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幸福的烦恼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重生之都市仙尊、花娇、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直到这个时候,张凡才真正的体会到,自己在东汉末年这个时代还是“太年轻”。
不只是“三互法”这种冷门的制度自己都不知道,就连历史课本上大大有名的“察举制”,自己竟然也只是一知半解。
张凡开始的计划是想给周家的这两位真正的公子买个入朝为郎,先在郎官的位置上刷个履历“经验”,然后再外放个县令什么的。
结果却又是被赵忠、张让这两个阉宦好一通嘲笑打脸。
张凡根本就不知道在这大汉朝想要入朝为郎,当一个基本上也就是后世所谓的“预备役官员、储备干部”这种小官,压根就不是他在后世看的那些小说上那么容易的。
原来这大汉朝所谓的征召某某入朝为郎,一般都是朝廷征辟的各州、郡举荐的孝廉、茂才。如果是皇帝的话,征辟的一般都是一些声名远播的名宿大儒或者海内人望这样的。
像周家子这样的豪强之家的子弟,又平时在郡中没什么名气的,如果灵帝亲自下诏征辟,那灵帝可就真的是太自降身价了。就算灵帝肯拉下他那张脸,满朝文武也都不可能同意他这么干。
这根本就不是钱能解决的事儿,满朝的士大夫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允许灵帝征辟周家子这样的无名之辈的。
即使是灵帝的征辟,那也得是在他们士族的圈子里选择,必须得是得到他们认可的人物才行,根本不是灵帝想要征辟谁就能征辟谁的。
还真以为灵帝西园卖的官那是谁想买就能买的么?没有一定的身份地位,根本就没资格参与其中。
清河崔氏的崔烈,花钱买了个三公之位就被世人嘲笑。可是仔细想想,他买了之后这满朝的文武可真有人站出来阻止过他登上三公之位?
说到底还不是人家的身世够格,虽然是靠买来的不太光彩,但是到底是他们士族圈子里的一员,本身家族的名望就是有资格担任三公这个职位的。
如果放到周家身上,她们真的拿不出买三公的那几千万钱么?只是因为他们的身份让他们就算是有钱也根本没人会搭理他们罢了。
这也就难怪汉灵帝会干出这种卖官鬻爵这种事了。
反正不管谁来当,都是你们士族的人,我为什么就不能选一个给我好处的人来当?真以为选用了士族们举荐上来的那些人他们就不贪腐搜刮了么?还不是一样的敲骨吸髓?
既然换谁来都一样,贪的又都是这大汉朝百姓的血汗,那么汉灵帝就理所当然的认为这里面必须得有自己的一份!
说什么祖宗基业,江山社稷,这如果真是自己家的基业,是自己的皇位,自己又怎么会连个选谁用谁的权利都没有?
就连自己的这个帝位,不也是大家推上来的么?还不是看自己当年年幼可欺才会有这种好事落到自己头上?
就是当了这个皇帝自己还不是战战兢兢地过了好几年?生怕他们哪天一个不满意就又要换掉自己。
这又不是没有过!当年干出这种事的霍光,那可还是他们这些士族口中的名臣!
自己不依靠宦官行么?至少这些人不管是多么的权势熏天,多么的贪得无厌,那都是他们自己这一代人的事儿,不像他们士族,那真是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这样的士族门阀,哪个皇帝会喜欢?不打压才怪!
但是不管灵帝有多么的讨厌士族,可是真要让灵帝现在就跟他们撕破脸的硬钢,灵帝是真没那个自信,他也只敢让十常侍之流的在前面为他冲锋陷阵,自己在幕后悄悄地给士族添堵使绊子。
更不要说还是让他为了个名不见经传的商贾,滑天下之大稽!
所以说,想要灵帝亲自征辟,趁早死了这条心。
除了这个,想要入士,常用的那也就剩举孝廉、茂才了。
可是现在各州郡的孝廉茂才的举荐,那基本一般都是掌控在各州郡的地方士族手中的,每年分到手上的名额他们自己都不够用,哪里有多余的位置留给他们商贾豪强?
