗的发掘简直是神来之笔。
望着窗外被雨水洗刷着的树叶,吴德夫开始计划着明天的各项流程......
......
第二天早晨七点钟,所有跟随吴德夫去卧龙岗的人,都冒雨来到市府大楼前。文宣部办公室主任把大家带到党校贵宾楼,说吴部长正在那儿等着出发前集中开个会。
早等在市委党校贵宾楼的吴德夫,要在这里给记者和随行人员开一个动员会。部门多,头绪多,但多年文宣工作的经历,吴德夫十分清楚媒体、宣传、舆论的重要性,通知了报社、电视台等市内几家重要媒体派出了记者。为了保证自己作为此次发掘工作的先锋,他居然连尉迟市长都没汇报,把一切做得都好似紧急行动一样。他知道,如果把这么重大的考古发现,如实汇报给尉迟市长,那历史真的就会改写了。一切功劳都得被尉迟市长一个人捞去,自己恐怕连喝汤的机会都没了……
吴德夫要效法尉迟市长,也带领一大群记者,到现场风光一番,然后再回来举办各种宣传活动……总之要把一切可利用的资源,统统用好、用足。他把本市考古界最具影响力的专家傅一铎,也请了出来。尽管傅一铎的夫人十二分的不愿意,说:一个七十多岁的糟老头子,大雨咆天的跟着瞎搅和啥?但吴德夫还是把傅一铎请了出来。当然,傅一铎也十分乐意参与这可遇而不可求的难得机会。
吴德夫见记者们都来了,就风光满面地迎了上去,如同国家领导人接见外宾一样,一一握手,一一问候……把大家迎进灯红酒绿的餐厅。市图片社出动了两台摄像机、三台照像机,在吴德夫身前身后忙活起来。这些神灵鬼精的记者,平时竟捉弄别人了,这回见到这个阵式,还真给闹懵了。一个个呆若木鸡,不知怎么应对才好……
“大家不要拘束,”吴德夫见大家都已落座,就用自己尖细的嗓音开始了讲话,“今天把新闻界的朋友们请来,是想告诉大家一个惊人的消息。今天来的朋友,都将有幸第一个亲眼目睹,第一个亲自报道,让全市人民,不,是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知道,在我们龙州市,发现了一座千年之前的契丹人古墓!”
这最后一句话的确使记者们大为震惊。吴德夫有意让大家交头接耳,嗡嗡议论了好大一阵子……吴德夫见大家议论得差不多了,就开始继续自己的讲话:“为了保证今天古墓发掘剪彩仪式的顺利进行,我宣布两条纪律:第一,大家统一听从文宣部办公室主任的指挥,谁因为不听从统一指挥而发生安全事故,责任自负。对工作造成破坏的,要给予必要的纪律处分;第二,剪彩仪式的对外宣传报道,统一听从文宣部的安排,不得私自对外发布消息。哪个单位与个人,因私自发布消息而给考古工作造成损失,将追究个人和单位领导的责任……”
吴德夫宣布完纪律后,没忘给记者们点儿安慰:“最后我宣布:因为下雨,文宣部为各位记者准备好了雨具……出发!”
吴德夫发布“出发”口令时,恰好是八点整。也就是说,在他率领着大队人马出发的时候,同样是去卧龙岗,同样是为了探寻那个未知古墓的夏子青和莉莉娅一行,早已先吴德夫大队人马一个小时而出发了。如果不是吴德夫在出发前搞那个新闻发布会,而是七点钟准时出发,吴德夫与夏子青两伙儿人,没准儿就在路上相遇了。然而,正是这一个天意似的一个钟头的时间差,便改写了整个事情的结局。
今年春天雨多,一开春就一场接一场地下,雨还都不小。这在年降雨量不过几百毫米的龙州,极为少见。但是,当地人有“春雨贵如油”之说,所以对难得的多雨之春,也颇感欣慰。直到前天下午汶川发生大地震,人们才觉得今年的气候有些反常。于是,因为惨烈的汶川大地震,因为一场又一场的春雨,人们心里都蒙上一层惴惴不安的阴影……
吴德夫率领着他的车队,顶着风雨,沿着808国道,浩浩荡荡向东挺进。出城不久,吴德夫为了在媒体前表现自己的工作积极,以及对专家傅一铎的礼遇有加,就把司机撵到后头,自己亲自驾车。
吴德夫今天亲自驾车,让傅一铎坐在自己身旁,他是想表明自己礼贤下士,尊重专家学者。当然啦,这专家学者不但要有点儿学问打底儿,也得要有“识时务者为俊杰”的马屁功夫,对首长的礼贤下士心领神会。
傅一铎便属此类难得的专家。昨天晚上,当他看到吴德夫送来的那份资料的时候,便已知道自己明天去卧龙岗,应该充当什么角色……傅一铎知道,吴德夫请自己来,非为考察古墓之真伪,而是需要自己说点儿什么。至于说什么,怎么说,那就全凭自己的悟性啦……