这也是为什么张凡一开始就没考虑过让周家的两个公子走举孝廉的路子,大家都知道这根本就不现实。
说白了,察举制里的“举”这一环节,那是这年代的士族手中最核心的利益,真心不是周家这样的商人豪强和高家这种在本地郡县还没什么根基的士族能够拥有的。
这也是为什么,即便是周家这种几乎已经做到一州一郡之地的最大商人的豪强之家,也无法跨入士族这个圈子的门槛的根本原因。
阶级的固化使得东汉末年的大多数的豪强地主都难以接受,更何况是更底层的氓首百姓。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黄巾起义这场声势浩大的大汉之殇,为什么一经发动就能这么快这么迅速地得到天下响应。
那根本就不是什么张角有多么高的个人魅力,或者准备得有多充分,只是这大汉朝,真的是已经失去了这天下太多的人心。
豪强地主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天灾人祸频发,草民百姓生存艰难,活都活不下去了还能不反?
世家门阀又通过“察举制”垄断了所有的上升途径,即便是豪强地主,大商巨贾也基本上没有任何的进升之阶,他们就甘愿被人当成圈养的猪羊随时待宰?他们能不反?
即便是士族当中的那些党人,因为大汉桓、灵两代帝王的不断打压,更是闹出了党锢之祸这种绝了他们的根基的事情出来,他们难道就没有怨言么?黄巾之乱会少得了他们的推波助澜?
氓首、商贾、豪强甚至是党人,这么多人都对汉帝的统治产生了不满,怎么可能还不天下大乱?
再加上道门一派对于自汉武以来,施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不满,这天下能熬到这时候才反,就已经是这大汉朝他们老刘家的祖上积德了。
所以啊,黄巾队伍中也真不是张凡一直认为的全都是些大字不识一个的氓首百姓,他们当中还有着相当一部分的朝廷的低级吏员,地方豪强,白绕和廖化都是出自这一类人。说不准还有些党人也隐姓埋名的投身其中了也说不定。
话说回到周家的两位公子想要成为朝廷官员,从而进身到士族这个门槛的问题上。
皇帝直接征辟太不靠谱,用朝廷的名义征辟自家又没那个人脉资格,其他的办法也就只剩下一些比如大将军、三公或者是一方州牧之类的有资格自行开府建衙的朝中重臣以个人名义征辟为府中属吏随员了。
这个,更难。
毕竟是刚刚在朝堂上站了队,抱紧了宦官们的大腿,得罪了满朝文武,人家真要是征辟了你,你敢去?恨不得把你往死里坑呢,怎么可能还给你个官身。
要说这礼还真没有白送的,钱没有白花的,到底还是人家张让、赵忠专业,拿了钱就办事,没机会也要给你创造机会出来。
察举制是没机会了,但是那不是还有个太学么,那可是正经的大汉朝给自己培养、储备人才的机构。
虽说这太学生都已经快有上万人了,每年能从当中被遴选出来成为朝廷官员的也没几个。但是只要是进了太学,那就是有了机会不是?
张凡他们前面搞的那些又察举又征辟的,不就是为了给自己进入到士族圈子披上一层“新衣”么。进了太学跟被州郡举荐了孝廉、茂才,在效果上这还不是一样的。
至于今后想要顺利的被朝廷再委任为正式的官员,只要有了合理的资格,那还不是他们“十常侍”一句话的事。
这种拐弯抹角的办法,如果是让张凡自己去想,那是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
倒不是说就有多难,只是刚刚说过的,张凡在这个东汉末年还是“太年轻”。很多这个时代的思维模式、处事方法,甚至是一些基本常识,那都是他所不了解的。想要做到能够对这些问题的处理也能信手拈来,张凡还需要更多的融入到这个时代当中去。
这一趟雒阳之行,到这个时候基本上就算是皆大欢喜了,甚至称得上是收获颇丰。
至于今后是不是就成了十常侍乃至他们背后的灵帝对抗士族和外戚手里的刀,每天都要面临着士族、外戚的排挤打压这些,张凡和周宜还都没时间去想。
就算是想到了那又如何,他们一个商贾、一群乱民、一个落魄士族,这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天大的机缘了,还有什么可挑剔的,有这时间不如多做做今后的打算。毕竟山里还有无数张嘴等着自己喂养,毕竟今后还有那么多的钱财等着自己去赚取,毕竟今后搭上了十常侍的线还有更高的官位在等着自己。
这些可都是自己当初想都想不到的新问题。
咱不是还跟赵忠、张让定下了一座酒楼么,等到这处生意正式的在雒阳运作起来,今后跟他们打交道的时候还多的是,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那些问题,虽是烦恼,但那也是幸福的烦恼不是。
直到这个时候,张凡才真正的体会到,自己在东汉末年这个时代还是“太年轻”。
不只是“三互法”这种冷门的制度自己都不知道,就连历史课本上大大有名的“察举制”,自己竟然也只是一知半解。
张凡开始的计划是想给周家的这两位真正的公子买个入朝为郎,先在郎官的位置上刷个履历“经验”,然后再外放个县令什么的。
结果却又是被赵忠、张让这两个阉宦好一通嘲笑打脸。
张凡根本就不知道在这大汉朝想要入朝为郎,当一个基本上也就是后世所谓的“预备役官员、储备干部”这种小官,压根就不是他在后世看的那些小说上那么容易的。
原来这大汉朝所谓的征召某某入朝为郎,一般都是朝廷征辟的各州、郡举荐的孝廉、茂才。如果是皇帝的话,征辟的一般都是一些声名远播的名宿大儒或者海内人望这样的。
像周家子这样的豪强之家的子弟,又平时在郡中没什么名气的,如果灵帝亲自下诏征辟,那灵帝可就真的是太自降身价了。就算灵帝肯拉下他那张脸,满朝文武也都不可能同意他这么干。
这根本就不是钱能解决的事儿,满朝的士大夫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允许灵帝征辟周家子这样的无名之辈的。
即使是灵帝的征辟,那也得是在他们士族的圈子里选择,必须得是得到他们认可的人物才行,根本不是灵帝想要征辟谁就能征辟谁的。
还真以为灵帝西园卖的官那是谁想买就能买的么?没有一定的身份地位,根本就没资格参与其中。
清河崔氏的崔烈,花钱买了个三公之位就被世人嘲笑。可是仔细想想,他买了之后这满朝的文武可真有人站出来阻止过他登上三公之位?
说到底还不是人家的身世够格,虽然是靠买来的不太光彩,但是到底是他们士族圈子里的一员,本身家族的名望就是有资格担任三公这个职位的。
如果放到周家身上,她们真的拿不出买三公的那几千万钱么?只是因为他们的身份让他们就算是有钱也根本没人会搭理他们罢了。
这也就难怪汉灵帝会干出这种卖官鬻爵这种事了。
反正不管谁来当,都是你们士族的人,我为什么就不能选一个给我好处的人来当?真以为选用了士族们举荐上来的那些人他们就不贪腐搜刮了么?还不是一样的敲骨吸髓?
既然换谁来都一样,贪的又都是这大汉朝百姓的血汗,那么汉灵帝就理所当然的认为这里面必须得有自己的一份!
说什么祖宗基业,江山社稷,这如果真是自己家的基业,是自己的皇位,自己又怎么会连个选谁用谁的权利都没有?
就连自己的这个帝位,不也是大家推上来的么?还不是看自己当年年幼可欺才会有这种好事落到自己头上?
就是当了这个皇帝自己还不是战战兢兢地过了好几年?生怕他们哪天一个不满意就又要换掉自己。
这又不是没有过!当年干出这种事的霍光,那可还是他们这些士族口中的名臣!
自己不依靠宦官行么?至少这些人不管是多么的权势熏天,多么的贪得无厌,那都是他们自己这一代人的事儿,不像他们士族,那真是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这样的士族门阀,哪个皇帝会喜欢?不打压才怪!
但是不管灵帝有多么的讨厌士族,可是真要让灵帝现在就跟他们撕破脸的硬钢,灵帝是真没那个自信,他也只敢让十常侍之流的在前面为他冲锋陷阵,自己在幕后悄悄地给士族添堵使绊子。
更不要说还是让他为了个名不见经传的商贾,滑天下之大稽!
所以说,想要灵帝亲自征辟,趁早死了这条心。
除了这个,想要入士,常用的那也就剩举孝廉、茂才了。
可是现在各州郡的孝廉茂才的举荐,那基本一般都是掌控在各州郡的地方士族手中的,每年分到手上的名额他们自己都不够用,哪里有多余的位置留给他们商贾豪强?