雨越下越大,二人越说越热闹。从草原不草,说到牧区不牧;从东胡说到西辽;从萧燕燕说到布木布泰……吴德夫得意洋洋地说着,傅一铎搜肠刮肚地迎合着。
车外下雨,车里唠嗑,并没有影响吴德夫的驾车速度。按照他的计算,九点半钟准能赶到现场。
吴德夫一边和傅一铎谈古论今,一边盘算着今天的现场剪彩活动:第一是办公室主任主持开幕式;第二是自己致词。这个致词不但要有领导的气魄,还要有专家的学识;第三是宇文燕代表发掘单位介绍情况,不要太长,要精炼,要体现自己的领导和支持;第四是傅一铎代表专家发言,发言要侧重自己领导下的考古事业发展前景……最后由自己为发掘开始剪彩、搬第一块石头……随后是傅一铎、宇文燕等,鱼贯而上,鱼贯而掘……最后一定要有个答记者问。这个答记者问要有大反差,记者提问要简单化、外行化……自己的回答要有创意,要将考古发掘与本市文化发展紧密结合……
想入非非的吴德夫,越想越亢奋,越亢奋越得意忘形。脚下也不由自主地使上了劲儿。加大了油门儿的汽车,就像四蹄不着地的脱缰野马,在无边无际的草原上腾空狂奔……
突然前面出现一辆加长的大卡车,满载着发抖的黄牛,缓慢爬行。这辆不知时务的大卡车,很显然是挡住了吴德夫的去路。
于是,吴德夫决定超过去。吴德夫鸣着汽车喇叭,风驰电掣般地闪过大卡车,飞也似地奔向前方。这时,一辆满载小拖拉机的大拖车迎面驶过来。猝不及防的会车,使大拖车司机乱了阵脚。只见大拖车司机急忙减速、刹车、向左侧路边靠过去。突如其来的会车,使吴德夫乱了方寸。手忙脚乱的他,想刹车,想减速,车轮却在湿滑的路面上打滑……刹那间,吴德夫的汽车,冲向了大拖车。这时,被他超过去、但却紧随其后的大卡车,一个追尾,给吴德夫的汽车一个满贯加速度……一场谁都想避免,但却谁也没避免了的车祸,就这样预料之外的发生了。
风雨中的草原上,两辆满载的重型汽车,把一辆娇小的卧车挤压在中间,三辆车就那么紧紧地搂抱在一起。随行的人们都僵直地挺在那里,任由风雨的抽打……时间仿佛在风雨中凝固了,直到宇文燕和记者们的车队赶上来,时间才又恢复了活力。
眼前的一幕,使宇文燕她们惊呆了。这些文化人啊,平日里只知道舞文弄墨,操纵音像,遇到如此惨烈的场面,一个个呆若木鸡似的围站在那里,像是祈祷,又像是默哀,就是不知道如何是好……
最先从静默中回过神的,是宇文燕。长期的野外考古,使她知道如何处理紧急情况。她叫大家维护好现场,自己赶忙给交警大队、120急救中心拨打电话,报告事故情况,请求立即赶赴现场救援……
仿佛从噩梦中惊醒一般的记者们,这会儿都忘了今天的采访任务,对着车祸现场,拍照的,录像的、记录的……这时,一个女记者突然发现从大卡车撞扁的驾驶室里,伸出一只鲜血淋淋的胳膊,努力地晃了晃,又无力地垂了下去。
女记者被伸出来的胳膊吓得大声惊叫起来:“胳——胳——胳膊——”
大家被她的惊叫声吓了一大跳,都像丢了魂儿似的。不过,人多胆壮,大家围上去一看,是大卡车司机。头破血流,身体被挤压得不能动,但人还活着。怜悯之心顿生的记者们,七手八脚,想将卡车司机扒出来。然而,对于手无束鸡之力、又无应手工具的记者,这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于是大家安慰垂危的司机,告诉他,马上交警大队和120急救中心的人就到,让他无论如何坚持住……
冷静下来的宇文燕,平复了身体的颤抖,拨通了巴根的电话。出了这么大的事儿,虽说是跟着部长出来,可部长生死未卜,多半已经命丧黄泉,立刻向自己的主管领导汇报时明智的选择。
“什么……死了几个……啊……你他妈咋没死呢……”果然,巴根还没等宇文燕说完,就大骂起来,“出事儿了,你才向老子报告,想拿老子顶缸啊……我不管,你他妈自己负责……”电话那边是巴根的叫骂声,电话这边是表情默然的宇文燕。
的确如巴根说的,这次事件的发起是吴德夫部长的决定,自己参与进此次事件也是由于巴根馆长的不在岗才被文宣部临时叫去参与工作的,所以无论什么样的结果自己都不会承担责任。
宇文燕此时忧虑的是卧龙岗古墓;是苏世宁的计划;而非眼前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