这也是为什么张凡一开始就没考虑过让周家的两个公子走举孝廉的路子,大家都知道这根本就不现实。
说白了,察举制里的“举”这一环节,那是这年代的士族手中最核心的利益,真心不是周家这样的商人豪强和高家这种在本地郡县还没什么根基的士族能够拥有的。
这也是为什么,即便是周家这种几乎已经做到一州一郡之地的最大商人的豪强之家,也无法跨入士族这个圈子的门槛的根本原因。
阶级的固化使得东汉末年的大多数的豪强地主都难以接受,更何况是更底层的氓首百姓。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黄巾起义这场声势浩大的大汉之殇,为什么一经发动就能这么快这么迅速地得到天下响应。
那根本就不是什么张角有多么高的个人魅力,或者准备得有多充分,只是这大汉朝,真的是已经失去了这天下太多的人心。
豪强地主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天灾人祸频发,草民百姓生存艰难,活都活不下去了还能不反?
世家门阀又通过“察举制”垄断了所有的上升途径,即便是豪强地主,大商巨贾也基本上没有任何的进升之阶,他们就甘愿被人当成圈养的猪羊随时待宰?他们能不反?
即便是士族当中的那些党人,因为大汉桓、灵两代帝王的不断打压,更是闹出了党锢之祸这种绝了他们的根基的事情出来,他们难道就没有怨言么?黄巾之乱会少得了他们的推波助澜?
氓首、商贾、豪强甚至是党人,这么多人都对汉帝的统治产生了不满,怎么可能还不天下大乱?
再加上道门一派对于自汉武以来,施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不满,这天下能熬到这时候才反,就已经是这大汉朝他们老刘家的祖上积德了。
所以啊,黄巾队伍中也真不是张凡一直认为的全都是些大字不识一个的氓首百姓,他们当中还有着相当一部分的朝廷的低级吏员,地方豪强,白绕和廖化都是出自这一类人。说不准还有些党人也隐姓埋名的投身其中了也说不定。
话说回到周家的两位公子想要成为朝廷官员,从而进身到士族这个门槛的问题上。
皇帝直接征辟太不靠谱,用朝廷的名义征辟自家又没那个人脉资格,其他的办法也就只剩下一些比如大将军、三公或者是一方州牧之类的有资格自行开府建衙的朝中重臣以个人名义征辟为府中属吏随员了。
这个,更难。
毕竟是刚刚在朝堂上站了队,抱紧了宦官们的大腿,得罪了满朝文武,人家真要是征辟了你,你敢去?恨不得把你往死里坑呢,怎么可能还给你个官身。
要说这礼还真没有白送的,钱没有白花的,到底还是人家张让、赵忠专业,拿了钱就办事,没机会也要给你创造机会出来。
察举制是没机会了,但是那不是还有个太学么,那可是正经的大汉朝给自己培养、储备人才的机构。
虽说这太学生都已经快有上万人了,每年能从当中被遴选出来成为朝廷官员的也没几个。但是只要是进了太学,那就是有了机会不是?
张凡他们前面搞的那些又察举又征辟的,不就是为了给自己进入到士族圈子披上一层“新衣”么。进了太学跟被州郡举荐了孝廉、茂才,在效果上这还不是一样的。
至于今后想要顺利的被朝廷再委任为正式的官员,只要有了合理的资格,那还不是他们“十常侍”一句话的事。
这种拐弯抹角的办法,如果是让张凡自己去想,那是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
倒不是说就有多难,只是刚刚说过的,张凡在这个东汉末年还是“太年轻”。很多这个时代的思维模式、处事方法,甚至是一些基本常识,那都是他所不了解的。想要做到能够对这些问题的处理也能信手拈来,张凡还需要更多的融入到这个时代当中去。
这一趟雒阳之行,到这个时候基本上就算是皆大欢喜了,甚至称得上是收获颇丰。
至于今后是不是就成了十常侍乃至他们背后的灵帝对抗士族和外戚手里的刀,每天都要面临着士族、外戚的排挤打压这些,张凡和周宜还都没时间去想。
就算是想到了那又如何,他们一个商贾、一群乱民、一个落魄士族,这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天大的机缘了,还有什么可挑剔的,有这时间不如多做做今后的打算。毕竟山里还有无数张嘴等着自己喂养,毕竟今后还有那么多的钱财等着自己去赚取,毕竟今后搭上了十常侍的线还有更高的官位在等着自己。
这些可都是自己当初想都想不到的新问题。
咱不是还跟赵忠、张让定下了一座酒楼么,等到这处生意正式的在雒阳运作起来,今后跟他们打交道的时候还多的是,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那些问题,虽是烦恼,但那也是幸福的烦恼不是。